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关于工资的名词解释

关于工资的名词解释

关于工资的名词解释工资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工资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工资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工资是指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在中国,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

法定最少数额的工资叫最低工资,工资也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奖励工资等各种划分。

工资造句欣赏1、因工资未兑现,工人们举行了一次大罢工。

2、我们一家五口人,只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条件不算好。

3、爸爸妈妈的工资,除了生活费还有些剩余。

4、爸爸这个月的工资除去全部开销还有盈余。

5、该公司效益一直不好,亏欠了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6、爸爸的工资,除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开销,还要负担爷爷、奶奶的生活费用。

7、当初爷爷奶奶靠微薄的工资养育四个子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8、哥哥用上班挣的第一笔工资为奶奶买了一顶毛线帽。

9、我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的工资。

10、工资改革,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11、工人们迫切希望改革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12、这次工资改革,取消了粮煤副食等各种补贴。

13、新厂长很有魄力,一上任就大胆改革了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14、这几年,国家大幅度调整了教师的工资。

15、她菲薄的工资难以养活全家人。

16、这家公司由于拖欠农民工工资而被告上法庭。

17、爸爸又增加了工资,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18、父亲这一点微薄的工资,是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政府指示,各用人单位一律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

工资造句精选1. 作为劳动力供给者,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厂方提供的低廉工资待遇和恶劣工作环境,不再像其父兄一辈那样忍辱负重,无所作为。

名词解释(劳动法)

名词解释(劳动法)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薪酬管理答案

薪酬管理答案

02582037-薪酬管理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1. 薪资(课本第1章)(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标准答案:薪资是比工资和薪金内涵更广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还包括以非货币形式支付的短期报酬形式,如补贴、工作津贴、物质奖励等。

2. 基本薪酬(课本第1章)标准答案:基本薪酬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所承担的或完成的工作,或根据员工所具有的完成工作的技能和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

3. 可变薪酬(课本第1章)标准答案:可变薪酬是指薪酬系统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部分,也称浮动薪酬或奖金。

4. 企业战略(课本第2章)标准答案: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

5. 拓展型战略(课本第2章)标准答案:拓展型战略是指采用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后进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选择。

6. 薪酬调查(课本第3章)标准答案:薪酬调查就是通过各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相关企业各职务的薪酬水平及相关信息。

对薪酬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使其成为企业薪酬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

7. 个人福利(课本第6章)标准答案:员工个人福利是指员工福利基金开支的,主要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福利补贴,它是员工福利的非主要形式。

8. 薪酬预算(课本第8章)标准答案:薪酬预算是指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开支方面的计划、权衡、取舍的控制行为,薪酬预算规定了预算期内可以用于支付薪酬费用的资金。

二、简答题(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9. 请简述内部因素对薪酬的影响(课本第1章)标准答案:影响薪酬的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负担能力。

员工的薪酬与企业负担能力的大小存在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如果企业负担能力强,则员工的薪酬水平往往高而稳定;如果薪酬负担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势必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名词解释_工资指导线_解释说明

名词解释_工资指导线_解释说明

名词解释工资指导线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工资是指劳动者从雇主处获取的相应报酬,是反映劳动价值的一种形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工资水平的确定逐渐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

为了解决工资水平不合理、不公平等问题,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引入了工资指导线这一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工资指导线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首先,在引言中简要介绍工资指导线的概念和背景,并且明确文章结构及目标。

接下来,在“工资指导线解释说明”部分,我们将详细定义工资指导线,并探讨它在背景和历史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然后,在“工资指导线的制定与调整方法”部分,我们将介绍相关数据依据、分析方法以及制定和调整程序。

紧接着,在“工资指导线对企业与员工的影响与应用实践”部分,我们将探讨它对企业和员工所带来的影响、作用以及应用实践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中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工资指导线发展的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工资指导线这一重要概念,并说明它对于解决工资不公平、提高员工福利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分析,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工资指导线。

感谢您仔细阅读以上内容,并祝愿您撰写出一篇优秀的长文!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2. 工资指导线解释说明2.1 定义工资指导线,又称为薪酬指导线或薪资指导线,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内部薪酬公平原则等因素制定的一种参考标准。

它是对企业内不同职位层次、工作责任和贡献程度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薪资水平范围。

2.2 背景和历史发展工资指导线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开始关注薪酬体系的设计和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指导线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并成为一种通行的管理工具。

2.3 目的和作用工资指导线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内部薪酬体系与市场供求关系、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并提供一个薪资管理框架,避免任意涨薪或压低员工薪水所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电大劳动法名词解释

电大劳动法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进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发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劳动法体系:是指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彼其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归纳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5、劳动法的大体原则:是指包括在整个劳动法体系当中,集中表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大体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进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6、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志愿从事有必然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7、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进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对待。

8、就业服务:是指法定机构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

9、职业培训,即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术开发,是指按照社会各类职业需求和要求就业的失业者和在职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其进行的培育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术的教育和训练。

10、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国外还称为雇佣合同、雇佣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到的明确两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1、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一按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也称竞业避止、竞业避让)12、劳动合同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平等协商,达到协议,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彼此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13、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定以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必然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4、劳务调派:又称劳动调派或劳动力调派,是指调派单位依照用工单位(又称要派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依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调派协议将劳动者调派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进程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调派单位,再由调派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记录和缴费等项事务;用工单位向调派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指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6、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7、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8、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

9、职业教育即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动。

10、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1、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1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13、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4、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又称要派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派遣单位,再由派遣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事务;用工单位向派遣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指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6、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7、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8、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

9、职业教育即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动。

10、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1、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1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13、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4、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又称要派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派遣单位,再由派遣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事务;用工单位向派遣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来源: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来源: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绝对工资的名词解释

绝对工资的名词解释

绝对工资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中,绝对工资指的是雇员或劳动者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以货币形式接收到的工资数额。

相对于相对工资而言,绝对工资更侧重于工资水平的实际金额,而非与其他经济因素的相对关系。

1. 绝对工资的含义和历史背景绝对工资的概念源于经济学研究对于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的探索。

在早期的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往往是由工时和薪酬决定,工人获得的是固定的货币工资。

这种固定的货币工资被称为绝对工资,因为它与其他经济因素相对独立。

当时的工资支付更注重工人解决日常物质需求和生活成本的能力。

2. 绝对工资与相对工资的区别相对工资是指工人所获得的工资,与其他劳动力市场要素相对比的结果。

这些要素可能包括劳动力供需状况、通货膨胀情况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等。

相对工资的变动不仅取决于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协商,也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相对工资具有弹性和变动性,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波动。

然而,绝对工资与相对工资并非完全独立。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时,绝对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可能受到冲击。

此时,绝对工资的实际价值下降,劳动者的购买力减弱。

因此,在分析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时,了解绝对工资的概念对于研究家庭消费和经济增长等课题至关重要。

3. 绝对工资的影响因素绝对工资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供需、劳动生产力和企业盈利等。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降低,绝对工资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劳动力稀缺,绝对工资可能上升。

另一个影响绝对工资的因素是劳动生产力。

一般而言,生产力越高的劳动者通常获得的绝对工资也相对较高。

高水平的技能和培训、更高的教育程度以及更复杂的工作内容,都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从而为他们争取到更高的绝对工资。

此外,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影响到绝对工资的水平。

企业所获利润的多少决定了雇主对于工人工资支出的能力。

盈利丰厚的企业往往更愿意提供较高的绝对工资。

4. 绝对工资的重要性和影响绝对工资不仅仅代表着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公平分配的程度。

薪酬的名词解释

薪酬的名词解释

薪酬的名词解释
薪酬是指雇员获取报酬的总体称谓,它包括了工资、奖金、津贴、福利待遇等各种形式的报酬。

具体来说,薪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基本工资:指雇员按照工作岗位、工作经验、绩效等因素所
固定获得的工资。

2. 绩效工资:指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评估结果而给予的
奖金或加薪。

3. 奖金:指公司根据员工表现给予的额外奖励,一般分为年终奖、项目奖金等。

4. 津贴:指雇员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其他额外报酬,例如餐费、
交通费、住房补贴等。

5. 福利待遇:指公司提供的其他福利,例如社保、医疗保险、
公积金等。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企业的员工招聘、激励、留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薪酬设计,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 1 -。

实际工资名词解释

实际工资名词解释

实际工资名词解释1. 什么是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支付给雇主的税金和其他相关费用后所获得的实际收入。

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真正获得的报酬,反映了劳动者的努力和付出所得到的回报。

2. 实际工资的计算方法实际工资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劳动者在没有考虑任何奖金、津贴或加班费等其他因素时所获得的报酬。

它通常是按小时、按天或按月计算,并且通常由雇主和劳动者在雇佣合同中约定。

2.2 加班费加班费是指劳动者在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后所获得的额外报酬。

根据国家法律和公司政策,加班费可以以一定比例增加基本工资,例如平时加班可以增加基本工资的150%或200%。

2.3 奖金与津贴奖金与津贴是根据劳动者的表现、公司利润或其他相关因素而发放的额外报酬。

年终奖、销售提成、交通津贴等都可以作为实际工资的一部分。

2.4 税金和社会保险费用税金和社会保险费用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从劳动者的工资中扣除的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扣除这些费用后,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即为税后工资。

3. 影响实际工资的因素实际工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行业和职位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实际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技术性较强或对人才需求较高的行业和职位往往具有较高的实际工资水平。

3.2 工作经验和能力工作经验和能力是影响实际工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劳动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实际工资。

3.3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会对实际工资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较低。

3.4 公司规模和财务状况公司规模和财务状况也会对实际工资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大型公司或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往往具有更高的实际工资水平。

3.5 国家法律和政策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实际工资的计算和支付方式有一定规定。

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比例、个人所得税率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

技能工资名词解释

技能工资名词解释

技能工资名词解释
技能工资是指根据员工所具备的特定技能或专业知识而确定的
工资水平。

这种工资制度通常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资
格证书等因素来确定工资水平,而非仅仅根据工作的职位或级别。

技能工资的设定可以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工作
效率和质量。

这种工资制度也能帮助公司更公平地对待员工,因为
工资不再仅仅取决于职位,而是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贡献来确定。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技能工资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提升
技能来获得更高的报酬,这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竞
争力。

另一方面,技能工资也能帮助员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因为他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通过学习和提升技能,他们可以获
得更好的薪酬。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能工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激励员工,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通过技能工资制度,企业可以
更精确地奖励那些具备更多技能、能力和经验的员工,从而更好地
留住人才,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技能工资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公
平地对待员工,避免因为职位等级的不同而导致的薪酬差距过大的
问题。

总之,技能工资是一种基于员工技能和能力而非职位等级来确定工资水平的制度,它可以激励员工提升自己的技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激励员工并保持人才。

绩效工资名词解释

绩效工资名词解释

绩效工资名词解释
绩效工资是指将员工的工资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员工表现优秀则获得更高的工资,反之则获得较低的工资。

其名词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绩效:指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成绩和效果,如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态度等。

2. 激励:指通过提供额外的奖励或回报以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方式。

3. 评估: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和考核,以确定其获得绩效工资的水平。

4. 目标管理: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为实现目标做出贡献。

5. 差异化:指根据员工的绩效水平进行分级,以实现绩效工资的差异化分配。

6. 公正性:指确保绩效工资分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主观性和歧视性的影响。

- 1 -。

报酬名词解释

报酬名词解释

报酬名词解释报酬,是指一份工作所获得的报酬或薪水。

在现代社会中,报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交换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劳动力的价值体现。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报酬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不同的薪酬形式和计算方式。

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报酬名词进行解释。

1. 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指员工在一定周期内(通常是一个月)所获得的最低工资。

基本工资通常是由公司和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是员工最基本的薪酬。

2. 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而定的工资。

绩效工资通常是由公司和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也可以根据公司的规定进行计算。

3. 年终奖金年终奖金是公司在年末发放的一种奖励,通常是基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公司的业绩来决定。

年终奖金通常是员工的基本工资的倍数,也可以是一定比例的年度利润。

4. 节假日加班费节假日加班费是指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工作时所获得的加班费。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工作时,应该获得比平时工作时更高的薪酬。

5. 社保和公积金社保和公积金是由公司和员工共同缴纳的一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而公积金则是员工的住房公积金。

6. 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一种为员工提供股票购买权的奖励计划。

股票期权通常是由公司在员工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员工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

7. 其他福利除了以上的报酬形式,公司还可能提供其他的福利,如健康保险、带薪休假、培训和教育补贴等。

这些福利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报酬是员工在工作中最基本的经济来源。

了解各种报酬形式和计算方式,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薪酬状况,并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同时,也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2、土地整理
3、光温水生产力
4、土地资源类型
5、土地退化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
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
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2、土地整理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光温水生产力
4、土地资源类型
5、土地退化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
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
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评价单元
2、土地整理
3、光温水生产力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4、土地资源类型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也称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是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明显的界线,是由影响土地质量的诸因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同一个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土地基本属性具有一致性,即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方式、生产水平和管理特点是相同的。

2、土地整理: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
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实质上是考察一定区域内,特定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投入水平条件下可能生产的食物总量与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

或者“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习题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幵发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生产力
4、土地评价
5、土地沙漠化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广义的还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2、基本农田:
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评价:
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5、土地沙漠化:
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资源
2、耕地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土地整理
4、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5、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3、土地整理: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4、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受热量条件的限制沿纬度方向带状延伸的现象。

5、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等进行鉴定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土地
2、农用地分等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
4、土地资源开发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农用地分等: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4、土地资源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广义的还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土地资源学
2、农用地分等
3、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
4、土地整理
5、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土地资源学:
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2、农用地分等: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
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更替。

4、土地整理: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5、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土地资源对某一用途的适宜与否及程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
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
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