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合集下载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篇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试卷及答案篇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江苏顾建华20xx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并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那么,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一、主要区别1.三者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接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努力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三者行为主体不同依法治国的行为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范围最广。

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二、内在联系1.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坚持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保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都要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包括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推进法治政府等。

下面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履行职责。

这一方略要求政府必须以法治精神来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

1.2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方略要求政府在服务管理中严格依法行政,不得任意滥用职权、泛化执法,确保公平公正。

1.3 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必须独立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公正审判,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这一方略要求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高效地行使审判权,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司法保障。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式2.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指要从立法、执行、司法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2 健全法律体系健全法律体系是指要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法律保障体系。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审慎制定法律,保证法律的刚性和权威性。

2.3 强化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意识是指要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厘清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2.4 提高法治能力提高法治能力是指要不断加强法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能力,确保依法治国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这一方式要求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执法司法水平,确保法律在实践中的有效执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 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 审计职业化建设。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 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 有致命破坏作用。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 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三)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 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 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


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文化个性→法律文化个性→法治个性→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新加坡乃举世闻名的“法治国家”,其令 人拍案叫绝的法治模式背后的价值基础糅 合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儒家的价值观念以 及类似于法家思想的价值观念。


挪威的监狱
全球法治指数 挪威2011年排第一 2015年排第二
结束了,谢谢!
贵阳市委党校 贵阳行政学院 王天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家
以法治国 刑无等级
儒家
以德治国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禁恶于未然
禁奸止过, 莫若重刑

法家(商鞅、韩非子)与儒家(孔孟)之争 德主刑辅、以德服人。
(三)法治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共性:如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追求法律秩序、尊重和保障人权等。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鄂温克党校贺马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正确领导及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要遵循原则。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由全体人民通过立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等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正是这种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二是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领导,主要是对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以及立法的领导,而宪法就是成熟定型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和法律化。

从执政党的决策来看,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把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形成具有国家强制力并要求全社会人民遵行的行为规范。

因此,从根本上说,党的政策与国家宪法法律是统一的、一致的。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是统一的、一致的。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目的、有步骤、与秩序地进行。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而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民主、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内容: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1.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目标是什么?答:中央依法治国办从2019年启动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评估认定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树立一批批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标杆,推动到2035年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

2.建设法治政府应当坚持哪些主要原则?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切实解决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和路径;坚持统筹推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推动、协同发展。

3.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各地区各层级法治政府建设协调并进,更多地区实现率先突破,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4.如何实现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答:(1)强化依法决策意识;(2)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3)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评估。

5.建设法治政府对坚持集体讨论决定是如何规定的?答: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部门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在集体讨论基础上作出决定。

行政首长拟作出的决定与会议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在会上说明理由。

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要如实记录、完整存档。

6.建设法治政府对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是如何规定的?答: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把严守党纪、恪守国法的干部用起来。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教学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把握好几个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清晰明辨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根本区别。

课程内容: 1. 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 认清我国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3. 准确理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张伯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这是我们领会《决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之点。

第一讲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纵观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须臾不可离的根本要素。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 党领导人民推动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推进的。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制定了1954年《宪法》和众多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而后一个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十年,“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法无天”的内乱,使我国的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汲取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启了法治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制定了以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为统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动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方针的法治建设。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和宪法理论
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章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法治与德治共同推进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法治与德治共同推进
本章概要 一、“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的具体落实 二、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才能抓住执政的根本, 践行中国共产党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执 政理念。
坚持 依宪执政
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
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
“依宪治国”不同于“宪政”
西方推行“宪政”
理论依据:分权、多党制等理论 经济基础:私有制 我国推行“依宪治国”
实现 科学立法
实现 严格执法
前进
实现 公正司法
实现 全民守法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形成五大体系
总目标 五位一体
完备的 法律规范 体系
高效的 法治实施 体系
严密的 法治监督 体系
有力的 法治保障 体系
完善的 党内法规 体系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走向法治
并驾齐驱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袁曙宏 《时事报告》2014年第11期
谈谈你对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两者关系的理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依宪治国。谈谈依宪治国和西方宪政的区别。 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具体途径来培育自身的法治精神?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作者:韩艳花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從概念上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提出了依法治国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统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三者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关系论述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都是依法运行,三者存在共性,但是三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执政就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全面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在当代,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概念上看,三者有以下区别:一是主体的不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具体行使有关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只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的内容

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的内容

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服从”。

这个方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纲领。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的内容。

一、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权益。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社会风尚。

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依法执政要求党和政府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政,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依法执政也要求加强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严格规范党和政府的行为,建立健全党风政风监督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点之一。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坚持法治原则,严格程序规定,合法、合理、公正行使行政权力。

依法行政也要求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动政府由权力管理者向权力服务者的转变。

四、依法服从依法服从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依法服从要求全社会成员都要遵纪守法,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尊法守法的意识,形成文明守法的社会风尚。

依法服从也要求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局面。

总结回顾新时代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内容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方针对于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这十六字方针不仅给出了法治建设的总纲领,也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

2020年法制宣传日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0年法制宣传日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0年法制宣传日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一)判断题1、在现代政党政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政党,都以争取执掌对法治的领导权为目标。

(×)P12、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P23、现代法治社会主要是靠法制变革建立起来的。

(×)P34、中国法制变革属于“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是对西方法治化的冲击而做出的回应。

(√)P45、执政党对法治的领导是我国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

(×)P16、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的物质条件是高度发达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

(√)P37、清末修律、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上的法制变革都没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P38、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P49、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优势。

(√)P410、在我国,执政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P8(二)单选题1、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礼法”社会,这意味着( D )。

P3A、礼即是法B、法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C、礼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D、法律相对于道德而言处于次要的地位2、清末修律、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上的法制变革都没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 C )。

P3A、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B、缺乏法制变革的精神文化资源C、缺乏相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缺乏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3、在现代政党政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政党,都以争取执掌( D )为目标。

P1A、国家立法权B、国家行政权C、国家司法权D、国家政权4、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是我国( C )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P2A、民法B、行政法C、宪法D、监督法5、任何一个政党,其执政的合法性归根结底取决于( A )。

P2A、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B、是否得到法律的确认C、是否经由全民票决D、是否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6、实现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 A )。

论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

论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

论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作者:王晓兵王志红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任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厘清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区别,提出了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统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关键都在于立法的完善和执法的严格。

关键词:依法治国 ; ;依法行政 ; ;关系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其目标的实现。

因此,研究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切实推行依法行政,对于促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区别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都是依法运行,二者存在共性,但是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所谓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简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

这是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

这十六字方针准确概括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理念。

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生活、解决社会矛盾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事。

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各方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安康。

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党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管理事务、依法保障权利。

依法执政是政治领域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法治要求,是保障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只有依法执政,才能真正体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

三、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公民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

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有效防止行政滥权、打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四、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是指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公正、公平、公开地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依法司法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公民享有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法司法,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受到平等保护,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回顾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准确概括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指导方针。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作者: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4年第10期“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政关系和政府行政方式提出的明确要求。

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全面推进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大任务,其中一个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

能够承载法律旺盛生命力的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决定》给这样的法治政府予以24个字的具体描述,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4字的定语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职责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恰恰是“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

《决定》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从彰显法律权威、重在推进实施的角度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步骤。

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要建设一个法治政府,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按照《决定》精神应在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众公开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强调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一年多来成效显著,更为政府履职的法定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决定》提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为各级政府全面依法履职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决定》强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信息SY1301班姓名:康惠平学号:012130934182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切实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认识和行动上厘清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

党的领导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的,好的党的领导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的良性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引领社会走上更好的道路。

从政党与法治的关系来看,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普遍现象。

从近代政治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法治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用法律规范了政党的各种行为;另一方面,政党又普遍领导和影响着法治社会。

从实际情况看,世界各国政党领导或影响法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影响甚至控制来实现的。

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

从法的起源和本质来看,超阶级的、脱离政治的法律是不存在的。

按照现代法理学普遍认可的说法,法的本质具有国家意志性、阶级性、社会性和物质制约性。

也就是说,法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国家意志的中介实现的阶级意志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政治性,根本不存在独立与阶级之外的超然的法。

从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国情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知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实质上就是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正确处理治国理政与法治的关系。

依法治国强调的就是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的政府应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依法确立政府的权力清单和法定责任清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改革政府的执法体制,把自己建设成为法治政府。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本文從概念上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提出了依法治国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统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三者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标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关系论述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都是依法运行,三者存在共性,但是三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执政就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全面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在当代,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概念上看,三者有以下区别:一是主体的不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具体行使有关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只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江苏顾建华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并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那么,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
一、主要区别
1. 三者含义不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接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努力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 三者行为主体不同
依法治国的行为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范围最广。

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二、内在联系
1.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坚持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保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2. 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统一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执政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它有依法执政的责任与义务,不能享有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以外的特权,执政党的活动要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所以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执政。

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法律来实现。

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的比重最大,人数最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统一于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有法可依。

依法执政本身就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的,依法执政是检验党
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的领导内容之一。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保证依法行政的真正落实。

(3)统一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依法执政就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律程序和方法为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行政就是保证各级政府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和不良的工作作风及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和水平,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终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认真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能使我们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和时事热点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执行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