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2013.04016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诗如其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态度及情感。
明确:坚定地选择忘我的沉醉
提问: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提示:①“月照开烟树”(清幽宁静)
②“忽”字的运用?(表达了诗人的顿悟:这里才是我人生的归宿啊)
③“幽人”中“幽”的运用(与世隔绝,独来独往)
明确: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有归隐的淡然,还有淡淡的孤寂之情
(喧闹的)渡头——对比——(寂寥的)鹿门
2.思考:两种归途,两种心境。请同学们根据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学生活动:交流、探讨)
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俗世生活喧哗热闹——栖隐生活寂寥自适
充满归家之情的人——自由恬淡静寂的人
1.提问:比较诗人描写两个场景时的侧重点。(课后练习二第2问)
明确:前两联侧重世俗的喧闹,后两联侧重鹿门山的静寂
追问:我们可以说前两联所描绘的场景和后两联所描绘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
明确:钟声悠扬——对比——渡头喧闹
人向江村(急切)——对比——余亦乘舟(淡然)
第一场景:夕阳西下,诗人伫立江岸,聆听远处山悠扬的钟声,眼前所见是渔梁渡头人们争相渡河,热闹喧哗。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急切地沿着沙岸走向江村,只有诗人独自乘舟在沉沉夜色中驶向鹿门。
第二场景:鹿门山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前行,月色清冷,树木幽幽,山间雾气随风飘散,一切静谧清幽。孤独的诗人走在静寂寥落的松树小径上,石扉紧闭,融入自然。
思考:诗人写夜归的归途实质是在写什么?
表面在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州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写了诗人从嘈杂尘世到幽寂山林的隐逸心路历程。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标题: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张继的《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

2. 能够朗读《夜归鹿门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朗读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归鹿门歌》的全文、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

3.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诗歌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等古代音乐,营造古代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赏析的氛围。

2. 了解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张继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夜归鹿门歌》,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

4. 分析诗歌:通过诗歌赏析,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学习技巧:教授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

6. 情感沟通:通过诗歌朗读和赏析,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夜归鹿门歌》的部分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赏析,并写下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能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诗歌赏析和朗读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意象的分析。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归鹿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夜归鹿门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诗词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解释关键词句。

2.2 分析诗词意象,如“鹿门”、“夜归”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4. 实践环节4.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家乡”或“自然”为主题的诗词。

4.2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馈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5.2 学生评价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及建议。

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家乡或自然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家乡或自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归途中的美景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故乡之情的赞美。

本教案将以夜归鹿门山歌为基础,设计一堂中学生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山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2.理解诗人表达的美景和故乡之情;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山水诗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夜归鹿门山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并感知诗人的理想乡村风景;3.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或诗画与学生分享,引起学生对夜晚归途和山水的思考;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重要性。

核心教学:1.介绍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主题:孟浩然是唐代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他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山水的美景结合,以表达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2.解读《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利用投影或黑板,呈现诗句,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句的美景描写: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描绘的夜晚景色,如月亮、明媚星斗、山川河流等,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

4.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乡情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带领学生欣赏诗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认真准备后续的组内展示。

展示与总结:1.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和感受;2.汇总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总结诗中表达的美景和乡情;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或PPT,展示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作业;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唱《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艺术能力。

3. 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唐代文人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夜归的心情。

本课将以《夜归鹿门歌》为主要素材,通过学习歌词内容、音乐节奏和表演技巧,向学生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夜归鹿门歌》,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词学习:将《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分段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播放《夜归鹿门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4. 歌曲学唱: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歌曲学唱。

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发音。

5. 课文背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句背诵《夜归鹿门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6. 表演展示:分组进行小组合唱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安排舞台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

7. 欣赏与评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开展互动评价和讨论。

通过欣赏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8. 总结回顾: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展望今后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四、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评价意见为主要参考指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表演和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案(周强)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案(周强)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周强【教学目标】1、明确意象、场景2、明确对比3、明确诗人形象4、明确意境5、明确手法【教学重点】1—5【教学难点】2、4【教学方法】1、诵读法2、圈点批注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圈点批注法3、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在此诗中,你会看到或听到哪些景物?又会看到哪些人和场景呢?【预设】1、景物钟鸣声、月、树、岩扉、松径。

◆景物整体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宁静、幽静、朦胧、美2、人【预设】人们(世俗之人)庞公幽人(庞公、诗人)3、场景【预设】江边人们争渡回家的场景和山中幽人自来去的场景二、请细读此诗,赏析对比手法在此诗中的妙处。

【预设】1、山寺钟鸣——昼已昏2、昼已昏——争渡喧3、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4、人们争渡喧的形象——我乘舟归鹿门的形象5、人们争渡喧的心境——我乘舟归鹿门的心境6、江边之场景特点——山中之场景特点7、人们争渡喧的形象——幽人自来去的形象8、人们争渡喧的心境——幽人自来去的心境◆从对比中,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预设】1、两种对立的形象2、两种对立的心境3、两种对立的世界4、揭示主旨:对世俗的厌弃、对统治者淡淡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美读此诗,充分感受对比。

三、手法1、借景抒情2、对比3、用典四、对比阅读课后练习三•此诗与王维《归嵩山作》对比。

五、作业背诵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夜归鹿门歌》“清远、幽寂、素淡”的意境特点
2、体会孟浩然诗歌“淡境浓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
通过对诗歌画面描述性语言的多次修改,逐步明确
课前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
课前下发资料:夜归鹿门歌的一则翻译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板书)《夜归鹿门歌》(导入修改?)
一、再现画面: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一次修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范读诗歌+齐读诗歌
问题:课前我们按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翻译了这首诗歌,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PPT:对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修改这则描述。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十分喧闹。

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青烟,好像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

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来来去去。

小结:
词语理解:忽(好像——不知不觉)
缺少意象:争渡
意象特点不准确:开烟树,“自”(独自)(务必明确),来去
长:分外,悠长、长年
二、重现意境: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二次修改,把握诗歌清远、幽寂的意境特点
呈现第一次修改后的答案(以学生实际修改为准):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人们争相渡船,十分喧闹。

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好像散发着青烟,不知不觉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

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齐读修改后的描述文字,这样的描述虽然已经比较准确,但总感觉少了点诗味。

要有诗味,必须有意境,自由朗读《夜归鹿门歌》,体会诗歌意境。

问题:发挥想象,补充意象特点,至少选择一联进行修改,并用一个词概括画面特点。

可能会出现的修改细节:
山寺钟鸣昼已昏
(胡梦婷:远处青山上的寺庙被晚霞笼罩着,散发着紫红交错的光芒),从山上的寺庙中(孔杰: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厉雨婷:余音袅袅,回荡苍穹)(隐隐)钟声,(“噹,噹……”)(泮丽阳:夕阳西下,洒下最后一轮红晕)(夕阳橘红色的光芒洒落)。

(诸壮添:落日余晖将天边点燃,江面上也是金光闪闪,像是镀了一层金箔)(朱敏洁:夕
阳西下,橘红的落日在云端徘徊留恋,忍不住在多看这世间几眼)(华亲:黄昏在不知不觉
....中接替了白昼)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古老的)(繁华依旧的)渔梁渡头上(挤满了争先恐后的)争过渡的行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围在渡头边)(人头攒动)(曹张杰:像潮水一样涌向码头,顿时渡头人山人海)(他们神情焦急,招呼着、叫着、嚷着,喧闹不已。

)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形色匆匆地赶往)江畔的乡村,(孔芳婷: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不远处村户炊烟袅袅,似正迎接着归人)。

(董洁:弯曲的岸与水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像一条粉红而又丝滑的带子)
余亦乘舟归鹿门
我也在(来凯萍: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轻摇舟楫)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

(邵飞翔:我呢?一叶扁舟,独立于其上。

迎风,舟行,青衫舞,终归于鹿门)(田钟毓:我挥了挥衣袖,乘舟向鹿门归去)(我也踏上甲板,负手而立,悠然斗转去向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淡淡的、皎洁的:突出冷清)月光照(从天空冷冷地泻下)(冷冷地洒在树上,朱飞
骏:弥漫起丝丝雾气),(好像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朦胧
如披着白纱的仙子)(王婷:夜晚的月亮朦朦胧胧,散在大地上,像是给大地穿上了银装,
树林间仿佛升起了一层白烟。

)(汪前:路边树影婆娑,枝叶剪下月光洒在地面上,洒出一
片斑驳)(朱敏洁:皓月初上,薄凉的月光铺在地上,瑟缩了路旁的树林)忽到庞公栖隐处
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
(孔杰:早已青苔斑斑的石门之后的松林小径,悠长悠长却难掩寂寥。

)(只剩下)我
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方益炯:寂寞啊)(马雅恬:也算是增添了一丝热闹吧)惟有幽人自来去
(孔芳婷:历经漫长的岁月,石门早已青苔斑斑,门前松柏蓊郁,一条小径曲曲折折,
通向远方。

斯人已逝,物是人非,空余长年的幽静寂寥。

茫然四顾,人迹罕至,只剩下我一
人来去无声)
(富小彤:轻叹一声,左右寂静无声,小径通向何处不知,只余一闲人空自来去,抬头
望月,低头见花。


教师依据“兼顾各联、色彩艳丽”的标准收集学生答案,投影,学生原地朗读并说明。

先投影分析三四两联(准确优美的),再分析一二两联(优美,但色彩艳丽的)。

或者:课前也请我们班一个同学修改了一个完整的答案:
从山上的寺庙中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钟声,余音袅袅,回荡苍穹,夕阳的余晖将天边点燃,江面上也是金光闪闪,像是镀了一层金箔。

渔粱渡口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往来行人争渡喧哗。

一些渔民沿着江边的沙堤走向村子,我也乘船回鹿门去。

暮色渐浓,青蓝色的天幕上升起一轮明月,皎洁的月色下,两岸的山林似乎笼罩于薄雾之中,飘渺迷离。

恍惚间船已经行至鹿门庞公栖隐之处。

我推开石扉,踏着松径向山中小舍走去,林间寂静幽深,只有我一人在行走吧。

三、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三次修改,体会孟诗素淡的意境特点
1、(若现场有,则选择优美、色彩艳丽的一二联的翻译;若无选择事先准备好的班里一个同学优美、色彩艳丽的全诗翻译)
问题:但是,(一二两联)这样的描述仍有不符合意境的地方,请第三次修改。

2、《夜归鹿门歌》对色彩的回避,是因为黄昏临近,还是作者有意而为?请看其他一些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水回青障合,云渡绿溪阴(《武陵泛舟》)
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送袁十岭南寻弟》)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游景空寺兰若》)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诗如雪,虽淡无色彩,不免有轻盈之意。

(南宋刘辰翁)
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清代人王士禛)
(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

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明确:素淡意境
少用色彩词。

218首孟诗中,只出现56个色彩词,出现频率只有25.7%。

杜甫、李白诗集中色彩词频率分别为95.7%、137.9%,就连同为清淡山水诗派的王维,479首诗中,色彩词高达355个,频率为74.1%。

色彩词清新淡雅。

几乎集中在青、绿、白三种冷色上。

淡化浓艳意象色彩,写到夕阳的时候常滤去霞光的色彩,如“山光忽西落”
孟浩然的诗歌更能体现水墨山水的清逸淡雅。

小结孟浩然诗歌的意境特点:(PPT)
对于孟诗的清远、素淡意境,《唐诗鉴赏大辞典》中打了一个比方: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唐诗鉴赏大辞典》)
四、全诗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诗歌清远、幽寂、素淡意境中感受到了怎样一个孟浩然:
隐逸的趣味、无奈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李白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然而其内心却始终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

盛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士子们大多胸怀政治抱负,孟浩然其实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惜多次应试不第。

终于,他在四十岁那年最后一次赴京应试,还得到了丞相张九龄的推荐,孟浩然原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不料名落孙山,失意而归。

五、全课总结:
孟浩然的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清远、素淡的意境背后是激荡的内心世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无奈的矛盾心态。

“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孙学堂《孟浩然诗情的浓与淡——兼与王维比较》)”就是这样一个诗的孟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