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几何综合型

合集下载

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的综合题目

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的综合题目

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的综合题目在数学领域,二次函数和平面几何是两个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概念。

二次函数主要研究含有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的函数,而平面几何则研究二维空间内的图形和关系。

本文将结合二次函数和平面几何,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1. 曲线与直线的交点问题考虑以下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a≠0)和直线:y = mx + n。

请问在何种情况下,该二次函数与直线有两个交点?解答:对于二次函数和直线的交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将二者相等,即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代入直线方程,得到关于 x 的二次方程。

当该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时,代表二次函数与直线有两个交点。

具体来说,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代入直线方程后,得到以下式子:ax^2 + bx + c = mx + n通过整理可得:ax^2 + (b-m)x + (c-n) = 0上述式子是一个关于 x 的二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判别式来判断该方程是否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判别式大于零时,该二次函数与直线存在两个交点。

判别式的表达式为:Δ = (b-m)^2 - 4a(c-n)因此,当Δ > 0 时,该二次函数与直线有两个交点。

2. 曲线与直线的相切问题现考虑以下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a≠0)和直线:y = mx + n。

请问在何种情况下,该二次函数与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解答:当二次函数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即为相切的情况。

相切表示二次函数和直线在某一点处重合。

我们可以通过求取二次函数和直线的交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代入直线方程,得到以下式子:ax^2 + bx + c = mx + n通过整理可得:ax^2 + (b-m)x + (c-n) = 0这是一个关于 x 的二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判别式来判断该方程是否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判别式等于零时,该二次函数与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几何综合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几何综合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几何推理计算题以及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计算题,还有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性的问题、方案设计的问题等等.主要特点是图形较复杂,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几何综合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如折叠类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景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考查方式偏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几何为主的综合题常常在一定的图形背景下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证明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和、差、倍、分及比例关系等);2、证明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点与线、线与线、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3、几何计算问题;4、动态几何问题等.【方法点拨】一、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各部分的知识:1、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2、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函数;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5、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6、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7、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二、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要由已知联想经验,由未知联想需要,不断转化条件和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3、要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思想来解决问题.【典型例题】类型一、动态几何型问题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2cm,BC=6cm,点P 沿AB 边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 沿DA 边从点D 开始向点A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Q 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⑴当t 为何值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⑵求四边形QAPC 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⑶当t 为何值时,以点Q、A、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D A BC QP【思路点拨】⑴中应由△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需补充条件AQ=AP,由AQ=6-t,AP=2t,可求出t 的值;⑵中四边形QAPC 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其面积可由矩形面积减去△DQC 与△PBC 的面积求出;⑶中由于题目中未给出三角形的相似对应方式,因此需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1)对于任何时刻t,AP=2t,DQ=t,QA=6-t.当QA=AP 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6-t=2t,解得:t=2(s),所以,当t=2s 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在△QAC 中,QA=6-t,QA 边上的高DC=12,∴S △QAC =12QA•DC=12(6-t)•12=36-6t.在△APC 中,AP=2t,BC=6,∴S △APC =12AP•BC=12•2t•6=6t.∴S 四边形QAPC =S △QAC +S △APC =(36-6t)+6t=36(cm 2).由计算结果发现:在P、Q 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APC 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也可提出:P、Q 两点到对角线AC 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在矩形ABCD 中:①当QA AP AB BC =时,△QAP∽△ABC,则有:62126t t -=,解得t=1.2(s),即当t=1.2s 时,△QAP∽△ABC;②当QA AP BC AB =时,△PAQ∽△ABC,则有:62612t t -=,解得t=3(s),即当t=3s 时,△PAQ∽△ABC;所以,当t=1.2s 或3s 时,以点Q、A、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总结升华】本题是动态几何题,同时也是一道探究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归纳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计算分析,抓住其本质,揭示出变中不变的规律.四边形QAPC 的面积也可由△QAC 与△CAP 的面积求出,;⑶中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永春县校级月考)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3,CD=5,BC=10,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点C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直接写出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使得MC=MN .【思路点拨】(1)直接利用梯形中位线的定理求出即可;(2)平移梯形的一腰,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3)利用MC=MN时,结合路程=速度×时间求得其中的有关的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答案与解析】解:(1)∵AD=3,BC=10,∴梯形ABCD的中位线长为:(3+10)÷2=6.5;(2)如图1,过D作DG∥AB交BC于G点,则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MN∥AB,∴MN∥DG,∴BG=AD=3.∴GC=10﹣3=7.由题意知,当M、N运动到t秒时,CN=t,CM=10﹣2t.∵DG∥MN,∴△MNC∽△GDC.∴=,即=.解得,t=;(3)当MC=MN时,如图2,过M作MF⊥CN于F点,FC=NC=t.∵∠C=∠C,∠MFC=∠DHC=90°,∴△MFC∽△DHC,∴=,即=,解得:t=.综上所述,t=时,MC=MN.【总结升华】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但是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拐点.3.(2016秋•泗阳县期末)(1)已知:如图1,△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BC边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连接CE.求证:①BD=CE,②AC=CE+CD;聪明的小明做完上题后进行了进一步变式探究.(2)如图2,在△ABC中,∠BAC=90°,AC=AB,点D为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 为边作等腰Rt△ADE,∠DAE=90°(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类比题(1),请你猜想线段BD、CD、DE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不需论证;(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D点在BC的延长线上运动,以AD为边作等腰Rt△ADE,∠DAE=90°(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①题(2)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②连结BE,若BE=10,BC=6,求AE的长.【思路点拨】(1)①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BAC=∠DAE=60°,AB=BC=AC,AD=DE=AE,进而就可以得出△ABD≌△ACE,即可得出结论;②由△ABD≌△ACE,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DC+CE;(2)先判定△ABD≌△ACE(SAS),得出∠B=∠ACE=45°,BD=CE,在Rt△DC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CE2+CD2=DE2,即可得到BD2+CD2=DE2;(3)①运用(2)中的方法得出BD2+CD2=DE2;②根据Rt△BCE中,BE=10,BC=6,求得=8,进而得出CD=8﹣6=2,在Rt△DCE中,求得=,最后根据△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AE的长.【答案与解析】解:(1)①如图1,∵△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BAC=∠DAE=60°,AB=BC=AC,AD=DE=AE,∴∠BAC﹣∠DAC=∠DAE﹣∠DAC,∴∠BAD=∠EA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BD=CE;②∵BD=CE,AC=BC,又∵BC=BD+CD,∴AC=CE+CD;(2)BD2+CD2=DE2.证明:如图2,∵∠BAC=∠DAE=90°,∴∠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与△ACE中,,∴△ABD≌△ACE(SAS),∴∠B=∠ACE=45°,BD=CE,∴∠B+∠ACB=∠ACE+∠ACB=90°,∴∠BCE=90°,∴Rt△DCE中,CE2+CD2=DE2,∴BD2+CD2=DE2;(3)①(2)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图3,∵∠BAC=∠DAE=90°,∴∠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与△ACE中,,∴△ABD≌△ACE(SAS),∴∠ABC=∠ACE=45°,BD=CE,∴∠ABC+∠ACB=∠ACE+∠ACB=90°,∴∠BCE=90°=∠ECD,∴Rt△DCE中,CE2+CD2=DE2,∴BD2+CD2=DE2;②∵Rt△BCE中,BE=10,BC=6,=8,∴BD=CE=8,∴CD=8﹣6=2,∴Rt△DCE中,DE=∵△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总结升华】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一反三:【变式】△ABC是等边三角形,P为平面内的一个动点,BP=BA,若0︒<∠PBC<180°,且∠PBC平分线上的一点D满足DB=DA,(1)当BP与BA重合时(如图1),∠BPD=°;(2)当BP在∠ABC的内部时(如图2),求∠BPD的度数;(3)当BP在∠ABC的外部时,请你直接写出∠BPD的度数,并画出相应的图形.【答案】(1)∠BPD=30°;(2)如图3,连结CD.∵点D在∠PBC的平分线上,∴∠1=∠2.∵△ABC是等边三角形,∴BA=BC=AC,∠ACB=60°.∵BP=BA,∴BP=BC.∵BD=BD,∴△PBD≌△CBD.∴∠BPD=∠3.∵DB=DA,BC=AC,CD=CD,∴△BCD≌△ACD.∴134302ACB∠=∠=∠=︒.∴∠BPD=30°.(3)∠BPD=30°或150°.类型二、几何计算型问题【高清课堂:几何综合问题例1】4.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8,BC=6.折叠该纸片使点B与点C重合,折痕与AB、BC的交点分别为D、E.(1)DE的长为;(2)将折叠后的图形沿直线AE剪开,原纸片被剪成三块,其中最小一块的面积等于.【思路点拨】(1)由题意可得:DE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易证DE∥AC,即DE 是△ABC 的中位线,即可求得DE 的长;(2)由DE∥AC,DE=12AC,易证△AOC∽△E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OA:OE=2,然后求得△ACE 的面积,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底的比,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1)根据题意得:DE⊥BC,CE=BE,∵∠ACB=90°,即AC⊥BC,∴DE∥AC,∴AD=BD,∴DE=12AC=12×8=4;(2)∵DE∥AC,DE=12AC,∴△AOC∽△EOD,∴OA:OE=AC:DE=2,∵CE=12BC=12×6=3,∵∠ACB=90°,AC=8,∴S △ACE =12CE•AC=12×3×8=12,∴S △OCE =13S △ACE =4,∴S △ADE +S △ODE =S △ABC -4-12=8,∴其中最小一块的面积等于4.【总结升华】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是一道典型的几何综合题.举一反三【变式】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B=45°,AE 为BC 边上的高,将△ABE 沿AE 所在直线翻折得△AB′E,那么△AB′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答案】在Rt△ABE 中,∵∠B=45°,AB=2,∴AE=BE=2,∴S △ABE =1.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B′E≌△ABE,∴EB′=EB=2∴B′C=BB′-BC=22-2,∵四边形ABCD 是菱形,∴CF∥BA.∴∠B′FC=∠B′AB=90°,∠B′CF=∠B=45°∴CF='2B C ,∴S B FC △'=221CF =3-22∴S 阴=S B E ′△A -S B FC′△=22-2.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DC,∠A=45°,AB=10cm,CD=4cm,等腰直角△PMN 的斜边MN=10cm,A 点与N 点重合,MN 和AB 在一条直线上,设等腰梯形ABCD 不动,等腰直角△PMN 沿AB 所在直线以1cm/s 的速度向右移动,直到点N 与点B 重合为止.(1)等腰直角△PMN 在整个移动过程中与等腰梯形ABCD 重叠部分的形状由________形变化为________形;(2)设当等腰直角△PMN 移动x (s)时,等腰直角△PMN 与等腰梯形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 2),求y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x=4(s)时,求等腰直角△PMN 与等腰梯形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已知求出∠PNM=∠DAB=45°,求出∠AEN,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断即可;推出∠DAB=∠PNM=45°,根据等腰梯形的判定判断即可;(2)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当0<x≤6时,重叠部分的形状为等腰直角△EAN,AN=x(cm),过点E 作EH⊥AB 于点H,则EH 平分AN,求出EH,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②当6<x≤10时,重叠部分的形状是等腰梯形ANED,求出AN=x(cm),CE=BN=10-x,DE=x-6,过点D 作DF⊥AB 于F,过点C 作CG⊥AB 于G,求出DF,代入梯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答案与解析】(1)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2)等腰直角△PMN 在整个移动过程中与等腰梯形ABCD 重合部分图形的形状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当0<x≤6时,重叠部分的形状为等腰直角△EAN(如图①).此时AN=x(cm),过点E作EH⊥AB于点H,则EH平分AN,=AN·EH=x·x=.∴EH=AN=x,∴y=S△ANE②当6<x≤10时,重叠部分的形状是等腰梯形ANED(如图②).此时,AN=x(cm),∵∠PNM=∠B=45°,∴EN∥BC,∵CE∥BN,∴四边形ENBC是平行四边形,CE=BN=10-x,DE=4-(10-x)=x-6,过点D作DF⊥AB于F,过点C作CG⊥AB于G,则AF=BG,DF=AF=(10-4)=3,=(DE+AN)·DF=(x-6+x)×3=3x-9.∴y=S梯形ANED综上,.(3)当等腰直角△PMN运动到PN边经过点D时,移动时间为6(s),∴当x=4(s)时,y=x2=×42=4.∴当x=4(s)时,等腰直角△PMN与等腰梯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是4cm2.【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平移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15,AD=20,∠C=30°.点M、N同时以相同速度分别从点A、点D开始在AB、AD(包括端点)上运动.(1)设ND的长为x,用x表示出点N到AB的距离,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2)当五边形BCDNM面积最小时,请判断△AMN的形状.【答案】(1)过点N作BA的垂线NP,交BA的延长线于点P.则AM=x,AN=20-x.∵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D=∠C=30°,∴∠PAN=∠D=30°.在Rt△APN 中,PN=AN×sin∠PAN=(20-x),即N 到AB 距离为(20-x).∵点N 在AD 上,0≤x≤20,点M 在AB 上,0≤x≤15,∴x 取值范围是0≤x≤15.(2)∵S 五边形BCDNM =S 梯形-S △AMN 且S 梯形为定值,∴当S 五边形BCDMN 最小时,应使S △AMN 最大据(1),S △AMN =AM·NP=.∵<0,∴当x=10时,S △AMN 有最大值.∴当x=10时,S 五边形BCDNM 有最小值.当x=10时,即ND=AM=10,AN=AD-ND=10,即AM=AN.则当五边形BCDNM 面积最小时,△AMN 为等腰三角形.。

(新)中考数学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典型试题(附答案解析)

(新)中考数学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典型试题(附答案解析)
【详解】
解:(1)当x=0时,y=3,即A(0,3),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3)(x-1),
把A(0,3)入得:3=-3a,
a=-1,
∴y=-(x+3)(x-1)=-x2-2x+3,
1.(1)m2;(2)m1=-3,m2=1;(3) 或 ;(4)-3<m≤-1或m>1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知,点B与点A的横坐标相同,所以把x=m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得点B的纵坐标;
(2)把点A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
(3)根据等量关系AB=2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m的值;
∴线段AB的长度随m的增大而增大时,-3<m≤-1.
当m>1时,根据题意知,线段AB的长度随m的增大而增大时,m>1.
综上所述,m的取值范围是-3<m≤-1或m>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注重培养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和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综合能力.要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代数和几何图形结合起来,利用点的坐标的意义表示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或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旋转的性质,求解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交点坐标,作出适当的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相等的线段,再得到点的坐标是解本题的关键.
4.(1) (2)P(4,5)(3)(-2,5)或(4,5).
【详解】
解:(1)将A(-1,0),B(3,0)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A(-1,0),B(3,0)

空间几何体的综合计算测试题

空间几何体的综合计算测试题

空间几何体的综合计算测试题1. 综合计算题求以下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1 直方体已知直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0 cm、6 cm、8 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解答:该直方体的表面积可通过公式2*(长×宽 + 长×高 + 宽×高)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表面积 = 2*(10 × 6 + 10 × 8 + 6 × 8) = 2*(60 + 80 + 48) = 376 cm²。

该直方体的体积可通过公式长×宽×高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体积 = 10 × 6 × 8 = 480 cm³。

1.2 正方体已知正方体的边长为5 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解答:该正方体的表面积可通过公式6×边长²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表面积 = 6×5² = 6×25 = 150 cm²。

该正方体的体积可通过公式边长³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体积 = 5³ = 125 cm³。

1.3 圆柱体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 cm,高为10 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π取3.14)。

解答:该圆柱体的表面积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侧面积和底面积。

侧面积可通过公式2×π×半径×高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侧面积 = 2×3.14×4×10 = 251.2 cm²。

底面积为圆的面积,可通过公式π×半径²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底面积 = 3.14×4² = 50.24 cm²。

因此,该圆柱体的表面积为251.2 + 50.24 = 301.44 cm²。

该圆柱体的体积可通过公式π×半径²×高计算,代入数值计算得:体积 = 3.14×4²×10 = 502.4 cm³。

第四讲 几何综合(二)

第四讲 几何综合(二)
1 ab,把这四 2
A a c b B H E G F D
C
可知:S正方形 ABCD =4S△ABE +S正方形 EFGH =4×
2 1 ab+(a − b) 2
=a2 + b2 =c 2
2013 年春季六年级(第 12 级上)A++教材
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由边长为 2,3,5,7 的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具体面 积见三角形内部数字,那么三角形 BEF 的面积是 .
C
E
84
O A
40 30
D
35
F
B
【随堂练】 如图, 在三角形 ABC 中, BD=2DC, AE=2ED, FC=7. 那么, AF=

A
E B
F
D
C
2013 年春季六年级(第 12 级上)A++教材
【拓展】难度★★★★ 如图,△ABC 中,
DC EA FB 1 ,求△GHI 和△ABC 的面积比的比值. DB EC FA 2
B C P 9 5
A R F
D
Q E
2013 年春季六年级(第 12 级上)A++教材
课堂小结
1、燕尾定理:如图,在三角形中,AD,BE,CF 相交于同一点 O,那么 (1)S△AOB : S△AOC = (2)S△BOA : S△BOC = (3)S△COA : S△COB = : : : = = = : : : ; ; .
2013 年春季六年级(第 12 级上)A++教材
【例 8】难度★★★★ 如图,∠A=∠B=60°,且 AB=24,BD=16,AC=8,而且三角形 CDE 的面积 等于四边形 ABEC 的面积.请问:DE 的长度是多少?

几何综合(解析版)--中考数学抢分压轴题秘籍(全国通用)

几何综合(解析版)--中考数学抢分压轴题秘籍(全国通用)

几何综合--中考数学抢分秘籍(全国通用)几何综合问题在中考中以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难度较大.此类问题在中考中多考查面积平分、面积最值和几何变换的综合问题,一般要用到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相似三角形、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图形变换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最值等相关知识,以及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此类题型常涉及以下问题:①几何图形中的线段最值问题②探究图形面积的分割问题;③探究图形面积的最值问题.右图为几何综合问题中各题型的考查热度.题型1:线段最值问题①动点路径问题②“胡不归”问题③“将军饮马”问题④“造桥选址”问题解题模板:1.(2021秋•白云区校级月考)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O的半径为1.若⊙O在正方形ABCD内平移(⊙O可以与该正方形的边相切,则点A到⊙O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B.C.D.【分析】由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当⊙O与BC,CD相切时,点A到⊙O上的点的距离取得最大值,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结论.【解答】解:由题意,当⊙O与BC,CD相切时,点A到⊙O上的点的距离取得最大值,如图,由对称性可知:圆心O在AC上.AC==4.∵BC与⊙O相切于点E,∴OE⊥E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45°.∴△O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C=OE=.∴CG=OC﹣OG=﹣1.∴AG=AC﹣CG=4﹣(﹣1)=3+1.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勾股定理,连接OE,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OE⊥EC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1】(2020•遵义)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点E与点A、C不重合),连接DE,作EF⊥DE交射线BA于点F,过点E作MN∥BC分别交CD、AB于点M、N,作射线DF交射线CA于点G.(1)求证:EF=DE;(2)当AF=2时,求GE的长.【分析】(1)要证明EF=DE,只要证明△DME≌△ENF即可,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正方形的性质,可以得到△DME≌△ENF的条件,从而可以证明结论成立;(2)根据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相似,可以得到AG和CG、CE的长,然后即可得到GE的长.【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是对角线,∴∠ECM=45°,∵MN∥BC,∠BCM=90°,∴∠NMC+∠BCM=180°,∠MNB+∠B=180°,∴∠NMC=90°,∠MNB=90°,∴∠MEC=∠MCE=45°,∠DME=∠ENF=90°,∴MC=ME,∵CD=MN,∴DM=EN,∵DE⊥EF,∠EDM+∠DEM=90°,∴∠DEF=90°,∴∠DEM+∠FEN=90°,∴∠EDM=∠FEN,在△DME和△ENF中,∴△DME≌△ENF(ASA),∴EF=DE;(2)解:如图1所示,由(1)知,△DME≌△ENF,∴ME=NF,∵四边形MNBC是矩形,∴MC=BN,又∵ME=MC,AB=4,AF=2,∴BN=MC=NF=1,∵∠EMC=90°,∴CE=,∵AF∥CD,∴△DGC∽△FGA,∴,∴,∵AB=BC=4,∠B=90°,∴AC=4,∵AC=AG+GC,∴AG=,CG=,∴GE=GC﹣CE==;如图2所示,同理可得,FN=BN,∵AF=2,AB=4,∴AN=1,∵AB=BC=4,∠B=90°,∴AC=4,∵AF∥CD,∴△GAF∽△GCD,∴,即,解得,AG=4,∵AN=NE=1,∠ENA=90°,∴AE=,∴GE=GA+AE=5.综上所述:GE的长为:,5.【点评】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相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2022春•广陵区期末)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C=1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M在线段AC上,且AM=2,点P为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则MP+PB的最小值是4.【分析】过P点作PH⊥BC于H,过M点作MN⊥BC于N,如图,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AB=BC,BO 平分∠ABC,AO⊥BD,再判断△ABC为等边三角形得到∠ABC=∠ACB=60°,则∠OBC=30°,所以PH=BP,则MP+PB=MP+PH,所以MP+PH的最小值为MN的长,然后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求出MN即可.【解答】解:过P点作PH⊥BC于H,过M点作MN⊥BC于N,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BC,BO平分∠ABC,AO⊥BD,∵AB=AC=10,∴AB=AC=BC=10,∴△ABC为等边三角形,∴∠ABC=∠ACB=60°,∴∠OBC=30°,∴PH=BP,∴MP+PB=MP+PH,当M、P、H共线时,MP+PH的值最小,即MP+PH的最小值为MN的长,∵AM=2,∴CM=10﹣2=8,在Rt△MNC中,∵∠MCN=60°,∴CN=CM=4,∴MN=CN=4,即MP+PB的最小值为4.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胡不归问题:利用垂线段最短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把PB转化为PH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变式2-1】(2021•郴州)如图,在△ABC中,AB=5,AC=4,sin A=,BD⊥AC交AC于点D.点P为线段BD上的动点,则PC+PB的最小值为.【分析】过点P作PE⊥AB于点E,过点C作CH⊥AB于点H,首先得出BD=4,AD=3,根据sin∠ABD=,得EP=,则PC+PB的最小值为PC+PE的最小值,即求CH的长,再通过等积法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过点P作PE⊥AB于点E,过点C作CH⊥AB于点H,∵BD⊥AC,∴∠ADB=90°,∵sin A==,AB=5,∴BD=4,由勾股定理得AD=,∴sin∠ABD=,∴EP=,∴PC+PB=PC+PE,即点C、P、E三点共线时,PC+PB最小,∴PC+PB的最小值为CH的长,=,∵S△ABC∴4×4=5×CH,∴CH=.∴PC+PB的最小值为.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垂线段最短、勾股定理等知识,将PC+PB的最小值转化为求CH的长,是解题的关键.3.(2022秋•朝阳区校级月考)如图,在Rt△ABO中,∠OBA=90°,A(4,4),点C在边AB上,且=,点D为OB的中点,点P为边OA上的动点,当点P在OA上移动时,使四边形PDBC周长最小的点P的纵坐标为.【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B=OB=4,∠AOB=45°,求得BC=3,OD=BD=2,得到D(2,0),C(4,3),作D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E,连接EC交OA于P,则此时,四边形PDBC周长最小,E (0,2),求得直线EC的解析式为y=x+2,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OBA=90°,A(4,4),∴AB=OB=4,∠AOB=45°,∵=,点D为OB的中点,∴BC=3,OD=BD=2,∴D(2,0),C(4,3),作D关于直线OA的对称点E,连接EC交OA于P,则此时,四边形PDBC周长最小,E(0,2),∵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设直线EC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EC的解析式为y=x+2,解,得,∴P(,),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找到P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1】(2021•聊城)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C分别在x 轴,y轴上,B,D两点坐标分别为B(﹣4,6),D(0,4),线段EF在边OA上移动,保持EF=3,当四边形BDEF的周长最小时,点E的坐标为(﹣,0).【分析】在BC上截取BH=3,可证四边形BH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BF=EH,由对称性可得DE=D'E,则四边形BDEF的周长=EH+ED'+BD+EF,由EF和BD是定值,则当EH+D'E有最小值时,四边形BDEF 的周长有最小值,即当点E,点H,点D'共线时,EH+D'E有最小值,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HD'解析式,即可求解.【解答】解:在BC上截取BH=3,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D'H交AO于点E,∴BH=EF=3,BC∥AO,∴四边形BHEF是平行四边形,∴BF=EH,∵点D与点D'关于x轴对称,∴DE=D'E,点D'坐标为(0,﹣4),∵四边形BDEF的周长=EF+BF+BD+DE,∴四边形BDEF的周长=EH+ED'+BD+EF,∵EF和BD是定值,∴当EH+D'E有最小值时,四边形BDEF的周长有最小值,∴当点E,点H,点D'共线时,EH+D'E有最小值,∵点B(﹣4,6),∴点H(﹣1,6),设直线D'H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D'H的解析式为y=﹣10x﹣4,∴当y=0时,x=﹣,∴点E(﹣,0),故答案为:(﹣,0).【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确定点E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在边BC上且CE=1,长为的线段MN在AC上运动,当四边形BMNE的周长最小时,则tan∠MBC的值是.【分析】根据题意得出作EF∥AC且EF=,连接DF交AC于M,在AC上截取MN=,此时四边形BMNE的周长最小,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答案.【解答】解:作EF∥AC且EF=,连接DF交AC于M,在AC上截取MN=,延长DF交BC于P,作FQ⊥BC于Q,作出点E关于AC的对称点E′,则CE′=CE=1,将MN平移至E′F′处,则四边形MNE′F′为平行四边形,则当BM+EN=BM+FM=BF′时四边形BMNE的周长最小,由∠FEQ=∠ACB=45°,可求得FQ=EQ=1,∵∠DPC=∠FPQ,∠DCP=∠FQP,∴△PFQ∽△PDC,∴=,∴=,解得:PQ=,∴PC=,由对称性可求得tan∠MBC=tan∠PDC==.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M,N的位置是解题关键.【变式4-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1,3),B(m,0),C(m+2,0),D(5,1),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时,m的值为.【分析】因为AD,BC的长度都是固定的,所以求出AB+CD的长度就行了.问题就是AB+CD什么时候最短.把D点向左平移2个单位到D′点;作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AD″,交x轴于P,从而确定C点位置,此时AB+CD最短.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待定系数法求直线解析式.即可求得m的值.【解答】解:将C点向左平移2单位与B重合,点D向左平移2单位到D′(3,1),作D′关于x轴的对称点D″,根据作法知点D″(3,﹣1),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k=﹣2,b=5.∴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5.当y=0时,x=,即B(,0),m=.故答案为:.【点评】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关键是熟悉关于x轴的对称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题型2:面积平分问题解题模板:技巧精讲1:利用中线平分图形面积的方法2.利用对称性平分图形面积的方法5.(1)问题提出:如图(1),在直角△ABC中,∠C=90°,AC=8,BC=6,点D为AC上一点且AD=2,过点D作直线DE交△ABC于点E,使得△ABC被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DE的长为2.(2)类比发现:如图(2),五边形ABOCD,各顶点坐标为:A(3,4),B(0,2),O(0,0),C (4,0),D(4,2)请你找出一条经过顶点A的直线,将五边形ABOCD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出该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3)如图(3),王叔叔家有一块四边形菜地ABCD,他打算过D点修一条笔直的小路把四边形菜地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分别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已知AB=AD=200米,BC=DC=200米,∠BAD =90°过点D是否存在一条直线将四边形ABCD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平分该四边形面积的线段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如图1中,取AC的中点F,连接BF,BD,作FE∥BD交BC于E,连接DE交BF于O.证明DE平分△ABC的面积,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出CE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中,连接AO、AC,作BE∥AO交x轴于E,DF∥AC交x轴于F,EF的中点为M,则直线AM平分五边形ABCOD的面积,求出点M的坐标即可解决问题.(3)先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即可得出四边形ABQD的面积,从而求出QM,再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出BM,即可得出DM,最后用勾股定理即可.【解答】解:(1)如图1中,取AC的中点F,连接BF,BD,作FE∥BD交BC于E,连接DE交BF 于O.∵AF=FC,=S△BFC,∴S△AFB∵BD∥EF,=S△BDF,∴S△BDE=S△BOE,∴S△DFO=S四边形ABED,∴S△ECD∴DE平分△ABC的面积,∵AC=8,AD=2,∴AF=CF=4,DF=2,∵EF∥BD,∴=,∴=,∴CE=4,∴DE===2,故答案为2.(2)如图2中,连接AO、AC,作BE∥AO交x轴于E,DF∥AC交x轴于F,EF的中点为M,则直线AM平分五边形ABCOD的面积,∵直线AO的解析式为y=x,∴直线BE解析式为y=x+2,∴点E坐标(﹣,0),∵直线AC的解析式为y=﹣4x+16,∴直线DF的解析式为y=﹣4x+18,∴点F坐标为(,0)∴EF的中点M坐标为(,0),∴直线AM的解析式为:y=x﹣4.(3)如图3中,连接BD,AC交于点O.在BC上取一点Q,过Q作QM⊥BD,∵AB=AD=200、BC=CD=200,∴AC是BD的垂直平分线,在Rt△ABD中,BD=AB=200,∴DO=BO=OA=100,在Rt△BCO中,OC==300,=S△ABD+S△CBD=BD×(AO+CO)=×200×(100+300)=80000,∴S四边形ABCD∵在一条过点D的直线将筝形ABCD的面积二等分,=S四边形ABCD=40000,∴S四边形ABQD=×BD×OA=20000,∵S△ABD=BD×QM=×200×QM=100QM=S四边形ABQD﹣S△ABD=20000,∴S△QBD∴QM=100,∵QM∥CO.∴=,∴=,∴BM=,∴DM=BD﹣BM=,在Rt△MQD中,DQ===.【点评】此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几何作图,勾股定理,等积问题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记住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变式5-1】(2022•江北区模拟)新知学习:若一条线段把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该平面图形的二分线.解决问题:(1)①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一定是三角形的二分线的是三角形的中线;②如图1,已知△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点E,F分别在AB,DC上,连接EF,与AD交于=S△DGF,则EF是(填“是”或“不是”)△ABC的一条二分线.点G.若S△AEG(2)如图2,四边形ABCD中,CD平行于AB,点G是AD的中点,射线CG交射线BA于点E,取EB 的中点F,连接CF.求证:CF是四边形ABCD的二分线.(3)如图3,在△ABC中,AB=CB=CE=7,∠A=∠C,∠CBE=∠CEB,D,E分别是线段BC,AC上的点,且∠BED=∠A,EF是四边形ABDE的一条二分线,求DF的长.【分析】(1)①由平面图形的二分线定义可求解;②由面积的和差关系可得S△BEF=S△ABD=S△ABC,可得EF是△ABC的一条二分线;=S△CEF,由AB∥DC,G是AD的中点,证明△CDG≌△EAG,所(2)根据EB的中点F,所以S△CBF=S△CEF,所以S四边形AFCD=S△CBF,可得CF是四边形ABCD的二分线;以S四边形AFCD=S△DEC=S△ABE,可得S△HED=(3)延长CB使BH=CD,连接EH,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得S△BEHS四边形ABDE,即可得DF=DH=.【解答】解:(1)∵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三角形的中线是三角形的二分线,故答案为三角形的中线②∵AD是BC边上的中线=S△ACD=S△ABC,∴S△ABD=S△DGF,∵S△AEG+S△AEG=S四边形BDGE+S△DGF,∴S四边形BDGE=S△ABD=S△ABC,∴S△BEF∴EF是△ABC的一条二分线故答案为:是(2)∵EB的中点F,=S△CEF,∴S△CBF∵AB∥DC,∴∠E=∠DCG,∵G是AD的中点,∴DG=AG,在△CDG和△EAG中,∴△CDG≌△EAG(AAS),=S△DCG,∴S△AEG=S△CEF,∴S四边形AFCD=S△CBF,∴S四边形AFCD∴CF是四边形ABCD的二分线.(3)如图,延长CB使BH=CD,连接EH,AB=CB=CE=7,∠A=∠C,∠CBE=∠CEB,D,E分别是线段BC,AC上的点,且∠BED=∠A,∵BC=7∴BD+CD=7∴BD+BH=7=HD∵∠BED=∠A,∠BED+∠DEC=∠A+∠ABE∴∠ABE=∠CED,且AB=CE=7,∠A=∠C∴△ABE≌△CED(ASA)=S△EDC,∴AE=CD,BE=DE,∠AEB=∠EDC,S△ABE∴AE=BH,∵∠CBE=∠CEB∴∠AEB=∠EBH∴∠EBH=∠EDC,且BE=DE,BH=CD∴△BEH≌△DEC(SAS)、=S△DEC,∴S△BEH=S△DEC=S△ABE,∴S△BEH=S四边形ABDE,∴S△HED∵EF是四边形ABDE的一条二分线,=S四边形ABDE=S△HED,∴S△DEF∴DF=DH=【点评】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新定义是本题的关键.【变式5-2】(2021•西安一模)问题提出(1)如图①,在Rt△ABC中,∠A=90°,AB=3,AC=4,在BC上找一点D,使得AD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作出线段AD,并求出AD的长度;问题探究(2)如图②,点A、B在直线a上,点M、N在直线b上,且a∥b,连接AN、BM交于点O,连接AM、BN,试判断△AOM与△BON的面积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解决问题(3)如图③,刘老伯有一个形状为筝形OACB的养鸡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0,0)、A(4,0)、B(0,4)、C(6,6),是否在边AC上存在一点P,使得过B、P两点修一道笔直的墙(墙的宽度不计),将这个养鸡场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请求出直线BP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当点D是BC的中点时,AD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般,可求出AD的长度;(2)根据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再减去相等的部分,就可以得出△AOM与△BON的面积相等;(3)连接AB,过点O作AB的平行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交OA于点G,则△OBG的面积等于△AFG的面积,则四边形OACB的面积转化为△BCF的面积,取CF的中点P,求出点P的坐标,即可求出直线BP的表达式.【解答】解:(1)如图①,取BC边的中点D,连接AD,则线段AD即为所求.在Rt△ABC中,∠BAC=90°,AB=3,AC=4,∴BC=,∵点D为BC的中点,∴AD=BC=.=S△BON,理由如下:(2)S△AOM=S△ABM﹣S△AOB,S△BON=S△ABN﹣S△AOB,由图可知,S△AOM如图②,过点M作MD⊥AB于点D,过点N作NE⊥AB于点E,∴MD∥NE,∠MDE=90°,又∵MN∥DE,∴四边形MDEN是矩形,∴MD=NE,=,S△ABN=,∵S△ABM=S△ABN,∴S△ABM=S△BON.∴S△AOM(3)存在,直线BP的表达式为:y=x+4.如图③,连接AB,过点O作OF∥AB,交CA的延长线于点F,交OA于点G,=S△AFG,由(2)的结论可知,S△OBG=S△BCF,∴S四边形OACB取CF的中点P,作直线BP,直线BP即为所求.∵A(4,0),B(0,4),C(6,6),∴线段AB所在直线表达式为:y=﹣x+4,线段AC所在直线的表达式为:y=3x﹣12,∴直线OF的表达式为:y=﹣x,联立,解得,∴F(3,﹣3),∵点P是CF的中点,∴P(,),∴直线BP的表达式为:y=x+4.【点评】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中点的性质,面积转化以及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等内容,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中点性质的应用,作出辅助线,进行面积的转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型3:面积最值问题6.(2019•无锡)如图,在△ABC中,AB=AC=5,BC=4,D为边AB上一动点(B点除外),以CD为一边作正方形CDEF,连接BE,则△BDE面积的最大值为8.得到BM=CM=2,易证△AMB∽△CGB,求得GB=8,设BD=x,则DG=8﹣x,易证△EDH≌△DCG,EH=DG=8﹣x,所以S△BDE===,当x=4时,△BDE面积的最大值为8.【解答】解:过点C作CG⊥BA于点G,作EH⊥AB于点H,作AM⊥BC于点M.∵AB=AC=5,BC=4,∴△AMB∽△CGB,∴,∴GB=8,设BD=x,则DG=8﹣x,∵ED=DC,∠EHD=∠DGC,∠HED=∠GDC,∴△EDH≌△DCG(AAS),∴EH=DG=8﹣x,===,∴S△BDE当x=4时,△BDE面积的最大值为8.故答案为8.【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熟练运用正方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变式6-1】(1)如图①,若BC=6,AC=4,∠C=60°,求△ABC的面积S△ABC;(2)如图②,若BC=a,AC=b,∠C=α,求△ABC的面积S△ABC(3)如图③,四边形ABCD,AC=m,BD=n,对角线AC交于O点,他们所成锐角为β,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四边形ABCD【分析】(1)过A作AM⊥BC于M,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2)过A作AM⊥BC于M,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3)过A作AE⊥BD于E,过C作CF⊥BD于F,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E、CF,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解答】解:(1)如图①,过A作AM⊥BC于M,则∠AMC=90°,∵∠C=60°,AC=4,∴AM=AC×sin60°=4×=2,∵BC=6,=×BC×AM=×6×2=6;∴△ABC的面积S△ABC(2)如图②,过A作AM⊥BC于M,则∠AMC=90°,∵∠C=α,AC=b,∴AM=AC×sinα=b×sinα=b sinα,∵BC=a,=×BC×AM=×a×b sinα=ab sinα;∴△ABC的面积S△ABC(3)如图3,过A作AE⊥BD于E,过C作CF⊥BD于F,BD=n,OA+OC=m,∵AC、BD夹角为β,∴AE=OA•sinβ,CF=OC•sinβ,=S△ABD+S△BDC∴S四边形ABCD=BD•AE+BD•CF=BD•(AE+CF)=BD•(OA•sinβ+OC•sinβ)=BD•AC•sinβ=mn sinβ.=mn sinβ.即四边形ABCD的面积S四边形ABCD【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此题比较难,解题时关键要找对思路,即原四边形的高已经发生了变化,只要把高求出来,一切将迎刃而解.【变式6-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动点E从点A出发,沿边AB﹣BC向终点C运动,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D、E、F、G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设点E运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的时间为x秒.(1)如图1,当点E在AB上时,求证:点G在直线BC上;(2)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直接写出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经过的路径长.【分析】(1)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D=CD,DE=DG,∠ADE+∠EDC=∠EDC+∠CDG=90°,证出∠ADE=∠CDG,由SAS证明△ADE≌△CDG,得出∠DCG=∠DAE=90°,证出∠DCG+∠DCB=180°,即可得出结论;(2)分情况讨论:①当点E在AB边上时,过点E作EK∥AD,交CD于点K,则AC∥EK∥AD,证明△ADE∽△BEH,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求出BH=,S=正方形ABCD的面积﹣△ADE的面积﹣△BEH的面积,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E在BC边上时,S=△DEC的面积=4﹣x;(3)由(1)知,当点E在AB上时,点G在直线BC上,当点E与B点重合时,点F的位置如图2所示:点F运动的路径为BF;同理,点E在BC上时,当点E与C点重合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FG;由勾股定理求出BD,即可得出结果.【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AD=CD,DE=DG,∠ADE+∠EDC=∠EDC+∠CDG=90°,∴∠ADE=∠CDG,在△ADE和△CDG中,,∴△ADE≌△CDG(SAS),∴∠DCG=∠DAE=90°,∵∠DCB=90°,∴∠DCG+∠DCB=180°,∴点G在直线BC上;(2)解:①当点E在AB边上时,过点E作EK∥AD,交CD于点K,如图1所示:则AC∥EK∥AD,∴∠HEK=∠EHB,∠DEK=∠EDA,∵∠EHB+∠BEH=90°,∠EDA+∠AED=90°,∠HEK+∠DEK=90°,∴∠EDA=∠BEH,∠AED=∠EHB,∴△ADE∽△BEH,∴=,即=,∴BH=,S=正方形ABCD的面积﹣△ADE的面积﹣△BEH的面积=2×2﹣×2×x﹣×(2﹣x)×=;②当点E在BC边上时,S=△DEC的面积=×2×(4﹣x)=4﹣x;(3)解:由(1)知,当点E在AB上时,点G在直线BC上,当点E与B点重合时,点F的位置如图2所示:点F运动的路径为BF;同理,点E在BC上时,当点E与C点重合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FG;∵BD===2,∴BF+FG=2BD=4,∴点F运动的路径长为4.【点评】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如图,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BCD=60°,连接BD,点E、F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AE=BF,连接DE、DP、EF.(1)如图①,当点E是边AB的中点时,求∠EDF的度数;(2)如图②,当点E是边AB上任意一点时,∠EDF的度数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证明;若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3)若点P是线段BD上一动点,求PF+DP的最小值.【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可得AB=BC=CD=AD=6,∠BCD=∠BAD=60°,可证△ABD,△BCD 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证DE=DF,∠EDF=60°,可得结论;(2)证明△ADE≌△BDF(S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DE=∠BDF,由角的和差即可得∠EDF =∠ADB=60°;(3)过点P作PG⊥AD于点G,连接PF,过点F作FG′⊥AD于点G′,交BD于点P′,可得GP=DP•sin60°=DP,则PF+DP=PF+GP,当点F、P、G三点共銭,且FG⊥AD时,PF+GP有最小值,最小值为FG′的长,过点D作DH⊥BC于点H,则DH=FG',PF+DP的最小值即为DH的长,由△BDC是等边三角形可得DH=CD•sin60°=3,即可求得PF+DP的最小值.【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边长为6,∴AB=BC=CD=AD=6,∠BCD=∠BAD=60°,∴△ABD,△BCD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边AB的中点,AE=BF,∴点F是边BC的中点,∴∠ADE=∠BDE=∠BDF=∠CDF=30°,∴∠EDF=∠BDE+∠BDF=60°;(2)∠EDF的度数不改变,证明:△ABD,△BCD是等边三角形,∴AD=BD,∠DAB=∠DBC=60°,∵AE=BF,∴△ADE≌△BDF(SAS),∴∠ADE=∠BDF,∴∠EDF=∠ADB=60°;(3)如图,过点P作PG⊥AD于点G,连接PF,过点F作FG′⊥AD于点G′,交BD于点P′,∵∠ADB=60°,∴GP=DP•sin60°=DP,∴PF+DP=PF+GP,∴当点F、P、G三点共銭,且FG⊥AD时,PF+GP有最小值,最小值为FG′的长,过点D作DH⊥BC于点H,∵四边形ABCD是菱形,∴DH=FG',∴PF+DP的最小值即为DH的长,∵DH⊥BC,△BDC是等边三角形,∴DH=CD•sin60°=3,∴PF+DP的最小值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综合应用,掌握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最短路径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构造在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2.(2022•连云港)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延长AD到点E,使DE=AD,且BE⊥DC.(1)求证:四边形DBCE为菱形;(2)若△D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P、M、N分别在线段BE、BC、CE上运动,求PM+PN的最小值.【分析】(1)先证明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再由BE⊥DC,得四边形DBCE是菱形;(2)作N关于BE的对称点N',过D作DH⊥BC于H,由菱形的对称性知,点N关于BE的对称点N'在DE上,可得PM+PN=PM+PN',即知MN'的最小值为平行线间的距离DH的长,即PM+PN的最小值为DH的长,在Rt△DBH中,可得DH=DB•sin∠DBC=,即可得答案.【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D=BC,∵DE=AD,∴DE=BC,∵E在AD的延长线上,∴DE∥BC,∴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BE⊥DC,∴四边形DBCE是菱形;(2)解:作N关于BE的对称点N',过D作DH⊥BC于H,如图:由菱形的对称性知,点N关于BE的对称点N'在DE上,∴PM+PN=PM+PN',∴当P、M、N'共线时,PM+PN'=MN'=PM+PN,∵DE∥BC,∴MN'的最小值为平行线间的距离DH的长,即PM+PN的最小值为DH的长,在Rt△DBH中,∠DBC=60°,DB=2,∴DH=DB•sin∠DBC=2×=,∴PM+PN的最小值为.【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涉及菱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应用,对称变换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决“将军饮马”模型的方法.3.(2014•海南)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2的抛物线经过A(﹣1,0),C(0,5)两点,与x轴另一交点为B.已知M(0,1),E(a,0),F(a+1,0),点P是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a=1时,求四边形MEFP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点P的坐标;(3)若△PCM是以点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求a为何值时,四边形PMEF周长最小?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首先求出四边形MEFP面积的表达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值及点P坐标;(3)四边形PMEF的四条边中,PM、EF长度固定,因此只要ME+PF最小,则PMEF的周长将取得最小值.如答图3所示,将点M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EF的长度),得M1(1,1);作点M1关于x 轴的对称点M2,则M2(1,﹣1);连接PM2,与x轴交于F点,此时ME+PF=PM2最小.【解答】方法一:解:(1)∵对称轴为直线x=2,∴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2)2+k.将A(﹣1,0),C(0,5)代入得:,解得,∴y=﹣(x﹣2)2+9=﹣x2+4x+5.(2)当a=1时,E(1,0),F(2,0),OE=1,OF=2.设P(x,﹣x2+4x+5),如答图2,过点P作PN⊥y轴于点N,则PN=x,ON=﹣x2+4x+5,∴MN=ON﹣OM=﹣x2+4x+4.S四边形MEFP=S梯形OFPN﹣S△PMN﹣S△OME=(PN+OF)•ON﹣PN•MN﹣OM•OE=(x+2)(﹣x2+4x+5)﹣x•(﹣x2+4x+4)﹣×1×1=﹣x2+x+=﹣(x﹣)2+∴当x=时,四边形MEFP的面积有最大值为,把x=时,y=﹣(﹣2)2+9=.此时点P坐标为(,).(3)∵M(0,1),C(0,5),△PCM是以点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点P的纵坐标为3.令y=﹣x2+4x+5=3,解得x=2±.∵点P在第一象限,∴P(2+,3).四边形PMEF的四条边中,PM、EF长度固定,因此只要ME+PF最小,则PMEF的周长将取得最小值.如答图3,将点M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EF的长度),得M1(1,1);作点M1关于x轴的对称点M2,则M2(1,﹣1);连接PM2,与x轴交于F点,此时ME+PF=PM2最小.设直线PM2的解析式为y=mx+n,将P(2+,3),M2(1,﹣1)代入得:,解得:m=,n=﹣,∴y=x﹣.当y=0时,解得x=.∴F(,0).∵a+1=,∴a=.∴a=时,四边形PMEF周长最小.方法二:(1)略.(2)连接MF,过点P作x轴垂线,交MF于点H,有最大值时,四边形MEFP面积最大.显然当S△PMF当a=1时,E(1,0),F(2,0),∵M(0,1),∴l MF:y=﹣x+1,设P(t,﹣t2+4t+5),H(t,﹣t+1),=(P Y﹣H Y)(F X﹣M X),∴S△PMF=(﹣t2+4t+5+t﹣1)(2﹣0)=﹣t2+t+4,∴S△PMF最大值为,∴当t=时,S△PMF=EF×MY=×1×1=,∵S△MEF的最大值为+=,∴S四边形MEFP∴P(,).(3)∵M(0,1),C(0,5),△PCM是以点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点P的纵坐标为3,∴﹣x2+4x+5=0,解得:x=2±,∵点P在第一象限,∴P(2+,3),PM、EF长度固定,当ME+PF最小时,PMEF的周长取得最小值,将点M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EF的长度),得M1(1,1),∵四边形MEFM1为平行四边形,∴ME=M1F,作点M1关于x轴的对称点M2,则M2(1,﹣1),∴M2F=M1F=ME,当且仅当P,F,M2三点共线时,此时ME+PF=PM2最小,∵P(2+,3),M2(1,﹣1),F(a+1,0),∴K PF=K M1F,∴,∴a=.【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第(1)问考查了待定系数法;第(2)问考查了图形面积计算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第(3)问主要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的性质.试题计算量偏大,注意认真计算.4.(2021•靖江市校级一模)如图,在菱形ABCD中,AB=6,∠B=60°,点E在边AD上.若直线l经过点E,将该菱形的面积平分,并与菱形的另一边交于点F,若AE=2,则求EF的长.(请从“线段的长度或线段的位置关系”的方向设计条件及问题,并解答)【分析】过点A和点E作AG⊥BC,EH⊥BC于点G和H,可得矩形AGHE,再根据菱形ABCD中,AB=6,∠B=60°,可得BG=3,AG=3=EH,由题意可得,FH=FC﹣HC=2﹣1=1,进而根据勾股定理可得EF的长.【解答】若AE=2.则求EF的长.解:如图,过点A和点E作AG⊥BC,EH⊥BC于点G和H,得矩形AGHE,∴GH=AE=2,在菱形ABCD中,AB=6,∠B=60°,∴BG=3,AG=3=EH,∴HC=BC﹣BG﹣GH=6﹣3﹣2=1,∵EF平分菱形面积,EF经过菱形对角线交点,∴FC=AE=2,∴FH=FC﹣HC=2﹣1=1,在Rt△EFH中,根据勾股定理,得:EF===2.【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菱形的性质.5.(2012•新密市自主招生)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4,∠BAD=60°,点E是AD上一动点(不与A、D重合),点F是CD上一动点,且AE+CF=4,则△DEF面积的最大值为.【分析】首先过点F作FG⊥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G,由菱形ABCD的边长为4,∠BAD=60°,即=DE•FG)=﹣(x﹣2)2+,可求得AD=CD=4,∠FDG=60°,然后设AE=x,即可得S△DEF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过点F作FG⊥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G,∵菱形ABCD边长为4,∠BAD=60°,∴AD=CD=4,∠ADC=180°﹣∠BAD=120°,∴∠FDG=180°﹣∠ADB=60°,设AE=x,∵AE+CF=4,∴CF=4﹣x;∴DE=AD﹣AE=4﹣x,DF=CD﹣CF=4﹣(4﹣x)=x,在Rt△DFG中,FG=DF•sin∠GDF=x,=DE•FG=×(4﹣x)×x=﹣x2+x=﹣(x2﹣4x)=﹣(x﹣2)2+,∴S△DEF∴当x=2时,△DEF面积的最大,最大值为.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函数思想的应用.6.(2022•杭州模拟)将正方形ABCD的边AB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AB′,记旋转角为α,连接BB′,过点D作DE垂直于直线BB′,垂足为点E,连接DB′,CE.(1)如图1,当α=60°时,△DEB′的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BD,BB′与CE的数量关系是BB'=CE.(2)当0°<α<360°且a≠90°时,①(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仅就图2的情形进行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②当以点E,C,D,B′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请直接写出BE与B′E的数量关系.。

【中考冲刺】2020中考数学题型专项(十二)几何综合题

【中考冲刺】2020中考数学题型专项(十二)几何综合题

题型专项(十二)几何综合题几何综合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题型,2019年云南中考(全省统考)第23题,2018年云南中考第23题,2018年昆明中考第23题,2017年云南中考(全省统考)第23题,都是几何综合题作为压轴题.几何综合题通常把三角形、四边形、圆、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辅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或实践操作探究,或类比探究,对有关数学问题进行证明和计算,考查同学们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题目往往综合性较强,计算量较大,很容易造成同学们丢分,复习时应予以重视.类型1 与“三点定圆”有关的几何综合题【例1】 (2019·云南T23·12分)如图,AB 是⊙C 的直径,M ,D 两点在AB 的延长线上,E 是⊙C 上的点,且DE 2=DB ·DA.延长AE 至F ,使AE =EF ,设BF =10,cos ∠BED =45.(1)求证:△DEB ∽△DAE ;【思路点拨】 由∠D =∠D ,DE 2=DB ·DA ,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证得△DEB ∽△DAE.证明:∵DE 2=DB ·DA , ∴DE DA =DBDE.1分 又∵∠BDE =∠EDA , ∴△DEB ∽△DAE.3分 (2)求DA ,DE 的长;【思路点拨】 先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概念等,求出AB ,AE ,BE 的长,然后根据△DEB ∽△DAE 得出对应边成比例而列出关于DA ,DE 的方程组求解.解:∵AB 是⊙O 的直径,E 是⊙C 上的点, ∴∠AEB =90°,即BE ⊥AF.又∵AE =BF ,BF =10,∴AB =BF =10. ∵△DEB ∽△DAE ,cos ∠BED =45,∴∠EAD =∠BED ,cos ∠EAD =cos ∠BED =45.在Rt △ABE 中,由AB =10,cos ∠EAD =45,得AE =AB ·cos ∠EAD =8, ∴BE =AB 2-AE 2=6.5分 ∵△DEB ∽△DAE , ∴DE DA =DB DE =EB AE =68=34. ∵DB =DA -AB =DA -10,∴⎩⎪⎨⎪⎧DE DA =34,DA -10DE =34,解得⎩⎪⎨⎪⎧DA =1607,DE =1207.经检验,⎩⎪⎨⎪⎧DA =1607,DE =1207是⎩⎪⎨⎪⎧DE DA =34,DA -10DE =34的解.∴⎩⎪⎨⎪⎧DA =1607,DE =1207.8分【一题多解】 解法2:∵AB 是⊙C 的直径,E 是⊙C 上的点, ∴∠AEB =90°,即BE ⊥AF. 又∵AE =EF ,BF =10, ∴AB =BF =10.∵△DEB ∽△DAE ,cos ∠BED =45,∴∠EAD =∠BED.∴cos ∠EAD =cos ∠BED =45.在Rt △ABE 中,由AB =10,cos ∠EAD =45,得AE =AB ·cos ∠EAD =8,BE =AB 2-AE 2=6.连接CE ,设ED 与BF 交于点G.∵∠DBF =∠A +∠AFB =2∠A ,∠DCE =2∠A , ∴∠DBF =∠DCE.∴BF ∥CE.∵∠CED =∠CEB +∠BED =∠CEB +∠A =∠CEB +∠AEC =90°,∴∠BGE =∠CED =90°. 在Rt △BEG 中,sin ∠BED =sin ∠EAD =BG BE =BE AB =610=35,∴BG =185.∵BF ∥CE ,∴△DBG ∽△DCE.∴BG CE =DB DC ,即1855=DB DB +5.解得DB =907. 经检验,DB =907是1855=DBDB +5的解.∴DA =907+10=1607.∴DE 2=907×1607.∴DE =1207.(3)若点F 在B ,E ,M 三点确定的圆上,求MD 的长.【思路点拨】 由于点F 在B ,E ,M 三点确定的圆上,所以F ,B ,E ,M 四点共圆,而∠BEF =90°,所以可知B ,E ,F 三点在以BF 为直径的圆上,所以M 也在以BF 为直径的圆上.要求MD 的长,由于MD =AD -AM ,需先求AM ,这可通过解Rt △AMF 得出.解:连接FM.∵BE ⊥AF ,即∠BEF =90°,∴BF 是B ,E ,F 三点确定的圆的直径.∵点F 在B ,E ,M 三点确定的圆上,即四点F ,E ,B ,M 在同一个圆上. ∴点M 在以BF 为直径的圆上. ∴FM ⊥AB.10分在Rt △AMF 中,由cos ∠FAM =AMAF,得AM =AF ·cos ∠FAM =2AE ·cos ∠EAB =2×8×45=645.11分∴MD =DA -AM =1607-645=35235.∴MD =35235.12分(1)求线段长度的方法有:①将线段放到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概念求解;②将线段放到相似三角形中求解;③通过设未知量构造方程(组)求解.(2)“三点定圆”问题: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为顺次连接三点所形成的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锐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斜边中点处,钝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三角形外部;②解决“三点定圆”问题,通常先根据已知三点确定圆的圆心和直径(或半径),再由第四点也在该圆上用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其他知识解决问题.1.(2018·云南)如图,在▱ABCD 中,点E 是CD 的中点,点F 是BC 边上的点,AF =AD +FC ,▱ABCD 的面积为S ,由A ,E ,F 三点确定的圆的周长为l.(1)若△ABE 的面积为30,直接写出S 的值; (2)求证:AE 平分∠DAF ;(3)若AE =BE ,AB =4,AD =5,求l 的值.解:(1)S =60.(2)证明:延长AE 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H.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ADE =∠HCE ,∠DAE =∠CHE. ∵点E 为CD 的中点,∴CE =ED. ∴△ADE ≌△HCE (AAS ).∴AD =HC ,AE =HE.∴AD +FC =HC +FC ,即AF =FH. ∴∠FAE =∠CHE. 又∵∠DAE =∠CHE ,∴∠DAE =∠FAE.∴AE 平分∠DAF. (3)连接EF. ∵AE =BE ,AE =HE , ∴AE =BE =HE.∴∠BAE =∠ABE ,∠HBE =∠BHE. ∵∠DAE =∠CHE ,∴∠BAE +∠DAE =∠ABE +∠HBE ,即∠DAB =∠CBA. ∵∠DAB +∠CBA =180°.∴∠CBA =90°.∴AB 2+BF 2=AF 2,即16+(5-FC )2=(FC +AD )2=(FC +5)2,解得FC =45.∴AF =FC +AD =45+5=295.∵AE =HE ,AF =FH ,∴FE ⊥AH. ∴AF 是△AEF 的外接圆的直径. ∴△AEF 的外接圆的周长l =29π5. 2.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8,E ,F 分别为AD ,BC 边上的点,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的点G 处,点B 落在点H 处,AG 与EF 交于点O.(1)如图1,求证:以A ,F ,G ,E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2)如图2,当△ABG 的外接圆与CD 相切于点P 时,求证:点P 是CD 的中点;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AGEF的值.解:(1)证明:连接AF.由折叠性质可知,OA =OG ,EA =EG ,FA =FG ,∠AOE =∠GOF =90°.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 ∥BC.∴∠AEO =∠GFO. 在△AEO 和△GFO 中, ⎩⎪⎨⎪⎧∠AEO =GFO ,∠AOE =∠GOF =90°,OA =OG ,∴△AEO ≌△GFO (AAS ).∴EA =FG. ∴EA =EG =FA =FG.∴四边形AFGE 是菱形. (2)证明:连接OP.∵四边形ABCD 是矩形, ∴∠B =∠D =∠C =90°.∵OA =OG ,∴点O 是Rt △ABG 的外接圆圆心. ∵⊙O 与CD 相切于点P ,∴OP ⊥CD. ∴ED ∥OP ∥FC.∴OE OF =PD PC .∵△AEO ≌△GFO ,∴OE =OF. ∴PD =PC ,即点P 是CD 的中点.(3)延长PO 交AB 于点Q ,则AQ =QB =12AB =2,∠AQO =90°.设⊙O 的半径为x ,则OG =OA =OP =x ,OQ =8-x. 在Rt △AQO 中,AQ 2+OQ 2=OA 2, ∴22+(8-x )2=x 2.解得x =174.∴OA =OG =OP =174,AG =172,OQ =154.∵OP ∥FC ,∴∠AOQ =∠FGO.又∵∠AQO =∠FOG =90°,∴△AQO ∽△FOG.∴AQ OF =OQ OG .∴2OF =154174,解得OF =3415. ∴EF =6815.∴AG EF =158.3.【发现】如图1,∠ACB =∠ADB =90°,那么点D 在经过A ,B ,C 三点的圆上.【思考】如图2,如果∠ACB =∠ADB =α(α≠90°)(点C ,D 在AB 的同侧),那么点D 还在经过A ,B ,C 三点的⊙O 上吗?我们知道,如果点D 不在经过A ,B ,C 三点的圆上,那么点D 要么在⊙O 外,要么在⊙O 内,以下该同学的想法说明了点D 不在⊙O 外.请结合图4证明点D 也不在⊙O 内.【结论】综上可得结论,如果∠ACB =∠ADB =α(点C ,D 在AB 的同侧),那么点D 在经过A ,B ,C 三点的圆上,即A ,B ,C ,D 四点共圆.【应用】利用上述结论解决问题:如图5,已知△ABC 中,∠C =90°,将△AC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α(α为锐角)得△ADE ,连接BE ,CD ,延长CD 交BE 于点F.(1)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ACD 的度数; (2)求证:点B ,C ,A ,F 四点共圆; (3)求证:点F 为BE 的中点.解:【思考】证明:如图,假设点D 在⊙O 内,延长AD 交⊙O 于点E ,连接BE ,则∠AEB =∠ACB ,∵∠ADB 是△BDE 的外角,∴∠ADB >∠AEB. ∴∠ADB >∠ACB ,这与条件∠ACB =∠ADB 矛盾.∴点D 也不在⊙O 内.∴点D 即不在⊙O 内,也不在⊙O 外,点D 在⊙O 上. 【应用】(1)由题意可知,AC =AD ,∠CAD =α, ∴∠ACD =90°-12α.(2)证明:∵AB =AE ,∠BAE =α, ∴∠ABE =90°-12α.∴∠ACD =∠ABE.∴B ,C ,A ,F 四点共圆.(3)证明:∵B ,C ,A ,F 四点共圆, ∴∠BFA +∠BCA =180°.又∵∠ACB =90°,∴∠BFA =90°.∴AF ⊥BE. ∵AB =AE ,∴BF =EF ,即点F 为BE 的中点.类型2 与图形变换有关的几何综合题【例2】 (2019·昆明模拟)在矩形ABCD 中,AB =8,P 是AB 边上一点,把△PBC 沿直线PC 折叠,顶点B 的对应点是点G ,CG 交AD 于点E ,且BE ∥PG ,BE 交PC 于点F.(1)如图1,若点E 是AD 的中点,求证:△AEB ≌△DEC ;【思路点拨】 由AB =DC ,∠A =∠D =90°,AE =DE ,即可证明△AEB ≌△DEC. 【自主解答】 证明:∵四边形ABCD 为矩形, ∴AB =DC ,∠A =∠D. 又∵E 为AD 的中点, ∴AE =DE.∴△AEB ≌△DEC (SAS ).(2)如图2,请判断△PB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 结论:△PBF 为等腰三角形,证明∠BPF =∠BFP. 【自主解答】 解:△PBF 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在矩形ABCD 中,∠ABC =90°, ∵△BPC 沿PC 折叠得到△GPC , ∴∠BPF =∠GPF .∵BE ∥PG , ∴∠GPF =∠BFP. ∴∠BPF =∠BFP. ∴BP =BF.∴△PBF 为等腰三角形.(3)如图2,①当AD =20时,求BP 的长;②当BP =5时,求BE ·EF 的值.【思路点拨】 ①根据△ABE ∽△DEC 得出比例式,列方程求出AE ,DE 的长,继而求出CE ,BE 的长,再由△ECF ∽△GCP 得出比例式,列方程求出BP 的长.②连接FG ,证出△GEF ∽△EAB ,得出比例式EF GF =ABBE ,从而把求BE ·EF转化为求AB ·GF.【自主解答】 解:①∵BE ∥PG ,∴∠BEC =∠PGC =90°. ∴∠AEB +∠CED =90°.∵∠AEB +∠ABE =90°,∴∠CED =∠ABE. 又∵∠A =∠D =90°,∴△ABE ∽△DEC. ∴AB AE =DE DC. 设AE =x ,则DE =20-x.∴8x =20-x8.解得x 1=4,x 2=16.经检验,x 1=4和x 2=16是原方程的解. ∵P 在AB 上,当P 与A 重合时AE 最大为11.6. 当G 在AD 上时,G 与E 重合,AE 最小为20-421, ∴AE =4,DE =16. ∴CE =85,BE =4 5. 由折叠的性质得,BP =PG , ∴BP =BF =PG.∵BE ∥PG ,∴△ECF ∽△GCP. ∴EF PG =ECGC. 设BP =BF =PG =y ,∴45-y y =8520.∴y =205-40.∴BP =205-40. ②连接FG ,∵BF ∥PG ,BF =PG ,∴四边形BFGP 为平行四边形. ∴BP =GF ,BP ∥GF. ∴∠GFE =∠ABE.又∵∠GEF =∠BAE =90, ∴△GEF ∽△EAB.∴EF GF =ABBE.∴BE ·EF =AB ·GF =AB ·BP =8×5=40.与图形变换有关的几何综合题,常涉及特殊三角形和特殊四边形的判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探究,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究等,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应熟练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的性质,明确图形变换前后哪些是不变的量,哪些是变化的量,然后用全等、相似、解直角三角形、方程和函数等数学模型求解.1.(2018·昆明T23·12分)如图1,在矩形ABCD 中,P 为CD 边上一点(DP<CP ),∠APB =90°.将△ADP 沿AP 翻折得到△AD ′P ,PD ′的延长线交边AB 于点M ,过点B 作BN ∥MP 交DC 于点N.(1)求证:AD 2=DP ·PC ;(2)请判断四边形PMBN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2,连接AC ,分别交PM ,PB 于点E ,F.若DP AD =12,求EFAE的值.解:(1)证明:在矩形ABCD 中, ∵AD =BC ,∠C =∠D =90°, ∴∠DAP +∠APD =90°. ∵∠APB =90°, ∴∠CPB +∠APD =90°. ∴∠DAP =∠CPB.∴△ADP ∽△PCB.∴AD PC =DPCB .∴AD ·CB =DP ·PC. ∵AD =BC ,∴AD 2=DP ·PC.(2)四边形PMBN 为菱形,理由如下: 在矩形ABCD 中,CD ∥AB. ∵BN ∥PM ,∴四边形PMBN 为平行四边形. ∵△ADP 沿AP 翻折得到△AD ′P.∴∠APD =∠APM.∵CD ∥AB ,∴∠APD =∠PAM. ∴∠APM =∠PAM.∵∠APB =90°,∴∠PAM +∠PBA =90°, ∠APM +∠BPM =90°. ∴∠PBA =∠BPM. ∴PM =MB.∴四边形PMBN 为菱形. (3)解法一: ∵∠APM =∠PAM.∴PM =AM.∵PM =MB ,∴AM =MB. ∵四边形ABCD 为矩形, ∴CD ∥AB 且CD =AB. 设DP =a ,则AD =2DP =2a , 由AD 2=DP ·PC ,得PC =4a , ∴DC =AB =5a.∴MA =MB =5a2.∵CD ∥AB ,∴∠ABF =∠CPF ,∠BAF =∠PCF. ∴△BFA ∽△PFC. ∴AF CF =AB CP =5a 4a =54.∴AF AC =59. 同理△MEA ∽△PEC. ∴AE CE =AM CP =5a24a =58. ∴AE AC =513. ∴EF AC =AF AC -AE AC =59-513=20117. ∵EF AC ∶AE AC =EF AE , ∴EF AE =20117∶513=49. 解法二:图3如图3,过点F 作FG ∥PM 交MB 于点G.∵∠APM =∠PAM.∴PM =AM.∵PM =MB ,∴AM =MB.∵四边形ABCD 为矩形,∴CD ∥AB 且CD =AB.设DP =a ,则AD =2DP =2a ,由AD 2=DP ·PC ,得PC =4a ,∴DC =AB =5a.∴MA =MB =5a 2. ∵CD ∥AB ,∴∠CPF =∠ABF ,∠PCF =∠BAF.∴△PFC ∽△BFA.∴PF BF =CP AB =4a 5a =45. ∵FG ∥PM ,∴MG BG =PF BF =45. ∴MG MB =49. ∵AM =MB ,∴MG AM =49. ∵FG ∥PM ,∴EF AE =MG AM =49.2.(2019·曲靖麒麟区模拟)已知,正方形ABCD 中,∠MAN =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AH ⊥MN 于点H.(1)如图1,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请你直接写出AH 与AB 的数量关系:AH =AB ;(2)如图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1)中发现的AH 与AB 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写出理由,如果成立,请证明;(3)如图3,已知∠MAN =45°,AH ⊥MN 于点H ,且MH =2,NH =3,求AH 的长.(可利用(2)得到的结论)解:(2)数量关系成立.理由如下:延长CB 至E ,使BE =DN.∵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AD ,∠D =∠ABE =90°.在Rt △AEB 和Rt △AND 中,⎩⎪⎨⎪⎧AB =AD ,∠ABE =∠ADN ,BE =DN ,∴Rt △AEB ≌Rt △AND (SAS ).∴AE =AN ,∠EAB =∠NAD.∵∠DAN +∠BAM =45°,∴∠EAB +∠BAM =∠EAM =45°.∴∠EAM =∠NAM.在△AEM 和△ANM 中,⎩⎪⎨⎪⎧AE =AN ,∠EAM =∠NAM ,AM =AM ,∴△AEM ≌△ANM (SAS ).∴S △AEM =S △ANM ,EM =MN.∵AB ,AH 是△AEM 和△ANM 对应边上的高,∴AB =AH.(3)分别沿AM ,AN 翻折△AMH 和△ANH ,得到△ABM 和△AND ,∴BM =2,DN =3,AB =AH =AD ,∠B =∠D =90°.∵∠BAM =∠MAH ,∠HAN =∠DAN ,∴∠BAD =2∠MAH +2∠HAN =2∠MAN =90°.分别延长BM 和DN 相交于点C ,可得正方形ABCD ,∴AH =AB =BC =CD =AD.设AH =x ,则MC =x -2,NC =x -3,在Rt △MCN 中,由勾股定理,得MN 2=MC 2+NC 2,∴52=(x -2)2+(x -3)2.解得x 1=6,x 2=-1(不符合题意,舍去).∴AH =6.3.(2019·天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点A (6,0),点B 在y 轴的正半轴上,∠ABO =30°.矩形CODE 的顶点D ,E ,C 分别在OA ,AB ,OB 上,OD =2.(1)如图1,求点E 的坐标;(2)将矩形CODE 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矩形C ′O ′D ′E ′,点C ,O ,D ,E 的对应点分别为C ′,O ′,D ′,E ′.设OO ′=t ,矩形C ′O ′D ′E ′与△ABO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①如图2,当矩形C ′O ′D ′E ′与△ABO 重叠部分为五边形时,C ′E ′,E ′D ′分别与AB 相交于点M ,F ,试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S ,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 ②当3≤S ≤53时,求t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解:(1)∵点A (6,0),∴OA =6.∵OD =2,∴AD =OA -OD =6-2=4.∵四边形CODE 是矩形,∴CE ∥OD ,CE =OD =2,DE ∥OC.∴∠AED =∠ABO =30°.在Rt △AED 中,AE =2AD =8,ED =AE 2-AD 2=82-42=4 3.∴点E 的坐标为(2,43).(2)①由平移的性质得O ′D ′=2,E ′D ′=43,ME ′=OO ′=t ,D ′E ′∥O ′C ′∥OB ,∴∠E ′FM =∠ABO =30°.∴在Rt △MFE ′中,MF =2ME ′=2t ,FE ′=MF 2-ME ′2=(2t )2-t 2=3t.∴S △MFE ′=12ME ′·FE ′=12×t ×3t =3t 22. ∵S 矩形C ′O ′D ′E ′=O ′D ′·E ′D ′=2×43=83,∴S =S 矩形C ′O ′D ′E ′-S △MFE ′=83-3t 22. ∴S =-32t 2+83,其中t 的取值范围是0<t <2. ②当2≤t<4时,如图3所示,O ′A =6-t ,D ′A =6-t -2=4-t.∴O ′G =3(6-t ),D ′F =3(4-t ).∴S =12[3(6-t )+3(4-t )]×2=-23t +10 3. ∵-23<0,∴S 随t 增大而减小,∴23<S ≤6 3.∴令S =53,即-23t +103=5 3.解得t =52. ∴当52≤t<4时,23<S ≤53;当4≤t<6时,如图4所示,O ′A =OA -OO ′=6-t.∵∠AO ′F =90°,∠AFO ′=∠ABO =30°,∴O ′F =3O ′A =3(6-t ).∴S =12(6-t )×3(6-t )=32(t -6)2(4≤t<6). 又∵当4≤t<6时,S 随t 增大而减小,∴0<S ≤2 3. ∴令S =3,即32(t -6)2= 3. 解得t 1=6-2,t 2=6+2(舍去).∴t =6- 2.∴当4≤t ≤6-2时,3≤S ≤2 3.综上所述,当3≤S ≤53时,t 的取值范围为52≤t ≤6- 2.拓展类型 其他问题1.(2019·眉山)如图,正方形ABCD 中,AE 平分∠CAB ,交BC 于点E ,过点C 作CF ⊥AE ,交AE 的延长线于点G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BE =BF ;(2)如图2,连接BG ,BD ,求证:BG 平分∠DBF ;(3)如图3,连接DG 交AC 于点M ,求AE DM的值.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ABC =90°,AB =BC ,∴∠EAB +∠AEB =90°.∵AG ⊥CF ,∴∠BCF +∠CEG =90°.又∵∠AEB =∠CEG ,∴∠EAB =∠BCF.在△ABE 和△CBF 中,⎩⎪⎨⎪⎧∠EAB =∠BCF ,AB =CB ,∠ABE =∠CBF ,∴△ABE ≌△CBF (ASA ).∴BE =BF.(2)∵AE 平分∠CAB ,CF ⊥AE 于G ,∴∠CAG =∠FAG =22.5°,∠AGC =∠AGF.在△AGC 和△AGF 中,⎩⎪⎨⎪⎧∠CAG =∠FAG ,AG =AG ,∠AGC =∠AGF ,∴△AGC ≌△AGF (ASA ).∴CG =GF ,∠ACG =∠AFG.又∵∠CBF =90°,∴GB =GC =GF ,∠GBF =∠GFB =90°-∠GAF =90°-22.5°=67.5°.∴∠DBG =180°-67.5°-45°=67.5°,即∠GBF =∠DBG.∴BG平分∠DBF.(3)连接BG.∵∠DCG=90°+22.5°=112.5°,∠ABG=180°-67.5°=112.5°,∴∠DCG=∠ABG.又∵DC=AB,CG=BG,∴△DCG≌△ABG(SAS).∴∠CDG=∠GAB=22.5°.∴∠CDG=∠CAE.又∵∠DCM=∠ACE=45°,∴△DCM∽△ACE.∴AEDM=ACDC= 2.2.(2019·红河弥勒市二模)问题背景:折纸是一种许多人熟悉的活动,将折纸的一边二等分、四等分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将一边三等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近些年,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已经找到了多种将正方形折纸一边三等分的精确折法,最著名的是由日本学者芳贺和夫发现的三种折法,现在被数学界称之为芳贺折纸三定理.其中,芳贺折纸第一定理的操作过程及内容如下(如图1):操作1:将正方形ABCD对折,使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C重合.再将正方形ABCD展开,得到折痕EF;操作2:再将正方形纸片的右下角向上翻折,使点C与点E重合,边BC翻折至B′E的位置,得到折痕MN,B′E与AB交于点P,则P即为AB的三等分点,即AP∶PB=2∶1.解决问题(1)在图1中,若EF与MN交于点Q,连接CQ.求证:四边形EQCM是菱形;(2)设正方形边长为1,求线段MC的长度;(3)利用线段MC的长度,证明P点是AB的三等分点(即证明AP∶PB=2∶1).发现感悟若改变E点在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AD上的位置,重复“问题背景”中操作2的折纸过程,请你根据上面得到的结论,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不写过程,直接回答)(4)如图2.若DE∶AE=2∶1,则AP∶PB=4∶1;(5)如图3,若DE∶AE=3∶1,则AP∶PB=6∶1;解:(1)证明:由折叠可得,CM=EM,CQ=EQ,∠CMQ=∠EMQ,四边形CDEF是矩形,∴CD ∥EF.∴∠CMQ =∠EQM.∴∠EQM =∠EMQ.∴ME =EQ.∴CM =ME =EQ =CQ.∴四边形EQCM 是菱形.(2)设CM =x ,则EM =x ,DM =1-x ,在Rt △DEM 中,由勾股定理得EM 2=ED 2+DM 2,即x 2=(12)2+(1-x )2.解得x =58.∴MC =58. (3)设正方形边长为1,由(2)得CM =58,则DM =38. ∵∠PEM =∠D =90°,∴∠AEP +∠DEM =90°,∠DEM +∠EMD =90°.∴∠AEP =∠DME.又∵∠A =∠D =90°,∴△AEP ∽△DME.∴AP AE =DE DM ,即AP 12=1238.解得AP =23. ∴PB =13.∴AP ∶PB =2∶1.3.(2019·昆明西山区二模)如图1,已知△ABC 中,AB =10 cm ,AC =8 cm ,BC =6 cm ,如果点P 由B 出发沿PA 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同时点Q 由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2 cm/s ,连接PQ ,设运动的时间为t (单位:s )(0≤t ≤4),解答下列问题:(1)当t 为何值时,PQ ∥BC?(2)设△APQ 面积为S (单位:cm 2),当t 为何值时,S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3)是否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2,把△AQP 沿AP 翻折,得到四边形AQPQ ′,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t ,使四边形AQPQ ′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AB =10 cm ,AC =8 cm ,BC =6 cm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C 为直角.(1)BP =AQ =2t ,则AP =10-2t.∵PQ ∥BC ,∴AP AB =AQ AC ,即10-2t 10=2t 8,解得t =209. ∴当t =209s 时,PQ ∥BC.答图1(2)如答图1所示,过点P 作PD ⊥AC 于点D.∴PD ∥BC.∴AP AB =PD BC ,即10-2t 10=PD 6,解得PD =6-65t. S =12×AQ ·PD =12×2t ×(6-65t ) =-65t 2+6t =-65(t -52)2+152. ∴当t =52 s 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2cm 2. (3)假设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则有S △AQP =12S △ABC ,而S △ABC =12AC ·BC =24, ∴此时S △AQP =12.由(2)可知,S △AQP =-65t 2+6t , ∴-65t 2+6t =12,化简得t 2-5t +10=0. ∵Δ=(-5)2-4×1×10=-15<0,此方程无解,∴不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答图2(4)方法1,假设存在时刻t ,使四边形AQPQ ′为菱形,则有AQ =PQ =BP =2t.如答图2所示,过P 点作PD ⊥AC 于点D ,则有PD ∥BC ,∴AP AB =PD BC =AD AC ,即10-2t 10=PD 6=AD 8. 解得PD =6-65t ,AD =8-85t.∴QD =AD -AQ =8-85t -2t =8-185t. 在Rt △PQD 中,由勾股定理得QD 2+PD 2=PQ 2,即(8-185t )2+(6-65t )2=(2t )2, 化简得13t 2-90t +125=0,解得t 1=5,t 2=2513. ∵t =5 s 时,AQ =10 cm>AC ,不符合题意,舍去,∴t =2513s. 由(2)可知,S AQP =-65t 2+6t , ∴S 菱形AQPQ ′=2S △AQP =2×(-65t 2+6t )=2×[-65×(2513)2+6×2513]=2 400169(cm 2). ∴当t =2513 s 时,四边形AQPQ ′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2 400169cm 2. (或连接QQ ′交AB 于N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QN ,菱形的面积等于△AQN 面积的4倍)答图3方法2,如答图3.过点Q 作QH ⊥AB 于H ,∵四边形AQPQ ′是菱形,∴AQ =PQ =2t.∴AH =12AP =12(10-2t )=5-t. ∵∠AHQ =∠ACB =90°,∠HAQ =∠CAB ,∴△AHQ ∽△ACB.∴AH AC =AQ AB =QH BC. ∴5-t 8=2t 10=QH 6. ∴t =2513,QH =3013. ∴S 菱形AQPQ ′=2S △AQP =2×12(10-2×2513)×3013=2 400169(cm 2). ∴当t =2513 s 时,四边形AQPQ ′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2 400169cm 2.。

几何综合题(与圆相关)

几何综合题(与圆相关)

图3N MF EBC ABAC EFM N P图2图1A图3D A图2图1几何综合题:与圆相关1.已知Rt △ABC 中,∠ACB =90°,CA =CB ,有一圆心角为45°半径长等于CA 的扇形CEF 绕点C 旋转,直线CE 、CF 分别与直线AB 交于M 、N 。

(1)如图1,当AM =BN 时,将△ACM 沿CM 折叠,点A 落在EF 的中点P 处,再将△BCN 沿CN 折叠,点B 也恰好落在点P 处,此时,PM =AM ,PN =BN ,△PMN 的形状是 ,线段AM 、BN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当扇形CEF 绕点C 在∠ACB 内部旋转时,线段AM 、MN 、B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试证明你的结论。

(3)当扇形CEF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线段MN 、AM 、B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试证明你的结论。

2.李明同学在学习正多边形和圆时,发现了以下一些有趣的结论:若P 是正多边形外接圆上一点,将P 与正多边形相邻三个顶点连结,这三条线段之间有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

(1)如图1,若P 是正△ABC 外接圆的弧BC 上一点,连PA 、PB 、PC ,则PB +PC 与PA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如图2,若P 是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的弧BC 上一点,连PA 、PB 、PD ,则PB +PD 与PA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试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若点P 是正六边形ABCDEF 外接圆的弧BC 上一点,连PA 、PB 、PF ,则PB +PF 与PA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3.小明学习了垂径定理后,作了下面的探究,请你根据题目要求帮小明完成探图3C 图2图1图3图1究。

(1)更换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可以得到许多真命题,如图1在⊙O 中,C 是弧AB 的中点,直线CD ⊥AB 于点E ,则AE =BE ,请你证明此结论;(2)从圆上任一点出发的两条弦所组成折线,称为该圆的一条折弦,如图2中PA 、PB 组成⊙O 的一条折弦,C 为劣弧AB 的中点,直线CD ⊥PA 于点E ,则AE =PE +PB ,证明此结论;(3)如图3,PA 、PB 组成⊙O 的一条折弦,若C 是优弧AB 的中点,直线CD ⊥PA 于点E ,则AE 、PE 与PB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并证明你的结论。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解题几何综合题的策略如下:
1. 画图: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几何图形。

可以帮助理清思路,更直观地理解题目。

2. 利用几何定理:根据几何定理,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有用信息,并将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常用的几何定理包括角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等。

3. 运用代数方法:如果几何定理的运用不够直接或者不够明显,可以尝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方法求解。

例如,可以用未知数表示某个长度或角度,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解方程求解。

4. 引入辅助线:当题目所给条件不足以解题时,可以尝试引入辅助线。

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5. 利用特殊情况:有时候,将几何综合题中的形状限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分析,可以简化问题,找到一般情况下的解法。

6. 反证法:如果直接证明某个结论比较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反证法。

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是正确的。

7. 设计实验:有时候,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得到一些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8. 总结归纳:在解决几何综合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已经
使用过的几何性质和解题方法,以便在后续的题目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

以上策略并非绝对适用于所有的几何综合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人教版中考数学必考题型

人教版中考数学必考题型

人教版中考数学必考题型人教版中考数学必考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函数型综合题:这类题目主要涉及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需要先求函数的解析式,再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

其中,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采用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则主要采用几何法和代数法。

2. 几何型综合题:这类题目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其中,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

3. 代数与几何结合的综合题:这类题目涉及代数和几何的知识点,需要灵活运用代数和几何的知识进行解答。

常见的题型包括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相关的综合题。

4. 方程与函数综合题:这类题目涉及方程和函数的知识点,需要将方程和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解答。

常见的题型包括与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相关的综合题。

5. 概率与统计综合题:这类题目涉及概率和统计的知识点,需要将概率和统计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解答。

常见的题型包括与概率、期望、方差、频率等相关的综合题。

6. 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类题目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解决一系列问题。

常见的题型包括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的应用题。

7. 探索性问题:这类题目给出一定条件,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或规律。

常见的题型包括与几何图形、函数性质等相关的探索性问题。

总的来说,中考数学必考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考试要求,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综合试题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综合试题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综合试题1.以正方体的任意4个顶点为顶点的几何形体有①空间四边形;②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③最多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④有三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答案】①②④【解析】①只要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四个点连结而成的四边形都是空间四边形. ②从一个顶点出发与它的三个对角面的顶点连结所成的四棱锥符合条件.最多有四个直角四面体.由一个顶点和又该点出发的两条棱的端点及一个对角面的定点四点即可.所以③不成立. ④显然成立.故选①②④.【考点】1.空间图形的判断.2.空间中线面间的关系.2.用斜二测画法作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其直观图的面积为()A.B. 2C.4D.【答案】D【解析】用斜二测画法作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其直观图与轴平行的长度不变其长度为2,与轴平行的一边长度变为原来其长度为1,相邻两边所成角是45°,所以其面积为.故选D【考点】斜二测画法3.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O是底面中心,A1O⊥底面ABCD,AB=AA1=.(1)证明:平面A1BD∥平面CD1B1;(2)求三棱柱ABD-A1B1D1的体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1.【解析】(1)设线段的中点为,易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得,又,,,所以平面平面;(2)因为平面,所以是三棱柱的高,所以三棱柱的体积,通过计算即可得出三棱柱的体积.试题解析:(1) 设线段的中点为.和是棱柱的对应棱同理,和是棱柱的对应棱且且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平面平面(2)平面是三棱柱的高在正方形中,.在中,,三棱柱的体积.所以,三棱柱的体积.【考点】1.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棱柱的体积.4.已知四棱锥的底面是直角梯形,,,侧面为正三角形,,.如图所示.(1) 证明:平面;(2) 求四棱锥的体积.【答案】(1) 证明如下 (2)【解析】证明(1) 直角梯形的,,又,,∴.∴在△和△中,有,.∴且.∴.(2)设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结合几何体,可知.又,,于是,,解得.所以.【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锥体的体积公式点评:在立体几何中,常考的定理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几何综合题型试题(含解答)

几何综合题型试题(含解答)

- 1 - 几何综合题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

一、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例1、(盐城)如图,已知:⊙O 1与⊙O 2是等圆,它们相交于A 、B 两点,⊙O 2在⊙O 1上,AC 是⊙O 2的直径,直线CB 交⊙O 1于D ,E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E 。

(1)请你连结AD ,证明:AD 是⊙O 1的直径;(2)若∠E=60°,求证:DE 是⊙O 1的切线。

分析:解几何综合题,一要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二要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不断地由已知想可知,发展条件,为解题创条件打好基础。

证明:(1)连接AD ,∵AC 是⊙O 2的直径,AB ⊥DC ∴∠ABD=90°ABD=90°, , ∴AD 是⊙O 1的直径(2)证法一:∵AD 是⊙O 1的直径,∴O 1为AD 中点连接O 1O 2,∵点O 2在⊙O 1上,⊙O 1与⊙O 2的半径相等,∴O 1O 2=AO 1=AO 2∴△AO 1O 2是等边三角形,∴∠AO 1O 2=60°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O 1O 2∥DC ,∴∠ADB=∠AO 1O 2=60°∵AB ⊥DC ,∠E=60,∴∠BDE=30,∠ADE=∠ADB+∠BDE=60°BDE=60°+30°+30°+30°=90°=90°又AD 是直径,∴DE 是⊙O 1的切线证法二:连接O 1O 2,∵点O 2在⊙O 1上,O 1与O 2的半径相等,∴点O 1在⊙O 2∴O 1O 2=AO 1=AO 2,∴∠O 1AO 2=60°∵AB 是公共弦,∴AB ⊥O 1O 2,∴∠O 1AB=30°∵∠∵∠E=60E=60E=60°°∴∠∴∠ADE=180ADE=180ADE=180°°-(6060°°+30+30°)°)°)=90=90=90°°由(1)知:AD 是的⊙O 1直径,∴DE 是⊙O 1的切线. 说明: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圆有关概念以及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等。

六年级奥数 几何;第5讲;几何综合_二_;教师版

六年级奥数 几何;第5讲;几何综合_二_;教师版

方法二:连接正方形 A 对角线(如右上图),将 40 平方厘米的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而梯
形的上下底之和恰好是 20 厘米,所以梯形的高为 20 × 2 ÷ 20 = 2 (厘米),即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差,
由此可求出乙正方形的边长为(20 − 2)÷ 2 = 9 (厘米),从而乙正方形的面积为 9 × 9 = 81(厘米 2).
A
甲乙 D I JF
M
N H丙
B
E
C
【解析】因为 D 、 E 、 F 分别为三边的中点,所以 DE 、 DF 、 EF 是三角形 ABC 的中位线,也就与对应 的边平行,根据面积比例模型,三角形 ABN 和三角形 AMC 的面积都等于三角形 ABC 的一半, 即为 200. 根据图形的容斥关系,有 SΔABC − S丙 = SΔABN + SΔAMC − SAMHN ,即 400 − S丙 = 200 + 200 − SAMHN ,所 以 S丙 = SAMHN .
【例 8】 从一块正方形的玻璃板上锯下宽为 0.5 米的一个长方形玻璃条后,剩下的长方形的面积为 5 平方 米,请问锯下的长方形玻璃条的面积等于多少?
0.5
5 5
5
0.5
0.5
5 5
2010 年·短期班
图a
图b
小学奥数·六年级·几何·第 5 讲 教师版
page 3 of 16
【解析】我们先按题目中的条件画出示意图(如图 a ),我们先看图中剩下的长方形,已知它的面积为 5 平 方米,它的长和宽相差 0.5 米,我们可以将这样形状的四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弦图(如图 b ). 图 b 是一个大正方形,它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 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差, 即 0.5 米.所以中间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0.5 × 0.5 = 0.25 平 方米,那么大正方形的面积为 5 × 4 + 0.25 = 20.25 平方米. 因为 4.5 × 4.5 = 20.25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等于 4.5 米.所 以原题中剩下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为 4.5 米,而长与宽 的差为 0.5 米,所以剩下的长方形的长为: (4.5 + 0.5) ÷ 2 = 2.5 米,即原正方形的边长为 2.5 米.又知锯下的长方形玻璃条的宽为 0.5 米,于是 可得锯下的长方形玻璃条的面积为 2.5 × 0.5 = 1.25 平方米.

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综合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综合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综合题(含答案)类型1 类比探究的几何综合题类型2 与图形变换有关的几何综合题类型3 与动点有关的几何综合题类型4 与实际操作有关的几何综合题类型5 其他类型的几何综合题类型1 类比探究的几何综合题(2018苏州)(2018烟台)(2018东营)(1)某学校“智慧方园”数学社团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如图1,在△ABC中,点O在线段BC上,∠BAO=30°,∠OAC=75°,AO=33,BO:CO=1:3,求AB的长.经过社团成员讨论发现,过点B作BD∥AC,交AO的延长线于点D,通过构造△ABD就可以解决问题(如图2).请回答:∠ADB= °,AB= .(2)请参考以上解决思路,解决问题: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AD,AO=33,∠ABC=∠ACB=75°, BO:OD=1:3,求DC的长.(2018长春)(第24题图1) (第24题图2) (第24题图3)(2018陕西)(2018齐齐哈尔)(2018河南)(2018仙桃)问题:如图①,在Rt△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将线段AD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E,连接EC,则线段BC,DC,EC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为;探索:如图②,在Rt△ABC与Rt△ADE中,AB=AC,AD=AE,将△ADE绕点A旋转,使点D落在BC边上,试探索线段AD,BD,C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应用: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ABC=∠ACB=∠ADC=45°.若BD=9,CD=3,求AD的长.(2018襄阳)如图(1),已知点G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GE⊥BC,垂足为点E,GF⊥CD,垂足为点F.(1)证明与推断:①求证:四边形CEGF是正方形;的值为;②推断:AGBE(2)探究与证明:将正方形CEGF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α角(0°<α<45°),如图(2)所示,试探究线段AG与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与运用正方形CEGF在旋转过程中,当B,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如图(3)所示,延长CG交AD于点H.若AG=6,GH=22,则BC= .(2018淮安)(2018咸宁)(2018黄石)在△ABC 中,E 、F 分别为线段AB 、AC 上的点(不与A 、B 、C 重合). (1)如图1,若EF ∥BC ,求证:AEF ABC S AE AFS AB AC∆∆= (2)如图2,若EF 不与BC 平行,(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若EF 上一点G 恰为△ABC 的重心,34AE AB =,求AEFABC S S ∆∆的值.BBB(2018山西)(2018盐城)【发现】如图①,已知等边ABC ,将直角三角形的60角顶点D 任意放在BC 边上(点D 不与点B 、C 重合),使两边分别交线段AB 、AC 于点E 、F .(1)若6AB=,4AE=,2BD=,则CF=_______;(2)求证:EBD DCF∆∆.【思考】若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的顶点D在BC边上移动,保持三角板与AB、AC的两个交点E、F都存在,连接EF,如图②所示.问点D是否存在某一位置,使ED平分BEF∠且FD平分CFE∠?若存在,求出BDBC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探索】如图③,在等腰ABC∆中,AB AC=,点O为BC边的中点,将三角形透明纸板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处(其中MON B∠=∠),使两条边分别交边AB、AC于点E、F(点E、F均不与ABC∆的顶点重合),连接EF.设Bα∠=,则AEF∆与ABC∆的周长之比为________(用含α的表达式表示).(2018绍兴)(2018达州)(2018菏泽)(2018扬州)问题呈现如图1,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连接格点D、N和E、C,DN与EC相交于点P,求tan CPN∠的值.方法归纳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往往需要找出(或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观察发现问题中CPN∠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常常利用网格画平行线等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比如连接格点M、N,可得∠就变换到中Rt DMN∆.∠=∠,连接DM,那么CPNMN EC,则DNM CPN//问题解决(1)直接写出图1中tan CPN ∠的值为_________;(2)如图2,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N 与CM 相交于点P ,求cos CPN ∠的值; 思维拓展(3)如图3,AB BC ⊥,4AB BC =,点M 在AB 上,且AM BC =,延长CB 到N ,使2BN BC =,连接AN 交CM 的延长线于点P ,用上述方法构造网格求CPN ∠的度数.(2018常德)已知正方形ABCD 中AC 与BD 交于O 点,点M 在线段BD 上,作直线AM 交直线DC 于E ,过D 作DH AE ⊥于H ,设直线DH 交AC 于N .(1)如图14,当M 在线段BO 上时,求证:MO NO =;(2)如图15,当M 在线段OD 上,连接NE ,当//EN BD 时,求证:BM AB =; (3)在图16,当M 在线段OD 上,连接NE ,当NE EC ⊥时,求证:2AN NC AC =⋅.(2018滨州)(2018湖州)(2018自贡)如图,已知AOB 60∠=,在AOB ∠的平分线OM 上有一点C ,将一个120°角的顶点与点C 重合,它的两条边分别与直线OA OB 、相交于点D E 、 .⑴当DCE ∠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垂直时(如图1),请猜想OE OD +与O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⑵当DCE ∠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不垂直时,到达图2的位置,⑴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⑶当DCE ∠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图形,若成立,请给于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 OE 、与OC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2018嘉兴、舟山)O BOO B图3.(2018淄博)(1)操作发现:如图①,小明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ABC ,其中AB AC =,在ABC ∆的外侧分别以,AB AC 为腰作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ACE ,,分别取,BD CE ,BC 的中点,,M N G ,连接,GM GN .小明发现了:线段GM 与GN 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类比思考:如图②,小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把等腰三角形ABC 换为一般的锐角三角形,其中AB AC >,其它条件不变,小明发现的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深入研究:如图③,小明在(2)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向ABC ∆的内侧分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ACE ,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GMN ∆的形状,并给与证明.类型2 与图形变换有关的几何综合题(2018宜昌)在矩形ABCD 中,12AB =,P 是边AB 上一点,把PBC 沿直线PC 折叠,顶点B 的对应点是点G ,过点B 作BE CG ⊥,垂足为E 且在AD 上,BE 交PC 于点F . (1)如图1,若点E 是AD 的中点,求证:AEB DEC ∆∆≌; (2) 如图2,①求证: BP BF =;②当AD 25=,且AE DE <时,求cos PCB ∠的值; ③当BP 9=时,求BE EF 的值.图1 图2 图2备用图 23.(1)证明:在矩形ABCD 中,90,A D AB DC ∠=∠==, 如图1,又AE DE =,图1∆≅∆,ABE DCE(2)如图2,图2①在矩形ABCD中,90∠=,ABC∆沿PC折叠得到GPC∆BPC∠=∠∴∠=∠=,BPC GPC PGC PBC90⊥BE CG∴,BE PG//∴∠=∠GPF PFBBPF BFP∴∠=∠∴=BP BFAD=时,②当25∠=BEC90∴∠+∠=,90AEB CED90AEB ABE ∠+∠=,CED ABE ∴∠=∠ 又90A D ∠=∠=,ABE DEC ∴∆∆∽AB DEAE CD∴=∴设AE x =,则25DE x =-,122512xx -∴=, 解得19x =,216x =AE DE <9,16AE DE ∴==, 20,15CE BE ∴==,由折叠得BP PG =,BP BF PG ∴==,//BE PG , ECF GCP ∴∆∆∽EF CEPG CG∴=设BP BF PG y ===,152025y y -∴=253y ∴=则253BP = 在Rt PBC ∆中,PC =,cos 10BC PCB PC ∠=== ③若9BP =,解法一:连接GF ,(如图3)90GEF BAE ∠=∠=, //,BF PG BF PG =∴四边形BPGF 是平行四边形BP BF =,∴平行四边形BPGF 是菱形//BP GF ∴, GFE ABE ∴∠=∠, GEF EAB ∴∆∆∽EF ABGF BE∴=129108BE EF AB GF ∴==⨯= 解法二:如图2,90FEC PBC ∠=∠=,EFC PFB BPF ∠=∠=∠, EFC BPC ∴∆∆∽EF CEBP CB∴=又90BEC A ∠=∠=, 由//AD BC 得AEB EBC ∠=∠,AEB EBC ∴∆∆∽AB CEBE CB∴=AE EFBE BP∴=129108BE EF AE BP ∴==⨯=解法三:(如图4)过点F 作FH BC ⊥,垂足为HBPF PFEGS BF BFS EF PG BE∆==+四边形图41212BFC BEC S BF EF BC EFBE S BC ∆∆⋅===⨯ 912EFBE ∴=129108BE EF ∴=⨯=(2018邵阳)(2018永州)(2018无锡)(2018包头)(2018赤峰)(2018昆明)(2018岳阳)(2018宿迁)(2018绵阳)(2018南充)(2018徐州)类型3 与动点有关的几何综合题(2018吉林)(2018黑龙江龙东)(2018黑龙江龙东)(2018广东)已知Rt△OAB,∠OAB=90o,∠ABO=30o,斜边OB=4,将Rt△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60o,如图25-1图,连接BC.(1)填空:∠OBC=_______o;(2)如图25-1图,连接AC,作OP⊥AC,垂足为P,求OP的长度;(3)如图25-2图,点M、N同时从点O出发,在△OCB边上运动,M沿O→C→B路径匀速运动,N沿O→B→C路径匀速运动,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已知点M的运动速度为1.5单位/秒,点N的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x秒,△OMN的面积为y,求当x为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结果可保留根号)(2018衡阳)(2018黔东南)如图1,已知矩形AOCB,6cm s的AB 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3/=,16BC cm速度向点O运动,直到点O为止;动点Q同时从点C出发,以2/cm s的速度向点B运动,与点P同时结束运动.(1)点P 到达终点O 的运动时间是________s ,此时点Q 的运动距离是________cm ; (2)当运动时间为2s 时,P 、Q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 ; (3)请你计算出发多久时,点P 和点Q 之间的距离是10cm ;(4)如图2,以点O 为坐标原点,OC 所在直线为x 轴,OA 所在直线为y 轴,1cm 长为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连结AC ,与PQ 相交于点D ,若双曲线ky x=过点D ,问k 的值是否会变化?若会变化,说明理由;若不会变化,请求出k 的值.(2018青岛)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B DC CB AB ⊥,16,6,8AB cm BC cm CD cm ===,动点P 从点D 开始沿DA 边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速度均为2/cm s .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以QA QP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QPE ,设运动的时间为()t s ,05t <<.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 (1)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AP ;(2)设四边形CPQB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3)当QP BD ⊥时,求t 的值;(4)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点E 在ABD ∠的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8广州)如图12,在四边形ABCD 中,∠B=60°,∠D=30°,AB=BC. (1)求∠A+∠C 的度数(2)连接BD,探究AD,BD,CD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压轴题题型归纳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压轴题题型归纳

学生: 科目: 数 学 教师: 刘美玲一、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形状 二、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面积 三、函数动点引起的最值问题 四、常考点汇总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B A B A x x y y AB -+-=2、中点坐标: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22B A B A y y x x ,直线11b x k y +=(01≠k )与22b x k y +=(02≠k )的位置关系:(1)两直线平行⇔21k k =且21b b ≠ (2)两直线相交⇔21k k ≠ (3)两直线重合⇔21k k =且21b b = (4)两直线垂直⇔121-=k k3、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解题步骤如下:① 用∆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②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2=-m x m x ++有两个整数根,5<m 且m 为整数,求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

(方法同上)例:若抛物线()3132+++=x m mx y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课 题 函数的综合压轴题型归类教学目标 1、 要学会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去分析二次函数与特殊图形的关系 2、 掌握特殊图形面积的各种求法 重点、难点1、 利用图形的性质找点2、 分解图形求面积教学内容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

举例如下: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m 为实数),求证: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0=m 时,1=x ;当0≠m 时,()032≥-=∆m ,()mm x 213∆±-=,m x 321-=、12=x ;综上所述: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1。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有答案)中考数学压轴题必做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有答案)中考数学压轴题必做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07年课改后,最后一题普遍为抛物线和几何结合(主要是与三角形结合)的代数几何综合题,计算量较大。

几何题可能想很久都不能动笔,而代数题则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就让很多考生能够拿到一些步骤分。

因此,课改之后,武汉市数学中考最后一题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简单不少,而这也符合教育部要求给学生减轻负担的主旨,因此也会继续下去。

要做好这最后一题,主要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找到的简便的计算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加强本身的观察力,二是需要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好的算法,并能够熟练运用,最后就是培养计算的耐心,做到计算又快又准。

题目分析及对考生要求(1)第一问通常为求点坐标、解析式:本小问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属于送分题。

(2)第二问为代数几何综合题,题型不固定。

解题偏代数,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函数的平移,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计算能力,能够把题目中所给的几何信息进行转化,得到相应的点坐标,再进行相应的代数计算。

(3)第三问为几何代数综合,题型不固定。

解题偏几何,要求学生能够对题目所给条件进行转化,合理设参数,将点坐标转化为相应的线段长,再根据题目条件合理构造相似、全等,或者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将这些线段与题目构建起联系,再进行相应计算求解,此处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韦达定理,本小问综合性较强。

在我们解题时,往往有一些几何条件,我们直接在坐标系中话不是很好用,这时我们需要对它进行相应的条件转化,变成方便我们使用的条件,以下为两种常见的条件转化思想。

1、遇到面积条件:a.不规则图形先进行分割,变成规则的图形面积;b.在第一步变化后仍不是很好使用时,根据同底等高,或者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将面积进行转化;c.当面积转化为一边与坐标轴平行时,以这条边为底,根据面积公式转化为线段条件。

2、遇到角度条件:找到所有与这些角相等的角,以这些角为基础构造相似、全等或者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转化为线段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①若点P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过点P作PN⊥y轴,垂足为N, PM与直线AC的交点为F,如图2所示.
②若点P在线段OB的反向延长线上,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过点P作PN⊥y轴,垂足 为N, PM与直线AC的交点为F,如图3所示.
[类题通法] 1.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等 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勾股 定理等知识,综合性非常强; 2.点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不变的规律,思考要全面, 动点问题往往要分类讨论.
二、圆的综合型 圆的综合题往往离不开圆的切线、直径、圆周角,易 产生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形成全等三 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从而产生综合性较强的压轴题.
∵点E与点D关于AC对称,∴ED⊥AC. ∴∠AGD=90°. ∴∠AGD=∠ACB. ∴ED∥BC.

∴FH=DH. ∵DE∥BC,∴∠FHC=∠FDE=90°. ∴BF=BD. ∴∠FBH=∠DBH=30°. ∴∠FBD=60°. ∵AB是半圆的直径,∴∠AFB=90°. ∴∠FAB=30°.
类型思路
1.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常以相似形、圆的知识为背景, 串联其它几何知识.顺利解决几何型综合问题取决于 下列因素:(1)熟悉各种常见问题的基本证明;(2)能准 确添加基本辅助线;(3)对复杂图形能进行恰当的分解 与组合;(4)善于选择证明的起点并善于转化问题.
2.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其中以线段的计算最为常见,线 段的计算通常是通过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的比相等所提供的等式进行,这些等式可以根据不同 的已知条件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三角函数值的计 算,一般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
解 (1)∵点P与点B重合,点B的坐标是(2,1), ∴点P的坐标是(2,1).∴PA的长为2.
(2)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过点P作PN⊥y轴,垂 足为N,如图1所示.
∵点A的纵坐标与点B的横坐标相等,∴OA=AB. ∵∠OAB=90°,∴∠AOB=∠ABO=45°. ∵∠AOC=90°,∴∠POC=45°. ∵PM⊥x轴,PN⊥y轴, ∴PM=PN,∠ANP=∠CMP=90°. ∴∠NPM=90°.∵∠APC=90°. ∴∠APN=90°-∠APM=∠CPM. 在△ANP和△CMP中, ∵∠APN=∠CPM,PN=PM,∠ANP=∠CMP, ∴△ANP≌△CMP. ∴PA=PC.∴PA∶PC的值为1∶1.
∵AB=270,∴AP=135.
∵ED=285,∴OH=285-135=150. ∵△ABG是等边三角形,AK⊥BG, ∴∠BAK=∠GAK=30°. ∴OP=AP·tan 30°
[类题通法] 1.搜索有用的信息,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2.提高计算能力,计算正确是解对题的保证.
似三角形.
三、几何应用综合型 几何应用综合型问题往往题干较长、信息量大、设 问多、计算量大.
【典例3】 (2014·陕西)问题探究 (1)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3,BC=4,如果 BC边上存在点P,使△APD为等腰三角形,那么请画 出满足条件的一个等腰三角形△APD,并求出此时BP 的长;
解 ①连接CD,如图1所示.
∵点E与点D关于AC对称,∴CE=CD. ∴∠E=∠CDE.
∵DF⊥DE,∴∠EDF=90°. ∴∠E+∠F=90°,∠CDE+∠CDF=90°. ∴∠F=∠CDF.∴CD=CF. ∴CE=CD=CF.∴结论“CE=CF”正确. ②当CD⊥AB时,如图2所示.
∵AB是半圆的直径, ∴∠ACB=90°. ∵AB=8,∠CBA=3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B=DC,∠C=90°. ∵AB=3,BC=4, ∴DC=3,DP′=4.
综上所述:在等腰三角形△ADP中, 若PA=PD,则BP=2;
以EF为直径作⊙O,过点O作OQ⊥BC,垂足为Q,连接 EQ、FQ,如图②.
∵AD⊥BC,AD=6, ∴EF与BC之间的距离为3. ∴OQ=3, ∴OQ=OE=3. ∴⊙O与BC相切,切点为Q.
⑤∵点D与点E关于AC对称,点D与点F关于BC对称, ∴当点D从点A运动到点B时, 点E的运动路径AM与AB关于AC对称, 点F的运动路径NB与AB关于BC对称. ∴EF扫过的图形就是图5中阴影部分.
答案 ①、③、⑤ [类题通法] 1.理解圆的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会根
据这些定理做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2.由于圆中较多相等的角,所以易产生全等三角形和相
∵EF为⊙O的直径,∴∠EQF=90°. 过点E作EG⊥BC,垂足为G,如图②. ∵EG⊥BC,OQ⊥BC,∴EG∥OQ. ∵EO∥GQ,EG∥OQ,∠EGQ=90°,OE=OQ, ∴四边形OEGQ是正方形. ∴GQ=EO=3,EG=OQ=3. ∵∠B=60°,∠EGB=90°,EG=3,
(3)在线段CD上存在点M,使∠AMB=60°. 理由如下: 以AB为边,在AB的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BG, 作GP⊥AB,垂足为P,作AK⊥BG,垂足为K. 设GP与AK交于点O,以点O为圆心,OA为半径作⊙O, 过点O作OH⊥CD,垂足为H,如图③. 则⊙O是△ABG的外接圆, ∵△ABG是等边三角形,GP⊥AB,
题目二几何综合型
课 标要 求 解 读
特征分析
几何型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多,条件隐蔽,要有较强的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基础知 识、基本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常以全等和相似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的 有关知识作为考查重点,并贯穿几何、代数、三角函数 等知识,以证明、计算等题型出现;(1)几何计算是以几 何推理为基础的计算,主要有线段和弧的长度的计算, 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以及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等;(2)几 何论证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
核 心要 点 突 破
一、三角形与四边形综合型 三角形,特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 ,往往将上述知识综合在一起,产生综合性较强的压轴 题.
【典例1】 (2014·浙江绍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直线l平行于x轴,交y轴于点A,第一象限内的点B 在l上,连接OB,动点P满足∠APQ=90°,PQ交x轴 于点C. (1)当动点P与点B重合时,若点B的坐标是(2,1),求 PA的长. (2)当动点P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若点A的纵坐标 与点B的横坐标相等,求PA∶PC的值. (3)当动点P在直线OB上时,点D是直线OB与直线CA 的交点,点E是直线CP与y轴的交点,若∠ACE= ∠AEC,PD=2OD,求PA∶PC的值.
(3)当AD=2时,连接OC,如图3所示.
∵OA=OC,∠CAB=60°, ∴△OAC是等边三角形. ∴CA=CO,∠ACO=60°.
∵AO=4,AD=2,∴DO=2. ∴AD=DO. ∴∠ACD=∠OCD=30°. ∵点E与点D关于AC对称, ∴∠ECA=∠DCA. ∴∠ECA=30°. ∴∠ECO=90°. ∴OC⊥EF. ∵EF经过半径OC的外端,且OC⊥EF, ∴EF与半圆相切. ∴结论“EF与半圆相切”正确.
(2)如图②,在△ABC中,∠ABC=60°,BC=12,AD是 BC边上的高,E、F分别为边AB、AC的中点,当AD=6 时,BC边上存在一点Q,使∠EQF=90°,求此时BQ的 长; 问题解决 (3)有一山庄,它的平面图为如图③的五边形ABCDE,山 庄保卫人员想在线段CD上选一点M安装监控装置,用来 监视边AB,现只要使∠AMB大约为60°,就可以让监控 装置的效果达到最佳,已知∠A=∠E=∠D=90°,AB= 270 m,AE=400 m,ED=285 m,CD=340 m,问在 线段CD上是否存在点M,使∠AMB=60°?若存在,请求 出符合条件的DM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①作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P,如图①,
则PA=PD. ∴△PAD是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DC,∠B=∠C=90°. 又∵PA=PD, ∴△ABP≌△DCP(HL). ∴BP=CP. ∵BC=4,∴BP=CP=2. ②以点D为圆心,AD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P′,如图① .则DA=DP′. ∴△P′AD是等腰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