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易》圜道观对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的影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圆运动是物体在一个轨道上做匀速运动,它在古代中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古中医学认为,圆运动对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中医学的角度解读圆运动,并探讨其在保健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古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内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制约,这种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发现了圆运动对于人体的益处。
首先,圆运动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气机。
古中医学认为,气机调节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圆运动的循环性质可以促进气体在人体内的流动,增加气机的畅通。
这有助于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其次,圆运动有助于舒缓情绪和减轻压力。
古中医学认为,情绪的失衡是导致身体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圆运动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减轻紧张和焦虑。
这是因为圆运动时,人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古中医学还发现,圆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保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它能够为细胞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有效地排除体外。
圆运动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细胞代谢水平,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此外,圆运动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古中医学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圆运动可以锻炼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同时,通过保持平衡动作,圆运动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减少跌倒和意外伤害的风险。
在古中医学的实践中,圆运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疾病治疗中。
例如,古代的气功练习中常常包括一些循环性的动作,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练习通过圆运动的方式调节身体的气机,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一些特定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疼痛,也可以通过圆运动来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
周易文化论文
安阳观观的周古易韵文之化光有感系院:机械工程系专业:机电一体化二班姓名:亓瑞军学号:************安阳的古韵之光—观周易文化有感《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髓部分,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用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
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
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拔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可以说,周易学是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周易的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
太极图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说法不一。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杰作。
太极图形说明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面发展到极点。
与其相对的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同步变化了;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这样以点带面,透过现像看本质,通过微观了解宏观,然后再从宏观同的角度做出决策。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思维。
周易是历代伟大先哲总结千年民族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从选修了这门课开始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抽空就在网上查查有关《周易》的解读,有空也在图书馆看看周易方面的书,正是春暖花开、春夏交替的季节,体味着《周易》所讲的自然法则,看着窗外栩栩如生、绿色充裕,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保留有经络知识发生的早期认识,可以窥测其从早期逐渐向理论成熟时期的发生路径。
在我们言说经络理论时,应当对《内经》中该理论发生过程有所知晓。
一、《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1.解剖知识为经络理论建构的出发点《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发现、经络理论的形成,“解剖学知识”的参与是不争的事实。
如《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皆有大数。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在《灵枢·血络论》及《素问·刺腰痛论》的相关原文均能明确地告诉人们,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应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内经》中常用“脉”“经脉”“血脉”等属于解剖学概念予以表述的缘由。
2.临床经验是经络理论建构的基础临床实践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内经》构建所有生命科学知识的基础,经络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如《灵枢·经脉》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血络论》中的“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以及《素问·刺腰痛论》所记载的“刺解脉……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内容,无一不是临床实践知识在经络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实际记录。
早期文献记载涉及四种古老的医疗手段:灸法、砭术、导引术、刺法,而人们当时认识的经脉则是这几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和基础,正因为《内经》中的经络理论逐渐趋于成熟,所以这一认识体现得尤为明显。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先天精气宝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气血运行乃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根据生物学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
例如:人的呼吸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进行的。
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通道,通道则是经络。
如果经络不通即将於阻形成疾病。
例如:血瘀滞到心脏就是心梗,肺气不通就会导致肺部的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形成肺癌。
肾主纳气,如果经络不通,无法收敛,固摄不住肾脏中的精液,精液不足,无法转化成血液,会导致肾脏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导致瘫痪。
在人体静止时,血液归于肝脏收藏,如果经络於阻,血液回不到肝脏,会导致肝血虚,血压不正常,心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脏疾病。
所以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及,会导致五脏六腑受损直至功能瘫痪,导致人体机能死亡。
所以补气补血很重要,经络畅通把气血运行起来更重要有很多人听到这,可能会非常害怕与矛盾,那我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是不是应该吃点补药?但是很多人想吃补药又不能吃,吃了就胸闷,那就补血吧,补了胸口又疼,手脚开始肿胀。
那可怎么办这就是难的一点。
所以补气之前先理气,补血之前先化瘀。
女同志生完孩子就会形成血虚,体内还有淤血,所以产后病人补气补血的时候一定注意偏方赝方不能治大病,行气活血才能补血补气,不要走直接的路线,气血是对立阴阳的关系,用药一定要讲究动静结合,气血要补更要运化,怎么运行:1)注意情绪的调节2)肝脏的疏泄功能的调节是最重要的。
人有精神老变少一定学会自我调节,一定经常点按血海、膈腧穴( 7胸椎旁开1.5寸)这样才能使气血运行的畅通。
所以服用封阳口服液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因为封阳口服液的配方讲究君臣佐使的,里面含有补血的当归、枸杞,还有补气、通经络的黄芪、白术、人参。
只有调补才能得到健康,如果只补不调,则会出现虚不受补,出现出血等不良的症状。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叶贤(kf701) 排版 目录 整理 己丑年于合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枉此生
内容目录
内容目录.......................................................................................2 医家小传.......................................................................................7 全书概要.......................................................................................8 本书读法次序...................................................................................9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总目..........................................................................10 原理上篇......................................................................................11
导言.......................................................................................11 目录.......................................................................................11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11 阴阳.......................................................................................12 五行.......................................................................................13 五行相生相克...............................................................................14 六气.......................................................................................15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16 十二经圆运动图十二经名词的说明.............................................................17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18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19 大气运动图说...............................................................................21 古方上篇......................................................................................23 导言.......................................................................................23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23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4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6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26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6 荣卫的意义.................................................................................28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8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8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9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29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0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0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1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1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2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32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35 温病本气篇....................................................................................36 导言.......................................................................................36 温病的意义.................................................................................37 病在荣卫...................................................................................37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主要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病方法,其中强调了“五行”和“脏腑”的概念,以及“气血”的运行和“阴阳”的平衡。
这本原著被认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主要是以圆形运动为基础,将人体内部的脏腑和气血运行比作一个圆形的运动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五行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它们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五行属性,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中,脏腑的五行属性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使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针灸、中药、推拿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强调五行和脏腑的概念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还强调了气血的运行和阴阳的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它们在人体内部不断地运行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气血的运行,使其达到一个畅通的状态。
同时,阴阳平衡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调整阴阳的平衡,使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中,还介绍了许多中医的基本治病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针灸和中药。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则是通过口服中药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中有详细的介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著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五行和脏腑的概念以及气血的运行和阴阳的平衡,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与气血理论。
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指人体内外输送气血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
经络系统的走向与组织器官的分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通道网络。
经络理论强调了经络的畅通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诊断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经络的畅通情况。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畅通,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经络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气血理论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血为养。
气血互相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血的运行不畅或质量不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的概念在中医中非常重要,它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温度、凝聚、上升和下降等性质,贯穿于全身的经络中。
气的运行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向。
升阳降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原则。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主要由气所化生,通过经络运行,为全身各个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气血的协调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疼痛和疾病。
三、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应用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师通过切脉、望舌、询问症状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经络与气血状况,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师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调理经络和调节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节器官的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体内经络系统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气血的流动。
经络学认为,气血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因此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气血运行的奥秘。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筋膜、血管、神经等组织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它传导着气血等生命能量。
二、气的作用与运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量,也是经络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行主要通过经络完成,不仅可以运行全身各个脏腑器官,还通过穴位与外界相互联系。
正常的气运行保证了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维持了人体的健康。
三、血的作用与运行血是人体内养分和氧气的载体,也是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物质之一。
血的运行同样依赖于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血行来补充和输送身体所需的养分和氧气,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带回肝脾等器官处理。
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
四、气血的相互关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气血的相互关系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气能推动血的流动,而血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力。
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气血充足并保持畅通,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反之,气血瘀滞,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五、经络的运行规律在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中,经络的运行规律被总结为阳调阴顺、顺则不痛、痛则不通。
这意味着经络的气血运行应该以阳气为主,阴阳相互协调,并保持经络的通畅无阻。
只有当经络通畅无阻时,气血才能正常运行,人体健康才能得以维持。
六、调理经络的方法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其中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理、按摩推拿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机、消除病邪等手段,从而达到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效果,进而维持人体健康。
经络中的气与血
经络中的气与血本文引用自郭原《经络中的气与血》引用:郭原的经络中的气与血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如《灵枢. 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此外中医还发现了人体内经络气血多少的遗传规律。
以上内容似乎不仅仅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的,还需要有大量严谨的特殊试验方法才能得出以上结论。
如此大量而严谨的实验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为什么现代人不能复制出来以上的实验内容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一、古人是用顶眼看到的经络气血运行状态顶眼就是用脑屏或松果腺的视觉功能来观看普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有些像现代的X光机。
有些人还具有彩色透视功能。
说古人用肉眼看见经络的状态有如下依据:1)古书中的直接记载《灵枢. 骨度》说:“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另外《奇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查之”。
2)现代有透视能力人的描述在前一个阶段的经络研究中,曾有人利用具有透视能力的人观察经络。
3)普通人用肉眼看不到经络4)古书中的间接记载《灵枢. 经脉》中记载的手三阴经均起于胸腹,而这种起于胸腹的经络感传是不能用现代方法诱发的,只能是用顶眼观察到的经络自然循行状况的真实记录。
《灵枢. 五十营》记载的:“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只能是观察得到的。
那么古人用顶眼到底看到了些什么?经过研究整理资料后我们发现有如下内容:1)流动着的经络是一条亮线如果经络处于关闭状态,即便是具有透视功能的人也看不到经络。
只有经络处于开放或流动状态,具有透视功能的人才有可能看到经络是一条亮线。
作为一条亮线的客观指标应当具有亮度和宽度两种类型。
正如《灵枢. 骨度》说:“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其中浮(明显)、坚(坚挺)、亮(明亮)是气盛的表现,反之沉(不明显)、软(疲软)、暗(灰暗)是气虚的表现;而亮线的大小反映的是循经血液流动量的多少。
易经平衡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易经平衡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易经》平衡观对中医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三个功能。
一是《黄帝内经》高度强调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黄帝内经》在功能方面高度发展了《易经》的平衡观,《黄帝内经》高度强调“阴阳密、精神乃治”;在病理方面,《黄帝内经》强调,“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是《黄帝内经》高度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黄帝内经》不仅强调人体没在平衡,尤其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黄帝内经》认为,大自然有充分的自衡能力,如生态的稳定自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人体的自稳、自衡能力也是惊人的,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平衡与心理上的自我平衡。
这种自我平衡是通过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脏器之间的生、克、乘、侮以及经络之间的气血多少来实现的。
三是《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总结了人与自然阴阳气化的平衡规律。
《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通过胜、复、郁、发气化规律总结了自然界的平衡机制,并以天道、气化、物候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了人与自然相应的平衡机制。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表明宇宙气化之间是互相平衡的,太过的要被另一种气制约,不足的受另一种气相助,从而使自然界的气化保持相对平衡。
总之,《易经》的阴阳平衡观渗入了《黄帝内经》对人体的阴阳平衡大自然的平衡做了理性阐述。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研究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其中,气血运行和穴位理论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气血运行的概念在中医经络学中,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指呼吸中的脑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人体自身产生的气血,具有推动机体生化活动的作用;血指外界摄入的氧气、营养物质和人体内部形成的血液,它们在经络中运行,并通过经络与脏腑组织相连。
气血的运行具有循环性和营养性,同时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二、气血运行的路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是连接脏腑器官、肌肉、皮肤等组织的网状系统。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八奇经脉;络脉是经络的支脉,分布在整个身体表面。
气血通过经络在全身运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路径与人体脏腑器官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根据经络学理论,经络的流向分为经脉和络脉两个方向,经脉主要流向脏腑,络脉主要分布在肌肉和皮肤组织上。
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维持了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和营养供应。
三、穴位与气血运行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通过按压、针刺等方式来对经络进行调节。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穴位是经络的密集部位,是气血的交汇点和调节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穴位的位置是经络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经络学理论,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经脉分布,并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调节气血的运行。
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肝胆疾病可以选择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可以选择在足太阴肾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
穴位刺激的方式主要有按压、针刺、灸疗等,不同的刺激方式对经络的调节效果也有所区别。
四、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认为,气血的充足和运行畅通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医经络理论打通气血通道促进健康循环
中医经络理论打通气血通道促进健康循环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体内部经络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经络被看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循环的良好与否。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理论中的气血循环以及如何通过促进气血通道的畅通来提升健康。
一、气血循环的重要性气血循环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气和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过程。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血则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载体。
正常的气血循环对于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保证全身组织器官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活动。
同时,气血循环还能够调节体温、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并参与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
因此,打通气血通道、促进良好的气血循环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二、中医对气血循环的认识中医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河流的畅通,畅通的河流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供应,从而保持河流流动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样,经络的通畅与否也决定了气血运行的顺畅与否。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气血运行畅通的标志是九窍通畅和脉搏有力有规律。
九窍指的是人体九个开口,包括两耳、两目、两鼻、一口和二阴。
只有当经络通畅时,这些九窍才能充分通达。
同时,脉搏的有力有规律也反映了气血的运行状况,脉搏弱或无力可能意味着气血不畅。
三、促进气血通道的方法1. 食疗调理: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一些食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通道的畅通。
例如,生姜、蒜、红糖等具有温热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黑豆、黑芝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有助于补血。
2. 中医按摩:中医经络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促进气血循环的一种手段。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推拿、拨罐和艾灸等。
这些按摩方式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运行,达到促进健康循环的效果。
3.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在气血调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药可以活血化瘀、益气固表、补肾壮阳等,从而促进气血通道的畅通。
在使用中药前,需要咨询中医师的意见,避免因错误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山旮旯里聊中医〈五〉经络、气血与运气上篇
山旮旯里聊中医〈五〉经络、气血与运气上篇五、经络、气血与运气上篇前边我说过,传统中医是通过“实证”认定事实的,现代医学是通过“证实”认定事实的。
二者看似截然不同,其实并不矛盾。
这是两者的着力点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但是都很科学。
传统中医讲究的经络、五运六气,现代医学基本“缺如”。
传统中医讲述的气血,与现代医学定义的气和血也大不相同。
一个人对西医越清晰、对中医就越迷茫,这其实并不奇怪,在我看来很正常。
毕竟,让人凭空承认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确确实实是涉嫌强人所难。
现代科学人士不理解传统中医的诸多重要学说,其原因是传统中医自己在自我推荐和自我介绍中犯了双重错误。
错误之一是传统中医丢失了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看家绝技,不能用实时现场操作证实传统中医所说的相关内容的存在。
错误之二是传统中医“一意活在过去、死不与时俱进”、厚古薄今自恋、拒绝传统中医科学化进程。
有此两点,传统中医不辱自辱、不危自危,实不关人情厚薄世态炎凉外因。
不以这两方面着手,传统中医就很难从舆论困境中走出来,丢失的脸面就很难捡起来。
对此,传统中医界的大佬们一定会很不以为然,他们会说,你哪个学院毕业?你的师父是谁?你是什么学历?你有什么文凭?你是哪个流派?经方派?症治派?火神派?水神派?攻下派?补益派?……一个草根人物,竟敢干予医政、妄言是非,真真是反了天了!你谁呀!你以为你谁呀!你够格吗?若真逢此责问,老李唯有唯唯诺诺、诚恐成惶。
老李头啥也不是,啥都不懂,啥都没有,啥都不会。
老李只是一个传统中医的民间爱好者而已。
惭愧!自愧形秽!不过老李于经络、气血、五运六气之节段上稍有些许阅历,还望恩准献丑,给老汉我一个自取其辱的机会。
愿意看的请往下看,愿意听的请往下听!厌听的,您请便!我要说的是:传统中医涉及的经络、气血和五运六气等问题,其实不需要费大力气做出大动静,简单的直白的朴素的“实证”即可以让一个外行人看明白听明白弄明白。
比如经络。
从现代科学上讲,手臂上的神经和腿膝上的神经是不同组的,是相对独立的。
天人解三:经络偱行与一气周流
天人解三:经络偱行与一气周流《天人解》后四个小节主要讲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我不会用针,都是用药,但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针灸、按摩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就像一个通路一样,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经络可以理解为人体一气周流的路径,但没有具体的组织结构。
如果说血管是公路、铁路,经络就像飞机的航线,有具体的走向,但没有实体的通道。
气血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航线。
针灸治病,实际上是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病人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
所以,想用针灸治病,首先自己气感要好,要会调气,光用针不会调气,效果不会好。
其次对经络循行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清楚它是怎么走的,有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是祝华英道长,在练功时进入胎息状态,对人体的经络循行的一个体验,就把它写出来了。
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十二经络的循行完全是周流不息,和一气周流的模式是一样的。
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师,你要对经络的循行很清楚,《内经》讲的经络循行,我觉得就是古代先贤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或是功态下,对自身的一种反观内照,是自己体会观察到的,真实而准确。
如果我们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就根据《内经》的所讲的经络循行的线路去用针,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气周流怎么和针灸结合,同样是注重中土,土枢四象。
我认识的这个老师,他说以前,也是按照历代的著作,哪个穴位治什么病,用什么手法,要记很多东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穴位组合,治某一个病,感觉很累。
后来他看了我的书,也看了《四圣心源》,他突然发现,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取穴就很灵活了,手法也是随心所欲,不需要刻板地去记某一个穴位治哪一个病。
他说脾胃不好,先调脾胃这两块穴位,或补或泄,然后觉得病人属于阳虚,木气不能升达的,就在肝经肾经用一些补法,相反有肝气郁结的,就用泻法,目的也是让一气周流起来。
中医经络学疏通气血循环
中医经络学疏通气血循环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对经络的疏通,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和阴阳,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经络学的起源与发展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医药典籍。
在《黄帝内经》、《灵枢》等经典著作中,已经有了关于经络的论述。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的发展,经络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穴位组成。
经脉是人体内的主要通道,贯穿全身,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络脉则是与经脉相联系的分支,与经脉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穴位是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能量和物质、调节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等。
通过经络,气血得以流动,营养物质和氧气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经络疏通的方法和技术中医经络学强调通过疏通经络来调节气血循环。
常用的经络疏通方法有按摩、针灸、艾灸等。
按摩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脏腑功能。
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经络,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艾灸是将艾绒燃烧,发挥温热作用,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除了传统的手法,现代医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经络疏通技术,如电针疗法、光针疗法等。
这些方法结合了中医经络学和现代科技,可以更精确地疏通经络,达到治疗效果。
四、经络疏通的应用领域经络疏通是一种非常广泛应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对应的脏腑,经络疏通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调理。
在内科方面,经络疏通可用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
在外科方面,经络疏通可以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加速康复。
在妇科、儿科等专科领域,经络疏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经络疏通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通过定期疏通经络,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
圆运动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形式运动,它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解读圆运动对人体的好处以及适宜的做法。
首先,圆运动对身体的益处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圆运动能够调和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的充盈。
这对于调理人体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圆运动还能够改善人体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放松和愉悦,有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圆运动方法。
根据中医的理论,圆运动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一般来说,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是非常重要的,过轻或者过重的运动对身体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运动时间的安排和频率也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合理设置,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或者过于疲劳的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圆运动的注意事项。
中医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宜急于求成。
在进行圆运动时,应该注意保持呼吸平稳,姿势舒适自然,避免过度用力或者造成关节损伤。
此外,饮食和休息的调控也不可忽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运动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圆运动作为一种古中医学形式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圆运动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提升免疫力,改善心理状态。
然而,我们在进行圆运动时也需要注意适当的运动强度、时间安排和频率,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意事项。
只有这样,圆运动才能够发挥最大的益处,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增添光彩。
经络系统和气血运行
经络系统和气血运行
吴善龄;霍崇儒;冷静
【期刊名称】《人天科学研究》
【年(卷),期】1999(008)005
【总页数】1页(P43)
【作者】吴善龄;霍崇儒;冷静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1
【相关文献】
1.试论《周易》圜道观对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的影响 [J], 罗桂青;李磊
2.智慧中华医药大会经络理论论坛在京举行——经络生命内环境调节系统学派形成[J],
3.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识(之一)经络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J], 肖娴
4.经络的长度和气血运行速度经络的研读 [J], 张国仪;李云钦
5.经络系统和气血运行 [J], 吴善龄;霍崇儒;冷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脏腑理论与_圜道观_
2013年第33卷11月第11期河南中医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 2013Vol.33No.11收稿日期:2013-05-21作者简介:罗桂青(1984-),女,广东汕尾人,学生。
脏腑理论与“圜道观”罗桂青,李磊(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摘要:循环往复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便是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格式的模拟,具有整体圜道循环的特点。
圜道循环的系统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
在《周易》圜道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采用五行哲学来阐释人体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并将五脏配属五行,构建了一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五脏系统,五行相生相克的圜道思维方式也因此体现在脏腑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为脏腑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脏腑理论;“圜道观”;《周易》;《黄帝内经》本文引用:罗桂青,李磊.脏腑理论与“圜道观”[J ].河南中医,2013,33(11):1836-1837.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1-1836-02《黄帝内经》采用由外揣内的思维方式,将人体结构以及阴阳气血的功能表现分为五类,分属五脏,再与五行相配属;各行之间环环紧扣,相生相克,五脏因此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脏腑学说也因此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理论体系的构建明显受到了《周易》圜道观的影响。
“圜道”意为循环之道,指宇宙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等发展变化有着周而复始的循环特性。
圜形运动是生命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基本形式,自然界中日转星移、寒热交替、冬夏往复以及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等周期性的变化都展现了宇宙生命周而复始的圜形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和生命变化也是如此。
《周易》认为,天地运动和生命变化都具有永恒循环的规律性,此即为“圜道”。
圜道观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一门特殊的中医学科,气能道经络疗法
⼀门特殊的中医学科,⽓能道经络疗法qi⽓neng能dao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这种东西的存在,⽆不是精神者在思维作⽤静观下得来的总结概论,并加以推理演算认知到⼈事物间合乎情理性的存在。
同时,也有⾮合理性的谬论。
存在与否都有道理,并进⾏再次的推演得出正反(⿊⽩、善恶)两⽅变化后的结果,从⽽总结完善了某些规律。
在找出有益的结果之前,道路的正或偏,能减少⼊偏⾛弯路的可⾏性,给⾃⼰带来最有益的结果。
中医学,是⼀门特殊的学科,是华夏智慧的结晶,是造福⼈类社会⼯程学的好⽅剂药。
中医学有两⼤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这两个思想。
这⼆个特点的融合能让从医者找到问题的根本,能有效地为⼈类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弯路,直奔中⼼主题。
⽓能道经络疗法每⼀论点都围绕整体观进⾏,先建⽴⼈天混化的能量布场。
然后开通三关四⽥的储备库,让天⼈真正合⼀。
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整体性,时刻体现在⽓能道经络疗法的每⼀论点中,⼈在⽓中,⽓在⼈中。
⼈是宇宙⾃然的⼀份⼦,融⼊并拥有宇宙⾃然,兼善调⽤宇宙⾃然能量作⽤⼈体,是作为每⼀位⼤医者必所思考和将要发挥运⽤的⼒量源泉。
《素问·六节藏⽓论》“不知年之所加,⽓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矣。
”⽓能道功夫⼿法的灵活运⽤,在知晓“⽓”这种物质的特性情况下,⼈体的虚实与盛衰,年龄⽼少的不同,体质的偏差异性,⽆处不在的告诉医者,病患根本性的问题出处在哪⾥。
天、地、⼈,三者的变化微妙都是悄悄的在发⽣转变。
《素问·天元纪⼤论》说明⽓在天地⼈的转化,“天有五⾏御五位,以⽣风、寒、湿、暑、燥,⼈有五脏化五⽓以⽣喜、怒、忧、思、恐”。
⼀年四季划分,春、夏、长夏、秋、冬,故有五位五地五⾏,配合五脏情志,以此⽽来的“天地⼈”的微妙变化,上医明此道,畅通周⾝⽓场,和调⼈与⾃然的沟通。
⽓,流通宇宙⼀切万有物质与精神内在,因有⽓机的运⾏显⽰了⽣机,显⽰了⽣长收藏的果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具有 永恒循环 的规律性 。 《 易经 ・ 泰》 九 三 中说 : “ 无平不陂 , 无往不复。 ” I t 1 ¨ 《 易经 ・ 复》 中说 : “ 反复其 道, 七日 来复 。 ” n 《 易传 ・ 系辞传下》 中说 : “ E t 往则
月来 , 月往则 日 来, 日月相推而 明生焉 。寒往则暑 来, 暑往则寒来 , 寒暑 相 推 而 岁 成 焉 。 ” n 循 环 往 复
中医文 献杂 志
・学术探讨 ・ 来自易 》 囤 观 香 港 大学 中医药 学院 罗桂青 李 磊
摘要 : 本 文探讨 了《 周易》 圜道观对 经络 气血运行理论 的影响 , 认为. 正是在 《 周 易》 圜道观 的影响 下, 《 黄帝 内经》
确立 了气血循环 运行 的基本理论 , 把 十二经脉 的气血循 环流注作 为经络 系统的主体框 架, 从而在传统 中 医理 论的整
易》 圜道思维的印记 。
十一脉
,
经络理论的起源 已不可考 ,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
基金项 目: 科 技部基础性 工作专 项“ 中医药古籍及地方志文献整理” ( 编号 : 2 0 0 9 F Y 1 2 0 3 0 0 )
一
2 7 —
从十 一脉 到十 二脉
手太 阴至足厥阴而复出手太 阴 , 周而复始 , 永 无休
阴阳相贯 , 终 而复始 , 循环往复 , 如环无端 , 十
二经 脉的气血流注理论 明显受到 了《 周易》 圜道 思
维 的影 响 。
经 络气 血循 环 流注 的 意义
《 周易》 的圜道 思维 中蕴含 着 动态 的 时 间概 念。圜道的运动只有时序 , 没有始点 , 也没有终点 , 事 物 的 发 生 发 展 因此 表 现 出特 定 的 周 期 性 。经 络 中气血 的循环流注 同样有着周期性 的盛衰开 阖变
行调节。
内在通道 , 循环流注 的十二经脉构成 了《 黄帝内经》 中经络学说的主要框架 。 把十一脉发展为十二脉 , 其重要意义并不是只 在于增加 了一条经脉 。十二经脉概念 的形成标志 着古人思维方式 的进步和整体观念 的成熟 。手脉 成为六条 以和足脉 的数 目一致 , 而且 和足脉同样按 三阴三阳分类 , 这样手足经脉之间就有 了共通的内 在联系 , 因此可 以比类相附而成为一个整体 。相对 称 的手足三 阴三 阳充分地体现 了阴阳平衡 的对立 统一 思想 , 据 此可 以把 十二经 脉分别配属 十二脏 腑, 经脉系统便成为人体 内外上下 的联 系通道。十 二 的数字具有和十二地支相通的性质 , 能够表现出 循环往复的周期性 , 于是十二经脉 的相互衔接在解
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 , 《 易经》 中的六十四卦便是 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格式的模拟 , 具有整体 的圜道
循 环 的特 点 。
《 周 易》 中圜道循环 的系统观 和天人合 一的整 体观 突 出体 现 了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 思维 特 征 。 “ 圜道 ” 概念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思维模式 , 对 中 医理 论 的形 成 和发 展 起 了关 键 的作 用 。从 十二 经脉气血的循环流注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周
早记载经络的文献为 1 9 7 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 的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 、 《 阴阳十一脉灸经》 和1 9 8 4 年 湖 北江 陵张 家 山汉 墓 出土 的竹 简《 脉 书》 。其 中都只记载 了十一 条经脉 , 经脉的循行线 路也较为简单 , 没有脏腑属 络 , 并且大都是从 四肢
十一脉是经脉体系确立 的早期雏形 。 《 足臂十
一
脉灸经》 和《 阴阳十一脉灸经》 都把足经分为六条
经脉 , 手经分为五条经脉 , 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体 现 了早期 的天人合一观念 。手为 阳, 属天 ; 足为阴, 属 地 。天数为五 , 地数为六 , 天五地六为万物基数 , 因 此 以手 五 足 六 配 十 一 经 脉 。 十 一 脉 的 出 现显 然 是 古人把天干地支代数同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产物。 从整体上说 , 只用十一脉组成 经脉系统 , 在理 论上有着许多不完备之处 。首先 十一脉都是各 自 独立 的单条线路 , 各条经脉之间缺少必要 的联系。 另外 以天数五和地数六来分别命名手经和足经 , 在 十一脉 中构 成了两个互不关联 和难 以融合 的子系 统。更重要 的是 , 足臂十一脉和阴阳十一脉大多没 有把脏腑和经脉相联系 , 十一脉 的理论在整个 中医 理论体系中只不过是一个孤立的部分 , 无法进一步 对经脉的功能和作用作出深入的说明和解释。
经脉系统在 《 灵枢 ・ 经脉》 中有着详细 的叙述 , 其 主
要特征是把十二经脉按照一定 的先后顺 序连接 在 起 。十二经脉依次相连 , 组成了一个运行气血的
一
相输如环 。黄帝 日: 善 。此所谓 如环无端 , 莫知其 纪, 终而复始 , 此之谓也。 ” 。 。 这里是说营卫之气在
阴 阳脉 中 的运 行 上 下 相 贯 、 如环无端 , 并且能够 自
止。 《 灵枢 ・ 动输》 中说 : “ 营卫之行也 , 上下相贯 , 如 环之无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气 , 及逢大寒 , 手足懈 惰, 其 脉 阴阳之道 , 相 输之会 , 此气 之大络 。四街 者, 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 , 四末解则他从合 ,
从马王堆 帛书 中的 “ 十一 脉” 演变成 《 黄帝 内 经》 中的“ 十二脉” , 是经络学说的一大进步。十二
体构建 中起 到 了至关重要 的作 用。 关键词 : 周 易 圜道 中医 经络 气血运行
“ 圜道” 即循环之道 , 指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 着周而复始 的循环特性 。圜道观是《 周易》 主要 的 思维方式 。 日转星移 、 寒热交替 、 冬夏往复、 万物 的 生长化收藏等 自然界周期性变化展现 了宇宙生命 周 而 复始 的圜形 运 动规 律 , 因此 天 地运 动 和生 命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