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引言: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的经济计量模型。

它将传统的面板数据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通过考虑地理位置的空间依赖性,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一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应用和研究意义。

方法: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中,我们通常使用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或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来描述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其中,空间滞后模型假设经济变量受到自身和周围地区变量的影响,而空间误差模型则假设经济变量受到空间误差项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空间权重矩阵来衡量地理位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常见的空间权重矩阵包括邻近矩阵、距离矩阵和辐射矩阵等。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或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最后,通过计算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检验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证分析:以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为例,我们选取2000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包括了中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率、人口、投资和财政支出等变量。

我们将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应用于这些数据,以探讨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首先,我们构建了一个邻近矩阵来衡量城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然后,我们分别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经济增长率进行分析。

在估计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城市的人口、投资和财政支出等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拟合度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均表明,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受到自身和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同时,人口、投资和财政支出等变量也对经济增长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金融集聚、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集聚、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财经理论研究2023年 第5期[收稿日期]2023-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TJ071)[作者简介]赵峰(1978-),女,山东莘县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金融集聚、区域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通讯作者]邹悦(1996-),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集聚、区域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金融集聚、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赵 峰,邹 悦(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 要]金融集聚主要通过集聚与扩散两个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我国的外源性金融风险和内生性金融风险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此,本文收集了2007年至2019年我国各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并依照地理方位将各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金融集聚和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以及金融集聚对金融风险的非线性影响。

研究表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层面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金融集聚总体上会助推区域经济的向好发展,但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区域的促进作用,而为相邻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有限的;金融风险总体上会阻碍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但更多地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抑制效应。

因此,要重点关注金融风险在不同区域的空间依赖性。

此外,我国四个区域的金融集聚和金融风险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金融集聚对金融风险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金融集聚;金融风险;区域经济;区位熵;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23)05-0030-13 一、引言金融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强化本区域的经济实力,并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带动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金融集聚也会促使金融集聚区内和区外产生经济发展差距,提高金融集聚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阻碍本区域和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_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_方大春

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_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_方大春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因空间问题的复杂 性而忽视空间效应存在, 假定空间均质性, 普 遍使用 OLS 模型进行估计, 导致经济学研究结 果的解释力不强。 实际上, 对经济问题研究不 仅涉及到时间维度, 而且还涉及到空间维度。 : “任何事物之间均相 正如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 关,而离的较近的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 关性要高 ” ( Tobler ,1970 )
[ 17]
设施的投资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均有
[ 7] 显著促进作用 ( 胡鞍钢、 刘生龙,2009 ; 金
。实际上,斯密定理也强调交通
江,2012
[ 8]
) ,相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
[ 9]
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交通运输条件好坏决 定市场规模范围, 影响分工水平, 从而影响经 济增长。 因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 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 张培刚教授早在 《农业与工业化 》 著作中 就论述了工业通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推动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16] [ 13]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 纳入人力 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变量, 构建一般经济增长模型: y = f( ppc hc infr ind ) ( 2) 对于非线性方程模型, 一般需要对两边变 量同时取对数,使转化为线性形式,得: lny it = C + β1 lnppc it + β2 lnhc it + β3 lninfr it + β4 lnind it + ε it ( 3) 其中,y 是人均 gdp,ppc 是人均物质资本, hc 是人力资本水平,infr 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ind 是产业结构水平,i 是地区, t 是时期, C是 常数项, β 是系数, ε 是误差项。 2 、变量说明与数据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pgdp ) : 以 2000 年为 基期,采用 GDP 平减指数把各地区不同时期的 人均生产总值换算成 2000 年不变价格。数据来 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 2002 - 2013 ) 。 人均物质资本水平 ( ppc ) : 物质资本存量 的计算必须采用永续盘存法, 笔者采用单豪杰 ( 2008 ) 的方法对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 资产进行核算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_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_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2010.6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吴玉鸣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扩展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依赖性,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

得到的结论有:中国省域农业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局域集聚的特征;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50,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43,而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劳动和资本是中国省域农业产出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研究区域农业产出行为不应忽视空间效应,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需要考虑邻近省域之间的农业生产互动,引导各个区域合理地投入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区域农业产出弹性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调节各个区域的农产品供求及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决定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实现农业产出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

在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如何?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还是递减阶段?就这些问题展开定量研究,对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鉴于中国农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较大,农业产出的跨区域流动明显,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spatial econometrics)模型,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对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进行测算。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旅游管理论文题目1、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微课在旅游管理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5、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现状的调查问卷6、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研究7、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安全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8、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9、新时期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分析10、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11、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12、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形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14、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5、社区角度下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16、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探索17、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应用效果探析18、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分析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2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实践教学探索2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浅探23、浅谈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2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25、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26、浅谈旅游管理教学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27、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28、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9、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双师”素质途径研究30、浅谈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31、旅游管理专业课“金课”建设刍议32、新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融合研究——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34、深度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35、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36、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院本教材开发研究37、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38、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探索与研究39、“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4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41、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4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的构想——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43、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44、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创新途径45、关于大数据在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应用46、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7、有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讨4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探讨49、吉林市“智慧旅游”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50、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51、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探究52、CBE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3、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54、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5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隐性课程开发途径研究56、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投入分析5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58、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59、产教深度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究60、旅游管理类专业“双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61、新工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62、新时期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探析63、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64、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探究65、“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66、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类课程实施与考核——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67、“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探究68、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69、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单招背景下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探析70、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旅游景区管理论文题目1、地方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浅析2、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文献研究综述3、国内景区管理研究十年--基于《旅游学刊》的综述4、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6、长白山旅游景区管理问题研究7、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智慧旅游视角下的景区游客管理体系研究9、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10、基于环境认知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测量11、推行生态型旅游景区管理12、浅析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3、优化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研究14、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5、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16、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创新研究17、智慧景区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18、试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基于网格化的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20、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研究21、旅游法背景下景区管理的游客满意度研究22、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景区管理23、庄河市旅游景区“四维互动”管理模式研究24、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景区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25、景区拥挤度评价体系研究26、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的智慧27、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28、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29、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0、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31、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32、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3、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34、临海古城“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研究35、高速免费与景区管理的矛盾探究--以华山景区为例36、电子门票让景区管理更规范[N]37、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38、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9、浅谈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锦州市旅游景区为例40、论低碳经济视阈下的绿色景区管理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农业论文选题参考1、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基于LMDI模型3、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及其趋势4、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5、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与对策6、中国农业贷款效率——基于双方程误差修正模型7、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8、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9、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10、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11、中国农业土壤N_2O排放量估算12、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13、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14、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Ⅰ)——模型的建立与灵敏度分析15、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16、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17、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18、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19、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20、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二、中国农业论文题目大全1、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2、在WTO框架下加强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3、“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4、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5、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6、中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背景与核心内容7、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8、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协整分析9、“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10、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11、论中国农业税制改革12、中国农业资源现状与近期潜力评估13、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民1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15、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16、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17、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中国农业增长:一个经济解释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19、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20、中国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中的创新和存在的问题三、热门中国农业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下)2、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3、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4、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Ⅱ)——模型的验证与净初级生产力估算5、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6、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7、中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8、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效率评价9、农村合作经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0、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测度、发现与解释1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12、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13、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14、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波动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15、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16、中国农业的增长源泉分析17、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18、21世纪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与策略(下)19、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20、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四、关于中国农业毕业论文题目1、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2、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3、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4、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5、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6、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7、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8、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9、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10、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应对WTO的宏观思考11、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12、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13、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14、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15、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16、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17、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18、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19、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20、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农业论文题目1、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2、中国农业雹灾灾情及其季节分区3、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4、论中国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5、中国农业气侯区划试论6、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7、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与收敛性分析8、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9、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10、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11、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12、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13、中国农业气候生产力的一个模式14、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15、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16、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17、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贸易竞争18、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19、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20、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水危机及其对策。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作者:文彦斐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论表明,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发展,但长期则无显著关系;经济增长反过来有助于城市化的推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面板VAR模型一、引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高质量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问题是关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显著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必须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的发挥[1]。

林毅夫认为,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使得土地的规模报酬递减,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进一步被拉大[2]。

有关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lesina发现,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政府加征税费来进行二次分配,这必然会使部分人群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对整体的经濟增长是不利的。

实证研究方面,陆铭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王少平、欧阳志刚设定面板协整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异质性协整关系。

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将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统一到一个分析框架中,由此揭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三、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理论:Panel VAR模型是用一个内生系统来处理所有变量,考察变量滞后因子的变动影响,这与普通VAR模型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效应分析

2021年第3期第34卷(总第201期)No.32021General No.201Vol.34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效应分析王平3,李敏纳3,宋洁华1,2(1.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海南省热带海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3•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适度的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存在正向效应,但过度的城乡不平衡则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

研究表明:1.新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呈波动变化的特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虽总体上有所削弱,但目前仍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不平衡虽总体上有所弱化,但目前仍逾出“比较合理”的范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平衡呈急剧扩大的态势;2.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X?)和城乡居民收入比(X3)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且均呈负相关关系,即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因此,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全面转换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主要从“三农”领域加强有效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效应分析;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1)03-0119-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

研究表明,适度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利于经济现代化的推进,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抑制经济现代化进程。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度量我国现行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哪些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政策调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考察这些问题即本文研究的动机。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基于空间计量的文献综述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基于空间计量的文献综述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基于空间计量的文献综述
李龙飞;虞吉海
【期刊名称】《经济管理学刊》
【年(卷),期】2024(3)1
【摘要】本文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文献综述。

近十几年来,具有空间交互作用的面板数据模型在实证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考虑了动态和空间依赖性,并控制了不可观测的异质性。

利用面板数据,我们不仅可以有更大的样本量来提高估计的有效性,还可以研究一些横截面数据无法处理的问题,例如异质性和跨时间的状态依赖性。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各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为静态空间面板和动态空间面板两大类进行文献梳理,然后针对这两类情况详细介绍对应的估计方法,包括拟最大似然估计和广义矩方法,最后介绍了近年来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非参数估计。

【总页数】32页(P83-114)
【作者】李龙飞;虞吉海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4.1
【相关文献】
1.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的比较——基于被解释变量时空依赖特征的“孪生性”分析
2.经济增长与其代价的空间效应分析\r——基于安徽省空
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研究3.中国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4.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5.中国省域基础研究效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

会提高 中、 西部十个省份的居民消费率; 儿童和老年抚养 系数对东部和东北地 区几乎都 没有影 响。 此外, 部
分省份 的居 民消费率受周边省份居 民消费的溢 出影 响。 关键词 :居 民消费; 民消费率 ; 口年龄 结构; 居 人 儿童抚养 系数 ; 老年抚养 系数 ; 局部 带宽理论
中 图分 类 号 :F6 . 0 3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08 20 ( o 2 o —0 6 1 10 —5 6 2 1 )2 0 5 -0
能够解 决 G WR模 型 中的空 间 自相关 问题 : = l l ( ) f u =A PWf Y+ +“, f
+ , i ,, N f =12 …, () 3
其 中 , ,, 被解 释变 量 的空 间滞后 项 , 是 】 表示 被解 释变 量 中邻居 与 i 的空 间 自相 关 , 。 i 和
甚少 , 略 了事物 之 间经济 关 系 的差 异性 , 局带 宽 只是 局部带 宽 的特殊 形 式 , 忽 全 在未 经 检 验 的情况 下 , 强制 性 的使用 全 局带 宽势 必得 到与 客观 事实 不 符 的结 论 。二是 现 有 G WR模 型 的理 论 和 实证 研 究 主
要集 中在 截 面数 据模 型 , 面板数 据 G WR模 型的研 究文 献不 足 。
估 计量 = ( x x) Y。 然而 , 当变 量之 问的关 系随 着样 本 的空 间 位置 变 动 而变 动 时 , 即参 数 的 空 间非 平稳 时 , 用 该 模 使
型得到的结果明显与事实不符 。为解决 传统模型在参数空 间非平稳 时的不适用 问题 , r so Bu dn等 n (9 6 提 出了变 系数 的 G 19 ) WR模 型 :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在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是一种结合了空间自相关和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问题。

本文将对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空间面板数据。

空间面板数据是一种具有时空特征的经济数据,包括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个维度。

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我们可以观察到多个地点的经济数据,并在多个时间点进行观察。

这种数据结构使得我们可以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相关性。

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空间外溢效应和城市间异质性。

空间外溢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现象。

例如,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城市产生积极影响时,我们可以说存在正的空间外溢效应。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衰退对周边城市产生不利影响,则存在负的空间外溢效应。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通过考虑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这种外溢效应。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间的异质性。

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可能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常常假设城市间的异质性是独立同分布的,即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是随机的。

然而,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城市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更加准确地估计城市间的异质性。

在进行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时,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经典的模型,例如空间Durbin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拉格朗日模型等。

这些模型都基于空间自相关的理论,通过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尝试解释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分析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效应。

此外,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环境政策等领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溢出效应-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溢出效应-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溢出效应-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目前,旅游业增加值已占GDP 的4% 以上,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关联作用在不断加强,在拉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解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明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逐渐显现。

从实践上考察,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均存在着明显的跨区域流动性,不管是旅游生产行为[1],还是旅游消费行为[2],都存在着普遍的空间相关性。

从理论上看,旅游资本和劳动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导致旅游投入产出活动存在空间相关性,邻近地区旅游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溢出效应或集聚效应。

可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在准确测算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贡献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溢出效应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从政策模拟和决策支持的角度看,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所得的结果与结论,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规划和营销策略以及旅游消费者制定科学的出行计划,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相关研究中,已有学者认识到了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效应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使用截面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对中国省域旅游产业的弹性系数研究发现,省域旅游业产出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及集群趋势,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能忽视空间效应作用[1]; 对我国农村居民一日游人均花费和一日游人数比例的空间统计分析发现,省域一日游人均花费的全域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域,不同出游目的的一日游人数的局域高值集聚区域也很明显[2];对中国地级市及地区的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及水平变化的分析发现,总体上全国区域旅游规模在空间上存在一定正向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水平不断增强[3].以上研究证明,省域或地级市的旅游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没有综合考虑时间序列与截面的相关性对区域旅游行为的协同作用。

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计量分析

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计量分析
【 村发展 】 农
农 韭 经济
2 1/ 00 9
省 域 城 乡收 入 差 距 的 空 间计 量 分析
◎纪


要 :本文选取省域横截面数据 ,在考虑 了地理 空间因素的情 况下 ,建立空间计量模 型对影响城 乡收入 差距的 因素进
行分析。结果显示 ,省域之 间的城 乡收入差距有较 强的空间依 赖作用 ,存在 收入 差距集群现 象。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支 出和农 村 劳动 力素质的提 高对缩 小城 乡收入 差距有 明显的溢 出效应 ,城市化进程对 降低统计上的城 乡收入差距有一定作 用。 而人均 G DP全局 上对城 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另外,第一产业产值 所 占比重的上升也对缩小城 乡收入 差距没有明显贡献。
( 一)空问 自相关和集群分析方法
检验 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及 其集 群现象的空 间相关 陛存在
从 目前 国内的相 关研究成果 来看 ,绝 大多数学者采 用时 与 否 ,较常使用 空间 自相 关指 数 Moa r n指数。当 目标区域数
间序列数据分析全 国或者某地区的城 乡收入差距 。比如 ,兰 据在 空间区位上相似的 同时也有相 似的属性值时 ,空 间模 式 肇华等 (0 8 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 验证各因素对湖 北省城 整体上 就显示比正的 空间 自相 关性 ;而 当在空 间上邻接 的 目 2O)
二 、 方 法 模 型
根据 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 学原理方法 ,进行空 间统
oa 际上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 民的医疗补贴 、教育补贴等 因素 , 城 计分析 的思路是 :首先采用空 间统计分析 M rn指数法检验
被解释变量 ) 是否存在空 间自相关性《 集群现象 } 果 ,如 乡收入差距将更大 。现有 的经验研究表 明 ,现 阶段城 乡收入 因变量( 差距的扩大阻碍 了我 国经 济的长期增长 。而缩 小城 乡收入差 存在 ,则需 要在 空间计量经济 学理 论方法支持下 ,建立空 间 距问题具有长期性 、艰难性和复杂性 ,必 须深刻认清造成 城 计量经济模型 ,进行收入差距 的空间计量估计 和检验 。 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的主要因素相根本症 结 ,才有可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与行动 。

多维贫困视角下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多维贫困视角下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2020.10 多维贫困视角下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唐望,黄鹍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摘 要:文章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出发,构造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三个维度,在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根据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用的大小及其非线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减贫在三个维度上减贫效果显著,且我国财政支农收入贫困减缓存在三门槛特征,呈现“倒U 型”关系,即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先增加后下降;教育贫困存在出双门槛特征,呈现出“U 型”关系,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减贫效用先下降后上升;医疗贫困呈现出单门槛特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减贫效用显著增强。

关键词:多维贫困;财政支农减贫;面板门槛模型在理论界,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农资金是被公认的有效减贫的两大工具。

公共财政支出一直是各国政府减贫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减贫实践中,财政减贫也一直是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减少贫困的有效手段。

但是,随着财政支农资金绝对数量的增长,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开始放缓,财政支农减贫的边际效益开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有必要探究这样一些问题,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到底如何?研究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及门槛特征,对调整和完善我国扶贫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围绕财政支农与贫困问题,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研究。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分析,二是有关财政支农减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方面关于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的分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显著。

秦建军、武拉平(2011)发现在短期内财政支农对农村减贫效果明显,而长期内效果区域平缓。

二是认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果存在区域差异、群体差异及结构性差异。

朱迎春(2009)认为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存在结构差异,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村减贫效果显著,而农村救济费并未发生作用;邹文杰、冯琳洁(2015)支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应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陈鹏、李建贵(2018)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全国整体水平还是分区域考察,财政支农的减贫的减缓财政明显的正向积极作用,但区域间财政支农减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龚维进(2018)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减贫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刘宏霞(2018)基于西部11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农对生活贫困减缓和教育贫困减缓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而对医疗贫困减缓的影响在跨越单一门槛值之后反而具有较大的一致效应;高齐圣、王秋苏(2019)通过SVAR模型动态考察了我国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造血式”减贫效果显著,而“输血式”减贫侧重于通过中介机制对农村贫困产生持久影响;邹文杰等(2019)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的发生,但存在结构效应,认为社会性支农减贫效果最为显著,生产性支农减贫效果微弱,此外,财政支农减贫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

空间计量模型效应的解释

空间计量模型效应的解释

空间计量模型效应的解释
空间计量模型是一种将空间效应纳入回归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效应的解释主要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1. 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指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直接效应反映了解释变量对本地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回归系数来表示。

2. 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指解释变量对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间接效应反映了解释变量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对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3. 总效应:总效应是指解释变量对本地和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之和。

总效应反映了解释变量对所有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加总来表示。

在空间计量模型中,通过分解总效应,可以分析解释变量对不同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空间计量模型的效应。

同时,空间计量模型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对经济变量的影响,为政策制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
空间误差面板数据计量分析
如果在创新行为的空间依赖性存在误差扰动项中来测 度邻近地区创新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创新行为 的影响程度,则可以通过空间误差模型的空间依赖性 原理可得:
yitαitxitβitμit
itW itit
上式即为空间误差面板数据(Spatial Error Panel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鉴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理论方法各有所长,把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和空间计 量经济学模型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综合考 虑了变量时空二维特征和信息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 济模型,则是一种新颖的研究思路。以下根据空间计 量经济模型和标准的面板数据模型[1]的建模思路,提 出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SPDM)模型的建模思路和过程。
Data Model,SEPDM)计量经济模型。其中,参数
衡量了样本观察值的误差项引进的一个区域间溢出成 分。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8
空间误差面板数据计量分析
因为已经在面板数据模型中考虑了创新行为变 量的空间依赖性,因此采用一般面板数据模型 的估计技术如OLS或GLS等将具有良好的估计 效果。如果能够综合考虑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一 些假定,如时间加权(Period Weights)或 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则可 获得更加符合创新现实的估计结果。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9
案例

税收安排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税收安排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Impacts of Tax Arrangements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Panel Model
作者: 罗能生;李佳佳;张希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出版物刊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页码: 83-8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税收安排;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面板模型
摘要:利用中国2003-201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税收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本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最低,中部较低,西部最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宏观税负、个人所得税以及消费税的增加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房产税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通货膨胀、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程度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3- 60 - 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骆永民内容提要:本文综合采用因素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环保这三类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越大,工农业人均产出、城乡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差距就会越大,并且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越少。

除此之外,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还不同程度地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本地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越大,相邻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就越小。

这说明,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导致相邻地区的农产品涌入本地市场,从而有利于相邻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利于本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乡基础设施经济效应因素分析法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基础设施”定义,来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该报告将基础设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性基础设施,即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共设施(电力、通讯、供水、管道煤气、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

另一类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一般指“商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设施”。

经济性基础设施又称为狭义的基础设施,而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者在内的基础设施被称为广义的基础设施。

本文中基础设施是指狭义的基础设施。

在现代经济学中,较早以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的学者是Rosenstein-Rodan(1943),他认为,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期准备”,应当先行于经济增长并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促进力,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大量实证分析所证实。

Aschauer(1989)分析美国1945~198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为0. 39。

Hulten & Schwab(1991)采用美国1949~198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约为0.42。

在关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中,刘伦武(2003)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借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出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约为0.545。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但是,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产出弹性却比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结果小很多。

比如,Becerril-Torres et al.(2009)采用墨西哥*本文得到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农民满意度研究”(项目编号:2010sk164zd)的资助。

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1970~2003年所有州的面板数据证实,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0.006~0.026之间。

Cadot et al.(2006)分析法国1985~1992年2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后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从业人员人均GDP 的边际作用仅为0.08。

在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中,踪家峰、李静(2006)使用中国1987~2003年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GDP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得出城市化水平和交通密度增长率(这些变量代表基础设施水平)的回归系数分别仅为0.103和0.047。

对于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小于时序数据估计结果的这种现象,Munnell(1992)强调,这很可能是因为忽略了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也被Holl(2004)、Fenge et al.(2009)、Michiel(2009)等文献所广泛关注。

Cohen & Morrison(2004;2007)先后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十分显著并且空间溢出效果也十分明显。

由于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分析较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所以,由以上文献的实证经验来看,在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中,最为有效的估计方法是使用面板数据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本文也正是采用了这一方法。

近年来,农村问题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基础设施之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讨论。

Fan & Zhang(2004)使用中国1996年的农村普查数据,分析了农村电力、公共灌溉、公路、电话等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力。

其结果是,四类基础设施的人均边际产出分别为0.115、0.260、0.032、0.056。

鞠晴江(2006)采用截面数据分别以农业增加值、乡镇企业产出为被解释变量,得出的结论是,农村道路里程和农村电力消费对农业增加值的弹性是0.82和0.18,对乡镇企业产出的弹性为0.23和0.86。

另外一些学者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入手,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十分显著的结论(例如Thirtle et al.,2003;Teruel & Kuroda,2005;Chen et al.,2008)。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还有许多文献讨论了农村交通、灌溉、能源等单项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里不再一一描述。

在与农村基础设施相关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农村发展的瓶颈,并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就农村而谈论农村,缺乏和城市的比较。

而众所周知,避开和城市的比较来单纯分析农村的情况难以对城乡非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

但是,就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尚鲜有关于城乡间基础设施比较的实证研究,更缺乏对城乡间基础设施差距带来的经济效应的分析。

即使是已有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也很难涵盖交通、水利、通讯、环保、能源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综合信息。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更关心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给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大小如何。

同时,为了涵盖更广的基础设施内容,本文首先设计了5个指标来反映城乡间五种基础设施的差距。

为了避免在回归分析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并尽可能更多地反映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信息,本文首先使用因素分析法得到两个主因素,用以反映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基本情况;而后,使用基于MATLAB6.0软件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箱①,实证分析由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所造成的经济效应。

二、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带来的多种经济效应本文认为,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经济效应。

这四个方面是:拉大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并减少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

①该工具箱由Lesage和Elhorst等编写,名为“spatial econometric toolbox”。

目前,该工具箱已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读者可以从如下网址直接下载:。

- 61 -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一)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早在1776年,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斯密(1972)就已经认识到,“都市产业的报酬,必然比农村产业优异,都市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也明显比农村大。

”他还认为,“农业生产力上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因为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Chu (1997)认为,社会的交易效率由建造和经营基础设施的劳动者多少来决定,而交易效率同时决定着社会分工网络的大小,社会分工网络的大小又决定了社会总和生产力,于是,当人口密度增大时,由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然,基础设施的作用会扩散至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所以,此时交易效率、人均真实收入、生产率都会提高,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会因为基础设施的存在而具有更高的产出率。

而后,在高帆(2007)的比较静态模型中,上述思想被更加清晰地加入到城乡二元经济分析中。

在他的模型中,每个人具有专业化经济,社会中存在两种工业品和一种农产品,服务业可以润滑交易过程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在分工结构由自给自足向完全分工转化的过程中,服务业从无到有开始逐渐发展并最终独立为专业的分工模式。

于是,他指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在工业化基础上服务业兴起的过程。

这样,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业中的重要内容,依托于工业的发展而发展,随后才渗透入农村,这就描述了一个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扩大造成城乡产出率差距不断扩大的经济过程。

杨小凯(2003)也曾指出,因为农业具有生产不连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重、依托动植物生长周期等生产特点,所以难以像工业那样深化分工制度。

直观来看,城市较早就拥有完善的公交系统和其他交通设施,工人上下班被规范化,时间被更好地利用;较密集的电力系统提供了足够的能源保证;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润滑了生产过程中的交易链条;环保和自来水系统进一步保证了工人劳动能力的保存和恢复。

所以,城市较农村有更高的人均产出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前文的介绍得知,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扩大会加大工农业人均产出的差距。

这一差距自然将反映到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上。

但是,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关系,不是仅有“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这一中间机制这么简单。

由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农产品得以更方便地运出,交易效率得以提高,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本地市场,农民收入也开始大幅度提高(吴昊,2005)。

Binswanger-Mkhize & McCalla(2010)也指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应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开拓本地市场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不仅如此,交通的便利以及自来水和电力的普及,也为“农家乐”、采摘节等一系列农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消费角度来说,农村道路的发展、1998年以来全国范围的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的普及、自来水的使用以及遍布农村各地的通信网络,都促使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手机乃至电脑等家电逐渐进入农户家中。

这样,基础设施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农村消费的空间(骆永民、樊丽明,2008)。

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缩小,应当会缩小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

(三)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本文所论及的基础设施概念没有包括各类社会性基础设施,但社会性基础设施显然在城乡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世界银行的定义来看,商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显然依赖于经济性基础设施的优劣程度。

Poletti et al.(2007)采用亚美尼亚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较差的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往往导致覆盖面较为狭窄的公共医疗和社保体系。

Ulubasoglu & Cardak(2007)通过对56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城乡教育服务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受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