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1)参考值:mL2)临床意义:(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

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血清乙肝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乙肝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定性检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成为可行,大大弥补了酶标(ELISA)定性检测的不足;同时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与血清HBV DNA荧光测定相互补充,综合评价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目的阐述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工作者对乙型肝炎的正确诊治。

方法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阐述检测血清标本的HBV标志物方法和临床参考值的意义。

结果血清标本的HBV 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快速诊断乙肝的简便方法,为临床所应用。

结论正确认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对临床医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意义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血液中可产生一种或多种抗原抗体系统。

检测病人血清中的这些病原标志物,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临床诊断、传染性的判定、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阐述如下。

HBV至少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HBsAb)、e系统(HbeAg,HBeAb)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HBcAb)。

目前HbcAg在一般化验室中尚难直接检测到,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如下。

(1)HbsAg和HbsAb:HBsAg是HBV感染后第1个出现的血清指标,HbsAg阳性表明有HBV急性感染或持续感染。

持续6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感染。

HbsAg 在血液中以下列3种形式存在:①Dane颗粒(HBV完整病毒)外壳是HbcAg,内心为HbeAg;②小球形颗粒(HbsAg本身)是Dane颗粒装配后过剩外壳;③管状颗粒可裂解而成为数个小球形颗粒。

HbsAg是HBV感染后最早和最常见的指标,它一般多在感染后4~6周(转氨酶或黄疸升高前2~4周)出现,至恢复期消失(感染后5~7个月)。

如转为慢性肝炎或携带者,可持续数年或终生。

但是:①HbsAg阳性表示有过感染或正在感染,并不说明现在HBV是否复制;②HbsAg滴度与肝脏病变类型无关,也不指示预后好坏;③HbsAg滴度与病情变化无肯定一致的关系,也不应将HbcAg滴度升降作为判定病情好坏和药物疗效的指标。

HbsAg>100mg/L时,多同时伴有HBeAg(+)。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外壳部分的蛋白质,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便在肝细胞内复制装配,其中外壳部分常有剩余,此剩物进入血液就形成HBsAg血症。

由于HBsAg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不含核酸,也无DNA 聚合酶活力,故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由于它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故已被定为现症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检测HBsAg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在急性乙型肝炎,HBsAg常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12周出现,当氨基转移酶(ALT、AST)或胆红素开始上升时,HBsAg滴度达到高峰;当症状出现后HBsAg滴度开始下降,多在发病4-5个月内消失。

由于HBsAg 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标志物,故常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在乙型肝炎急性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后,仍持续阳性者,常提示肝炎慢性化。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其原先可能就有乙肝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带毒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一旦出现症状,已是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已是肝硬化了。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但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约有5%的乙型肝炎病人出现HBsAg阴性。

原因如下:1:急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可能是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即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之际。

2: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丁肝病毒大量复制,对HBsAg合成有抑制作用。

3: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不表达HBsAg。

4: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其HBsAg阴性是因为目前检测HBsAg 的方法还不够灵敏。

另外,即使HBsAg阳性,亦需澄清是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因甲型和乙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丁型以及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均有双重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抗HBs可作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的判断指标。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

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

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

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感染风险。

在进行输血前,对献
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可以减少接收者暴露于潜在感染的风险,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的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

输血前对献血者进
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如果献血者出现阳性,说明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输血时需要
注意选择合适的血源,防止感染接收者。

3. 艾滋病毒(HIV)感染标志物检测:
艾滋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人体易受感染。

检测献血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标
志物,包括HIV抗体和HIV核酸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艾滋病毒,不宜作为
血液供体。

5. 疟原虫检测: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献血前进行疟
原虫检测,可以排除可能感染疟疾的献血者,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

7. 副丙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标志物检测:
副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种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检测献血者的副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包括副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EV)和副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副丙型肝炎病毒,不适宜作为血液供体。

乙肝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及临床意义评估

乙肝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及临床意义评估

乙肝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及临床意义评估摘要】目的:探究对乙肝患者采用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方式对患者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五项标志物分别为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分析结果,讨论乙肝五项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意义。

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0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中,都有不同的阳性指标,而检测结果中阳性率最高的指标为HBsAg,占46(92.00%);其次为抗-HBc,阳性率为42(84.00%)。

结论:乙肝五项检验是乙肝患者的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志指标,对乙肝五项检验以及乙肝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检出患者的病情,从而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可靠的治疗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检验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乙肝;乙肝五项检验;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36-01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进行感染从而引起的肝脏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如果乙型肝炎病毒对患者进行长期感染而得不到救治,患者有可能出现肝硬化、肝癌的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

就目前来说,临床医学上通常采用抗病毒治疗的方式治疗乙型肝炎。

通过抗病毒抑制的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发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乙肝患者采用乙肝五项检验的应用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肝炎。

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2.4±6.2)岁。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是一种综合性的乙肝病毒指标检测方法。

该检测方法通过对乙肝病毒DNA、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eAg(乙肝e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活动性和病情变化。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乙肝病毒感染程度评估: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的含量,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

乙肝病毒DNA水平高的患者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而水平低的患者通常表示病毒复制相对较低。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乙肝病毒感染活动性判断:通过检测HBsAg、HBeAg和HBcAb的水平,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活动性。

活动性高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来抑制病毒复制。

而活动性低表示病情相对稳定,治疗方案可以更加保守。

3.乙肝病毒感染恢复和治愈判断:通过检测HBsAb水平可以评估机体是否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应答,从而评估乙肝病毒感染是否已经恢复或者治愈。

当HBsAb呈阳性时,表示机体已经产生了免疫保护,乙肝病毒感染已经恢复或者治愈。

4.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判断:通过检测HBsAg和HBcAb水平,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已经进入潜伏期,而仅有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处于活跃期。

5.乙肝病毒感染预后评估:通过定量检测乙肝病毒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预后。

例如,如果乙肝病毒DNA水平逐渐降低,而HBsAb水平逐渐增高,表示预后良好。

相反,如果乙肝病毒DNA水平持续升高,而HBsAg和HBeAg水平持续阳性,表示预后较差。

总之,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是一种衡量乙肝病毒感染程度、活动性、恢复和预后的重要方法。

它有助于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提高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知和管理。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序号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1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 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4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7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

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

即俗称的“小三阳”。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

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10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性HBV 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14 + + ---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乙肝检验临床意义

乙肝检验临床意义

⑵ 与抗-HBs的关系 :
HBV感染恢复期,抗-HBs阳性,血清HBV DNA检测一般为 阴性,但少部分亦可为阳性,特别是肝组织HBV DNA测定阳
性率仍很高,说明HBV还没有从肝脏中完全清除掉。只有
HBV DNA测定阴性才是病毒消除的明确指标。
⑶ 与HBeAg,抗-HBe和抗-HBc的关系:
HBeAg阳性,HBV DNA检测几乎全为阳性; HBe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者,仅表明病毒复制减弱, 但并未0% 。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综合评价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4) + - - - - + - - - - - - - + - (5) + + + + + + 常见模式及其意义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高传染性 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肝,弱传染性 急性HBV感染康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有 免疫力 乙肝恢复期,弱传染性 急性HBV感染“窗口期”, 或既往曾感染 过乙肝 接种HBV疫苗或HBV感染后康复 急性乙肝康复期,开始产生免疫力 无HBV感染
• 肝炎病毒本身
• 组成该病毒的成分
• 抗病毒抗体(血清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为嗜肝DNA病毒,在电镜下可见大球形颗 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 完整的HBV颗粒为大球形颗粒,又称 Dane 颗粒,直径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包膜HBsAg,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聚合酶、HBcAg和HBeAg等,是病毒 复制的主体。
- - + + - -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综合评价 (1) + + + (2) + + - (3) (4) + - - - + + (5) 少见模式及其意义 +不HBsAg亚型病毒的双重感染 + HBsAg亚型病毒的双重感染 + 乙肝趋向恢复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是目前国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只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

能够分辨受检者是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他疾病,例如乙肝后肝硬化,乙肝伴有肝癌等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就是过去人们经常说的“澳抗”。

“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它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以称为“澳抗”。

乙肝病毒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个外壳。

这种外壳,是一种蛋白质,它就是“表面抗原”。

它的出现,标志着有乙肝病毒存在。

所以,如果化验时“表面抗原”阳性,就表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侵入了人体,人体就会产生抵抗它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是一种蛋白质,就称为“抗体”。

抗体对人体有保护能力。

人体产生了“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现在许多人接种了“乙肝疫苗”,于是体也会产生“表面抗体”,检查“表面抗体”,也会阳性。

这时,你反而希望“表面抗体”最好是阳性,这就标志你注射的乙肝疫苗,接种成功了,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

3.e抗原(HBeAg):e抗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它可以判定传染性的大小。

如果检查时有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复制活跃,血中带毒量大,传染性强。

所以,e抗原阳性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4.e抗体(抗HBe):检查时发现了e抗体,表示乙型肝炎相对好转,给病人带来的是一个好消息。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1150例模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1150例模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序号H s gH s HB A B A B A B A B Ab e gH e bH c gHB A 例数百分率( ) cb
多 种 多 样 的 组 合 方 式 。 文 就 检 测 到 的 各 种 模 式 进 行 本 归 纳 分 类 , 结 出 临 床 常 见 的 典 型 模 式 及 非 典 型 模 总 式 , 分 析 其形 成 原 因 , 讨 其 临床 意 义 。 并 探 l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对 象 1 9 . 9 8年 5月 ~ 2 0 0 0年 5月 我 院 核 医 学
i p i nt ih hepa ii n ate s w t tts B.
[ y wo d ] He aii B vr s H B );S r m r e ;Ra i i mu o s a RI ) Ke r s p tts iu ( V e u ma k r d om n a s y( A
对 HB Ag 阳 性 在 各 种 模 式 中 的 分 布 情 况 作 了 分 析 c
总 结 , 表 3。 见
HB 的 感 染 状 态 。 由 于 病 毒 自 身 的 感 染 状 态 及 机 体 V
免 疫 应 答 水 平 的 差 异 , 清 中 HBVM 的 表 达 出 现 了 血
表 1 典 型 9种 血 清 HB VM 模 式 分 布 状 况
见 的 典 型 模 式 9种 ( 8 9 7例 . 总数 的 8 . 3 ) 不 常 见 的 非 典 型 模 式 7 ( 6 占 5 8 . 种 1 3例 . 总 数 的 1 . 7 ) 同 时 也 分 析 占 1 , 4
了各 模 式 中 HB Ag的 阳 性 率 。 结 论 通 过 检 测 血 清 乙肝 病 毒 标 志 物 来 确 定 HB 的 感 染 状 态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c V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摘要:乙肝病毒具有极高的感染率,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肝炎及其他疾病,同时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殊性,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在早期的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未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要想提高疗效,就要尽早治疗,而要想尽早治疗,就要尽早诊断。

目前,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为多项血清标志物,不仅可以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还可以使用化学发光法,或是酶联免疫法,本文便重点对不同免疫检验法效果做了分析。

关键词:不同免疫检验法;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患者肝细胞病变,但病毒不断的复制、长期的存在,导致肝细胞膜上呈现抗原表达,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需要仔细辨认,进而出现一系列反应[1]。

对于免疫功能健康的人群,当免疫系统被激活之后,可以有效识别乙肝病毒,通过攻击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将病毒清除,患者表现为急性乙肝;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病毒可以被清除,但并不彻底,进而表现为肝细胞被反复攻击,形成了慢性乙肝;另有部分人群,其免疫功能正处于耐受状态,机体无法识别病毒,也不会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仅表现为携带病毒[2]。

但无论患者处于哪一种状态,都可以通过对血清标志物的免疫检验来确定。

一、常见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主要包括3对抗原抗体系统,但实际上有一种很难检测出来,即核心抗原HBcAg,为此其他的标志物也统称为“两对半”,这也是最为常用、普及最广的指标。

以下五种中只要有一种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可说明受检者乙肝病毒感染。

(一)HBsAg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抗原性非常复杂,若从血清中检测出HBsAg,可考虑早期乙肝,可能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续存在,这是因为肝细胞仍然具备复制HBsAg的能力。

那些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血中存在HBsAg的人群,便是病毒的携带者,可能几年、几十年乃至终身都无临床表现,部分则在机体平衡环境被打破的情况下发展为急性或慢性肝炎[3]。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是目前国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 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只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

能够分辨受检者是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他疾病,例如乙肝后肝硬化,乙肝伴有肝癌等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就是过去人们经常说的“澳抗”。

“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它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以称为“澳抗”。

乙肝病毒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个外壳。

这种外壳,是一种蛋白质,它就是“表面抗原”。

它的出现,标志着有乙肝病毒存在。

所以,如果化验时“表面抗原”阳性,就表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侵入了人体,人体就会产生抵抗它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是一种蛋白质,就称为“抗体”。

抗体对人体有保护能力。

人体产生了“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现在许多人接种了“乙肝疫苗”,于是体也会产生“表面抗体”,检查“表面抗体”,也会阳性。

这时,你反而希望“表面抗体”最好是阳性,这就标志你注射的乙肝疫苗,接种成功了,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

3.e抗原(HBeAg):e抗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它可以判定传染性的大小。

如果检查时有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复制活跃,血中带毒量大,传染性强。

所以,e抗原阳性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4.e抗体(抗HBe):检查时发现了e抗体,表示乙型肝炎相对好转,给病人带来的是一个好消息。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二、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
临床上常用NAP积分来鉴别白细胞异常增高的疾病,如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前者减低,后者升高)。
NAP积分也可以作为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及支原体等非典 型病原体感染的指标之一,在细菌感染时NAP积分增高明显, 而病毒及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时变化不明显或稍增高。
二、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
NAP是一种细胞内水解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 是粒细胞功能的标志酶之一,测定其活力的高低对于某些疾病 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参考价值。
经过HE染色等处理,用显微油镜观察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根据每个细胞质内颗粒多少分成5级,分别为0~4分。健康人 NAP活性较弱,阳性率约为10% ~40%左右,积分值40 ~80分。 当发生感染或其他炎症反应时,可促进粒细胞释放入血,并 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及吞噬杀菌功能,使中性粒细胞 NAP积分增高。
(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 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 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 表现。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 细胞升高。
三、近年开始临床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一)降钙素原(PCT)
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 2011年的“欧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管理指南”中推荐PCT可
以用于评估CAP患者的病情,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 我国2012年制定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提

乙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当前国内最惯用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
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当前也能到达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
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标志。因为其在血
普通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一样时存在,若同时检 出,可能为抗HBs产生早期,或属于不一样亚型HBV感染,或由 HBVS基因变异所致。
乙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6页
• HBVS基因发生变异, 使得其原来甘氨酸被 精氨酸替换时, 可致a决定簇抗原性发生改 变, 使机体产生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 且 可引发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 和抗HBs,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有自然变 异和逃防止疫变异, 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 位, 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 这些变异 有利于病毒携带状态连续存在
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
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连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
HBsAgHBV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
肝细胞仍能不停地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 HBsAg 已消, 抗
-HBs 尚未出现;(3)无症状 HBsAg 携带着。 5-10%
(1)既往感染过 HBV;(2)急性 HBV 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
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 感染已过;②抗 HBs 出现前的窗口

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乙肝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γδT细胞在乙肝肝炎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乙肝肝炎患者末梢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γIL-17γδT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IFN-γ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并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

IL-17是一种由γδ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γδ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T细胞亚群,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同时也参与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本研究旨在探讨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与病毒蛋白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乙肝肝炎的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收集乙肝肝炎患者的末梢血样本,分离PBMC,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IL-17γδT的表达水平。

同时,收集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HBeAg和HBeAb的检测。

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IFN-γIL-17γδT与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乙肝肝炎患者PBMC中IFN-γIL-17γδT 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HBeAg/HBeAb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即,IFN-γIL-17γδT的表达水平越高,血清中HBeAg的水平越低,同时HBeAb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这一结果表明,IFN-γIL-17γδT的活化可能与病毒抗原HBeAg的清除和抗体HBeAb的生成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IFN-γIL-17γδT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也存在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

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

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

在慢性HBV感染,外周血中针对所有HBV抗原的T细胞应答与急性肝炎时相比较明显要弱,肝组织中可检测到有T细胞应答,但应答率亦较低。

当慢性肝炎出现急性发作时,随着病毒复制活跃,血循环中HBV DNA和HbeAg大量增加,机体针对病毒衣壳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出现增强,但此时由于HbsAg浓度无明显变化,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T细胞仍较弱。

这表明针对病毒核衣壳的II类限制性TE细胞应答可能依赖于衣壳抗原一定阙水平的表达,而病毒包膜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由于持续高水平的HBsAg的存在受到抑制。

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针对HBV包膜、衣壳及多聚酶的多个表位的多克隆性HLA-I类限制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答。

目前已确定的CTL表位大多为HLA-A2限制的。

不同患者的CTL应答所识别的病毒抗原表位有所不同,大多数都可识别核心18~27,包膜183~191,250~258,335~343和多聚酶455~463的表位,少数识别其它表位,说明对HBV 的CTL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到目前为止,在核衣壳抗原上只发现了一个HLA-A2限制的CTL 表位,而HBV包膜抗原中有11个识别表位,多聚酶有5个,与II类限制性CD4+T细胞应答正好相反。

所产生的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强烈的CTL反应可能与包膜抗原的强亲水性有关。

一些CTL识别表位常常位于与病毒特异性功能有关的病毒氨基酸序列中。

如核衣壳141~151位点与HBcAg定位于胞核以及mv基因包装信号有关,该位点同时又是HLA-A51和HLA-AW68限制的CTL的识别表位:又如HBV包膜250~269位点与HBsAg跨膜有关,同时又是HLA-A2限制的细胞表位。

CTL识别表位与病毒特异性功能相关序列一致的现象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病毒的这些CTL识别表位在机体的免疫压力下发生变异从而逃避免疫清除,这种变异也势必影响病毒的生活周期。

急性HBV感染者对HBV所有抗原均有强烈的CTL 反应,而慢性持续感染者常常仅呈现微弱的甚或检测不到的病毒特异CTL反应。

1.2. 体液免疫应答对HBV包膜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的。

由于抗HBV包膜抗原的抗体通常是在急性肝炎恢复期或病毒己清除的病人中检出,而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呈阴性,故认为其与循环中的病毒清除有关。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这种抗体与游离病毒颗粒形成复合物或阴断病毒侵入肝细胞而实现。

可见抗HBs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HBc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c可通过T细胞依赖和非依赖两条途径,这是因为HBcAg可直接结合或交叉联结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上激发免疫应答,从而无需T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

而HBeAg刺激机体产生抗me则必须有T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

在T细胞水平,HBcAg和HBeAg有高度的交叉反应性,说明T细胞无需蛋白构型来保存其抗原结合部位。

在HBV感染时,产生抗HBc和抗HBe的应答应是相互独立的,由于T细胞对HBcAg和HBeAg交叉识别,抗体应答的差别源于B细胞水平。

由于抗HBc 的产生有T细胞依赖和非依赖两条途径,因而HBV感染者多能产生高滴度的抗HBc。

HBV感染的急性期以IgM为主,亦有IgA类,这两种抗体的共同特征是均为由J链联接的多聚体,可能是急性病原体感染以出现这种大分子量抗体为主的共同特性。

慢性期以IgG为主。

抗ifBe 出现较抗HBc晚。

一般认为针对HBdg的体液免疫应答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但动物实验表明被动注入抗HBe对黑猩猩有保护作用。

乙肝患者出现e系统自然转换时,常出现一系列免疫功能改变,包括一过性的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及HLA表达和干扰素产生减少,血清免疫复合物阳性等,e抗体出现后恢复。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2.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apetitis B Surface Antigen,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

HBsAg的抗原性较复杂,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族"a”和致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z和ayw。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z-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

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人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己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1之间。

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ng/ml。

我们发现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

但有少部份m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

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

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z、ayw和ayr。

这些决定簇主要处于第124~147位氨基酸序列中,经半脱氨酸的二硫键作用形成两个环,第一环由124~137位氨基酸构成,第二个环由139~l47位氨基酸组成。

a决定簇主要存在于第二个环上,此肤段高度保守,其中几个甚至单个氨基酸的变异就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尤其是第124位和147位氨基酸的半脱氨酸被丝氨酸替代,将破坏构型的稳定性。

第142位脯氨酸被异亮氨酸替代,形成的疏水链将妨碍肤环的转折。

因而个别关键的氨基酸的替代变异,足以改变HBsAg的构型,从而改变其抗原特性。

a 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样,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

如S 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

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

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ng/III1,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己很受局限。

血清HBsAg 仅为HBV感染的标志.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2.抗HBs(HBsAg)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lOmlu/ml抗HBs为表明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

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2.3.HBeAg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

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

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ff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 或HBV DNA可表现为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