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平民教育
陶行知平民教育
浅论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蒋永康[摘要]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
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
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平民教育实践一、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渊源陶行知自幼启蒙,所受教育都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孔孟之道中的“民重君轻”朴素的平等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由于陶父为耶稣教内地会会员,陶母在教堂中帮佣,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遂成为陶行知日后平民教育思想的另一来源。
有了以上的思想基础,陶行知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日渐不满,对灾难深重的民众寄以深切同情,产生了早期的爱国与救国思想,15岁时,他在教会办的学堂中学习,曾在宿舍的墙壁上题诗言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①。
青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处于偏僻的山区,视野不开阔,所能接触的尽是一些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或濒死的穷人。
他同情他们的悲惨命运,却又无法帮助拯救他们,于是萌发了“医药救人”的志向,入杭州广济学堂学习医学。
当时,不少有志青年都有学医济世救人的抱负,如青年时代的鲁迅、郭沫若都曾学习医学。
但当他们一旦明白了医学不能救国,无法改变人们的愚昧思想之后,又相继弃医从文,以教育、文学等来唤醒国人,陶行知亦走过这样的历程。
不久,他放弃学医。
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
辛亥革命后,该校易名金陵大学。
1911年10月,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陶行知影响极大。
他在学校中组织爱国讲演会,从精神上给同学们以启迪,组织运动会,从体魄上给同学们以锻炼。
在金陵大学的几年,是陶行知民主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发表了一系列的反封建、争自由、讲平等的文章,例如《一夫多妻之恶果》、《因循篇》、《民国三年之希望》、《共和精义》等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陶行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因循守旧,要求革新进步,祟尚个性自由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别在《共和精义》中,陶行知指出:共和之三大信条,为“自由、平等、民胞”。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作者:贺晓星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2期“平民教育”是一个颇有历史积淀感的词,提到它,马上想起的是晏阳初早期在旧中国开展的教育实验和运动。
那是一场历史意义深远、国际影响广泛的运动,而且主要为民间的力量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力量渗透到了社会的边边角角,教育成为了一项完全彻底的国家事业,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力量几乎没有了主动发起或以重要的角色身份参与教育事业的必要和机会,晏阳初的那场教育实验和运动也就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东西,仅仅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领域,出现在教育学、教育史的教材和论文当中。
在去年3月14日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由于温家宝总理谈到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平民教育”,指出中国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人人能受到教育,这个词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又回到了我们谈社会和教育问题的主要问题域,并一跃而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在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公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重倡平民教育自有它不容置疑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一点已有多人谈及,笔者无意一一整理复述。
笔者主要想从对“平民教育”概念的把握入手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本文首先想讲的是,平民教育是个多层次的概念,我们要多角度地去把握。
多角度地去把握,主要是指以下两点:一是这一概念本身有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不应单一呆板地去理解;二是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还应多角度地和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谈平民教育的展开和推动。
平民教育的“平”字,可以理解为一是治国平天下,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人格平等(参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姜荣耀的文章)。
关于第一点的“治国平天下”,温总理已经作了精辟的阐述: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平民教育放在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去重视。
试探我国新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试探我国新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栗明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保定,071000)摘要:新平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以生活化、社会化、生产化为宗旨。
目标是人人都能平等享有教育,为了人民的生活,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
以科学、民主的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方式、生活化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有时代特征的和谐人。
关键词:新平民教育教育公平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G4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266—01中华平民教育源于一战时期赴法华工识字教育;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民教育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新平民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实施的面向广大平民的教育,即秉承了五四时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又具有一些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质。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新平民教育不但坚守教育面向所有人、服务于所有人价值取向;特别强调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和对民生底线的维护,强调教育的重心要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目标,以科学、民主的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享受幸福的生活。
因此,今天的新平民教育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新的价值取向。
但平民教育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并没有过时,为新平民教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也给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当代价值。
一、关注弱势,和谐社会——新平民教育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严重过剩,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所抬头;平民教育问题再一次凸现出来。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许多地区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急需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山区的教育、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职业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设施落后、教育流于形式等。
社会地位低微、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使农民工难以与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相融合;中国有9亿农民,文化素质薄弱,这决定了平民教育的重点依然是农村。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后,教育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经过长 期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价值。他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 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同时,他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引导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晏阳初在中国的实践情况也为他的“平民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他 创立了“定县实验”模式,以定县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实践。通 过平民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需求,开展扫盲运动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的各种活动,定县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晏阳初还倡导“四大教育”理 念,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领 域,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改革中。还可以研究如何将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理论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 育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 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于全球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体 系和实际应用,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创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程和推进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 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和现实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教育 思想的精髓和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构建更加公平、普及和质量兼备的教育体系贡 献力量。
浅谈晏阳初之“平民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文化 自觉的心理所推动” 《 ( 十年来 的 中国乡村建设》 。所 ) 谓 民族 自觉 , 即是要反求诸 己, 自力 更生 的觉悟。所谓文 有
【 作者简介 】 卢
・
毅(94 )女 , 1 8一 , 湖北武汉人 , 陕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助教 。
98 ・
化 自觉 , 即是 有 鉴 于 近 代 中 西 文 化 的 接 触 后 , 成 文 化 混 形
命 ,它对 于民族 的衰老 , “ 要培养他 的新生命 ; 于民族的 对
堕落 , 要振拔他的新人格 ; 对于 民族 的涣散 , 要促成他的新
团结新 组织 。” 《 ( 农村运 动的使 命 及其 实施 的方法 与步
骤》 )他又进一步阐明 :乡村 精神之产生是 由民族 自觉与 “
和妇女的教育为工作重 点 ,后来把工作重点转 向农 村 , 认 为 中国农 民普通存在 的四大病害是 “ 、 、 、 , 四 愚 穷 弱 私” 而
治协调 。 晏阳初牢记“ 民为邦本 , 固邦宁” 本 的中国古训 , 他
致 力 于平 民教 育 与 乡 村 建设 运 动 , 用 意 就 是 在 治 本 固本 其
尊称为“ 世界平 民教育之父” 。宴 阳初无疑是 2 0世纪 中国
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人物 , 他第一个将产生 于中国本 土的平 民教育理论 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 国外 , 使之在国外 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
者 又是相互影响的。针对上述 四大病害 , 主张采取学校 他
式 、 会式 、 社 家庭式 三种方式 , 实施 四大教育 : 以文艺 教育
治愚, 以生计 教育治穷 , 以卫 生教 育治弱 , 以公 民教 育治 私。进一步主张“ 除天下文盲 , 作世界新 民”要使全世界的 , 平 民都有 “ 免于愚昧无 知的 自由” ,而且 都成为具有知识 力、 生产力 、 健康力和团结力 四力 “ 兼备” 世 界新 民” I 的“ 。【 1 ( ) 二 以定县为 “ 社会试 验室” 治本 固本 , , 使学术 与政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读后感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读后感
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
他丰富的平民教育阅历和深刻的理论见地使他在学界饱享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之盛誉。
他革路蓝缕,孜孜不倦,先后在中国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为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在长期的教育与社会改革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
他积极倡导并实践民本教育思想,指出民力如矿藏,需要挖掘,推行四大教育,提倡博士下乡等。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之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值得农村教育借鉴。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教育,既不是以慈善为怀的贫民教育,也不是欧美等国家的成人补习式教育,而是创造性地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试图用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民族再造的教育改革运动。
晏阳初通过大量调查,认为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种病症,因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造就出富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为使四大教育顺利进行,他还提出了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他积极倡导公民教育,着力培养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训练平
民的团结力。
他认为中国的农村建设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要着力培养新的使命,新的人格。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在我国今天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农、科、教结合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仍有借鉴意义。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
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这个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
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
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
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
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
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
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
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一、晏阳初简介: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課程論文: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学院:文学院班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4班姓名:王筠浩学号:22013308011133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所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
它注重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
与其相对的是精英教育,它考虑的是培养少数拔尖者,其结果是少数人获益。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对平民教育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
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民教育这条道路上探索着、努力着,政府也已意识到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方面的改革。
可是,谁能想象,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知识分子们都在忙于文学革命而著书立说创建阳春白雪的时候,已有一位先驱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意识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他就是我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之一——晏阳初博士。
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但是却没有投入到文学的洪流中,而是积极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且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却不像鲁迅、李大钊般打算在思想高度上唤醒广大中国民众,因为他明白阳春白雪只适用于知识分子,而救国开化仅靠知识分子是远远不够的,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中国民众是只知劳动而不懂文学的,甚至他们大都连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如何希望他们能够领略到那么先进的西洋思想。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从最广大人民入手,从最艰难的角度入手,他选择了开天下民智,强中国之魂。
于是他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巨的下里巴人式的知识救国之路。
这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文豪,但他之价值却远胜于文豪!晏阳初博士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可以说是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这一项事业上,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在中国,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一、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答: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
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2.《天演论》:答:《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
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是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4.洪仁玕“三宝”之说:答:洪仁玕“三宝”之说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
5.山海工学团:答:山海工学团是1932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6.《新教育大纲》:答:《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的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
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7.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答: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晏阳初_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_郑杭生
平民之苦是在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因 急需人力, 在中国招募了部分华工赴法修筑战壕、 运输物质和掩埋尸体……晏阳初随中国基督教青 年会的华工服务队, 来 到 法 国 普 兰 ’ ()*+),-. / 0 “为的是替华工服务, 去实践爱的人生观 ” 。 因为不 能写信、 看报, 华工们不仅不能与亲人取得联系, 还对战事一无所知, 生活极端枯燥乏味; 他们还因 语言不通, 招致鞭挞辱骂。 看到这一切, 晏阳初痛 心疾首, 开始严肃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想, “如果华工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根本不会有那 种粗鄙的举动, 同时, 定会组织起来, 发挥团结力 量, 用号召罢工等方法, 去抵抗一切的侮辱与欺压
英国的中国布道会, 派遣教士戴德生 042/ 年 , ( !89:; <=>;?@ A8BC?D) 到上海、 宁波一带行医传 教。 由于经费紧张, 戴脱离布道会, 成为自由传教 ()EF@8 "@C8@> 士。 戴德生创立内地会 04,2 年 , , 内 地会于 0433 年 进入四 川, GF;;F?@) 0412 年在 ( 今四川阆中市, 保宁府 距巴中 -.. 公里 ) 设立教 (HFCCF89 <I #C>F;) 堂。 青年牧师姚明哲 0414 年, 来到保宁, 并于 01.- 年在那里开办西学堂。 晏父 因受聘担任内地会巴中福音堂的中文教师, 由于 “西学 ” 他认为 是潮流所趋, 故而将 0. 岁的晏阳初 送到保宁的西学堂学习。
社 会 学 研 究
晏阳初: 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郑杭生 张 春内容提要晏阳初先生是我国, 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 社会改革家, 是我国早期社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大致有6种: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科学教育思潮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毕生从事教育运动,提出“化农民“与“农民化”的平民教育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理论,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通过定县实验探寻中国平民教育的主要问题在早期从事城市平民教育的时候,晏阳初已经认识到中国大多数文盲都在农村,于是转而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的推行。
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为了研究乡村平民教育,深入开展了定县实验工作。
通过定县实验,晏阳初指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愚、贫、弱、私”,四大疾病是中国平民普遍具有的基本问题。
“愚”指的是中国农民识字率极低,简直目不识丁“穷”指的是中国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谈不上什么叫生活程度和生活水水平线;“弱”指的是中国农民身体状况和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部分人的生命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没有科学治疗和公共卫生。
“私”指的是中国农民不能团结合作,毫无团体生活和团结力量,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
(2)平民教育的内容:四大教育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之法,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①文艺教育:包括平民文学和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和得到求知识的工具。
②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指普及科学知识,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③卫生教育:培养强健力,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健康水平;创建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进医疗设备的分配状况。
促成公共卫生的环境。
④公民教育: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培养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知识教育。
(3)平民教育的途径:三大方式①学校式:以文字教育内容为主,注重于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训练。
包括平民学校和统一的村学两种形式。
其中平民学校主要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分为初级、高级和巡回生计训练学校三种。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中华家庭教育学院攀登高峰精英教育是按照社会精英的标准来培养学习者。
英国的伊顿公学是全球著名的基础教育的精英版,而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则是大学中的精英学校。
伊顿公学造就了英语20位首相,而哈佛大学则出了8位总统及上百位诺贝尔在此工作和学习过,5位总统和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是许多学子的梦想。
中国许多政商领袖及科学界领袖均出自这两所学校。
所不同的是,哈佛耶鲁造就的是全球性,而清华北大造就的是国家性精英。
在讨论教育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教育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什么样的学校造就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在清华北大也有学渣。
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是多数清华人成为社会精英。
如果说伊顿公学有许多天然的资源,那些学生有些确实具有高贵的血统良好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资源,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功。
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则更多的是来自平民社会的学生,他们是被造就成了精英。
哈佛大学80座图书馆和1200万图书是这些学生成为社会精英的保障。
那种鼓吹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无赖。
读书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学历,这是两回事,但是一定要有知识,更要有建构在这知识之上的智慧。
这也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
还有一些人拿比尔盖茨、乔布斯来证明读书无用,那么就请你先知道:比尔盖茨9岁的时候就读完大英百产全书,高中就会编程,要知道那个时候学校的计算机还是租用别人公司的时间,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是今日,计算机普及的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高中生会编程呢(虽然现在的编程是用高级语言,比盖茨那时所用的半机器语言要容易得多。
)乔布斯本身学的不是艺术专业就却选修了许多艺术类课程,这反而说明,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说明是大学的东西他们提前学会了,再呆在学校是浪费时间,恰恰证明读书非但不是没有用,而是成功所必须的。
只是说明另一个问题,有人把文凭跟读书划上了等号,把混得文凭当作是读书,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耶鲁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不都是精英,但是精英所占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学校要高得多。
试探我国新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试探我国新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栗明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保定,071000)摘 要:新平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以生活化、社会化、生产化为宗旨。
目标是人人都能平等享有教育, 为了人民的生活,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
以科学、民主的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方式、生活化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有时代特征的和谐人。
关键词:新平民教育 教育公平 新农村建设Abstract:The new civilian education is a kind of people-oriented lifelong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to life and socialization,production into tenet. The goal is that everybody can enjoy equal education,to the life of the people,serves in the people's life,improve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a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life content, the way of life,living means ascension pedagogue's quality,to cultivate the epochal feature of harmony.Key words:the new civilian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86—01中华平民教育源于一战时期赴法华工识字教育;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民教育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新平民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实施的面向广大平民的教育,即秉承了五四时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又具有一些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质。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
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
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
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
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
”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
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
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
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
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
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
20世纪20年代北京平民教育的发展(1919—1928)
20世纪20年代北京平民教育的发展(1919—1928)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北京平民教育迅猛发展的时期(1919—1928)。
在这十年里,北京平民教育经历了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过程,给予了广大平民阶层更多的教育机会,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平民教育的起步还相对较为艰难。
此时,北京市内除了一些私塾和孤儿院外,几乎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
很多平民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女性教育更是严重缺乏。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开始关注平民教育问题,并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
1919年,全国各界曾在北京爆发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这使得广大平民群众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需求进一步增加。
正值此时,一位教育家陈独秀创办了"晨钟中学",这是北京平民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晨钟中学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该校的创办不仅为北京平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学模式,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平民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职业教育学校,数量都有了显著增长。
这些学校不仅为广大平民提供了各类学科的教育,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例如,“恒源中学”、“北京女子实业学堂”等中小学普及了基础教育,而“大同职业高级商业学校”、“京师工艺专科学校”等则开设了各类职业教育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20世纪20年代,北京平民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和改革。
以往注重文法和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逐渐变得过时,开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如蒙特梭利教育、爱因斯坦相对论等,丰富了北京平民教育的内涵和层次。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平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论民众教育——精选推荐
论民众教育教育上有很简单的定义,就是“生活需要之适应”,含义甚深,无论什么教育都不能逃此定义之外。
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休闲教育等等,都可适用此定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但须使之适应”。
如《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上说过,“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就可以明晓。
但是民众受教育不仅如此简单,应当把人民全部的生活加以分析及具体的研究,方可知道,哪几种技能、习惯、态度、知识才是他们所必须要的,然后再定施行教育之目标,才不致涉入歧途。
先假定第一步施行民众教育目标,要知道衣食住行进化的大概;要有个人和公共卫生的知识和习惯;要懂得“民权初步”,会练习运用;要了解党和政府的组织和权能等等,如上边所举之假定民众教育的目标,仍不免简单或错误,但无论如何定此目标时,必须具有客观的态度,去详细研究人们全部实际生活之情形,方能达到较美善的境地。
在失学的成人,即为施行民众教育之对象。
但是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的方法呢?客观的方法:就是要亲自的与民众生活一处,切实的调查他们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略加主观见解而选择整理,调查所得之事实,共同定出一个目标。
这就是实施民众教育目标,是有调查民众实际生活而定出来的。
但是民众教育的对象很复杂,如衣工商学兵以及无业游民都包括在内。
他们当中失业者及有职业者,大部分生活非常痛苦,仍得不到满足的生活,其大部分时间,多为工作,其极小部分时间休息或睡眠。
在这种情况之下,怎样施行教育呢?外国的人,规定工作游息之时间是实习三八制的,所以人民均有闲暇之时间,精神身心都可得到安慰。
在现在的中国,办民教是一件难事。
虽然,我们因此而不办么?要知道教育学曾经告诉我们说,“应当引起动机,而后施教,才有效力而经济”,因此就当使学者能感觉到求知欲,方可施教。
但是一班民众天天忙着工作,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的问题,除工作外而得到短时间之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平民教育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通过刊发《平民教育》杂志、约请名流、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编译书籍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颇具革命色彩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平民教育活动的高潮,已然成为中国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整个新教育的一大中心。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期间(1917~1927),抱定“人人都是平等的”和“养育健全人格”的办学宗旨,力倡劳工教育,平民教育。
那时的北京大学,不但有正式学生,还有旁听生——只要是有心向学的青年,无分贫富职业,都可以进教室听课。
平民教育的目的,即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
晏阳初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农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他提出用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解决此四大病症,并且拟定了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即推行四大教育的途径——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晏阳初希望通过推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整个生活的改造。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具有六大特点——平等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普世性。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
晏阳初主张通过教育的普及,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终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转变。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为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次,改革农村“精英教育”模式,开展平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目前农村教育实质上仍是精英教育,这有利于选拔农村的精英分子,但却不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民众的现代化。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次,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融入民间社会。
农村改造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教育改革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努力。
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目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正面临着生存方式的危机,如何调整自己的生存姿态和心理姿态,对知识分子来说生死攸关。
历史发展表明,知识分子惟有顺应最广大民众的要求,并依靠他们的力量,和他们一起变革社会,才有可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理想。
晏阳初的“博士下乡”为今天的知识分子如何深入民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当亿万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以不可阻挡之势逼近时,"青年进城务工者"这一人数众多的群体,就成为当前平民教育的主要对象。
切实给予这些劳动者以一种"特殊资格",帮助他们学会经营生活,成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具有独立人格,明白人生价值,适应现代社会的"完成的人"。
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是人道主义援助性工作和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开展平民教育,为社会分忧,帮助政府从基础问题上化解社会不公,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增强生存竞争的能力,解决社会的民生问题以及发展问题。
为社会"分忧解愁",为当前的改革做贡献,是重提"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平民,就是一个平凡的公民。
平民教育就是在心理上涵养平民意识,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和敬业的劳动习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同学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只要他把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尽到了,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平民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国民: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
作为一个现代和将来中国合格公民起码具有三个价值取向:一是要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二是追求个性发展、人格独立,做一个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完整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任他人主宰、支配的奴隶、奴才;三是要有合作共事、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发展个性和共同作业,的确是平民主义的精髓,的确是共和国家的要素。
……并且要知道照上面说的二大条件去做教育的宗旨,那么造就的国民是真正共和国的国民,是真正平民主义国家的国民;倘若不然,我们所造就的国民,思想是不自由的,身体是不活泼的,精神是不猛进的,所作所为都是那有知识的人奴隶的;那么无论国家的招牌是共和也罢,是专制也罢,若没有一些平民主义的精神,那种教育总不能说他是平民主义的教育。
”二、改变教育:我们办学就要敢为天下先,大胆改革创新,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真正
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的改革、试验呼应了亿万学子内心滴血的呼唤,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策应了那些真懂教育,真办教育人士的行动。
经过一定时期的坚韧探索,我想目前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热火朝天”的局面将会逐步得到有效的改观。
三、改变国情:只有每个平民获得有效的教育,才能将改造国民性落到实处,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才能成为所有中国公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