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 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四、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平行线的判定: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整数及其性质:-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整数的比较:利用大小关系进行比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意义。
-整数加法与减法:掌握同号和异号整数相加相减的规则,理解加法、减法的运算意义。
-整数的运算性质:整数加法和减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可结合相反数进行除法运算。
2.数与代数:-数的分配律:掌握正整数分配律、负整数分配律和零的运算规则。
-简便算法:掌握初等代数式的计算方法,如去括号法则、乘法运算法则、除法运算法则等。
3.分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定义,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分数的比较:利用大小关系进行比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意义。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掌握相同分母和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意义。
-分数的化简:了解分数的约分与通分方法。
4.整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的乘法:掌握同号和异号整数相乘的规律。
-整数的除法:掌握同号和异号整数相除的规律。
5.数轴与坐标:-数轴: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整数的方法。
-正数、负数及零的位置:将整数对应到数轴上的位置。
-点的坐标: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理解点的坐标的含义。
6.实际问题与整数运算:-实际问题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整数运算求解实际问题。
在学习以上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
-运算规则的灵活应用: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相应的运算规则。
-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可以通过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最后,通过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点,七年级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一、图形的认识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2. 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特征3. 角的定义和特征4. 图形的种类和特点: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5. 同种图形的分类和比较二、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1.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关系2. 三角形的分类及其性质3. 三角形内切圆和外接圆的应用4.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5. 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和矩形的性质及其判定三、图形的相似与全等1. 图形相似的概念和判定条件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3. 图形全等的概念和应用4. 证明图形全等的方法和步骤四、直角三角形的研究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勾股定理的应用3.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应用五、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1. 一般多边形的周长计算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4.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六、圆的研究1. 圆的定义和性质2. 圆的元素:圆心、半径、直径、弧长等的概念和关系3. 圆内角和弧度的关系及其应用4. 弧长、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计算七、线性方程的解法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法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和步骤4. 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八、比例与相似1. 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2.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3. 解直角三角形的比例问题4. 解平行四边形的比例问题九、数据的收集和处理1. 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意义2. 数据的整理和描述3. 数据图形的绘制和解读4.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十、考试技巧与思维方法1. 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的培养2. 数学解题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3. 拓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主要讲了有关代数的知识,包括如何
使用字母表示数,如何进行代数运算以及如何解代数方程式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常用字母如x、y、z等来表示数,x、y、z等字母称为未
知数或变量,这些未知数可以表示整数、小数,也可以表示分数、负数等。
了解这些未知数的性质是进行代数运算的基础,因此十
分重要。
二、代数运算
1.加减法
当我们进行加减法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同类项合并后再进行
计算。
同类项指字母相同、指数相同的代数式。
2.乘法
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时,需要注意分配率和交换率。
分配率指:a(b+c)=ab+ac。
交换率指:ab=ba。
3.除法
当进行代数式的除法时,需要用到约分法则,如分数的约分法、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知识。
三、代数方程式
代数方程式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我们可以利用代数运算的
知识求解方程式,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1.移项法:将某一项移到等号另一边进行变形化简。
2.因式分解法:将含有未知数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进而求
得未知数的值。
3.配方法:对于类似于ax²+bx+c=0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求解。
以上三个方法是解代数方程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检验法检验方程式的解是否正确。
总之,掌握代数的知识对我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及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认真掌握这些知识,创造学习的佳绩。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整式的加减1. 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4.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
5.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6.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差: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7.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积:系数相乘,字母部分合并。
8.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9.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和: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10.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差:同类项的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11.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一个多项式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5.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组。
6.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组。
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8.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9. 分式方程:含有分母的方程。
10. 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11. 分式不等式:含有分母的不等式。
12.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三、几何图形1. 点、线、面的概念。
2. 直线的性质:无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3. 射线的性质:有一个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4. 线段的性质: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度、可度量长度。
5. 角的概念:两条射线从同一点出发所形成的图形。
6.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7. 角的性质:度数大小关系、补角和余角、角的和差。
8. 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的封闭图形。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2与∠6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4与∠6、∠3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4与∠5、∠3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知识点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的知识点,包括代数表达式、平方根和立方根等内容。
一、代数表达式代数表达式是用字母和数字表示数学关系的式子。
在七年级数学中,我们需要学会使用代数表达式来表示数学问题。
例如:如果一条长为x米的线段需要减去4米,我们可以用代数表达式x-4来表示这个问题。
当我们学习代数表达式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运算法则,例如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
这些法则可以帮助我们简化代数表达式,更容易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二、平方根和立方根平方根和立方根也是我们在七年级数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平方根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如√9=3,表示9的平方根是3;立方根表示一个数的立方等于这个数本身,如³√27=3,表示27的立方根是3。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需要用到平方根和立方根求解,例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米,我们需要求出它的边长。
我们可以使用求平方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6的平方根为4,所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
三、绝对值绝对值也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距离0的距离,即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这个数到0的距离。
例如:3的绝对值为3,-3的绝对值也为3,因为它们到0的距离都是3。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需要使用绝对值来求解,例如:求-5和3的和的绝对值。
我们可以先求出它们的和-2,再求出-2的绝对值2。
总结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主要介绍了代数表达式、平方根和立方根、绝对值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一、数的基本概念1、定义整数:整数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组成的数字,如123、-10、0。
2、正数和负数:正数是由阿拉伯数字0-9组成的数字,其值是大于(或等于)0的数,如5、27、128等;负数是由带有“-”符号的正数组成,其值是小于0的数,如:-13、-20、-101等。
3、有理数:有理数是分数、小数及其整数倍构成的数。
所有正数和负数都是有理数,小数也是有理数。
二、算术运算1、加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号连接,将数从左往右从低位数到高位数依次相加,将他们的和称为加法运算,如365+54=419。
2、减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号连接,将被减数从左右从低位数到高位数依次减去减数,所得的差称为减法运算,如675-255=420。
3、乘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乘号”“×”连接,将两个乘数的各个位的数相乘,加起来的积称为乘法运算,如765×43=32995。
4、除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除号”“÷”连接,将被除数依次除以除数,所得的结果称为除法运算,如945÷5=189。
三、因式分解1、定义: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拆分为一系列单项式的乘积,每一系列单项式称为一个因子,例如:3x2+9x -4=(3x+4)×(x-1)。
2、目的:通过因式分解,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简化,使其表达的更加清晰明了,也可以使算式更容易求解。
3、步骤:(1)列出多项式并将因式分子写成原因式。
(2)左右分别拆分因式成为两个不包括系数,最高次幂小于等于一的多项式;(3)将拆出来的因式乘起来,检验积与原式是否相等。
四、分式1、定义:分式是无限小数与一个正整数(或零)的比值标准表示法,由一个带有分子(分母为1的无限小数)和分母构成,如5/4表示5与4的比率,是一个分数。
2、形式:分式的形式可以是真分式、假分式、互分式以及真分数,当分子和分母皆为整数时为真分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七、积的乘方
七年级下册数学7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7章知识点第七章数学内容是找规律,寻找数列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们预测数列中下一个数字。
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及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数列和常数项数列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一系列数字,例如:1,4,7,10,…。
数列的第一个数字称为首项,用a1表示,而整个数列常被表示成{a1,a2,a3,…}的形式。
常数项,则是指每一项的值和第一个数之间的固定差值。
例如,这个数列有一个常数项3。
二、公差公差是指数列中每个值之间的恒定差异,根据数列中的值,公差可以为正数或负数。
例如:2,4,6,8,公差是2,而5,2,-1,-4,公差是-3.三、等差数列当数列的每个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异都是一样的时候,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一个等差数列可以按公差和首项来直接表示它的项,具体公式如下:an = a1 +(n-1)d。
四、通项公式为了找到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一项,我们可以使用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函数,表示等差数列中第n项的值。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公差的定义可知:an = a1 +(n-1)d。
五、练习题1. 请对以下等差数列,求出公差d及首项a1。
1,3,5,7,9,...2. 在一个等差数列{a1,a2,a3,…}中,已知a5 =4,d =2。
请求出a1和a10。
参考答案:1.公差d=2,首项a1=12. a1 = -6,a10 = 18总结:数列和常数项、公差、等差数列和通项公式是算术变化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找规律的能力,并为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做出准确的预测。
数学中的规律和科学中的规律一样,都是有迹可循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多通过实际问题的观察,掌握寻找规律的技巧。
在以后的数学研究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将开启大家的眼界。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下册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下册一、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其应用1.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及应用;3. 有理数的乘法及应用;4. 有理数的除法及应用;5. 有理数计算中的乘方、开方;6. 有理数的应用题解答。
二、分式的概念和运算1. 分式的概念和性质;2. 分式的乘法及应用;3.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4. 分式的加减及应用;5. 分式方程解法。
三、代数式1. 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3.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4.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
四、平面图形的认识1. 图形基本概念和性质;2. 三角形的性质及分类;3. 四边形的性质及分类;4. 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5. 面积与周长的计算。
五、图形的变换1. 平移的概念和性质;2.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3. 对称的概念和性质;4. 直线对称和中心对称;5. 图形的对称变换。
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调查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4. 直方图的制作和应用;5. 折线图的制作和应用。
七、几何体的认识1. 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2. 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球体的性质;3. 空间图形的展开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八、函数的概念和运算1. 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第一象限直角坐标系和函数图像;3. 线性函数及其简单应用;4. 函数的复合运算。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大全,学习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是很有益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在练习中深入理解,让自己的数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一、整数与分数1. 整数-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 整数的性质与比较大小-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 分数- 分数的定义与表示-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分数的化简与简化- 分数与整数的互化- 真分数与假分数二、小数与百分数1. 小数- 小数的表示与读法-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小数的乘法与除法-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2. 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与表示-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如利率、折扣等)三、比例与比例关系1. 比例- 比例的概念与表示- 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计算2. 比例关系- 直接比例与反比例- 比例关系的应用问题- 比例尺与地图、图纸的比例关系四、代数初步1. 代数表达式- 字母表示数-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代数式的基本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方程的解的检验-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角的概念与分类-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2.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定义与性质- 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 扇形与弧长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统计- 数据的收集方法- 频数与频率- 统计表与统计图2. 概率-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初步概念- 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七、解题技巧与策略1. 审题与分析- 如何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2. 常见解题方法- 列举法- 逆推法- 画图法- 假设法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深度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全面精华详细)(最新整理)
2.垂线: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
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
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若“直线 AB 垂直于直线 CD, 垂足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交换律
ab ba
2、加法结合律
(a b) c a (b c)
3、乘法交换律
ab ba
4、乘法结合律
(ab)c 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 c) ab ac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乘方
方根的相反数。
3
6.2 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 x 的立方等于 a ,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也叫做
三次方根),即如果 x3 a ,那么 x 叫做 a 的立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
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2)一个数 a 的立方根,记作 3 a ,读作:“三次根号 a ”,
其中 a 叫被开方数,3 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为 O”,则记为 AB⊥ CD。
7、垂线的性质:
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 3:如图 2 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反
之,。。。。。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 8 个角。(3 线 8 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 的上方,又在直线 EF 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 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 间,又在直线 EF 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知识点一、分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 分数的定义:分数是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的数,表示为 a/b,其中 a 为分子,b 为分母。
2. 分数的值:分子 a 除以分母 b 的结果,即a ÷ b。
3. 真分数与假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为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为假分数。
4. 带分数: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形式为 n + a/b,其中 n 为整数,a/b 为真分数。
5. 等值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称为等值分数,例如 1/2 和 2/4。
二、分数的运算1. 分数的加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如 1/4 + 2/4 = 3/4。
- 异分母分数相加:先找到公共分母,再将分子按比例调整,最后相加,如 1/2 + 1/3 = 5/6。
2. 分数的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如 3/4 - 1/4 = 2/4 = 1/2。
- 异分母分数相减:先找到公共分母,再将分子按比例调整,最后相减,如 5/6 - 1/3 = 5/6 - 2/6 = 3/6 = 1/2。
3. 分数的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如2/3 × 4 = 8/3。
-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如1/2 × 2/3 = 1 × 2÷ 2 ÷ 3 = 2/6 = 1/3。
4. 分数的除法:- 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如3/4 ÷ 2 = 3 ÷ 2 ÷ 4 = 3/8。
- 分数除以分数:将除数倒置,变为乘法运算,如2/3 ÷ 3/4 =2/3 × 4/3 = 8/9。
三、分数的简化与复杂化1. 简化分数: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简分数。
2. 复杂化分数: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非零整数,得到等值的复杂分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到数学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章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包括了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基础知识点。
以下为数学第一章的知识点:一、整数与小数1、认识整数整数是指没有小数部分,可以是正数、负数和零,如:-3、0、1、2、3等。
2、认识小数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用小数点作为整数和小数部分的分隔符,如:0.25、3.14、-1.5等。
3、整数与小数的互换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思路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将整数转化为小数的思路是在其后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后再加上相应的零。
二、数轴与绝对值1、认识数轴数轴是一种表示数值大小和极性(正负)的直线工具,它将所有实数按大小关系有序排列。
2、认识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实数的数字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字的正负性无关。
绝对值的值永远是非负的。
三、加法原理与减法原理1、加法原理加法原理指的是,如果一个多重事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则在这些事件中发生任一个事件的总次数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次数之和。
2、减法原理减法原理指的是,如果一个多重事件可以通过从总体中减去一个部分得到,则其发生的次数等于总体发生的次数减去这个部分发生的次数。
四、数的比较与大小关系1、认识数的大小关系数的大小关系是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分别为大于、小于和等于。
2、用数轴比大小若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相同,则比较它们的大小时可以直接比较它们距离零点的长度。
以上为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的简单介绍,这些知识点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学好这些知识点对于以后的学习也尤为重要。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达教育·合肥爱生司培训学校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数学第六章实数6.1平方根、立方根1、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两个互为相反数,表示其也叫算术平方根、表示其中负的平方根-------a 叫做被开方数---------0的平方根是0-------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2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记作a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0的立方根是0 6.2实数1、有理数: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因此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2、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形式有:开方开不尽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和π有关的数)3、实数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负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有理数4、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5、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1、不等式:用不等号(>、≥、<、≤、或≠)表示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如果a >b,那么a ±c >b ±c:②如果a >b,c >0,那么ac >bc ;a/c >b/c③如果a >b,c <0,那么ac <bc ;a/c <b/c④如果a >b ,则a<b⑤如果a >b ,b >c ,则a >c7.2一元一次不等式1、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一般地,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所有这些解的全体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解不等式的方法:大于向右拐、小于向左拐、大于等于是实心,小于等于是实心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解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2、解不等式组的方法:①数轴法:大于向右拐,小于向左拐,空心包括,实心不包括;②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取不了3、解不等式(组)的应用第八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8.1 幂的运算1、同底数幂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2、幂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3、积的乘方: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4、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5、零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16、负整数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 (p 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 指(m n m na a a m n +⋅=与是正整数))(n mn a m n =m (a 与是正整数)(n n a b n =n (ab)是正整数)(0,n m n a a a m n -÷=≠m a 与是正整数)1(0a =≠0a )1(0,p a p a =≠-p a 是正整数)数幂的倒数7、绝对值小于1的数的科学记数法:可记为 的形式,其中1≤a <10,n 是正整数,n 等于原数中第一个有效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零),如: 、8.2整式乘法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 、8.4整式除法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8.5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3、口诀:一提二套三分组 第九章 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三限制:a 、b 是整式,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n a 1020.0110-=40.000767.610-=⨯22()()a b a b a b +-=-222()2a b a ab b +=++222()2a b a ab b -=-+ab做分式,a 叫分式的分子,b 叫分式的分母。
2、有理式:整式和分式合称为有理式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 4、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9.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两个分式相乘,用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用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将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2、分式的加减:----------通分: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 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后再加减--------------最简公分母:一般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它叫做最简公分母9.3分式方程1、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 、解分式方程的方法:(1)思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之并代入公分母中验根(2)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验根3、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验、答。
(不仅要验根还要验是否符合题意)第十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1、对顶角:有公共顶点、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称为~--------------性质:对顶角相等2、(1)垂直: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2)垂线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垂足形成的线段)最短------------------(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10.2平行线的判定(,,a a m a m a b m b b m b m⋅÷==≠⋅÷是整式,且m 0)1、(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形的性质: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2、-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判定两直线平行3种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0.3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3条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0.4平移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原图形上一点平移后成另一点,这两点叫做对应点2、平移的特征: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上对应点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共线)1.求代数式5x2-4xy+y2+6x+25的最小值.分析:首先把已知等式变为4x2-4xy+y2+x2+6x+9+16,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变为两个非负数和一个正数的和的形式,然后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5x2-4xy+y2+6x+25=4x2-4xy+y2+x2+6x+9+16=(2x-y)2+(x+3)2+16而(2x-y)2+(x+3)2≥0,∴代数式5x2-4xy+y2+6x+25的最小值是16.2.已知2a•5b=2c•5d=10,求证:(a-1)(d-1)=(b-1)(c-1).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分析:由2a•5b=10,首先把10转化为2×5的形式,据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指数ab等于1的等式,根据等式乘方原则等式两边同时乘方d-1等式仍成立;同理可得到一个关于指数cd的等于1等式,根据等式乘方原则等式两边同时乘方b-1等式仍成立.两个等式联立相等,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证明:∵2a•5b=10=2×5,∴2a-1•5b-1=1,∴(2a-1•5b-1)d-1=1d-1,①同理可证:(2c-1•5d-1)b-1=1b-1,②由①②两式得2(a-1)(d-1)•5(b-1)(d-1)=2(c-1)(b-1)•5(d-1)(b-1),即2(a-1)(d-1)=2(c-1)(b-1),∴(a-1)(d-1)=(b-1)(c-1).3.有一百名小运动员所穿运动服的号码恰是从1到100这一百个自然数,问从这100名运动员中至少要选出多少人,才能使在被选出的人中必有两人,他们运动服的号码数相差9?请说明你的理由.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分析:先分情况讨论,使在被选出的人中必有两人,他们运动服的号码数相差9,那么找出其中的相反面,然后根据具体的题意可以得出答案.解:若选出54个人,他们的号码是1,2,8,9,19,20,26,27,37,38,44,45,55,56,62,63,73,74,80,81,91,92,98,99.的时候,任两个人号码数之差均不等于9.可见,所选的人数必≥55才有可能.我们证明,至少要选出55人时一定存在两个运动员号码之差恰是9.被选出的55人有55个不同号码数,由于55=6×9+1,所以其中必有7个号码数被9除余数是相同的.但由1-100这一百个自然数中,被9除余数相同的数最多为12个数.因此7个数中一定有两个是“大小相邻”的,它们的差等于9.所以至少要选出55名小运动员,才能使其中必有两人运动服的号码数相差9.4.如图,已知OA∥BE,OB平分∠AOE,∠4=∠5,∠2与∠3互余;那么DE和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垂线.分析:猜想到DE⊥CD,只须证明∠6=90°即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可以证得∠2=∠5;然后根据外角定理可以求得∠6=∠2+∠3=90°,即DE⊥CD.解答:解:DE⊥CD,理由如下:∵OA∥BE(已知),∴∠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OB平分∠AOE,∴∠1=∠2;又∵∠4=∠5,∴∠2=∠5(等量代换);∴DE∥OB(已知),∴∠6=∠2+∠3(外角定理);又∵∠2+∠3=90°,∴∠6=90°,∴D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