心理生理疾病与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第9章_心身疾病[2]

第9章_心身疾病[2]

注意:1、应激不同于刺激 2、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3、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三)应对的意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消除缓解紧张状态。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及机制
(一)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
1、心理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动机调整; 消极: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 应也就恢复; 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 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 发展、转化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 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重要 诱因,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的作用而产生的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常见心身疾病
一、 高血压
二、 冠心病
三、 糖尿病
四、 哮踹
五、 溃疡病
六、 经前综合征
一、原发性高血压
二、冠 三、糖 心 尿 病 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 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 麻疹、湿疹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 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 痉挛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精神病学PPT课件: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

精神病学PPT课件: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
癌症、
第二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
情绪作用,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 生理因素 其他因素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因素——生理反应——脆弱的器官——心身 疾病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神经递质机制 (二)内分泌机制 (三)免疫机制 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在整个心身
素质;
心身疾病的评估与诊断
应用现代医学的仪器进行检查,按临床 疾病的诊断与评估外,还可通过晤谈了 解患者心理、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应 对方式。
可结合各种评定量表进行测量。
心理测试 :
在心身医学领域,临床心身医学相关的心理测 验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心身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和预 防中的心理社会因素都需要予以量化,都需要 使用一定的测验或评定的方法,这是临床诊断 和评估的客观手段。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心身同治,各有侧重 心理干预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人格因素,认知模式; 消除生物学症状:行为方式。
早期预防
培养健全的人格; 提高应对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
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
疾病的演变中起着中介作用
发病机制
或战或逃反应: 刺激-情绪反应-(早期)交 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加 -非特异反应系统兴奋性加强-很好的应付所面 临的问题。持续下去: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 病
保存-退缩反应: 肾上腺皮质系统参与。经过 中枢神经系统加工的信息传至下丘脑,引起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分泌-通过脑垂 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迷走神经活性增强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它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紧密联系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功能性身体症状障碍,是指那些不能用已知疾病解释的身体症状,例如头痛、胸闷、腹痛等,这些症状造成了明显的痛苦或丧失功能。

尽管这些症状缺乏明确的身体病理学证据,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病因心身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存在对压力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此外,某些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的改变也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是诱发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或加重身体症状。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也会对心身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持续的恶劣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肌肉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各类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身体疗法:有些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感知,因此采用一些身体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紧张感。

心身医学重点笔记

心身医学重点笔记

心身:单选30,简答4*8',论述8',案例2*15'【简1】、什么是心身疾病?以及其特点、诊断和治疗的原则?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

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狭义上即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而广义则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特点:1、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中是重要诱因。

情绪通常起引发作用。

2、心理社会因素在存在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成平行关系。

3、多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该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

4、通常涉及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器官或系统、内分泌系统支配的器官。

5、在发生上和遗传、个性体征有一定的联系。

6、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7、不是神经症、精神病及心因性精神障碍。

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与其躯体症状有时间关系。

2、躯体疾病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

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诊断程序:病史采集(心理社会方面)、体格检查(心理行为反应方式)、心理行为检查、综合分析治疗原则:1、心理干预目标:A、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B、消除心理学病因;C、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治疗五阶段:1建立治疗的信赖关系,和自觉的治疗动机;2从应激状态下解脱,获得安定与症状消失的体验;3帮助患者对心身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的理解;4学习掌握新的适应模式;5治疗和治疗关系告一段落。

【简2】心理应激常见的心理行为反应?心理应激,在某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个体觉察(认知评价)到客观需求与应对能力不平衡而做出适应或应对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包括:应激源(客观环境的变化)、中介(个体觉察的结果)、应急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心理行为反应)。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身心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身心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疾病,通常包括心身疾病和躯体化障碍。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是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学科。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它们的特点是在身体机能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最经典的例子是焦虑和抑郁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胸闷、乏力等。

这些症状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却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环境、ストレス等。

躯体化障碍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情感压力或精神问题时,将其表现为身体症状的一种心理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点是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心理问题,而是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困扰。

这些症状可以涉及任何器官系统,如头痛、腹痛、胸痛等。

躯体化障碍使患者经常进行医学检查,但往往结果显示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异常。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学习、记忆、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在解释和理解身心疾病方面,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

在心身疾病的解释中,心理学提供了多种理论和观点。

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法处理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的冲突会导致身体症状。

行为学派关注人的行为模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为干预来改善身体症状。

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会导致身体症状的发生和加重。

心理社会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在身心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减轻身体症状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心身疾病是指一类具有明显的心理和生理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和生理变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心身疾病又被称为功能性障碍、功能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是心理和躯体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而躯体因素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心律失常、功能性胃肠病、失眠等,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排除其他有明确生理病因的疾病。

因为心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但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

因此,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心理评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并学会应对和管理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反应。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控制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适应性药物等。

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放松技巧对预防心身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应对应激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治疗来实现。

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获得来自朋友、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类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它们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鉴别诊断
心身疾病主要和一些神经症及某些精神疾 病相鉴别,尤其是前者,如焦虑症、疑病症等 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也有各种躯体方面的 不适,甚至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但常广泛而反 复无常,仅表现为功能障碍,无确定的躯体病 变部位,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心身疾病既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又有明确而具体的病变部 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脆弱器官。
我国古代医学家也注重从心身相关的角 度来谈对疾病的防治。如 “怒伤肝、喜伤 心、 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注意到了情绪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 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主要以潜意识中未解 决 的心理冲突为心身疾病发病的原因,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 (Alexander F)和邓巴(Dunbar F)。 亚历山大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身 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①存在未解决的心理冲突;②身体器 官的脆弱易感倾向;③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邓巴认为心身疾病与人格类型有特异关系,提出了“疾 病 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都具 有类似的人格特征,而某些人格类型的人特别易患心身疾病。 (案例)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一、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情绪起作用。人体在威胁性情 境下产生的焦虑或愤怒反应,同时就伴随着肾上腺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因而心率加快, 血管收缩或舒张、血压升高,呼吸增速、胃肠活动减 慢,新陈代谢率增高。如果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 它所引起的长期或过度的神经紧张,还会造成机体的 病变。
一精神病母亲将儿子烫伤
一女精神病患者用铁链锁住自己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 应在心身疾病有关理论指导下,结合病史通过晤谈和相 关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出评估,按以下 标准作出诊断: 1.有确切、具体的躯体病变存在。暂未发现病变者须有 相对固定而局限的躯体症状。 2.发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3.病情缓解加剧与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4.一定的个性特征成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和
相互影响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生理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
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对身体的生理机制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可以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

2. 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
为习惯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抑郁和焦虑
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炎症的风险。

3. 行为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而对
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压力可以引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食、缺乏锻炼等,从而增加肥胖、糖尿病等
疾病的风险。

4. 感知机制: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身体症状和健康问题的感知和解释。

例如,焦虑和恐惧可以增加对身体症状的关注和担忧,产生身体症状过度反应的现象,即所谓的“病态化”。

总之,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过程,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心身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具体机制,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进行研究和理解。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症状或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其病因往往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方面。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心理因素可以作为一个触发和维持因素,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身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身体上的疼痛或其他生理症状,但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解释这些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和神经途径的改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习惯,例如饮食和运动,而进一步增加身体疾病的风险。

其次,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生理疾病可以导致心理症状,而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最后,心身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机制有关。

一些人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身体适应能力,他们更容易应对压力和适应心身疾病。

相反,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差的应对机制,他们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疾病。

治疗心身疾病通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旨在改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

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理症状和身体疼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

行为改变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习惯。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疼痛和其他生理症状,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功能性障碍,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或不适,其症状无法完全解释为任何已知的生理疾病,而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人们对压力、情绪和心理紧张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而过度的焦虑感和担忧感,没有明确的对象。

它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焦虑症常常与抑郁症共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卫生障碍:心理卫生障碍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和健康问题的一类疾病,如心绞痛、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到个体心理抵抗力的影响。

3.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一类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过敏反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都可能使过敏症状更加明显。

4. 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身体损伤、炎症、神经损伤等,但也有很多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生理因素解释。

心理因素和情绪状态在这类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我劝告都会影响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体质性功能紊乱:体质性功能紊乱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运动性头痛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应激、压力和情绪的异常反应引起的。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应对压力、情绪和焦虑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另外,饮食、运动、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身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心身疾病的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并促进心理健康。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心身疾病 课程思政

心身疾病 课程思政

心身疾病课程思政【原创实用版】目录1.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背景2.课程思政的重要性3.心身疾病与课程思政的关系4.如何在课程中融入心身疾病的理念5.总结正文1.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背景心身疾病,也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心身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2.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3.心身疾病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心身疾病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身疾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关注心身疾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心身疾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心身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心身疾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评价的标准。

课程思政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评价。

4.如何在课程中融入心身疾病的理念要在课程中融入心身疾病的理念,首先,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讲解心身疾病的概念和原理。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能够生动地讲述心身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能够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5.总结心身疾病与课程思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心身疾病的概念和原理,讲述心身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身疾病也被称为心理生理障碍,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多,主要表现为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所谓心身疾病,亦叫心理生理疾病,概括地讲,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疾病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心身疾病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胃溃疡)或有确切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肥胖症),社会环境与心理因素在该组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情绪因素,包括各种疾病。

如皮肤系统有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的;骨骼肌肉系统有腰背痛、肌肉酸痛或者是肌肉痉挛等情况等;呼吸系统最常见的就是支气管哮喘,另外过度换气也可能是心身疾病;心血管系统有冠心病,还有心律失常里面的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都可能是心身疾病;消化系统心身疾病非常常见,包括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还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泌尿生殖系统有月经紊乱或者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及功能性不孕症等;内分泌系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低血糖发作;神经系统有紧张性头痛、失眠等。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身疾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心身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出题率也是在攀升,但是很多的考生往往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知识的复习,对医学心理学敬而远之,认为分值少还枯燥难记,就放弃了。

其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竞争力是很大的,要想取胜,细节是关键。

我们要关注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不能轻言放弃,特别是心身疾病,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内容,哪里又是考点呢?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以前有人将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②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但是一般都将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混合使用,因为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易理解,但实践中难以明确界定。

2.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3.常见心身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2)冠心病(3)糖尿病(4)支气管哮喘(5)消化性溃疡(6)肠道易激综合征(7)经前期综合征主要的考点是心身疾病的特点,容易出多选题,常见的心身疾病多选题,单选题都可以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心理因素:尽管性功能障碍存在器质性方面的 原因,但大多数系心理因素所致。如害怕性交失 败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影响阴茎的勃起和阴道 滑润,造成性交困难和性交疼痛;在性交过程中 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或过分理智或性交过程程式 化,影响性交的情感体验;夫妻双方缺乏对性交 体验的交流也是造成性功能障碍重要的原因之一。 缺乏性生理、性心理和避孕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造 成对性生活的忧虑,也易导致性功能障碍。负性 生活事件是影响我们性生活质量的现实原因。工 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压抑、意志消沉、紧张度 过高会导致性生活力不从心或不能达到满意的效 果。部分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或多种原因并 存。
下发生,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呕吐.
临床表现:一般发生在进食后,无明显的恶心及 临床表现: 表现
其他不适,突然喷射性呕吐,不影响食欲,呕吐后即 可再食.因患者无怕胖的心理和要求减轻体重的愿 望,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很关心,常常稍后再进食甚至 边吐边吃.由于保持了适当的进食量,多数患者无明 显的体重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等现象.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指个体担心 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常有营养 不良、高血压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此时仍恐惧发 胖或拒绝正常进食,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常 见于青少年女性。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神经性厌食
一、发病原因 神经性厌食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 引起,社会文化因素、生物学因素与该病 的发生也有关系。
1.社会文化因素 发病率的上升与追求苗条的审美 文化有关。 2.家庭心理因素 3..病人性格特点:神经性厌食患者性格多具有拘谨、 刻板、强迫的特点及完美主义倾向。还有人认为 神经性厌食是青少年对情绪问题的回避及向儿童 期退行的表现。 4.生物学因素 患者的同胞中同病率6%-10%,高 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还有 研究认为神经性厌食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去甲 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并 和情感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相伴发
神经性贪食
1. 诊断 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 食欲望和行为,一次可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 一周至少出现2次贪食行为,持续3个月以上;② 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③常采取引吐、导泻、 间断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有时 也可与神经生厌食症状交替出现;④不是神经系 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 裂症等继发性暴食。
神经性厌食
三、诊断 应符合以下标准:1、有意节制食 量,同时采用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 式以减轻体重;2、体重明显下降,比正常 平均体重值减轻15%以上,或Quetelet体重 指数等于17.5或更低(标准体重(kg)=身 高-105;Quetelet指数体重/身高[2]);3、 担心自己发胖,甚至明显消瘦仍认为太胖。 解释劝说无效;
神经性厌食
五、病程和预后 该病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缓解和复发呈周 期性交替,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 者可自发缓解,短期住院治疗效果较好。 个别严重病例病情反复发作,可出现意外 和自杀,预后欠佳。
神经性厌食
六、治疗 1、心理治疗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 任与合作,针对病因开展综合性心理治疗。 具体采用①支持性心理治疗 ;②行为矫正 疗法;③认知治疗;④家庭治疗;
【临床表现】 神经性贪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不可 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进食量很大、很快,一般在短时 间摄入大量食物、进食时常常避开人,一个人偷偷而迅速 地吃,来不及细细品味,在公共场所则尽量克制。而后因 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或为了减轻体重,反复采用自我引吐、 服用泻药或利尿剂、节食及大量运动,随着病情的进展,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吐出食物。长期自我引吐或服用 泻剂等,可引起一系列躯体并发症,往往导致脱水和电解 质平衡紊乱、闭经、诱发癫痫、皮肤及口腔溃疡等。患者 体重波动范围较大,常在轻度低于或高于正常体重之间波 动。该症患者在暴食时,自知有病,并意识到这种进食行 为不正常,但难以控制,有治疗要求。
CCMD-3关于性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成年人不能进行自己所希望的 性活动; 2.严重程度标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有 所影响;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三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器质性疾病、药物、 酒精及衰老所致的性功能障碍,也不是其他精神 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临床表现:患者个性多具有自我中心,易受暗示, 临床表现:
易感情用事,好夸张做作等癔症样特点.在遇到不良 刺激后发病,以后在类似情况下反复发作.
治疗:解痉止痛药效果不明显,抗焦虑药物对症状 治疗:
的缓解有一定帮助,小量舒必利对部分患者有效.有 文献报道应用行为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睡眠障碍
一、失眠症
概念:失眠症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 不满意状况.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 准. 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 而导致症状的持续存在.
失眠的原因
①躯体因素 ②环境因素 ③生物药剂因素 ④神经精神疾病 ⑤其他因素 ⑥"生物钟机理"
临床表现与治疗
春节期间,家里为她做了许多她所喜爱的菜肴, 和各种零食,但她仅吃白菜、萝卜干和少量米饭。 以及五味果、话梅、葵瓜子等。多食一点就呕吐、 体重由原来33公斤降至就诊时的20公斤。但精神 甚好,每天上学不误。父母因见其明显消瘦。多 次带她到当地医院儿科求治,经多次体检均未发 rders)主要指以反常 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 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 其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一般不包括拒食, 偏食,异嗜癖.
病例 某女15岁,一年前某日体检,发现自己的体重比 另一同学重2公斤。回家后老照镜子,认为自己太 胖了,不及同学苗条,随后拒食任何‘滋补品’, 继而不吃肉、鸡蛋.饭也吃得愈来愈少,一天l~ 2两,仅吃蔬菜、西瓜、冰淇淋。上中学后,上述 症状有增无减。
能吃就是福? 能吃就是福?女大胃王吃垮家
在云南昆明,出现了一名身材苗条的女大胃王, 每天24小时不停的吃,一次可以吃掉10碗米饭,几 乎要把家里给吃垮. 在镜头面前,2只烤鸡10碗饭,一桌满满的菜,胡 柳吃的是干干净净,果真是个大胃王,还是个吃不胖 的大胃王. 只要没东西吃,胡柳就会开始暴躁,情绪不稳,压 抑不住的狂吃欲,让她几乎有了轻生的念头. 能吃就是福,对胡柳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
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 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 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时还可影响精 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 治疗 治疗:①一般治疗;②心理支持;③行为治疗④药 物治疗。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症状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 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 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 势观念. 严重标准 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 能受损. 病程标准 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有一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二、嗜睡症 三、睡觉不全综合征 四、睡行症 五、夜惊 六、梦魇
性功能障碍
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性兴趣缺乏,不能产生 满意的性交所必须的生理反应及快感,不包 括各种器质性病因,躯体因素及衰老引起的 性功能障碍. 常见的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为性欲减退、 阳痿、早泄、性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 交疼痛等。
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指反复 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可进食 大量食物,为防止体重增加和担心发胖的 恐惧心理,又自我反复采取诱吐或使用导 泻剂为主要临床特征。 该症多见于16-20岁,女性多见,男性与女 性之比约1:10。国内目前无流行病学调查资 料。
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厌食
二、临床表现 神经性厌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主动拒食或过 分节食,导致体重逐渐减轻,形体消瘦, 体象障碍及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临床表现
1.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形体重的过 度关注是患者临床症状的核心. 2.对进食持有特殊的态度和行为. 3.患者常采用过度运动避免体重增加.
4.抑郁情绪在临床上很常见 5.患者的性功能异常是常见症状 6.临床上患者的体重下降并明显降低于正常 标准 7.实验室检查
神经性贪食
治疗 1、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 贪食前的精神因素,有针对地开展心理行 为指导,以减少发作。 2、药物治疗,可选用SSRI类抗抑郁剂(氟西 汀),小剂量的氟哌啶醇(2-6mg)及卡马西平 等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神经性呕吐
概念:又称心因性呕吐,通常在紧张或不快的情绪
神经性厌食
2、躯体支持疗法 重症患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制定合理的 食谱,确定目标体重,少量多餐,以解除 患者的后顾之忧。对伴有呕吐和拒食的患 者,给予液体支持疗法,以维持水、电解 质的平衡,必要时可给予胰岛素低血糖疗 法。
神经性厌食
3、精神药物治疗 用小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剂疗效较好,如 阿米替林25mg,每日2次口服;舒必利片 100mg,每日2-3次口服,有助于调整情绪。 SSRI
思考题 1、何为神经性厌食? 2、神经性厌食的发病原因? 3、神经性厌食的诊断? 4、神经性厌食与抑郁症如何鉴别?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伴发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 往往存在食欲减退。但抑郁症患者以情绪低落症 状占主导,同时有思维、行为的改变及抑郁症自 身的生物学节律,如少语,思维迟缓,意志活动 减退,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的节律性,患者因 食欲差而进食少;神经性厌食的患者一般是由于 害怕肥胖而有意节食,并非食欲减退,有些甚至 食欲良好并因此偷食或暴食,之后又通过引吐或 导泻避免体重增加,患者往往存在异乎寻常的害 怕肥胖的超价观念。不过,在少数情况下,这两 种疾病也可能并存。
性功能障碍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疾病:很多躯体疾病都会影响性 功能,如糖尿病、盆腔感染、心绞痛、慢 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约有1/3的男性糖尿病 患者存在勃起功能障碍。 2.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相 当一部分患者有性功能减退。 3.某些药物:酒精、毒品、抗高血压药、 利尿药、某些精神药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