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观演关系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4178536f0b4e767f5acfceaa.png)
文艺研究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苏永豪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戏剧表演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戏剧表演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到来了许多乐趣,而且在不断的推广中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青睐。
在戏剧表演中,观众观演作品时的互动性以及对演员演出节奏的把握,对戏剧的演出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效果。
因此,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戏剧演出人员需要把握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节奏。
关键词:戏剧表演;观演双方;互动节奏把握戏剧表演作为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
对于戏剧表演而言,戏剧表演的最终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取决因素在于是否把握了准确的观演双方互动节奏。
另外,对于戏剧表演而言,戏剧表演若没有了观众,戏剧性的艺术就将失去意义的创造和性能。
阿尔卡奇·尼古拉耶维奇曾表示过,在戏剧表演中,节奏不仅控制着演员的动作,也使演员通过节奏控制着观众的情绪。
戏剧表演就像是魔术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观众进入催眠状态。
由此可见,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是非常重要,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其加以重视。
而本文也将通过对观演关系的互动和观演双方的节奏把握这两个方面对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把握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戏剧表演中观演关系的互动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互动主要指的是,观众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接受信息并主动发送信息的人员,观演双方在互动当中的转变也将在极大的程度上对戏剧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观演互动过程中,观众将从以往的单独观赏,转变为整个过程中的主体。
观看作为戏剧表演当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是戏剧中最能吸引人进行互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著名戏剧家马艾斯林曾经说过:“在戏剧表演中,戏剧当中的三角反应对戏剧呈现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该作用主要可体现在,表演时,观众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共同感受。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概念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90c14265f0e7cd18425364b.png)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概念作者:仲夏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2期【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文本中给出的特定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戏剧演出过程中,现场观众与戏剧演员之间形成的观演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观众作为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权利在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表演者去改进观演关系,使戏剧的观演关系从狭义走向广义。
论文以此为契机,以毕业作品《一仆二主》为例,对戏剧的观演关系概念、第四堵墙、观众与演员表演欲望的相互刺激和相互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观演关系;一仆二主;第四堵墙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15-02一、戏剧的观演关系概念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所谓戏剧的观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在戏剧的演出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
舞台戏剧观演关系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观众和演员的心理行为互动,二是观众和演员的动作行为互动。
演员通过心理和行为动作还原再现剧本中人物的真实心境,观众作为受众一方,被动地欣赏舞台戏剧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创作与观众欣赏是同步的,演员是戏剧演出中的创作者,观众是戏剧演出中的欣赏者,任何一个戏剧演出都是演员与观众的一次共同创作,“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波兰导演耶什·格洛托夫斯基谈到戏剧定义时说:“戏剧是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事,其他的都是补充品——也许是需要的,但毕竟是补充品。
”由此,他认为:演员与观众是根本元素,是戏剧的实质与核心。
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直接的,有生命力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戏剧的观演之间,并不仅仅是“观演两方面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构成了一个观演双方相互影响、交流往复的‘场’。
实景剧“观”“演”关系探究——以《又见平遥》为例
![实景剧“观”“演”关系探究——以《又见平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af829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3.png)
摘 要 : 实景演出将文化创意和设计丨、V:用相结介,利用产业融合开创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在“观 ”形式上的枣
命 1-j “演 ”方 式的创新,给 “观”“演”双方带来全新的戏剧体验。木义从实景剧的发展、观 演 关 系的空间 T (构、观演形式的创新
•: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了文眾剧在中W 的发展现状,1U 纳川文眾剧的类型;以文景剧《乂见平遥》为 例 ,剖析了文以剧如何
1.2 实景剧类型
实 景 演 出 的 发 展 离 不 开 文 化 的 创 新 。从《印象 •刘K 姐 》到 现 今 各 样 式 的 实 景 演 出 ,依 托 于 然
景 观 与 人 造 景 观 的 舞 台 形 态 不 断 推 陈 出 新 。在诸多 类 型 的 实 景 演 出 中 ,以 自 然 景 观 与 人 造 景 观 相 辅 的 演出为多数。《又 见 平 遥 》在 人 造 的 仿 古 建 筑 中 展 演 ,观 演 剧 场 设 计 灵 感 来 源 于 古 城 内 的 建 筑 样 式 。 剧 场 是 展 示 平 遥 传 统 文 化 魅 力 的 场 馆 ,表 达 出 传 统 建 筑 的 精 神 内 涵 。《乂 见 平 遥 》虽 然 拥 有 专 属 的 观 演 建 筑 ,但它却与传统的剧场戏剧演出有着很大的不 同 。其 剧 场 内 的 观 演 空 间 在 设 计 上 较 传 统 的 剧 场 有 着很大的突破4 创新。
作 者 简 介 :逄 蕊 (1981 ) , 女 ,讲 师 .硕 士 ,从事专、I k : 戏剧与影视7 : 。
( 总 第 178期)
实景剧“观”“演 ”关 系 探 究 ( 逄 蕊 等 )
73
1 中国实景剧兴起与类型
“实 景 演 出 ”指 在 真 实 场 景 中 ,以 旅 游 者为主要 观众群体,以旅 游 N 的地中代表性的6 然或人文景 观 为 演 出 舞 台 ,以 演 出 地 传 统 文 化 及 民 俗 为 主 要 创 作元素并融合现代表演艺术的原创视觉艺术形式。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研究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39dc8327d3240c8547ef36.png)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研究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研究摘要: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与节奏把握直接影响戏剧演出效果,两者存在相互制约与相辅相成的关系,节奏控制着表演者动作,而表演者通过节奏控制着观众的情绪。
在戏剧表演中要想更好地呈现作品情感内涵与人文主义精神,带动观众情感共鸣,掌握有效互动与节奏把控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戏剧表演观演双方互动节奏把握戏剧表演是指演员通过动作与舞蹈等形式达到叙事效果。
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实现了复苏,但影响戏剧表演效果的因素较多,而观演双方互动节奏是决定性要素。
观众赋予了戏剧表演艺术发展更多的支持与活力,是戏剧性艺术创作的关键因素。
而演员只有通过节奏控制带动观众进入催眠状态,才能达到预期表演效果,这也是表演者应当注意的。
一、戏剧表演中的观演互动戏剧表演从以往表演者对观众单向传递情感,逐步向观演双方互动的态势发生转变,观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逐步成为主动接收与发送信息者,无形中赋予了戏剧表演更多时代特征与人文性特征。
观众在观演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不再是以往的单方观赏。
戏剧表演中的观演互动不能忽视群众观看这一集体行为的推动影响,也体现出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戏剧表演的三角反应直接影响表演预期效果,其中观众对表演的共同感受因素起到促进作用。
三角反应关系如下所示:一是观众给表演者的反应,观众给演员表演的哭泣与鼓掌等反馈信息,直接影响演员表演信心,也会直接影响表演效果。
二是观众对空间的反馈。
观众对空间的反馈也会影响整体表演效果,尤其是在较大的表演空间中,有较少数量的群众观看,会直接影响演员心情与表现效果。
三是观众之间的反馈。
观众在观看时出现的鼓掌与哭泣等行为都是不自主的,也是观众情感处于催眠状态的重要体现。
注重行为对其他观众有带动的作用,对集体观众情感有渲染作用,最终形成情绪汇合。
观众与演员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表演让人无意识地赞同鼓掌,这种行为给演员带来了表演动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论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性及节奏的把握
![论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性及节奏的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0bc7bf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d.png)
论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性及节奏的把握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和节奏的把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戏剧演出的效果。
在实际表演中很多演员为了在舞台上更好的呈现作品的情感、带动观众的情绪都会重点注意互动和节奏的把握。
本文通过分析戏剧表演中的观演互动内容和节奏把握内容深入了解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互动及节奏把握的方法,希望能够给表演者带来一些帮助。
标签:戏剧表演;观演双方互动;节奏把握引言戏剧表演就是指舞台上的演员通过动作和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
戏剧表演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观演双方互动节奏。
在戏剧表演的时候观众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活力。
戏剧演员要想调动观众的情绪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节奏来带动观众。
一、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的重要性戏剧演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能够正确把握舞台表演节奏能够提高表演的效果。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的重要性进行分析:1、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能够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时候要想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准确的掌握表演节奏和观演双方的互动。
例如:在戏剧表演高潮的时候演员会把自己的节奏加快,这样能够更好的推进表演进行。
2、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能够准确的表达人物的感情戏剧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表达自己饰演人物的情感,情感的把握需要通过节奏来表现出来,演员通过合理的节奏展现就可以达到提高表演感染力的目的。
3、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节奏的把握能够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时候,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可以通过节奏的快慢表现来展现。
演员能够通过把握戏剧舞台节奏的方式更好的塑造戏剧人物的形象。
二、戏剧表演中的“观-演”关系1、“观-演”关系的概念“观-演”关系就是在戏剧演出的时候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基本观念
![戏剧基本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9e51c2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8.png)
戏剧基本观念
戏剧是一种古老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舞台呈现故事情节,以及展示人类情感和思想。
在戏剧中,有一些基本的观念和原则,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 表演和角色:戏剧的核心是表演和角色扮演。
演员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他们通过身体语言、声音、以及情感表达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2. 结构和剧情:戏剧的结构是指故事情节和时间顺序的安排。
戏剧可以采用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也可以采用非线性结构,通过倒叙、闪回等手法来呈现故事。
而剧情则是指故事中的发展和冲突,包括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 舞台和布景:舞台和布景是戏剧呈现的重要元素。
舞台可以是实际的舞台台面,也可以是虚拟的舞台空间。
布景通过道具、背景和灯光等来创造不同的环境和氛围,帮助观众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境。
4. 对白和台词:对白和台词是演员表演的重要方式。
对白是指
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对话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台词则是
经过精心编写的文字,演员需要准确地把握台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观众和反馈:观众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观看和
体验来感知和理解戏剧作品。
观众的反馈对演员和剧作家来说至关
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改进和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
这些基本观念和原则是我们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的基础。
通过
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戏剧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 《戏剧基础概论》
- 《戏剧艺术理论导读》。
中国戏曲舞台的观演关系变迁——以《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为例
![中国戏曲舞台的观演关系变迁——以《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63ec2d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d.png)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中国戏曲舞台的观演关系变迁———以《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为例刘兆霏(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北京100012)摘要:中国的戏曲演出具有娱人和娱神性,自产生以来,娱神性与娱人性遵循着此消彼长的轨迹发展着,由“神坛祭祀”演变至“世俗歌场”,尽管娱神性逐渐减弱,但是戏曲所具有的教化和祭祀的作用使其娱神性是一直存在的。
在戏曲的的历史演变中,观演关系也随之变化。
《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为明代抄本,其中记载着山西潞城地区由官方组织的“赛社”,内容包含着歌舞戏、队戏、院本、杂剧的演出程序以及大量剧本。
其整体过程几乎囊括了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戏曲形成的历史,对于戏曲舞台的变迁和观演关系的转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戏曲舞台;赛社;观演关系;队戏中图分类号:J813;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4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70一、迎神赛社礼节的整体程序1986年,山西省潞城县发现了《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
其中比较详细的记载着当地的赛社习俗,所记载多为官办赛神社,其由管家统筹,联合村社,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土地神”,目的为酬神许愿,驱邪祈福,以求生活富足,人丁兴旺等。
官赛的规模很大,每五年举行一次,村民把此祭祀活动看作是能够保证家人平安的重要活动,几乎全村的男子都会参加。
因而,对于村民来说,他们不但是此祭祀活动的观者,同时更是此祭祀仪式的参与者,甚至在此仪式的某些环节,更充当了表演者。
“官赛一般在正月初八,初九和初十举行,即分为‘头场’、‘正赛’、‘末赛’三天的演出。
在头场之前,有上香会的迎神仪式,主要是一种台神游街的巡行活动,将各庙的神袛迎至办赛的主庙内。
在正式的三天赛期,每天一早由‘维首’(办赛总负责人)和‘主礼生’等主祭唱礼,向神袛供盏七次,并同时由乐户献上乐队和队戏。
游园
![游园](https://img.taocdn.com/s3/m/2d27760903d8ce2f006623bc.png)
宋元南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 方盛行。
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 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脚色皆可唱, 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 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 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 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 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 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 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 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 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 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 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 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 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 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 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 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通过杜丽娘赏春——感春—— 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她的青春 苦闷和精神压抑,从而成为人物找 回自我的过程,意识觉醒的过程。 作者就是这样广泛利用各种手段, 如人物动作、景物描绘和抒情曲辞, 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刻画
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美在何处?
a音韵美:一韵到底,句式上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 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 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 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 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景美: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 图,富于诗情画意。 c情美: 面对着姹紫嫣红红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形成的 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 明媚,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 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 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 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 诗情画意。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表演节奏把握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表演节奏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ca8d6ccd700abb68a982fbc4.png)
戏剧表演中观演双方的互动及表演节奏把握作者:杨波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在戏剧表演中,观众观演作品时的互动性以及对演员演出节奏的把握,对戏剧的演出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效果。
所以在戏剧演出的时候,创作人员要加强沟通,提高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互动性。
在此基础上,导演的执导和演员的演出才能变得成熟,共同进步。
【关键词】戏剧表演;互动;表演节奏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0-01一、观演关系的互动观演关系的互动,具体指观众从单一接受体变为信息主动接受方和发送方两者的复合体,观众这样的角色转变,对演剧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观演互动中,“观众”不仅仅是单数词汇,“观看”实际上是集体行为,是戏剧里最吸引人互动关系。
戏剧家马·艾斯林说:“戏剧里的三角的反馈作用,在戏剧效果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个神秘的作用,表现在戏剧表演中,观众中间会出形成一种共同反应,一种共同的感受,并且这种共同的反应一直存在舞台整个演出,并且不管是在演员中,还是在观众中,表现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状态。
在传统现实主义剧场(也就是镜框式舞台)戏剧演出中,有着重要的三角反馈关系。
三角反馈关系的三个“子关系”如下。
(一)在这个子关系中,各个主体有着不同的特点。
观众——下意识特点;效果——不可控、间接特点;反馈——潜移默化、间接的特点。
观众和演员存在的反馈关系,不仅是在演出实践,也存在理论研究,都己被不少戏剧艺术家们逐步认识并逐步接受。
在不少著名演员工作生涯的回忆录中,这样类似的记载随处可见。
演员在接纳了观众反馈(例如鼓掌、哭泣以及喝倒彩等),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不同反应,最终又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演出。
(二)在这个子关系中,各个主体有着不同的特点。
观众——无意识、自然构成特点。
空间和效果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在这个子关系中,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达到“几千颗心一起和演员跳动”。
这时候对剧场座位数量就有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这种刺激,否则只会有副作用产生。
“观演关系”对于戏剧人物服装造型创作的作用
![“观演关系”对于戏剧人物服装造型创作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44600910661ed9ad51f3af.png)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观演关系”对于戏剧人物服装造型创作的作用■ 吴宗青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摘 要〕“观演关系”构成戏剧场的核心与灵魂;而戏剧中服装与造型设计直接影响着观演双方的距离,其首要艺术功能就是向观众呈现、解释和说明。
掌握、了解戏剧中“观演关系”对于服装造型创作的重要作用,有益于从理论上明确创作原则和核心规律,明确创作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关键词〕观演关系;戏剧;服装造型创作;三度创作从古希腊戏剧到今天,戏剧艺术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漫征途。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戏剧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甚至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基本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
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戏剧艺术的构成时,我们可以清楚而惊奇地发现,观众对于戏剧艺术的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戏剧艺术,已经成为集中情节审美、情感审美、哲学审美、视听审美、表演审美等多种审美取向相互作用与融合的审美集合。
多元化手段的联合运用,提升了戏剧作品的品质,丰富了审美的外延和元素。
其中,服装造型效果,作为戏剧创作中重要的一种元素手段,已经被极其广泛的重视和运用。
不同风格的主创人员,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对于服装造型的运用有着不同的风格追求和把握着装原则。
但究其本质规律而言,与服装造型作产生最核心联系,提出核心要求的,正是戏剧艺术的第一核心关系——“观演关系”。
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戏剧中的“观演关系”对于服装造型的作用。
一、“观演关系”构成戏剧场的核心与灵魂所谓观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即时即地的戏剧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产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作过程中,戏剧创作主体与戏剧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
其中,戏剧创作主体包括剧作家、导演、舞美服装和演员等等。
他们相互协作、互相沟通,为创造戏剧的整体性情境提供载体;戏剧欣赏者则包括现场的观赏者与社会的舆论关注与反馈,促使戏剧意义进行再生,最终得以形成一种社会范围内的观演交流。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54cbc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6.png)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
沉浸式戏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观众不再是 passively 观看演出,而是被带入到剧情中,与演员互动,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观演关系
可以根据观众参与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可以将观演关系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被动观看、互
动参与和角色扮演。
被动观看是最传统的戏剧观演关系,观众坐在观众席上,观看
演员的表演,但并不直接参与剧情。
这种观演关系在传统的舞台剧
和音乐剧中比较常见。
互动参与则是沉浸式戏剧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这种观演关系下,观众可以与演员互动,参与一些小的剧情发展,甚至影响剧情的走向。
观众可能会被邀请参与一些小的表演或决策,使得他们的参与
感更加强烈。
最后,角色扮演是观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在一些沉浸式戏剧中,观众可能会被要求扮演某个角色,或者穿着特定的服装融入剧
情中。
这种观演关系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剧情,成为其中的一
部分。
除了以上的分类,观演关系也可以根据观众对剧情发展的影响程度来分类。
有些沉浸式戏剧是完全开放的,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的互动程度,而有些则可能会有一些限制,要求观众按照特定的剧情走向进行互动。
总的来说,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观众的参与程度和方式进行分类。
不同类型的观演关系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而这也是沉浸式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研究》范文
![《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7e2f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e.png)
《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舞台剧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演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不仅关乎艺术表达和审美体验,更涉及到文化传播、社会交流和商业价值等多个层面。
本文旨在探讨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分析其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以期为舞台剧的创作和演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体验经济与舞台剧观演关系的内在联系体验经济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强调通过提供独特的体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舞台剧领域,观演关系是体验经济的重要体现。
观众通过观看舞台剧,获得情感、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体验,而舞台剧的演出则通过艺术手段为观众创造这种体验。
因此,舞台剧的观演关系与体验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内在联系。
三、舞台剧观演关系的特点1. 互动性:在体验经济背景下,舞台剧的观演关系呈现出更强的互动性。
观众可以通过掌声、笑声、哭泣等情感表达与演员和剧情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互动交流。
2. 个性化:每个观众对舞台剧的解读和体验都是独特的,这体现了观演关系的个性化特点。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舞台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体验。
3. 情感共鸣:舞台剧通过艺术手段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共鸣是观演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舞台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舞台剧观演关系的因素1. 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表演、剧情的设计、舞台的布置等因素都会影响观演关系。
艺术表现力强的舞台剧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 观众素质:观众的审美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也会影响观演关系。
高素质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舞台剧,与演员和剧情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
3. 商业因素:票务政策、宣传策略、演出场所等因素也会对观演关系产生影响。
合理的票务政策和宣传策略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观看演出,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赖声川戏剧中的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再定义
![赖声川戏剧中的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再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e6b819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2.png)
赖声川戏剧中的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再定义赖声川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和戏剧家,他被誉为“时空嵌套”的创始人和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舞台上呈现了复杂而丰富的时空关系,引领观众在多重时空之中进行心灵的穿越与观念的碰撞。
时空嵌套是赖声川戏剧创作的核心特质,其所谓的时空嵌套,是指在戏剧作品中存在多重时空的叠加和交错。
这种时空交织的手法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舞台世界,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纳入一个整体,打破了传统戏剧中时间线性的观念,使得观众在舞台上能够体验到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奇妙联系,感受到时空之间的错综复杂和无限可能。
观演关系是指演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赖声川的戏剧中,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观众在观看赖声川的作品时,往往需要跳出传统线性的思维模式,去领悟戏剧中的时空嵌套,并主动参与到戏剧中的事件中去,与舞台上的人物一同游走在不同的时空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心理预期,去接受并理解戏剧中所展现的复杂时空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观众的观演体验并不是passively接收舞台上的故事和情节,而是通过主动的认知活动去参与和探索戏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时空秩序。
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在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中具有多重的意义和功能。
时空嵌套使戏剧作品的叙事更加复杂和多维,能够同时在一个舞台上呈现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时空嵌套挑战了传统戏剧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作品时需要跳出传统的认知框架,去适应和理解多重时空之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从而扩展了观众的认知领域和审美视野。
时空嵌套与观演关系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和观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在参与和感受戏剧作品的去思考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在时空嵌套的表演中,赖声川常常运用“双重叠加”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记忆与遐想等各种时空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多样的时间与空间的叠加与交融。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fdedf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f.png)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中,可以根据观众与剧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观众进行分类。
下面将根据观众在沉浸式戏剧中的参与程度,将其进行分类。
一、被动观众被动观众指的是在沉浸式戏剧中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剧情中去。
这部分观众可能更多地将沉浸式戏剧看作一场表演,只是简单地观看舞台上的表演,而没有进一步参与到剧情之中。
这类观众往往更多地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而不会深入思考剧情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
互动观众指的是在沉浸式戏剧中积极参与到剧情之中的观众。
他们会根据导演或演员的引导主动参与到剧情发展中去,可能会被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角色,与演员一起互动。
这样的观众会更深度地体验到剧情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因为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三、探索观众探索观众指的是在沉浸式戏剧中具有较高探索程度的观众。
他们会自发地去探索剧情中的各个环节,可能会离开自己的座位主动去寻找线索或互动元素。
这种观众的参与程度较高,他们会对舞台上的环境和角色进行深度解读,从而对整个剧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是一种全新的观剧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观看。
观众在沉浸式戏剧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度的观剧体验。
通过不同类型观众的参与,沉浸式戏剧可以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使戏剧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生动的面貌。
希望未来在沉浸式戏剧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挖掘观众与剧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观剧体验。
【2000字】第二篇示例:沉浸式戏剧是一种以观众参与和参与体验为重点的戏剧形式,其目的是要让观众更深入地沉浸在剧情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和角色,以及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在这种形式下,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观众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样化。
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分类。
我们可以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旁观者、参与者和共创者。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0f2ee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f.png)
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关系分类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分类一、主动参与的观众主动参与的观众是指那些积极参与戏剧演出的观众,他们可以直接与演员互动,甚至成为剧中的一员。
这类观众通常会被邀请上台,与演员进行对话或互动,他们的举动和表情会对剧情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观众通常需要有一定的表演经验或者特定的技能,以便与演员保持良好的互动效果。
他们的参与使得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增强了戏剧的沉浸感。
二、被动观看的观众被动观看的观众是指那些只是观看戏剧演出而不直接参与的观众。
他们通常坐在观众席中,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来理解剧情。
这种观众的观看方式更加被动,他们可以选择看戏的方式和角度,但无法改变剧情的走向。
这类观众主要通过观看来获得戏剧的沉浸感,他们可以在剧情紧张的时候产生共鸣,或者在喜剧时刻感到开心。
他们的观看体验主要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上的布景。
三、观众与演员的互动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是沉浸式戏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演员可以更好地表达剧情,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的对话,也可以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
这种互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剧情中的情感,增强了戏剧的沉浸感。
四、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的情感体验是沉浸式戏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这些情感是通过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和对剧情的理解而产生的。
观众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剧情中,与角色一同经历故事的发展,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五、观众的角色转换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有时会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这种角色转换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观众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演员的引导或者剧本的设计来实现,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演员一同体验剧情的发展。
通过以上几种观演关系分类,沉浸式戏剧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互动,使观众与剧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从观演关系浅谈戏剧的仪式感与营造
![从观演关系浅谈戏剧的仪式感与营造](https://img.taocdn.com/s3/m/ced5704dbe23482fb4da4c21.png)
现代普遍认为,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活动,其最初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起着事神娱人的作用,之后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的“神秘剧”、“奇迹剧”,仍然是以宗教活动为主体而存在的。
也就意味着,在戏剧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会带有大量的宗教元素,其一便是“仪式感”。
仪式感最早源于宗教,之后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我们身边最具有象征主义倾向和形式主义感的日常存在。
所谓仪式感,顾名思义,就是经由一系列仪式而产生的感受,并且通过这种感受改变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动。
最早产生于宗教,同时也是宗教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
宗教本质上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
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还有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
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
关于在戏剧舞台上建立仪式感的营造,手法是很多的。
包括通过演员的动作、台词、甚至于道具、服装、舞美、灯光、音响,几乎所有的舞台上存在的元素,都可以用来进行仪式感的营造。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事实上观众进去剧场去欣赏戏剧演出的时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
除去戏剧起源本身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存在之外,即便是现在戏剧已经脱离不再作为一种宗教活动的存在,但是仍然带有很多使人仍然无法规避宗教仪式的元素存在。
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脑海中进行新的二度创作,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只有当观众的审美活动结束之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戏剧,也不例外。
抛开其他的艺术作品,单说戏剧本身,通常意义上,观众被创作者要求带入到规定情境当中。
那么观众就需要一个自身的定位。
沉浸式戏剧的表现形式与新型观演关系【论文】
![沉浸式戏剧的表现形式与新型观演关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e8e3dacfc789eb162dc8dc.png)
沉浸式戏剧的表现形式与新型观演关系摘要:沉浸式戏剧一改传统戏剧的空间分布,将舞台和观众席融为一体,不仅使戏剧空间构造发生转变,也使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观演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接近,心理距离大大缩小,产生了更为直接的互动交流,是对于传统戏剧的改革创新,是对新型戏剧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观演关系; 沉浸式戏剧; 空间; 探索; 创新;近些年,我国戏剧市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形式独特,内容新颖,思想丰富的戏剧。
其中以《不眠之夜》《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沉浸式戏剧”最具代表性。
“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方式,将演员与观众所处的舞台和观众席融为一体,独特的戏剧形式以及重构前提下的观演关系成为了其主要艺术特点,也为之后的市场占领奠定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其以互动性的观演关系闻名于世。
众所周知,戏剧观演关系是戏剧的核心要素,对戏剧观演关系探索的内在核心本质则是对戏剧本体的探索。
沉浸式戏剧正是受到这样本质探索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新型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
观演关系是什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卢昂教授在他的着作《东西方戏剧的比较融合》中概括到:“所谓的戏剧观演关系主要是指演出场地(环境)的结构形式所决定的演出者与观赏者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关系。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演出场地(剧场的结构形式);二是演出者与观赏者(观众)审美关系的性质。
”1想要探讨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就需要将其放置于历史的维度中去辨析。
纵观戏剧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戏剧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观演关系的变化。
戏剧从早期产生于希腊到法国戏剧家让·柔链最先提出“第四堵墙”的概念,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第四堵墙”的理论丰富并精致化,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果”,随后一大批戏剧家提出各式各样的观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查德·谢克纳的“环境戏剧”,格列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根本都是在于对观演关系的改变。
戏剧的观演关系
![戏剧的观演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7b50714cfc789eb172dc8f1.png)
一、戏剧的“观—演”关系(一)观演关系的概念所谓戏剧的“观一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在的戏剧演出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与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
当然,创作主体包括不仅包括演员还有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人员。
然而,在戏剧的诸多关系中,演员和观众关系是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
波兰导演耶什·格洛托夫斯基谈到戏剧定义时说:“戏剧是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事,其它都是补充品——也许是需要的,但毕竟是补充品。
”①由此,他认为:演员与观众是根本元素,是戏剧的实质与核心。
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戏剧的观演之间,并不仅仅是“观演两方面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构成了一个观演双方相互作用、交流往复的“场”。
“观-演”关系正构成了这个戏剧场的核心和灵魂。
”②(二)观演关系观、演双方无不是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演员演出的目的和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的戏剧,是没有生命的;而引不起观众兴趣的戏剧,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观和演构成了戏剧活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成为制约戏剧艺术整体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
在观演关系中,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决定着观众接受,演员演出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演出为主的戏剧创作活动为① (波)格洛托夫斯基:《戏剧的新约》,《外国戏剧》,1980 年第 4 期。
观众接受生产消费的对象,即戏剧作品。
没有创作活动,没有戏剧演出,接受活动就无法进行;第二,戏剧演出活动决定了戏剧接受的消费方式。
正如马克思在《1849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第三,演员的演出为观众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引起戏剧消费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仅是文学生产产生接受,接受也产生文学生产;不只是作者创造读者,读者也创造作家; 不只是作品影响读者,读者也影响作家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戏剧的“观—演”关系(一)观演关系的概念所谓戏剧的“观一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在的戏剧演出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与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
当然,创作主体包括不仅包括演员还有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人员。
然而,在戏剧的诸多关系中,演员和观众关系是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
波兰导演耶什·格洛托夫斯基谈到戏剧定义时说:“戏剧是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事,其它都是补充品——也许是需要的,但毕竟是补充品。
”①由此,他认为:演员与观众是根本元素,是戏剧的实质与核心。
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戏剧的观演之间,并不仅仅是“观演两方面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构成了一个观演双方相互作用、交流往复的“场”。
“观-演”关系正构成了这个戏剧场的核心和灵魂。
”②(二)观演关系观、演双方无不是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演员演出的目的和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的戏剧,是没有生命的;而引不起观众兴趣的戏剧,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观和演构成了戏剧活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成为制约戏剧艺术整体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
在观演关系中,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决定着观众接受,演员演出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演出为主的戏剧创作活动为①(波)格洛托夫斯基:《戏剧的新约》,《外国戏剧》,1980年第4期。
观众接受生产消费的对象,即戏剧作品。
没有创作活动,没有戏剧演出,接受活动就无法进行;第二,戏剧演出活动决定了戏剧接受的消费方式。
正如马克思在《 1849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第三,演员的演出为观众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引起戏剧消费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仅是文学生产产生接受,接受也产生文学生产;不只是作者创造读者,读者也创造作家;不只是作品影响读者,读者也影响作家的创作”。
①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培养我们在观看、倾听和阅读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获得一种形象,这事实上也就是培养人们的眼睛成为艺术家的眼睛。
”所谓“艺术家的眼睛”,突出地表现为能带着新鲜活泼的情趣来观赏对象,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象征意义。
他的意识似乎可以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部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部的神韵,并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秘密、生活的底蕴,并通过对象映照到自身的心灵生活与生命运动。
毋庸置疑,戏剧不是有了观众之后才得以形成,观众固然并非是戏剧最为本质的存在,但是却是戏剧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
观众构成了戏剧传统与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戏剧存在于观演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之中。
在剧场中,演员的表演是表现和展示;而观众的接受是观看,更是参与。
戏剧的“观一演”实质上形成了戏剧的“创造——共享——再创造”的艺术活动的系统。
在“观一演”关系中观、演双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演员演出的目的和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的戏剧,是不完整的,没有生命的;相对而言,观众不感兴趣的戏剧,是没有价值的。
在观演关系中,观众的接受活动是戏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一方面,创作戏剧的一个重意图的就是要“在观众中产生效果,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①;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有在欣赏中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也只有在观众的欣赏过程中,戏剧才有实现自己多方面的美学价值。
如果将戏剧创作作为一个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它生产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观众的需要,它的产品必须在观众中产生效果,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也只有在观众接受并能从中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戏剧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其存在的价值。
同样,消费者观众接受意识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戏剧的生产者,从而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诱发“消费者”感同身受的参与感,以便让“消费者”能够为其精心设计的产品“剧情”所吸引。
从中可以看出,正是戏剧消费使戏剧创作成为产品,并在戏剧消费活动中得以完成。
戏剧的观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往往决定着创作方向和水平。
戏剧是大众的艺术。
“观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
观众的个人爱好让他们分成了无数个具有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诉求的观赏集体。
而观众的形成事实上来自于戏剧对于自身的设定与塑造,但是观众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却对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起着集体评判的意义。
在观剧过程中,观众往往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打量着(憎恶或者怜悯)主人公及其命运,并不能真正介入到剧情之中,但尽管如此,观众作为戏剧的接受者,依然成为剧场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没有观众的饶有兴趣的观看,再精彩的戏都是毫无意义的。
更何况观众的热情投入,往往还能够有效地激发演员的表演,形成观演之间的互动,而成为剧场演出成功的有力的保证。
事实上任何能流传久远的经典作品都是符合料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体验的检验而得以保留下来的。
所以说,戏剧的创作影响着戏剧的接受,同时戏剧的接受也影响和制约着戏剧的创作。
观众又是演员创造的有利支持者。
从剧场幕布开启,表演开始的那一刻起,观众就成为戏剧的评判者和戏剧过程的参与者。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他们和舞台上的演员开始了交流和沟通,观众的反应和现场的气氛可以直接为舞台上的演员所感知,影响着演员的情绪和戏剧的表演质量。
前联导演波波夫说:“一出戏只有同观众见面以后,有了观众的直接参与,有了观众对戏的干预,它才能获得准确的味道,才能在思想艺术方面彻底完成。
观众对演员的影响可以创造出奇迹。
观众以他自己反应——屏息凝神的注视、叹息、哄堂的笑声或是观众席中几乎无法察觉的窸窸窣窣的声响——鼓舞着演员的情绪,给演员指出方向,于是演员产生出新的适应、新的色彩、新的重点、产生出他在一秒钟以前还没有想到和没有体会到的许多东西……演员没有观众,就好像一架跑道上的飞机,它已经一切就绪,但是走起来却像汽车一样而当观众涌进了剧场,演员就生出了双翼,凌空而起!”①从正面看,观众的反应能够带领着演员,促进他表演,刺激他即兴发挥,从反面看,则使演员失去自信,表演受到抑制。
二、戏剧观演关系的特质和内涵(一)戏剧是一种现场感极强的艺术形式,这决定了戏剧接受具有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质的规定性。
一般说来,戏剧总在一定场所发生,演员和观众置身于共一场所,其时间和空间完全相同。
戏剧作品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发生和发展。
对于剧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共享的戏剧性时刻,这无疑是与小说、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
戏剧的这种属性决定了戏剧的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具有的“现场性”和“现在时”两种特性。
演员和观众通过不断的心理递解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交融,从而使台上台下对剧情共同感受,共同领悟,一起进入到一种整体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状态。
“表演者和观赏者的同时在场,使得即兴性和充分利用观众的偶发性反应,成为演出有机的往往是十分生动的组成部分。
①”同为表演艺术的电影则无法让观众与演员当场交流,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使电影的审美环境太多,无法调动起群体性沟通反应,观演之间只能是单向的关系。
①[苏]阿·波波夫:《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张守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页)“戏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动作与演员不可分离。
……舞台上的一切都可以是虚幻的假象,唯独不可能在演员登场这一点上造假,演员可以乔装打扮,可以换一具灵魂,改一种声调,但是,他离不开舞台,这样,舞台空间就有自己的要求,时间延续也有一定的密度。
易言之,电影恰恰相反,它可以允许任何真实,唯独演员不能亲自登场。
”②戏剧观演之间的的现场交流,能够将观众的感受直接反馈给演员,因而,戏剧演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交流方式。
近年来许多小剧场话剧在表演中,有意识地模糊观演关系的分界,强化了观众的参与功能。
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的1991年排了《等待戈多》“把观众请到舞台上,演员在台下演,整个环境象病院一样,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就在病院里掰扯来,掰扯去,人生的那点意义就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掰扯……①”“观众不再是戏剧演出隐喻意义上的合作者,而是作为戏剧活动的有机构成一再被包容到整体的戏剧结构中去。
②” 成为演出的实际参加者,不但使观众改变了向来把戏剧看成是单纯欣赏对象的传统观念,而且也突破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心理界限。
(二)戏剧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活功,包含着文学、音乐、音响、舞台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方式,最终又以戏剧为旨归,戏剧的这种本质性决定了戏剧消费活动比其他艺术更为复杂,需要充分调动观众的所有器官来感受戏剧形态。
戏剧演出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②亨利·古耶尔《戏剧本性》,转引自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①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1999年,第347页。
能像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那样在空间中无尽的展现,也不像小说和电影那般天马行空自由的铺展。
戏剧需要处在同一时空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心照不宣的遵守和执行约定俗成的剧场规则,共同创造和完成作品。
戏剧表演的时空限制决定戏剧无法把现实世界真实的展现出来,必须采用假定性来表达。
中国传统的戏曲,演员在有限舞台上运用高超的演技,照样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
就是利用用虚拟性和程序化的表演方式。
戏剧表演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
但是这种虚拟式的演技要被观众理解并接受,一方面,要求演员要把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
比如:在“趟马”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
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摹拟得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
另一方面,必须借助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和观演之间达成心灵默契才能使每一种特点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