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财政学(名词解释大全)

财政学(名词解释大全)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共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财政】以国家为主体,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或者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平均成本定价】是指政府在保持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的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与使用量无关定期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定价体系是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的选择转化集体的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变化)【BOT投资】政府拟建项目公开招商建设,双方协定的时期内由项目公司经营,到期后政府收回产权并接手经营。

【政策性金融】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的部门的一种资金融资活动。

【现收现付制】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政府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项目。

【社会福利】是对残疾人给予的物质帮助。

【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政府干预:也称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

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7.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8.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9.税收支出:所谓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0.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1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12.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1)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与价格决定人们的客观需求结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比,财政补贴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经济人:即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

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国债:又称为公债,是政府根据信用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他国政府借款。

2.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3.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4.税收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得纳税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的反应。

5.财政: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6.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7.国家预算:是国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8.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10.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税率: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从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公共产品: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4.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

表明高税率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获取同样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利益。

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组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同理可得负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5)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6)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

7)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待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即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9)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共定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10)按财政功能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财政职能1、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用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力被提供。

2、投票规则:通过投票进行决策的规则。

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这一种投票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这一种投票规则。

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

又分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

3、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第二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1、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的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活动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2、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3、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4、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注:以下答案均来自《财政学》学习指导书1.财政:(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与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P1)2.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P2)3.影子价格:即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应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P16)4.BOT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

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

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限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P28/55)5.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

(P34)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在正常年份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比较稳定,公共支出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即使税率不变,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相应的公共支出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公共支出大幅度地上升。

当社会“剧变”时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就会下降,但政府会设法维持可容忍税收水平,结果公共支出水平虽有下降,但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2.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另一个称呼,解释同财政学。

3.实证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

4.规范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

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和伦理观念。

5.公共部门:是政府组织体系的总称。

所有属于政府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都属于公共部门。

6.政府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税收取得收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那个子部门。

7.公共企业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那个子部门。

8.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9.价格或使用费: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

10.公债: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

11.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12.转移支出:是政府或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支出。

13.税式支出:是指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

14.政府担保:就是政府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

15.公共定价:是指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

16.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下属的或私人部门的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的约束性规定并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

17.预算外收支:不记录在预算内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决策的收支。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帕累托改善::是指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或某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差。

2、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转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政府失灵: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简言之,政府做出了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5、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6、中间投票人:就是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

7、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8、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9、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使用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0、税收: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

11、行政事业性收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向特定服务对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时,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收入。

12、政府间财政收入:是指一国之内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收支和权限的划分关系。

13、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4、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分享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

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的概念:“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暴力革命论)“公共需要论”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行为。

(契约论)A 公共性与阶级性:(阶级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公共性)公共性①国家公共权力机关②满足公共需要 B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2、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核心为效率问题,而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结构问题。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为①纯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也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任何人均可以进行消费的物品)②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只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指多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增加成本)注:非排他性,一些人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取的利益。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断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消费或者说公众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

4、财政支出:①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①购买性支出体现市场性再分配,政府支出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转移性支出体现非市场性再分配,没有将换发生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分配。

③购买性支出的安排,对政府的安排会产生较强的硬约束,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有与没有,补贴现率变化都不确定。

5、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的行为和制度。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政府干预:也称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

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 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7.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8.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9.税收支出:所谓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0.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1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名词解释分享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

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

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简单地说,预算外资金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10、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也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类。

11、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有些税种由于实行免税额、税前扣除和超额累进征收制度,纳税人负担的税款低于按税率表上所列税率计算的税款,形成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偏离。

12、平均税率是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名义税率。

13、超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具有累进程度低、级距临界点税额增长合理和计算复杂的特点,一般适用于个人所得税。

14、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的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形式。

它具有计算便利、从量计征、不受价格影响的优点。

其缺点是税负不尽合理,是适用于特殊税种,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等。

15、起征点与免征额是税法中规定的对纳税人的照顾形式。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限定,是一种对低收入者的照顾。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16、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即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这种税收分类的方法普遍流行于西方国家。

间接税与“直接税”相对应,是指税负可以转嫁的税种,该税具有课征不稳定的特点。

一般认为,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17、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种,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

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固定化,不尽合理,只适用于少数税种。

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从价税更加适用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是大部分税种采用的一种计税方法。

18、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第一,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第二,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市场机制和税收机制达到最优结合。

19、税收超额负担是指国家在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除了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外,还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即因征税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二,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即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0、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2)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3)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21、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收归宿是一种理论抽象,如果分析具体的企业、个人之间的税负转嫁过程,它等同于负税人。

22、“拉弗曲线”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说明的是税率与税收收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

23、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24、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即对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也就是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课征的一个税种。

增值税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的重复征税,从而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

实践中根据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方式不同,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25、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种商品课税,开征消费税不仅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也有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26、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商品课税的范畴。

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27、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一种所得税。

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以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为纳税人,实行33%的比例税率。

28、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一种所得税。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以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为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制度征收个人所得税。

29、资源税是以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为课税对象,以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的一种税。

其作用在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30、遗产税是指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

国外有时也称为“死亡税”。

遗产税有助于加强对遗产和赠与财产的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目前,开征遗产税已列入我国税制改革的议事日程。

31、逆弹性命题:这是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这种逆弹性命题也被称为拉姆斯法则。

32、国债负担率通常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之一。

33、债务依存度通常是指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也可间接表示偿还能力。

34、国债一级自营商是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市场顺畅运转。

35、国债回购是指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价格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活动。

这是在国债交易形式下的一种融券兼融资活动,具有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

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也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有助于推动国债市场发展,但如果国债回购市场不规范,则可能产生负作用,冲击金融秩序。

3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其首要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从实际经济内容看,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方可生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了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37、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单式预算简洁、清楚、全面、便于编制和审批,但只进行总额控制,不便于对不同性质的收支进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

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按经济性质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复式预算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控制收支规模,并进行动态分析。

38、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一种预算方法。

39、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计划的一种国家预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