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南昌二中高考最后押题卷物理3

合集下载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 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 2005 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 2005 2005 200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统一考试 统一考试 统一考试
2005
高考理

能力测试
全的得 3 速 升

河南
安徽

山西
二 选择题 本题包括 8 小题 全部选对的得 6 14 选对但
17
∠bac = 90°, ∠abc = 60°

细 束
O 点沿垂直
bc 面的方向
射入棱镜 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 n= 2
A B C D ab 面射 ac 面射 bc 面射 bc 面射
若 考试原入射 在 bc 面 的反射
参考答案.............................................................................22 物 理 ( 卷) ........................................................24
高考理综物理部 高考理综物理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 高考理 综 试卷
参 考 答 案 ...................13
...................................................................14 参考答案 ..................................................18 理 综 ..................................................20

评析2005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

评析2005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

状态、过程与系统————赏析2005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321200) 陶汉斌2005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均为第25题,分析理综全国卷I 、全国卷II 、全国卷III 中的物理压轴题,均突出考查了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能力,考查了物理学中的至高境界的观点——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分力析和运动情景的分析,其关键就是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过程”与“系统”。

下面结合三份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对“状态、过程与系统”的分析能力,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贯穿“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这个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定律。

1、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压题所考查的知识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浙江卷)、全国卷Ⅱ(广西卷)、全国卷Ⅲ(陕西卷)的物理压轴题均为第25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列表如下:由上表可知,三份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考查了平抛运动、能量与动量守恒,并且都涉及复杂的物理过程。

我们可按照物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物理过程按程序进行分析,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物理子过程,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列出相关的式子,就可以把问题解决。

在列式时要注意每个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初态与末态。

2、赏析2005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全国卷I ].图1中B 为电源,电动势V 27=ε,内阻不计。

固定电阻Ω=5001R ,2R 为光敏电阻。

C 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m l 21100.8-⨯=,两极板的间距m d 2100.1-⨯=,S 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m l 16.02=。

P 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 、b 和c 构成,它可绕A A '轴转动。

当细光束通过a 、b 、c 照射光敏电阻2R 时,2R 的阻值分别为1000Ω,2000Ω,4500Ω。

有一细电子束沿图中虚线以速度sm v /100.860⨯=连续不断地射入C 。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集(12套)目录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 (2)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参考答案 (5)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 (6)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参考答案 (9)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10)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云南等)参考答案 (1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4)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参考答案 (1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 (20)2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天津卷)参考答案 (2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 (24)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29)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上海卷 (33)2005年上海物理参考答案 (39)2005年高考广东物理试题 (41)2005年高考广东物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45)2005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科综合试卷 (50)2005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综试卷参考答案 (51)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53)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参考答案 (5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物理部分) (57)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物理部分)参考答案 (59)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部分)及参考答案 (59)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大小为g 31,g 为重力加速度。

度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物理部分

度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物理部分

2008-2009学年度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年级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不全的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4.中子n、质子p、氘核D的质量分别为m n、m p、m D。

现用光子能量为E的γ射线照射静止的氘核使之分解,核反应方程D+γ→p+n,若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动能,分解后中子、质子的动能可视为相等,则中子的动能是()A.()212D P nm m m C E⎡⎤---⎣⎦B.()212D n Pm m m C E⎡⎤+-+⎣⎦C.()212D P nm m m C E⎡⎤--+⎣⎦D.()212D p nm m m C E⎡⎤+--⎣⎦15.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经2.0s后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则该波的波速和频率可能是()A.波速为1.5m/s B.波速为6.5m/sC.频率为2.5Hz D.频率为0.8125Hz16.自动充电式电动车的前轮装有发电机,发电机与蓄电池连接.骑车者用力蹬车或电动车自动滑行时,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现使车以500J 的初动能在粗糙的水平路面上自由滑行,第一次关闭自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①所示;第二次启动自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②所示,则第二次向蓄电池所充的电能是()A.200J B.250J C.300J D.500J17.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 A=6kg,m 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且可以认为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作用于A的水平拉力的大小是10N.此后逐渐增大拉力F,在力F的大小增大到45N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F 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B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滑动D .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仍没有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的静摩力f =3N18.实验室内,某同学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气缸和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待活塞静止后,再用一个装有与室温温度相同的水的小滴管贴近活塞,将滴管内的水缓慢滴注在活塞上方,如图所示。

2005南昌二中高三实验压轴题(2005--5--5)

2005南昌二中高三实验压轴题(2005--5--5)

2005南昌二中高三实验压轴题(内部资料)1烟草制品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烟焦油、烟碱(如尼古丁)、CO、烟草生物碱、丙烯醛类、芳香胺、脂肪烯、酚类等一千多种有害物质。

下图是检验点燃的香烟烟雾中有害成分的初步方法:用于检验的试剂有:①乙醇,②澄清石灰水,③饱和NaOH溶液,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⑤浓硫酸,⑥银氨液,⑨氯化汞溶液,⑧氧化铜。

(1)将香烟燃烧后的产物进行吸收分析,使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空气冷却、蒸馏水、乙醇……后面的药品顺序由你排定(用序号填入空格)A ,B ,C ,D ,E ,F (尼古丁和丙烯酸成分要单独取样分析)。

(2)要使香烟点燃后继续燃烧而不熄灭,怎样操作能得到保证;这是依据什么原理使香烟继续燃烧的?(3)当更换第三支烟后,取出中的略带黄色的样液5mL于试管中,后加入2mL银氨液放在水浴中加热,写出发生的银镜反应方程式;(4)当燃尽第七支烟后,再取出中的褐色样液5mL于试管,后向其中滴加数滴HgCl2溶液,产生白色溶液说明有尼古丁。

(5)通过观察硬质试管中的氧化铝颜色是否变化,来证明燃着的香烟产物中有无CO?有人认为不行,他的理由是。

但是本实验还是能验证燃着的香烟产物中有CO产生的,是通过装置中实验现象得以证明。

2实验室中根据2SO2+O22SO3+196.6kJ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来制备SO3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操作名称,不必写具体过程)⑵在A装置中加入Na2SO3固体的同时,还需加几滴水,然后再滴加浓硫酸。

加几滴水的作用是⑶小试管C的作用是⑷广口瓶D内盛的试剂是。

装置D的三个作用是①②③⑸实验中当Cr2O3表面红热时,应将酒精灯移开一会儿再加热,以防温度过高,这样做的原因是⑹装置F中U型管内收集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是⑺装置G的作用是⑻从G装置导出的尾气处理方法是3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A逐滴加入B中:(1)若A为浓H2SO4,B为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片状单质,其在常温下难与水反应;C为品红溶液,实验中观察到溶液褪色,则B是(填化学式),B与浓H2SO4Na溶液,C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往烧杯中加人沸水,又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现象为(2)若B为Na2CO3,C为C6H5ONa溶液,实验中观察到小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酸A应具有的性质是然后往烧杯中加入沸水,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现象是(3)若B是生石灰,实验中观察到C溶液先形成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当溶液恰好澄清时,关闭E,然后往烧杯中加入热水,静置片刻,观察到试管壁出现光亮的银镜,则A是(填名称),C是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仪器D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4电镀厂曾采用有氰电镀工艺,由于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剧毒CN-离子,而逐渐被无氰电镀工艺替代。

[2005年][高考真题][江西卷][理综][答案]资料

[2005年][高考真题][江西卷][理综][答案]资料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 卷(选择题 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 ) A .DNA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 .核糖体不同 C .转运RNA 不同 D .信使RNA 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 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 2形成的C 3化合物和C 4化合物中,14C 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A .解旋酶B .DNA 连接酶C .限制性内切酶D .RNA 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 (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200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_3

200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_3

200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命题:成都西北中学夏贻勤审定: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所物理研究室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时间100分钟2.本卷考查动量、功和能、振动和波及前面部分内容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对几种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击钉时不用橡皮锤,是因为橡皮锤太轻B.跳高时,在沙坑里填沙,是为了减小冲量C.在推车时推不动,是因为外力冲量为零D.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受相同的制动力的作用时,质量小的先停下来。

2.关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作用过程中,它们的总功W和总冲量I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W一定等于零,I可能不等于零B.W可能不等于零,I一定等于零C.W和I一定都等于零D.W和I可能都不等于零。

3.如图所示,S1、S2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

已知两列波的波长λ1<λ2,该时刻在P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P点有时在波峰,有时在波谷,振动始终加强B.P点始终在波峰C.P点的振动不遵守波的叠加原理,P点的运动也不始终加强D.P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并不始终加强4.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研究快速变化力的大小,实验时,把图甲中的小球举高到绳子的悬点O处,然后让小球自由下落。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弹性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

根据图线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t1、t2时刻小球速度最大B.t2、t5时刻小球的动能最小C.t3与t4时刻小球动量可能相同D.小球在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5.如图所示为沿水平方向的介质中的部分质点,每相邻两质点的距离相等,其中O为波源。

设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自波源通过平衡位置竖直向下振动时开始计时,经过T/4,质点1开始振动,则下列关于各质点的振动和介质中的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介质中所有质点的起振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且图中质点9起振最晚B.图中所画出的质点起振时间都是相同的,起振的位置和起振的方向是不同的C.图中质点8的振动完全重复质点7的振动,只是质点8振动时,通过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的时间总比质点7通过相同位置时落后T/4D.只要图中所有质点都已振动了,质点1与质点9的振动步调就完全一致,但如果质点1发生的是第100次振动,则质点9发生的就是第98次振动6.质量为0.1kg 的钢球自距地面5m 高度处自由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跳到3.2m 高处,整个过程历时2s ,不计空气阻力,g=10m/s 2。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12套)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12套)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集12套(二)目录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 (江苏卷) 22005年高考物理 (江苏卷)物理试题参考答案7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10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参考答案13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15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参考答案17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18 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云南等)参考答案2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2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参考答案26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28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天津卷)参考答案3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 (江苏卷)第一卷(选择题共40分)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核反应或核衰变方程中,符号"X"表示中子的是(A) (B)(C) (D)2.为了强调物理学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纪念爱因斯坦,2004年联合国第58次大会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内容涉及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和统计物理学,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人学了有关的知识后,有如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所谓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之增大(D)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4.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摩尔体积为V,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和Vo,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A) (B) (C) (D)5.某人造卫星运动的轨道可近似看作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圆.由于阻力作用,人造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从r1慢慢变到r2,用EKl、EK2分别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则(A)r1<r2,EK1<EK2 (B)r1>r2,EK1<EK2 (C)r1<r2,EKt>Era (D)r1>r2,EK1>EK26.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x10-27kg,普朗克常量h=6.63x10-34J²s,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λ=1.82x10-10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A)10-17J (B)10-19J (C)10-21J (D)10-24 J 7.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8.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A与质点B相距lm,A点速度沿y轴正方向;t=0.02s时,质点A第一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由此可知(A)此波的传播速度为25m/s(B)此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C)从t=0时起,经过0.04s,质点A沿波传播方向迁移了1m(D)在t=0.04s时,质点B处在平衡位置,速度沿y轴负方向9.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0、V0、T0).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①从(p0、V0、T0)变为(p1、V1、T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1=T0);②从(p0、V0、T0)变为(p2、V2、T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1=V2>V0,则(A) p1 >p2,T1> T2 (B) p1 >p2,T1< T2 (C) p1 <p2,T1< T2 (D) p1 <p2,T1> T210.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着一个滑块,用轻绳系着滑块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以大小恒定的拉力F拉绳,使滑块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上升.若从A点上升至B点和从B点上升至C点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W2,滑块经B、C两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KB、EKc,图中AB=BC,则一定有(A)Wl>W2(B)W1<W2(C)EKB>EKC(D)EKB<EKC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10分)二、本题共2小题,共22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1.(10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砝码质量m/10g1.002.003.004.005.006.007.00标尺刻度x/10m15.0018.9422.8226.7830.6634.6042.0054.50(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底与砝码质量的关系曲线.(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12.(12分)将满偏电流Ig=300μA、内阻未知的电流表○G改装成电压表并进行核对.(1)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G的内阻(图中电源的电动势E=4V ):先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再闭合S2,保持R不变,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读出此时R′的阻值为200Ω,则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Rg= Ω.(2)将该表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需 (填"串联"或"并联")阻值为R0= Ω的电阻.(3)把改装好的电压表与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试在答题卡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三、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4分)A、B两小球同时从距地面高为h=15m处的同一点抛出,初速度大小均为v0=10m/s.A球竖直向下抛出,B球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取g=l0m/s2.求:(1)A球经多长时间落地?(2)A球落地时,A、B两球间的距离是多少?14.(12分)如图所示,R为电阻箱,○V为理想电压表.当电阻箱读数为R1=2Ω时,电压表读数为U1=4V;当电阻箱读数为R2=5Ω时,电压表读数为U2=5V.求:(1)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江西卷)

2005年高考试题——理综(江西卷)

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X、Y、Z均为气态
C.X和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
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13.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
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

()
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
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
为在这个水平上 ( )
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
度大小之比
17.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的
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若不考试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
A.从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
C.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斜交
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H2O C.SiCl4 D.PCl5
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
的体积依次为VA、VB、VC,已知VB=2VC,且VA=VB+VC,则在C的生成物

05 南昌二中2011届高考模拟考试 理综

05 南昌二中2011届高考模拟考试 理综

南昌二中2011届高考模拟考试理综试卷考试时间:5月21日上午9:00—11:30命题人:余宇平刘勇张斌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H 1 Cl 35.5 Al 27 N 1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主要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B.癌细胞的恶性增殖与其膜成分的改变无关C.中心体仅见于动物的细胞D.分化了的细胞通常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内膜上进行的B.叶绿体基质中的CO2直接被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还原C.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均属于异养生物3.若要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下列四组材料或用具中全部需要的一组是A.显微镜、盐酸和蒸馏水 B.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和蔗糖溶液C.口腔上皮细胞、盐酸和龙胆紫 D.健那绿、酒精灯和生理盐水4.叶柄基部与茎连接处的一特化区域称为离层,把IAA(生长素)分别施用于离层近基端(靠近茎一侧)和远基端(远离茎一侧),并与对照组(未施用IAA)比较,叶的脱落情况如右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叶脱落的促进或抑制效应与IAA浓度有关B.远基端IAA浓度低于近基端时叶才会脱落C.决定叶脱落的不是IAA的绝对含量D.该原理可用于指导生产上棉花的保蕾保铃5.神经递质与激素共同的特征是A.信息分子 B.催化作用C.蛋白质 D.血液运输6.某对夫妇均患有先天性聋哑症(已检测并确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他们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没有患先天性聋哑症,最合适的解释是A.至少一方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双方形成配子时均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子女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D.子女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7.核电厂原子反应堆中的235U 的裂变产物中含有放射性的131I 和137Cs ,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53131I -mg A.中所含电子数为:54N A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I 53I I I 126127128131535353、、、B .已知碘元素有四种核素:它们互为同位素,I 13153I 13153-C .微粒半径:大于D.235U 裂变产生131I 和137Cs 的过程是化学变化8.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配制5%食盐溶液时,将称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加计量的水搅拌溶解即可B .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后,然后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可制备Fe (OH )3胶体C .配制0.1mol /L 的H 2SO 4溶液时,将量取的浓H 2SO 4放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释D .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应用环型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混合液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生成的一种新化合物B .淀粉、纤维素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D 、可根据分散质直径大小,把“烟”“雾”区别开来。

2005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物理(含答案)

2005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物理(含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理综全国卷Ⅱ(新课程)物理部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题, 共计 48 分)14.如图所示,位于光滑固定斜面上的小物块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

已知物块P沿斜面加速下滑。

现保持F的方向不变,使其减小,则加速度A.一定变小B.一定变大C.一定不变D.可能变小,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15.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 a和n 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 a和v b,则A.na>n bB.n a<n bC.v a>v bD.v a<v b16.对于定量气体,可能发生的过程是A.等压压缩,温度降低B.等温吸热,体积不变C.放出热量,内能增加D.绝热压缩,内能不变17.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

处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

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eV。

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8.己知引力常量G、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

仅利用这三个数据,可以估算的物理有A.月球的质量B.地球的质量C.地球的半径D.月球绕地球运行速度的大小19.一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其波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波形图可知该波的波长B .由波形图可知该波的周期C .经41周期后质元P 运动到Q 点 D .经41周期后质元R 的速度变为零 20.处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圈abcd ,以恒定的角速度绕ab 边转动,磁场方向平行于纸面并与ab 垂直。

在t=0时刻,线圈平面与纸面重合(如图),线圈的cd 边离开纸面向外运动。

若规定由a→b→c→d→a 方向的感应电流为正,则能反映线圈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是21.图中a 、b 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 1、Q 2,MN 是ab 连线的中垂线,P 是中垂线上的一点。

2005届理综物理高考预测分析与最后一试

2005届理综物理高考预测分析与最后一试

预测篇一、预测分析1、选择题因不定项选择的出现,额外增加试题难度,为保证试题整体难度,故此,选择题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点难度应会适当降低,即会适当的向基础知识靠近。

2、注意以能量为核心的计算题和选择题,尤其是能量传递思想与数学工具的结合。

以取代去年牛顿定律为核心的力学试题。

3、天体运行为背景的问题依然是关注的热点,今年下半年我国又要升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4、当前重大时事要注意联系:印度洋海啸(振动与波)、纪念爱因斯坦的国际物理年(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

5、实验误差分析与有效数字简单的处理,重视测量电阻为核心的电学实验的同时,不要忽视力学、光学实验6、关注与课本结合或课本上的改编题,要求适当的回归课本。

7、可能出现开放题:鉴于首次出现,难度较低。

注意答案不唯一性。

二、12道试题的分布1、选择题8道小题(1)力学2~3题平衡问题,圆周运动和天体问题,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能量关系,振动和波。

(2)电磁学2题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平行板电容器,交流电路与理想变压器、电磁感应部分的图像问题。

(3)热、原各1题,光学1~2题。

分子动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光电效应,能级,衰变,质能方程。

2、非选择题4道小题(1)22题:实验题(18分)注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流表、电压表电读数;纸带处理。

验证机械能守恒,验证动量守恒,单摆侧重力加速度。

电表改装和校准,测电动势和内阻。

测玻璃等介质的折射率。

示波器旋钮的使用,利用双缝干涉测量光波的波长,传感器问题,此点主要区别于旧课程卷。

(2)23题:(16分)传统力学计算题。

(3)24题:(18分)电学题估计会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部分出现(4)25题:(20分)以能量为主线的综合题(以上分析仅供参考,重在自己全面复习,切勿将希望押在某几个知识点上)四、进入考场后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微笑着向监考老师问好(老师也一定会说同学你好――老师都说我好,我一定很好。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全国高考物理试全集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集(12套)目录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 (2)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参考答案 (5)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 (6)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用)参考答案 (9)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10)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Ⅲ(四川、陕西、云南等)参考答案 (1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4)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参考答案 (1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 (19)2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天津卷)参考答案 (2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江苏卷) (24)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29)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上海卷 (33)2005年上海物理参考答案 (38)2005年高考广东物理试题 (41)2005年高考广东物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45)2005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科综合试卷 (49)2005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综试卷参考答案 (51)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52)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参考答案 (5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物理部分) (57)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物理部分)参考答案 (5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部分)及参考答案 (59)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大小为g 31,g 为重力加速度。

2024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物理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月亮正加速远离地球!后代没月亮看了。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月球的引力在地球上产生了周期性的潮汐现象,潮汐力耗散地球的自转能量,降低地球的旋转速度,同时也导致月球正在以每年38cm的速度远离地球。

不考虑其他变化,则很多年后与现在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将减小B.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增大C.地球同步定点卫星的高度增大D.地球同步定点卫星的角速度增大2、如图所示,真空中位于x轴上的两个等量正点电荷的位置关于坐标原点O对称,规定电场强度沿x轴正方向为正,无穷远处电势为0。

下列描述x轴上的电场强度E或电势ϕ随位置x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A.B.C.D.3、生活中常见的手机支架,其表面采用了纳米微吸材料,用手触碰无粘感,接触到平整光滑的硬性物体时,会牢牢吸附在物体上。

如图是一款放置在高铁水平桌面上的手机支架,支架能够吸附手机,小明有一次搭乘高铁时将手机放在该支架上看电影,若手机受到的重力为G,手机所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高铁未启动时,支架对手机的作用力大小等于cos G θB .当高铁未启动时,支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方向与高铁前进方向相反C .高铁减速行驶时,手机可能受到3个力作用D .高铁匀速行驶时,手机可能受到5个力作用4、与下列图片相关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 .乙图,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图,大量处于n =4能级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 .丙图,“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爱因斯坦为此提出了相对论学说,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D .丁图,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能使核裂变反应连续得进行,称为链式反应,其中一种核裂变反应方程为2351419219256360U Ba Kr 2n →++5、我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制造出可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并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

江西省南昌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物理试卷【范本模板】

江西省南昌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物理试卷【范本模板】

图2甲 乙 图1 江西省南昌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一、选择题(共20分,第1-7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第8、9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

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 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1. 通常情况下,下列家用电器中,额定功率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 .电子石英钟、日光灯、电热水器、电冰箱B .日光灯、电子石英钟、电热水器、电冰箱C .日光灯、电子石英钟、电冰箱、电热水器D .电子石英钟、日光灯、电冰箱、电热水器2. 如图1 所示,小明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

如果绳子重力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小明所受的合力为零B .小明拉绳子的力与狗拉绳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C .小明一定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D .小明的运动状态是不变的 3. 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 .可以在家庭电路的电线上晾晒衣服B .换用较粗的熔丝会使电路更保险C .开关一端与灯座相连,另一端接在零线上D .三孔插座应有接地线4.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 工人师傅小波和小新分别用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同样的物体搬上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 B .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C .乙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D .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5. 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 .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 .“烟"是液化形成的 C .“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 .“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少6. 如图3所示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车内悬挂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间的情况,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 】得 分评 卷 人图3 A C B D7. 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 【 】A .A 示数增大,V 1 、V 2 示数都减小B .A 示数减小,V 1 、V 2 示数都增大C .A 示数减小,V 1 示数减小,V 2 示数增大D .A 示数增大,V 1 示数增大,V 2 示数减小8. 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最后冲刺指导卷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最后冲刺指导卷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最后冲刺指导卷第一部分:选择题【能力要求】: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 【考查范围】1.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天体运动)【思路点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程序为:1.选择研究对象,2.受力分析,3.合成或分解(正交分解),列式计算.在受力分析时,应注意被动力随主动力变化的特点.【例题1】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相同的小球,a 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同时b 、c 从同一高度分别开始自由下落和平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D ) A .它们同时到达同一水平面 B .重力对它们的冲量相同 C .它们的末动能相同 D .它们动量变化的大小相同【例题2】以力F 拉一物体,使其以加速度a 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力F 的水平分量为F 1,如图所示,若以和F 1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F '代替F 拉物体,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 ',那么:( B C )A .当水平面光滑时,a ' < aB .当水平面光滑时,a ' = aC .当水平面粗糙时,a ' < aD .当水平面粗糙时,a ' = a 【例题3】假如一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圆周运动,则( CD ) A .根据公式v=ωr ,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根据公式r mv F /2=,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2 C .根据公式2/r GMm F =,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4D .根据上述选项B 和C 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2/22.动量和冲量 功和能(包括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的简单运用)【例题4】如图所示,把系在轻绳上的A 、B 两球由图示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绳开始时拉直),则在两球向左下摆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 . 绳OA 对A 球做正功 B . 绳AB 对B 球不做功C . 绳AB 对A 球做负功D . 绳AB 对B 球做正功3.单摆的周期 共振 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应用 波的干涉和衍射 多普勒效应 声波【例题5】.有一摆长为L 的单摆,悬点正下方某处有一小钉,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向左摆动时,摆线的上部将被小钉挡住,使摆长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南昌二中高考最后押题卷物理(三)1.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已知A物体质量为m,A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与斜面间弹力的μ倍(μ< tanθ),滑轮摩擦不计,物体A要静止在斜面上,物体B质量的取值范围为多少?在A静止的前提下,斜面体与地面间的摩擦情况又如何?答案:先以B为研究对象,若A处于将要上滑的临界状态有:T = m B g再以A为研究对象,若A处于将要上滑的临界状态有:T1 = f m + mg sinθT1 = T而f m =μNN = mg cosθ由①②③④可得:m B = m(sinθ+μcosθ)同理,若A处于将要下滑的临界状态则有:T2 = f m + mg sin t∆T2 = T由①③④⑤可得:m B = m(sin–μcosθ)m(sin–θcosθ)≤m B≤m(sinθ+μcosθ)在A静止的前提下,A和滑轮支架对斜面体的总作用力竖直向下,A、B和斜面C整体对地面只有向下的压力,地面与C间无摩擦力.2.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举”而言,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图所示照片表示了其中的几个状态.现测得轮子在照片中的直径为1.0 cm.已知运动员所举杠铃的直径是45 cm、质量为150 kg,运动员从发力到支撑历时0.8 s,试估测该过程中杠铃被举起的高度;若将运动员发力时的作用力简化成恒力,估算这个过程中杠铃获得的向上的加速度;并求该恒力的大小.答案:抓举中,举起杠铃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从发力到支撑是第一阶段.该过程中,先对杠铃施加一个力(是发力过程),使杠铃做加速运动,当杠铃有一定速度后,人下蹲、翻腕,实现支撑,在人下蹲、翻腕时,可以认为运动员对杠铃没有提升的作用力,这段时间杠铃是凭借已经获得的速度在减速上升,此时配合的动作最好是:杠铃减速上升,人下蹲,当杠铃的速度减为零时,人的相关部位恰好到达杠铃的下方完成支撑的动作.因此从发力到支撑的0.8 s内,杠铃先做加速运动(当作匀加速运动),然后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视为匀减速运动),这就是杠铃运动的物理模型. 根据轮子的实际直径0.45 m 和它在照片中的直径1.0 cm ,可以推算出照片缩小的比例,在照片上用尺子量出从发力到支撑,杠铃上升的距离h 1 = 1.3 cm ,按此比例可算得实际上升的高度为h = 0.59 m . 设杠铃在该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 m ,有h =t v 2m,得v m =t ∆= 1.48 m/s减速运动的时间应为t 2 =gv m= 0.15 s 加速运动的位移:s 1 =2mv (t – t 2) = 0.48 m又12m2as v = 解得a = 2.28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 mg = ma 解得F = 1 842 N .3.很多国家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 g (g 为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 2),当人体的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一般车辆通常达不到上述加速度,只有当发生交通事故、且车辆碰撞时间达到毫秒数量级时才可能产生.若两辆摩托车的时速均为v = 80 km/h (22.2 m/s)相向而行,不慎使驾驶员的头部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t ∆= 0.004 s ,设碰撞后两车(包括人的头部)均静止.求: (1)撞车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a 平的大小.(2)头部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它的最大承受力为F m = 2.28 × 104N ,若人的头部质量为m = 5 kg ,试估算发生上述碰撞时人的头部所受力F 1的大小.答案:(1)加速度的大小a 平 =tv ∆ 代入数据得a 平 = 5.6 × 103 m/s 2 (2)F 1 = ma 平 代入数量得F 1 = 2.8 × 104 N .4.如图所示,小木箱abcd 的质量M = 180 g ,高l = 0.2 m ,其顶部离挡板E 的竖直距离h = 0.8 m ,在木箱内放有一个质量m = 20 g 的小物体P (可视为质点),通过轻细绳对静止木箱施加已知竖直向上的恒定拉力T ,为使木箱能向上运动后,P 物体不会和木箱顶ad 相碰,求拉力T 的取值范围(g = 10 m/s 2).答案:首先,在拉力T 的作用下,木箱和小物体P 的整体能加速上升 则T > (M + m ) g 即T > 2 N 其次,T 的作用不能使M + m 的加速度太大,否则当木箱与E 发生碰撞后,P 做竖直上抛运动会与木箱顶ad 相碰. 设临界状态下木箱在拉力T 的作用下向上的加速度为a ,木箱与挡板E 碰撞前瞬间速度为v则v =ah 2 ①木箱与挡板E 碰后,P 做竖直上抛运动,初速度为v ,临界最大高度为l 则v 2 = 2gl ②则①②可得:a =hgl= 2.5 m/s 2 临界状态下T '= (M + m ) g + (M + m ) a = 2.5 N 综述,T 的范围为2 N < T < 2.5 N . 5.如下图所示,一根轻绳上端固定在O 点,下端挂一个重为G 的钢球A ,球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球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外力F 使球缓慢偏移,在移动过程中的每一刻,都可以认为球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外力F 方向始终水平,最大值为2G ,试分析: (1)轻绳张力T 大小的取值范围;(2)在图中画出轻绳张力T 与cos θ的关系图象.答案:(1)当水平拉力F = 0时,轻绳处在竖直位置,轻绳张力T 1 = G 当水平拉力F = 2G 时,由平衡条件得轻绳张力 T 2 =G G G 5)2(22=+因此轻绳张力T 的取值范围为:G ≤T ≤G 5(2)因为球的各位置均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 T cos θ= G ,T = G /cos θ,即T ∝1/cos θ 则T 与cos θ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6.如图所示,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 = 4 kg ,长度L = 1.4 m ;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N ,小滑块质量m = 1 kg ,其尺寸远小于L ,小滑块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4 (g = 10 m/s 2).(1)现用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N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问:F 大小的范围是什么?(2)其他条件不变,若恒力F = 22.8 N ,且始终使用在M 上,最终使得N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问:N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1)小滑块与木反间的滑动摩擦力f =μN =μmg ,它在f 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1 = f /m =μg = 4 m/s 2 木板在拉力F 和f 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2 = (F – f ) / M 而要使N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的条件是a 2 > a 1所以得F >μ(M + m )g = 20 N(2)设N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为t ,当恒力F = 22.8 N 时,木板的加速度 a 2 = (F – f )/M = 4.7 m/s 2 小滑块在时间t 内运动的位移s 1 = a 1t 2 / 2 木板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s 2 = a 2t 2 / 2,因s 2 – s 1 = L 所以4.7 t 2 / 2 – 4t 2 / 2 = 1.4,得t = 2 s .7.从地面上发射质量为m 的导弹,导弹的喷气发动机可产生恒定的推力,推力大小F =3mg ,导弹沿与水平方向成︒=30α角的方向直线飞行,经过时间t 后,遥控导弹的发动机保持推力的大小不变,将推力的方向逆时针转动120°,又经过时间t 21,关闭发动机.问再经过多长时间导弹落回地面,落地点离发射点多远(不计空气的阻力和导弹本身质量的变化).答案:开始时导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受力分析如下图甲所示:y 方向:3mg sin β– mg cos 30°= 0 所以β= 30° x 方向:3mg cos β– mg sin 30°= ma 1 所以a 1 = g经过时间t ,导弹的速度v = a 1t = gt ,斜向上运动的距离s 1 =221gt .此时将推力逆时针旋转120°,推力F 将水平向左,导弹的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显然F 合 = – 2mg = ma 2,所以a 2 = – 2g ,再经过时间2t,导弹速度正好减为零,同时斜向上运动的距离s 2 =42222gt a v =--此时关闭发动机,导弹将从静止自由下落,故导弹落地点距发射点的距离为 L = (s 1 + s 2) cos 2833gt =α再由(s 1 + s 2) cos α=221自gt 得t 自 =t 23.8.在广场游玩时,一个小孩将一充有氢气的气球用细绳系于一个小石块上,并将小石块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小石块的质量为m 1.气球(含球内氢气)的质量为m 2,气球体积为V ,空气密度为ρ(V 和ρ均视作不变量),风沿水平方向吹,风速为v .已知风对气球的作用力f = ku (式中k 为一已知系数,u 为气球相对空气的速度).开始时,小石块静止在地面上,如图所示.(1)若风速v 在逐渐增大,小孩担心气球会连同小石块一起被吹离地面,试判断是否会出现这一情况,并说明理由.(2)若细绳突然断开,已知气球飞上天空后,在气球所经过的空间中的风速v 保持不变,求气球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大小. 答案:(1)将气球和小石块作为一个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气球(包括小石块)受到重力G 、浮力F 和地面支持力N 的作用, 据平衡条件有 N =(m 1 + m 2)g –ρgV 由于式中N 是与风速v 无关的恒力,故气球连同小石块不会一起被吹离地面.(2)气球的运动可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达最大速度时气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有v x = v 气球在竖直方向也做匀速运动,有 m 2g + kv y =ρgV气球的最大速度 v m =22y x v v +联立求解得v m =222)(kgm gV v -+ρ.9.国家飞碟射击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训练,被训练的队员在高H = 20 m 的塔顶,在地面上距塔水平距离为s 处有一个电子抛靶装置,圆形靶可被以速度v 2竖直抛出,当靶被抛出的同时立即用特制手枪沿水平射击,子弹速度v 1 = 100 m/s .不计人的反应时间、抛靶装置的高度及子弹的枪膛中的运动时间,且忽略空气阻力及靶的大小(g = 10 m/s 2).(1)当s 取值在什么范围时,无论v 2为何值都不能击中靶?(2)若s = 100 m ,v 2 = 20 m/s ,试通过计算说明靶能否被击中? 答案:(1)把抛靶装置放在子弹的射程以外,则不论抛靶速度为何值,靶都无法被击中由H =21gt 2,x = v 1t 得,s > x = v 1m 2002=g H (2)若靶能被击中,则击中处应在抛靶装置的正上方,设经历的时间为t 1,则s = v 1t 1,t 1 =1001001=v s s = 1 sy 1 =21gt 12 =21× 10 × 1 = 5 (m)y 2 = v 2t 1 –21gt 12 = 20 × 1 –21× 10 × 12 = 15 (m)∵y 1 + y 2 = 5 m + 15 m = 20 m = H ∴靶恰好被击中.10.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 ,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 0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 某同学作如下分析: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s ∆,则s ∆=21at 2 + s – v 0t ,当t =av 0时,两质点间距离s ∆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 你觉得地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分析. 答案:该同学回答不完整. 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s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至s ∆= 0(相遇),也可能存在先变小后变大的情况,它完全取决于两质点之间的初始距离s 与v 0、a 之间的大小关系由 s ∆=21at 2 – v 0t + s 可解得:as v 220-=∆ 当20v ≥2as 即s ≤av220时,甲乙之间的距离始终在减小,直至相遇(最小距离s ∆= 0),不会出现s ∆最小的情况当20v < 2as ,即s >a v 220时,甲与乙不可能相遇,当t =av0时,两质点之间的距离最近:s ∆min= s –Fmg mg +︒︒37cos 37s i n .11.2004年1月25日,继“勇气”号之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再次成功登陆火星.在人类成功登陆火星之前,人类为了探测距离地球大约3.0 × 105 km 的月球,也发射了一种类似四轮小车的月球探测器.它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 s 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探测器上还装着两个相同的减速器(其中一个是备用的),这种减速器可提供的最大加速度为5 m/s 2.某次探测器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从而使探测器只能匀速前进而不能自动避开障碍物.此时地球上的科学家必须对探测器进行人工遥控操作. 下表为控制中心的显示屏的数据:已知控制中心的信号发射与接收设备工作速度极快.科学家每次分析数据并输入命令最少需要3 s .问:(1)经过数据分析,你认为减速器是否执行了减速命令?(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速度需满足什么条件?请计算说明.答案:(1)设在地球和月球之间传播电磁波需要的时间为t 0,t 0 =cs月地= 1 s从前两次收到的信号可知:探测器的速度v 1 =103252-= 2 m/s由题意可知,从发射信号到探测器收到信号并执行命令的时刻为9:1034.控制中心第三次收到的信号是探测器在9:1039发出的.从后两次收到的信号可知探测器的速度v =101232-= 2 m/s 可见,探测器的速度未变,并未执行减速命令.减速器出现故障.(2)应启用另一个备用减速器.再经过3 s 分析数据和1 s 接收时间,探测器在9:1044执行命令,此时距前方障碍物的距离s = 4 m .设定减速器加速度为a ,则有s =av 22≤4 m ,可得a ≥0.5 m/s 2 即只要设定加速度a 0.5 m/s 2,便可使探测器不与障碍物相撞.12.如图为宇宙中有一个恒星系的示意图,A 为该星系的一颗行星,它绕中央恒星O 运行的轨道近代以为圆,天文学家观测得到A 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0,周期为T 0. (1)中央恒星O 的质量是多大?(2)长期观测发现,A 行星实际运动的轨道与圆轨道总存在一些偏离,且周期性也每隔t 0时间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行星外侧还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B (假设其运行轨道与A 在同一平面内,且与A 的绕行方向相同),它对A 行星的万有引力引起A 轨道的偏离.根据上述现象及假设,你能对未知行星B的运动得到哪些定量的预测. 答案:(1)设中央恒星质量为M ,A 行星质量为m ,则有02020)2(R T m R Mm G π=解得:203024GT R M π=(2)由题意可知:A 、B 相距最近时,B 对A 的影响最大,且每隔t 0时间相距最近设B行星运行的周期为T B ,则有:1000=-B T t T t解得:T B =000T t t T - 设B 行星的质量为m ',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B ,则有B B BR T m R m M G 22)2(π'='联立求解得:T B = R 0 ·32000)(T t t -.13.磁悬浮列车以大小为v 的速度沿赤道高速向东行驶,某时刻人造地球卫星A 正好经过磁悬浮列车正上方,运动方向与磁悬浮列车的运动方向相同,列车行驶路程s 后,卫星又一次通过列车的正上方.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0,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求卫星离地面的高度. 答案:设卫星的角速度为ω,在列车行驶路程s 的时间t =vs内 ππω2)2(0++=t RvT t ①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2h R m h R MmG +=+ω ② GM = gR 2③由①②③式得h =R sv R v T gR -++3202)22(ππ.14.在某介质中形成一列简谐波,t = 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的实线所示.(1)若波向右传播,零时刻刚好传到A 点,且再经过0.6 s ,P 点也开始起振,则 ①该列波的周期T 为多少?②从t = 0时起到P 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时止,O 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 0及其所经过的路程s 0各为多少?(2)若该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20 m/s ,且波形由实践变成虚线需要经历0.525 s 时间,则该列波的传播方向如何?答案:由图象可知, λ= 2 m ,A = 2 cm .(1)当波向右传播时,A 点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下,包括P 点在内的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为竖直向下①波速v =6.061=∆t AP = 10 m/s由v =T λ,得T =vλ= 0.2 s ②由t = 0至P 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止,经历的时间T s T t t )433(75.04312+==+∆=∆而t = 0时O 点的振动方向竖直向上(沿y 轴正方向) 故经2t ∆时间,O 点振动到波谷即:y 0 = – 2 cm s 0 = n · 4A = (3 + 3/4) · 4A = 0.3 m 其中n 为O 点振动的周期数(2)当波速v = 20 m/s 时,经历0.525 s 时间,波沿x 方向传播的距离x = vt = 10.5 m ,即 : x = (5 +41)λ,实数波形变为虚线波形经历了(5 +41)T ,故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15.一根弹性绳沿x 轴方向放置,左端在原点O ,用手握住绳的左端使其沿y 轴方向做周期为1 s 的简谐运动,于是在绳上形成一列简谐波.求:(1)若从波传到平衡位置在x = 1 m 处的M 质点时开始计时,那么经过的时间t ∆等于多少时,平衡位置在x = 4.5 m 处的N 质点恰好第一次沿y 轴正向通过平衡位置?在图中准确画出当时弹性绳上的波形.(2)从绳的左端点开始做简谐运动起,当它通过的总路程为88 cm 时,N 质点振动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答案:(1)由波的传播特性和波动图象知,波长λ= 2 m 波从x = 1 m 传至x = 4.5 m 处的N 质点需要的时间t = (7/4) T 此时x = 4.5 m 处的质点正向y 轴负方向运动x = 4.5 m 处的N 质点恰好第一次沿y 轴正向通过平衡位置还需T /2,因此t ∆= (9/4)T = 2.25 s 此时波形如图:(2)由图知,振幅A = 8 cm 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4A = 32 cm O 质点通过88 cm 的路程共经过的时间为(11/4) T 从x = 0 m 传至x = 4.5 m 处的N 质点需要时间t 1为(9/4) T 质点N 运动的时间为(1/2)T 所以质点N 振动通过的总路程为2A = 16 cm .16.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在电动机带动下,始终保持v 0 = 2 m/s 的速度匀速运行,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夹角︒=30θ,现把一质量m = 10 kg 的工件轻轻地放在传送带底端,由传送带传送至h = 2 m 的高处.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23=μ,g 取10 m/s 2. (1)试通过计算分析工件在传送带上做怎样的运动?(2)工件从传送带底端运动至h = 2 m 高处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工件做了多少功? 答案:(1)工件刚被放上皮带时受滑动摩擦力F f =μmg cos θ ①代入数据可得F f – mgsin θ= 25 N > 0,工件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 mg sin θ= ma ② 设工件经过位移s 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v 0,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02 = 2as ③ 联立①②③可得s = 0.8 m < 4 m 故工件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0.8 m 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后做匀速直线运动(2)工件从传送带底端运动至h = 2 m 高处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工件做功W f ,由动能定理W f – mgh =2021mv可得W f = 220 J .17.如图所示,水平面上的A ,B 两物体中间有一被细线拉着的被压缩了的轻弹簧,两边是两个在竖直平面内的半径分别为R 和2R 的圆弧形轨道.当细线突然断开后,两物体分别运动到轨道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都为0.不计任何摩擦,求:A 、B 两物体的质量m A 和m B 之比.答案:由动量守恒得:m A v A = m B v B 设当A 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v 1,有m A g =Rvm A 21研究A 由水平面到最高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212vm v m A A A -= 2m A gR 设当B 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v 2,有m B g =Rv m B 222研究B 由水平面到最高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222vm v m B B B -= 2m B gR所以m A : m B =2: 1.18.2003年10月15日9时,在太空遨游21小时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按预定计划,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时先要进行姿态调整,然后返回舱以近8 km/s 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当返回舱距地面30 km 时,返回舱上的回收发动机启动,相继完成拉出天线、抛掉底盖等动物.在飞船返回舱运动到距地面20 km以下的高度后,速度减为200 m/s 而匀速下降,此段过程中返回舱所受空气阻力为f =S v 221ρ,式中ρ为大气的密度,v 是返回舱的运动速度,S 为与形状特征有关的阻力面积,当返回舱距地面高度为10 km 时打开面积为1 200 m 2的降落伞,直到速度达到8 m/s 后匀速下落.为实现软着陆(即着陆时返回舱的速度为0),当返回舱离地面1.2 m 时反冲发动机点火,使反回舱落地的速度减为零,返回舱此时的质量为2.7 × 103 kg ,取g = 10 m/s 2. (1)用字母表示出返回舱在速度为200 m/s 时的质量;(2)分析从打开降落伞到反冲发动机点火前,返回舱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 (3)求反冲发动机的平均反推力的大小及反冲发动机对返回舱做的功. 答案:(1)当返回舱在速度为20 m/s 时,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平衡而匀速下落,由牛顿第二定律mg – f = 0,根据已知条件得mg –S v 221ρ= 0,m =g S v 22ρ(2)在打开降落伞到反冲发动机点火前,返回舱的加速度先增大而后减小,加速度方向向上,返回舱的速度不断减少,直到速度减小到8 m/s 后匀速下落.(3)反冲发动机工作后,使返回舱的速度由8 m/s 减小为0,返回舱受重力和平均反冲力F 作用做减速运动的位移为h = 1.2 m ,根据动能定理,(mg – F )h = 0 –21mv 2,F = 9.9 × 104 N 反冲发动机对返回舱做的功W = Fh = 1.2 × 105 J .19.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 、边长为l 的正方体木块,木块右上角靠着一长为L 的轻质光滑棒,棒的一端用光滑铰链连接于地面上的O 点,棒可绕O 点在竖直平南非内自由转动,另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 的匀质金属小球.开始时,棒与木块均静止,棒与水平面夹角为α.当棒绕O 点逆时针转动到棒与水平面间夹角为β的瞬时,求木块速度的大小.答案:设棒和水平面成β角时,木块速度为v ,小球速度为v m ,棒与木块的接触点B 的速度为v B ,因B 点和m 在同一棒上以相同角速度绕O 点转动,所以有:lLl L OB L v v B m ===βωωsin /sin β木块与棒接触于B 点时木块的速度水平向左,此速度可看作两速度的合成,即B 点绕O 转动的速度v ⊥= v B 和B 点沿棒方向向m 滑动的速度v ∥,所以v B = v sin β故v m = v Bββ2sin sin v lLl L = 因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过程中只有小球重力对小球、轻棒、木块组成的系统做功,所以在上述过程中机械能守恒:mgL (sin α– sin β) =222121Mv mv m +综合上述得v = lββα422sin )sin (sin 2mL Ml mL +-.20.在宇宙飞船的实验舱内充满CO 2气体,且一段时间内气体的压强不变,舱内有一块面积为S 的平板舱壁,如图所示,如果CO 2气体对平板的压强是由气体分子垂直撞击平板形成的,假设气体分子中各有1/6的个数分别向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运动,且每个分子的速度均为v ,设气体分子与平板碰撞后以原速率反弹.已知实验舱中单位体积内CO 2的摩尔数为n ,CO 2的摩尔质量为μ,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求(1)单位时间内打在平板上的CO 2的分子个数; (2)CO 2气体对平板的压力. 答案:(1)设在t ∆时间内,CO 2分子运动的距离为L ,则 L = v t ∆ t ∆时间内打在平板上的分子数A 61nLSN N =∆ 故单位时间内打在平板上的CO 2的分子数为N =tN∆∆得 N =v nSN A 61(2)根据动量定理 F t ∆=(2mv )N ∆ μ= N A m 解得 F =231Sv n μ所以CO 2气体对平板的压力231Sv n F F μ=='.21.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m =0.2kg 的小球用长L = 0.22m 的细绳连接,放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初始时刻,细绳拉直,且绳与斜面底边平行,在绳的中点作用一个垂直于绳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 2.2 N .在力F 的作用下两球向上运动,小球沿F 方向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s = kt 2(k 为恒量),经过一段时间两球第一次碰撞,又经过一段时间再一次发生碰撞,由于两球之间有粘性,当力F 作用了2 s 时,两球发生最后一次碰撞,且不再分开,取g = 10 m/s 2.求: (1)最后一次碰撞后,小球的速度; (2)最后一次碰撞完成时,小球的速度; (3)整个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答案:(1)对两小球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a = (F – 2mg sin 30°) / 2 m = 0.5 m/s 2 (2)因为小球沿F 方向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s = kt 2(k 为恒量),所以小球在沿F 方向上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小球的速度v = at = 1 m/s(3)根据功能原理,有E ∆= F (s + L /2) – 2mg sin 30s ︒– 2mv 2 / 2 其中s = at 2 / 2,代入数据,解得整个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E ∆= 0.242 J .22.如下图所示,一人手持质量为m 的小球乘坐在气球的吊篮里.气球、吊篮和人的总质量为M ,整个系统静止在空中.突然,人将小球向上抛出,经过时间t 后小球又返回手中,设手在抛接球时相对吊篮的位置不变,试求 (1)人在抛球过程中对系统做的功;(2)球在运动过程中与手之间的最大距离. 答案:(1)球减速上升时,人减速下降;球在高点时,人在最低点;所以球返回手中时的位置一定在抛出时的位置. 这时球速为v 1,v 1 = g 21t 其中t 为球从被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 mv 1 + M (– v 2) = 0W =21mv 12 +21Mv 22 =2121Mv mv m +Mv 12 +21103252-(2)设球在此过程中与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为H球上升的最大距离 h 1 =21g (21t )2人下降的最大距离 h 2 =212)21(t g M mH = h 1 + h 2 =)1(812Mmgt +.23.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其上端固定有质量为M 的钢板,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钢板位于O 处,如下图所示,现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距钢板H 的高处自由下落并与之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且无机械能损失.已知M = 3m ,弹簧振子的周期T = 2k M /π.(1)求小球与钢板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小球的速度v 1和钢板的速度v 2. (2)要使小球与钢板每次都在同一高度相碰(即钢板的初始位置),求钢板质量的最大值.(3)以小球自由下落的瞬间为计时起点,以向下为正方向,以g v0的值作为1个时间单位(v 0为小球第一次刚落到钢板时的速率).试在图中画出小球的v – t 图象;要求至少画出小球与钢板发生第三次碰撞前的图象.答案:(1)设小球落至钢板时速度为v 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 = mv 02 / 2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mv 0 = mv 1 + Mv 2 机械能无损失 mv 12 / 2 + Mv 22 / 2 = mv 02 / 2 联立求解得v 0 =gH 2小球的速度v 1 = – v 0 / 2 = –gH 2/ 2,方向向上钢板的速度v 2 = v 0 / 2 =gH 2/ 2,方向竖直向下(2)由(1)可知,碰撞后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钢板(连同弹簧)以速度v 0 / 2向下做简谐运动,要使m 与M 第二次碰撞仍发生在原位置,则小球重新落回到O 处所用的时间t 应满足 t = nT + T /2(n = 0、1、2、3、……) 当M 取最大值时,有 t = T /2 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到O 点时,有 t = v 0 / g已知T = 2k M /π联立求解得M =22πg kH(3)小球与钢板的第二次碰撞应满足 mv 0/2 – Mv 0 / 2 = mv 3 + Mv 4 m (v 0/2)2 /2 + M (v 0/2)2/2 = mv 32/ 2 + Mv 42 / 2 解得,v 3 = – v 0,方向竖直向上;v 4 = 0 当小球再次落回与钢板发生第三次碰撞时,第三次碰撞是第一次碰撞的重复;此后过程将周而复始地进行. 小球的v – t 图象如图所示.24.如图所示:质量M = 0.040 kg 的靶盒A 位于光滑水平导轨上,开始时静止在O 点,在O 点右侧有范围足够大的“相互作用区域”,如图中划虚线部分,当靶盒A 进入相互作用区时便受到指向O 点的恒力F = 2 N 的作用,P 处有一固定的发射器B ,它可以根据需要瞄准靶盒每次发射一颗水平速度v 0 = 50 m/s ,质量m = 0.010 kg 的子弹,当子弹打入靶盒A 后,便留在盒内,碰撞时间极短.假设每当靶盒A 停在或到达O 点时,都有一颗子弹进入靶盒A 内. (1)当第一颗子弹进入靶盒A 后,靶盒A 离开O 点最大距离为多少?(2)当第三颗子弹进入靶盒A 后,靶盒A 从离开O 点到又回到O 点所经历的时间. (3)求发射器B 至少发射几颗子弹后,靶盒A 在相互作用区内运动的距离不超过0.2 m ? 答案:(1)设第一颗子弹进入靶盒A 后,子弹与靶盒A 的共同速度为v 1.根据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有:mv 0 = (m + M )v 1 ①设A 离开O 点的最大距离为s 1,根据动能定理有:– Fs 1 = 0 – (m + M ) 21v / 2 ② 由①、②式得s 1 = 1.25 m(2)根据题意,A 在恒力F 作用下返回O 点时第二颗子弹打入,由于A 的动量与第二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