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栓塞材料
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胶状物质等。
闭塞程度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以及造影剂的反应等情况。
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 痉挛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 手术安全。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研究
加强长期随访研究,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情况。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提高整体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 括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吸烟、酗酒等。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 力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眼睑下垂、 视力障碍等。但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 检查进行诊断。
人员配置
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04
介入治疗的过程
手术入路与血管造影
手术入路
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手术入路,如股动脉入路、颈动脉入路 等。
VS
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以清晰显 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 血管的关系。
动脉瘤栓塞与闭塞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 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动脉分支处的局限性扩张或真实性血管畸形,它的发生和演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壁炎症等。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受限、眼球运动障碍等。

颅内动脉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其中DSA具有“金标准”的地位,其检测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但其创伤性较大,对患者的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而CT和MRI因其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全面等优势,逐渐成为临床初步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此外,头颅血管造影(MRA)及动态平衡对比增强MRI也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颅内血管病变相鉴别,如颅内血管炎、颞动脉炎等,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判断。

二、治疗1.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出血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不同因素,手术方式也不同。

①显微手术:是针对动脉瘤较小、位置较靠前的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恢复较快。

②血管内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小型金属器械送到动脉瘤部位进行凝固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

③开颅手术:针对较大、复杂、位置难以到达的动脉瘤,需要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直接切除病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手术本身也存在着风险,手术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水肿、出血等,需患者与医生在术前进行充分沟通、评估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医生在颅内动脉中放入钢丝网、金属支架、微导管、微球等器材达到堵塞或切断动脉瘤的目的。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5)全脑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图

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图

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图1. 介绍脑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突起形成的病变,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操作来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流程。

2. 流程图graph LRA(收集患者病史和诊断资料) --> B(评估脑动脉瘤破裂情况)B --> C{脑动脉瘤是否适合介入治疗}C -- 是 --> D(准备介入治疗设备和材料)C -- 否 --> E(考虑其他治疗方法)D --> F(进行血管造影)F --> G{是否需要栓塞术}G -- 是 --> H(进行栓塞术)G -- 否 --> I(进行血管修补术)H --> J(评估治疗效果)J --> K{治疗效果满意否}K -- 是 --> L(结束治疗)K -- 否 --> HI --> J3. 流程说明- 收集患者病史和诊断资料,包括病情描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 评估脑动脉瘤破裂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急诊治疗。

- 根据脑动脉瘤的特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 准备介入治疗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 进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

- 根据造影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栓塞术。

- 如果需要栓塞术,则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引入脑动脉瘤位置,释放栓塞物,阻断血流。

- 如果不需要栓塞术,则进行血管修补术,通过介入手术修复脑动脉瘤的血管壁。

- 评估治疗效果,包括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脑动脉瘤的形态。

- 判断治疗效果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则结束治疗,否则重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4. 结论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

该治疗流程图提供了对该治疗过程的简要说明,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流程管理和治疗操作。

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指血管壁发生异常扩张形成的局部膨胀。

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动脉瘤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在应对动脉瘤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介入治疗非常重要。

一、动脉瘤的诊断1. 临床表现动脉瘤常见于大血管,如主动脉、颈动脉等。

其临床表现多样,常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减弱或消失的搏动感等。

对于未明原因的上述症状,应考虑到动脉瘤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是诊断动脉端重要手段之一。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改变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变化,而MRI则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情况,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例的诊断。

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直接的动脉瘤诊断方法。

通过注射造影剂进入患者体内,结合X线或其他检查技术获取相关图像资料以观察血管和动脉瘤的情况。

虽然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创伤性,但其准确度相对较高。

二、动脉瘤的介入治疗1. 血管内修复血管内修复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动脉瘤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在患者体内进行微创操作,将支架等器材植入到动脉瘤部位,帮助血管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这种方式具有恢复快、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期较短等优点。

2. 栓塞治疗栓塞治疗是针对一些神经内科性动脉瘤而言的有效方式,它通过闭塞供应动脉瘤区域的血液供应来达到缩小、防止扩大甚至消除动脉瘤效果。

一般采用栓塞物注射到相关动脉中,使其堵塞瘤体供给血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外科修复外科修复是一种传统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适用于较大或位置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

该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或修复动脉瘤部分,然后重建受损的血管结构。

虽然需要开颅手术,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复杂性动脉瘤问题。

三、预防和注意事项1.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尽早诊断动脉瘤。

特别是对于曾有心血管家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患者,更应该加强定期体检以提前发现问题。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

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

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

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

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

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

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

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

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

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

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

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

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

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

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I级14例,Ⅱ级42例,Ⅲ级10例,Ⅳ级2例。

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2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

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放射学;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笔者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32~73岁,平均52岁。

1.2临床症状和体征:真性动脉瘤66例35枚,假性动脉瘤2例。

Hunt-Hess分级:I级14例,Ⅱ级42例,Ⅲ级10例,Ⅳ级2例。

1.3影像学表现:CT平扫:48例表现为脑底池高密度影,6例未见异常但腰穿见脑脊液呈血性,2例见颅底骨折;14例行增强CT或(和)MRI检查显示为环池或鞍旁占位性改变。

全部病例经DSA确诊,62例是单个动脉瘤,6例是2个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5mm者58枚,5.1-10mm6枚,10.1-20mm4枚。

1.4栓塞方法:采用局麻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行DSA掌握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情况。

窄颈动脉瘤采用GDC或EDC行瘤内完全填塞,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GDC行瘤内90%填塞,眼动脉段小动脉瘤及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动脉段动脉瘤先用GDC栓塞80%后再用Onyx胶栓塞。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PPT课件
43
禁忌症
1、肝肾功能、凝血障碍,对造影剂、肝素 过敏。
2、血管硬化导致动脉明显扭曲,导管无法 到位。
3、不能分辨瘤颈和邻近重要动脉关系的动 脉瘤。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44
动脉瘤颈夹闭手术的适应证:
1、伴有大的脑实质血肿,或出血多,需要 引流。
2、 从瘤顶和基底部发出正常的动脉分支。 3、 动脉瘤伴有局灶与血管内栓塞术 疗效对比观察》----- 宣武医院凌峰教授
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夹 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外科手 术并发症的略多于介入治疗,两种手 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 济情况选择术式。
40
• 尽量行动脉瘤栓塞术,实在栓塞不 了可行动脉瘤颈夹闭术。 一般,前循环动脉瘤两种方法均可, 后循环动脉瘤以血管内栓塞为主。
?
38
• 目前对脑动脉瘤治疗影响最大的是国际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 (International SubrarachnoidAneurysm Trial,ISAT),
结果认为:在治疗后1年随访,血管内介
入治疗能提供更好的疗效,5年疗效也证 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死、致残率低于 手术夹闭组,尽管介入治疗可能有更高 的复发率。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神经外科
1
2
3
动脉瘤的定义
定义: 血管壁薄弱局部形成膨起(球形隆起),
形成瘤囊样改变,内充满血液。
4
5
动脉瘤的病因
1. 先天性动脉瘤:占80%左右。与动脉壁 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有关。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
女性,4岁,发作性人事不省伴抽搐2年, 再发1个月。
海绵状血管瘤
血栓机化、钙化。
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
垂体瘤复发伴卒中
男,62岁,头痛、视物模 糊3天 。
女,48岁,突发头痛7小时。
女,45岁,反复发作性头痛2年,加重3天。 左颞顶叶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
小结
• 多发生于颅底动脉环。 • 未破裂时CT征像不明显。 • 破裂时合并SHA、血肿。 • 合并血栓时注意与其他病变鉴别。 • CTA是高效、敏感的检查手段。
颈内动脉C1段动脉瘤
女,70岁,反复胸闷痛3月余, 加剧3天。
左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M1及M2段交界处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SHA
男性,49岁,头痛伴 呕吐5天。
左后交通动脉瘤
基底动脉末端动脉动脉瘤。
右侧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
• 典型的动脉瘤破裂可引起SAH,伴有弥漫 性或局部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和梗 死。
检查方法
• CT平扫、CTA • MRI、MRA • DSA
检查方法CT扫描
• CT平扫:发现90~95%的动脉瘤性SAH, 囊壁曲线形钙化,动脉瘤内血栓,颅骨受 侵蚀。
• CTA可以检查出直径大于3mm的动脉瘤, CTA可以发现95%以上在常规血管造影中 发现的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巨大动脉瘤伴血栓形成
男,4岁,外伤后呕吐查CT发现颅内占位2天。
颈内动脉C4段 巨大动脉瘤伴 瘤腔内血栓形 成。
男性,50岁,头痛、 头晕伴左眼痛4天。
鉴别诊断
• 海绵状血管瘤。 • AVM。 • 脑膜瘤。 • 垂体瘤。 • 肿瘤卒中。
AVM
男性,39岁,发作性晕厥20余天。

颅内动脉瘤诊疗应急预案

颅内动脉瘤诊疗应急预案

一、背景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一旦破裂,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为了提高颅内动脉瘤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颅内动脉瘤诊疗应急小组,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射科、麻醉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

2. 应急小组职责:(1)负责颅内动脉瘤诊疗的应急指挥、协调、调度和监督工作;(2)制定和实施颅内动脉瘤诊疗应急预案;(3)组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能力;(4)开展颅内动脉瘤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三、诊疗流程1. 病情评估:(1)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2)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DSA等,以明确诊断;(3)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手术风险等。

2. 治疗方案:(1)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抗癫痫、镇痛等;(3)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栓塞术等。

3. 手术准备:(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2)做好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器械、药物、设备等;(3)对患者进行术前谈话,告知手术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 手术治疗:(1)根据手术方案,进行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2)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

5. 术后护理:(1)对患者进行术后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2)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如脑水肿、脑脊液漏等;(3)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应急措施1. 病情恶化:(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进行会诊;(2)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紧急手术。

2. 术后并发症:(1)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2)密切监测患者病情,防止病情恶化。

3. 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实验室检查:HBsAg、出凝血时间
▪3、术前24h内做静脉碘过敏试验
▪4、术前一日备皮,多采用右侧股动术脉前插准管备,为避免 一侧穿刺失败,备皮时需备双侧,范围要大,上至 下腹部,下至大腿的上1/3。
▪5、签同意书
▪6、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30min给予50%GS60ml静脉 推注、鲁米那0.1g肌肉注射
▪ 4、局部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术后护理
精选ppt2021最新 19
▪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 位
▪ 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 拔管后应按压30 min,绷带加压 包扎,沙袋压迫12 h,严格控制 血压
▪ 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生理盐 水10 ml缓慢静脉推注
▪ 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
介入栓塞
精选ppt2021最新 14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引导管 (粗导管)
将导引导管送 入载瘤动脉内
精选ppt2021最新 15
1最新 17
▪ 1 脑出血 ▪ 2 脑血管痉挛 ▪ 3 血栓栓塞 ▪ 4 穿刺部位血肿 ▪ 5 神经功能障碍 ▪ 6 癫痫 ▪ 7 弹簧圈断裂与移位
▪ ①对造影剂过敏者。
▪ ②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 舒张压大于110mmHg(14.66kPa), 未能控制血压者。
▪ 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 血功能障碍者。
▪ ④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 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 ⑤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 制者
禁忌症
精选ppt2021最新 11
精选ppt2021最新 8
精选ppt2021最新 9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宣教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宣教PPT课件

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时,医生会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血管插入一根细导管,通过一级 级的血管将导管推进到脑部。然后注射造影剂,来观察动脉瘤的情况。 DSA可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有无血管痉挛以及痉挛 的范围及程度等,对于医生确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感谢聆听
汇报人姓名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其他检查
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会询问发病后的症状。还会通过检查眼球、瞳孔、精神和意识状态来 初步了解动脉瘤是否破裂及是否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如动脉神经麻痹、脑 血管痉挛等。
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头部CT检查
普通CT:普通CT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了颅内出血,并可评估血肿的位 置、大小以及出血量。此外还能了解是否发生了脑积水和脑梗死。
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可以显示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观察动脉瘤蒂、动脉瘤内血流情况。 还可以显示整个脑静脉血管系统。这项检查有时也需要注射造影剂。具体 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还会安排患者做普通磁共振(MRI)、经 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其他相关检查。
手术夹闭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用于治疗不适宜开颅手术或手术后复发,且微导管可到达动脉瘤的病人。通 过插入大腿根部血管的导管将栓塞物(如弹簧圈、球囊、血管内支架)填塞在颅内动脉瘤内, 来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防止其出血或再出血。具体选择哪种栓塞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 决定。
血管内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有: 药物对症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脱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PPT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PPT
脉瘤
分类:根据动 脉瘤的位置和 形态,可以分 为前交通动脉 瘤、大脑中动 脉瘤、大脑后
动脉瘤等
病因:动脉粥 样硬化、高血 压、先天性血
管畸形等
症状:头痛、 恶心、呕吐、
视力下降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先天性血管畸形等 发病机制:血管壁薄弱、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等 动脉瘤形成:血管壁薄弱处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破裂,导致出血和脑损伤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 视力下降等
诊断方法:CT、MRI、DSA等 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介入治 疗、药物治疗等
预后: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 位置、形态等因素
03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
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壁和血流情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但分辨率较低
综合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手术治疗:开颅手术、介入手术等 放射治疗:伽马刀、射频消融等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05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和再出血
出血原因: 动脉瘤破裂、 手术操作不 当、抗凝药 物使用不当

出血症状: 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
障碍等
介入治疗优点:创 伤小,恢复快,并 发症少
介入治疗适应症: 动脉瘤直径大于 3mm,瘤颈宽大于 4mm
介入治疗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术后 观察,定期复查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 手术方式:开颅手术或微创手术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抗感染、止痛、营养支持等

【课题申报】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案

【课题申报】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案》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的异常扩张,常常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课题将探索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方案,通过改善放射治疗的技术和协同治疗的方式,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周期长;而介入治疗又存在术后再出血的风险。

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放射治疗的技术和协同治疗的方式,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改善放射治疗技术当前,放射治疗主要包括传统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

本课题将研究和改进立体定向放疗技术,通过优化剂量分布和调整放射能量,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2. 探索协同治疗方式针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难题,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协同治疗的方式。

包括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通过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来降低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将研究和探索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辅助治疗的方法,如光疗、射频热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等。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用临床实验与动物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临床实验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实验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新型放射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传统放疗或介入治疗。

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新型放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动物试验在动物模型中,模拟颅内动脉瘤,通过放射治疗和协同治疗的方式对动物模型进行治疗。

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血管造影结果以及病理切片等,评估新型放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能够取得以下成果:1. 改善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提高颅内动脉瘤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2. 探索协同治疗方式,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综合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提供新型放射治疗方案的实验数据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引导下,通过导管等途径将药物或治疗器械直接送达病变部位,起到诊断和治疗作用。

放射介入治疗多用于肿瘤、血管疾病、疼痛治疗等领域,具有微创、准确、安全的特点,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一、概述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涉及放射学、介入学、外科学、内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准确定位、实时监测和精确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肿瘤治疗中,放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二、适应症放射介入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肝癌、肾癌、脑血管畸形、肺癌、骨肿瘤、血管瘤等。

在这些疾病中,放射介入治疗可以取代传统手术切除,减少患者的创伤和康复时间。

三、治疗原理放射介入治疗的原理是通过X线透视、CT引导等影像学技术,将导管等介入器械送达病变部位,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

在肿瘤治疗中,可以通过放射介入治疗刺灭肿瘤血供,达到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效果。

在血管疾病中,可以通过血管成形术、栓塞术等方式,改善血管的通畅性,减少症状发作。

四、操作步骤放射介入治疗的操作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术前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2.准备:对患者进行麻醉、皮肤消毒等准备工作;3.导管置入:通过穿刺或血管通路将导管送达病变部位;4.治疗: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5.术后监测: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影像学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五、优势和注意事项放射介入治疗相比传统手术具有许多优势,如微创、准确、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等。

但是,在使用放射介入治疗时也需要注意术中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治疗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为传统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放射介入治疗可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瑰宝。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方法
• ①弹簧圈栓塞术,系将钨或铂金微弹 簧圈,机械解脱钨丝微弹簧(MDS)、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DC),经微导 管送入动脉瘤内将动脉瘤闭塞,其中 以MDS、GDC为最好、安全可靠。

方法
• ②可脱性球囊栓塞术,系将带标记硅胶球 囊的Magic-BD2LPE(或TE)微导管送入 动脉瘤内,在示踪电视监视下,先用每毫 升含碘180mg的非离子造影剂充盈球囊, 经血管造影证实满意闭塞动脉瘤后,抽出 造影剂再注入与造影剂等量的永久性栓塞 剂——球囊充填剂(HEMA)将动脉瘤永 久闭塞。对不能保留载瘤动脉的颅内动脉 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基底动脉主干 动脉瘤,经血管造影证实颅内前后交通动 脉侧枝循环良好,患者又能耐受闭塞试验 时,也可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颈 内动脉或基底动脉。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葛守荣 ,女,52岁,介入49床,5222642, DSA:801773,头痛伴右眼睑下垂、复视1月。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GDC栓塞
李多茹,女64岁,介入46床,住院号:516816, DSA:801647.头昏40天,左眼睑下垂10天。
支架(Stent) +线圈(Coil)
适应症
• ①手术探查夹闭失败。 • ②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 • ③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一般情况差,手术危险性
大。 • ④因动脉瘤解剖部位特殊不能手术,如海绵窦段
动脉瘤;或解剖位置深,又在重要功能区,如基 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 ⑤某些特殊的动脉瘤,如瘤颈宽、瘤壁厚、硬化、 巨大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及手术夹闭后又增大的 动脉瘤。 • ⑥患者不愿接受手术。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3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

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即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

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

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当存在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1)SAH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的病人出现。

通常合并呕吐、晕厥、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

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

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天之内消失。

2)SAH体征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征(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部屈曲)。

B.高血压;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由于一个或几个合并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抽搐、低血流(减少脑血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等;E.眼底出血:伴随SAH发生的眼出血可以有三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

a.透明膜下(视网膜前)出血:眼底观察可见视神经盘旁边有明亮的红色出血,使视网膜静脉模糊不清,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

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

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

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

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

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

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

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

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

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

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

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

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影像诊断

脑动脉瘤影像诊断

脑动脉瘤影像诊断
一、概述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所致。

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其发病率为0.5-1%。

脑动脉瘤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诊断技术
1.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脑动脉瘤。

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以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CTA还能够评估脑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参考。

2.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

MRI血管成像(MRA)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同时,MRI 灌注成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以评估脑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和出血情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一种有创的影像检查方法,被认为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

DSA 可以直接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以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此外,DSA还可以用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如栓塞和支架置入等。

三、影像诊断价值
脑动脉瘤的影像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确定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评估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这些信息可以为手术提供参考,帮助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影像诊断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患者的管理提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

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I级14例,Ⅱ级42例,Ⅲ级10例,Ⅳ级2例。

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2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

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放射学;介入性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笔者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32~73岁,平均52岁。

1.2临床症状和体征:真性动脉瘤66例35枚,假性动脉瘤2例。

Hunt-Hess分级:I级14例,Ⅱ级42例,Ⅲ级10例,Ⅳ级2例。

1.3影像学表现:CT平扫:48例表现为脑底池高密度影,6例未见异常但腰穿见脑脊液呈血性,2例见颅底骨折;14例行增强CT或(和)MRI检查显示为环池或鞍旁占位性改变。

全部病例经DSA确诊,62例是单个动脉瘤,6例是2个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5mm者58枚,5.1-10mm6枚,10.1-20mm4枚。

1.4栓塞方法:采用局麻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行DSA掌握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情况。

窄颈动脉瘤采用GDC或EDC行瘤内完全填塞,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GDC行瘤内90%填塞,眼动脉段小动脉瘤及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动脉段动脉瘤先用GDC栓塞80%后再用Onyx胶栓塞。

2结果
DSA复查52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8例遗留有显影,2例栓塞90%,2例栓塞80%的动脉瘤有残腔,4例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的动脉瘤显影。

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治愈。

2例血管痉挛,灌注罂粟碱缓解。

3讨论
3.1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脑血管DSA检查是最终确诊颅内动脉瘤必不可少的检查,它不仅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数目、瘤颈的宽窄,而且可明确有无脑血管痉挛及瘤腔内有无附壁血栓、是否伴发脑A-V畸形等,还可根据脑血管的移位情况间接推断有无颅内血肿和脑积水,为临床直接手术治疗或行血管内栓塞提供必要的血液动力学资料。

近年,旋转DSA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应用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疗[1]。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在术前要求清晰显示动脉瘤颈、瘤体以及供血动脉,以便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栓塞材料。

而旋转DSA技术通过180°旋转连续摄片,可从多个角度观察动脉瘤,进行多方位评价,①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特别是对于二叶型或者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因为动脉瘤腔最大直径的准确估计有助于我们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的直径及长度,而第一枚弹簧圈的选择,则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成功的关键。

②动脉瘤的解剖结构,特别是瘤颈的清晰度,要选择一个能充分显示动脉瘤颈,用作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图像,同时确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动脉瘤,这样的图像显得更为重要。

3.2GDC原理及价值:GDC是一种可脱离式微小钢圈,治疗原理是物理填塞动脉瘤腔,避免高压的动脉血流对瘤壁的持续冲击,还可机械干扰血流,促进血栓形成,通电解离时吸附带电电荷的血小板,在弹簧圈周围产生血栓,增加瘤腔闭塞效果。

在栓塞过程中不产生瘤腔内压力升高现象,对动脉瘤影响小,并发症和死亡率低。

由于GDC栓塞是在血管内操作,免除了患者外科手术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精确定点释放GDC可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达到与外科手术夹闭瘤颈相同的治疗效果[2]。

3.3并发症的问题: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血管痉挛是术中、术后最易出现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除了熟练的技术、轻柔的操作、正确的用药之外,要尽量减少血管内操作的时间。

所以,如果操作困难,勿求一次完全栓塞整个动脉瘤腔,残留部分可待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另外,在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中,第一枚和最后一枚微弹簧圈直径及长短的选择对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

第一枚微弹簧圈的直径应与动脉瘤腔的宽径相吻合,才能很好地在动脉瘤腔内编“网篮”,为以后的微弹簧圈填塞打好基础。

弹簧圈直径过大容易撑破动脉瘤,过小则不能致密填塞,很难使瘤腔闭合,更易造成复发。

最后一枚弹簧圈的选择应慎重,过长则易突出动脉瘤,因此应宁短勿长。

3.4关于随访的问题:Casasco等人[3]在对54例栓塞治疗当时认为完全闭塞的动脉瘤进行了平均13月的随访,3例在栓塞后的6月出现了动脉瘤部分再通。

实际上,长期随访对于估价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不全栓塞后的病例更应该定期随访,了解动脉瘤的变化,以防动脉瘤的复发和破裂再出血。

由于开展时间尚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