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电子器件制备、传感器技术、能源存储和转换等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从纳米材料在半导体器件、柔性电子、光电器件和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纳米材料在半导体器件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阱等器件结构中,这些纳米结构的引入能够改善器件的电子传输性能,提高能带调控能力,并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
此外,纳米线和纳米片等纳米材料在柔性电子学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
通过将纳米材料与可弯曲基底相结合,可以实现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可靠性的柔性电子元件,这对于可穿戴设备、可卷曲屏幕和弯曲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量子点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转换器件中,其可调谐的能带结构和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使其成为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等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此外,纳米复合材料的引入也为光电器件的高效能量传输和光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将纳米粒子或纳米线填充到聚合物基底中,可以实现光学波导和光学增强效应,从而提高传感器和光环境中的能量传输效率。
最后,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和转换中具有独特的性能,可以提高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
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的引入也能够优化光催化和光电化学过程,提高太阳能电池和水分解器等能源转换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此外,纳米材料在燃料电池、热电材料和储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实现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振奋。
通过将纳米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电子器件的高性能、柔性可靠性以及光电器件和能源转换器件的高效能量转换。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_孔晓丽
第10卷 第4期2002年12月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MATERIALS SCIENCE &TEC HNOLOGY Vol.10 No.4Dec.2002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孔晓丽,刘勇兵,杨 波(吉林大学南岭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5)摘 要:研制开发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近几年来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按照复合方式的不同,分别对4种复合体系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材料的结构组成,制备技术,功能特性以及研究进展状况等.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纳米复合薄膜;纳米多层膜中图分类号:TL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99(2002)04-0436-06Research progress in nanocomposite materialsKONG Xiao -li,LI U Yong -bing,YANG bo(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5,China)Abstract:The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e xcellent performance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In this paper,new research progress on nanocomposite ma terials in the last few years is revie wed.According to the c omposite mode,the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kinds.The compositions,preparation technologies,char -ac 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four kinds of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are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d,respectively.The applica 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nanoc omposit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Key words:nanocomposite materials;nanodispersed granular materials;nanocomposite thin films;nanometer mult-ilayered films收稿日期:2001-09-05作者简介:孔晓丽(1974-),女,博士研究生.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纳米晶粒及高浓度界面),以及表现出的一系列与常规材料有着本质差异的理化及力学性能,使得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也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开发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关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迅速,目前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关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特性,研究现状等已有多篇综述性论文[1-3],而专门对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绍则较少.本文则试图仅就近几年来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各类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制备,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等.1 纳米复合材料[4]纳米复合材料涉及范围较宽,种类繁多.按照复合方式不同,我们现把其主要分为四大类:一种是0-0复合,即不同成分,不同相或者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子复合而成的纳米固体,这种复合体的纳米粒子可以是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陶瓷,金属与高分子,陶瓷与陶瓷,陶瓷和高分子等构成纳米复合体;第二种是0-3复合,即把纳米粒子分散到常规的三维固体中,例如把金属纳米粒子弥散到另一种金属或合金中,或者放入常规的陶瓷材料或高分子中,纳米陶瓷粒子(氧化物、氮化物)放入常规的金属,高分子及陶瓷中;第三种是0-2复合,即把纳米粒子分散到二维的薄膜材料中,这种0-2复合材料又可分为均匀弥散和非均匀弥散两大类,均匀弥散是指纳米粒子在薄膜中均匀分布,人们可根据需要控制纳米粒子的粒径及粒间距,非均匀分布是指纳米粒子随机地混乱地分散在薄膜基体中;第四种是纳米层状复合,即由不同材质交替形成的组分或结构交替变化的多层膜,各层膜的厚度均为纳米级,如Ni/C u多层膜, Al/Al2O3纳米多层膜等.其中第三种与第四种可统称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2.10-0复合体系纳米尺度复合为发展高性能的新材料和改善现有材料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根据纳米结构的特点,可以把在传统理论中难以实现的异质,异相,不同有序度的材料在纳米尺度下进行合成,获得新型的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形法,机械合金化,非晶晶化法,溶胶-凝胶等诸多纳米固体制备方法都可以用于合成纳米复合材料.如纳米复合陶瓷的制备,德国斯图加特金属研究所等5个研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制备了Si3N4/SiC纳米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强,高韧,优良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在ZrO2中加入Y2O3稳定剂(粒径小于300 nm),观察到了超塑性,甚至可达800%[4].新原皓一[5]应用化学气相沉积复合粉末法制备了Si3N4/ SiC纳米级复相陶瓷.我国在制备纳米复合陶瓷微粒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用化学气相合成法制备了Si3N4/SiC纳米复相纳粉体[6],施利毅等[7]高温氧化合成纳米TiO2-Al2O3复合粒子,以及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得纳米复合体系,如SiC/AlN,Al2O3-Zr O2等.纳米复合陶瓷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关报导日益增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作发现[8]:纯的Al2O3和纯的Fe2O3纳米材料在可见光范围是不发光的,而如果把纳米Al2O3和纳米Fe2O3掺和到一起,所获得的纳米粉体或块体在可见光范围的蓝绿光波段出现一个较宽的光致发光带,发光原因是Fe3+离子在纳米复合材料所提供的庞大体积百分数低有序度的界面内所致,部分过渡族离子在弱晶场下形成的杂质能级对由此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起着主要作用.意大利Trento大学在纳米Al2O3与纳米Cr2O3复合材料中观察到由于Cr3+离子诱导的发光带,该发光带的波长范围为650~750nm[9].由纳米尺寸的软磁相A-Fe与硬磁相Nd2Fe14B组成的纳米复合磁体,由于软磁相与硬磁相的交换耦合而阻碍了软磁相的磁化反转,因而可发挥如同单一硬磁体同样的效果,材料具有高的矫顽力和高残余磁化.获得这种纳米复合磁体所特有的纳米晶粒组织,典型的制造方法有熔体急冷法获得非晶薄带,然后经热处理晶化,另一种是利用机械合金化法首先获得非晶相与微晶混合组织,然后再经热处理来制取.目前已获得的此类纳米复合磁体包括,Fe3B/Nd2Fe14B,A-Fe/ Nd2Fe14B,A-Fe/SmFe7N x等.2.20-3复合体系2.2.1材料特性如果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尺寸降到纳米数量级,必将会给复合材料引入新的性能.首先是引入的纳米粒子本身由于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而呈现出的磁、光、电、声、热、力学等奇异特性,而其具有的特殊结构,高浓度界面,特殊界面结构,巨大的表面能必然会大大影响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如Al2O3基体中含有纳米级SiC晶粒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其强度可高达1500MPa,最高使用温度也可从原基体的800e提高到1200e;把金属纳米粒子放入常规陶瓷中可以大大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质;纳米Al2O3弥散到透明的玻璃中既不影响透明度又提高了高温冲击韧性,放到金属中或合金中可以使晶粒细化,改善材料力学性质;极性纳米PbTiO3粒子放到环氧树脂中出现了双折射效应;纳米Al2O3与橡胶的复合材料与常规橡胶相比耐磨性大大提高,介电常数提高了一倍;纳米氧化物粒子与高聚物或其他材料复合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系数;半导体微粒(Ga As,GeSi)放入玻璃中或有机高聚物中提高了三阶非线性系数;纳米微粒Al2O3放入有机玻璃(PmmA)中表现良好的宽频带红外吸收性能;将纳米TiO2,Cr2O3,Fe2O3, ZnO等掺入到树脂中有良好的静电屏蔽性能;把Ag的纳米粒子分散到玻璃、陶瓷的界面中,可以得到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大大优于常规材料的复合材料.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科学研究所已研制成功树脂基纳米氧化物复合材料,初步试验表明这类复合材料静电屏蔽性能优于常规树脂基与碳黑的复合材料,同时可以根据纳米氧化物的类型来改变这种树脂基纳米氧化物复合材料的颜色,在电器外壳涂料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制备出了钇镓石榴石(GGIG)纳米复合材料,在基体中形成了纳米尺度铁磁性相,使GGIG纳米复合材料的熵变比常规提高了3.24#437#第4期孔晓丽,等: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倍,磁致冷温度提高到40K [10].用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合物,是形成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重要手段[11,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制的纳米A -Al 2O 3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当粒径为27nm,添加1%~5(A -Al 2O 3)%时,提高了环氧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模量增加到极大值,含量超过10%时模量下降[13].纳米陶瓷微粒能显著改善其填充聚醚醚酮(PEEK)的摩擦学性能,王齐华等制备了纳米ZrO 2填充PEE K 材料,并探讨了纳米陶瓷粒子填充的减摩抗磨机理[14,15].董树荣等利用纳米碳管的强度高,比表面积大,高温稳定以及优良的减摩耐磨特性,制备了纳米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16].纳米陶瓷也可以改善炭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实现自愈合抗氧化[17].V.Provenzano 等从事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在高温领域的研究,采用惰性气体凝聚-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Cu-Nb,Ag-Ni 纳米复合材料,Nb (Ni)含量在60%-65%时显微硬度提高到最高值,复合材料稳定,高温(甚至在接近基体的熔化温度)未发现晶粒长大[18][.J.Naser 等也通过对纳米陶瓷(Al 2O 3)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稳定性的研究[19].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高温强度.2.2.2 材料制备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机械合金化,非平衡合金固态分解,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快速凝固法,非晶晶化法,深度塑性变形法等.日本国防学院采用高能球磨法把纳米粉Y 2O 3复合到Co-Ni-Zr 合金,Y 2O 3仅占1%~5%,他们在合金中呈弥散分布,使得Co-Ni-Zr 合金的矫顽力提高约两个数量级.用高能球磨方法得到的Cu-纳米MgO 或Cu-纳米CaO 复合材料,氧化物微粒均匀分布在Cu 基体中,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与Cu 基本一样,但强度大大提高[4].机械合金化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基体成分不受限制,但易产生杂质,氧化及应力.许多工作者也尝试用传统的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将纳米增强颗粒与普通粗粉或亚微米粉体混合,而后进行冷压-烧结或采用热(温)压,以及热等静压等方法,来获得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16,18,19].研究证明,尽管这些方法经过各种改进(如保护气氛和颗粒表面镀层等),但都会不可避免遇到纳米微粒的氧化,热稳定性以及材料致密化问题.而且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晶粒和高浓度界面,性质活泼,更易于形成氧化物或其他复合物,尤其在材料需高温处理时.夹杂物的存在会弱化增强相和基体的界面结合,阻碍材料的致密化,对材料的性能提高不利.各种制备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在制备过程中由原位生成纳米增强相的工艺则更具有吸引力,如快速凝固工艺、非晶晶化法等,不仅避免了污染问题,而且基体与增强相界面结合牢固.快速凝固技术[20]通过实现大的热力学过冷度,控制成核和长大动力学,直接从液态获得纳米相弥散分布的复合组织.弥散相优先成核形成并且长大迟缓,而基体相随后形成并具有高的界面长大速率,以获得具有纳米尺寸的弥散相.通过这种方法已经在Ti-50%Ni 合金成功地形成Ti 2Ni 相分布在TiNi 基体的金属间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快速凝固抑制TiNi 形成,导致在过冷温度形成Ti 2Ni.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只有在合金中加入少量Si 促进Ti 2Ni 的形核才能得以实现[21].采用同一快速凝固原理,K.Chattopadhyay 等成功制备了在铝基金属玻璃基体上弥散Bi 的纳米复合材料,以及Zn-Bi,Al-Pb,Cu-Pb 等复合材料[20],Akihisa 等[22]研制了在Al 基体上均匀分布纳米级准晶颗粒,获得优于传统合金各种类型具有高强度,高塑性,高高温强度的铝合金.深过冷快速凝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完全抑制相分离,形成亚稳定(或不稳定)的过饱和固溶体或玻璃态组织,这些亚稳固溶体的分解则经常可以形成分布更为均匀的纳米分散体.非晶晶化法可以通过非晶态固体的晶化动力学过程来获得纳米晶合金,也可以获得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级颗粒或晶须弥散分布在另一粗晶或纳米级亚晶粒组成的粗晶基体内.平德海等[23]报导了加入Nd 后Ti 80Si 20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初期析出相,以及完全晶化后,A -Ti 颗粒弥散分布于Ti 3Si 基体相中所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用非晶晶化法在原非晶基体上析出大量纳米尺度磁性粒子,提高材料磁导率也是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一个重要方法.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24-25],如CdS-玻璃,Ag -SiO 2复合材料等.Nogami 等人在SiO 2玻璃中原位析出CdS x Se 1-x 纳米粒子.西安交大电子材料研究所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大量多组分铁电相凝胶玻璃,成功地在凝胶玻璃中生长出PbTiO 3,Pb (Zr,Ti)O 3,BaTiO 3,KTiPO 4等铁电微晶.此外,用深度塑性变形法来制备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铝基或铜基纳米复合材料也有报导[26].2.3 纳米复合薄膜#438#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第10卷2.3.10-2复合体系纳米薄膜0-2复合体系纳米薄膜是指纳米粒子镶嵌在另一种基体材料中的纳米复合膜,可以是两组分也可以是多组分复合膜.由于在材料表面改性与防护,摩擦学,光学,电学,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有关的制备研究工作很多.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制备此类复合薄膜,一是通过沉积形成的各组分非晶混合组织的后续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各组分再进行热力学分离或形成化合物.二是通过各组分的直接共同沉积(或活性沉积)形成.直接共沉积法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采用磁控共溅射法可以把金属纳米粒子镶嵌在高聚物的基体中,采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溅射Au,Co,Ni等靶,可获得不同含量纳米金属粒子与碳的复合膜.Barna等采用共沉积法制备了Al-SiOx,Au-C60,Cu-C60复合膜,金属纳米Al,Au,Cu分别弥散在SiO x和C60的基体上,并系统研究了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形成机理[27].K.Symiyama等在聚酰亚胺的基板上通过共沉积法直接将Fe粒子束直接沉积在Cu和Ag 的基体上[28-29].近年来,这种在顺磁基体(Cu, Au,Ag等)中弥散着磁性纳米粒子(Fe,C o,Ni等)的颗粒膜,由于其产生的巨磁阻效应(GMR),已经成为巨磁阻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镶嵌在介质中纳米半导体颗粒的光学特性在光学器件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弥散分布在有色玻璃中的纳米CdS颗粒具有准零维量子点特征,材料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增强效应强,可观测到响应时间为皮秒量级的光双稳现象[30].纳米Ge在SiO2中的镶嵌复合薄膜已经研制成功.石旺舟等采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GaAs平均粒径为3~10nm的GaAs-SiO2镶嵌复合薄膜[31].LB膜技术可以组装分子取向和膜厚可控的有机超薄膜,厚度可达纳米量级.近年来,该技术已用于薄膜复合材料的制作研究,如在花生酸LB 膜内的得到粒径2.0~ 3.0nm稳定的PbS微粒[32].纳米薄膜材料用于金属表面上的复合镀层,可获得超强的耐磨性,自润滑性,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TiN/MoS2,TiB2/MoS2,ZnO/WS2等一系列纳米复合膜已经研制成功[33-35].最近有报导,设计了新型TiC/DLC,WC/DLC,WC/DLC/WS2涂层[36-38].DLC为类金刚石碳(Dia mand-like Car-bon)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和高耐磨性.在DLC膜上添加纳米WC,TiC,WS2粒子,可以综合利用硬质纳米WC(TiC)的耐磨性和力学性能稳定性,非晶DLC在环境条件下的低摩擦系数和磨损,而WS2提供在真空条件下的润滑性,材料可适应各种特殊条件(如真空,潮湿等),摩擦系数达到0.02~0.05.因此此类材料将在航空航天领域显示巨大的应用潜力.2.3.2纳米多层膜层状结构复合材料,即由不同材质交替形成的组分或结构交替变化的多层膜,当各层膜的厚度减少到纳米级时,会显示出比单一膜更为优异的特殊性能.纳米多层膜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材料学和物理学的热门课题.如果两种软金属(如Cu/Ni[39],Cu/Ag[40]等)层状交替复合成层厚为纳米级的多层结构时,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如高的屈服强度和高的弹性模量.许多工作者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对于纳米多层膜的增强机理,给与不同的解释[40,41],如Hall-Petc h关系的邻层界面以及晶界处的位错塞积理论,基于位错象力的Koehler模型以及层间位错弯曲理论的Orowan模型等.单晶(外延)多层膜和多晶体多层膜的强化机理也不尽相同.对于当层的厚度小于某一特定值时,材料的强度将不符合Hall-Petch关系,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纳米多层膜的机械性能取决于,材料剪切模量的错配程度,层内晶粒尺寸,层间界面处结构不连续性以及界面本身的结构复杂性等多种复杂因素.Yiop-Wah Chung等人采用磁控管喷镀技术,在钢基体上交替地喷镀上TiN和CNx纳米层,得到的膜层硬度为45~55GPa,已接近金刚石的最低硬度[42].王静等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制成C N x/NbN纳米多层膜,多层膜内的NbN为多晶结构,多层膜的显微硬度最大可达41.81GPa[43].瑞士洛桑粉末技术实验室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氢化非晶硅(厚度为2 ~4nm)与氮化硅(厚度为6nm)的多层复合膜,经激光处理在可见光范围内出现荧光,这种多层膜放在导电胶和晶体硅基片上还可测得电光效应.对于纳米多层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也有报导[44-46].纳米级多层材料一般通过气相沉积,溅射法,电沉积法等结晶成长技术制备.据报道[41,47],可以将原数十微米厚的金属箔(如Fe和Cu)相互叠加后通过机械加工(如重复压缩和轧制)方法制备成纳米级金属多层体.这种通过简单机械加工法#439#第4期孔晓丽,等: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来制备大量的层厚如此小的多层复合材料,对于推广纳米多层材料很有意义.3 结束语纳米复合材料发展迅速,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侧重报导了纳米复合材料中具有新意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与研究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依赖于制备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对其结构性能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探索,这需要材料,物理,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与协作.相信随着人们认知手段的不断改进,会有更多的纳米复合材料问世,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卢 柯,周 飞.纳米晶体材料的研究现状[J].金属学报,1997,33(1):99-106.[2]王 淼,李振华,鲁 阳,等.纳米技术应用技术的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18(1):103-105.[3]蒲 健,肖健中.大块纳米晶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前景[J].金属功能材料,2000,7(1):11-15.[4]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学[M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5]Alkimune Y.High pressure research on nanocrystalline solidmaterials[J].J.Mater.Sci.,1990(25):3439-3445.[6]严冬生.纳米粉体制备新方法[J].无机材料学报,1995,10(1):1-4.[7]施利毅,朱以华,陈爱平,等.高温氧化合成纳米T iO2-Al2O3复合粒子[J].材料研究学报,2000,14增刊:58-62.[8]牟季美,张立德,赵铁男,等.纳米Al2O3块状材料在可见光范围的荧光现象[J].物理学报,1994,43(6):1000-1007.[9]CARTURAN G,MAGGIO R D,MONTAGNA M ,et a l .Kinetic of phase separation and thermal behavi or of gel-de -rived Al2O3doped by Cr2O3:an X -ray diffrac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tudy [J].J.M ater.Sci.1990(25):2705-2710.[10]MC MICHAEL R D,SHULL R D,SWARTZE NDRUBER LJ,et al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superparamagnets[J].J.Magnetism and Magnetic M ater.,1992(111):29-33.[11]GRIANNELIS E P.Polymer layered silicate nanocompos -ites[J].Adv.Mater.,1996,8(1):29-35.[12]CARROT E NUTO G,NICOLAIS L,KUANG X,et al .A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MMA -Si O2nanocompos -ites wi th high homogenei ty [J]p.Mater.,1995(2):385-393.[13]ZHANG Lide,XIE Cunji,ZHU Xianfang.A stud y of thein ternal friction and modulus of epoxy -resin -dispersednanometer -sized alumina particles [J].J.Alloys and Compounds,1994(211/212):390-392.[14]WANG Qihua,XUE Qunji,LIU Wei min,et al .The ef -fect of particle size of nanometer ZrO2o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PEEK[J].Wear,1996(198):216-219.[15]王齐华,薛群基,沈维长,等.纳米ZrO2填充PEEK材料的摩擦表面和转移膜[J].材料研究学报,1999,13(1):107-109.[16]董树荣,徐江平,张孝彬.纳米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0,14,增刊:132-136.[17]张伟刚,成会明,周龙江,等.纳米陶瓷/炭复合材料自愈合抗氧化行为[J].材料研究学报,1997,11(5):487-490.[18]PROVENZANO V ,HOLTZ R L.Nanocomposi tes for hi ghtemperature application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 neering,1995(A204):125-134.[19]NASER J,FERKEL H,RIE HE MANN W.Grain stabilisa -ti on of copper with nanoscaled Al2O3-powder[J].Mater-i 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7(A234-236):470-473.[20]CHATTOPADHYAY K.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an -odispersed granular materials [J].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7(A226-228):1012-1018.[21]NAGARAJ AN R,AOKI K,C HATTOPADHYAY K.M-icros tructural development in rapidly solidified Ti-Ni alloys [J]..Mater.Sci.Eng.,1994,A179-180:198-204.[22]Akihisa Inoune,Hisamichi Limura.High-strength alu -minum alloys containing nanoquasicrystalline paticl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0(A286):1-10.[23]平德海,李阁平,谢天生,等.Ti-Si-Nd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J].材料研究学报,1996,10(3):235-240.[24]鲁圣国,韩 玉,张良莹,等.含纳米CdS 玻璃的溶胶-凝胶制备和性质[J].硅酸盐学报,1994,22(1):71-76.[25]孔令兵,张良莹,姚 熹.溶胶-凝胶法制备Ag /SiO 2玻璃初探[J].科学通报,1995,40(8):691-693.[26]ALEXANDROV I V,ZHU Y T,LOWE T C,et al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nanocomposites obtai ned through SPTS consolidation of powders[J].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1998(29A):2253-2260.[27]B ARNA P B,ADAMIK M ,L B B B R J,et al .Formationof polycrystalline and microcrystalline composite thin films by codeposi tion and surface chemical reaction[J].Surface and Coati ngs Technology,2000(125):147-150.[28]SUM IYAMA K ,HIHARA T,MAKHLOUF S A,et al .Stru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Fe/Cu and Fe/Ag granular films produced by a cluster beam method [J].Materi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6(A217/217):340-343.#440#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第10卷[29]HIHARA T,S UMIYAMA K,ONODERA H,et al.Char-acteristic gian t magnetoresistance of Fe/Cu granular films produced by cluster beam deposition and subseq uent an-nealing[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6(A217/218):322-325.[30]BELLEGUIE L,B B NYAI L.Third-order nonlinear sus-ceptibili ty of large semiconductor microcrystallines[J].Phys.Rev. B.1993(47):4498-4507.[31]石旺舟,林揆训,林璇英,等.纳米GaAs-Si O2镶嵌复合薄膜的制备[J].材料研究学报,1998,12(5):555 -557.[32]吴玉清,徐蔚青,赵冰,等.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花生酸LB膜中PbS超微粒子生成[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2):71-74.[33]PRASAD S V,MCDEVITT N T,ZABINSKI J S.Tribologyof tungs ten disufide-nanocrystalline zinc ox ide adaptive lubricant films from ambient to500e[J].Wear,2000,237:186-196.[34]B AE Y W,LEE W Y,YUST C S,et al.Synthesis andfriction behavior of chemically vapour deposi ted composites coatings containing discrete T i N and MoS2phases[J].J.Am.Ceram.Soc.1996(79):819-824.[35]GILMORE R,BAKER M A,GISSLER P N,et a 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friction TiB2-based coatings by incorporation of C or MoS2[J].Surf.Coat.Technol.1998(105):45-50.[36]VOE VODIN A A,O.NEILL J P,J.S.Zabinski.Nanocomposites tribological coatings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s[J].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1999,(116-119):36-45.[37]VOE VODIN A A.PRASAD S V,ZABINSKI J S.Nanocrystalline carbine/amorphous carbon composites[J].J.Appl.Phys.1997(82):855-858.[38]VOEVODIN A A,ZABINSKI J S.Load-adaptive crys-talline-amorphous nanocomposites[J].J.Mater.Sci.1998(33):319-327.[39]EBRAHIMI F,KONG D.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nstrength and fracture of electrodeposited Cu/Ni layerednano-composites[J].Scripta Materialis,1999,40(5):609-616.[40]Fereshteh Ebrahimi,Qing Zhai,Dan Kong.Mechanicalproperties of Cu/Ag multilayered composit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8(A255):20-32. [41]Misra A.VERDIER M,LU Y C,et al.Structure and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X(X=Nb,Cr,Ni) nanolayered composites[J].Scripta Materialis,1998(39): 555-560.[42]Antonio Regalado.Another step toward a diamond beater[J].Science,1995(267):1089.[43]王静,何建立,李文治,等.IBAD合成CNx/NbN纳米多层膜[J].材料研究学报,1998,12(5):543-545.[44]DAIA Ben M.,ABUBERT BDI,S.et al.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Al2O3nanolaminated films:cor-relation to microstructure[J].Surface and Coatings T ech-nology,2000(125):196-200.[45]ZHANG Wei,QUNJI Xue.Fretting wear characteristics ofNi/Cu mul tilayers electrodeposited on beryllium bronze substrate[J].Wear,1998(214):23-29.[46]李振明.纳米铜/镍多层膜的耐磨性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9,14(5):17-19.[47]黄斌,石原庆一,新宫秀夫.高强度Fe/Cu纳米级多层材料的制备[J].新工艺新技术,1998(2):26-27.(编辑:张积滨)#441#第4期孔晓丽,等: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含能材料,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爆炸、火箭推进、火药和炸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将其与传统含能材料相结合,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方法,优化材料的性能,探索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潜力。
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含能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有望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应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拓展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领域,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定义与特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由含能材料与纳米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能量密度: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因其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能量释放速率快的特点,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能够在相同体积下释放更多的能量。
2. 快速燃烧速度: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使得含能材料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更快地释放能量,从而使得燃烧速度加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能量释放。
3. 提高稳定性: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结构更加均匀稳定,能够避免含能材料中存在的局部缺陷或不均匀性导致的安全隐患。
4. 良好的可调性:通过控制纳米材料的种类、比例和尺寸,可以调控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燃烧速度等性能,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燃烧速度、提高稳定性和良好的可调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含能材料。
2.2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体系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体系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其中,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体系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进行简要介绍,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后,重点介绍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新兴的纳米制造技术,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复合体系设计,包括纳米粒子与基体的选择、复合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等,以揭示复合体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燃烧性能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
通过对比不同制备方法、复合体系下的材料性能差异,揭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优化途径和潜在应用方向。
本文将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以期推动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
二、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对于其性能和应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制备方法被应用于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合成。
这些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物理化学结合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球磨法、高能球磨法、蒸发冷凝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利用物理手段将纳米粒子与含能材料混合,并通过高能球磨或蒸发冷凝等方式使两者形成纳米级别的复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可能因机械力作用导致材料结构的破坏。
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纳米粒子与含能材料在分子或原子级别进行复合。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O 引言
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材料, 被称为“1 2
世纪最有前途 的材料 ” 一 。纳 米 复合 材 料 的概 念 最 早 是在 之
18 94年提 出的_ , 1 是指 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 的固相 至少 在一维 以 J
凝胶法、 原位聚合法、 插层法和共混法等。
11 溶 胶一 胶 法 . 凝
料学科研究 的热点 , 中有机/ 机纳米复合材料正在成 为一个 其 无 新兴 的极富生命力的研究 领域 , 吸引着众 多研究 者_ 。这种材 7 ] 胶法制备 了环氧树脂/ i2 S 纳米复合 材料 , 温 (7 ) 。 0 低 7K 时 材料 的机械性能随着 S 2 i 含量 的增 大而逐 渐 提高 , 常温 (9K 0 而 28 ) 时 的机械性能随着 S 2 量 的增 大呈现先 提高后 减弱 的变化 i 含 0 趋势 ; 随着 S z i 含量 的增 大 , O 材料的平均热膨胀系数逐渐 减小 、 逐渐升高
多、 比表面积大、 表面能高, 导致其性质既不同于单个原子、 分
子, 又不 同 于普 通 的颗 粒 材料 , 而显 示 出独特 的小 尺 寸效 因 应[ 表 面效 应[ 宏 观量子隧道 效应口 ; 、 、 同时赋 予纳米 复合材
料许多特殊性能和功能, 例如光、 磁、 电、 热及催 化等优异性 性 增大 ,v P B的杨 氏模 量为 09G aTO 含 量 为 5 t 时 的 . 5 P , i2 w 质 [ 。 用领域极为广泛 , 纳米复合材料 的研究成 为 目 材 材料对 乙醇有一定 的选择 渗透性 。Hu n 1 通过 溶胶一 6应 ] 因此 前 agC J[3 o 凝
代材料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概述了有机/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 介绍了有机/ 无机纳米复合材
材料学中的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材料学中的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在材料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型材料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
其中,生物纳米复合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是利用纳米技术将生物材料与纳米材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它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1.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物理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纳米材料与生物材料进行复合,如溶液法和溶胶-凝胶法。
物理合成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纳米材料与生物材料进行复合,如热处理、电化学方法和机械处理等。
生物合成法则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特性合成纳米材料,并将其与生物材料进行复合,如细菌发酵法和植物提取法。
2.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生物纳米复合材料在性能上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生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这使得材料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吸附性能。
其次,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不易引起免疫反应和毒性反应,因此在药物传输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生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生物纳米复合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载体,用于控释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生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如用于废水处理、重金属离子吸附等。
除此之外,生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
4.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制备方法,以实现更高效、可控的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其次,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材料的性能调控机制,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
聚碳酸酯/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合成树脂及塑料,0 ,41 8 27 2( :2 0 PL ) CHI NA YNTHE兀C S RES N I AND AS兀CS
聚碳酸酯/ 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碳 的研 究进展
洪浩群 1 , 2 贾德 民 何 慧 华 贲 z
中图分类号 : T 2 . Q33 l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 3620 )1 0 8 — 5 0 2 19 (070 — 0 2 0
聚碳 酸酯 fC是 一种性 能优 良的热 塑性 工程 P) 塑料 . 具有 良好 的 电绝缘 性 能 、 宽 的使 用温 度 、 较 良好 的尺寸稳定性 以及优 异的抗 冲击性 能。 P 但 C 存在熔 体 黏度 大 、 工流动 性 差 、 型 困难 、 易 加 成 容 产生应 力开裂 、 耐溶剂性 差和易 降解等 缺点 , 性 其 能有 待进 一 步改进 。填 充改性 是 提高 P C力学 性 能及 其 热稳定 性 的重要 手段 ,其 中 P / 纳米 管 C碳
收 稿 日期 : 2 0 — 8 0 ; 修 回 日期 : 2 0 — 9 0 。 060 —6 060—6
作 者 简 介 : 洪 浩 群 ,17 9 6年 生 ,博 士 后 ,2 0 0 6年 博 士 毕 业 于华 南 理 工 大 学 材 料 学 专 业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高 分 主
作 用 下 共 同 溶 于 氯 仿 中 使 P E改 性 S T P WN [ S T/ P E为 1 05, P m( WN ) P ) . . P E和 S T通 过 m( 0: 】 WN
竹 竹共振 增强相 互作用 [, S T溶 液加入 P 一 1 将 WN 3 1 C
或 聚苯 乙烯 的氯 仿溶 液 中得 到分 散均 匀 的溶 液 ,
纳米材料未来的研究趋势
纳米材料未来的研究趋势纳米材料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量子尺度效应和界面效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生物医学、能源储存等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进,纳米材料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1. 多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未来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随着对纳米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一功能性的纳米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工程实践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和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纳米材料。
这些功能可以包括光学、电子、磁性、生物医学诊疗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设计材料结构和调控物理、化学性能,实现多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2. 相变纳米材料的研究相变材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从一个晶格结构转变为另一个晶格结构的材料。
纳米尺度的相变材料相较于宏观尺度的相变材料具有更高的表面能和界面能,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尺度效应和界面效应。
未来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相变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晶粒尺寸、晶界和界面缺陷等参数,控制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速率和相变特性,实现相变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存储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3. 异质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异质纳米结构材料是指由不同材料组成的纳米结构材料。
异质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界面能,能够发挥材料的协同效应,呈现出与单一纳米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质。
未来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异质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通过合理选择纳米材料的组分和结构,通过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的调控,实现异质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并进一步探索其在光电器件、催化剂、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
4. 纳米材料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生物成像、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疾病诊断等方面。
未来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将纳米材料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开发新型的纳米医学材料和纳米医学器件。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材料,在能源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概述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应用领域、安全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制备方法的研究包括溶液法、溶胶-凝胶法、机械合成等多种途径,性能优化方面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增强热稳定性等方面。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火箭推进剂、炸药、防弹材料等方面。
安全性研究则关注着材料的稳定性和燃烧控制。
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于高性能、低毒性、绿色环保等方向。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将为能源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进展、制备方法、性能优化、能源领域应用、安全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含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含能材料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备方法的不断创新。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不同的纳米材料,优化制备工艺,实现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高效制备。
性能的持续优化。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种类、形貌和结构,有效提升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燃烧速度等性能指标。
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不仅可以作为高效的燃料使用,还可以应用于催化剂、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可靠性。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含能材料领域的不断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为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之一,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效率和性能。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结合了高分子
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点,在性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首先,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通过将纳米材料引入高分子
基体中,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强度、刚度和韧性,实现性能的全面提升。
这种复合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替代传统材料,实现轻量化、高强度的要求。
其次,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阻燃性能。
引入纳米填料后,使得材料的导热性大幅提高,有利于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散热性能。
同时,加入特定的纳米填料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增强材料的耐火性,从而扩大其在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此外,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纳米级填料的加入
可以调控复合材料的透明度、抗紫外性能和光学波长等参数,使得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光学镜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同时,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学性能方面也有很大优势,能够应用于柔性电子、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力学性能、导热性能、
阻燃性能、光学电学性能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将在未来发展中展现出更多的潜力,为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创新和突破。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这种材料由高分子和纳米颗粒组成,具有很高的性能和多种应用。
本文将探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着重讨论其优点、合成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1. 优点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与传统复合材料相比有着很多优点。
首先,在物理性能方面,它具有很高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损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光学性能。
其次,在化学性能方面,它具有很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温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
最后,在经济性方面,它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大批量生产,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2. 合成方法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物理混合法、化学交联法和高温合成法等。
物理混合法是将纳米颗粒和高分子物理混合,通常需要添加一定的表面修饰剂,以促进二者之间的相容性。
化学交联法主要是通过交联剂将纳米颗粒固定在高分子链上,得到具有共价键的复合材料。
高温合成法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并可与具有活性基的纳米颗粒反应,形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3. 应用领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为电子、光电、磁电和生物医学领域。
在电子领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可制备出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的薄膜材料,适用于半导体和电子器件的制备。
在光电领域,可制备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薄膜材料,适用于太阳能电池、显示器等领域。
在磁电领域,可制备出具有良好磁性和介电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适用于磁性存储设备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荧光显微镜成像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等领域。
4. 未来发展趋势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一个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很多。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进步,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指将纳米技术与含能材料相结合,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
近年来,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在新能源、火箭发动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在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颗粒尺寸均匀、粒径分布窄的含能粉末,这种粉末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燃烧速率,进一步增加能量密度。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能够显著改善材料的安全性能。
传统含能材料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热点,导致燃烧剧烈而不可控制。
而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由于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引起较低的燃烧温度和燃烧速率,从而降低了燃烧的剧烈程度,提高了材料的安全性能。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
由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较小,有利于材料的热传导和热扩散,在高温下能够保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表面还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能够有效阻止氧气的进一步扩散,提高材料的氧化稳定性。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难度较大,需要掌握纳米技术和含能材料制备技术的综合能力。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机制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
纳米复合材料在大规模制备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异效应与性能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异效应与性能一、本文概述纳米材料,一种尺寸在纳米级(1-100纳米)的微小粒子组成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结构、特异效应与性能,以期对纳米材料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文章结构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随后,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纳米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总结了纳米材料研究的主要挑战和前景。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将从纳米材料的结构出发,探讨其原子排列、表面结构、界面结构等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揭示这些效应如何赋予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纳米材料的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力学性能、电磁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等,以期全面展现纳米材料的优越性和潜在应用价值。
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系统研究和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同时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纳米材料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二、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制备纳米材料,其尺寸通常在1到100纳米之间,由于其独特的尺寸效应,展现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能源、医疗、电子、环保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制备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推动纳米科技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材料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能和应用。
根据其维度的不同,纳米材料可以分为零维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管)、二维纳米材料(如纳米薄膜、纳米片)以及三维纳米材料(如纳米多孔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这些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其内部原子排列、电子状态、表面性质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概念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指将含能材料与纳米材料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新颖结构和性能的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旨在提高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燃烧速度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能量释放和更可靠的应用。
通过在纳米尺度上调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优良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有望在火箭推进、炸药、火箭弹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研究背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近年来在含能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传统含能材料在安全性、性能和环境友好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引入纳米技术来改善这些问题。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含能材料存在能量密度低、灵敏性差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含能材料的性能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开发新型的含能材料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含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性,可以显著改善含能材料的性能,并且可以实现对含能材料微观结构的精确控制。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储能密度、增强燃烧速度和改善燃烧产物的稳定性。
这些优势特性使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火箭推进剂、炸药、燃烧增强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促进含能材料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热释放速率,可以提高含能材料的性能,有利于提高火箭发动机、炸药等领域的性能和效率。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开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对我国国防科研和民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还具有环保和安全的优势,可以替代传统的含能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生产安全性。
在纳米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深入探索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动含能材料领域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材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成为了材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在这个领域,一些新型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正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研究背景在生活和工业中,聚合物材料具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些聚合物材料存在一些弱点,比如机械性能、耐热性、导电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将纳米颗粒引入聚合物基体中,以获得新型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二、合成方法目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原位合成法、后处理法和挤压法。
原位合成法是在聚合反应过程中添加一种纳米粒子,使其与聚合物基体共同生长,在形成的材料中,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
后处理法是先合成聚合物基体,再在其中加入纳米粒子,然后通过共混、分散、表面改性等方法将其分散均匀,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挤压法则是将纳米粒子直接与聚合物基体进行混合后,进行挤压成型。
在挤压过程中,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三、应用领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
对于一些非常规的材料,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可以通过制备聚合物复合材料来改善其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纳米电子器件与能源存储器件中来。
此外,在医学领域中,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其可以用于制备人工血管、药物释放器、组织修复等医用材料,可以缓解传统材料的一些问题。
四、研究挑战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包括复杂的混合过程、材料分散性的控制以及大规模生产等问题。
另外,现有的研究工作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因此,在深入理解其性能和性质方面,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五、未来展望尽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它依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材料的研究取得更多的进展,在更多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由多种纳米级粒子组成的复合材料。
在近年来,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是目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新型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提高材料的物理性能。
由于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特殊表面积、更优秀的机械性能和更好的导电性等特点,因此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物理性能,使材料更加稳固和耐久。
2.提高材料的化学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并且反应速度极快。
因此,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化学性能。
3.提高材料的光学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可用于生产高亮度的光源、高清晰度的屏幕等。
其次,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了许多领域的关键材料。
1.环保领域。
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用于水处理、气体净化、固废处理等环保领域。
2.医疗领域。
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如制作医用植入材料、药物释放和细胞治疗等。
3.能源领域。
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节能灯等能源领域。
4.电子领域。
纳米复合材料可以被用于制作半导体、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等电子产品。
最后,纳米复合材料的未来也非常值得期待。
由于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优越和应用广泛,未来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总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热点。
我们期待这种领先技术带来更多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纳米科技是当今科学界备受关注的新领域,其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激动。
近年来,纳米科技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首先,纳米科技的出现为新材料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控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纳米科技可以改善材料的机械、热学和电学性能。
例如,纳米材料的力学强度和硬度可以显著提高,同时仍保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这使得新材料在抗拉、抗压、抗腐蚀等方面具备更多的优势。
此外,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与光、磁、电等能量相互作用的特性,其在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次,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作为纳米科技的典型应用之一,纳米涂层技术已成为许多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涂层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抗氧化性等性能,并具有较高的表面精度和良好的润滑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
同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纳米颗粒加入到基础材料中,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阻尼性能等,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另一重要领域。
通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改善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并实现更精确的药物输送和治疗手段。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用于靶向肿瘤治疗,通过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实现溶瘤药物的高效输送和肿瘤靶向杀灭。
此外,纳米材料在细胞成像、基因治疗、组织修复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纳米科技在新材料研发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纳米科技将推动新材料的创新设计。
通过纳米材料的组合、结构调控和功能调控,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全新定义。
例如,通过调控纳米结构的排列方式、尺寸和形态等,可以实现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能的精确调控,从而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应用价值的新材料。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
2、 P 3 并 计划在 l " O一 , I S 3种内饰件 、 7种外饰件上推 广应
美 国 N n cr 司 成 立 于 19 aoo 公 9 5年 , 美 国 A O 是 MC L的 全
用。
资子 公司。它购买 了 日本 丰 田研 究所 及密执 安 州立 大学 的
专 利 ,开 发 出系 列 nMMT及 其 聚 烯 烃 母 粒 产 品 J 表 2列 - 。 出 了 N nme 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烃 母 粒 ) 应 用 情 况 。 表 2表 明 , 米 粘 ao r( 的 纳
件 。5 nMMT增 强 T O 的 刚 度 相 当 于 2 % 一 5 滑 石 粉 % - P 5 3%
图 1 出 了 P / . T复 合材 料 的弯 曲弹性 模量 与 n 绘 P nMM —
MM 含量 的 相 关 性 。 T
\ 3 :
填充 P P的效果 。19 年 丰 田汽 车公司 、 91 三菱 化学 公 司共 同
75 .
nM MT 加 量 /% - 添
图 1 P /— M P nM T弯曲弹性模量与 nM T含量的相关性 —M
熔体 流动速率/ g・(0ri) 1 n 。 a 弯曲弹性模量/ a MP 缺1 3冲击强度/ 1 J・1 1
线 胀系数 / K 洛 氏硬 度 (R H) 热 变 形 温 度 /C ( .6 MP )  ̄ 0 4 a
1 .1 P P/n. M T M
纳米H P DE
耵, 0 l 2
2. 65
l. 95
I7 l 0
7o 8
5. 87
53 2
7 7
7 l
纳米 o r P
2. 1 8
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
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1.引言1.1 概述概述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这种技术对材料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引领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首先介绍纳米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对材料科学的影响,最后分析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全面地了解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纳米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对材料科学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可能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1.3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纳米技术对材料科学的影响,展示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同时对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旨在为读者提供对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1.4 总结总结: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纳米技术必将继续深入应用于材料科学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纳米技术的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明智的预测和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绪论
智能复合材料是一类能感知环境变化,通过自我判断得出结论,并自主执行相应指令的材料,仅能感知和判断但不能自主执行的材料也归入此范畴,通常称为机敏复合材料。
智能复合材料由于具备了生命智能的三要素:感知功能(监测应力、应变、压力、温度、损伤) 、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处理信息、判别原因、得出结论) 和执行功能(损伤的自愈合和自我改变应力应变分布、结构阻尼、固有频率等结构特性) ,集合了传感、控制和驱动功能,能适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发出指令,并执行和完成动作,使材料具有类似生命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愈合及自适应能力,是复合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
它兼具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性。
在一般工程结构领域,智能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来实现结构性态的控制。
具体说就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频率、外形等方面的特性,来抑制振动、避免共振、改善局部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优化外形、减少阻力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替代材料和生物传感器。
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已实际应用于飞机制造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航天飞行器上也已经使用了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智能复合材料。
智能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发展也十分迅速。
如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光纤光栅(OFBG)复合形成的FRP—OFBG 复合筋大大提高了光纤光栅的耐久性。
将这种复合筋埋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地检测混凝土的裂纹和强度,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尺寸,十分适于工业化生产。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形状记忆、压电等几种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通过对聚合物进行分子组合和改性,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形状(起始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相应地改变形状并将其固定变形态。
如果外部环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规律再次发生变化,它们能可逆地恢复至起始态。
至此,完成“记忆起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聚合物的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变量最大可为200%,是可变形飞行器
机翼实现大变形所需蒙皮材料的首选。
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回复的实现不仅可以还可以通过其它激励方式(包括电、光、磁等),其中电激励驱动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文献[3-5]中,采用两种新的方式实现了形状聚合物材料的电致驱动。
采用混杂纤维提高材料内部导电网络的形成几率;镍粉在磁场诱导下所形成的链状结构能极大的提高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导电能力。
近年来,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合成趋于成熟,一些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元件已经完成原理性演示验证,并已初步获得型号上的应用。
美国冲击号卫星( Encounter spacecraft) 已经于2006年发射并将形状记忆材料用于天线结构的展开。
已发射的美国智能微型可操控卫星( DiNO Sat) 太阳能电池帆板和美国RoadRunning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帆板也应用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铰链进行驱动。
装有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展开梁的FalconSat-3大气观测卫星,也预计于2011 年左右由美国空军实验室发射。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空气推进实验室( JPL) 也研究了直径为10 米的智能空间可展开天线,该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太阳能或附带电能驱动下控制天线的在轨展开,并进一步保持天线展开后的形状,该计划在2010 年左右验证。
另外,NASA 的先进概念研究所也正在大力资助空间网状智能可展开结构的研究,以期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广泛的军事和商业应用。
此外,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制造空间可展开桁架上也有大量的应用。
3.压电智能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s)的研究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中心开发出来的,主要是克服Active Fiber Composites(AFC)的制作困难,将块状的压电陶瓷切割成条状后,埋裹于环氧树脂基体中,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压电陶瓷的组成率。
MFC复合材料相对地保有特定方向致动和弹性的优点,同时有相当高的致动效率。
MFC材料压电原件具有柔韧、轻质、高效、制造容易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应用于曲面结构。
文献中提到MFC应用于动力学机构变形,驱动一仿生鱼的鱼尾,使其在水中达到1.33cm/s的前进速度。
MFC复合材料可应用于主动振动控制、动力学结构变形、微定位、结构健康监测、力传感以及能量收集等方面。
压电材料压电介质作为机电换能材料,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具有相当广阔应用前景。
然而,采用压电智能驱动器或耗能器对土木工程结构控制进行研究才开始起步,由于土木工程结构极其庞大复杂,所以将压电智能驱动装置实际应用到土木结构的控制中还存在不少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系统集成化方面比较欠缺,而且由于压电材料自身的缺点,也阻碍了运用压电陶瓷驱动器进行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工程实用化进程,如过小的位移行程,灾害时能源的供应问题等。
4.光纤维智能复合材料(Fibre-Optic Smart Composites )的研究
光纤智能复合材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智能材料结构,它将光纤传感器和驱动器以及有关信号处理器和控制电路集成在复合材料结构中,通过机、光、电、热等激励和控制,不仅具有承受载荷的能力,而且具有识别、分析、处理及控制等多种功能,能进行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自修复的材料结构。
将光纤传感器、形状记忆合金和控制电路埋入复合材料结构中,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智能材料结构,它的智能控制系统是由光纤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形状记忆合金所组成,根据嵌入复合材料中的光纤传感器传感回路改变时使光纤信号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信号直接反映了材料内部的状态,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判断出材料内部微观结构所处的状态,控制电路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指挥记忆合金动作,从而使结构改变形状以更好地适应承载的需要,使结构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将光纤进行处理后埋入复合材料结构中,可以对复合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树脂填充情况进行监测,在结构制作完成后,埋置于其中的光纤可以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非破损检测,还可以作为永久的传感器实现对复合材料结构终生健康!监测,另外光纤传感器还可用于飞行器隐形。
目前美国空军正在大力开发一种采用光纤传感器的隐形飞机灵巧蒙皮,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纤埋入复合材料中,光纤端面位于材料表面,其中一部分为接收光纤,另一部分为发光光纤,发光光纤发射出不在红外探测器探测范围的光波,在远离材料的表面形成一道光波墙,达到隐形的目的,而接收光纤主要用来接收制导激光信号,便于及时采取干扰措施。
5.总结与展望
智能复合材料是高技术的综合,在各方面都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结构、功能、信息的集成化;性能改善、响应灵敏、可靠耐久;仿生功能、体微价廉、环境友
好。
它的设计与合成几乎横跨所有的高技术学科领域。
构成智然材料的基本材料组元有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电( 磁) 流变液、磁致伸缩材料和智然高分子材料等。
今后的研究重点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智能材料设计的仿生学研究,材料智能程度评价体系的研究,智能复合材料的多功能多用途以及智能复合材料将实现多种智能材料和结构的集成。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展了针对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
我国也十分重视该项技术的研究,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在该领域也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相信智能复合材料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