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讨论,提高同学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爱好;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同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盼望大家喜爱!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叙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缘由。
学习本节学问,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育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同学的年龄特点,打算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布满奇怪心,老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同学求知欲望;依据同学已把握的地理技能,为同学制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育读图力量、想象力量和推理力量。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进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缘由。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争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地中海曾经有座漂亮的小岛,它有一个神奇而奇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小岛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幽灵岛毕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莫非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日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钱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方法一:复习检测:展示“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导入方法二:展示视频:沉没的岛屿,使学生初步了解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地球上的海陆面积、分布位置是否自地球诞生就这样?有没有发生过变化?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提问:什么原因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什么原因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地球变迁过程中的地质事件和动物生物演化;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 海洋的形成和变迁;3. 陆地的形成和变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地球形成和演变的视频或展示地球演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变(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地质事件?-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如何变化的?3. 探究海洋的形成和变迁(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活动:- 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文献,了解海洋的形成和变迁过程;-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介绍海洋形成和变迁的重点内容。
4. 探究陆地的形成和变迁(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了解陆地的形成和变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地区进行研究,收集该地区的地质数据和动植物化石;-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介绍该地区陆地形成和变迁的过程。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地球的形成和变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通过本课学到的知识,你对地球的变迁过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四、教学资源- 视频、图片和展板- 文献和参考资料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估。
同时,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邀请地质学家或生物学家来校外做讲座,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 》教案
教案编辑专员:【精】《海陆变迁》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章节二:地球的演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以及海陆变迁在地球演变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变迁的作用。
章节三: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并认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章节四:海陆变迁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岸线的变化、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海陆变迁的场景,体验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五:保护海洋和陆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海洋和陆地。
5.2 教学内容:介绍保护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
探讨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海洋和陆地。
5.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提出保护海洋和陆地的建议和措施。
教案编辑专员:【精】《海陆变迁》教案章节六:地质构造与海陆变迁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以及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
6.2 教学内容:介绍地质构造的类型,如板块构造、断裂构造等,并探讨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人教版七上第三章 第3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
(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教案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②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②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并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学法导学、活动导疑、问题导思等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酒瓶、三个盖子(两个可吻合于瓶口,另一个不吻合)、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在硬纸板上绘出世界海陆分布图,然后剪下七大洲轮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洲和大洋,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早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是陆地,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自己生活的陆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为天地的尽头。
所以把我们生活的星球赋予了“地球”一名。
后来的人们又进行了不懈地实践和检验,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发现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认为我们生活星球应该叫“水球”)。
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回顾中归纳出一种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二、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认真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特点,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一些大洲的轮廓形状相吻合,如南美洲与非洲等。
)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这幅图层层展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大陆漂移假说中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授受前人的经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发现,并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钱中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方法一:
复习检测:展示“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导入方法二:
展示视频:沉没的岛屿,使学生初步了解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地球上的海陆面积、分布位置是否自地球诞生就这样?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提问:什么原因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什么原因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
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教师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
地壳上升易使海洋变为陆地;地壳下沉易使陆地变为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易使陆地变为海洋;海平面下降使海洋变为陆地。
(3)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主要指沿海地区填海造陆使海洋变为陆地。
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表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地球表面海陆轮廓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面积是固定不变吗?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初步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课件中的“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学生读图思索这两大洲就轮廓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东海岸及非洲西海岸的轮廓大致可以吻合在一起。
教师归纳、总结:这就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约在两亿多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活动;
利用多媒体依次给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图”、“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示意图”、“非洲、南美洲古老地层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大陆漂移假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有依据,请列举相关证据。
学生回答:有科学依据。
通过课件呈现的图可以明显看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非洲和南美洲海牛、鸵鸟具有亲缘关系,非洲、南美洲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教师归纳、总结: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依据:
是有科学依据的;
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各相邻大陆的边缘轮廓也大致吻合。
2.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都存在亲缘关系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4.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海陆的分布状况至今还在发生着极其缓慢地变化。
……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处理相关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板书:三.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提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使大陆漂移呢?
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如何结合七大洲四大洋来看六大板块?
学生回答:亚洲、欧洲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主要位于非洲板块,大洋洲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主要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大西洋主要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瓜分,北冰洋主要位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教师归纳、总结:六大板块的大致范围
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运动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式有哪几种?运动方向如何?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回答:板块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张裂和挤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挤压在陆地常形成山脉。
教师归纳、总结:
板块运动方式:张裂、挤压
易形成裂谷、海洋扩大易形成山脉、海洋变小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并结合教材图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有何规律?
学生回答: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教师归纳、总结: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都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成。
活动:利用课件给出相关材料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板块运动理论自主分析红海的扩张与地中海的收缩、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两大现象。
学生回答:红海的扩张与板块张裂有关,地中海的收缩、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碰撞相关。
教师归纳、总结: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发生张裂,使得交界处地壳断裂下陷,从而使亚非之间的距离扩大,故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在扩张。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发生碰撞,使得欧非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故位于它们之间的地中海在收缩。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发生碰撞,使亚欧大陆于印度次大陆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表不断隆起,于是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目的:进一步巩固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人:魏格纳
2.主要观点:大陆在不断地漂移。
3.依据
三、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观点
2.相关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世界地理内容之一,主要讲述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知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同时尽量做到讲练结合,以便更好贯彻课程标准理念。
此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不要用同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针对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的学生尽量在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力图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思考题
思考: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那在海洋里常形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