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有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 (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 (有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了解简物候相关知识。

2.学会根据关键词语,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

3.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重点】学会根据关键词语筛选重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准确性。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20世纪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你还记得说明文的这些知识吗?①根据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常见的说明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常见的说明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②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④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2、自读课文3遍,勾画出不会读或难理解的语句。

3、给课文“读读写写”下的生字词注音,并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连翘()风雪载()途【答案】qiáo zài4、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本优秀的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学案展现了大自然中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这本学案的一些看法。

首先,这本学案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机会。

通过数字采集,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的习性、特点和分布情况,了解我们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让他们走进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其次,这本学案还是一本“知识库”。

它包括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生物的分类、遗传规律、生态平衡等。

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提升科学素养。

此外,学案中还植入了大量的科学史和实践案例,使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考究性。

最后,这本学案还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学案中设有小组合作、课堂活动和互动教学等环节,让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心灵沟通和合作精神。

这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总体评价方面,我认为这本学案是具有很高价值的。

它呈现了自然界的绚丽,解析了生命的奥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了他们的学科素养。

这也符合现代生命科学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立足现实、打破界限、开拓创新。

当然,这本学案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它缺乏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图像、视频等;学案的安排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冗杂和重复等。

不过,在总体来看,这些小小的不足不影响学案本身的重大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一本优秀学案。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多彩和丰富,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和规律。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案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观察力、动手实验能力等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学案来鼓励中学生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科学习中收获愉悦和风险综上所述,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案,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还具有趣味性和深度。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答案】C【解析】A.翘qiào—qiáo;B.载zhài—zài;D.簌shù—sù;故选C。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答案】D【解析】A.应为“销声匿迹”;B.应为“冰雪融化”;C.应为“采集种子”;故选D。

3.(2020·浙江杭州市·八年级)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答案】D【解析】D.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此题与“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的语境不符。

故选D。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含答案)【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1、给下列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②():风雪遍地。

载,充满。

③():每年都这样。

是,这。

④():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⑤():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后多用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4.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一、前置补偿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

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

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3、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5 大自然的语言有答案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5 大自然的语言有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一预习导航1.激趣导入: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简介作者3.给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4、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二、自主探究1.整体感知(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三、研读提升1.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精读6--10自然段。

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

看哪个小组讲的细致、准确。

(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提示: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片段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研究目标】1、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并认识了解自然。

2、理解“文字”比喻的含义。

3、了解全文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的“文字”种类。

4、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理清课文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研究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XXX(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自主研究】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uī cǎo lián tiān)连翘(lián qiáo)纬度(wěi dù)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蓑衣(suō yī)阻挠(zǔ nǎn g)忌讳(jì huì)悄然无声(qiǎo rán wú shēng)2、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轻盈飘逸的样子。

2)孕育:孕育生命,指生命的诞生和发展。

3)次第:按照次序,有条不紊。

4)载途:旅途,指人生的旅程。

5)销声匿迹:消失无踪,不再发声。

6)周而复始:循环不止,一再重复。

7)风雪载途:在严寒恶劣的天气中行进。

二、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两遍,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学法指导:1、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指导学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本文的说明顺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指导学生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3、本文语言既有说明文科学准确的特点,又具有生动性的特点,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一、导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然后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表演或组织讨论:- 图一是一位儿童在玩闹中,他正用非常开心的神情面对你。

你猜他是在做什么?- 图二是一位儿童带给家长一份外出旅行所拍摄的自然风景宣传册。

从照片上看,孩子拍自然风景时也非常开心。

你推测他在自然风景中做了哪些事情?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进行表演或进行讨论。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请同学们完成以下问题:A.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历史上有什么人和地理景观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2)对课文主题思考:“大自然的语言”,你如何理解?B.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1)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在讲述大自然的语言?猜谜语(2)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提供了我们生存的资源和美丽的自然环境。

(3)大自然的语言中,什么样的景观被称为“静语者”?大海(4)根据课文,我国哪个地区的风情景色多且各具特色?云南(5)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是人们用歌唱、作画、写诗等方式表达爱与赞美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力量的方式。

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形成一个小结,并将其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三、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按照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

2.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讲述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或者自然景观。

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诗句,然后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欣赏、解读或背诵:(1)春山一望通无尽,绿水长流总入江。

(杜牧《秋夕夜泊船瓜洲》)(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佚名《越人歌》)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选择的诗句进行欣赏、解读或背诵,并向全班展示出来。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它给予了我们很多的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语言,让其传递给后人。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XXXXXX中学(初二)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NO: 5课题:2.1大自然的语言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班级:初 ( ) 组别:组内编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 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结合课文,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2.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作诠释)(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举例子)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4)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作诠释)(举例子)3.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4.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miǎo lì qí苞灌谧涩吝啬犷
2.(1)高而远。

(2)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3)粗壮豪放。

(4)安静。

(5)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6)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1)只有……才……才(2)如果……就(3)但……但
4.翻译评论新颖洒脱表现感觉与情绪
《生命的欢乐》《遥远的吉他》《抒情诗的旋律》
5.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6.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7.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8.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使作者的灵魂得到净化。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热烈,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进文本和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有答案

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有答案

农安五中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阅读课时 2 课时设计者周广平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学习目标 2. 能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1.字词积累,物候常识的掌握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白说明的事理难点学习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说明顺序过程个性补改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2. 整体感知,明确说明顺序学习重点:1. 字词积累,物候常识的掌握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 (1890 — 1974) ,()人。

()家、()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字词积累1.生字(给划线字注音)、竺可桢萌发融化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酝酿风雪载途草长莺飞物候农谚刺槐悬殊孕育2.区别下边多音字。

连翘()——翘起()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错()——参差()3. 解释词语孕育:衰草连天: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花香鸟语:次第:销声匿迹:翩然:簌簌: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划分结构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四部分: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 自主探究:学生在书上标划即可。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四、小结:(略)作业: 1.熟读全文。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研究目标:1.积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2.快速搜索重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4.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5.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研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7.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研究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走进作者XXX(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开端研讨》、《物候学》等。

第一课时自主研究1.回顾说明文的有关常识。

①说明文可以分为和。

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③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等。

④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等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读准字音。

翩然簌簌连翘萌生草长莺飞孕育载途农谚XXX销声匿迹3.解释词义。

花香鸟语:次第:XXX:悬殊:风雪载途:翩然:年年如是:孕育:周而复始:籁籁:草木荣枯:衰草连天:销声匿迹:拓展探究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正确地筛选信息,团体掌控文意。

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5段)第三部分(6~10段)第四部分(11~12段)巩固晋升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属于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6~10段按照由到的顺序举行说明的。

标志词有。

第二课时自主研究1.选词填空。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清醒、XXX、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连续)开放。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八下5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师:通过听写,我感受到了咱们林东三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很愉快。

大家有这个信心吗?生(声音响亮):有。

师:好,上课。

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是什么?(屏显图片。

)生1:要下雨了。

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师:非常好,大雨来临之前,燕子、小鱼、蚂蚁的种种表现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了,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生3: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师:好,还有吗?生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这些都表明秋天来了。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和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和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一、古代农谚选粹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7-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三、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下列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农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四、品味语言的特点体会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4、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安五中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1
3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答案
4
第一课时
5
6
一、浙江绍兴;气象学、地理学
二、1zhú zhēn ménɡ rónɡ piān yùn sù nì shuāi yùn niànɡ zài zhǎnɡ yī7
8

9
10
hòu yàn huái shū yùn
2.连翘(qiáo)——翘起(qiào)
11
12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13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14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15
差异(chā)——差遣(c hāi)——差错(chā)——参差(cī)
16
3.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17
18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19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20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21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迷人的景象。

22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没有了声音,藏起了踪迹。

本文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23
24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5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三1、①(1—3)②(4—5)③(6—10)④(11—12)
26
27
28
第2课时
29
二、(一)朗读第一部分
30
1.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31
32
2.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33
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34
楚。

35
36
3.拟人和举例子。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预报农时的作用,大大增强37
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38
(二)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
39
40
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41
2.作比较。

把生物和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优点。

(三)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42
43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44
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45
次。

46
2.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47
3.不能调整。

48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49
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50
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51
(四)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52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3
三、深入探究
1.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
54
55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56
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57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58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59
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60
61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62
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63
64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65
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66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67
68
2.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⑴不能。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69
70
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1
⑵不能。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
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2
73
⑶不能。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
74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5
3.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下面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76
①不能改。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平常的说法;“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77
其中“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78
②不能。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欢
79
迎回家”的感情,亲切、熨帖,有感染力。

80
③不行。

“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簌簌地落下来”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81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82
83
三、拓展延伸
84
1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85
86
2.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环;战争和大量使用核能;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变化;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地87
球温室效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88
89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