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深度解析宝能万科股权之争

合集下载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浅析万科股权之争自2016年起,万科股权之争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由于公司股权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内外部利益冲突激化,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此事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背景万科始创于1984年,从一家小型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公司一直秉持着“人居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保的住宅产品。

多年来,万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股票也一直被视为中国股市的“蓝筹股”。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万科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具体而言,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荣军控股集团以及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计划将旗下持有的万科股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引发了股权之争的导火索。

二、原因万科股权之争的产生,有多个原因综合作用。

首先,万科股权的变动涉及到了巨额利益分配,激化了各方利益冲突。

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导者,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项目和资产,其市值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着利益分配的争夺战。

其次,万科股权之争还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有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股权变动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争议。

另外,与万科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加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市场的变化,万科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这也是股权之争的一部分原因。

三、影响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和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股权争夺战——宝万之争。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万科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战中的主要角色是宝能企业和王石领导的万科管理团队。

本文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对宝万之争进行详细的剖析。

宝万之争的导火索是宝能企业在2015年举牌万科,收购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管理团队的高度警觉,他们认为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威胁到了万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于是,万科管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试图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资本运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宝能企业通过杠杆资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收购万科股份。

而万科管理团队则通过股份回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试图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我们来分析宝能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

宝能企业主要采用了杠杆资金进行收购,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可能导致宝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他们曾因此受到处罚。

面对宝能企业的进攻,万科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他们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回购部分股份,以减少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万科管理团队还推出了增发新股计划,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股东,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万科还采取了一些法律手段,试图证明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违法。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万科管理团队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

股份回购和增发新股计划有助于改变股权结构,降低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然而,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份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对万科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增发新股则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引发不满。

总的来说,宝万之争是一场复杂的股权争夺战,涉及到众多的资本运作手段。

在这场争夺战中,宝能企业和万科管理团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探究引言:股权之争是商业世界中常见的状况,不同股东之间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屡屡引发激烈的争议。

本文将就中文大陆曾经发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股权之争案例进行探究。

该案例发生于2016年,涉及到的两家核心公司为万科集团及宝能控股集团。

在这场引人瞩目标官司中,股东们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并争夺控制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本文将介绍案件的背景,分析双方主要的争议点,以及案件的最终结局。

一、背景万科集团是1992年由中国房地产业著名企业家王石创立的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宝能集团则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业务涵盖金融、地产、教育等多个领域。

两家公司都在中国市场具有极高的著名度和重要性。

2016年,宝能控股集团通过并购和大量买入万科股份,成为了万科的最大股东。

公司内部的权力再次被重塑,股东们对公司的进步方向和决策产生了分歧。

二、争议点和论点1. 宝能控股集团主张改革,推行多元化战略:宝能控股集团认为万科应该转型为多元化企业,并且加大对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投资。

他们指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认为多元化能够降低风险,并提高公司长期的可持续进步能力。

2. 万科集团坚持品牌战略和专业化进步:万科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部分股东坚持目前品牌集中、专业化的进步策略。

他们认为通过持续创新,强化品牌优势,万科可以在房地产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3. 万科集团对宝能控股集团的违规行为提出指控:万科集团认为宝能控股集团通过违规手段买入万科股份,违反了市场规则,损害了各股东的合法权益。

万科集团发告状讼,要求宝能集团予以违约,撤出万科的股权。

三、角逐和调解宝能控股集团的插足引发了万科集团高层的不满和恐慌。

在股东大会上,万科高管及其他小股东集体投票,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宝能控股集团退出万科。

此后,宝能控股集团也提告状讼,坚持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此次争议高度重视,主持了几轮调解会。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一、万科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团队没有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万科是仅存最早的上市公司,深圳老五股之一。

万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它原来初创时期产值增长了大概40多倍。

创立了万科品牌,创立了万科文化。

万科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以创业者王石、郁亮为主的团队对万科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发生收购万科事件?首先是万科企业做得很好,尤其是房地产业务做得非常好,成为了明星企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然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以创业者自居,对股东尊重不够,尤其是没处理好与大股东的关系,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对万科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万科是有危机的,但是他们自己没看到危机,对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不是现代企业家。

王石创立了万科,成为明星企业家,成为企业领袖。

但对万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否做到尽职尽责,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的确,这些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王石到处游学,讲学,做顾问,还有登山等等。

这和华为的任正非,格力的董明珠是不一样的。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是他不是现代企业家,他也不是一个战略家。

为什么说不是现代企业家呢?他对股权不重视,在万科关键时候他放弃股权(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释,也与体制有关),但是后来他又搞管理层收购,被人指为叫做内部人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解决好管理团队和股东的关系,这是万科管理层存在的致命问题。

二、宝能对万科的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宝能为什么收购万科呢?这里面很复杂,我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是看到了万科的市场价值,看到了万科品牌,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获取万科的控制权、管理权,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万科,这可能是它的目的。

宝能收购万科合不合理?如果说它的举牌收购符合法律程序和市场规定,应该说是合理的,无可厚非。

收购万科股票资金,无论是自有资金(含保险资金)、资产管理计划所获资金,或来自银行的杠杆资金,只要从市场上收购可流通股票,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股权就是有投票权的股权,这是不容质疑的。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万科股权之争:一场狗血家庭伦理剧的落幕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各方参与者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商业大战,最终在华润全身而退后落下帷幕。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结局并非完全圆满。

一、万科的成长与变迁1.深特发与万科的渊源:深特发在1983年成立了饲料科,王石担任科长。

这一业务为万科的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

2.华润接盘深特发:2000年,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逐步发展壮大。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导火索1.万科的成长引起资本觊觎:随着万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股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2.宝能的崛起:外来土豪宝能集团看中了万科的发展潜力,开始大量收购万科股权,引发股权之争。

三、各方势力的角逐1.华润:作为万科的养父,华润在万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股权之争中,华润选择了全身而退。

2.深地铁:作为万科的叔叔,深地铁在股权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最终并未改变万科股权格局。

3.恒大:姑父恒大集团在万科股权之争中一度加入战局,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4.宝能:外来土豪宝能集团成为万科股权之争的最大赢家,成功晋升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四、王石的失落与万科的未来1. 王石的困境:在股权之争中,王石被视为叛逆少年,其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2. 万科的未来:尽管股权之争落幕,但万科在经历这场商业大战后,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总结: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落幕,宝能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这场商业大战给万科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王石和万科未来将如何应对仍值得关注。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但万科的品牌和声誉损伤不容忽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努力摆脱股权之争的阴影,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引言在商业世界中,股权之争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案例之一。

不仅牵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万科股权之争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对股权关系和公司治理的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感悟,为我们的商业决策和投资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股权之争的背景和经过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6年,当时两大股东之一的恒大地产以不同声响宣布要抛售他们在万科的股份。

而接下来的数月里,这场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双方意见的分歧万科股权之争的核心争议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其中,恒大地产主张采取高分红政策,将企业价值向股东迅速回报;而另一方则主张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将企业的利润以一定比例进行再投资。

两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这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外界的关注和干预随着股权之争逐渐升级,外界开始密切关注并插手其中。

不仅有各大机构和投资者积极表态,还有政府监管部门介入其中,试图通过协调和调解来解决争议。

然而,由于股权之争的复杂性和各方利益的错综复杂,最终无果而终。

股权之争的启示万科股权之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万科股权之争暴露出公司治理的问题,揭示了公司内部规范和决策机制的薄弱之处。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

2.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活动中,投资者和股东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公司则要考虑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商业战略和分配利润时,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的良性互动。

3.对外界干预的警醒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外界各方的干预虽然出于善意,但最终未能解决问题。

宝能已经失败了 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

宝能已经失败了 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

宝能已经失败了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宝能已经失败了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2016-06-29 07:45:45和讯网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撰文指出,现在看“华万之争”已无悬念,保姆和主人打架,保姆胜算几率小。

本来具有悬念的“宝万之争”是关键,本来有可能在A股市场会成为“野蛮人”的标杆,尤其是“野蛮人”从二级市场偷袭成大股东谋求控制上市公司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试探和突破监管层的认知,从目前情形来看,宝能已经缴枪和失败了。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万科股权之争成为近期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个根深蒂固的“好公司”形象骤然漏洞百出,股权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等制度突然间在万科存在严重问题。

这让A 股市场和监管部门颇为尴尬。

 当然大部分问题也是A股市场的通病,但也有一个特殊的例外被撕扯开了,就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竟然能够凌驾于一切大股东的意志而“我行我素”,甚至是经营管理层既排斥实际大股东又与名义大股东意志相悖,在主人家里替主人选新主人,宝能、华润自然不会容忍王石管理团队的肆意妄为,一幕幕互相撕扯的闹剧让人异常惊讶。

 在成熟市场除非是AB股结构,经营管理层才能够合法凌驾于董事会和主导经营决策,这也是马云和阿里巴巴当时拒绝香港市场而赴美国上市的主要原因,否则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在同股同权的A股市场,却有一批人长期享受着AB股的权力,那就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大股东出资人的角色不明显,很多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的在行使主人的角色,实则“保姆身份”,而保姆却在做主人。

而且保姆将主人的权力行使惯了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万科的王石经营管理团队就是典型的代表,无论保姆给家里做过什么贡献,角色和身份都不能乱,除非合法夺得了主人身份。

 从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先生发表的说明文章来看,万科公司治理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问题,尤其引起华润不满的是:“万科在停牌时并没有预先向华润打招呼,与深圳地铁合作的框架协议未经华润同意就披露。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我一直认为,商业世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宝万之争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激战。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各方利益的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宝能,这家以保险起家的金融巨头,突然宣布收购万科股权,意图明显:要么控制万科,要么将其私有化。

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万科管理层的强烈反击。

而我,作为万科的一员,也在这场反击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看到了股东利益的冲突,也看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坚守。

万科管理层深知,宝能的介入并非出于对万科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其庞大资产的觊觎。

因此,万科管理层决定采取行动,保卫公司免受宝能的侵略。

我见证了万科管理层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股东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并非只有万科管理层和宝能之间的较量。

在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纷争。

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角力,意图在这场资本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他们试图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我也看到了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观望,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无常。

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敌人,而敌人也可能变成合作伙伴。

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也看到了勇敢与坚定。

如今,宝万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万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宝万之争,让我更加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管理层能够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坚守阵地,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陪伴万科走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共同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万科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万科宝能股权收购之争的法律思考

对万科宝能股权收购之争的法律思考

对万科宝能股权收购之争的法律思考何 丹 吴 静 武汉工程大学摘要:通过万科宝能的股权收购之争,反映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市场中运营制度、经营模式的利弊,也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和反收购过程的立法缺陷,以及在应对恶意收购时的不健全之处。

本文揭示了我国现有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的不足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敌意收购;反收购;法律制度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3-0370-02一、万科宝能股权收购之争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首次举牌万科,前海人寿(宝能系)在二级市场买入万科5%的股份。

宝能利用机构、散户大规模抛售的机会低价收购万科股票,在短短两个月内迅速将持有的股份增加10%,达到了15%,至此正式打响对万科的股权收购战。

宝能在增持股份后,起持股比例已经超过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随后华润很快进行了增持,但宝能在同年12月份以通过涨停的策略来抢购万科的股票。

至本年12月,宝能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2.45%,稳坐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万科自身的高管层明确表示反对宝能的此次收购,并且采取了停牌的策略。

万科在16年正式宣布深圳地铁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实则是为了稀释自己的股份,此番举动遭到了第二大股东华润的反对。

同年,恒大进军万科,通过购入股份和附属公司增持股份,成为了第三大股东。

2017年,华润集团将其股份转让给深圳地铁,并且退出万科。

第三大股东恒大又将其股份的表决权转让给深圳地铁。

此时,虽然深圳地铁的股权比例还是低于宝能,拥有了恒大的转让使其在表决权上高于宝能,成为了万科的实际控制人。

2017年3月13日,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在保监会开出“禁入保险业10年”的顶格处罚后卸任。

至此,宝能万科股权争夺大战告一段落,万科管理层最终守住万科的控制权。

二、从“宝万之争”看我国股权收购法律制度的不足“万科宝能股权收购之争”不仅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市场中各种运营制度、经营模式的利弊,也反映出了我国公司收购和反收购过程的立法缺陷,以及在应对恶意收购时的不健全之处。

_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_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2016年2月刊第5期当代经济一、万科股权之争事件回放目前我国地产股股价长期低迷,对于一些股权地位不牢固的上市地产股,容易遭到外来资本的觊觎。

万科现在就遇到了登堂入室的“野蛮人”。

万科目前股本1200亿,现金近420亿,贷款400亿左右,相当于零负债的企业。

这种公司极易成为恶意收购的对象,试想万科市值两千多亿,流通股本占总股本88%,收购50%的流通股只需要一千亿,利用杠杆收购80%的话,只需要自有资金两百亿即可获得公司40%的股权。

2015年7月6日,A股大幅下挫,万科董事会推出了拟以不超过100亿元的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票,回购价格不超过13.7元/股,若全额回购,预计可回购股份不少于七亿股,占万科已发行总股本的6%。

2015年7月10日,前海人寿通过竞价方式买入万科A约5.5亿股,占万科A股总股本约5%。

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为前海人寿的绝对控股股东,占股比例为51%,而钜盛华的绝对控股方,则为姚振华100%掌控的深圳宝能投资集团。

7月24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合力完成了对万科A的二度举牌。

至此,宝能系通过不断的增持,将其手中持有的万科股份扩展到15.04%,超过了当时的大股东华润,成为万科最大股东。

2015年9月4日,据港交所透露,华润耗资4.97亿元,通过在8月31日和9月1日的两次增持,以平均每股13.34元的代价,又重新夺回了万科的大股东之位。

截至11月20日,华润共持有万科A股股票16.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29%。

11月27日至12月4日,钜盛华通过旗下安盛1号等产品买入万科5.49亿股,占公司比例为4.97%,合计耗资约87.84亿元。

2015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期间,钜盛华回购其以收益互换的形式享有收益权的公司A股股票55698.63万股,所涉及股票数占公司总股本的5.04%,该部分股票转由钜盛华直接持有。

截至11月17日,宝能系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约16.6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04%,而万科A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数为16.82759亿股,占总股本的15.23%。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并购数量逐年增加,仅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并购市场共公告交易1082起,披露金额的并购共涉及交易金额2424亿美元,达到我国并购市场半年度最高值。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等目的,但随着并购形式的多样化,敌意收购也开始增多,收购方为能够迅速成功收购目标公司,出现违规收购现象,因此研究进而规范我国企业并购并在一个行业内选取一个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公司股权的争夺,运用案例法,研究了非上市公司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问题。

主要研究了宝能收购万科集团的真实案例,参考相关收购理论,结合我国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收购与反收购策略,收购行为和资金组织方式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借以希望对类似的并购项目提供一定地参考和借鉴。

本文主要内容是对宝能收购万科一案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先对收购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以及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

其次,对本次所涉及的公司进行背景介绍,并详细叙述整个收购过程。

然后,对宝能收购万科的策略、成效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收购策略主要从标的公司的选择、收购方式和资金组织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收购问题主要从资金来源合法性与一致行动人两个方面分析。

再者,分析万科反收购策略、成效与问题,反收购策略主要从寻找华润集团帮助,寻找白衣骑士、停牌拖延和法律诉讼四个方面分析,反收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从内部人控制和万科董事会合法性两面分析。

接着由以上分析得出案例启示,主要从公司治理、监管层和目标公司自身三个方面得出。

最后得出结论,本文主要通过宝万之争这个案例,总结宝能收购万科的动机和万科反收购动因,以及从公司治理角度上强调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能过于分散的重要性。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宝万之争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宝万之争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宝万之争宝能系和万科管理层的股权争夺战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大戏。

从王石宣布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到野蛮人撞门,到华润增持,再到引入深铁,直至华润最后为了“利益”悍然反目。

万科股权争夺战局势多变,但多方博弈仍在市场轨道内,来自各方力量的机谋角逐,使得这场股权之争注定成为中国企业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呈现在阳光下的股权交易争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难得一见,本文旨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宝万之争”。

一、并购活动中的财务管理从总体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活动涉及的一切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事项。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份额以及获得利润的方式之一。

但是,企业并购的进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企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在整个企业并购中会产生各种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方式的选择、并购资金的来源以及并购后财务处理方式如何选择,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企业并购的实质,实际上是在对企业的控制权逐渐运动的过程中,各权力主体在以产权为依据的新的制度安排中的一种权力转移和让渡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权力主体不断地更换。

企业并购又可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

并购往往有多重动因,基本可以从经营、财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挖掘:经营方面的动因例如获取战略机会、管理绩效优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等;财务方面的动因诸如避税因素、增强筹资能力、进行股权融资等。

但同时并购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财务因素是贯穿整个并购活动,需要重点考量的关键性因素,做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是企业并购活动当中的首要着眼点和着力点。

二、万科:股权分散上市公司如何规避收购风险1、万科缘何成为香饽饽作为地产股龙头,万科的市值超过2900亿元,不过在宝能系入股之前,最大股东华润集团持股也仅有15%左右。

作为地产龙头,万科的品牌优势在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王强摘要: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收购与被收购将成为常态,通过收购与反收购,资产的价值将得到重新评估,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董事会和管理层要努力发掘企业的资源和价值,保持适当的股权结构,在公司章程中对董事提名、更换与免除等方面加以约束,降低公司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关键词:恶意收购;公司治理;股权之争万科与宝能系股权之争成为2015年度最受关注的资本大戏之一,长期被职业经理人控制的万科,遭遇“门口的野蛮人”宝能系,后者意图通过增持股份实现获取对万科的控制权。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企业)成立于1984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被誉为中国地产行业的龙头。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等多家子公司。

截止至2015年12月18日万科停牌,宝能系持股比例已达到24.26%,成为万科最大股东。

一、万科治理结构的缺陷截止2015年末,万科企业A 股持股比例最高股东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其持有15.23%,而代表万科合伙人持股平台盈安合伙仅持有4.14%的股份。

也就是说万科管理层(盈安合伙团队)仅仅通过4.14%的股权实现了对公司的控制。

万科企业作为一个现金充足,公司市值为千亿级体量的优质上市公司,其控制权溢价的价值不言而喻,引来野蛮人入侵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果万科管理层能提早做出防范,引入几家互补性的机构投资者,让大股东占据公司股份的份额过半,并且相互制约,相信宝能系恶意收购就不会发生。

其次,万科企业公司章程在董事提名、更换与免除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缺陷。

根据《万科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层已经开始认识到资本结构的不协调。

2.流动比率的分析流动负债率指标是指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的比重,主要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短期负债的占比。

接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表2进行分析。

表2流动比率描述性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3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是6.37629,14年的是7.72558,15年的3.94743,三年的流动比率都大于3,最大值达到6.37629,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流动利率偏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频繁发生企业控制权争夺事件,企业控制权及其相关问题也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这一经典案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引起了国内大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两权分离视角剖析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为其他上市公司稳健经营提供参考,这对于万科集团本身及其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对两权分离、委托代理、控制权争夺等理论进行全面的描述和界定,并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对整个案例进行了描述,结合万科集团的基本背景,详细展示了万科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股权结构的变化。

其次,通过搜集万科宝能股权之争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分别从万科集团企业经营管理影响、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所有权市场流通与经营权相对稳定以及资本经营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四个方面剖析在两权完全分离情况下此次股权之争引发的问题,并采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得到两权相对分离是万科集团最优均衡结果,从而得出相关启示。

最后,总结出万科这类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应对公司拥有一定的所有权控制能力以稳定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社会责任的结论,并从公司内部和监管层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稳健经营提出具体建议。

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浅析万科、宝能之争

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浅析万科、宝能之争

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浅析万科、宝能之争万科和宝能之争可以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变动对万科股价的影响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万科股价出现了短暂的上涨,但随着股权之争的激化,市场遇到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导致万科股价出现了大幅波动。

在股权之争的初期,万科股价曾暴跌,投资者对于宝能收购万科的担忧和对万科管理层的不信任导致了股价的下跌。

但随着股权之争的逐渐明朗化,万科股价也逐渐回升。

2. 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权之争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宝能收购万科后,公司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管理层的权力受到了挑战。

管理层的反应也极具争议,他们表现出了严重的私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讽刺和批评。

这种管理层的不稳定性和决策的不可预测性不利于公司的治理和业务发展。

此外,宝能和万科周边的股东之间的不断纠纷也导致了公司管理层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股权之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股权之争对金融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暴露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不足和市场纪律的缺失。

在股权之争的初期,宝能收购万科的消息被泄露,从而导致万科股价急剧上升,进而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和短暂的“疯狂”。

监管层在这个时候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免市场过度波动,这表明了监管机构的不作为和缺乏经验的问题。

总之,在万科和宝能之争中,股权的变动对股价、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场股权之争对于各方面都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随着股权结构的稳定和管理层决策的明晰,万科终于实现了股权的回归,也证明了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所体现的蕴藏潜力。

万科与宝能系的控制权之争

万科与宝能系的控制权之争

万科与宝能系的控制权之争作者:李玉萍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2期一、万科集团的公司治理(一)企业治理结构万科在公司创办前期就意识到了公司治理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一直努力建立、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并制定合适的公司发展战略,符合公司的组织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万科在公司治理方面提出了“做简单而不是复杂,做透明而不是封闭,做规范而不是权谋”的理念。

目前,万科的企业治理主要体现于三个独特先进的企业治理战略:第一,“三头博弈”(大股东、中小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分散股权结构。

万科企业治理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职业经理人控制着公司的运作,本身代理问题一触即发,再加上股权分散,导致经理层有很大的发言权。

因此,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不断深化。

第二,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化。

1997年,万科确立了全面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路,注重分离分权与授权机制并完善。

不断调节改善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积极恰当地处理好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

第三,公司的自主经营能力具有保证,公司的股权分离得很清楚。

因此,万科集团从来不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万科管理层一直非常重视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维护中小股权的利益。

[1](二)企业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万科的业务开始向专业化调整。

2000年伊始,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万科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在其支持下,万科的专业化策略逐步实施,效果显著。

业务范围由最初的分散、混乱变成了聚焦三大经济圈(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带发展的发展战略),以三大经济圈为核心拓展业务。

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得万科的业务由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而且在专业市场上还进行了细分,业务对象主要指向城市的中高档居民。

在发展的过程中,万科经历了很多经营模式及战略模式的变革,奠定了万科在我国房地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其战略、经验对于我国其他房地产企业具有良好的借鉴、引导意义。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宝能万科股权之争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宝能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独董华生表示,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将两败俱伤;万科还可通过修改章程反击宝能1月15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申请万科A股继续停牌,并预计在3月18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

“万宝之争”仍将继续。

从2011年起担任万科独立董事的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近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这也是他第一次通过媒体就“万宝之争”表态。

由于万科尚未召开董事会会议,华生表示是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接受采访。

华生认为,“万宝之争”的核心在于宝能是否要收购和控制万科,但宝能至今并未披露其真实意图,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猜测。

此次万科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万科管理层自身的懈怠与失误。

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

最好的结果,是各方把趋势和风险看清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谈万宝之争焦点宝能的真实意图是关键新京报:万宝之争的焦点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的较量,他们之间的矛盾点在哪?华生:宝能和万科一样,也是做房地产的企业,但客观说,过去听说过这个企业的人恐怕不多。

并购重组是推动资本市场前进、增加市场活力的重要杠杆。

但好的资本市场是优胜劣汰,强大的行业龙头兼并弱势企业。

行业中的落后者收购重组龙头标杆企业,很难是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方向。

其实作为财务投资者,宝能与万科并无利害冲突,还可以交流互补。

但若宝能要收购、控制万科,就会跟万科特别是现管理层的利益与诉求产生绝对的对立。

因为宝能的文化确实是家族企业,老板一统天下、说一不二、亲力亲为,而万科管理层特别是王石认为,自己几十年把万科做成一流的规范企业,向来以老大自居,根本无法接受被人收购去为二三流的地产企业打工。

一山肯定不容二虎。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理解王石开始就跟宝能老板谈崩的原因。

新京报:可以理解为,您认为宝能的战略意图相当关键?华生:宝能多次举牌,现已稳居第一大股东。

我觉得这时候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宝能没有披露,也没有被要求披露,这是不应该的。

万科宝能之争

万科宝能之争

解读“万科宝能之争”金融1401班 U201414511伍嘉慧一、万科宝能股权之争事件脉络:二、宝能举牌万科的原因:1. 万科股权的高度分散。

长期以来,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仅持有其股份的14.94%,公司高管主要来自于华润和万科管理层自身。

2. 万科财务状况非常优良。

首先公司利润增长的潜力大而且稳定,其次万科的偿债能力也非常好,财务结构稳定可靠,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负债率长期低于40%。

3. 万科股价A、H倒挂的现象长期存在。

H股股价长期高于A股,而且H股溢价经常排名在所有A、H股并存股票的第一位。

4. 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环境的变迁。

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逐步宽松,从长期投资的理念来看,经营稳定、治理规范、业绩良好的蓝筹股会逐步成为投资的“稀缺品种”。

二、各方的目标1.宝能其一,宝能很多项目融资成本远超10%,而万科的信用评级是AAA,以其低廉的融资成本带来的是4%不到的发债票面收益率。

如果宝能向万科注入自身的地产项目的话,在资产负债率不变的情况下,融资成本会大幅下降,这对降低融资成本有很大帮助。

其二,宝能与万科的现代企业规范化运作完全不同样,很可能会掏空上市公司,尽可能多的为自己这次投资计划带来满意的回报率。

其三,从理论上讲,当宝能系持有万科20%股权后,这意味着万科净利润将按比例进入前海人寿和钜盛华的收益。

2.华润其一,利用宝能牵制不听话的万科管理层,必要时候可以适当换掉一部分;其二,最好能回购宝能手上的万科股份,重回自己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其三,力图控制万科,使其成为自己的傀儡;其四,绝对不能让深圳地铁集团进入。

3.恒大其一,财务投资,布局A股市场。

万科A股涨势显然尚未结束,恒大此次出手是“只赚不赔”。

其二,万科由于深陷股权漩涡,人困马乏,这也是恒大买入万科股权、打击竞争对手的好时机。

其三,举牌万科有极大的广告价值。

从投资万科被曝光的第一天开始,恒大就频繁登上各媒体头条,配上恒大7月刚发布的漂亮半年业绩报表,吸睛十足。

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分析

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分析

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案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

宝能作为中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在此次收购万科的过程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宝能收购万科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首先,宝能收购万科案例背后的经济背景和动机是非常复杂的。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万科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资本运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而宝能作为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其收购万科的动机和战略意图也备受瞩目。

通过分析双方的经营状况、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规划,可以更好地理解宝能收购万科的背后逻辑和意图。

其次,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下,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这次收购事件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冲击和挑战,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而在资本市场方面,宝能收购万科案例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和讨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针对宝能收购万科案例,我们还可以从管理层面、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宝能收购万科案例的全面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房地产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宝能收购万科案例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影响和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和规律,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也能够促进行业内外的更多交流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科独董华生表示,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将两败俱伤;万科还可通过修改章程反击宝能1月15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申请万科A股继续停牌,并预计在3月18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

“万宝之争”仍将继续。

从2011年起担任万科独立董事的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近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这也是他第一次通过媒体就“万宝之争”表态。

由于万科尚未召开董事会会议,华生表示是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接受采访。

华生认为,“万宝之争”的核心在于宝能是否要收购和控制万科,但宝能至今并未披露其真实意图,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猜测。

此次万科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万科管理层自身的懈怠与失误。

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

最好的结果,是各方把趋势和风险看清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谈万宝之争焦点宝能的真实意图是关键新京报:万宝之争的焦点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的较量,他们之间的矛盾点在哪?华生:宝能和万科一样,也是做房地产的企业,但客观说,过去听说过这个企业的人恐怕不多。

并购重组是推动资本市场前进、增加市场活力的重要杠杆。

但好的资本市场是优胜劣汰,强大的行业龙头兼并弱势企业。

行业中的落后者收购重组龙头标杆企业,很难是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方向。

其实作为财务投资者,宝能与万科并无利害冲突,还可以交流互补。

但若宝能要收购、控制万科,就会跟万科特别是现管理层的利益与诉求产生绝对的对立。

因为宝能的文化确实是家族企业,老板一统天下、说一不二、亲力亲为,而万科管理层特别是王石认为,自己几十年把万科做成一流的规范企业,向来以老大自居,根本无法接受被人收购去为二三流的地产企业打工。

一山肯定不容二虎。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理解王石开始就跟宝能老板谈崩的原因。

新京报:可以理解为,您认为宝能的战略意图相当关键?华生:宝能多次举牌,现已稳居第一大股东。

我觉得这时候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宝能没有披露,也没有被要求披露,这是不应该的。

如果宝能是以全面控制万科成为实际控制人为目的的,那很多投资人就可以不卖出股票,等待宝能收购、股价继续上涨。

而如果宝能作为财务投资者可以与万科妥协,那投资策略又完全不同了。

因此,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生命线。

新京报:在万宝之争中,宝能运用了许多资本手段举牌万科,您怎么看待宝能所面临的风险?华生:当然也有很多风险。

因为历史一再证明用高杠杆买股票风险从来就很大,更不用说还要长期持有做大股东。

另外用保险资金来配合实际控制人,把保险机构作为融资平台,保监会已经提出公开批评,是否要改正,这也有政策风险。

宝能借那么多钱、花那么大代价收购控制万科,到底图什么?光靠股权分红连融资成本都不够,更不必说后来的高价抢购了。

但如果是看中万科手上的几百亿现金和利用重组万科的优质房地产资源,这就有个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和上市公司利益可能受大股东侵害问题,这里面也涉及大量政策风险。

谈万科管理层被敲门与懈怠、失误分不开新京报:有声音认为,万宝之争中万科管理层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您怎么看?华生:应该说这一次万科出现被敲门的情况,职业经理人起主导作用的治理结构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跟管理层的懈怠、失误是分不开的。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新京报:万科管理层的懈怠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华生:就是有些自满自得,一说就是我们是最好的团队,万科是最标杆的,这些话别人可以讲,自己是不能讲的。

当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的时候,你还高枕无忧、轻松潇洒,那这之前你肯定是失察,是懈怠,是麻痹大意,是自满自得。

而且你有那么好的企业和资源,却没有将其潜力都挖掘出来,所以万科的市值才会被低估,成为人家的目标。

如果万科是高估的,几十倍市盈率,宝能还会敲门吗?新京报:具体的失误又有哪些?华生:万科管理层对万科法人治理结构所面临种种问题的防范,应当说是非常差的。

在股权结构上,早该想到要引进一些互补性的机构投资者。

如果里面有两三家像华润这样的大股东,还有人来敲门吗?另外公司的章程虽然有统一规范的要求,但也给了企业有一定自主决策空间。

比如许多公司防止董事在任期间被举牌者更换,将罢免董事列为重大事项,需要经过股东会2/3通过。

万科却没有。

反过来,定向增发是由自己主导的,万科却列为重大事项,要2/3通过。

正是由于自己这个章程的规定,万科这次想借重组增发摆脱危机,在股东大会通过的难度就倍增。

人家修长城,是把敌人堵在外面,万科却是搞个绳子,把自己的手脚给捆住了。

万科章程里对控股股东的规定也很奇怪。

股份超过30%为本公司控股股东,可以提名一半的董事。

这个规定其他上市公司都没有。

我猜想万科当年制定这条的时候,是怕别人恶意收购,觉得只有过3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才能当控股股东,因为当年有一个30%会触发要约收购的法规。

后来证监会收购管理办法修改后超过30%不用要约收购,部分要约就可以,甚至进行爬行收购还可以豁免所有要约义务。

法规改了,你也得改啊,因为你的老防线已经成了马其诺防线,不管用了。

但是万科的章程却没有做相应修改。

本来在宝能开始举牌的长时间内,也是来得及修改的。

这样一错再错,现在自然被动了。

谈其他“入局者”安邦增持万科是精明之举新京报:万宝之争最先显现的结果就是华润“下位”,华润对万科有何意义?华生:华润以国企身份长期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保证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实际上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万科能够成为行业龙头,治理结构规范,透明度较高,华润起了巨大作用。

新京报:但这次华润基本上没有出手,类似旁观者,华润是不是应该出手保住万科?华生:对华润来说,这个时候出手就要高价增持,未必符合它的股东利益。

甚至可能说万科股价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华润卖股走人,更符合股东的利益。

现在中央要求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式来管理国有资产,应该是以股东资本最大化为目标,不是以控制某一个具体企业为目标。

新京报:王石好像还在寻求一些其他的股东的支持,不断拜访基金,你怎么看?华生:现在做这件事情,我认为是逆水行舟,很难。

中小股东更是这样,谁能让眼下股价涨就支持谁。

我觉得可能最好的结果,是包括相关的各个市场主体包括监管者,预先都把可能的趋势和蕴含的风险看清楚,推动当事人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新京报:还有一个让大家比较意外的角色就是安邦,它突然杀进,又表态跟万科站在一起。

怎么看安邦的行为?华生:在万宝之争中,安邦的行为很好理解。

安邦是个经营活跃的保险企业,它买了那么多蓝筹股其中有万科,这很正常。

当看到宝能大幅增持以后,它也适当的增持了。

从投资上,也是个精明之举:已经看到宝能什么意图了,有钱为什么不赚?而且增加了安邦的发言权,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

安邦跟万科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我从不认为,它会跟宝能捆在一起。

谈保险资金举牌险资举牌对资本是“大好事”新京报:在万宝之争前后,险资举牌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怎么看险资举牌?华生:举牌就意味着要中长期持股。

我觉得这是大好事,还应该多举。

这才能改变我们过去的机构投资人从不举牌,只是个追涨杀跌的大散户的状况。

将来不单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公募基金以及各种投资基金,都应该逐步成为稳定的机构投资人,这样才能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形成现代企业结构。

新京报:那么宝能旗下的险资举牌要怎么看待?华生:有两点要看到。

一,宝能旗下前海买万科,跟一般的保险举牌不一样。

对于一家保险公司买进上市公司股份,法规是有限制的。

过去保监会规定不超过5%,后来放松到10%,总体是说法律要求保险公司不是集中投资,而要分散风险。

资本市场也是希望保险机构作为理财的委托人,作为一个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去挖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帮助投保人价值增值,而不是越俎代庖,自己操盘控制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去干实业。

二,保险公司跟实际控制人联手利用保险资金,帮助它的大股东去控制上市公司,我认为是不能鼓励和应该限制的。

保险公司变成大股东的融资平台,就给保险资金带来了一个额外的风险,偏离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方向。

谈万宝之争走向收购题材完结,万科股价势必回落新京报:万宝之争的走向会是什么情况?华生:从目前来看,在监管层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宝能占股比例这么高,再借点钱,可以利用万科章程的缺陷来控制万科。

如果宝能以控制万科为前提,那么万科无论拿出什么样的重组方案都会被宝能反对,其通过的可能性很小。

原因很简单,一,宝能现在已经占有近25%的股份了,万科难以再争取三分之二多数支持。

二,万科这么大体量的地产公司,很难拿出任何使股价在高位继续上涨的方案,这样中小股东在利益上更易趋于宝能。

三,公布重组方案后要复牌,复牌到表决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除了宝能系,其他人很少会高价追入,故万科方案要获得2/3的支持就更难了。

新京报:宝能若收购成功,中小股东的命运会如何?华生:如果宝能收购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炒作并成功出逃的中小股东会赚钱,但对收购成功之日起的万科全部中小股东,很难是好消息。

因为收购题材完结,股价势必从高位大幅回落。

而且宝能控盘后随着万科现经营层的股权难免变现退出,许多原先欣赏万科透明治理结构的机构投资者退出,以及华润在万科变为家族控股企业后不能不做的重新布局考量,客观说预后难以乐观。

谈万科反击空间万科还有不少牌可以打新京报:如您所说,万科管理层错失了许多机会,目前已经很被动。

这是否意味着接下来的主动权已经完全在宝能手中?华生:前期宝能计划周密,利用万科的失误和章程漏洞包括利用监管规则打擦边球,占据了可进可退的主动局面。

但宝能也累积了一定的融资风险和政策风险。

万科如果吸取经验教训,也不是已弹尽粮绝。

万科现在一个可行的做法是修改公司章程,将控股股东定义为履行了全面要约收购的举牌者。

增加这一条就保护了在宝能收购成功时所有其他股东有高价卖出的权利,因而容易争取各类法人和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股东的支持。

在万科停牌期间宝能又没法增持股份,同时修改章程H股股东也会参加投票并一般会支持修改,这样通过胜算更高。

这样修改章程后,宝能即便收购万科30%的股权,仍不能控制董事会,收购的意义就会大减。

其次,保监会已对保险公司成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融资平台提出批评,万科可以经董事会批准,向保监会提出申诉,要求前海人寿限期纠正其错误做法,并在纠正卖出股票前限制其投票权。

最后,如果宝能万一成功否决了万科章程修改议案,试图增持万科股份至30%以上成为控股股东,万科可经董事会决议,向证监会提出申诉,要求审查宝能的收购人资格。

因为宝能虽然目前还不属于证监会收购管理办法中“负有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不合格收购人,但确实债务巨大、杠杆率高有潜在清偿风险,且有利用保险资金作为融资平台的涉嫌违规行为。

同时万科还可联合华润等减持受限的机构投资人及董监高申请证监会不豁免宝能的要约收购义务。

鉴于宝能收购万科后会带来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和不确定环境,可以申请要求宝能收购30%时额外履行全面要约收购义务,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有高位卖出的选择,包括特许万科被限售的大股东和董监高有卖出回避风险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