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第4步计算出的Sw代入式5-1,并用表5-4中相应 的非约束运行的a、b、c、d各常数值算出V值, 并与第③步中得出的V值相比,取其小者为设计 通行能力。计算就此结束。
对于构型B或构型C
则②的Sw值,并根据④算出的 (Snw-Sw) 值 算出Snw。
用此值(Snw)代入式5-1并用表5-4中相应的非 约束的a、b、c、d各常数算出V值,此V值即为设 计通行能力。分析计算就此结束。
一些分析结论
①约束运行比起非约束运行,前者具有较 低的交织速度和较高的非交织速度。
②B类交织段在处理大的交织交通量时最有 效,而且B类交织速度高于相等的A类或C 类的交织区段速度。
③C类交织区段内,由于有些交织车辆需 要多次车道交换,当出现繁忙交织交通流 时,交织和非交织的速度要降低。
B类交织区二
入口三角区 车道调剂
B类交织区三 出入口都有车道调剂
3. C类交织区
与B类交织区类似,对交织运程之一提供了 一条或多条直通车道。
(1)有一种交织可无须进行车道交换就可以完成; (2)其他的交织运程需要进行两次或多次的车道交
换。
C类交织区二
从入口B到C的车辆必须穿过高速公路上的 所有车道。涉及这类交织路段的运行情况 是很少的,一般应设法避免采用。
2. 交织长度和交织宽度
(1)交织长度
是指交织区入口处三角端宽度为0.6m处到三角端 宽度为3.6m处之间距离(如图5-2)(P68)。交织 路段限制了驾驶员必须进行所有车道交换需要的时 间与空间。
因此,当交织长度缩减时(其它所有因素为常量) ,则车道交换的强度和导致的紊流等级都要增加。
(2)交织宽度
④增加VR时交织车速受到的敏感性在形式A 中最大,而在形式B中最小。这就说明了交 织交通量在总交通量中比例大的交通流用B 类路段更为有效。当该比例小时,A类路段 更为有效。
⑤交织速度受长度增加的敏感性在构型A中 最大,在B及C中较小。因为车辆常常加速 或减速通过构型A,而B、C两种构型至少有 一个交织交通流不需车道交换。
其不仅由车道总数目来度量,还由交织和 非交织车辆使用这些车道的比例来度量。
交织和非交织车辆使用这些车道的比例, 由两者相对交通量和交织区构造型式确定 。
二. 简单交织区的构型划分 交织区可以分为简单交织区和多重交织区
两类:
简单交织区有一单个汇合点接着一单个分 离点形成;
多重交织区由一个汇合点接着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分离点及汇合点接着一个分离点形 成。
行道中更多的空间,交织车辆与非交织车辆 相对的空间使用关系,由交织和非交织的相 对交通量及交织车辆所必须进行的车道变换 数来确定。
交织运行分为约束和非约束运行两种形式。
当交织构造不限制交织车辆去利用所期望使 用的那部分车道时,交织运行就是非约束运 行。反之,为约束运行。
2.运行类型的确定
前面已介绍过运行形式有约束和非约束两种。 一指定的交织路段其运行状态究竟是处于约束运行 还是非约束运行,着需通过对 Nw 和Nw(max) 的 比较来确定。
在构型B和构型C中,若干车道内实质上是 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混合行驶。
当约束运行情况下,构型A构造上所受到的 限制程度比B及C构型要大得多。
第三节 计算示例
课堂阅读
习题 1 、2
课后练习
一般a)图中,当匝道间的附加车道长度大于610m ,将两匝道作为孤立匝道处理。
A类交织区二
多车道公路
2.B类交织区
B类交织区是最主要的交织路段。 1)一组交织运行无须进行任何车道交换就可完成; 2)其它交织运行需要一次车道交换。图5-4(P69)是
B类交织区的几种形式;
出口三角区 车道调剂
③确定 交通量V
从表5-4中查出非约束运行所需的常数a、b、c、d 各值,分别计算出对应于Sw及Snw的V值,取两 个V值中最小者;
④判断交织运行形式
从表5-3中取相应于已给定构型的Nw计算式进行 计算,得到Nw后与表中给出的该种形式的 Nw(max)相比,以决定运行是约束的还是非约束 的。
如果是非约束运行,则③所得的V值即为交织区 的设计通行能力,分析计算就此结束。
如果是约束运行,则取表5-3中对应的已给出构型 的算式,此时取算式中的Nw等于相应的Nw(max) ,即可算出Sw(形式A)或 (Snw-Sw) (形式B 或形式C),再进行第5步;
⑤确定设计通行能力
对于构型A
当交织流和非交织流中有一个或两个均低于设 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时,就需采取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之一是改变交织构造形式。
五、交织区通行能力确定
1. 可能通行能力值的确定(交通工程手册无)
交织区通行能力和交织区构型、车道数、交织区长度以及交 织流量比有关,因此,交织区可能通行能力可用下式计算:
CW CO rS rN rL rVR
(7)确定服务水平
以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Sw 为依据,确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标准 。
Sw和Snw的计算值要与表5-6交织区服务 水平表中的服务水平规定进行比较以确 定通常的服务水平级别。
二、交织运行的形式及类型的确定
1.交织运行的形式 一交织车辆比一非交织车辆需要占用车
但交织区内4股交通流不可能在同一期间同时出现高 峰。如有可能,交通流量应按5min间隔进行观测和记 录,以便分析取得关键周期的一致。
还应注意到,交织区内各组成交通流的运行不可能都 有相同的高峰小时系数;如有可能,应对每股交通流 及高峰小时流率特征分别加以考虑。
(2)将所有交通量换算为在理想条件下的高 峰流率
四、服务水平的确定
1.服务水平标准 交织区的服务水平直接与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
均行驶速度 Sw 、Snw有关。 表 5-10 交织区服务水平标准
服务水平标准的描述(课堂阅读)
2.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
设计采用二级服务水平。
当需要采取改进措施而有困难不得已时降低 一级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式中: CW ——交织区通行能力(pcu/h) C0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pcu/h)
rS ——交织区构型修正系数,对Ⅰ类区取0.95,对 Ⅱ类 取1.0 rN ——交织区车道数修正系数,对具有2、3、4、5 车道的交
织分别取1.8、2.6、3.4和4;
rL ——交织区长度修正系数,用公式 0.128Ln(L)+0.181计算 rVR ——交织流量比修正系数,按下表5-5交织流量比 修正系
(6)核查关键参数是否超限
关于各类交织构型的一些关键参数极限值的定义 ,超过该值则公式不能直接应用,要作一些调整 和分析。(参考表5-7的各种限制)
注意:
当交通量超过交织通行能力时,就可能出现运行 的中断;
当超过VR或R的限制值时,车速将低于式(5-1) 计算出来的值;
长度超过限制值时就不能以交织段进行分析计算 而要用匝道运行方式来计算。
注:如果为约束运行,要重新计算速度Sw 和Snw
三、交织区速度预测
交织车辆运行速度Sw和非交织车辆运行速度 Snw 由下式(5-1)确定;
SW或Snw 24.1 80.47/ 1 a0.3048d 1VRb V / Nc / Ld
式中,a、b、c、d均为车速常数,见表5-7 ( P76) 先以非约束形式计算 Sw和 Snw ,带入表5-3 中相应公式计算Nw与该表中Nw(max) 比较 ,确定约束或非约束,若为约束,则需重新计 算约束运行的 Sw和 Snw 。 并且,计算过程中,需要将交通量换算成理想 条件下的小客车当量交通量。
交织车辆的这种特性导致了头车间距增大。交织区 内的车道变换比基本路段上的操作约束性更强。
交通流进入交织区,宏观上表现为:
平均速度降低 平均车头时距增大 交通量减少。
故车流运行紊乱,是交织区内的主要矛盾。
一、交织区的分析步骤
(1)确定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交织区进行分析应根据在考虑的小时内15min间隔 的高峰小时流率,小时交通量必须以高峰小时交通系 数进行校正。
根据已知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对在交织区内非 交织和交织车辆预测其平均行驶速度-Sw和Snw。 对各种构型、非约束和约束运行都有规定的公式。
(5)确定交织运行类型
代入交织与非交织车辆对现有车道均衡使用公式, 计算出均衡使用情况下交织车辆的使用道路数量 Nw,以确定是约束还是非约束运行。(如果是约 束运行,再回第一步计算约束条件下的Sw和Snw)
三、三种构型运行的特点
构型A路段中能被交织车辆使用的最大车道数是最 受限制的。交织车辆一般最多用到1.4 车道。
构型B路段对车道方面没有大的约束,交织车辆可 以占据多达3.5车道。当交织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大 部分时,这种形式的构造最为有效。
构型C路段有一交织流需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车道 变换,这就约束了交织车辆去使用路段的外侧车道 ,因此,交织车辆能用的车道数不大于3.0;有一例 外就是双侧构造的交织车量可以使用全部车道而不 受限制。
简单交织区主要构型--A型、B型和C型
依据当交织车辆穿过交织路段时必须进行 的车道交换的最少次数来划分的。
交织车流图
交织车流 a 所需车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换数
0 1 ≥2
a
b
交织车流b所需车道变换数
0
1
≥2
B型
B型
C型
B型
A型

C型


1. A类交织区(P68) A类交织区要求每个交织车辆进行一次车道 交换。一般示意图如下:
图中:Vw1=480 pcu/h
Vw2=250 pcu/h
Vw=480+250=730 pcu/h
V=730+1000+3000=4730 pcu/h
VR=Vw/V=730/4730=0.15
R= Vw2/Vw= 250/730=0.32 L=300m N=4
(4)交织和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Sw 和Snw (先以非约束条件下)
RF V / PHF f HV fW f p
PHF--高峰小时系数 fHV——中型车辆校正系数; fW——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 fp——驾驶员总体特征校正系数
注:以上系数与高速公路相同
(3)作交织图并列出计算所需参数
路段图
交织图
所有交通量均是理想条件下的交通量,单位为pcu/h
数表确定,中间值内插。见表5-5 (P74)
2. 设计通行能力的确定
①确定基本设计要素
给出交织构型及车道数N、交织区长度L和交通 量各值(VR);
②确定预期行驶速度
根据所采用的服务水平级别,从表5-6交织区服 务水平表中查出最小平均交织行驶速度Sw及最小 平均非交织行驶速度Snw;
构型A路段当交织路段加长,交织车速会变 得很高,易发生约束运行;但构型B和构型 C与此相反,增加路段长度对交织车速的影 响比构型A路段小,不易发生约束运行。
第二节 分 析 方 法
一、交织区交通特性分析
交织区交织车辆必须在交织区长度范围内完成车道 交换,所以交织车辆运行时往往不是为了追求最大 的速度而保持前导车之间的最小车头时距,而是在 行进过程中寻找相邻车道车流中适合的可插入空挡 。
Nw 的计算: P73 表5-3
当 Nw ≤ Nw(max) 时,是非约束运行; 当 Nw > Nw(max) 时,是约束运行。 式中:
Nw —交织车辆为了取得均衡运行(指交织车和 非交织车平均速度相同)或非约束运行必须采用 的车道数(不一定是整数)。 Nw(max) —对于指定构造性,交织车辆可采用的 最大车道数(不一定是整数)。
第五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良好的交织区设计和组织管理,有助于 降低或消除交通留在交织区处可能产生的 瓶颈影响,使道路上的车辆更加安全、高 效地运行,从而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 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节 概 述
一. 交织区基本概念
1.交织运行的定义 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公路相当长路段运行的总方向相
同,且不借助于交通控制设施的情况下,相交而过的 运行就叫交织。发生交织运行区域为交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