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1月历史试题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考试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1全册和必修2第1~2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折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3.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唐代地方蕃镇割据,城市建设发展迅速B.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C.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D.宋朝坊市分开,导致城郭街道常年失修4.清代学者储大文曰:“远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5.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
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栽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可见,罗马法的显蓍特点是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6.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C.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D.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曾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作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4.(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6.(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8.(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天津市蓟县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天津市蓟县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为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部分为历史试卷,共100分。
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一卷 1 页至 3页,第二卷4 页至 7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①秦朝实行郡县制 ②唐代三省六部制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2、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人和世界被发现 D 、基督教的传播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人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下列哪部作品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 )A .BC D5、右图中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A.煤 B.石油C.电力 D.核能6、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广东省广州市2014届高三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精校版)
试卷类型:A 广州市2014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2014.01 本试卷共12页,共41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14.明清时期出现了“弃儒就贾”的现象。
其原因是A.科举制度被废除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5.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6.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命题教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
”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
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B.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C.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2. 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
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
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 ( )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3.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4.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
广东省广州市2014届高三综合综测(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4.312.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它”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13.《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
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
”据此可知当时A.限制经营场所B.奉行“重农抑商”C.商业空前繁荣D.重视监管商业14.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该思想家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15.《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
这表明A.“预备立宪”破产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C.清朝统治覆灭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16.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
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A.洋务运动的推动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C.工人运动的高涨D.政府鼓励兴办实业17.“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这一变化缘于A.两极格局的形成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8.在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城邦对公职人员实行多种约束。
其中包括①公职人员必须是成年男性公民②陪审法庭的监督③陶片放逐法的震慑④任期的限制1270—1890年英国的平均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③④19.据右图,1830年以后英国的平均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 .商人在世界各地赚取丰厚利润C .工人收入总量的增长拉升了平均收入D .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年均收入在1830年开始迅速增长,根据史实应当是工业革命作用的结果。
四川省邛崃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5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填涂在机读卡上的相应位置。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2.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B.“盐铁官营”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4.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图1 金朝“贞佑宝券”(纸币)拓片(植入铜活字以防伪)图2 1490年华隧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图3乾隆年间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书页图4 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排印的华资中文日报)①活字原料丰富②服务对象广泛③技术逐渐进步④技艺水平一直领先世界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解析版】河南省开封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2页。
全卷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座号等填写(或涂黑)在答题卷的相应栏目内。
考试结束,仅收答题卷。
2.第Ⅰ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把第Ⅱ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的相应栏目内。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考点:宋明理学。
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故选C。
2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考点: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从中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选D。
A、B、C三项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26.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21年和1922年B. 1937年和1938年 C. 1927年和1928年D.1949年和1950年【答案】C【解析】考点: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淮南三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淮南三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
由该资料可以推论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 《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3.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4.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
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讼。
”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6.英国学者梅因在其《古代法》中说“从整体上讲,罗马人在法律改进方面,当受到自然法的理论的刺激时,就发生了惊人的进步。
”这主要表明( )A.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根源B.古代罗马人的法律意识较强C.自然法使罗马法臻于完善D.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7.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解析版】陕西省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4.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摇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
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周代的时候,相比前代而言,人们对神的敬畏大不如从前,如“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说明了这一点。
出现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不再盲目信从。
而这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故应选D。
25.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济贫以安抚广大民众B.政治的最高目标是仁政C.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D.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答案】C【解析】考察董仲舒的新儒学。
从材料“‘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可以看到,董仲舒特别强调政治秩序和思想的统一。
在董仲舒看来,皇帝是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人民,人民都要听命于他,实现高度的统一。
故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26.在古代雅典司法制度中,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雅典实行了随机从公民中抽取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陪审团对案件独立表决的制度。
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B.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私有产权D.司法人员缺乏法律素质【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分析题干材料的涵义可知,之所以出现陪审团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故A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应选A。
河南省陕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陕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这是周武王A.维护宗法制的需要B.安抚先代贵族的需要C.学习先圣王的需要D.笼络开国功臣的需要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度的存在B.中央集权的削弱C.行政效率的低下D.官僚政治的弊端3.《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
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
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这说明隋唐的三公A.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C.履行丞相职责D.务虚不务实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
”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B.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C.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益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5.《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载:“熙宁初,置局修敕,诏中外言法不便者集议更定,择其可恒采者赏之。
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
”这说明宋朝的二府A.分掌文武大权B.是促进宋代法制的核心力量C.是加强司法监督的主要部门D.参与国家决策6.宋代曾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上海市徐汇区2014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年级历史学科2014.1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
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
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
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
‛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2.观察右边的原始村落示意图,从中我们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开始了定居生活B.有原始农业和畜牧业C.已经懂得了用火D.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内外朝制B.封邦建国制度C.郡县制D.行省制4.古代东方文明在政治上都出现过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这一政治形态在下图中数字所示地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②①③5.《史记》和《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更是汉代的珍贵史料。
要想确切了解西汉历史,最适当的方法是( )A .只需研读《史记》和《汉书》B .研读、考证出土的汉代简牍C .将文献和简牍进行综合研究D .向研究汉代历史的专家请教6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
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适合的课题是( )A .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B .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C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D .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研究7.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
浙江省嘉兴市2014届高三教学测试(一)历史试题 含解析
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
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 B.都提倡中庸的思想C.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D.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13.据《唐会要》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14.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
这些辅政部门有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内阁④军机处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15.“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
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②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③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④作者反对盲从孔子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6.有学者认为: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
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封神演义》 D.《初刻拍案惊奇》17.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此战”指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18.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19.“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解析版】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试题(历史)0042)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图为胡文光刺史坊,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口,该牌坊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为纪念西递村人胡文光由皇帝批准在此修建。
胡文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曾担任万载县令、胶州刺史、荆州王府长史等职。
对胡文光及该牌坊理解正确的是A.明代后期黟县所属徽州府隶属安徽行省管辖B.胡文光因为科举出身获得地方官员任职资格C.“荆蕃首相”表明胡文光曾任明代内阁首辅D.该牌坊建筑艺术体现中国古代宗法血缘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废除了行省制,设三司管理地方,所以A说法错误;材料中明确给出了胡文光所担任过的所有官职,没有内阁首辅一职,所以C说法错误;D与材料所述无关,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2.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3.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
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
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②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③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④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5.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
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12.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即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这一制度应是A.科举制度 B.君主制度 C.分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3.《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
这表明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1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15.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
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C.上海市国民党控制的地盘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16.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
手杖市文明棍,西式礼帽市文明帽,自行车市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
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
“某一时期”应是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建国初期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17.台湾在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某事件,认为该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
该事件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18.右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19.“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
【解析版】湖南常德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湖南省常德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或最佳的。
将你所选择的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第Ⅱ卷上的答题栏内。
)1.《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2.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养心”、“诚”、“明”是儒家的思想,其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A项正确;从材料中孟子的话可知C项正确;从材料中周敦颐的话得出B项;孟子所说的“心”仅指思想,陆王心学所说的“心”是万物产生本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故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3.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4.《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高三一轮复习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4.01.2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字,它们依次象形: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2.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反映老子()A.提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思想 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强调无为而治3.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4.“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苾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名句。
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A.对南宋南渡后的历史反思 B.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C.对渡江战役胜利在望的赞美 D.对红军长征脱险后的期望5. 右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6.2011年6月26日,上海图书馆举办“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别展览,其中提到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于1902年9月在上海《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文章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称其为“社会主义之泰斗”。
此后,梁启超又多次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梁启超()A.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B.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是较早在著述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7.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
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8.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
”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历史现象的是()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9.有人认为:工厂工人的薪资只要能维持其生计即可,如果工资过高,工人生活改善,就会多生小孩,人口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劳动力便增加,工资随之下降,甚至低于先前水准。
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说法?()A.反映出工业革命期间行会对工资的看法 B.代表法国大革命前夕保守派的观点C.反映出19世纪英国资本家的态度 D.代表20世纪初俄国共产党的主张10.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A.l个 B.2个 C.3个 D.4个11.有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其中“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C.世界市场的一体化 D.国际分工日趋成熟1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8分)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
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
“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
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臵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
”“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
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臵之不知不问。
”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
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辙。
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材料三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摘自《环球》杂志《中国精英海权意识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4分)(3)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4分)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4分)14.(24分)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8分)材料二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
(4分)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材料三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上告人张秦氏(年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
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
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
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
——《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3)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
(4分)2011级高三一轮复习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4.01.20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D 2.A 3.C 4.B 5.B 6.D7.A 8.B 9.C 10.C 11.A 12.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52分。
13.(28分)(1)说明:历史上: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并且命名了南海;宋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该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4分)国际法:二战期间有关国际法律或文件明确规定该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分)(2)海权思想: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强化海权的关键在“民生之政府”(民主政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
(8分)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
(6分) (3)差异:中国人认为海权是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西方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4分)关键:更新海权观念、强化海权意识。
(4分)14.(1)妇女地位低下。
原因:经济不能独立;政治上无权;封建礼教的束缚。
(8分)(2)现象: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
(4分)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思想解放,地位提高。
(2分)(3)理由:夫妻无感情;丈夫对婚姻不忠;遭受家庭暴力。
(6分)原因: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
(4分)注: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文字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