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二讲 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说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二章1诗言志
问题三: 问题三:“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立的吗? 言志” 诗缘情”是对立的吗?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才美,才能感动人心。 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才美,才能感动人心。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 歌诗(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诗(乐府)— 歌诗 乐府) —诗三个阶段 。 诗三个阶段 缘情”的产生并没有促成“言志” “缘情”的产生并没有促成“言志”的彻底隐 二者形成了共存的局面。 言志” 退,二者形成了共存的局面。“言志”和“缘 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身上各有偏重。 情”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身上各有偏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一: 诗言志” 问题一:“诗言志”之“诗”是指一种文体,即诗歌 是指一种文体, 吗? 先秦的诗论是针对阅读层面而评诗论诗 的。 孔子的诗论: 孔子的诗论: 学习《 是人的需要。 1、学《诗》。学习《诗》是人的需要。 即讨论诗。 2、言《诗》,即讨论诗。 即评价诗。 3、论《诗》,即评价诗。
尧典》 帝曰 帝曰: 命汝典乐,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 尚书 尧典 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 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问题二: 问题二:“志”怎样理解,是指政治抱负吗? 怎样理解,是指政治抱负吗? 杨树达《释诗》 “‘志 字从‘ 杨树达《释诗》:“‘志’字从‘心’。” 孔颖达说: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 一也。” 一也。 诗言志”应当是指: “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人心灵世界 的呈现,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意愿、情感。 的呈现,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意愿、情感。 在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人们更多是将诗三百用在了政 治上,甚至不惜断章取义。 治上,甚至不惜断章取义。
诗言志
“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
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
“诗言志”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
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
“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
“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
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
“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诗言志”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的记载,《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可见“诗言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相当普遍的认识。
从孔子以“无邪”概括《诗经》思想内容,强调诗的思想感情必须归于雅正,突出“诗言志”从思想感情上感化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作用;到后来的解经者主张“持其性情”“发乎清止乎礼仪”,以至于“温柔敦厚”儒家诗教的提倡,这一系列观念都把“志”局限于符合雅正,诗人作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有悖于“礼仪”,不能违背封建伦理纲常,不能有损于统治阶级利益。
这对后世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释_诗言志_兼论中国诗学_开山的纲领_陈伯海
释 “诗 言 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陈伯海内容提要 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由此而重新阐发了其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 诗言志 开山的纲领 逻辑建构上个世纪的40年代里,朱自清先生出版了他论述中国诗学的经典性著作———《诗言志辨》,称“诗言志”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见书序),并就这一命题及其相关范畴作了细致的考辨。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诗学的研究有了多方面的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热门话题,“诗言志”的讨论虽续有深化,但并不占据视野的焦点。
而据我看来,如要确切地把握中国诗学精神的原质,还须回归到这个“开山的纲领”上来。
所以,我将尽力在朱先生论述的基础上做一点补充阐发工作。
一 释“志”“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志”乃“诗”之生命本根,也便构成中国诗学精神的原核。
所以我们的考察不能不从“志”的涵义入手,当然是指诗中之“志”,而非一般词语辨析。
有关诗“志”的解说,现代学者中最有权威性的要数闻一多和朱自清,两家之说互有同异。
闻先生的解说见于其《歌与诗》一文,是这样说的:“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①这段话朱先生在《诗言志辨》里曾加引用(略去最后一句),但他所强调的是:“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了。
”②这就是说,他只认可“怀抱”为诗“志”的确切内涵,而将“志”这一词语所兼有的“记忆”80文学遗产·二★★五年第三期和“记录”的含义放到“诗言志”命题以外去了。
另外,闻先生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周作人先持有这个看法,见其1932年在辅仁大学所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讲演稿),而朱先生却着重揭示“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①,也就是专指同古代社会的政教、人伦紧密相关联的特定的情意指向。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题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一)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一)【内容提要】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由此而重新阐发了其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诗言志开山的纲领逻辑建构上个世纪的40年代里,朱自清先生出版了他论述中国诗学的经典性著作——《诗言志辨》,称“诗言志”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见书序),并就这一命题及其相关范畴作了细致的考辨。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诗学的研究有了多方面的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热门话题,“诗言志”的讨论虽续有深化,但并不占据视野的焦点。
而据我看来,如要确切地把握中国诗学精神的原质,还须回归到这个“开山的纲领”上来。
所以,我将尽力在朱先生论述的基础上做一点补充阐发工作。
一释“志”“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志”乃“诗”之生命本根,也便构成中国诗学精神的原核。
所以我们的考察不能不从“志”的涵义入手,当然是指诗中之“志”,而非一般词语辨析。
有关诗“志”的解说,现代学者中最有权威性的要数闻一多和朱自清,两家之说互有同异。
闻先生的解说见于其《歌与诗》一文,是这样说的:“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①这段话朱先生在《诗言志辨》里曾加引用(略去最后一句),但他所强调的是:“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了。
”②这就是说,他只认可“怀抱”为诗“志”的确切内涵,而将“志”这一词语所兼有的“记忆”和“记录”的含义放到“诗言志”命题以外去了。
另外,闻先生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周作人先持有这个看法,见其1932年在辅仁大学所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讲演稿),而朱先生却着重揭示“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③,也就是专指同古代社会的政教、人伦紧密相关联的特定的情意指向。
古代文论诗本质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论诗本质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很早就出现从文学的内容方面揭示文学本质特征的论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观念也相应的经历了由广到狭、由浅到深、由笼统到清晰的历史发展过程。
“诗言志”说既是中国古代的最早文论,也是影响最大的文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尚书》即“上古之书”,由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迹的著作汇集而成,相传为孔子编选,后来成为“六经”之一。
“诗言志”说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人们对诗歌本质的看法。
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典籍中出现类似的说法,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诗以言志”;“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等。
“诗言志”的“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闻一多曾考证说:“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
显然,“诗言志”的“志”,主要应该指“怀抱”。
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联系先秦时期普遍强调诗的政治教化功能的事实,把“诗言志”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他在解释《礼记·擅弓》中“子盗言子之志公乎”一句时,把“志“注为“志,意也。
”我们认为,此注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因为“志”确实与“意”的含义相通,可作意图、意愿、志意解。
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干脆把《尚书·尧典》中舜对夔讲的“诗言志”写成“诗言意”。
班固对乐府诗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诗缘事”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理论基础。
和汉代以前的诗歌相比,乐府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叙事性。
汉乐府诗歌148首,其中将近一半诗是叙事诗,表现现实情况,反映人民意愿。
如《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
显而易见,“缘事“的乐府诗表现出客观社会的鲜明倾向。
其特定的含义无疑是“缘时事而发”。
班固以不偏离诗教的时代思潮,又兼顾乐府诗反映现实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在传统“讽谏”说的基础上提出“缘事”说,必然系于政治和社会兴衰。
诗言志:开山的纲领先秦文论选读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早期口头文学的 主要形式之一是原始歌谣。这是诗歌的鼻祖, 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开始乃至 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 一起的。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当时人 的进化、文明程度紧密相关的。《尚书·尧典》 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原始歌谣 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
2、“诗言志”
• “诗言志”是古人最早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其基 本含义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
• 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辨》)。
• “采诗观志”:“志”乃做诗之人的志。“志”为 诗人所发,诗是为了言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 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 志》)由此可见,诗歌具有认识作用。
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
先秦对“文学”概念的认识: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学作为物质手 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但在古代, “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先秦典籍 中,如《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阂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是说子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献 典籍方面最有成绩。‘《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 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谓学问也。……子赣(贡)、季路。故鄙人也, 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 是天府也。”“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中国诗学原理讲座之诗言志
中国诗学原理讲座之诗言志诗言志作者:徐有富一“诗言志”是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
提到诗言志,人们首先会想到《尚书•舜典》中的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有人怀疑当时不会出现如此深刻的思想。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关诗言志的论述却屡见不鲜。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文子云:“诗以言志。
”《庄子•天下》篇亦云:“《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复云:“《诗》言是其志也。
”看来朱自清将“诗言志”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还是恰当的。
“诗言志”的观点也为文艺理论者所普遍接受,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此观点作了充分肯定:“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
’圣谟所析,义已明矣。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萧统《文选序》亦云:“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今人也肯定了“诗言志”的观点,如丁力《和里诗话》说:“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时,曾应一位诗人的请求,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
全国解放以后,这幅题字曾在北京出版的《大众诗歌》创刊号上刊出过。
”可见“诗言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是一个出现最早而又始终坚持的诗学主张。
二诗言志的内容“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早在周代,奴隶们就在寻觅自己的乐土了。
试读《诗经•魏风•硕鼠》的首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
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
诗言志——精选推荐
“诗言志”冯林(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五班20100102032)摘要:“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朱自清先生认为它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诗言志”在先秦以前主要表达的是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尚书·尧典》和《毛诗大序》中都有提到诗的政治性功能。
关键词:诗言志《尚书·尧典》神人以和《毛诗大序》谈到“诗”的功用,即“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认为它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尚书·尧典》首先提出“诗言志”的概念。
志字从心,之声。
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
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也是蕴藏于心的。
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不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诗言志的不同见解。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下面我们从《尚书·尧典》中具体解释一下,“诗言志”在先秦时期所表达的关于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尚书·尧典》中记载是借助大舜之口说出来的“夔!命女典乐,教胄子。
浅析“诗言志”
浅析“诗言志”摘要:“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诗言志”中的“志”,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释,经过探究把它理解为“政治情操”。
该文论的提出,说明了诗的功用和价值在于“言志”,这在后来很多诗人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而诗言志的艺术表现形态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
言志与缘情的对立,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直至情态并重。
关键词:“志”的涵;古人用诗;言志与缘情“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奠基石,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的序中指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1]“诗言志”这一学说产生后,历代的文论家对它进行了阐释,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探究“志”的涵、古人以诗言志的例子、?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志”的涵《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是《尚书?尧典》记载的舜帝与乐官夔的对话。
“诗言志”产生的时期,存在很大的争议。
王运熙和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写到:“这段话自然不可能是上古所谓尧舜时代的原始文献。
……即使这一说法提出较晚,也还是可以视为西周、春秋之际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2]可见这一文论很早就产生了,而文论越古老,存在的争议可能会越多。
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词义的意思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新的释义。
如果要正确理解“诗言志”的涵,那么就需要先弄清楚“志”的涵,因为一旦“志”的意思发生变化,“诗言志”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志”解释为:“意也,从心,之声。
”[3]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把“志”理解为意从心中所出,也就是说把心中所想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是志,相当于今天的意向、意念。
《说文解字》中对“诗”的解释为:“志也,从言,寺声。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诗”理解为心中的意思用韵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诗,当然这种说法略牵强。
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诗”和“志”互训,也足以说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诗言志简介
诗言志简介
《诗言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撰的一部自序诗集。
该诗集共八卷,收录了杜甫各个时期的160余首诗作,并以八篇自序作为开篇。
诗集主要以抒发思想情感、抨击社会丑恶、倡导忠诚正义为主题,是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典籍之一。
《诗言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受到了唐代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表现出杜甫对于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反思。
诗集的风格纯朴简练,体现出杜甫的豁达性格和为人处事的哲学智慧,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02 第二讲 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
言志与缘情的矛盾调和: 七、言志与缘情的矛盾调和:赋予文体以不 同的功能 从唐开始:文主言志, 1、从唐开始:文主言志,诗主言情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重负”;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重负”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为文: 为文:道貌威严 作诗: 作诗:风情万种
第二讲 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 中国诗歌理论“ ——诗言志说
一、“诗言志”的“最早”提出 诗言志” 最早”
尧典》 命如典乐, 《尚书·尧典》载,舜 曰: “夔!命如典乐, :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二、“诗言志”的最初含义 诗言志” ——“赋诗言志”与“听诗观志” 赋诗言志” 听诗观志” 赋诗言志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人们引用诗经中的现成诗句 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气; 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气; 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场合,能频繁引用诗句, 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场合,能频繁引用诗句,就显 得有文化修养,有才能, 得有文化修养,有才能,而且可以使一些不宜直 说的意思通过诵读《诗经》 说的意思通过诵读《诗经》中的有关诗句委婉含 蓄地表达出来。 蓄地表达出来。
郑君和七大臣于垂垄会见晋臣赵孟 : 赵孟: 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 赵孟:“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 kuang) 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貺(kuang),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伯有:“ 人之无良, 我以为兄; 人之无良, 伯有 “ 人之无良 , 我以为兄 ; 人之无良 , 我 以为君 。” 赵孟: 床第之言不逾阈, 况在野乎! 赵孟 : “ 床第之言不逾阈 , 况在野乎 ! 非使人 之所得闻也……伯有将为戮矣 。 诗以言志 , 志诬 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之所得闻也 伯有将为戮矣 其上而公怨之, 以为宾荣, 其能久乎! 幸而后 其上而公怨之 , 以为宾荣 , 其能久乎 ! 亡。”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诗言志说提出的背景、其内在蕴涵以及与“诗缘情”的关系,历代学者进行了讨论,如孔颖达提出的“志情合一论”,被闻一多、郭绍虞等学者继承,其理论多依据《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朱自清则认为言志与情感不同者:“言志,其实就是载道,与缘情大不相同。
”也有学者认为所言之志,乃情中之志;所言之情,乃志中之情。
更有甚至认为言志是读诗之法,而言情为作诗之法。
这些观点,皆就文学现象而阐释,没有对上古文献中就“志”的本意深入考察,也没有把“情”、“志”纳入到儒家思想体系中加以讨论,而这恰恰是“言志说”提出的理论基础。
因此,欲讨论此问题,必须从儒家哲学的情、志学说,通过辨析“情”、“志”的逻辑分野,来讨论二者的演变关系,进而厘清“言志”说的基本蕴涵。
一、上古“言志”之内涵与外延以前讨论“志”的本意,常常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人手。
这在方法上,必然存在一些误区:用字形来探寻造字之初字的本意尚可,但作为哲学或思想概念,其内在蕴涵常常是建立在引申义和假借义中,而不是字形所代表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对“志”的解释,反映的仅是汉代“志”的使用意义。
《说文》云:“志,意也。
”又云:“意,志也。
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广雅·释诂》:“志,意也。
”这种互训并无法解开“志”之本义。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曾将“诗言志”记为“诗言意”,《春秋说题辞》甚至解释为:“思虑为志”。
也就是说,在汉人看来,“意”与“志”、“虑”是同义的。
但《周礼·司寇·掌交》:“掌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其万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使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
”其中所言德、意、志、虑,分别指代君王的恩德、情意、志向和思虑。
诗学概念·诗言志
诗学概念·诗言志古代诗学概念。
体现了古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语出《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近人朱自清《诗言志辨》以为先秦流行的“诗言志”说,是儒家传统诗论的“开山的纲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从文艺主体论出发,概括地说明了诗歌文学表现思想感情的特征。
但在先秦时期,这一理论还是比较朦胧的,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称“诗以言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诗以道志”,所谓“言志”或“道志”,意义并不完全一致,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发展到汉初,《礼记·乐记》据此发挥,指出诗人所言之志是“感于物而后动”,探讨文艺产生的本原,从文艺主体论进一步探讨创作主客体的关系,涉及到文艺的本体论。
《诗大序》又深一层地作具体发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其作者又强调所言之志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不能超越封建伦理规范。
因而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很大,“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虽然所言之“志”,与后来陆机《文赋》“诗缘情”说有质的区别,还不是属于纯粹审美的意识,但是,汉人由言志扩大到道情,却开拓了诗人视野,扩大了“志”的表现范围,其中又提出了“情”与“志”的关系新课题。
大概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意识的冲击,“诗言志”说在唐宋以降,也日渐增强了它的审美意蕴。
如唐孔颖达,虽是经学家,但也解释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一年疏》)发为情、志统一之说。
诗人所言之志,不仅是涉及政治教化的理性规范,而且可以容纳生动的个性化的情感活动。
古代文论家常把“言志”与“缘情”二说加以对立,但考其源头,原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又从诗歌的认识功能,进一步论其社会教育作用。
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发挥说:“《书》曰:‘诗言志,歌永言。
诗言志——精选推荐
诗言志胡泳 2017年10月23日胡泳,北京大学教授追根溯源,古代的情与志皆关乎政教。
因此,“诗言志”被赋予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含义:诗被当成一种政教工具。
朱自清先生诗论专着《诗言志辨》说,“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三字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从上文中的“百兽率舞”可知。
诗即歌词,《诗经》中的诗都是可以歌唱的,是入乐的乐歌。
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秦、汉设乐府,乐府就是试图把诗和乐统一的机构。
汉人乐府诗最早称“歌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这些文献把诗、歌、乐、舞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它们是先后及搭配的关系:诗不足表达,加上嗟歌,又不足,加上永歌,仍不足,复加上舞蹈,以表达情感,最后再把诗、歌、舞辅以乐器。
郑玄注《乐记》云:“三者本志”、“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永,长也,歌,又所以长言诗之意。
声之曲折,又长言而为之,声中律乃为和。
”诗歌本不分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歌而诵”的现象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谈论赋体文学的产生时,有过明确的回溯:“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
释_志_诗言志_诠之一
文艺理论研究 2009 年第 3 期
释“志”———“诗言志”诠之一
王文生
被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①的“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②。其文如下 : 帝曰 “: 夔 ! 命汝典乐 ,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 ,声
应该看到 ,人们精神活动的这三个方面是既有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 。如果只看到一种精神活动而 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 ,则很难找到科学的分畛 ;如果只是注意它们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互为影响 ,则容 易流于思想的绝对化和片面化 。这种情况 ,给我们探讨“诗言志”的“志”的本质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给一 个甚至是相当正确的定义留下一个易招歧义的空隙 。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言志”与“缘情”的论争 ,情 与志是否互相渗透的讨论 ,或是从强调区别或是从偏重联系的不同角度去立论的 。本文的目的则是着 重探讨“诗言志”的“志”这一特殊事物的特殊本质 ,免不了需要对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作深入的探讨 ,它 并不意味着忽视此一方面与其他方面的联系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一点是必须首先说明的 。
诗者 ,人志意之所之适也 。虽有所适 ,犹未发口 ,蕴藏在心 ,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 ,乃名为 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包管万虑 ,其名曰 心 。感物而动 ,乃呼为志 。志之所适 ,外物感焉 。言悦豫之志 ,则和乐声而颂声作 ;忧愁之志 , 则哀伤起而怨刺生 。《艺文志》云 :哀乐之情感 ,歌咏之声发 ,此之谓也 。 他又说 :
我们知道 ,诗是必须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的 ,不能仅仅依靠声音的节奏 ,还必须依靠语言的节奏来表 现 。否则 ,它就只能是歌而不是诗了 。为什么《尧典》提到的诗详细述说了它对音乐节奏的依赖而完全 没有涉及语言节奏呢 ? 我以为 ,这是因为早期的诗以声为用大于以义为用 ,抒情成了它的主要内容的缘 故 。诚然 ,任何诗都是无固定意义的音乐节奏和有明确意义的语言节奏的结合 。但是 ,这两种节奏在不 同的诗里有不同的份量 。“纯粹的抒情诗都近于歌 ,音乐的节奏往往重于语言的节奏 ;剧诗和叙事诗都 近于谈话 ,语言的节奏重于音乐的节奏 。”瑐瑨《尧典》没有提到语言节奏的问题 ,只能说明“诗言志”的“诗” 是纯粹抒情诗的典型 “, 诗言志”的“志”是以情为中心 ,而不是以“知”或“意”为中心的精神活动 。
诗言志_精品文档
诗言志引言诗言志,又称为诗歌抒发心志,是一种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志向的形式。
诗言志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追寻真理、面对困难,同时也可以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世界。
本文将以诗言志为主题,探讨其定义、特点以及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诗言志的定义诗言志是指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志、理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
它是诗歌的一种分类,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与传统的抒情诗不同,诗言志更加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它通过诗歌的形式,以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诗言志的特点独特的语言艺术诗言志借助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它可以更好地打动读者的情感和感受。
对现实的关注诗言志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情感。
它站在作者的视角,通过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观察,以诗歌的方式表达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抒发真情实感诗言志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
它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内心的愤怒、悲伤、喜悦等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产生共鸣。
激励人们向上诗言志往往通过对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思考,激励读者追求理想,坚持信念,面对困难。
它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读者的动力和勇气。
诗言志的影响对读者的影响诗言志可以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鼓舞和慰藉。
当读者遇到困难、挫折或疲惫时,读一首诗言志的作品,可以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和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诗言志的力量可以激励读者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社会的影响诗言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它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优秀的诗言志作品往往成为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影响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对文学的影响诗言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著名的诗言志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杜甫、陆游等,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也为后世的诗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赋诗言志” 听诗观志”的共同点: “赋诗言志”与“听诗观志”的共同点: 注重用诗义,忽视作诗义; 注重用诗义,忽视作诗义; 后果:“断章取义,余取所求” 后果: 断章取义,余取所求”
诗言志” 三、作为创作主体 “诗言志”的提出 诗经》 1、《诗经》: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荀子: 成相》后附《 2、荀子:《成相》后附《佹诗》:
诗缘情”理论的确立: 3、“诗缘情”理论的确立: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 论文 论文》 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 西晋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西晋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 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 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 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韶夏,五情发而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韶夏, 成辞章,神理之数也。 成辞章,神理之数也。”
二、“诗言志”的最初含义 诗言志” ——“赋诗言志”与“听诗观志” 赋诗言志” 听诗观志” 赋诗言志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人们引用诗经中的现成诗句 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气; 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气; 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场合,能频繁引用诗句, 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场合,能频繁引用诗句,就显 得有文化修养,有才能, 得有文化修养,有才能,而且可以使一些不宜直 说的意思通过诵读《诗经》 说的意思通过诵读《诗经》中的有关诗句委婉含 蓄地表达出来。 蓄地表达出来。
六、“诗缘情”理论的兴起与确立 诗缘情” 先秦“缘情” 1、先秦“缘情”论的萌芽 最初本身有” “志”最初本身有”情”之义 诸子汉儒对“言志” 2、诸子汉儒对“言志”的矛盾态度 荀 子 《 乐 论 》 : “ 乐之 感人也 深 , 化 人也 速。” 诗大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诗大序 》 :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 “ 故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四、作为创作论的“诗言志”内涵的演变 作为创作论的“诗言志” ——“志”义的理解流变 志 本义: 1、本义:情、志合一 “ 志 ” 即 “心 ” , “心所念虑”(赵歧), 心所念虑” 赵歧) “心意所趣向”(郑玄)。 心意所趣向” 郑玄) 在己为情, 情动为志, 志一也。 “ 在己为情 , 情动为志 , 情 、 志一也 。 ” (孔颖达
郑君和七大臣于垂垄会见晋臣赵孟 : 赵孟: 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 赵孟:“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 kuang) 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貺(kuang),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伯有:“ 人之无良, 我以为兄; 人之无良, 伯有 “ 人之无良 , 我以为兄 ; 人之无良 , 我 以为君 。” 赵孟: 床第之言不逾阈, 况在野乎! 赵孟 : “ 床第之言不逾阈 , 况在野乎 ! 非使人 之所得闻也……伯有将为戮矣 。 诗以言志 , 志诬 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之所得闻也 伯有将为戮矣 其上而公怨之, 以为宾荣, 其能久乎! 幸而后 其上而公怨之 , 以为宾荣 , 其能久乎 ! 亡。”
八、对表现论与再现论的评价 1、两种理论基于不同的艺术实践,都有合 两种理论基于不同的艺术实践, 理的现实理据 2、从艺术多样化存在的现实看,两种理论 从艺术多样化存在的现实看, 都有偏颇性 3、
九、“诗言志”“诗缘情”的理论意义: 诗言志”“诗缘情”的理论意义: ”“诗缘情 1、它从更本原的层次上揭示了艺术的本质; 它从更本原的层次上揭示了艺术的本质;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以表现为主的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 3 、 奠定了中国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 奠定了中国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影响了后代文学理论的孳乳发展。 影响了后代文学理论的孳乳发展。
诗缘情” 4、“诗缘情”理论的发展 感物说; 感物说; 宋代严羽的“兴趣说” 宋代严羽的“兴趣说” ;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
诗言志” “诗言志”、 清代王士贞的“神韵说” 清代王士贞的“神韵说”; “诗缘情” 诗缘情” 成为中国古 冯梦龙“情真说” 冯梦龙“情真说”; 代诗学的基 石 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第二讲 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 中国诗歌理论“ ——诗言志说
一、“诗言志”的“最早”提出 诗言志” 最早”
尧典》 命如典乐, 《尚书·尧典》载,舜 曰: “夔!命如典乐, :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词中欧阳修: 词中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 泪满春衫袖。《生查子》:
从宋开始: 诗主言志,词主抒情。 2、从宋开始: 诗主言志,词主抒情。 诗时:社稷苍生, 诗时:社稷苍生,议论奋发 填词:莹莹粉泪, 填词:莹莹粉泪,寸心柔肠 欧阳修在诗、词中的两面性: 欧阳修在诗、词中的两面性: 1、诗文中的欧阳修: 诗文中的欧阳修: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 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 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2、“志”的理性化倾向 春秋战国诸子论“ 多从理性的角度理解, 春秋战国诸子论 “志” 多从理性的角度理解 , 把它看作是人的志向、抱负、乃至政治理想。 把它看作是人的志向、抱负、乃至政治理想。 盍各言尔志” 孔子) “盍各言尔志” (孔子) 荀子之“志”:“圣人之志”、“圣人之 荀子之“ 圣人之志” 道” 。 汉儒对“ 3、汉儒对“志”之理性内容的强化 成为游离于情感之外纯粹理念:天地之道、 成为游离于情感之外纯粹理念 : 天地之道、 社会之道、为人之道 圣人之道。 社会之道、为人之道——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
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
言志与缘情的矛盾调和: 七、言志与缘情的矛盾调和:赋予文体以不 同的功能 从唐开始:文主言志, 1、从唐开始:文主言志,诗主言情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重负”;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重负” 大大减轻了诗歌的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中国文人性格的两面性 为文: 为文:道貌威严 作诗: 作诗:风情万种
“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诗”。(陆贾) 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诗” 隐之则为道 陆贾) 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 “ 诗者 , 志德之理而明其指 , 令人缘之以自成 也。故曰,诗者,此之志者也。”(贾宜《新 书》) 后果:诗经作出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后果: 关雎,后妃之德也。 “关雎,后妃之德也。” “ 先王以是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 美教 移风俗。 诗大序》 化.移风俗。”(《诗大序》)
Hale Waihona Puke 四、作为创作主体“诗言志”的确立 作为创作主体“诗言志” ——《乐记》、《诗大序》 《乐记》 诗大序》 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 乐记 》 : “ 诗言其志也 ; 歌咏其声也 ; 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大序》 诗者, 志之所之也, 《 诗大序 》 : “ 诗者 , 志之所之也 , 在心为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志 , 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言之不足 故故磋叹之, 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 故故磋叹之 , 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 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天下不治,请陈佹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 天下不治 , 请陈 佹 诗 : 天地易位 , 四时易乡 。 列星陨坠,旦暮晦盲。幽暗登昭,日月下藏。 列星陨坠,旦暮晦盲。幽暗登昭,日月下藏。
荀子·乐论 乐论》 言是其志也, 《 荀子 乐论 》:“ 故 《 诗 》言是其志也 ,《 书 》 言是其事也, 言是其行也, 言是其事也 , 《 礼 》 言是其行也 , 《 乐 》 言是其 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惜诵》 3、屈原《九章·惜诵》: 屈原《九章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天下》 4、《庄子·天下》: 庄子 天下 以道志, 以道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以道行, 以道和, 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