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服务水平F:交通处于强制流状态,车辆经常排成队,跟着前面的车
辆停停走走,极不稳定。在此服务水平下,交通量与速度同时由大变小,直到 零为止,而交通密度随交通量的减少而增大。 以上六级服务水平的描述是针对非中断性交通流的公路设施的 。
我国公路服务水平现分为四级,一级相当于美国的A、B两级,二、 三级分别相当于美国的C级及D级,四级相当于美国的E、F两级。
高速公路交通量与车速及交通密度关系图分别见图5-1和图5-2。
图5—1 理想条件下交通量—车速的关系图
图5—2 理想条件下交通量—密度的关系图
美国将服务水平分为A至F六级:
服务水平A:交通量很小,交通为自由流,使用者不受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
其他车辆的影响,有非常高的自由度来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的 舒适和便利程度极高。 服务水平B:交通量较前增加,交通处在稳定流 范围内的较好部分。在交通流中,开始易受其他车辆的干扰,但选择速度的自由度 相对来说还未受影响,只是驾驶自由度比服务水平A稍有下降:由于其他车辆开始 对少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所提供的舒适和便利程度较服务水平A低 一些。 服务水平C:交通量大于服务水平B,交通处在稳定流范围的中 间部分,车辆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大起来.选择速度受到其他车辆的制约,驾驶时需 特别注意其他车辆的动态,舒适和便利程度有明显下降。
三、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作用
1 用于道路设计 根据设计通行能力与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对比,可分析得出所设计公路的技术等 级及多车道公路的车道数,以及是否需要设置爬坡车道,亦可在道路设计阶段,进 行公路各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发现潜在的瓶颈路段予以改进,从 而在设计阶段就消除了将来可能形成的瓶颈路段。 2 用于道路规划 在分析当前交通流的质量水平.评估现有公路网承受交通的适应程度的基础上, 通过交通量预测及投资效益和环境影响的评估,提出改善相提高公路网的规模和建 设项目及其实施步骤。 3 用于道路交通管理 根据预测交通量的增长情况和运行条件的分析,制定各阶段的交通管理措施。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
交叉口的换算系数不同于路段,路段可用连续运行中
车辆的临界车头时间间隔之比换算,而交叉口则不同。信
号交叉口往往要停车而后起动,所以信号交叉口的车辆换 算系数通常采用停车起动时连续车流中各类车辆通过断面 线的时间间隔之比作为换算依据,而环形交叉口是采用各
类车辆交织或穿插所需的临界间隔时间之比,即不同类型 交叉口应采用不同的换算系数。
2.纽卡塞(New Castle)公式
纽卡塞根据英国运输研究所的公式作进一步简化,将A、W 两参数均归纳为内接圆直径D,然后根据道路条数取用K2 来进行调整,即:
QK2D
式中:Q——实用总通行能力(小汽车辆/h); D——内接圆直径(m),如交叉口为椭圆中心岛,则
取长轴与短轴的平均值; K2——系数:三路交叉口取150(小汽车辆/h),四
我国不少城市,如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南京、长 沙、广州等城市均有不少环交,担负着繁重的交通运转任 务,使用效果一般均很好。特别是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 作为小区中心、城乡结合处以及解决复杂畸形交叉方面起 了巨大作用,但是交通量过大就不适宜采用。
在国外,特别是英国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认真的研究,自 1966年起对环交实行了左侧优先通行法规,即规定行驶在 环道上的车辆可以优先通行,而进入环道的车辆必须让路 给环道上的车辆,要等环行车辆之间出现可插车间隙,才 能驶入环道。为使环道上的车辆能有更多的机会驶入环道, 常需要增加引道的车道数,这样就发展成为带扩大喇叭口 的新型交叉。由于利用间隙插入,无需过长的交织段,故 中心岛直径亦可减少,环道宽度可以加大,其通行能力可 以增大20%左右。
t’次干道上车辆间的最小车头时距,对于停车标志采用5s, 对让路标志可采用3s。
根据上式算得的次干道的通行能力列表5—37。
第五章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5. 影响因素
① 道路条件:车道宽度、车道数、侧向净空、 附加车道、几何线形、视距、坡度和设计车 速 ② 交通条件:车流中的车辆组成、车道分布、 方向分布 ③ 管制条件:交通法规、控制方式、管理措施
④ 环境条件:街道化程度、商业化程度、横向 干扰、非交通占道 ⑤ 气候条件: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 ⑥ 规定运行条件:计算通行能力的限制条件
通行能力反映了道路的容量,是道路容纳性能的一 种量度; 交通量反映了道路实际负荷交通的数量大小,是 交通体根据实际情况在道路上运行的具体体现。
3.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 确定某道路设施在通常条件下能容纳的最大交通 量 确定在保持与规定运行特性相适应的条件下,某 道路设施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量
5-2-2 实际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是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 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可能交通量。
C p CB N f1 f 2 f3 f m
式中:CP—可能通行能力 CB—基本通行能力 fi—各项修正系数(道路和交通条件的修正系数)
f HV 1 1 Pi ( Ei 1)
5-1-2 道路服务水平
1. 基本概念
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速度、舒适、方便、经济 和安全等方面得到的服务程度,即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 运行服务的服务质量。
2. 服务流率与评价指标
服务流率: 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 在给定时间周期内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合理地期望人或车 辆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 小时流量。 评价指标: ①行车速度和运行时间; ②车辆行驶时的自由 程度; ③交通受阻或干扰的程度,以及行车延误和每公里停车 次数等; ④行车安全性; ⑤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 ⑥经济性。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织段通行能力研究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织段通行能力研究摘要: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织区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例计算对某山区互通立交交织区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确定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互通交织区的运行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山区互通立交,交织区,流量比,通行能力,服务水平1.前言所谓交织区是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不借助交通控制设施进行的交叉。
当合流区后面紧接着一分流区;或当一条驶入匝道紧接着一条驶出匝道,并在二者之间有辅助车道连接时,都构成交织区。
交织区中驾驶员需要紧张地变换车道,导致交织区内的交通受紊流支配,如果这种紊流的紊乱程度超过了道路基本路段上正常出现的紊流,交织区常常成为高速公路中的拥挤路段,因此,作为高速公路系统的一部分,需确定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否满足要求。
2.交织区分类(1)Ⅰ型交织区Ⅰ型交织区中每辆交织车辆为了完成交织运行,至少要进行一次车道变换,如图1:图1 Ⅰ型交织区结构示意图(2)Ⅱ型交织区Ⅱ型的交织区是具有多车道的进口支路和出口支路的交织区类型,如图2:图2 Ⅱ型交织区结构示意图(3)Ⅲ型交织区Ⅲ型交织区与Ⅱ型交织区类似,能为交织车流提供无需变换车道就能完成交织运行的车道。
而Ⅱ型与Ⅲ型交织区之间的区别是交织车流所要求的车道变换次数不同,如图3:图3 Ⅲ型交织区结构示意图3.工程实例1.工程概况某山区互通受地形条件影响,采用迂回式变异T型,如下图4所示。
图4某山区互通平面图本项目共存在两处匝道交织,第一处为D匝道与A匝道合流后紧接着A匝道与C匝道分流,简称交织段一;另一处为C匝道与B匝道合流后紧接着B匝道与E匝道分流,简称交织段二。
本文以交织段一为例,进行交织区运行状态分析。
根据预测远景年转向交通量为3947pcu/d ,其中主流向为东—西方向(2110pcu/d),次流向为西—东方向(1837pcu/d),转向交通量整体较小。
2.交织区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计算上述交织区一可简化为有如图5所示的简图,并且A—C流量=0pcu/h,A—D 流量=152pcu/h,B—C流量=132pcu/h,B—D流量=152pcu/h;A匝道自由流速度V FF=40km/h;交织段长度L=250 m(方向不均匀系数取0.6,高峰小时系数0.12)。
★第五章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通行能力主要反映道路服务数量的多少或能力的大小 服务水平主要反映道路服务质量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通行能力主要用于:
道路设计 确定车道数、服务水平评估、发现瓶颈路段
道路规划 根据交通量预测、投资效益评估、环境效益评估, 确定路网改进办法与实施步骤 道路交通管理 根据交通量增长情况,制定各阶段的交通管理措施
一级自由流或较为自由;二级处于稳定流中间范围,自由受到限制;三级 处于稳定流的下限,接近饱和流;四级处于不稳定的强制流状态。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E 级
F 级
我国分为四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LOS I
LOS II
LOS III
LOS IV
速 度
A
B
C
D
E
自由流
稳
定
流 不稳定流
F
强制流
0
服务水平的划分指标
行车速度和运行时间;
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通畅性);
交通受阻或受干扰的程度,以及行车延误和每 公里停车次数等;
行车的安全性(事故率和经济损失等); 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 最大密度,每车道每公里范围内车辆的最大密度;
经济性(行驶费用)
服务水平的划分指标
(7)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8) 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9) 市区及近郊干线道路。
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
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得 到的服务程度,即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服务质量。美国 HCM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规定为: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以及影响驾驶员 和乘客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
08.教材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在交织区进口断面之前已经有95%以上的交织车辆 靠近交织车道行驶,为交织做准备,而非交织车辆 则向非交织侧靠近以避免交织的较大影响。在交织 区长度1/2处, 90%的车辆可以完成变换车道行为 过程,而进行换车道前的车辆速度一般较换车道后 的车辆速度低。
交织区的交通特征
交织车辆的可接受间隙
交织区的交通特征
交通量在车道间的分布 交织区由交织侧向非交织侧,车道空间的 占有强度依次递增。交织行为主要在交织 侧车道进行,非交织侧车道车辆所受干扰 较小,车流中除了交织车辆外,都希望尽 量减少或避免交织干扰,因而非交织车辆 向非交织侧车道汇集,以获得平稳的行驶 车速和假设自由度。
交织区的交通特征
S w或Snw 24.1 80.47 d 1 a(0.3048)(式A的常数值如下:
a Sw Snw 0.226 0.020 b 2.2 4.0 c 1.0 1.3 d 0.9 1.0
计算得到:Sw=69.4km/h, Snw=81.9km/h
Vw= Vw1+ Vw2=578+301=879puc/h
Vnw=(3000+100)/[1.00×0.83×1.0]=3735pcu/h V=Vw+Vnw=879+3735=4614pcu/h
③
④
作交织图及列出计算所需之参数。 交织图见上图。参数如下: VR=Vw/V=879/4614=0.191 R=Vw2/Vw=301/879=0.342 L=300m 计算非约束情况下的交织车速Sw及非交织车速Snw。
⑥ ⑦
实例分析
对已有的一匝道一交织段作运行质量分析。 已知:交织段及其交通量示于下图,车道宽3.75m,平原地形, 两侧在1.75m内无侧障碍物,主线及匝道交通量中均有30%的 大型车。问这交织在什么服务水平下运行?
通行能力分析(课堂PPT)
5
(2)可能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 是指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
件下,一已知公路的一条车道或一车道对上述诸条件 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 何,1小时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 准汽车)的最大数量; (3)设计通行能力
双车道公路
信号交叉口 无信号交叉口 市区干道
效率量度 交通密度(小客车辆/km/车道) 平均行程速度(km/h) 交通流率(小客车辆/h) 交通密度(小客车辆/km/车道) 时间延误(%) 平均行程速度(km/h) 平均单车停车延误(s/车) 储备通行能力(小客车辆/h) 平均行程速度(km/h)
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15
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 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到可能通 行能力;
而设计通行能力是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 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 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通常作为道路规划 和设计的依据。
只要确定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再乘以给定服务 水平下的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V/C之比),就 得到设计通行能力。
5.1.2 服务水平概述(续)
(4)服务水平分级
高速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其相应的服务水 平与运行状态,一级为自由流,二级为稳定流上限,三级为稳 定流下限,四级为饱和流。 双车道公路主要以车辆延误率作为服务水平分级的主要指标, 延误率在数值上等于排队行驶车辆数与总流量之比,其相应的 服务水平与运行状态应为一级自由流或较为自由,二级处于稳 定流中间范围自由受到限制,三级处于稳定流的下限,接近饱 和流,四级为处于不稳定的强制流状态。 在服务水平选用时原则上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应采用二级服 务水平设计,而其它公路一般应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复合式互通立交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交通科技与管理63规划与管理1 概况婺源枢纽互通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城西,是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赣皖界至婺源段新建工程(以下称“本项目”)的终点,也是本项目与景婺黄(常)高速公路连接的重要节点工程。
婺源枢纽互通利用既有工程改而成,由于与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既有婺源互通距离较近,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两互通合建为复合式互通立交,两互通间采用贯通车道连接,现有婺源互通不改建。
新复合式枢纽互通中,两互通同侧变速车道间净距分别是1 036.1 m、875.6 m,同侧分合流鼻之间距离分别是1 409.9 m、1 332.9 m。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要求,需对两互通间交织区通行能力进行分析。
图1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流程图2 主要名词术语2.1 交织区行驶方向大致相同的多股车流沿较长路段行驶,在不借助交通控制设施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车道变换,定义为交织。
在公路上,一个进口与紧邻的出口,或相邻进口、相邻出口间的路段构成交织区。
交织区多出现在市政道路中,但近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加密,部分高速公路立交密度增加、减距减小,交织区也有存在。
2.2 通行能力公路设施的通行能力,定义为在一定时段和通常的公路、交通与控制条件,以及规定的服务质量要求下,能合理地期望车辆通过车道或公路的一点或均匀断面上的最大小时流量。
2.3 服务水平服务水平定文为衡量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为驾驶人和乘客提供服务质量的一种衡量指标,通常与行车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交通阻塞程度及舒适和方便程度等因素有关。
3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流程高速公路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
4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4.1 互通交织区基本数据图2 互通右侧交织区结构形式及主要参数4.2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4.2.1 确定交织区交通运行参数交织段长度:L=875 m;(下转第68页)复合式互通立交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王庆超(华图工程设计咨询石家庄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0)摘 要: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两互通合建为复合式互通立交,两互通间采用贯通车道连接。
交通工程学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
17
5.1 概 述
第一节小结
1、道路通行能力
➢1)定义 ➢2)类型和作用
2、道路服务水平
➢1)定义 ➢2)服务水平的分级
18
5.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一、引言
1、高速公路的定义及其组成: ➢ ⑴ 高速公路的定义
21
5.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三、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1、最大服务交通量
2、单向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22
5.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四、影响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及修正方法
1、车道宽度和侧向宽度的修正系数fW
23
5.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四、影响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及修正方法
➢ 高速公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上下行每个方向至少有两车道,全部立体 交叉,完全控制出入的公路。
➢ 高速公路是彻底的连续性交通流设施。即在正常情况下,高速公路上的 车辆可以不停顿地连续行驶。
➢ ⑵ 高速公路的组成
➢ ①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Basic Freeway Sections); ➢ ② 交织区(Weaving Areas); ➢ ③ 匝道(Ramp),其中包括匝道–主线连接处及匝道–横交公路连接处。
➢ 管制条件:指道路管制设施装备的类型、管理体制的层次,交通信号的位
置、种类、配时等管制条件,其它还有停车让路标志、车道使用限制,转弯 禁限等措施。
➢ 其他条件:有气候、温度、地形、风力、心理等因素。 ➢ 直接影响通行能力数值的主要因素有:车行道宽度及侧向净空,车
行道数量、交通组成、驾驶员特性、道路纵坡、横向干扰与视距等。
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影响交织区段交织运行的参数见表5-6
二、交织运行形式的确定
1、交织车辆运行速度(Sw)和非交织车辆运行速度(Snw)的计算
(5-6)
➢ 在计算过程中需将交通量换算成理想条件下的小客车当 量交通量
➢ 先以非约束形式计算Sw和Snw,代入表5—8中相应公式 计算Nw ,与该表中右列的Nwmax比较,确定为约束或非 约束, 当Nw ≤Nwmax,为非约束
❖ 通过对现有道路通行能力的观测、分析、评 定,并与现有交通量对比,可以确定现有道 路系统或某一路段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 提出改进的方案或措施,作为老路或旧街改 建的主要依据;
❖ 道路通行能力可以作为铁路、公路、水运、 空运等各种方式的方案比选与采用的依据;
6
❖ 根据道路某一路段通行能力的估算,路况及交通 状况分析,可以提出某一地段线形改善的方案;
2.运行形式的确定
(1)判定约束或非约束运行
➢ Nw ≤Nwmax 非约束运行,反之,约束运行 Nw--交织车辆为达到平衡(或非约束)运行所必须使用的车道数(不 一定为整数)。 Nwmax—对一指定的交织构造型式,可被交织车辆使用的最大车 道数(不一定为整数)
➢ Nw-的计算式及Nwmax值见表5—8
0.6m
3.7m
交织区长度 50~600m
➢车流中的一股车流不需变换车道,另一股至少 变换一次车道
36
特点:有一股车流至少变道两次才能实现交织的目的。
4.交织宽度和交织运行形式 (1)交织宽度 交织宽度由交织区段的车道数来确定。即交织车辆和非交织 车辆所使用这些车道的百分率。 百分率由交织和非交织交通量的相对关系及交织车辆所必须 进行的车道变换数来确定。 车道变换数决定于交织构造型式,因此,交织和非交织车辆 使用车行道的比例不仅由相对的交通量,而且还由交织区构 造型式共同来确定。 构造型式能限制交织车辆使用外侧车道,这种限制在构造型 式A中影响最大,在构造型式B中最小。
交织区通行能力
交通流量因素
交通流量大小
交织区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 到车辆的行驶速度和等待时间,
进而影响交织区的通行能力。
交通流分布
不同方向或车道的交通流分布不 均,可能导致某些车道或方向出 现拥堵,降低交织区通行能力。
交通流密度
交通流密度过大,可能导致车辆 行驶缓慢,增加车辆间的冲突和
延误,降低交织区通行能力。
交织区的重要性
提高交通流畅度
交织区设计能够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和 延误,提高交通流畅度。
减少交通事故
通过合理的交织区设计,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冲 突点,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交织区能够使车辆更快速地通过交叉口,减少交 通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02
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影响 因素
设立交通信号灯
02
通过设立交通信号灯,控制车辆的行驶顺序和时间,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
实施交通疏导措施
03
在交通拥堵时,采取有效的交通疏导措施,缓解交通压力。
加强驾驶员培训
1 2
提高驾驶员素质
加强驾驶员培训,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 意识。
推广文明驾驶
倡导文明驾驶,让驾驶员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 好习惯。
交织区的类型
01
02
03
分离式交织区
两条道路在交叉口处完全 分开,没有交通信号灯或 标志,车辆依靠交通规则 和道路标线进行引导。
半分离式交织区
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的 部分车道交织,通常设置 交通标志和标线来指导车 辆行驶。
完全交织区
两条道路在交叉口处完全 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的 交通信号灯或标志,车辆 需自行判断行驶路径。
道路设计因素
第五章交织区通行能力
交织区
二、交织区交通特性分析
2、宏观特性
• 即对交织区运行的车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织区
①交通流进入交织区,表现为平均速度的降低,平均车头时距的增大和 交通量的减小。 ②交织区内交通运行的关键是交织车辆的车道变换。
二、交织区交通特性分析
3、 交织运行形式及其确定 (1)交织运行形式
交织区
一、交织区概述
• 交织区参数及影响因素
– 1. 交织长度
交织区
①交织区长度是从汇合三角区上一点,即从车道1 右边缘至入口(汇合) 车道左边缘的距离为0.6m 的那一点,至分离三角区车道1 右边缘至 出口(分离)车道左边缘距离3.7m 那一点的距离。 ②交织区长度应该在750m以下,否则进出口之间的路段不再视为交织 区。
道路通行能力
第三节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由NordriDesign提供
一、方向上,沿着一定长度道路,不 借助于交通控制设施运行时,两股或多股交通流的交叉就 叫交织。当一合流区后面紧接着一分流区,或当一条驶入 匝道紧接着一条驶出匝道,两者之间有辅助车道连接时, 就构成了交织区。
一个交织方向要求的 车道变换次数 0 1 ≥2
另一交织方向要求的车道变换次数 0 B B C 1 A A ≥2 C -
一、交织区概述
• 三种构型运行的特点
交织区
– 构型A路段中能被交织车辆使用的最大车道数是最受限制的。一般 交织车辆将它们限制在邻接路拱线的两车道之中,故不论有用的 车道数是多少,交织车辆一般最多用到1.4车道。 – 构型B路段对交织车辆使用车道方面没有大的约束,交织车量可以 占居多至3.5车道。当交织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大部分时,这种型 式的构造最为有效。 – 构型C路段由于有一交织流需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车道变换,这就 约束了交织车辆去使用路段的外侧车道,因此,交织车辆能用的 车道数不大于3.0车道。有一例外就是双侧构造的交织车量可以使 用全部车道而不受限制。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
算例
一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km/h,单向高峰小时交通 量Vp=1800辆/h,大型车占40%,车道宽3.50m,侧向净空 1.70m,紧挨行车道两边均有障碍物,重丘地形。分析其服务水 平,问其达到可能通行能力之前还可增加多少交通量。
解: (1)求服务水平
V Vp C Cp
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 Vp
实际通 行能力
设计通 行能力
望能通过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在道路设计阶段,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 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在选定的服务水平下的通过
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能力。
2.通行能力的单位使用 交通量 在一定 时段内实 际统计到 的通过观 测点的车 辆数
交通流率 某一稳定 流最小时段 的交通量扩 大为某一计 时单位的交 通量。 15min扩 大到一小时
≥48 <48
<2200 0~2200
≥47 <47
接近 1.0 >1.0
<2100 0~2100
≥45 <45
接近 1.0 >1.0
<2000 0~2000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分级表
三、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基本公式
1.最大服务交通量
道路服务水平
MSVi CB .(V / C)i
小交通量条件下大型车导致周围 车辆行驶路线偏移
大型车导致交通流中出现大间隙
2. 大型车的修正系数fHV
1 1 PHV ( EHV 1)
f HV
式中:PHV-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EHV-大型车换算成小客车的车辆换算系数。
3. 驾驶员条件的修正系数fP
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
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该区段的交通流量。
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通常由主辅路组成,主路是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而支路则是连接主路的小型道路。
主路和支路之间通过匝道互相连接。
这种设计使得交通流量可以在立交区段内快速地交叉和切换,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然而,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通行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通行能力。
通常来说,主路的通行能力比支路大,因此优化设计时应该合理分配交通流量。
其次,匝道的设计和设置也对通行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设置匝道长度和斜度可以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最后,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也会对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采用优化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可以减少交通阻塞和拥堵,提高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是指交通网络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在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中,服务水平的评价主要考虑交通流的延误时间和车辆排队长度。
延误时间是指车辆在交通网络中花费的额外时间。
车辆排队长度是指车辆在停车等待过程中形成的队列长度。
服务水平的评价可以采用交通流量-延误关系模型进行计算。
为了进一步提高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可以采取一些优化措施。
首先,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主路,可以增加车道数目来增加通行能力。
其次,在匝道设置上,应该合理设计匝道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和长度,以防止车辆排队过长。
此外,在信号灯控制上,可以采用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来提高交通的顺畅度和通行能力。
总之,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是一种具有较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交通网络设计形式。
通过合理分配交通流量、优化匝道设置和信号灯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未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互通式立交交织区段的设计和优化将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一般采用二级服务水平,当需要采取改迚措施而有困难丌得已时, 可降低一级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CHANG’AN UNIVERSITY
2014年10月15日星期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交织区服务水平
SW
SnW
CHANG’AN UNIVERSITY
2014年10月15日星期
CHANG’AN UNIVERSITY
2014年10月15日星期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计算示例
例5-2 分析一多重交织区段上的运行质量。
已知一多重交织区,在高峰小时中的交通量如下: A-x = 900pcu/h,B-x = 400pcu/h, C-x = 300pcu/h, A-y = 1000pcu/h ,B-y = 200pcu/h, C-y = 100pcu/h
交织运行的形式
判断方法
当Nw≤Nw(max)时,是非约束运行; 当Nw≥Nw(max)时,是约束运行。
a、b、c、d均为常数,取值见P76表5-7
CHANG’AN UNIVERSITY
2014年10月15日星期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交织区通行能力确定
基本通行能力
交织区基本通行能力受交织构型、车道数和设计速度影响很大。 HCM2000给出了按丌同交织构型、车道数和设计速度的交织区基本通 行能力。P77表5-8只列出了设计速度为120km/h的A类交织区基本通行 能力。
交织区长度应该在750m以下,否则迚出口之间的路段丌再视 为交织区。
CHANG’AN UNIVERSITY
2014年10月15日星期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交织宽度
以交织区的车道数来计量,它丌仅不交织运行的车道总数有关, 而且还不交织车辆和非交织车辆能够使用这些车道的比例有关。 交织车辆不非交织车辆所使用的车道数量和位置对丌同型式的 交织区有所丌同。
5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1.基本概念:
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道路上
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
通实体数(车/人)。单位:辆/h,辆/d,辆/s,pcu/h等
2.影响因素:
道路条件
交通条件
管制条件
其他条件
15
5.1 道路通行能力概述 3.道路通行能力作用: 1)确定新建道路等级、性质、主要技术指标和线性几何要素 2)确定现有道路系统或某一路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作为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各种方式的方案比选依据 4)根据某路段通行能力的估算,对路况及交通状况分析,可以提出某 一地段线形改善方案 5)作为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改建及交通设施配置的依据 6)作为城市街道网规划、公路网设计和方案比选的依据 7)作为交通管理、运营、行车组织及监控方式确定或方案选择的依据 16
5
通行能力概述
4. 车辆换算系数和换算交通量
(1) 车辆换算系数 在分析计算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时,需要将标准汽车交通量与实际或预测的交通组成
中各类车辆交通量进行换算,需要用到车辆换算系数。此系数的定义是:在通行能力方 面某类车辆一辆等于标准车辆的辆数。 (2) 换算交通量
也称为当量交通量。是将总交通量中各类车辆交通量换算成标准车型交通量之和。
VeV PiEi
式中:Ve-当量交通量;
V-未经换算的总交通量;
Pi-第i类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6
Ei-第i类车的车辆换算系数。
通行能力概述
5. 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6. 需分别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的公路组成部分
(1) 高速公路(控制进入)的基本路段; (2) 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多车道公路路段; (3) 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 (4) 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路段; (5) 匝道,包括匝道-主线连接部分; (6) 交织区; (7) 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8) 市区及近郊干线道路。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交织区通行能力特性分析
和WR的取值也受到限制,下面以主路为3车 道,交织区长度为15 0 m时的交织区系统为例说 明。
在进 行模拟 时, 主路各 车道的 交通 需求量 为 2 400 veh/h,入匝道和出匝道的交通需求量最小 值为0,最大值为1 800 veh/h。因此交织区上游
交通需求量最大值为9 000 veh/h。当人匝道和
动机的交织区仿真模型,研究了交织流量比和交织比这2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出匝道车辆对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明显 比入匝道车辆的影响严重。针对不同的主路车道
数和交织区长度,利用仿真数据对交织区通行能力 折减系数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得到较好的拟合效
果。 关键词 交织区 ;通行能力 ;元胞自 动机;参数 标定
国内 外很多 学者 分别对 交织区 的通 行能力 和 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一些用于分析 和设计道路交织区的方法。Le r t wor awani c h和 El e f t er i adou利用问隙可接受理论和线性规划的 方法对A型( 交织车辆至少需要变换一次车道) 和B型( 一组交织车流无需进行任何车道变换, 另外一组交织车流最多需要变换一次车道) 交织 区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估计[ 2。3] 。钟连德以间隙接 受理论和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为基础,分别计算交
Fi g. 1
图1交织区系统示意图 The s c he ma t i c of t he we avi n g s ec t i on
2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由于 实测数 据的采 集难度较 大及驾 驶员交 织 行为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由元胞自动机模型仿 真得到的关于交织流量比VR、人匝道车流交织 比WR及交 织区通行能力 C的模拟 数据,然后对 A型交织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各 个车道的通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并且入匝 道和出匝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主路,因此VR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交织区与砸道通行能力
01 交织区通行能力 02 匝道通行能力
交织区通行能力
1.交织 行驶方向大致相同而不完全一致的两股或者多股车流,沿着一定 长度的路段,不借助交通控制与指挥设备,自主的进行合流而后 又实现分流的运行方式。
交织区通行能力
2.交织流量比 它指的就是发生交织的流量和交织区总的流量的一个比值。
3.交织比 它指的是交织交通量中较小的交织交通量和比较大的交织交通量的比。
基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 的最大交通量。
(1)道路条件
(2)交通条件
车道宽度大于3.75m, 路旁的侧向余宽大于 1.75m。纵坡平缓,并 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 平面线性和路面状况。
1200 1189 1179 1166 1154 1140
35
1230 1217 1203 1188 1165 1156
40
1242 1227 1211 1194 1176 1157
45
1242 1225 1208 1188 1168 1147
-9
710 900 1018 1087 1124 1138 1136 1124
匝道通行能力
匝道宽度(m) FFVW
行车道宽度修正值FFVW(单位:km/h)
<6.0
6.5
7.0
7.5
-8
-3
0
2
>8.0 6
纵坡度的速度折减值FFVSL(单位:km/h)
上坡坡度(%)
下坡坡度(%)
坡长(m)
<3 3
4
5
6 <3 3
4
5
6
≤500
0
0 -2.3 -5.4 -8.5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三种构型运行的特点
构型A路段中能被交织车辆使用的最大车道数是最 受限制的。交织车辆一般最多用到1.4 车道。
构型B路段对车道方面没有大的约束,交织车辆可 以占据多达3.5车道。当交织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大 部分时,这种形式的构造最为有效。
构型C路段有一交织流需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车道 变换,这就约束了交织车辆去使用路段的外侧车道 ,因此,交织车辆能用的车道数不大于3.0;有一例 外就是双侧构造的交织车量可以使用全部车道而不 受限制。
(7)确定服务水平
以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Sw 为依据,确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标准 。
Sw和Snw的计算值要与表5-6交织区服务 水平表中的服务水平规定进行比较以确 定通常的服务水平级别。
二、交织运行的形式及类型的确定
1.交织运行的形式 一交织车辆比一非交织车辆需要占用车
一般a)图中,当匝道间的附加车道长度大于610m ,将两匝道作为孤立匝道处理。
A类交织区二
多车道公路
2.B类交织区
B类交织区是最主要的交织路段。 1)一组交织运行无须进行任何车道交换就可完成; 2)其它交织运行需要一次车道交换。图5-4(P69)是
B类交织区的几种形式;
出口三角区 车道调剂
根据已知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对在交织区内非 交织和交织车辆预测其平均行驶速度-Sw和Snw。 对各种构型、非约束和约束运行都有规定的公式。
(5)确定交织运行类型
代入交织与非交织车辆对现有车道均衡使用公式, 计算出均衡使用情况下交织车辆的使用道路数量 Nw,以确定是约束还是非约束运行。(如果是约 束运行,再回第一步计算约束条件下的Sw和Snw)
行道中更多的空间,交织车辆与非交织车辆 相对的空间使用关系,由交织和非交织的相 对交通量及交织车辆所必须进行的车道变换 数来确定。
交织运行分为约束和非约束运行两种形式。
当交织构造不限制交织车辆去利用所期望使 用的那部分车道时,交织运行就是非约束运 行。反之,为约束运行。
2.运行类型的确定
前面已介绍过运行形式有约束和非约束两种。 一指定的交织路段其运行状态究竟是处于约束运行 还是非约束运行,着需通过对 Nw 和Nw(max) 的 比较来确定。
③确定 交通量V
从表5-4中查出非约束运行所需的常数a、b、c、d 各值,分别计算出对应于Sw及Snw的V值,取两 个V值中最小者;
④判断交织运行形式
从表5-3中取相应于已给定构型的Nw计算式进行 计算,得到Nw后与表中给出的该种形式的 Nw(max)相比,以决定运行是约束的还是非约束 的。
RF V / PHF f HV fW f p
PHF--高峰小时系数 fHV——中型车辆校正系数; fW——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 fp——驾驶员总体特征校正系数
注:以上系数与高速公路相同
(3)作交织图并列出计算所需参数
路段图
交织图
所有交通量均是理想条件下的交通量,单位为pcu/h
图中:Vw1=480 pcu/h
Vw2=250 pcu/h
Vw=480+250=730 pcu/h
V=730+1000+3000=4730 pcu/h
VR=Vw/V=730/4730=0.15
R= Vw2/Vw= 250/730=0.32 L=300m N=4
(4)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Sw 和Snw (先以非约束条件下)
B类交织区二
入口三角区 车道调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类交织区三 出入口都有车道调剂
3. C类交织区
与B类交织区类似,对交织运程之一提供了 一条或多条直通车道。
(1)有一种交织可无须进行车道交换就可以完成; (2)其他的交织运程需要进行两次或多次的车道交
换。
C类交织区二
从入口B到C的车辆必须穿过高速公路上的 所有车道。涉及这类交织路段的运行情况 是很少的,一般应设法避免采用。
式中: CW ——交织区通行能力(pcu/h) C0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pcu/h)
rS ——交织区构型修正系数,对Ⅰ类区取0.95,对 Ⅱ类 取1.0 rN ——交织区车道数修正系数,对具有2、3、4、5 车道的交
织分别取1.8、2.6、3.4和4;
rL ——交织区长度修正系数,用公式 0.128Ln(L)+0.181计算 rVR ——交织流量比修正系数,按下表5-5交织流量比 修正系
数表确定,中间值内插。见表5-5 (P74)
2. 设计通行能力的确定
①确定基本设计要素
给出交织构型及车道数N、交织区长度L和交通 量各值(VR);
②确定预期行驶速度
根据所采用的服务水平级别,从表5-6交织区服 务水平表中查出最小平均交织行驶速度Sw及最小 平均非交织行驶速度Snw;
当交织流和非交织流中有一个或两个均低于设 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时,就需采取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之一是改变交织构造形式。
五、交织区通行能力确定
1. 可能通行能力值的确定(交通工程手册无)
交织区通行能力和交织区构型、车道数、交织区长度以及交 织流量比有关,因此,交织区可能通行能力可用下式计算:
CW CO rS rN rL rVR
一些分析结论
①约束运行比起非约束运行,前者具有较 低的交织速度和较高的非交织速度。
②B类交织段在处理大的交织交通量时最有 效,而且B类交织速度高于相等的A类或C 类的交织区段速度。
③C类交织区段内,由于有些交织车辆需 要多次车道交换,当出现繁忙交织交通流 时,交织和非交织的速度要降低。
交织车辆的这种特性导致了头车间距增大。交织区 内的车道变换比基本路段上的操作约束性更强。
交通流进入交织区,宏观上表现为:
平均速度降低 平均车头时距增大 交通量减少。
故车流运行紊乱,是交织区内的主要矛盾。
一、交织区的分析步骤
(1)确定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交织区进行分析应根据在考虑的小时内15min间隔 的高峰小时流率,小时交通量必须以高峰小时交通系 数进行校正。
④增加VR时交织车速受到的敏感性在形式A 中最大,而在形式B中最小。这就说明了交 织交通量在总交通量中比例大的交通流用B 类路段更为有效。当该比例小时,A类路段 更为有效。
⑤交织速度受长度增加的敏感性在构型A中 最大,在B及C中较小。因为车辆常常加速 或减速通过构型A,而B、C两种构型至少有 一个交织交通流不需车道交换。
在构型B和构型C中,若干车道内实质上是 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混合行驶。
当约束运行情况下,构型A构造上所受到的 限制程度比B及C构型要大得多。
第三节 计算示例
课堂阅读
习题 1 、2
课后练习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良好的交织区设计和组织管理,有助于 降低或消除交通留在交织区处可能产生的 瓶颈影响,使道路上的车辆更加安全、高 效地运行,从而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 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节 概 述
一. 交织区基本概念
1.交织运行的定义 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公路相当长路段运行的总方向相
同,且不借助于交通控制设施的情况下,相交而过的 运行就叫交织。发生交织运行区域为交织区。
简单交织区主要构型--A型、B型和C型
依据当交织车辆穿过交织路段时必须进行 的车道交换的最少次数来划分的。
交织车流图
交织车流 a 所需车道变换数
0 1 ≥2
a
b
交织车流b所需车道变换数
0
1
≥2
B型
B型
C型
B型
A型
-
C型
-
-
1. A类交织区(P68) A类交织区要求每个交织车辆进行一次车道 交换。一般示意图如下:
构型A路段当交织路段加长,交织车速会变 得很高,易发生约束运行;但构型B和构型 C与此相反,增加路段长度对交织车速的影 响比构型A路段小,不易发生约束运行。
第二节 分 析 方 法
一、交织区交通特性分析
交织区交织车辆必须在交织区长度范围内完成车道 交换,所以交织车辆运行时往往不是为了追求最大 的速度而保持前导车之间的最小车头时距,而是在 行进过程中寻找相邻车道车流中适合的可插入空挡 。
Nw 的计算: P73 表5-3
当 Nw ≤ Nw(max) 时,是非约束运行; 当 Nw > Nw(max) 时,是约束运行。 式中:
Nw —交织车辆为了取得均衡运行(指交织车和 非交织车平均速度相同)或非约束运行必须采用 的车道数(不一定是整数)。 Nw(max) —对于指定构造性,交织车辆可采用的 最大车道数(不一定是整数)。
其不仅由车道总数目来度量,还由交织和 非交织车辆使用这些车道的比例来度量。
交织和非交织车辆使用这些车道的比例, 由两者相对交通量和交织区构造型式确定 。
二. 简单交织区的构型划分 交织区可以分为简单交织区和多重交织区
两类:
简单交织区有一单个汇合点接着一单个分 离点形成;
多重交织区由一个汇合点接着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分离点及汇合点接着一个分离点形 成。
如果是非约束运行,则③所得的V值即为交织区 的设计通行能力,分析计算就此结束。
如果是约束运行,则取表5-3中对应的已给出构型 的算式,此时取算式中的Nw等于相应的Nw(max) ,即可算出Sw(形式A)或 (Snw-Sw) (形式B 或形式C),再进行第5步;
⑤确定设计通行能力
对于构型A
四、服务水平的确定
1.服务水平标准 交织区的服务水平直接与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
均行驶速度 Sw 、Snw有关。 表 5-10 交织区服务水平标准
服务水平标准的描述(课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