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6.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GDP
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
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近日,来自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
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议论。
有人鼓掌,有人赞叹,也有人泼冷水。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成为现实之后还是让人们感到震撼。
世界将重新打量中国,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
”实际上,中国GDP跻身世界第二这个新闻点,不仅促使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在提醒中国认真审视自身发展。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经济发展本身也包含了复杂的含义。
我以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标志着中国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这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自1968年日本超越联邦德国晋级世界第二以来,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少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将全球的经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全球化走到了人们面前!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机遇,是我们实施民族复兴的巨大机遇,改革开放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展开!1978年,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而今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多年,回首这30多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深入到人心,也真正地指导了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
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这30年来,即便在2000年左右时,中国经济的规模还仅为日本的1/4,其时外界认为中国需要25年才能赶超日本。
但中国仅仅用了10年就赶上来了。
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对于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世界经济排名榜上的每一次跃进,都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得到的成果。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
“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
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
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
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表 2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的全面理解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你知道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定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进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刻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舍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3.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7.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
作为人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个人的看法是,GDP可以作为评估经济发展的一个参考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GDP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产出和增长,而忽视了一些其他重要因素,比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福利等。
在追求高GDP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仅仅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可能是片面的。
其次,GDP并不完全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高GDP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但它并不能保证这些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民。
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虽然高,但并不能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在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等。
最后,GDP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GDP通常通过统计货物和服务的总值来计算,而忽视了一些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非正规就业等。
这可能导致对于一些经济活动的低估和忽视。
我认为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观念。
一分为二地看待GDP
另 ~ 方 面 ,更 应 冷 静 地 看 到 ,
这 个 “ 界 第二 ” ,还是 一 个 成 色不 世
足 、水平 较低的排 名成绩 。从 中 日
比较 角 度 而 言 ,总 量 超 越 并非 全 面
超 越 ,差 距 和 不 足 依 然 存 在 甚 至 醒
与 社 会 、经 济 与 民生 发 展 不 协 调 的
G P D 总量高的背后
一
进 ,都有 着 近 乎 “ 泰 山 以超 北 海 ” 挟
的神 奇 。
济 正 处 于 艰 难 的 转 型 阶 段 ,高 速 发
展 过 程 中依 然 较 多 地 依 靠 高 耗 能 、 高 污 染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支 撑 ,发 展 方 式 仍 未 彻 底 告 别 粗 放 ,经 济 结 构 需 要 进 一 步优 化 调 整 ,单 位G P D 所 消 耗 的 能 源 、资 源 还 相 当 高 ,经 济
如 人 们 面 对 这 个 新 闻 的 复
杂 心 情 ,这 一 变 化 本 身 也 包 含 了 复
杂 的 含 义 。笔 者 以 为 ,应 一 分 为 二 地 看 ,看 到 成 绩 ,更 看 到 问 题 ;看 到 希 望 ,更 看 到 挑 战 ;不 可 妄 自尊 大 ,但也 无 需妄 自菲 薄 。
与 中国 国 运 的关 联 ,就 会 发现 ,G P D
如何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国内生产总值
如何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国内生产总值佚名【摘要】一、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页(P64-64)【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评价;生产活动;GDP【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3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为了正确理解GDP的含义,还需了解以下几点概念:第一、GDP核算遵循“在地口径”,不论生产者隶属于何地,生产成果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GDP。
例如,江苏企业生产的产品经由上海海关出口,产生的关税计入江苏省GDP;第二、常住单位是指:①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等;②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
企事业、政府机关和居民个人满足上述条件都可以成为常住单位;第三、GDP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大部分服务的生产(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
上述货物和服务经由货币交易按照市场价格估价;未经市场交易可以参考相同产品的市场价格或按照实际成本估价。
从不同角度观察生产活动的成果,GDP核算方法可以分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理论上,三种方法得到的GDP总量应该一致,但是由于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不同,实际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的最终成果。
生产法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之和就是生产法GDP总量。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应得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计算方法,其中,个人所得为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国家所得为生产税净额(扣除支付给企业的政策性补贴)。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中国GDP,全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GDP的增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中国GDP的认识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GDP的认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中国GDP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结果。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将重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些改革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城镇企业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等,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使得中国能够利用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GDP的增长得益于制造业的崛起。
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制造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需求,还通过出口带动了外贸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同时也为GDP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GDP的增长。
中国政府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中国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如高速铁路、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
科技创新的推动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也为GDP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中国GDP增长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也给中国GDP增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在未来,中国GDP的发展将继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发展优势产业等。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与看法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与看法中国经济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闻名于世。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9%,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增长势头使得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核心。
然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讨论话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发展阶段。
制造业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存在着过度依赖外需、低附加值和高能耗的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中国经济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服务业发展对于提高就业水平、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面对人才短缺、行业壁垒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继续努力推进。
三、城乡发展差距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市地区享受着先进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资源,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水平。
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实施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高铁、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经济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中国GDP的重要性及认识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经济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GDP对于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GDP的认识进行论述,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GDP的背景和概述中国GDP指的是中国境内汇总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GDP增速更是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中国GDP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外贸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推动。
二、中国GDP的重要性1.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综合国力的体现:GDP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中国GDP的增长意味着中国的实力不断提升,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力的增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中国GDP的影响因素1.外贸和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之一,中国的GDP增长离不开对外贸易的推动。
世界各国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中国GDP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上的大力投资,以及居民和企业的消费需求,对GDP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3.政府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GDP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积极调控经济,保持了GDP的稳定增长。
四、中国GDP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经济结构调整:中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导致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和不合理。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浅析近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GDP的构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GDP的构成中国GDP的构成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首先,消费是中国GDP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消费潜力,使得中国消费需求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其次,投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升级,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
最后,净出口是中国GDP构成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中国GDP的发展历程中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持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这为中国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出口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GDP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局面。
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率。
三、中国GD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GDP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GDP增长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口能够脱贫致富。
这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能力,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其次,经济增长也刺激了企业投资意愿,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制造业逐步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此外,GDP增长还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四、中国GDP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GDP的增长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引领的经济增长对全球商品市场和国际分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进口需求对全球资源和商品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理解gdp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
理解gdp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概念: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在其境内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最终价值的总和。
它是政府和经济学家用来衡量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
二、注意事项:
1.GDP只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个参数,但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
政府应当考虑的不仅仅是GDP,还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其他各项指标,比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投资等,还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管理等。
2.GDP只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并不能衡量经济的长期发展态势。
3.GDP只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一个指标,它只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济,而不能衡量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等活动。
4.GDP指标只能衡量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不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如卫生、教育、环境等。
5.GDP的统计结果包含潜在的数据操纵和误差,所以在使用GDP 衡量某一段时期内经济活动时,应当仔细考量。
6.由于GDP仅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量,因此,不能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情况。
观察GDP的两个视角
观察GDP的两个视角(北京)郭松民“今年9省市GDP超万亿,辽宁四川跻身万亿GDP俱乐部,预计2007年中国的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2007年1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又近岁末,中国的GDP数字又是全线飘红,许多官员、专家也对此乐不可支,如中大奖。
但事情真的就如此妙不可言吗?其实,GDP无非是一个统计数字而已,孤立地说它的增加是好还是不好,都是欠妥当的。
恰如一个人的体重,我们无疑不能说越重就越好,80公斤就一定好于50公斤,而应该是综合其年龄、身高、性别等诸因素一起来看。
那么,观察中国的GDP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有这样两个视角:其一是分配。
这么多的GDP,在社会各阶层,各系统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才妥当呢?经济学家仲大军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DP的60%左右,而中国则仅占15%左右。
其他的GDP到哪里去了呢?一块被政府拿走了,大概占总量的35-40%,一块被企业资本拿走了,大概占45-50%。
这样的一个GDP分配格局,如果仍然以人的体重做比喻的话,则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重主要集中于头部和腹部:猛一看此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似乎很健康,但再一看却发现他的四肢骨瘦如柴,宛如芦柴棒。
显然,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分配格局,如果这个人继续这样“增长”下去,他的四肢早晚会支撑不住他的体重的。
实际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最大秘诀,莫不在于工资的快速增长。
比如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近30年,工资却仍然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
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
这大概是中国直到今天还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吧?其二是代价。
GDP又是超万亿,又是超德国,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如何?年底算一算账,究竟是赚了?是赔了?还是不赔不赚?有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至7%,2006年则已经到了10%。
如何正确看待GDP
如何正确看待GDP学院:财经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09级经济班姓名:张鹏学号:1050309014057如何正确看待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由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研究GDP拥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是SNA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其次,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GDP 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
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
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
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
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通过GDP我们可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GDP平均增速大约为9%。
对中国GDP的认识
对中国GDP的认识作者:高强摘要:中国的GDP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上升,但在人均GDP方面,人民的富裕程度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仍需不断建设。
关键字:经济实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次市场活动价值居民的幸福感指数灰色收入阴流子绿色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现在我们来横向与纵向说明一下中国的GDP。
从横向发展来说,2011年3月中国GDP首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有资料显示,日本官方并未承认。
中国的GDP首超日本暂居世界第二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的经济打个“喷嚏”,世界经济可能会“感冒”。
这是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一体化是必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与管理理念,输出非含金量的初级产品与高科技产品。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贸易量在09年相当于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贸易总量。
可见,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
那么日本官方为什么不承认中国GDP超过日本?首先是中国人均GDP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激增,再加上人口基数大这一基本国情,GDP虽然增幅较快,可人均GDP却始终增长缓慢。
中国政府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0%,而人均GDP反映的是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是接近小康社会,与发达国家富裕程度相比,还相距甚远。
所以说,中国的GDP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上升,但在人均GDP方面,人民的富裕程度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仍需不断建设。
从纵向发展来说,中国GDP近20年都保持高速发展,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我眼中的GDP
我眼中的GDP第一篇:我眼中的GDPGDP之我见众所周知,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
但我已不能清楚地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才接触到这个概念。
唯一记得的是知道的很晚。
或许是因为家乡的闭塞与落后,我也很少听到人们谈这么专业的概念。
但还是时不时的听到人们夸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就如自家农业生产丰收了一样,我一直都和不理解,但也没去多想。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政治课上学了《经济生活》,通过这本书,我对GDP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正致力于促进GDP的增长;那些年我国的GDP的增长速度平均在8%以上。
但我知道中国GDP总量小,所以基数小,我国增长8%所得到的经济增长总量还没有美国只增长2%所得到的经济增长总量。
上了大学之后,学习了宏观经济学之后明白了,国内生产总值更为详细的概念,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有两种核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但明白无论用哪种方法核算GDP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地下经济,DIY活动等,不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以高产量低附加值为方式的增长。
它未能使经济的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民众,于是出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速。
于是有人说是“国强民弱”的现象。
但我想说的是,国富了,民众不一定有多富;但如果国弱了,民众一定不会有多富。
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
我们不应一味指责,我相信中国有一天会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让所有人都羡慕的成就,不过只是时间的问题。
理性看待中国GDP
理性看待中国GDP摘要:gdp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用来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近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201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众多的赞扬声中,我们应该看到gdp 在反映就业情况、资源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的gdp。
关键词:gdp;就业;资源环境;社会福利众所周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gdp的积极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指引下,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但是,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问题以及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
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从而给人一种并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
gdp总量与人均gdp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迅猛,以年均10%左右速度增长。
2005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二季度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世界第二这个看似让人兴奋的位置,我们应当冷静看待。
在gdp总量的光环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国的人均gdp 低下的状况。
如果说gdp总量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人均gdp则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民生问题。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
谈谈我对gdp的看法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即国内生产总额,通常对GDP的定义——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新生产出来的附加价值之和,是该国经济整体表现的指标.包括的范围是国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就是说,不仅包括本国国民与企业,也包括住在本国的外籍人士、外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关于GDP的一则笑话:在巴黎某个研究GDP的年会上,经济学家济济一堂.休会时,美国的甲教授和英国的乙教授在大街上散步,赫然看见地上有一坨狗屎.甲教授说:“你要是吃一口狗屎的话,我就给你100万美元”乙教授反问:“真的吗?”“那当然!不过,我要看着你吃下去”甲教授说道.结果,乙教授真的吃了下去,甲教授虽心有不服,但也得开出支票给对方.乙教授收到支票后,并不开心,因为身为教授,为钱而吃狗屎的事情若是传出去,恐怕一辈子无法抬起头了.于是,他对甲教授说:“如果你也吃一口,我也会给你100万美元.”甲教授毫不犹豫的吃了,也顺利拿到乙教授给回的100万美元支票,并且两人约定对这件事保密.走回宾馆的路上,他们继续讨论着这件事,最后一致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刚才创造了200万美元的GDP.看到这,你或许会觉得很可笑甚至是荒唐,然而,两位教授的结论也是没错的,由此可见,GDP并不完全代表整体经济.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发展中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成长的成果.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地震、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核泄漏事故.针对这一灾难,全球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谈到这次灾难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与影响时,经济学家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日本经济已经失去20年,目前还在挣扎中,这次灾难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得倒退10年;另一派的某位著名经济学家则表示,若日本能控制核泄漏,对其经济可谓坏事变好事!因为要修复被冲毁的城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将会刺激日本经济复苏,GDP也会大幅上升.这种说法,似乎表达,提高GDP,只需要炸毁城市再来修复即可,这完全是荒唐的行为,但是,GDP的计算确实也是正确的.。
经济发展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解读
经济发展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解读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是我们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价值。
本文旨在解读经济发展与GDP之间的关系,并探讨GDP在衡量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常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持续进步。
GDP的增长通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因为经济部门的活动对GDP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GDP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就业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往往会有所改善。
GDP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总体扩张,但并不完全反映经济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即使一个国家的GDP增长迅速,但如果这种增长是依靠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严重污染环境或过度依赖某一产业等,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仅仅依靠GDP的增长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存在局限性的。
二、GDP的局限性1. 忽视非经济因素:GDP无法充分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环境状况、公共服务等非经济因素。
例如,一个国家的GDP可能很高,但人民的生活质量却较低,环境恶化严重。
因此,仅仅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是不够全面的。
2. 忽视非市场活动:GDP只计算市场上发生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价值,并不包括非市场活动,如家庭生活、自愿劳动和黑市交易等。
因此,GDP无法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
3. 忽视收入分配差异: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异。
即使GDP增长迅猛,但如果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整体社会的福祉贡献可能并不显著。
4. 忽视质量和创新:GDP只关注经济的总体规模,而忽视经济的质量、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评: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GDP总量世
界第二
2011年02月21日 03:38 人民网
近日,来自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热议。
鼓掌者有之,泼冷水者有之,振奋者有之,焦虑者亦有之。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成为现实之后还是让人们感到震撼。
世界将重新打量中国,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
实际上,中国GDP跻身世界第二这个新闻点,不仅促使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在提醒中国认真审视自身发展。
一如人们面对这个新闻的复杂心情,这一变化本身也包含了复杂的含义。
笔者以为,应一分为二地看,看到成绩,更看到问题;看到
一方面,中国GDP
提高,这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自1968年日本超越联邦德国晋级世界第二以来,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少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迅猛发展势头的一个自然结果。
即便在2000年左右时,中国经济的规模还仅为日本的1/4,其时外界
认为中国需要25年才能赶超日本。
但中国仅仅用了10
30年来,中国GDP 年均增长9.8%
倍多,对于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世界经济排名榜上的每一次跃进,都有着近乎“挟泰山以超北海”的神奇。
另一方面,更应冷静地看到,这个“世界第二”,足、水平较低的排名成绩。
从中日比较角度而言,超越,差距和不足依然存在甚至醒目。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GDP 是3566美元,而日本人均GDP 为39573美元,是中国的10倍以上。
两国之间富裕程度还有很大差异,同等购买力下,日本人均收入是中国的五倍。
中国的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日本,即使是同一产品在产业链上的结构和地位与日本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此外还有创新研发能力、劳动力综合素质、能耗水平……中国的差距与不足,与其成绩一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中国自身发展来说,达到GDP 总量世界第二这么一个高度,可以说是负重奋进、步履艰辛。
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转型阶段,高速发展过程中依然较多地依靠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发展方式仍未彻底告别粗放,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单位GDP 所消耗的能源、资源还相当高,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民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老百姓期待“做大蛋糕”,更加关注“分好蛋糕”。
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说:“GDP 犹如一本存折。
存款的加减本身并无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国民能否安居乐
业。
”追求可持续发展,努力让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对日本是这样,对中国更是这样,而且已经成为决定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所言,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指标。
中国有13亿人口。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种清醒的自知,或许用中国领导人经常讲到的“乘除法”会更好理解。
再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对中国的GDP和发展问题,亦当作如是观。
如果打开历史的视野,追寻GDP与中国国运的关联,就会发现,GDP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而国家所处的发展轨道决定了兴衰成败。
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世界的25%—30%,总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5。
对于那时闭关锁国、僵化落后的中国来说,再大的经济总量,也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于是“天朝上国”崩溃于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
170年之后,中国历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亡与救亡、困顿与奋斗之中,已经走出历史围城,艰难地重返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文明现代的国家,正以其自身的发展,坚定地融入世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审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辨世界格局的变动趋势,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中国的发展依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问题一体。
中国,依然在路上。
(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