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思考

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思考

可得: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
那么,当 v≥V 临界时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 此时,绳和轨道分别对小球产生拉力和压力。
当 v<v 临界时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 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达最
高点的情况下,就脱离了轨道。 在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情况下,
我们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一.用绳子栓着的小球,在最低点时给以速度 vo,当小球不能到 达高点时,在什么位置会掉下来。
③当 P 处有钉子时,悬线摆到竖直位置碰钉子后,将以 P 为 中心继续左摆,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球摆到左方最高点时仍 AB 与等高。 可将本例进行拓展:
1.钉 子 位 于 与 钉 子 等 高 的 C 点 的 正 上 方 P 点 ,小 球 能 摆 到 什么位置?
分析:当悬线摆到竖直位置碰钉子后,将以 P 点为中心继续向 左摆,由机械能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得:
则当 OD=
时恰好完成圆周运动。
故当钉子处在 OD 之间时即 R≤ 时一定能完成圆周运动。
3.钉子处在什么范围时小球能到达 AB 高度? (1)C 点以上 O`C 之间是一定能到达 AB 高度。 (2)在 C 点下方的 OD 之间时一定不能到达 AB 高度。 (3)在 CD 之间时能否到达 AB 高度需要讨论。 ① 当钉子处于 OC 中点到 D 点之间时一定不能到达 AB 高度 ② 当 钉 子 处 于 C 点 与 OC 中 点 之 间 时 将 出 现 竖 直 面 内 圆 周 运 动 到 达 某 位 置 时 会 掉 下 来 的 情 况 , 如 图 (7), 为 此 作 出 分 析 , 仍 设 高度为 H,设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悬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α,高度为
(3)若在悬点下方 p 处有一钉子 ,
,则小球碰钉后向

6.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竖直平面)教案-2023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6.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竖直平面)教案-2023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2019版新教材必修2第六章第4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之后应该专题复习的内容,这部分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作为高三的复习课更需要结合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关系来进行复习。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教学之前学生已掌握: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n F F =合,向心力表达式r T m r m r v F 2222n 4m πω===,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等基本知识。

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知道物体在竖直面内要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停留在“印象”当中,要不就是“记得”要满足gR v ≥这个条件,对于哪种模型,在哪个位置满足这个条件就说不清。

另外,功能关系的考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难点内容,在“考纲”当中属于Ⅱ级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因此本节复习课会把“绳”模型中小球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与功能关系结合进行复习。

三、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1. 理解“绳”模型中物体做完整圆周运动的条件:物体要过最高点,且最高点速度满足gR v ≥。

2.功能关系的运用(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理论的推导,得出小球要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并结合功能关系进行运用。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实行新课标之后,高考更加注重对“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的考察,我们的备考更多的是做题,甚至是背题、背结论,致使学生无法触类旁通。

根本在于对物理过程分析的缺失,所以高三复习也有必要带着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入手,理解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绳”模型中物体完成完整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难点:功能关系的运用五、教学设计(一)轻松一刻1.视频播放汽车过山车2.水流星3.自制大圆环演示4.现象归纳教师说明:刚才的3个情况都属于物体运动到高处时下方没有支撑的情况,我们统称为“绳”模型。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分析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分析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分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对于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中学物理中只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1)如图4-21所示,没有物体支撑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情况:图4-21○1临界条件: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或轨道的弹力)刚好等于零,小球的重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rv mmg 2临界 .上式中的临界v 是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通常叫临界速度临界v =rg . ○2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 >临界v (此时绳或轨道对球产生拉力F 或压力FN ). ○3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 <临界v (实际上球还没有到最高点就脱离了轨道).(2)如图4-22所示,有物体支撑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情况:图4-22○1临界条件:由于硬杆和管壁的支撑作用,小球恰能达到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临界v =0○2图4-22甲所示的小球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的弹力的情况: 当v =0时,轻杆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其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即F N =mg . 当0 <v <rg 时,杆对小球的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取值范围是:mg > F N > 0.当v =rg 时,F N =0.当v >rg 时,杆对小球有指向圆心的拉力,其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3图4-22乙所示的小球过最高点时,光滑硬管对小球的弹力情况: v =0时,管的内壁下侧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其大小等于小球重力,即F N =mg .当0<v <rg 时,管的内壁下侧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取值范围是mg > F N > 0.当v =rg 时,F N =0.当v >rg 时,管的内壁上侧对小球有竖直向下指向圆心的压力,其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一、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最大高度分析例1、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轨道半径为R ,轨道内侧底部静止着一个光滑小球,现给小球一个冲量使其在瞬间得到一个水平初速0v ,若0v 大小不同,则小球能够上升到的最大高度(距离底部)也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0=v R /2 B.如果0=v 3R /2 C.如果0=v 2R D.如果0=v 2R1、ABD 【解析】在竖直平面内圆环轨道内侧运动的小球,只可能在与圆心等高的B 点上方离开轨道,在B 点下方运动,无论速度多大,都不会离开轨道,因此B 点下方速度可以为零,恰能上升到B点,则20012m =m gR v v ,,A 项小球不通上升到B 点,因此满足2012m gh=m v ,得2R h=,A 正确;当小球能通过轨道最高点时,速度应满足2211222m -m =m g R ⋅v v ,而2mg mRv≤,得0v ≥,C错D对;当0=v BC 之间离开轨道做斜上抛运动,在轨迹最高点时速度大于零,不满足2012m =m gh v ,即上升的最大高度比32h=R 小,B 正确。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对高中物理中的圆周运动进行深入探讨和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向心力、线速度、角速度等多个概念,对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通过对圆周运动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圆周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等,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但在面对圆周运动这种相对复杂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向心力、线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了解圆周运动的物理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3)掌握圆周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圆周运动相关的问题;(4)学会使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分析圆周运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周运动的内在规律;(4)通过课后作业、习题训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3)通过圆周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周期性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4)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使他们具备学以致用的价值观;(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一圆周运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高一圆周运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高一圆周运动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一圆周运动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计算圆周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周运动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计算圆周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周运动相关的问题;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圆周运动的实验装置、计时器等;3. 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圆周运动的兴趣。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圆周、半径、圆心角、弧长等。

Step 3: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计算圆周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方法,包括公式的推导和具体的计算步骤。

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Step 4: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周运动相关的问题。

通过个人或小组完成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拓展与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摩天轮、行星公转等。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拓展对圆周运动的认识。

Step 7: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针对高一学生,通过概念讲解、计算方法讲解、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高中物理_物理,必修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物理,必修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视频ppt的使用在受力分析和解题规范中起到了很好示范性的作用。

而且通过鲜明的颜色更能突出主题,引起学生视觉冲突,增加记忆。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和向心力,以及一些典型的圆周运动的例子,但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因为圆周运动而产生了向心力,有的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认为受到向心力。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还比较大,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对于物理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待进一步地培养。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

而且刚学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而对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有一种牛刀小试、学以致用的妙用。

这对本节的学习是有利的。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效果分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7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本课内容是圆周运动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学习它有助于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通过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例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问题的探究

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问题的探究

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问题的探究小球圆周运动是物理学里最基本的运动之
首先,我们来讨论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的概念。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的运动方式称为“直
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小球沿着一条直线,以恒定的速度
不断地前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的物理原理。

圆周运动是一种力学运动,它受到惯性力和外力的影响。

在竖直平面内,小球受到重力的影响,重力会使小球绕着一个圆弧运动,这就是小球圆周运动。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竖直平面内小球圆周运动的一些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小球圆周运动可以用来模拟太阳系里行星的运动,也可以用来模拟水滴下落的运动,甚至还可以用来模拟风力发电机的运动。

《第六章 1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1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圆周运动的观点和分类。

2. 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

3. 能够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运动的观点和规律,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并正确应用这些量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包括圆周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数学推导。

2. 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学生实践和稳固知识。

3. 准备教具,如小球、绳子、黑板等,用于演示和讲解。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圆周运动。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圆周运动的观点、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知识点。

思量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将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具体安排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圆周运动的观点:通过实验演示小球在光滑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圆周运动的特点,从而引出圆周运动的观点。

3. 探究线速度: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线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介绍线速度的单位和意义。

4. 探究角速度: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角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介绍角速度的单位和意义。

5. 探究向心加速度:通过分析向心加速度的来源和公式推导,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6.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安置作业:安置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8.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圆周运动的观点和规律。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我将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步骤与大家交换一下关于本节课内容的意见。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圆周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

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和平抛运动,在这之后我们将要学习万有引力和航天等方面的知识。

从内容特点和作用上来看:这节课包括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内容。

它既是学习曲线运动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打下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周围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和体验,但是对于如何描述圆周运动以及线速度、角速度之间存在的联系缺乏认识。

结合学习本节课学情,学生特点,再加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框架下制定我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在知识目标上认识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进而学会描述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方法;而在技能目标上,学生将会掌握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转动实验现象,而后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描述圆周运动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转动现象中大小齿轮以及后轮的运动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学生将会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使学生懂得认识事物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物体运动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实用性。

学习本节课,依据上述三个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时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而难点在于,如何去推导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教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

教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

教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教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理解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圆周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动态图像,并引导学生观察。

2.导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3.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导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讲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圆周运动的定义、圆周运动的参量以及圆周运动的几何性质。

2.讲解圆周运动的相对性质:包括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定义、相关公式以及圆周运动的相对性质。

3.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和示范,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相关公式。

步骤三:实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提供几个具体的实例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2.引导学生按照已学公式计算实例问题中的相关数值,然后讨论结果的意义和与实际情况的关系。

3.导师通过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实例问题中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四:拓展应用(20分钟)1.提供一些较为复杂的实例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3.导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圆周运动的实际应用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实例分析等方式讲解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实践法:通过实例讨论和计算,加深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3.提问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与学具1.动态图像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尺子、计算器等学具,用于实例问题的计算和分析。

五、教学评估1.导师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浅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浅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当v 4 g i 时, > rsa n
在圆形轨道外侧运动 ( 如汽车过拱桥 ) 。
有 加+ 导 n
当 √ i 时,物体将不会沿圆 曙s a n
周轨迹运动在最低点时不论是有支撑还 图 。 1 1
( ) 曙物体刚好能通过最高点 , t √
图3
作用力N= 。 O
都满足Ⅳ一 _ a ÷。 ( ) > 曙物体有远离圆心运动的 是无支撑 , 2 v√ 上述所列举 的仅是学生在解决竖直
了不教 ’ 出有力的贡献 。 作 笔者结合 实际物理教学经验 ,对学 生在学习竖直平 面内 圆周运动 的过程认真研究发现 :尽 管学生遇到各种形式 的竖 直平面 内圆周运 动 ,但竖直平面 内的圆周运动主要研究运动
的两个方面 。
竖直 平面 内圆周 运 动 的最低 点
不论是绳子 、杆还是轨道 ,物体在 贺周运动的最低 点都受到指 向圆心的作
对物体 的支持力为零 。
则在最高点有 : 1 有支撑作用 时 . 当 一m n  ̄ ,物体 刚好能过 gs a i 物体 的重力沿斜 面向下的分力给物体提 供 了 向心力 ,如图 l 所 示 ,物体 与支 1
撑物间无相互作用力 。 当v xr ia , > /gs 时 n 有 愕 n 悱 ia

( )当 < 时,v4 g 3 ÷ 愕 = r。物体
有靠近 圆心运动 的趋势 。 由于轨道和绳 子无法给物体提供支撑作用 , 如图 3 所 示 , 以物体 将离开圆周运动 的轨迹做 所
\ \
、 l \ , g /

\ , 、 一 、
#, \一 / \图 ,
首先发生在这个位置 。
在了解了以上竖直平面 内圆周运动 的基础上 ,应注意该类 问题 的变形 : 斜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后记孙秀娜现在的教学是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在备课上做足功课,还要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找到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及时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总结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几个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4、重点: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即让学生理解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难点:1.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问题。

2.对临界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二、教材分析这一节是对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三节知识的巩固、综合应用和能力提升,是对圆周运动的总结,对于下一章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铁路的弯道——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竖直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知识,对圆周运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向心力来源,向心力由谁来提供,还比较模糊,这样,学生对圆周运动不能够理解透彻,也不能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习本节课非常重要。

四、教情分析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复杂的物理过程分析可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关于圆周运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出现了高中阶段的又一种新的运动—圆周运动。

但是同样也出现了许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

这些概念使原本充满新意的课变得比较枯燥。

如果学生一味地接收这些概念,必然觉得这节课比较枯燥,失去学习兴趣,并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而如果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引导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到描述圆周运动的概念,这样印象就比较深刻,对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手段:在介绍完圆周运动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当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速度”,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发表评论,只是现将它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边观察墙上的钟表边接着思考。

之后有一部分学生就能提出用单位时间能通过的弧长和角度来描述。

我再通过给学生举一些转速比较快的圆周运动让学生思考,学生又总结出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质点通过的圈数,或者转过相同圈数所用的时间,还有学生也提出了比较质点转一圈所用的时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之后,我将学生提出来的所有观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
(1)用速度来描述
(2)比较质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3)比较质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4)比较质点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5)比较质点转过相同圈数所用的时间
(6)比较质点绕圆周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发现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些思想已经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全部涵括了,剩下的只是将各种方法转化为物理量就可以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线速度的定义必须要单独提出来与直线运动中的速度进行比较。

我发现这样处理下来,一节课可以省很多事,多数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我只是给学生提点一些思路,总体感觉这堂课的效果还不错。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评课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评课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评课
1.了解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特点。

2.了解变速圆周的运动物体受到的合力产生的两个效果,知道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不指向圆心。

3.掌握轻杆、轻绳、管道内的小球做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

4.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轻杆、轻绳物理模型的巩固,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方法。

6、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7、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8、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竖直面圆周运动临界情况教学的思考

竖直面圆周运动临界情况教学的思考

竖直面圆周运动临界情况教学的思考发表时间:2019-09-16T15:02:18.24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作者:于志远[导读] 圆周运动的临界值计算一直都困扰着学生,一是绳和杆的施力特点引起的最高点的最小速度的不同。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163712摘要:本文对目前高中教学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予以关注,以竖直面圆周运动的临界情况一课为例,指出了让实验回归本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手机慢放圆周运动临界情况一、圆周运动教学的实际困难圆周运动的临界值计算一直都困扰着学生,一是绳和杆的施力特点引起的最高点的最小速度的不同,二在不同范围内物体到底做的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无法与最低点的速度值进行对应。

下面选取一道习题来分析:如图所示,长为2.5m的轻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0N,小球可视为质点,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小球在最低点获得不大于5 2m/s的初速度,则轻绳会一直处于伸直状态。

B.若小球在最低点获得小于10m/s的初速度,则轻绳会一直处于伸直状态。

C.若在最低点给小球10N·s的瞬时冲量,则小球在120度角的圆弧上来回摆动。

D.若小球在最低点获得75J的动能,则轻绳会一直处于伸直状态。

我们经常遇到的题型是小球能否在竖直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可是这道题是指绳要处于伸直状态。

很显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球能够通过最高点,在竖直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这就要求最高点至少重力充当向心力,即mg=m ,临界速度为v0= gr;又根据T-mg=m ,mg2L+ mv02= mv2知最低点的最小速度为v= 5gr=5 5m/s,T=120N>100N,绳子断裂。

所以本题只有小球在圆心等高处以下摆动的情况,临界值为摆到圆心等高处速度为零,则mv=mgL,得v0=5 2m/s。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经过听课老师的听课和点评,我感觉收益良多,明白了教学中存在的好的一方面,肯定了自己;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好的地方在于完全按照三五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教学中我调整了一些内容和讲解的思路,把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变得单一、指向性更强一些,让学生更便于分析解决,所以上课时条理显得很清晰。

做得不足或不到位的一点就是:学生交流合作的问题较少,学生间的互动也较少,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

一方面,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例题的分析讲解,有一种定势思维告诉自己需要来引导;另一方面,在把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时,由于担心时间紧张,未能将学生有错误的过程进行展示并加以分析,一味的展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较好的学生作品,使学习热情高的学生得到了展示,得到了赞许,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习被动、热情不高的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感受。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常需要提醒自己:为了一切的孩子,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的活跃,那就要把分析、解决问题好的与典型错误的都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正确在什么地方,错误的原因何在,真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节课内容就两个知识点:一是向心力公式在实际情景中的具体应用——水平面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二是离心运动。

离心运动是新的知识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情境问题,依据大纲和教材,我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先在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上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解决一些综合应用做好铺垫,不应过深的处理或拓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之路如同我们实施的三五五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廖卓英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是变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除外),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动过程复杂,合外力不仅要改变运动方向,还要改变速度大小,所以一般不研究任意位置的情况,只研究特殊的临界位置──最高点和最低点。

一、两类模型——轻绳类和轻杆类
1.轻绳类。

运动质点在一轻绳的作用下绕中心点作变速圆周运动。

由于绳子只能提供拉力而不能提供支持力,质点在最高点所受的合力不能为零,合力的最小值是物体的重力。

2.轻杆类。

运动质点在一轻杆的作用下,绕中心点作变速圆周运动,由于轻杆能对质点提供支持力和拉力,所以质点过最高点时受的合力可以为零,质点在最高点可以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质点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过最低点时,轻杆和轻绳都只能提供拉力,向心力的表达式相同,即,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也相同。

二、可化为这两类模型的圆周运动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可以划分为这两类,竖直(光滑)圆弧内侧的圆周运动,水流星的运动,过山车运动等,可化为竖直平面内轻绳类圆周运动;汽车过凸形拱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内运动,小球套在竖直圆环上的运动等,可化为轻竖直平面内轻杆类圆周运动。

此课可能谈不上完美,但能比较自如地组织学生进行!究其原因,是自己没有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抽象出一套清晰而有效
的方法。

那就是在研究物体的圆周运动时,要从“供”和“需”两方面加以分析物体的力的情况。

“供”即外界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需”即研究对象做圆周运动自身所需要的向心力,若一旦“供需”平衡,物体就做圆周运动;若“供”小于“需”,物体就做离心运动,依次类推,当“供”大于“需”时,物体就做向心运动。

而抽象这样的一套分析方法,应该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凭借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上进行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若按照教材现行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显然是有悖常理的。

在这一次的学校教学公开周中,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找到了个能够解决此类难题的一个突破口——颠覆教材的编排顺序,先组织学生学习离心运动,在这一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知识上,总结和归纳研究圆周运动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