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与题型分析(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与题型分析(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语文知识~轻松得到~壹~知识梳理~解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题型分析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连月不开________②朝晖夕阴________③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④日星隐曜________⑤樯倾楫摧________⑥把酒临风________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⑧去国怀乡________(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B. 览物之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D. 不以物喜/以君之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2)A(3)①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
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清)李颙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
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
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
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
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
②讫:终止、完毕。
③跽:长跪。
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②即意念无差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答案】(1)查验,检讨;差错,错误(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这句话的大意是: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检”的意思是查验,检讨。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思想没有差错。
故“差”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人:每个人;苟:假如,如果;患:担心。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日消月汰,久自成德。
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技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技法根据近几年的考试规律来看,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有四种题型: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题和内容理解题。
其实,想在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拿到满分并不难,除平时多积累外,还需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词语解释题文言词语解释题需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重要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积累。
在遇到课外文言文的词语时,可根据有关文言词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1.课内迁移法(联想推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进而推断词语意思。
2.成语推断法成语推断法就是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3.组词替换法文言文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了绝大多数,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居多,而且很多词是由文言词增加一个字得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法来翻译文言文。
尝试用现代汉语对文中的文言实词组词,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注意:①运用组词法时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②组词解释不通时,可考虑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因此,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5.字形推断法汉字就其形体而言,形声字居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测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使用以上几种方法时,都需将词语的意思代入文中,联系上下文检验是否合情合理,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二)句子翻译题1.记清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2.掌握七方法(1)留:保留专用名词。
①保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及专业术语等。
②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语文中考必备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语文中考必备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对于语文中考而言,文言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虽然有些学生对于文言文有着一定的陌生感,但只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就能够轻松地应对中考中的文言文阅读题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语文中考必备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阅读前的准备在阅读文言文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往往描写的是古代的事物、人物、风俗习惯等,因此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含义。
二、注重词句的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有时候,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句式会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仔细推敲每个词句的意思。
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有时候还需要查阅相关的字典或词典来解释生僻的词汇或句式。
只有真正理解了每个词句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理解整个文意。
三、注意重点句子和篇章结构文言文通常采用的是较长的句子和复杂的篇章结构,因此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重点句子和篇章结构的使用。
重点句子往往揭示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者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这些句子对于整个文意的分析非常关键。
此外,需要注意篇章结构的布局和组织,可以通过段落划分和语句连接等方式来理清篇章的整体结构。
四、借助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使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仍然能够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来把握词句的意思。
有时候,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寻找线索非常有帮助。
五、积累常见的阅读题型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常见的题型包括判断正误、选择填空、选择翻译等。
针对这些题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常见的技巧。
例如,在判断正误题中,可以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推敲句子的意义来判断其正确与否;在选择填空题中,可以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来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选择翻译题中,关注核心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变化,从而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1、字词解释:中考文言文命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重点的字词实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为主。
2、句子翻译: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主。
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信(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要准确无误)。
达(词语的翻译要作到文人字顺。
雅(翻译要富有文才,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总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
具体方法:留、补、删、换、调。
重点整理的文言句子;首先,整理课文中名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句子。
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化的句子(如,到装句,省略句)。
第三,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3、朗读停顿;一般以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情况:(1)、按词语断,(2)、按主谓之间断,(3)、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发语词后停顿,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介词前停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整体感知: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郑和和筛选,考查归纳和分析提取的水平。
如2009年安徽中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的感受?5、鉴赏感悟。
6、比较阅读: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就是指通过比较阅读,实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点,揭示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着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现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点。
解题方法技巧文言文历来是中考丢分的一项。
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弄懂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具体的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注解和出处、设题和选择项,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
然后,借助着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些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的考试。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词汇较为繁琐,但是有很多常用的词汇和搭配,比如“不可”、“必须”、“不得已”等等。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常用的词汇和搭配,就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理解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例如,“所贵者道也”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文句子结构,其中“所贵者”是主语,“道也”是谓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3.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反复和排比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4.重视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往往与历史、文化和哲学等相关。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阅读《论语》时,要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言行。
总之,中考语文文言文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还可以通过多读、多练习和多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最终取得较好的成绩。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了解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常见题型1. 理解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些细节性和主旨性的问题。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脉络,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2. 词语理解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或者推测词语的意思。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与其他词语的对比等方式来推理词义。
3. 句子分析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文言文中复杂的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圈出主干成分、标记修饰成分等方式来帮助自己理清句子的结构。
4. 修辞手法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分辨出文言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修辞的重点词语、注意修辞的特点等来辨析修辞手法。
5. 排序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文言文中的句子或段落的顺序进行排序,以还原文章的完整脉络。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语境和时间线索等来进行排列。
二、解题技巧1. 高效阅读:由于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抓住文章的重点信息。
可以先阅读题目和选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关信息,这样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
2. 注意词义推测: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词语,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其他相关信息来推测词义。
同时,要注意词义可能会因为时代背景、作者习惯等原因产生变化,需要保持灵活的思维。
3. 梳理逻辑关系: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转折、因果、递进、并列等关系词语的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将句子拆解、归纳出主干等方式来梳理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解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解析文言文阅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
掌握好文言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
一、实词解释题实词解释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时还需要参考古代词典或成语典故。
例如:句子: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问题:请解释“饱”和“安”的含义。
解答:根据上下文,这里的“饱”指的是食物的充足,即吃得很饱;而“安”则指的是生活的安定,即过着安逸的生活。
二、虚词辨析题文言文中的虚词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虚词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区分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例如:句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句子2:静者德之本,俭者德之终。
问题:请分析两句话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两句话中的“以”都是介词,表示目的或手段。
在句子1中,“静以修身”表示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在句子2中,“俭以养德”表示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三、句子翻译题句子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子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例如:句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问题: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
”四、段落理解题段落理解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综合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落的意义和结构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段落中的主旨句、观点句和支持句,做到全面理解。
例如:段落: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问题:请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旨。
解答:这段话的主旨是孔子提倡君子在饮食上不过分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过分追求安逸,而在工作和言语上则要勤奋和谨慎。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意(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提高文言文成果的方法中考的复习方法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的最基本的力量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学校阶段需要把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敏捷。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把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消失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敏捷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留意把它放在详细的语境中,结合详细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精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分;精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详细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详细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留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坚固识记;最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No.3句子翻译
1. 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
如: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
④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⑤省略介词。
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5)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No.4文意理解
1. 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2. 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
”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答题要求:
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③注意答题层次。
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5)建议献策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
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