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病因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其基因病因多
样性较大。
已知的与HCM相关的基因突变超过200种,其中
最常见的是β肌球蛋白基因(MYBPC3)和肌红蛋白基因(MYH7)的突变。
其他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肌钙蛋白基因(TPM1)、肌球蛋白
酸激酶基因(PRKAG2)和调节蛋白基因(ACTC1)。
最近,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与HCM相关的基因,如紧密连接蛋白基
因(JUP)和T波抬高综合征基因(KCNQ1)。
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需求。
因此,了解HCM患者的基因型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提供
家族遗传咨询都非常重要。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03
肥厚型心肌病的非遗传因素
心脏负荷过重
总结词
心脏负荷过重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非 遗传因素之一,长期承受较大的心脏负 荷可能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肌功能异常。
VS
详细描述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通常需要承受比 正常更大的压力或容量负荷,这可能是由 于长期高血压、主动脉狭窄或心脏瓣膜疾 病等引起的。这种过度的负荷刺激可能导 致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肌组织的重构,进 而引发心肌肥厚和心肌功能异常。
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对HCM的认识与关注
1
提高公众对HCM的认知度,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 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加强对HCM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 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鼓励社会各界关注HCM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 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HCM防治事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炎症和感染
总结词
炎症和感染也可能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有 关,一些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和感染可能促 进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肌组织的重构。
详细描述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持续刺激和损 伤,从而引发心肌肥厚和心肌功能异常。此 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柯萨 奇病毒等,也可能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有 关。这些炎症和感染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机制 影响心肌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从而导致肥厚 型心肌病的发生。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及家属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病因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复杂,涉及多种遗 传和环境因素,研究难度较大。目前 对H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2%-0.5%,估计患者总数为1500-2000万。
其中,约70%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
oHCM患者因心肌过度收缩,心室壁肥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起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两篇最新综述对HCM的诊断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简明的原则。
主要内容概括1.横断面研究显示,临床医生对HCM疾病谱的认识不足,导致大量的HCM漏诊。
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HCM患者的死亡率。
2.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有助于明确诊断、进行风险分层以及鉴别梗阻性与非梗阻性HCM。
3.采用无创影像学检查进行家庭筛查,可识别具有HCM表型的亲属;通过遗传分析,可识别携带致病基因的无左心室肥厚的个体。
4.目前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室间隔减容治疗,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丙吡胺为主;手术治疗包括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酒精室间隔消融术,可逆转由流出道梗阻引起的心衰进展。
5.虽然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可使HCM相关的死亡率由6%/年降至0.5%/年,但并不能改变疾病的临床病程。
新型药物Mavacamten和Aficamten为改善HCM患者的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1.HCM的诊断流程在不伴其他致心肌肥厚的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或瓣膜病)的情况下,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显示左心室肥厚且无扩张,则提示肥厚型心肌病。
对于成人患者,HCM的诊断依据为左心室任何节段的室壁厚度≥15mm。
对于有HCM家族史的患者,或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左心室壁厚度为13-14 mm即可诊断HCM。
对HCM患者的初步评估,问诊内容主要包括晕厥、胸痛、心悸、心衰相关症状以及HCM和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问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和基因检测(如图1所示)。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肥厚型心肌病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肥厚型心肌病来源:文都图书肥厚型心肌病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考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病因、护理问题等。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非不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使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心肌为显著肥厚、心腔缩小,以左心室为多见,常伴有二尖瓣瓣叶增厚。
分类: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一)病因: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
研究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弛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过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减轻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抗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肌病变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心力衰竭有关。
3.疼痛胸痛与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
4.焦虑与疾病呈慢性经过、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日益加重有关。
5.潜在并发症:栓塞、晕厥、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上面总结归纳的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知识点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学习的知识点,转眼就到四月份了,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的我们要平心静气的学习,按照学习计划,走好复习备考的每一步,张素娟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关必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关必练880题》、《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速记宝典》和李杰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这基本书,对我们现阶段的复习备考帮助很大,好好利用一下吧,认真准备,预祝考试顺利。
肥厚型心肌病

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 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间存在压力阶差; 左室腔变形,可呈香蕉状、舌状、纺锤状; 冠状动脉造影多数正常 (但对那些有疑似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ST-T改
变的患者有重要鉴别价值。)
心内膜心肌活检
一般不用于HCM诊断,用于与淀粉样变、糖 原贮积症等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普通胸部X线心影大小可以正常或左心室增大。
二、心电图(变化多端)
QRS波左心室高电压;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I、aVL、V4-V6导联); 少数患者可有深而不宽的病理性Q波(II、III、 aVF导联)。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IVS非对称性肥厚 (IVS≥15mm或舒 张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之比大于1.3);
由于 CCB 具血管扩张作用,严重流出道梗阻患者
用药初期需严密观察。
药物治疗
二、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ACEI 、 ARB 、 β -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螺 内酯甚至地高辛。 三、针对房颤的治疗 阵发性——胺碘酮;
持续性——β-受体阻滞剂。
(除非禁忌,一般考虑口服抗凝药治疗。)
非药物治疗
适应症 III-IV 级),内科治 疗无效。
方法
1. 肥厚室间隔切开-切除术; 2.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 3.双腔心脏起搏:右室心尖起搏引起室间隔的异 常运动(收缩期向右室移动)。
谢谢
三、超声心动图显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15mm
或与后壁厚度之比≥1.3; 四、阳性家族史(猝死、心肌肥厚等)。
治疗
治疗原则:
改善症状,减少合并症和预防猝死。 治疗方法: 减轻流出道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顺应性、 防治血栓栓塞事件和识别高危猝死患者。
内科学-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 称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 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 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 少数可达到3。此外,以心尖区肥厚为特征的属于原发性肥厚型 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首先 报告。
虽然肥厚是该病的显著特点,但纤维化和微循环的异常也可出现, 而且在明显的肥厚发生前已可检测到间质纤维化,局灶的纤维化 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测出来,这常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 同时,心肌肥厚会使肌间血管的管腔减小,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心 绞痛。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 小程度也减轻,甚至扩大,此为晚期表现。
该杂音的产生,除了心肌肥厚引起的流出道梗阻之外,另外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收缩期血流经过狭窄处引起文丘里(Venturi)效 应,使二尖瓣前移靠近室间隔,进一步加重流出道梗阻。值得注 意的是,由于心尖部二尖瓣关闭不全,这一杂音会随着心肌收缩 力和左心室容量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当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 会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者做Valsalva动作时,胸腔压力增加, 回心血量下降,均可导致杂音增强;反之,使用β受体阻断药或 采取下蹲体位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容量增加,杂音就 相应减弱。
肌 原 纤 维 蛋 白 基 因 突 变 会 导 致 钙 敏 性 增 强 、 AT P 酶 活 性 改 变 , 引 起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舒张受损,从而引起心肌肥厚。这种肥 厚往往是杂乱无序的心肌细胞增大。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 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 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
④心悸,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
(医学课件)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2019/7/29
4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HCM显示出与年龄相关的发病率,很少在25 岁前诊断;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报告每年每10 万人0.3~0.5的发病率
国外报道人群患病率为200/10万。我国有调查 显示患病率为180/10万
心超检出率0.5%,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
主要原因。多于20——40岁发病,男性多于 女性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is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LV) wall thickness that is not solely explained by ab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2019/7/29
8
2.儿童:与成人中一样,诊断 HCM 需要保证 LV 室壁厚度 ≥ 预测平均值 + 2 SD(标准差)
3.亲属:对于 HCM 患者的一级亲属,若心脏成像 (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或 CT)检测发现无 其他已知原因的 LV 室壁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厚度 ≥13 mm,即可确诊 HCM
2、20世纪80年代临床医师意识到HCM的家 族性,并第一次报道了肌球蛋白基因突变至
HCM
曾命名: 左室流出道梗阻
主动脉瓣下特发性狭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2019/7/29
3
一.定义(Definition)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 H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指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心 室室壁增厚
10
心电图特点:变化多端,主要表现QRS波左心室高电压、倒置T波和异常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14q11.2-q13]
α-原肌球蛋白(TPM9p13.2-q13.2]
11 2 21 4 >50
4
6
… Met129Val Arg154His 大多数突变导致了短链蛋白 Glu22Ly
Arg249Gln Gly256Glu(ATP区的外端) Arg403Gln ( 肌 球 - 肌 纤 蛋 白 接 口 ) Arg453Cys(ATP区的外端) Val606Met(50-kd交叉点) Arg719Trp(ELC结合点) Gly716Arg Arg719Gln(ELC粘接口) Lys847Glu(在杆上) Arg870His(在杆上) Leu908Val(在杆上) Asp175Asn Glu180Gly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is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LV) wall thickness that is not solely explained by ab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药物:他克莫司、类固醇、羟化氯 喹
未知病因(25%-30%)
6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基因多变性
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
已明确突变的举例
数目
突变(在分子中的位置)
临床联系
心脏肌钙蛋白T(TNN2)[lq32] 基本轻链(MYL3)[3p21.2-p21.3] 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11p11.2] 调节轻链(MYL2)[12q23-q24.3]
2019/11/13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肥胖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肥胖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肥胖性心肌病的病理病因,肥胖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肥胖性心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当体内摄入超过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
在达到相当的储量时遂演变为肥胖。
过度肥胖可造成心功能紊乱,发展为肥胖型心肌病。
*二、发病机制1.肥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高血容量、心脏负荷增大等有关。
超声心动图研究证实心脏室壁张力(可用以下比率表示:室壁厚度/心室舒张其内径)与心脏收缩功能高度相关,如心室缩短分数、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及射血分数等。
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时,此比率也低,说明心脏室壁张力高。
据此,可将肥胖患者分为2组,一组患者心功能正常,其心室壁增厚,心室腔半径增大,而心室壁张力正常;另一部分患者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室壁增厚不如心脏内径增大明显,心室壁张力高。
对于有循环充血的肥胖患者,要鉴别其是否有心衰,必须进行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或心脏造影检查,以测定其心脏收缩功能。
2.病理解剖过度肥胖患者心脏重量比理想体重者显著增加,个别是等身高非肥胖者的2~3倍,有报道一名肥胖患者的心脏重达1100g。
综合报道,患者左心室肥厚6%~56%,离心性肥厚为其特点,左室径扩大8%~40%,左房扩大10%~40%,部分病例(32%)伴有右心室扩大,8%~33%患者右室肥厚。
部分患者(25%~50%)心底部、房室沟及心室表面有大量脂肪,但这并非心脏增重的原因。
有报道心肌活检发现,少数患者(3%)心肌细胞、心脏纤维支架及血管周围有脂肪浸润,右心系统易被累及,认为其可导致心室功能损伤、传导系统受累而并发心律失常。
左室很少有脂肪浸润。
有研究报道,右心内膜活检发现多数肥胖患者有心肌细胞肥大。
3.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在过度肥胖者明显,尚无充分资料表明在中度肥胖患者也有如下各方面的改变。
患者整体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并与体重的增加呈正相关,这主要是血管床增加所致。
肥厚型心肌病

四、病理: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改变在心肌特征:为不均等的IVS 肥厚,亦 有心肌均匀肥厚及心尖部肥厚的类型。其组织学特征:心肌细胞 的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 五、表现: 部分病人可完全无自觉症状而在体检中被发现或猝死。 许多患者有心悸、胸闷、劳力时呼吸困难等,伴有流出道梗阻 的病人也可有起立时或运动时的眩晕,甚至意识丧失等表现。 体检:心脏轻度增大,S4 、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有流出道梗阻 者于胸骨左缘3~4肋间 闻 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杂音,当LV容积下 降即前负荷减低(含硝酸)时或心率加快时而增强。
肥厚型心肌病
一、定义: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血 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二、病因:不明、常有明显家族史(占1/3)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还认为与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有关 (如举重运动员等)。 三、分型:依LVOT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型:主要为主动脉瓣下 IVS肥厚明显。 非梗阻型:心肌均匀增厚。
特异性心肌病
一、定义:病因明确或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可分为:
1、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等。 2、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亢、甲减、贫血等。 3、全身性疾病:SLE、皮肌炎 、类风湿。 4、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肌萎缩等。 5、过敏反应或中毒:酒精、放射线等。 6、其他还有围产期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
六、检查 1、X线:有心衰时心影扩大。 2 、ECG:常见有LV 肥大,ST-T改变,V3-V4 为中心的深大倒置 T 波。 在下壁组(Ⅱ、Ⅲ、 avF ) avl 或 V4 、 V5 上出现病理性 Q 波,此 外室内传导阻滞及早搏亦常见,心尖肥厚型于心前导联见深大倒 置的T波。 3、UCG: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可见IVS非对称性肥厚,IVS运动 减低,SAM现象(梗阻型)LVOT血流频谱见湍流信号。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是多选题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是多选题
摘要: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病因
二、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和诊断
三、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3.生活方式调整
四、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和预防
正文: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心肌细胞肥大,导致心肌壁增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该病通常表现为心脏负荷增加,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心脏超声检查。
治疗原则是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延缓心肌肥厚的发生,减慢心率,积极的治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受体阻滞剂、Acei 或Arb 类药物等。
受体阻滞剂能够减轻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衰的远期预后;Acei 或Arb 类药物则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对于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还可以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等。
手术治疗包括室间隔切除术、左心室成形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此外,生活方式调整也是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的重要一环。
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以减轻心脏负荷。
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预防肥厚型心肌病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肥厚型心肌病的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的护理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
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心律失常,严重者并发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一)病因: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致病因素: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
促进因素: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强度运动。
(二)病理:心肌为显著肥厚、心腔缩小,以左心室为多见,常伴有二尖瓣瓣叶增厚。
本病的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三)临床表现症状:先兆---晕厥,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劳力性胸痛,房颤,猝死体征:心脏轻度增大,胸骨左缘3~4或心尖部吹风样SM0(四)实验室:1、胸部X线——心影多增大2、ECG——病理性Q波,左室肥大,ST-T异常3、心导管——梗阻型者左心室腔与流出道间压差>20mmHg4、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壁增厚; >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1;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内突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运动(五)治疗要点原则—弛缓肥厚心肌,防止心动过速,维持窦律,减轻流出道梗阻抗心律失常。
1.避免诱因: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激烈运动、持重、情绪激动、突然起立或屏气等诱因,减少猝死的发生。
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禁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减少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
2.药物治疗:建议应用受体阻滞剂(普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治疗。
3.介入治疗:重症梗阻性病人可作介入治疗。
4.手术治疗:切除最肥厚的部分心肌,缓解机械性梗阻。
在任何治疗无效情况下,可考虑心脏移植。
凡能影响心肌收缩力,改变左心室容量和射血速度的因素,都使杂音的响度有明显变化。
杂音减轻:如使用受体阻滞剂、下蹲位、举腿或体力运动,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使左心容量增加。
左室血多→→→杂音↓←←←心肌收缩力弱(举腿、下蹲)(薄-弱)(受体阻滞剂)杂音增强:如应用洋地黄,含服硝酸甘油或做Valsalva动作,会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增加心肌收缩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遗传性因素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
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型的梗阻症状。
大约50%~5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说已被公认,且认为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密切关系。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脏命名及分类专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是肌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遗传缺陷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以下设想:①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其证据为本病易伴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
②胎儿期室间隔不成比例的增厚与心肌纤维排列不齐,在出生后未正常退缩。
③房室传导过速导致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不同步激动和收缩。
④原发性胶原异常引起异常的心脏纤维支架,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
⑤心肌蛋白合成异常。
⑥小冠状动脉异常,引起缺血,纤维化和代偿性心肌老前辈。
⑦室间隔在横面向左凸而在心尖心底轴向左凸(正常时均向左凹),收缩时不等长,引起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局部肥厚。
2.钙调节紊乱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钙调节
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
Wagner 等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受体数量增加,反映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密度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肥厚的室间隔,而且存在于厚度正常右心房心肌,提示受体的增加不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是一种原发性缺陷。
(二)发病机制
本病以心肌肥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特征,可表现为全心、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心尖及乳头肌肥厚,其中以室间隔肥厚最常见,肥厚的心室壁可超出正常3倍以上,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
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
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
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
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
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
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
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
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
各年龄均可发生
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
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肥厚可为非对称性(占90%)、对称性(占5%)及特殊部位肥厚。
有些病人可仅表现为右心室肥厚,严重者可形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及收缩期压力阶差。
根据室壁肥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将本病分为3型:①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②对称性左心室肥厚;③特殊部位肥厚。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肥厚型心肌病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有7个基因、70余种突变与该病有关,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突变。
虽然不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类似的心肌肥厚,但有些基因突变似呈良性临床过程。
约50%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见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自发地发生相同基因突变而无明确家族史者。
1989年,Jarcho等对一个大的法兰西-高加索裔家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病的第1个染色体位点14q1,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第1个易感基因——β-MHC基因。
迄今为止,已经公认有7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HCM,它们是: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心肌肌钙蛋白-T(cTn-T)、α-原肌球蛋白(α-TM)、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必须性肌球蛋白轻链(ELC)、调节性肌球蛋白轻链(RLC)和肌钙蛋白-I(cTn-I),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肌节收缩和(或)调
节功能异常可能是HCM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不尽相同,同一基因不同编码区的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差异,而且同一家系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成员,也并不全部表现有心肌肥大。
上述导致HCM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除遗传因素外,可能还受性别、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DD基因型与HCM关系近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其他发病学说:①毒性多肽(poison polypeptide)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多肽可与其他心肌成分结合,使正常心肌纤维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
②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s)学说:是指基因突变可生成一种截断蛋白,使正常肌小节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影响到粗肌丝或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导致整个肌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
含功能不全蛋白的心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导致代偿机制启动,心肌细胞c-myc、c-fos等原癌基因表达增强,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从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肥大。
(3)钙通道异常:分析含α-TM基因Asp175Asn突变患者及转基因鼠的心肌纤维发现,它们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均高于正常心肌纤维。
因此,在较低的钙离子浓度时肌丝的张力较正常为高,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
持续增强的收缩状态可诱发心肌肥厚及心肌舒张功能不全。
(4)儿茶酚胺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胎儿时期儿茶酚胺产生过多
或活性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HCM病人中亦发现存在儿茶酚胺活性增强和环磷酸腺苷贮存减少;将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可见心肌细胞内c-myc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5~10倍,这一反应可被α受体阻滞药阻遏,被蛋白激酶C活化剂增强,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通过α受体激活磷酸肌醇酯/蛋白激酶C途径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
2.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心肌细胞极度肥大、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肌束结构破坏呈螺旋状;随病情发展,心肌纤维化成分逐渐增多,并可有冠状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
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
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压力阶差水平。
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
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
此外,凡能降低左室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
收缩期压力阶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心肌
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导致晕厥。
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
晚期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
HCM患者冠脉血流的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氧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绞痛相当常见。
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病理生理
1.左室流出道梗阻在收缩期,肥厚的心肌使心室流出道狭窄。
在非梗阻型,此种影响尚不明显,在梗阻型则比较突出。
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肌凸入心室腔,在左心室,使处于流出道的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靠近而向前移位,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此作用在收缩中、后期较明显。
左心室喷血早期,流出道梗阻轻,喷出约30%心搏量,其余70%在梗阻明显时喷出,因此,颈动脉波示迅速上升的升支,下降后再度向上成一切迹,然后缓慢下降。
流出道梗阻在收缩期造成左心室腔与流出道之间压力差,流出道与主动脉间无压力差。
有些患者在静息时流出道梗阻不明显,运动后变为明显。
2.舒张功能异常肥厚的心肌顺应性减低,扩张能力差,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发生障碍,舒张末期压可以升高。
舒张期心腔僵硬度增高,左室扩张度减低,由此心搏量减少,充盈增高且压迫心室壁内冠状动
脉。
快速充盈期延长,充盈速率与充盈量均减小。
3.心肌缺血由于心肌需氧超过冠状动脉血供,室壁内冠状动脉狭窄,舒张期过长,心室壁内张力增高等引起
孔氏验孔氏特效验方馆的肥厚化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