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202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 其作用。
提示: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委 靡不振。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 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 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④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聘问与自己被 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请
5.揾 英雄泪 . 6.忧愁 风雨 .. 7.遥岑远目 . 8.舞榭 歌台 . 9.一片神鸦社鼓 .. 10.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 11.赢得仓皇北 顾 . 12.尚能饭 否 .
擦拭
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名词作动词,看 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
英雄业绩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动词,吃饭
6.本词是如何借古讽今的?
提示:
怀古(人物) 孙仲谋
讽今 景仰之情
怀古(人物)
刘裕
讽今
赞叹之情
刘义隆
已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 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 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 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
三、理解性默写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远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望景物的句子是“ 遥岑远目,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一、课文解析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弃疾词两首
廉颇——抒发报国无门愤懑,不忘为国效力。
3、概括诗歌主题 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孙、刘功业的赞扬、向 往,对南宋统治者草率用兵和不思收复中原的讽 刺、不满,表现了作者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4、比较《念奴娇》与《永遇乐》的异同: 相同点: 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②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③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①苏 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豪放飘逸。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161年,21岁的 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 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 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 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历任湖北、 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 有利国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 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 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 抑郁而殁。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 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 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 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宋词名篇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宋词名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并在这里修筑了居所。
词人似乎是打算以隐逸来消除被排挤出官场的隐痛。
“三径”三句写自己与隐居环境的久违,以表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云山自许”以下说明隐逸是自己的素志,在官场倦怠之后当然要回到喜爱的生活中来。
词人故意掩盖被迫隐居的真实原因,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二句,却透露出官场的险恶,略略揭示出退居的真正理由。
下片纵笔描写隐居清幽的环境:水边修葺茅屋,竹柳掩映,梅菊环绕。
词人好象完全沉醉在隐逸的快乐之中。
然“沉吟久”三句,最终表明词人不忘国事、不愿归隐的真实心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登临游览之作,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楚天”二句写词人登高望远,一目千里,极写秋色的无边、江天的辽阔、气氛的爽朗,对下文所抒发的深广忧愤起有力的烘托作用。
所见长江对岸,就是词人的北方故乡,是沦陷敌手的大好山河,所以,只能给词人提供愁与恨了。
于是,“落日楼头”以下七句,一气贯注,倾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牢骚、郁愤与不平。
下片用三个典故,迂回说明自己的志向。
词人既不愿意象张翰那样贪恋家乡美味而弃官还乡,又不愿意象许汜那样不顾家国安危而追逐个人私利,只愿意学习桓温率师北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赏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以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赏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佛狸祠
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兵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兵追 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 庙,称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 很是热闹。 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的象征。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廉颇被免职后在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要再用 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使者到廉颇处,“廉颇特为 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春风,以示尚可 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 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 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 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 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 操于江北,保卫了家园,使 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 之叹!终为吴侯。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 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 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 师在京口起兵北伐,先后征 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后建 立刘宋王朝。
用孙权的典故 想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以及借此表达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用刘裕的典故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
南宋: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借古代帝王来挖苦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挖苦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 国的热情。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 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 朝廷重用的激愤。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时光。
⑧倩:请托。
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揾: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
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
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
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
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
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忧国忧民之情 难以言表,只能在词作中抒发胸臆。他的词作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词中 之龙”。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当时,他担任建康府通判,登上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的 局面,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词。
04 两首词作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对比
《水龙吟》主题
抒发抗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壮 志难酬的忧愤。
《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的景物,抒发了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 慨,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情感表达差异
《水龙吟》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典故 和比喻等手法,将悲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1 2
深入阅读辛弃疾词作
建议读者在未来学习中深入阅读辛弃疾的词作, 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关注辛弃疾词作的流传与影响
可以进一步研究辛弃疾词作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 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
比较研究不同词人的作品
可以将辛弃疾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分析各自的特色和优劣。
高度评价
研究机构
后世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其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见长,是 中国古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后世成立了专 门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辛 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传承方式
辛弃疾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不 仅被后人传颂和学习,还被选入各种教材、 诗词选集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
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
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 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 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 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 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 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 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 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 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 写清秋、远山、孤雁、 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 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 之情。
❖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 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 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 无奈与遗憾。
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 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 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 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 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 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
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
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
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 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
诗歌主题 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孙、刘功 业的赞扬、向往,对南宋统治者草 率用兵和不思收复中原的讽刺、不 满,表现了作者词人报效国家的强 烈愿望。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 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 与前人对比鲜明。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即景言事。用孙权、刘裕建功立 业史实,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 开篇远眺大好河山,借景抒情,缅怀 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赤壁一战,孙权以 少敌多,败曹操军队。辛弃疾先以“英雄” 一词颂扬,转而以为,像孙仲谋那样的英 雄人物再无处找寻。暗示南宋统治者昏庸 无能,忧国之心已见。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 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 如虎。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但 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 了。当年繁华景象的歌舞楼 台,连同英雄业迹都被历史 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 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 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 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 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势像 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 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走了。
江景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意 境? 修辞手法?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
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
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
(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
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cén,小而高的山。
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
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
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而写内心的愁恨。
2020辛弃疾的诗词及理解大全
2020辛弃疾的诗词及理解大全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一生中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2020辛弃疾的诗词及理解大全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新人教必修4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他为了消愁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积累名句 (1)在《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 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 却“赢得仓皇北顾”。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 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 辛弃疾词两首
【国学撷粹】 怨无大小,生 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 灾。(辛弃疾《沁园春》) [译文]人间的怨恨不论大 小,往往是由贪恋或喜爱才 产生;任何事物,不论它是好 还是坏,超过一定的限度就 走向了反面。
【知义明理】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戒 酒词中的语句,是辛弃疾总结自己对 酒的贪恋,下决心把酒戒掉时所言。 语句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论 是任何事物,过则成灾。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一、理理文章思路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楚天秋水
上片:写景 满目苍山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
落日断鸿
建康赏心亭
季鹰回乡
下片:抒情 许郎求田 何人揾英雄泪
桓温北征
上片:登古 亭抒哀情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德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具体操作:导、思、议、展、评、测[教学课时]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永远在寻找,寻找他“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梦想,可现实又是如何的残酷呢?“可怜白发生”!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 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 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 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 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 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 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 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 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 袖, 揾英雄泪!
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 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 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 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 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 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 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用典的方式:
❖ 正用: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 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 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 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 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 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 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 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 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 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 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下阕
刘义隆:草草出师—— 警告当朝 词人:烽火扬州—— 愤斥偏安 廉颇: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借古 讽今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 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 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 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鲈之思
——莼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田问舍
——求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犹如此
——树
1、莼鲈之思:
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做官,见秋 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归 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 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 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
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
展而推向高峰。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 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 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 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 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辛弃疾一直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 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 短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 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 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 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
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 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3、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 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 何以堪!” 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 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作者的用意:
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 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现。 人已渐渐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情。
陈登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 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 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 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楼 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作者的用意:
我如果像许汜一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 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了。 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自己留在南宋王朝 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尽忠尽 力,鞠躬尽瘁的。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 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课堂小结:
上阕
孙权: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刘裕:金戈铁马 令人仰慕
咏史 抒怀
作者的用意:
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 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有家难回的乡 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悲愤之情。
②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弃官归乡,但我却并不因为南 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因为我有着精忠报国的雄心壮 志。
这两种理解都体现了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2、求田问舍:
刘裕
中
刘义隆
用
佛狸祠
典
廉颇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
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建
功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立 业
刘裕:
,
令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人
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 几次大举北伐。
仰 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 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
词
词中用典刘虽裕多—,—却刘贴切义恰隆当,非
但没对有比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
少想胜,增多强,了表诗现歌了扬的非文州常化路丰底—富蕴—的。佛内容狸和祠思 廉颇——自己
❖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 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
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
辛❖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
词
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 风格。
比❖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
较 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
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
而沉郁的风格。
用典:
❖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
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 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 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 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南宋国势衰颓
报
动国
作: 看、
无 路、 壮
拍、志
无难
人酬
断鸿
飘零的身世和孤寂 会 的
的心境
悲
愤
思考: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思考: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三个典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 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 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 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 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 不召。”
❖ 上片:上片哪些句子是
景色描写,他们描写了 什么景色?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
❖ 落日楼头, 断鸿声 里, 江南游子。
❖ 描绘了一幅辽远空阔的 秋景图;描写了苍茫悲 凉、凄清冷寂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