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14.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14.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的形成(1)传播学形成的原因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①传播媒介的发展。

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历史社会环境。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③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②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2.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①塔尔德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a.模仿理论。

塔尔德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因此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多创新与扩散的研究中,也能看到塔尔德的学术身影。

b.对舆论的分析。

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概念作出了严格界定,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圣才出品)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视频讲解]6.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群体传播二、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三、组织传播6.2 重难点解读一、群体传播1.群体(1)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①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

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

(3)群体的分类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②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

③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organization),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的社会功能①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②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③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3)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

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②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

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的定义群体传播是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12.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培养”理论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五、“知沟”理论六、“第三人效果”12.2 重难点解读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理论概要及特点(1)理论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深入研究(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①初期的研究只是显示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并没有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证实了媒介议程形成受众的议程,媒介报道在先,受众认知在后的时间顺序。

③1973年冯克豪瑟对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更全面的检验。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①“0/1”效果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1~15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视频讲解]3.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三、象征性社会互动3.2 重难点解读一、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举例】歌词和乐曲是国歌的能指(意符);国歌代表的国家情感是国歌的概念意义(意指)。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即: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2)本书对符号的定义符号(sign)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

文字是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二者可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

2.符号的分类(1)信号与象征符符号可以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

①信号的含义及特征信号(signal)具有物理性质,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其特征包括:a.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联系,即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自然信号和人工信号都具有这种性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符号(见表3-1)★★★表3-1 符号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要点主要内容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要点具体内容3.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视频讲解]7.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7.2 重难点解读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1.定义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这三项功能是一切社会传播形态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②解释与规定功能;③社会化功能;④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括。

施拉姆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3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 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 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视频讲解]
13.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 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 领袖。

13.2 重难点解读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 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1)概念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 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 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 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 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 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 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一、概念题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传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人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通过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它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中山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南昌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浙大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暨南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两级传播理论(西南大学2018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两级传播”模式(北大2010年研)、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两级传播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伊里调查、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见表10-1)★★★
表10-1 “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见表10-2)★★
表10-2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3.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论(见表10-3)★★
表10-3 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论
要点具体内容
考点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见表10-4)
表10-4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2.作为“市场”的受众(见表10-5)
表10-5 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见表10-6)
表10-6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要点具体内容主要观点
考点三:分众理论(见表10-7)★★★★
表10-7 分众理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与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本章的重点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内容分析法。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见表15-1)★★表15-1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考点二:抽样调查法★★★1.抽样方法(见表15-2)表15-2 抽样方法2.问卷设计(见表15-3)表15-3 问卷设计考点三:内容分析法(见表15-4)★★★表15-4 内容分析法考点四:控制实验法(见表15-5)★★表15-5 控制实验法15.2 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传播学研究中的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五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本章的重点包括:“子弹论”“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休眠”效果。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1.传播效果研究(见表11-1)表11-1 传播效果研究要点具体内容2.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见表11-2)表11-2 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考点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见表11-3)表11-3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要点具体内容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1)伊里县调查(见表11-4)表11-4 伊里县调查(2)创新与扩散理论(见表11-5)表11-5 创新与扩散理论(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①无变化。

②小变化。

③强化或“补强”效果。

“补强”即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补强”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④结晶。

是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⑤改变。

是指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这种效果是不常见的。

(4)“有限效果论”(见表11-6)表11-6 “有限效果论”要点具体内容理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①“说服性传播”的效果,又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纯效果”。

②霍夫兰的心理实验——考察说服效果产生的条件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1)进入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考研真题和考研考点复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考研真题和考研考点复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考研真题和考研考点复习第一部分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

“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2“迷因”(中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答:“迷因”(meme)是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创造的词语,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

“迷因”可被视为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迷因”在社交媒体中十分常见,当新的观点、思想和生活方式刚刚出现却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候,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观念的进步。

“冰桶挑战”“METOO运动”等都属于网络“迷因”。

3媒介环境学派(南京师大2017年研)答:媒介环境学派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

9.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2重难点解读
10.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1.2重难点解读
11.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11.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2.2重难点解读
12.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12.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3.2重难点解读
13.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5.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6.2重难点解读
6.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6.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7.2重难点解读
7.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7.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8.2重难点解读
8.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8.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9.2重难点解读
9.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谢谢观看
13.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4.2重难点解读
14.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14.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2重难点解读
15.1知识框架图与 重点导读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 存的手段。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符号(sign)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 和传达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
15.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二、抽样调查法
三、内容分析法
四、控制实验法
15.2 重难点解读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1)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2)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3)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个别面接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4)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5)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6)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7)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8)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9)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10)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类——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调查等。

(13)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或栏目)调查、明星调查等。

2.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调查者的工作主要有: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

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

④调查员培训。

(2)实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

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

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二、抽样调查法
1.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

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多级抽样
又称多阶段抽样。

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
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

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2.问卷设计
(1)问卷构成
①基本项目。

一般放在问卷首页,也有的放在问卷的末页。

调查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

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为参照轴加以使用。

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

例如主要利用的媒体、媒体接触的时间量、每月的信息支出费用等。

这些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

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在传播学调查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是调研人员最感兴趣的项目。

④有些问卷还有简短的前文和结束语。

(2)问卷制作一般原则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②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
③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④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⑤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⑥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⑦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⑧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
⑨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3)问题的回答方式
①多项选择法——提供几种可能存在的答案,由答卷人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同的答案,可规定选择一项,亦可规定选择多项。

②评价法——特点是项目间存在着顺序或程度关系,通常采用多项择一形式。

③排序法——请答卷人按照某种要求为所列各项排出顺序的方法。

④自由回答法——不指定回答方式,请答卷人自由表达的方法。

一般是在问题的后面留出回答的卷面空间,请答卷人写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这种方法,由于事后的答案整理较为麻烦,一般用于较小规模的调查。

三、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

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3)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