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合集下载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用法及例句优质解答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动词/形容词:【马上】走;【非常】漂亮;【在家】吃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则范文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则范文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则范文第一篇: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3、宋何罪之有?()4、战于长勺。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7、异哉,是鼠之黠也。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强调“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应为:世悲哉也。

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应为:吾与谁归。

我和谁一起相处。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句型:“中心词+定语+者”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介词短语倒装句篇一(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篇二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篇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篇四(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一、倒装句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1. 哎呀呀,“甚矣,汝之不惠”,这《愚公移山》里的句子不就是主谓倒装嘛!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里把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对智叟的那种批评啊!就好像你特别惊讶的时候会说:“哇塞,你咋这样啊!”一样。

2. 嘿,“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写,把“美哉”这个谓语放到前面,好像在大声赞美少年中国的美好呀!就如同你看到特别棒的事物会喊:“太棒啦,这个!”是不是很形象呢?
3. 你想想,“贤哉,回也”,这《论语》中的句子多有意思啊!它把“贤哉”这个夸赞颜回德行的词放到前面,不就像你特别佩服一个人时会说:“厉害呀,他!”一样嘛,这种主谓倒装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啊。

4. 再看“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这句话,将“悲哉”放前面,多有感染力啊!这不就跟你感叹时会说:“哎呀呀,这可咋整呀!”效果差不多嘛,更能突出秋天带来的那种悲的感觉呀。

5. “渺渺兮予怀”,苏轼在《赤壁赋》里这样写,把“渺渺兮”这个描述心情的词放开头,多像我们说“哇哦,我的心情呀!”强调了主人公那浩大的心怀呢!
6. 还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这个句子,把“宜乎”提前,就好像你惊讶地说:“不会吧,他们会这样觉得?”一样,体现出对百姓看法的那种特别的感觉呀。

我觉得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真的很神奇呀,能让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和表现力呢!。

九年级(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3星)

九年级(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3星)
② 唯命是从。 例①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例②“唯命是从”即“唯从命”。 (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拓展“唯马首是瞻”、“唯你是问”等学生可能听过的句子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句式的理解) (三)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 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 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①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③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中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 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 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四)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 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盾 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③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例句中“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遗金一饼”即“—饼遗金”,“僧富者”即“富僧”。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大意。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②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例①中的“何”是“有”的宾语,提到了“有”的前面,“何有”即“有何”。例②中的“何苦”即“苦何”,也是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情况。 疑问代词如果作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题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题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题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其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或将其他成分放在谓语之前。

它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古典的韵味。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倒装句的练习题。

1.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a. 明月何时照我还?b. 人生自古谁无死?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春江花月夜,穷游何处不可。

c.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a.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优雅和富有韵味。

通过学习文言文倒装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倒装句也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应用,尤其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常见。

然而,我们在使用倒装句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倒装句的使用要符合语境和语法规则,不可滥用。

其次,倒装句的使用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读者。

最后,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风格,灵活运用倒装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学习和应用文言文倒装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文言文写作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倒装句,使我们的写作更加优雅和精彩。

同时,文言文倒装句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了解,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

文言倒装句练习题

文言倒装句练习题

文言倒装句练习题文言倒装句是古代文言语言特有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修饰句子的语气、语调或者突出特定的句子成分。

本文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倒装句。

一、基础练习1. 把下列句子改为文言倒装句。

a) 雨下了一整天。

b) 他正在书房里写作业。

c) 彼岸花在悄然绽放。

d) 我们正在做实验。

2. 把下列对话改为文言倒装句。

a) "你喜欢这本书吗?"他问道。

b) "请原谅我的无礼行为。

"他说。

c) "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她请求道。

二、高级练习1. 把下列句子改为含有文言倒装句的复杂句。

a) 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令人满意。

b) 如果你早点告诉我,我就不会迟到了。

c) 虽然他很努力,但是成绩依旧不理想。

d) 他认为这个计划行不通。

2. 把下列对话改为含有文言倒装句的复杂句。

a) "如果你同意这个条件,我会帮你。

"他提议道。

b) "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是我们不得不继续努力。

"她说。

c) "虽然他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然不理想。

"他感慨道。

三、创作练习请根据以下提示,创作一段含有文言倒装句的短文。

提示:描述你参观过的一座古代城堡,包括其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参考范文:参阅过往风华,笔者聆听古今交响。

迈入城堡,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立刻映入眼帘。

高耸入云的城墙,如古龙腾盘旋,气势磅礴。

石板铺就的道路,拂袖而上,曲径通幽。

此城堡兴建于数百年前,曾经是昔日帝王的居所,保存至今。

历经风雨洗礼,文化底蕴丰沛,供人留连忘返。

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沧桑,每一挂烛台都见证着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城堡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其历史背景之中。

曾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许多佳作。

书法艺术、绘画创作、音乐演奏等,都在这里得到了自由的表达。

不仅如此,这座城堡还举办了许多文化庆典和展览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专题复习

感谢观看
过关斩将
4.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 ) 句意: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过关斩将
5,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何陋之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过关斩将
【解答】本题考查句式辨别。 A.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正常语序:有何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正常语序:剑,敌一人,不足学,学敌万人。 故选:C。
定语后置 就是把定语放到宾语的后面。
通常以“之···者···”为标志
现代汉语:孩子们+演唱+(欢快的)歌曲
定语后置:孩子们+演唱+歌曲(欢快的)
定语后置
例1:马之千里者。(《马说》) 现代汉语:“千里之马者” 翻译:千里的马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现代汉语: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状语后置
例2:具告以事。(“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移到具告 的前面) 现代汉语:以事具告 翻译:把事情全都告诉他,(把项羽要来打刘邦的事情全都告诉了 张良)
第四小节




过关斩将
1.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______”后置) 句意:告诉了天帝这件事。(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过关斩将
文言文-倒装句
目 录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倒装句可以通过改变主语和谓语的位置来达到强调、修辞或者节奏感的效果。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

例句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例句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原本的语序应为“留丹心照汗青”,但为了增加句子的效果和强调,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个例句中,“气蒸云梦泽”和“波撼岳阳城”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云梦泽蒸气”和“岳阳城波撼”,但为了表达出气势磅礴和场景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三: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楼台。

这个例句中,“天上白玉京”和“十二楼五楼台”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白玉京在天上”和“五楼台在十二楼”,但为了表达出景色壮美和韵律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例句中,“独立寒秋”和“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寒秋独立”和“湘江北去,到了橘子洲头”,但为了表达出孤独和动态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广泛,能够增加句子的效果和修辞,使句子更具表达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景物、表达感情,还可以用于叙述历史、强调观点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总结起来,文言文倒装句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有着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加文学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学习和写作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倒装句的运用,努力掌握其规律和技巧。

这样一来,在写作时,我们就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倒装句,使文章更加出彩。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早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3、宋何罪之有?〔〕4、战于长勺。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7、异哉,是鼠之黠也。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强调“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应为:世悲哉也。

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早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应为:吾与谁归。

我和谁一起相处。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句型:“中心词+定语+者〞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句型:“中心词+之+定语+者〞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文言文倒装句练习1. 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