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无机化学(吉大武大版)-第7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2)方向性
①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形成共价键时,原 子间总是尽可能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叠的方向成 键,原子轨道重叠越多,两核间电子概率密度越 大,形成的键越牢固。
②在形成共价键时,除s轨道能在任何方向最大重叠 外,其它p、d、f 轨道只能沿一定方向才能最大重 叠成键。所以,当一个 A原子与其它一个或几个 B 原子形成共价分子时,B原子在A原子周围的成键 方位是一定的,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
激发
2p
2s
(激发态)
杂 化
p (杂化态)
sp2
3个sp2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理论
+
σ 2 sp -p
F
F
σ 2 sp -p
+
- + - +
B
F
120° F
-
F +
B
+F
-
平面三角形
图9-8 sp2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和BF3分子构型
sp2杂化
BF3分子形成时中心B原子的轨道杂化情况 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对于同核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如 H2 , O2,P4,S8等,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同,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 域在两核的中间位置,两原子核正电荷所形成 的正电荷重心和成键电子对的负电荷重心恰好 重合,这种键叫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NH3 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用电子对 发生偏移,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域偏向电负性 较大的原子一端,使之带部分负电荷,电负性 较小的原子一端则带部分正电荷,键的正负电 荷重心不重合,这种键叫极性共价键。
BF3分子的空间构型
(3) sp3杂化: 杂化轨道间夹角109.5 º ,正四面体结构。

《无机化学》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例9-8】 NH4+的结构式为
[
H H N H
H
]
+
(σ配位键)
现代价键理论 【例9-9】CO分子 2s 2px 2py 2pz C
(π配位键)
:C O:
σ π L
O 2s 2px 2py 2pz
σ
π
二、键参数——表征化学键基本性质的物理量。
共价键的键参数主要有键能、键长、键角及键的 极性等。
第 7章
化学键理论和分子 结构
物质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结构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及结合力(化学键) ●分子间的结合方式及结合力(分子间 力)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两原子 化 学 键: 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
化学键 (chemical bond) ﹡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ionic bond)(covalent bond) (metallic bond)
“头碰头”重叠—σ键
s s
+
s
+ +
+ + +
+
px
s-s + + s-px + +
p x- p x
x
-
+
px
px
x -
-
+
-
-
+ +
x
■特点:重叠程度大,牢固,可单独存在
“肩并肩”重叠—π键
pz – pz(或py-py)
pz pz
+ -
+
+
-
+
-
+
-
x

无机化学 化学键理论概述 3

无机化学 化学键理论概述 3
• 若空间构型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则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Cl4); • 若空间构型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 重合,则为极性分子(如H2O、NH3)。
22
3. 分子的偶极矩
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 (1) 定义:物理学中,把大小相等、符号相 反、彼此相距为d的两个电荷(+q和q)组 成的体系称为偶极子,其电量与距离之 积,就是分子偶极矩(μ)。 偶极矩单位: 德拜(D). • 当q = 1.6021019 C(电子电荷量),d = 1.01010 m时, = 4.8 D , 所以 1D = 3.34×1030 Cm .
26
(4) 偶极矩的类型: ① 永久偶极:极性分子固有的偶极矩 (也叫固有偶极)。
27
② 诱导偶极:在外电场诱导下产生的 偶极矩称为诱导偶极(用表示)。
+
非极性分子


=0
外加电场 +

+

+
极性分子
+

诱导偶极的强度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 也和 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 所谓分子的变形性, 即为 分子的正负电重心的可分程度, 分子体积越大, 28 电子越多, 变形性越大.
间力(范德华力),它们具有以下的共性: (1) 分子间力是永远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 电性作用力。 (2) 力的作用很小,一般只有几个至几十 个kJmol1, 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3)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4) 近程力,作用范围约几百pm;随分子 间距离的增大,作用力迅速减弱。 (5) 分子间力中经常是以色散力为主。
17
7-4 分子间作用力
7-4-1 分子的极性 7-4-2 分子间作用力

《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的科学。

无机化学中的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电子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无机化学中,电子主要通过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来相互作用。

化学键的类型取决于参与形成键的原子的电子数目和结合能力。

离子键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

在化学键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原子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从而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离子晶体结构。

离子键通常具有高熔点和可溶性的特点。

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涉及到原子间的电子云的重叠,从而共享外层电子。

共价键可以根据电子云的叠加程度分为σ键和π键。

σ键是主要的共价键,π键则是由额外的p轨道重叠形成。

在分子中,共价键的形成能够使得原子达到稳定的价电子层结构。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移动,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键的形成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分子结构是由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原子的组合。

分子结构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分子结构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核磁共振谱等技术,也可以通过计算化学方法进行预测和模拟。

简单分子的结构可以由初始条件和分子对称性来确定,而复杂分子的结构则需要借助实验和计算方法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为无机化学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研究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无机化合物。

综上所述,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化学键的类型和分子结构,可以揭示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行为,并为无机化学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基础。

无机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

化学键理论概述

化学键理论概述

4. 配位数与 r+/r- 的关系
NaCl 六配体, CsCl八配体, ZnS 四配体, 均为AB型晶体, 为何配位数不同?
1) 离子晶体稳定存在的条件
2) r+/r-与配位数 从六配位的介稳状态出发, 进行半径比与配位数之间关系
的探讨.
此时, 为介稳状态. 如果r+ 再大些, 则出现上述 b) 种情况, 即阴 离子同号相离, 异号相切的稳定状态. 亦即:
键 Lb/pm E /kJ·mol-1
C-C 154
356
C=C 134
598
C≡C 120
813

Lb/pm E /kJ·mol-1
N-N 146 160
N=N 125 418
N≡N 109.8 946

Lb/pm E /kJ·mol-1
C-N 147 285
C=N 132 616
C≡N 116 866
3)形成离子键, 释放能量大
在形成离子键时, 以放热的形式, 释放较 大的能量.
7-1-2 离子键的特征 1. 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2. 离子键无方向性, 无饱和性 因为是静电吸引, 所以无方向性; 且
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 则彼此吸引, 即无 饱和性.
7-1-3 离子键的强度
1. 键能和晶格能 :以 NaCl 为例: 键能:1mol 气态 NaCl 分子, 离解成气体原子时, 所吸 收的能量. 用Ei 表示:
发生错位, 正正离子相切, 负负离子相切, 彼此排斥, 离子 键失去作用, 故无延展性. 如CaCO3可用于雕刻, 而不可用于锻 造, 即不具有延展性.
二、离子晶体的控件结构
1. 对称性 1) 旋转和对称轴 n重轴, 360度旋转, 可以重复n次: 2) 反映 和对称面晶体中可以找到对称面:

大学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版) 第11章 配位化合物——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学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版) 第11章 配位化合物—— 内蒙古民族大学

1.4 配合物的分类 将配合物分类是很复杂的。如:按配体与中心 离子成键性质不同可分为经典配合物非经典配合物。 前者仅配体给出孤电子对,后者配体既是电子 给体(donor)又是受体, 不一定非是具有孤电子对, 可以有一对或多个不定域 电子。如 CO、CN-、
CH2= CH2。CO、CN- 键上的电子给出,空的 2p* 接受中心离子的电子对; 又如按配体中配位原子的数目分为简单配合物 和螯合物;也可按中心离子(原子)的数目分为单 核或多核配合物等。这里我们仅介绍几类配合物。
一般 K1 > K2 > K3 > K4
2)螯合物 由多齿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 物称螯合物。配体中,两个配位原子间相隔2-3个其 它原子,而形成稳定的五员环和六员环。这类配合物 在水溶液中相当稳定,一般不发生逐级解离。例如: [Ni(en)2]2+ 在这个配离子中, H2 H2 N N 有两个五员环。大多数螯合 CH2 CH2 物都有五员环,六员环。 Ni CH2 五员环最稳定,多于六员环 CH2 N N 不稳定。四员环螯合现象多 H2 H2 出现在多核配合物中。
3. 配位数 直接同中心元素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称配位 数。不是配体的数目。对于单齿配体,当然配位数与 配体的数目相同。而对于多齿配体,一个配体,已键 合的原子数应不止一个,应该不同于配体的数目。如: [Pten2]Cl2,配位数是4,每个乙二胺en分子中有两 个N 原子配位,[Ca(EDTA)]2-,配位数是6。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多数为2、4、6、8,其中4、6 最常见,5、7 罕见,而稀土配合物,稀土离子的配位 数常大于8。 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与中心离子和配体 的电荷、半径以及配体的浓度,溶液的温度都有关系
我们目前所学的内容仅限于最基本的有关配合 物的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化学键理论及影 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位离解平衡的内容。

无机化学 第二版 第7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无机化学 第二版  第7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b. 反映和对称面
右图: 正六面体(正立方体) 中,通过一 组(4 条)互相平行的棱的中点的平面 — 红色的面。凭借这个平面进行平面镜成 像操作后,图形复原。
平面镜成像这种对称操作称为反映,反映操作所凭 借的平面称为对称面。
Questions: 1. 正方形的四重轴有几条?有没有二重轴? 有几种二重轴,每种各有几条? 2. 正六面体中有几个这样的对称面? 其它种类的对称 面还有吗?有几个?
b.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半径依次增大。 Li+ < Na+ < K+ < Rb+ < Cs+ F- < Cl- < Br- < I-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离子电荷数升高,最高 价离子半径减小。 Na+ > Mg2 + > Al3 + K+ > Ca2+ 过渡元素,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
c.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 F q1 q2 / r 2, ∴影响 F 大小的因素有:离子的电荷 q 和间距 r 。
☞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电荷越高,离子键越强 。
NaCl + 1 —-1
MgO + 2 —-2
m. p. 801 C
2800 C
U 786.7 kJ·mol-1
3916.2 kJ·mol-1
当r > r0时,随r↘,势能 V↘,体系趋于稳定。
当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表明形成离 子键。
当r < r0时,随r↘,V急剧↗。因Na+、Cl- 彼此间电 子云的斥力急剧↗ ,导致势能骤然↗。 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两部分。

大学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版)--第4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学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版)--第4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内蒙古民族大学

O 118pNm
O+
CO
113pm
O
C
O
O
N
活化络合物
(过渡态)
N O+O C O
115pm 116pm
过渡状态又叫活化配合物
由于活化配合物很不稳定,它既可能分解成生成 物,也可能分解成反应物。因此,过渡状态理论认为 反应速率与三个因素有关:
①活化配合物的浓度 ②活化配合物分解的几率 ③活化配合物的分解速率
因为速度 v 与 A 的浓度成正比,所以 m=1 (2)保持 A 的浓度不变,分析 4、5、6 组数据,
过渡状态理论认为: 化学反应不只是通过反应物分子之间简单碰撞就
能完成的,而是在碰撞后,分子中的化学键要经过重 排,能量要重新分配。在反应过程中先要经过一个中 间的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先形成一种活化配合物。
在下列反应中 A+BC → AB+C
A+B-C →
[A‥·B ‥·C]* → A-B+C
反应物(始态) 活化配合物(过渡态) 产物(终态)
Δt0 Δt
dt
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度间的关系 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 dD + eE V(A) : V(B) : V(D) : V(E) = a : b : d : e
V(A) V(B) V(D) V(E) —— = —— = —— = ——
V(A) =-—dC—A(余者类推)
a
bde
初始浓度/mol·L-1
1 1.0
2 2.0 3 4.0 4 1.0 5 1.0 6 1.0
1.0
1.2×10-2
1.0
2.3 ×10-2
1.0
4.9 ×10-2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无机化学作为一门探究物质本质的学科,内容可谓是既深奥又有趣。

大学里学习的无机化学知识点,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转化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下这门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和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单元,它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内含有质子和中子,它们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电子在原子周围的不同轨道上运动,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分子则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了解这些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会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这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会学习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能量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的方向。

此外周期表的学习也是无机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元素之间的关联和性质变化规律。

掌握周期表,对于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有很大的帮助。

无机化学还包括酸碱理论、溶液理论等知识点。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以及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我们还会学习到配位化合物的内容,了解它们如何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是一门既充满挑战又充满趣味的学科,通过学习这些核心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无机化学的重要性无机化学这门看似深奥难懂的学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更是众多科学领域研究的核心。

你可能会问,无机化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无机化学还在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无机化学的贡献。

学习无机化学,不仅是为了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无机化学 化学键理论概述 1

无机化学 化学键理论概述 1
ClNa+
Na+ 的配位数为6, Cl 的 配 位 数 也 为 6 。
15
离子键的特征 3.离子键是强极性键,元素的电负 性差值越大,它们之间键的离子 性就越大,离子键就越强。
但离子键也不是纯粹的静电作用,而 仍有部分电子云重叠,即离子键不完 全是离子性,而具有部分共价性。
16
17
7-1-3 离子键的强度
1) 密堆积, 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巨型分子, 无单独的NaCl分子存在于 晶体中。NaCl是化学式, 因而 58.5 是式量, 不是相 对分子质量。
39
2) 导电性: 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 是 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导电, 而不是通 过电子流动而导电。 3) 熔点沸点较高,硬度较大。
NaCl mp/C bp/C 801 1413 MgO 2800 3600
Na+ Cl-
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 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U 越大,离子键强度越大 。
19
• 影响晶格能的主要因素:离子的电荷、 半径和电子构型。
• 晶格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直接测得, 但 可 通 过 热 力 学 循 环 ( 玻 恩 -哈 伯 Born-Haber循环)从已知数据中求 得。
20
7-1-4 离子的特征
917电子构型(ns2 np6 nd1~9) , Fe2+, 3s23p63d6 Cr3+, 3s23p63d3
23
18电子构型(ns2 np6 nd10), Zn2+, Hg2+, Ag+, Cu+
(18+2)电子构型
[(n-1)s2(n-1)p6(n-1)d10ns2] Pb2+, Sn2+, Bi3+

无机化学7.3化学键理论

无机化学7.3化学键理论
7.3 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各种原子结合为分子或晶体时,各个直接 相连的粒子间都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这种相互的吸引作 用成为化学键。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包含配位键) 金属键
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理论: 共价健理论:
金属键理论:
Na+Cl-
, Ca2+O2-
H-H , H-Cl,
NN , H3C-CH3 , H2C=CH2 , HCCH Na, Mg, Al, K, Ca,
s–s ,s–p “头碰头形成” 分子轨道
不同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续)
不同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续)
p –d “肩并肩形成” 分子轨道
不同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续)
d –d “肩并肩形成” 分子轨道
H2 和 “He2 ” 中的分子轨道
两个H原子相互接近时, 由两条 1s 轨道组合得到能 级不同、在空间占据的区域亦不同的两条分子轨道。能 级 较 低 的 一 条 叫 成 键 分 子 轨 道 ( 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 能级较高的一条叫反键分子轨道(anti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
(1)一个原子其价电子层有未共用电子对,
又称孤对电子。
CO
(2)另一个原子其价电子层有空轨道。
如:CO (一个键,一个 键和一个 配位 键)
π CO
π
2s2 2p4
7. 3.4 分子轨道法(Meleeular Orbital Theory, MO法)
由于价键理论认为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局限于两 个相邻原子间的小区域运动,是“定域键”。缺乏对分子
Fe, Cu...
一、共价键理论
经典的Lewis学说(补充)

《无机化学》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

《无机化学》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的学科。

化学键理论与分子结构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们对于理解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或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电荷相反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它的形成是离子化反应过程中,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和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阴离子)所形成的。

离子键的特点是电负性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极性,在固态下成为离子晶体,具有高熔点和良好的导电性。

共价键是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依赖于原子之间电子互相吸引的作用力。

根据电子的共享程度,共价键又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的特点是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小,共享电子不平均分布,云地带呈现部分离子性质,它的形成使得分子有极性;而非极性共价键的特点是原子的电负性差异极小,共享电子均匀分布,云地带不存在电荷分离,分子呈现非极性。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通过电子云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非常松散,可以自由移动,形成电子海。

金属键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而且金属键的强度也很高。

分子结构是指分子内原子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分子结构的确定有助于揭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无机化学中,分子结构可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等手段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其中,X射线衍射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测量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图样,可以得到晶体结构的信息。

中子衍射则是通过测量中子与晶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得到晶体结构的信息。

质谱和核磁共振则是通过测量分子中原子的质量和能级差等可以得到分子结构的信息。

理论计算的方法包括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力学计算。

量子化学计算是通过量子力学原理,计算分子的能量、电子结构和反应性等。

内蒙古民族大学无机化学吉大武大版第7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内蒙古民族大学无机化学吉大武大版第7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这种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 。
1927 年,Pauling 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半 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被称为 Pauling 半径 。
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时, 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2)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
第7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a
1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原子的结构。那么原子又 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分子,形成分子以后分子的化 学键、空间构型与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何关系?这就 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分子的结 构才能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本章研究问题的思路: ① 原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 ② 原子—原子之间相对位置即分子的空间构型。 ③ 化学键、分子的空间构型与物质之间的物理
V
0
Vr0
r0
r
横坐标 核间距 r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下面来考察 Na+ 和 Cl - 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
图中可见: r > r0 ,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
,势能 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a
6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 V ,表明形成离子键。
(1)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电荷高,离子键强
NaCl + 1 —— - 1
MgO + 2 —— - 2
m. p. 801C
2800C
U 786.7 kJ·mol-1
3916.2 kJ·mol-1
(2)离子半径的影响
半径大,离子间距大,作用力小;相反,半径小,作用力大。

宋天佑版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宋天佑版无机化学-第7章化学键理论概述

Li+,Be2+
8电子构型: ns2np6 Na+,Mg2+,AI3+等
18电子构型: ns2np6nd10 Ag+,Zn2+,Cd2+等
18+2电子构型:(n-1)s2(n-1)p6(n-1)d10ns2
Pb2+,Sn2+,Bi3+等
9-17电子构型:ns2np6nd1-9 Cr3+,Mn2+
在离子电荷和半径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构 型的正离子对同种负离子的结合力的大小是:
特点:每个sp杂化轨道中含有1/2s成分 和1/2的p成分。
形状:一头大,一头小。
两个sp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80°,几何 构型为直线形。
sp杂化轨道的形成
BeH2 (BeCl2)形成过程中Be原子轨道的杂化
Be的基态
Be的激发态
Be的杂化态
C2H4
(2)sp2 杂化
定义:同一原子内,由1个ns轨道与2个np 轨道发生的杂化叫sp2杂化。杂化后形成的 3个新轨道叫sp2杂化轨道。 特点:每个sp2杂化轨道中含有1/3s成分和 2/3的p成分。
练习题
根据电子配对法,写出下列各物质 的分子结构式。并指明键是σ键还是 π键?
H2S HOCl SiH4 CO2 BBr3 PCl5
练 习 题 答案
HOCl:O的py与H的s,pz与Cl的pz形成σ键; SiH4:Si的电子激发后形成4个单电子与H 形成σ键;
CO2:C电子激发成4个单电子,s和p分别与 O原子的p形成σ键,另2个p与每个O原子的 1个p肩并肩形成π键;
①正规共价键中配体H、X各提供1个共用电子; X做中心原子提供7个价电子; ②氧族原子作配体不提供共用电子(PO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7 章 化学键理论概述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原子的结构。那么原子又 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分子,形成分子以后分子的化 学键、空间构型与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何关系?这就 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分子的结 构才能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本章研究问题的思路: ① 原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 ② 原子—原子之间相对位置即分子的空间构型。 ③ 化学键、分子的空间构型与物质之间的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之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质。
半径增加。
Li + < Na + < K + < Rb + < Cs + F- < Cl- < Br- < I-
b )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离子电荷数升高,
最高价离子半径减小。 Na + > Mg 2 + > Al 3 + K + > Ca 2 。
c )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
已明确了的化学键类型 1. 电价键:由正负离子构成。 包括离子键;电价配键;离子配键;离子偶极配键。 2. 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构成。 ①双原子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电子对键(单、 双、叁键);共价配键;三电子键(如O2);
单电子键(如H2+)。 ②多原子共价键:共轭(离域)π 键;多中心键。
③由一方原子提供电子对构成的化学键,称配位键。 3.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离子、自由电子构成的多中
心共轭(离域)系统。
第七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 Kossel ( 科塞尔 ) 提出离子键理论。 1-1 离子键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以 NaCl 为例 。 第一步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Cl + e —— Cl - 3s 2 3p 5 —— 3s 2 3p 6 Na - e —— Na+ ,
H4
g) +
H3
NaCl ( s )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Cl 的电子亲合能 E 的相反数 - E ; NaCl 的晶格能 U 的相反数 - U ; NaCl 的升华热 S ;
而 H 5 = - E i , 所以通过 I1 ,E ,U 和 S 可求出键能 Ei 。
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释放较多的能量。 1-2离子键的特征 1. 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q1 q 2 F r2
q1 ,q2 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量 , 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
2. 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
学习了共价键以后,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1.3 离子键的强度
1. 键能和晶格能
键能 ( 以 NaCl 为例 ) 1 mol 气态 NaCl 分子,离解成气 体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用 Ei 表示。
NaCl ( g ) = Na ( g ) + Cl ( g )
键能 Ei 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
H = Ei
Na ( s )
H 1
+
1/2 Cl2 ( g )
H 2 Cl ( g ) H 4
H 6
NaCl ( s )
Na ( g )
H 3
H 5
Na + ( g )
+
Cl- ( g ) NaCl 的标准生成热。
H 6 = f HmӨ = - 410.9 kJ· mol-1 , 由盖斯定律 所以 H 6 = H 1 +
0 Vr
0
r0
r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这就 意味着形成了离子键。 r0 和键长有关,而 Vr0 和键能有关。
2.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1) 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并非可以截然区分的。可将离子键 视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而另一极端则为非极性共价键。
4.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 但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导致破碎 。
F
+ - + - + - + - - + - + - + - + 位错 + - + - + - + - - + - + - + - +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相切,彼此排 斥,离子键失去作用,故离子晶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
下面来考察 Na+ 和 Cl - 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
图中可见: r > r0 ,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
引,势能 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 V
表明形成离子键。 r < r0 ,当 r 减小时,V 急剧上升。 因为 Na+ 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电子云 之间的斥力急剧增加,导致势能骤然上升。
NaCl ( g )
H4
H3 NaCl ( s )
g) +
NaCl ( g )
H = E i
Na ( g )
+
Cl ( g )
Na ( g )
H1 Na+ ( H 1 H 2 H 3 H 4
+
Cl ( g )
H2 Cl-( g)
H5 = - E i
NaCl ( g )
H 1 =
S = 108.8 kJ· mol-1 , Na ( s ) 的升华热 S ;
H 2 = 1/2 D = 119.7 kJ· mol-1 , Cl 2 ( g ) 的离解能 D 的一半;
Na ( s )
H 1
+
1/2 Cl2 ( g )
H 2 Cl ( g ) H 4
H 6
NaCl ( s )
从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F q1 q2 / r 2 出发,影响 F 大 小的因素有:离子的电荷 q 和离子之间的距离 r 。 (1)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NaCl m. p. U 801C 786.7 kJ· mol-1 + 1 —— 电荷高,离子键强

1
MgO 2800C
+ 2 ——

2
3916.2 kJ· mol-1
极性增大
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即使是 NaF 的化学键, 其中也有共价键的成分。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尚有共 用电子对的作用。 X > 1.7 ,实际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 (2) 易形成稳定离子 Na + 2s 2 2p 6,Cl- 3s 2 3p 6 ,达到稀有气体式稳定结构。
Na ( g )
H 3
H 5
Na + ( g )
+
Cl- ( g )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H 3 = I1 = 496 kJ· mol-1 ,
H 4 = -E = -348.7 kJ· mol-1 ,
Cl 的电子亲合能 E 的相反数;
H 5 = - U = ? ,
NaCl 的晶格能 U 的相反数;
r+
r-
d 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
得到,例如 MgO d = 210 pm 。
d
d rMg 2 rO 2 210 pm
1926 年,哥德希密特 ( Goldschmidt ) 用光学方法测得了 F- 和 O 2- 的半径,分别为 133 pm 和 132 pm。 结合 X 射线衍 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 786.7 ( kJ· mol-1 )
以上关系称为 Born - Haber 循环 。 利用盖斯定律,也可以计算 NaCl 的离子键的键能。 NaCl ( g )
H = E i
Na ( g )
+
Cl ( g )
Na ( g ) H1 Na+ (
+
Cl ( g ) H2 Cl-( g)
H5 = - E i
如 Ti 4 + < Ti 3 + ; Fe 3 + < Fe 2 + 。
d ) 负离子半径一般较大;正离子半径一般较小 。
第二周期 第四周期 F- Br- 136 pm ; 195 pm ; Li + 60 pm 。 K+ 133 pm 。
虽然差了两个周期 , F- 仍比 K+ 的半径大 。
e ) 周期表中对角线上,左上的元素和右下的元素的离子半径 相近 。 如 Li + 和 Mg 2 + ; Sc 3 + 和 Zr 4 + 半径相似 。
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
2s 2 2p 6 3s 1 —— 2s 2 2p 6 , 第二步 形成 Ne 和 Ar 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形成稳定离子。 靠静电吸引, 形成化学键 。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V 0 Vr0 r0
横坐标 纵坐标的零点
r
核间距 r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当 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H2 + H 3 + H 4 + H 5
H 5 = H 6 - ( H1 + H 2 + H 3 + H 4 )

U = H1 + H 2 + H 3 + H 4 - H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