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为米(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 = 10^3m,1m = 10^6um = 10^9nm。

①进率:km 10^3m 10^3mm 10^3um 10^3nmm 10dm 10cm 10mm即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

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b。

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

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

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 = nm25um = m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所以25km = 25×10^12nm = 2.5×10^13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 = 25×10^-6m = 2.5×10^-5m二、长度测量1.基本工具为刻度尺。

2.常用工具有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XXX(N为数量),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3章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20Hz —20000 Hz ; 超声波:高于2000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次声波:低于2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 )。

声音强弱的等级:(1)小于90分贝,保护人的听力; (2)小于70分贝,保证工作和学习; (3)小于5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

利用声纳系统,能够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在捕鱼时,能够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能够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2)传递能量声波能够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能够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就是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c=3*108m/s,它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5、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6、光的色散(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1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测量的意义: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一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有时并不准确,所以要对物体的某些外观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国际单位制: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选定的标准各不相同,交流就会很不方便。

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二、长度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物理量单位符号换算关系长度千米km1km=1000m=103m米m----分米dm1dm=0.1m=10-1m厘米cm1cm=0.01m=10-2m毫米mm1mm=0.001m=10-3m微米μm1μm=0.000001m=10-6m纳米nm1nm=0.000000001m=10-9注意: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且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2)换算过程中,不要再写上原单位,只写目标单位;(3)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指各种有刻度的尺子,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皮尺等,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长度时使用。

①精密测量工具: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于机械加工的精密测量,而激光测距仪通常用于远距离精确测量中。

(2)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下表中的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通常用L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310-米10米;1分米=0.1米=11厘米=0.01米=210-米10-米;1毫米=0.001米=31米=610-米。

10微米;1微米=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长度单位也有差异,比如国外常用的有英里、英尺、英寸;中国古代常用的丈、尺、寸等;记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还有米尺、卷尺、激光测距仪。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量程:表示测量范围。

分度值:表示测量工具上相邻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精度。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长度测量时必须估读,后期学习的其他测量工具(如停表、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无需估读。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拓展: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高中重点学习)。

(5)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配合法:用不同的工具或物体配合测量的方法。

如用一把直尺和两把三角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用三块砖头和一把直尺配合测量砖头最远的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一个具有时序性的现象,它包括位置、方向和速度等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来描述运动。

2. 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就是速度。

速度大小的快慢与所经过的路程多少有关,也与所用时间长短有关。

速度=位移÷时间。

3. 运动的方向速度的方向称为运动的方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大小可知道运动方向。

4. 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时所留下的路径称为运动的轨迹。

不同情况下运动的轨迹是不同的。

5. 运动的周期性当物体以相等的时间间隔做往复运动时,我们便称这种运动为周期性运动。

周期是作周期性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

6. 运动的追求追求是指一种运动物体在运动时对另一运动物体的行为。

追求包括追上和逃开两种情况。

7. 运动的图象用图象表示运动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运动的规律。

8. 运动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都是属于运动的物理量,它们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

二、第二章力和压力1. 力的作用效果力是使物体产生静止或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力的作用使物体产生形变,产生速度、方向变化或产生转动。

2.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大小用力的大小表示,方向用力的方向表示。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

3. 应变物体受力后会产生形变,这种形变称为应变。

4. 力的平衡物体受到的多个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称这些力形成的平衡状态为力的平衡。

5. 物体受力状况的几种特殊情况简单支持、固定支持、悬挂、受力分解等都是物体受力的特殊情况。

6. 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也就是压力=力÷受力面积。

压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7. 浮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没时,所受的向上的支持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第三章力的作用1.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方向和形状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定义
- 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公式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概念及说明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的概念及公式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章力的概念与测量
- 力的定义及单位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计算
-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功
-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功与能量的关系
-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物体的机械震动
- 物体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定义
- 简谐振动的特点及公式
- 波的定义及波的传播特性
-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以上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内容涵盖了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力的概念与测量、能量与机
械功以及物体的机械震动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和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概览第一章声现象1.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1.2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1.3 乐音与噪声- 乐音是指有规律的声波,噪声是指无规律的声波。

-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1.4 声的利用-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物体。

-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第二章物态变化2.1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常用的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2 熔化与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2.3 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4 升华与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3.1 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 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2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透镜、水底、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3.3 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4 眼睛和视觉-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照相机。

-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第四章机械能4.1 动能和势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4.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 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

4.3 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4.4 做功和能量-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长度单位的换算: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um ,1um=1000nm.3、长度的测量:使用刻度尺(卷尺、直尺、三角尺)测量。

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个最小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使用方法:(1):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2):放,放正并且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3):看,视线要垂直于被测物和刻度尺;(4):读,准确读出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4、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5、时间的测量:使用石英钟、秒表、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测量。

机械停表读数:先读小表盘,看是否过了0.5,在看大表盘,小表盘过了0.5则大表盘读数为30.0-59.9,没有则只读0.0-29.9.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区别,特点: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误差不是错误,要与错误区分,错误是人粗心造成,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为参照物,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定相同。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所经过的路程,路程越长则运动越快,反之则慢;(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所以时间越短则越快,反之则慢。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全)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①基本工具:刻度尺。

常用工具:、、。

②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换算关系有:1km=103m;1mm=10-3m 1d m=0.1m;1μm =10-6m;1cm=10-2m;1nm=10-9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或与所测长度平行),且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

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选中间任一刻度线做起点(会放)。

C.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说明结果的倒数第二位代表分度值位)。

D.记录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会记)。

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②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3.误差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案例:一钢制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冬天测量的结果偏大。

②)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结果的小数位数与给定的测量结果小数倍数保持一致);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注意: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①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注意: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

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①定义:为了描述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选作标准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照物。

③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选谁为参照物就假定它不动),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①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3年中考题)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11-2 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图11-2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解析: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着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考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考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考物,认为自己、乘客都不动。

故选C。

2、观察图11-1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ay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图11-1解析: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精选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精选

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

1k m=1000m,1m=10dm=100 cm=1000 mm=106um=109nm。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

(2)1h=60min=3600s;1min=60s;30min=0.5h4、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能消除,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第2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4、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人教版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精析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考点概览运动的描述是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知识点,也是中考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其主要考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大类。

物体运动描述的考题一般有一道题,主要考察运动的相对性,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描述等知识点;考题所占分值一般在1.5分-2分之间。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此类考题出现频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1.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是是重要知识点,要求考生理解。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它的运动情况怎么样,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在中考考题中,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考题出现频率很大,也是这局部考试的重点。

~2分之间。

选择题考察学生对运动描述的理解和参照物的选取,填空题主要是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取,以及运动描述的正确性。

4.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常考热点参照物的选取物体运动的描述,出现频率很高一般考点运动的相对性出现概率较高,主要考察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冷门考点运动的分类出现概率较低,主要考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典例精析★考点一:运动的描述◆典例一:〔xx•乐山〕成绵乐高铁开通两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开展。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

2.单位: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换算:1m/s=3.6km/h3.速度的计算公式:4.比较速度: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三、匀速直线运动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一般来说在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真空不可传声。

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为赫兹,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最新)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最新)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①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3年中考题)坐在汽车里
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11-2 所示的对
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图11-2
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解析: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
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着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考物来研
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考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考物,认为自己、乘客都不动。

故选C。

2、观察图11-1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图11-1
解析: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
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
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故选D。

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
参照物,此人_____________。

解析: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向南运动
4、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D.火车路上的铁轨
解析:乘客相对于“电线杆”、“迎面而来的火车”、“铁轨”的位置都在变化,只
有相对于所乘的“火车车厢”的位置没有变化。

故选B。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
蕴涵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船在航行,山和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面之间的位
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对照题中所给的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6、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黎明只见
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
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解析:黎明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