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下水动力学_吴吉春_教学大纲
地下水动力学_吴吉春_教学大纲《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9054课程性质:学科核心课程课程学分:5课内总学时:80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一、课程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动力学是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能初步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并能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提出适当的计算方法或模拟方法,对地下水进行定量评价。
同时对一些地下水运动的专门问题,如海水入侵,裂隙介质中的地下水运动,非饱和带地下水的运动,水动力弥散理论等有一定初步认识,了解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种条件下地下水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的解析解的原理和方法,深刻理解其适用条件。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20学时)第一节渗流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渗流基本定律第三节岩层透水特征分类和渗透系数张量第四节实变界面的水流折射和等效渗透系数第五节流网第六节渗流的连续性方程第七节承压水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第八节越流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第九节研究潜水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第十节定解条件第十一节描述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第二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8学时)第一节河渠间地下水的稳定运动第二节一侧有河流渗漏时河渠附近潜水的非稳定运动第三节两侧有河流渗透时,河渠间潜水的非稳定流动第三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14学时)第一节导论第二节地下水向承压水井和潜水井的运动第三节越流含水层中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第四节非浅性流情况下,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第五节流量和水位降深关系的经验公式第六节补给井(注水井)第七节叠加原理第八节地下水向完整井群的稳定运动第九节均匀流中的井第十节井损与有效井半径及其确定方法第四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16学时)第一节承压含水层中的完整井流第二节有越流补给的完整井流第三节有弱透水层弹性释水补给和越流补给的完整井流第四节潜水完整井流第五章地下水向边界附近井的运动(4学时)第一节镜象法原理及直线边界附近的井流第二节扇形含水层中的井流第三节条形和矩形含水层中的井流第六章地下水向不完整井的运动(4学时)第一节地下水向不完整井运动的特点第二节地下水向不完整井的稳定运动第三节地下水向承压水不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第七章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12学时)第一节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第二节双重介质渗流学说第三节水动力弥散理论第四节海岸带含水层中的咸淡水界面第八章研究地下水运动的模拟法(2学时)第一节模型的相似基础第二节砂槽模拟第三节容缝槽模拟第四节电模拟三、教材、参考书目:(一)教材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1997。
第5章--地下水概论课件
5.1 自然界中的水
3、给水性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其下降范围内饱水岩石及相应 的支持毛细水带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原先赋存的 空隙中释放出,这一现象称为岩石的给水性。
给水性在数量上用给水度表示。 给水度定义为:在单位水平面积岩层柱体中,当潜水 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量。给 水度以小数或者百分数表示。
5.2 地下水分类
5.2 地下水分类
上层滞水因完全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直接入渗 补给,水量受季节控制特别显著。一些范围较小的上 层滞水旱季往往干枯无水,当隔水层分布较广时可作 为小型生活用水水源。
这种水的矿化度一般较低,但因接近地表,水质 容易污染,作为饮用水源时必须加以注意。
5.2 地下水分类
5.1 自然界中的水
4、气态水、固态水
在未饱和的岩石空隙中,存在着气态水。气态水与 大气中的水汽联系紧密,随空气流动而运移,在一定温 度、压力条件下,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两者之间保持动 平衡。
岩石的温度低于0度时,空隙中的液态水转为固态水。 我国北方冬季常形成冻土。东北及青藏高原,有一部分 地下水多年中保持固态,这就是所谓的多年冻土。
三、潜水
1、潜水的特征
潜水是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 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它的上部没有连续完整的隔水顶板,通过上部透 水层可与地表相通,其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
5.2 地下水分类
图5-8
5.2 地下水分类
潜水的埋藏条件,决定了潜水具有以下特征。
(1)由于潜水面之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因 此具有自由表面,为无压水。有时潜水面上有局部的隔 水层,且潜水充满两隔水层之间,在此范围内的潜水将 承受静水压力,而呈现局部承压现象。
2024科学《地下水》说课稿范文
2024科学《地下水》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解2024科学《地下水》这一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地下水》是2024科学教材的一部分,它是讲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利用的内容。
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掌握测量地下水位的方法,能够用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注入和排泄的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地下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利用。
难点是:地下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模拟地下水注入和排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地下水的注入和排泄过程。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装置、PPT展示和图片资料等多媒体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地下水分布图和一段关于地下水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下水的好奇和兴趣。
2. 前期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地下水的认识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进行地下水注入和排泄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地下水运动过程的理解。
4. 知识梳理:通过PPT和课堂讨论,总结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和利用方法,让学生对地下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 拓展应用:设置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地下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Curriculum Design课程编码:21A43020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学分:2.0计划学时:2周课程属性:课程设计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开设本门课程,让学生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水文地质参数的求取方法,掌握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巩固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工作中,为将来从事该类专业的工作提供实践训练。
课程设计中主要任务包括参数的求取、地下水资源评价中主要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数值模型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简单操作等。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实践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1)基本掌握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的具体应用3)基本了解数值模拟软件再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方式及过程安排《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涵盖了参数计算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机水质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为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实际应用水平,达到在设计中解决实际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方法,课程设计不同专题内容安排如下。
项目一:配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建议学时或周数:1天1)课程教授、任务分解(0.5天)采样集中实习方式,通过教师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方式进行2)场所:多媒体教室3)课后有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计算及设计内容(0.5天)。
4)要求学生掌握配线法原理和具体求解过程,作业要求写出整个求解过程和步骤。
项目2.直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课程设计计划时间1天[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直线法在求水文地质参数中的具体应用,加深理解直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条件。
1)课程教授、任务分解(0.5天)采样集中实习方式,通通过教师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方式进行[场所及条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2)场所:多媒体教室3)课后有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计算及设计内容(0.5天)。
《地下水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地下水利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下水利用》是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从事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也为从事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学会推求各种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掌握常见取水建筑物出水量计算、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掌握井灌(排)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认识,学会科学用水,提高效益,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二、教学内容1.绪论地下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地下水开发利用成就;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岩石中的空隙与水理性质;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下水的循环;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水井出水量的确定概述;单井稳定流计算;单井非稳定流计算;干扰井群出水量计算;影响水井出水量的主要因素。
4.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其它方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5.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概述;水均衡法;开采试验法;相关分析法;数值法;地下水水质评价。
6.管井设计管井的结构形式;井管的类型;井管的联结;滤水管的结构与设计;滤水管的透水性和水力计算。
7.管井施工井孔钻进;电法测井;井管安装;管外填封;洗井方法;成井验收。
8.其它取水工程大口井;辐射井;水平集水工程。
9.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划概述;基本资料及其分析整理;规划分区;水量平衡计算;井灌区的灌溉工程规划;井渠双灌和综合治理规划;井灌区技术经济分析。
10.井灌区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井灌区的用水管理;水井的管理养护和修复;地下水动态观测和预报;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井灌区现代化管理技术简介。
地下水科学概
地下水科学概论授课大纲学时:50专业:环境科学班级:主讲人:王文科时间:2008,3---2008,5授课大纲第一章绪论(Preface 2 hours)1,地下水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1.1 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1.2 人类开发地下水的历史(The history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2,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2.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The studying objects of hydrogeology)2.2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y of hydrogeology development)2,3 水文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The classification of hydrogeolog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other disciplines)3,地下水和地质过程(groundwater and geology process)4,地下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The function ofgroundwater in human’s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y)5,学习方法(studying method for this discipline)第二章自然界的水循环(Natural hydrologic cycle 3 hours) 1, 地球水体的组成(The composition of water bodies on the earth)2, 水循环(The water cycle )2,1 水循环的概念2,2, 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2,3,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2,4, 水循环的意义2,5, 几点启迪3,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4,径流5,我国水循环概况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The storing of groundwater 5 hours) 1, 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1,1 岩石中的空隙类型1,2 岩石空隙中水的赋存形式1,3 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2, 包气带和饱水带3, 含水层和隔水层4, 地下水分类5,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 hours)1, 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2, 流网3, 结合水的运动规律4, 包气带水的运动规律第五章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其形成作用(4 hours) 1, 概述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3, 地下水的温度4,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类型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方法第六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5 hours)1, 地下水的补给2, 地下水的排泄3, 地下水的径流第七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3 hours)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2, 地下水动态3, 地下水均衡第八章孔隙水(pore water 3 hours)1, 概述2,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3, 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4, 湖积物中的地下水5, 黄土中的地下水6, 滨海三角洲沉积物中的地下水7, 冰碛物及冰川沉积物中的地下水第九章裂隙水(fissure water 4 hours)1, 概述2, 裂隙水的类型(The typies of fissure water)3,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fractured (fissure )media and its seepage) 4, 裂隙介质中水的研究方法(The studying methods of water in fissure media)5,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The hydrogeologic in zone) 第十章岩溶水(karst water)1, 概述2,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3, 差异溶蚀与地下河系化4, 岩溶发育与岩溶水的分带性5, 岩溶水的特征第十一章特殊类型的地下水(special type groundwater 2 hours)1, 地下热水2, 矿水3, 卤水4, 多年冻土区的地下水第十二章地下水与环境(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 2 hours)1, 地下水与环境关系2,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第十三章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 3 hours)1,系统概念(The concept of system)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 system)3,地下水含水系统()4,地下水流动系统(The flow system of groundwater)第十四章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管理(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s 3 hours)1, 地下水资源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2,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The basic of groundwater resource)3,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及其应用(The class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its application)4, 地下水开发与管理(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第十五章地下水的调查概要(3 hours)1, 地下水调查要点2, 水文地质图3, 地下水勘查技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1, 地下水的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1 概念(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定义1,广义上讲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土壤与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下水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前言地下水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内部水文循环过程及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移规律等。
地下水地质学教学大纲的编写旨在系统总结地下水地质学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下水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 掌握地下水循环及地下水成因的基本原理;3. 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利用方法;4. 掌握地下水地质勘探技术及应用;5. 了解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三、教学内容1. 地下水地质学概论1.1 地下水的概念和分类1.2 地下水的地质意义和作用1.3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2. 地下水成因及运移2.1 地下水的形成2.2 地下水的运移规律2.3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3. 地下水资源3.1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3.2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3.3 地下水开采与保护4. 地下水地质勘探4.1 地下水勘探的方法和技术4.2 地下水勘探资料的分析和应用4.3 地下水勘探实习5. 地下水环境保护5.1 地下水污染及治理5.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3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 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实习实践:组织实地勘探实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听课,认真学习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应积极参与实验和实习活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
3. 学生应按规定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和实习报告。
4. 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地下水地质学导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下水勘探技术》等。
参考书目:《地下水地质学概论》、《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平时表现(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比30%;2. 期末考核(笔试、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占比70%。
地下水课程设计指导
地下水课程设计指导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成因、类型和特点,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对地下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地下水的定义和成因;(2)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和特点;(3)了解地下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和利用状况;(4)掌握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
2.技能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地下水的特点;(2)运用资料分析法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3)学会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的概念和成因:介绍地下水的定义,解释地下水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地下水的类型和特点:讲解地下水的分类,分析各类地下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地下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介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4.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讲解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阐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讲解地下水的概念、成因、类型和特点,以及地下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下水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实际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地下水采样实验,观察地下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理学科教程》相关章节;2.参考书:地下水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地下水形成过程的动画、地下水污染案例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下水采样工具、实验试剂等。
地下水的课程设计
地下水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下水的定义、来源与分布特点。
2. 学生能掌握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了解地下水循环过程。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下水相关知识,分析地下水文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培养探究地下水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地下水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观念。
2. 学生通过学习地下水知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等科学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环境、生态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下水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需加强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地下水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地下水的定义、组成与分类- 地下水的分布、运动与循环2.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联系- 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3.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及案例分析4. 地下水问题及其对策- 地下水超采、污染等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地下水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治理措施5.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地下水文观测站,了解地下水监测方法- 调查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下水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第二课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第三课时: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四课时:地下水问题及其对策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教材章节:第一章: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地下水资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下水相关知识,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研究地下水教案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生存资源之一,其对于沿海城市、干旱的内陆地区和全球的水危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前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的情况下,地下水的保护、利用与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如何科学地研究地下水资源,为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了当今的热门研究课题。
一、研究地下水的教育目标通过地下水的研究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分布与运动规律、地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保护、利用和治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排除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地下水的教学内容1.地下水的形成及其地质环境在教学内容中,首先要介绍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质环境。
地下水的形成是由于地表水、雨水、融雪水等因素入渗到地下岩层中,并在地表以下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
因此,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是指地下岩层的岩性、构造、含水性质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2.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是指地下水分布、含水层性质、水位与压力和含水层的分界面等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相关的实验与实践,让学生探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并理解其规律。
3.地下水的分布与运动规律地下水分布与运动规律是指地下水在地层中储存与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配合实际场景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观察,了解地下水分布与运动规律。
4.地下水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地下水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是指针对地下水的污染、过度开采以及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地下水保护和治理的根本原则,理解“防治结合”的重要性,并了解地下水治理实践案例。
三、研究地下水的评价方法1.实验与模拟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和模拟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下水研究的基本知识、观察地下水的现象和规律、获取地下水资源的情况,并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课程教学大纲-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下水污染与防治(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课程代码:20401500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先修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开课学院:环境学院开课学期:春季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1)掌握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理论基础;(2)具备从事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和评价的能力;(3)熟悉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课程内容提要:本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也是我校环境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特色优势课程。
本课程将从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污染场地调查、地下水污染的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有关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1)掌握国内外研究趋势以及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2)掌握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识别地下水污染现象;(3)掌握地下水污染组成的三要素,即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途径;(4)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水动力弥散理论和方程;(5)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经历的主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6)掌握地下水污染调查的主要方法、内容和步骤;(7)掌握地下水污染监测的点位、指标、频率确定原则;(8)掌握水样、土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方法和技术;(9)掌握污染物浸出实验;(10)掌握污染物迁移、转化与富集的静态批实验;(11)掌握污染物迁移、转化与富集的动态土柱实验;(12)掌握地下水污染模拟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中的应用;(13)掌握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步骤;(14)掌握地下水污染物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基本方法;(15)掌握地下水污染预测的数值模拟方法;(16)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内容和步骤;(17)掌握地下水污染的“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基本策略(含《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18)掌握“抽出-处理”(PAT)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19)掌握“监控条件下的自然衰减”(MNA)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20)掌握“渗透性反应墙”(PRB)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21)掌握生物修复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
地下水动力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地下水动力学第三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地下水动力学》是地下水水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以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地下水流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地下水水力过程、物理过程及控制因素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下水的流体力学基础与数值模拟方法,包括地下水流动方程式的推导、数值解法、地下水模型构建、历史演变及最新发展等方面内容。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地下水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2.理解地下水流动方程式的推导及应用;3.掌握地下水传热传质过程及相应模拟方法;4.学习流域地下水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方法;5.了解最新的地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具备对地下水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安排第一章地下水动力学基础1.1 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 地下水结构及成分 - 地下水与岩石的作用 - 地下水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作用1.2 地下水流动方程式的推导 - 微分方程式的基本理论 - 水力方程式的推导 - 运动方程式的推导 - 地下水流动方程式的综合应用1.3 地下水流量的计算方法 - 井流量计算 - 数值模拟方法第二章地下水传热传质过程2.1 地下水传热传质基本理论 -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 质传递的基本原理 - 热传质的耦合过程2.2 地下水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方法 - 传热传质差分方程式的推导 - 数值模拟方法的实现第三章流域地下水模型3.1 流域地下水特征分析方法 - 流域分析的原理 - 地下水特征分析3.2 流域地下水模型基本理论 - 模型观念的产生 - 模型的基本概念 - 模型的构建方法3.3 流域地下水模型构建方法 - 模型构建前的准备 - 模型的建立 - 模型的检验 - 模型的应用第四章地下水动力学的最新进展4.1 地下水动力学发展历程回顾 - 地下水动力学的起源 - 地下水动力学的发展历程4.2 地下水动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 地下水动力学模型细化及耦合方法 - 参数变异性对地下水模型的影响 - 生物地下水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四、课程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加讨论、作业等,占总成绩的30%;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一、引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环境与工程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旨在培养具备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支持。
二、课程设置1. 地下水科学基础课程•地下水资源概论:介绍地下水资源的产生、分布、成因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对地下水系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地下水动力学:探讨地下水运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下水运动问题的能力。
•地下水化学:研究地下水中的溶解物、离子交换、酸碱反应等化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地下水化学特性及其影响的认识。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介绍地下水污染的成因、类型和修复技术,培养学生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能力。
2. 地下水工程基础课程•地下水勘探与评价:介绍地下水勘探方法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地下水资源勘探和评价的基本技能。
•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研究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地下水工程地质学:学习地质学基础,了解地下水工程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地质勘察能力。
•地下水工程设计与施工:介绍地下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流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地下水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3. 地下水数学与模型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学习地下水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模型进行地下水问题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数理统计与地下水数据分析:掌握地下水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地下水数据研究与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通过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基础设置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掌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理解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演化和动态过程。
•熟悉地下水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
•能够分析和解决地下水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等方面的问题。
地下水课程设计
地下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成因、类型和特点,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和保护地下水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地下水的定义和成因。
2.识别地下水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3.解释地下水的重要性和保护地下水的措施。
4.应用地下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水的定义和成因:介绍地下水的概念,解释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
2.地下水的类型和特点:讲解地下水的不同类型,如地下潜流、地下承压水等,并介绍它们的特征。
3.地下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强调地下水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并提出保护地下水的措施,如合理开发、防止污染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地下水的概念、成因、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地下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下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地下水实验,加深对地下水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水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地下水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地下水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地下水采样工具、水质分析仪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下水知识,提高对地下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出贡献。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960050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计划学时:50学时计划学分:3.0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以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探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其基本理论改善环境,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了解地下水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掌握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种地下水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难点:基本概念多,抽象,加之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更增加了初学者对基本概念理解的难度。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在修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有《地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第一章自然界的水循环
§1.1地球水体的组成
§1.2自然界的水循环
§1.3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1.4我国水循环概况
第二章地下水的赋存
§2.1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分
§2.2包气带和饱水带
§2.3含水层和隔水层
§2.4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1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2流网
§3.3包气带水的运动规律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4.1地下水的补给
§4.2地下水的径流
§4.3地下水的排泄
第五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5.1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5.2地下水动态
§5.3地下水均衡
第六章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6.1地下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6.2地下水的温度
第七章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其形成作用§7.1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7.2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
§7.3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类型
§7.4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方法第八章地下水类型
§8.1孔隙水
§8.2裂隙水
§8.3岩溶水
§8.4特殊类型的地下水
第九章地下水系统
§9.1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9.2地下水含水系统
§9.3地下水流动系统
第十章地下水与环境
§10.1地下水与环境关系
§10.2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与管理
§11.1地下水资源概念
§11.2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1.3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及其应用
§11.4地下水开发与管理
第十二章地下水科学实验
2.课外作业
(1)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
(2)潜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分析方法
3.实验课
(1)岩石(土)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测定(2学时)(2)达西定律实验(2学时)
(3)观测土中水的毛细运动的实验(2学时)
(4)岩石(土)渗透系数测定(2学时)
(5)包气带水分运移参数测定(2学时)
4.集中实习安排
无
四、使用大纲说明
1.学时分配表
2.教学方法提示
授课方法采用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授与实验、习题相结合的方法。
3.考核方式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15%,由平时作业、出勤率、实验课和习题课的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5-90%。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课程教材
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主要参考书
[1]专门水文地质学,房佩贤、卫中鼎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地下水与环境,沈继方、高云福,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3]地下水实验技术与方法,范高功、杨胜科等,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4]地下水文与地下水调控,张蔚榛、沈荣开,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执笔人:乔晓英、杨泽元
系主任:易秀
主管院长: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