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
第三章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 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
Y
Ⅰ Ⅱ C’ A’ A PPC2 Tw’ PPC1 O 图3-12 出口的贫困增长 Tw X
图形说明:
生产可能性曲线从PPC1向外扩张PPC2,意味着 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外移到A’,生产增加的 同时,贸易出口也因之得到增长,但是贸易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线在该国生产扩大、出口增加后发生变 化,从TW移至TW’,斜率变化即价格变化,结果 是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即单位出 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即消费 点从C下降到C’
二 、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和案例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 (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出口占世界销售很 大份额 3.需求价格弹性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一)三个条件: 1、国际贸易价格总是在提供曲线的交点上,而该
点需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即参与贸易国家的进 出口价值相等。 2、同时要求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 品恰恰是另一国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正好相 等。 3、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最大生产量) 和实现最大的福利水平。
(二)提供了价格的自动恢复机制分析
价格区域解释
A国用X产品交换Y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 B国用Y产品交换X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 A、B国进行国际贸易条件: 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10X换≥15Y B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20Y换来10X 则价格区域为10:15——10:20
价格区域图解
15Y 16Y 17Y 18Y 19Y 20Y
加入其他因素的相互需求
第四章 相互需求原理共23页文档
U2
Y
E2
U1
U0 Y2
E1 E0
S0
P0
S1
P1
T0
Y1
T0
S2
P2
T1
Y0
X
X2 X1 X0
0
T2
X
T0:出口S0P0(= 0X0),进口S0E0 (= 0Y0) T1:出口S1P1(= 0X1),进口S1 E1(= 0Y1)
提供曲线上的每一 个点都对应着一国在一 定的国际交换比率下进
T2:出口S2P2(= 0X2),进口S2E2 (= 0Y2) 出口的均衡数量
本,而外国商品的价格(价值)则取决于为得到这种商品而支付 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这样,外国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用与之 交换的本国商品的数量来表示。
而本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外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 可称为一国的贸易条件。
PX
T=
PM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T
贸易条件改善,每单位出口商品能交换更多的进口商品
提供曲线反映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贸易 双方对两种产品的供求状况,因此,可以用它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一 般均衡。
11
E: A国愿意出口的X商品数量0X0=B国愿意进口的X商品的数量;
B国愿意出口的Y商品数量0Y0=A国愿意进口的Y商品数量。
Y
T
A E
Y0 B
均衡的国际交换比率
0
X X0
国际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用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连线。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有密切关系。
7
(一)贸易条件的变化:德国的贸易条件变化
Y(细棉布)
英国消费者对亚 麻布需求增加
相互需求理论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是以提供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技术变革或新资源的发现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John Mill)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市场范围,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以及享受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促进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可以传播文化知识、思维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的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1]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
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那么B国商品的国际价格会越高,这样B国相对于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就相对地大。
反之,B国的获利就会相对地小。
现在以穆勒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表3-1,按照左边的表中假设,“英格兰从德国进口亚麻不是有利的,德国从英格兰进口毛料也是有利的”。
“如果两国各自生产这两种产品,则在英格兰10码毛料可以交换15码亚麻布,在德国10码毛料可以交换20码亚麻布。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国际交换比率的计算
互惠贸易范围的确定
说明:(1)国内交换比,英国生产一单位小麦需120人,生产一单位生铁需100人,英国国内生铁和小麦的交换比为:1:0.83,法国生产一单位小麦需90人,生产一单位生铁需150人,法国国内生铁和小麦的交换比为1:1.67。
因此,生铁在法国较贵,小麦在英国较贵,英国出口生铁进口小麦,法国出口小麦进口生铁。
(2)国际交换比,在国际贸易的条件下,生铁与小麦的交换比只要大于1:0.83,英国就愿意专门生产生铁出口用以交换小麦,因为出口一单位生铁从外国换回的小麦比国内能换的小麦多。
从法国来说,只要这一比例小于1:1.67,法国就愿意专门生产小麦出口用以交换生铁,因为进口一单位生铁需要出口小麦比国内换一单位生铁需要的小麦少,节约了小麦。
英国法国
生铁小麦生铁小麦
国内交换比 1 0.83 1 1.67
分工模式出口进口进口出口
国际交换比 1 大于0.83 1 小于1.67
(3)因此国际市场生铁交换小麦的区间是1:0.83~1:1.67
同理,法国国内小麦和生铁的交换比率是1:0.6
英国国内小麦和生铁的交换比率是1:1.2
国际市场小麦交换生铁的区间是1:0.6~1:1.2
因此,国际交换比率是由各自国内的交换比率所决定的,在这个界限内可以产生许多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的交换比率。
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
(二)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 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 的大小。而贸易利益中的孰多孰少,则决定于具体的 国际交换比例。国际间是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 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 利益越少;相反,则越多。 (三)相互需求法则 他认为,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 需求强度决定的。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 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 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 贸易条件对本国越不利;反之进口商品 数量与愿意出口 的本国商品数 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
三、相互需求论简评
(一)历史进步意义
1.补充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2.引入几何分析方法,丰富了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的表达手段和研究方法
关于相互 需求强度决定 贸易条件的观 点不符合实际;
未对国际 生产关系的价 值领域进行 深入研究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相互需求的状况,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 上下限说明互惠贸易的范围(即国际交换比率的上 下限);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 需求的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一)互惠贸易的范围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 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 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 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二)局限性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1
2×2×2模型,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 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这一假设目的是为了便于用 平面图说明理论。
2
商品可在国内外自由移动,而要素只能在国内移动。 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只能在国内各部门 间自由流动,这一假设意味着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价 格差异一直存在。
A国(K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出口X 扩大X生产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进口Y 减少Y生产 释放要素
要素投入增加
需求较多的K 需求较少的L 供给较少的K 供给较多的L K价格上升 L价格下降
B国(L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进口X 减少X生产 释放要素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出口Y 扩大Y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
Eil Heckscher (1879-1952)
赫克歇尔
(Eli F.Heckscher, 18791952): 1919年,赫克歇尔发 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 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 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 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 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 初步的分析。
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 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 异。在各国生产技术 相同,因而生产函数 相同的假设条件下, 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 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 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
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 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 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 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 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 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4新古典贸易理论(50学时版)[1]
X化纤布
Y棉布 X Y
6
2 6 2
2
4 2 4 20 100
320$
440$ 180$ 260$
B国 JAP
10
60
在A国,PK/PL=20/100=1/5,在B国,PK/PL=1/6,即A国资本的相对价格比B 国资本的相对价格高,故A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相对 丰裕的国家。
每生产1单位X产品所需投入的K与L的比率为K/L=6/2=3,而生产Y产品
能性曲线相切于A点,与B 国生产可能性曲
线相切于B点,点A与点B分别表示两国贸易 前的生产点,同时也是两国的消费点。 点A与点B 也分别确定了两国贸易前的相对
A国
A
I X
商品价格,A国为PA,B 国为PB,由于PA小于PB, 即A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 国,B国Y产品 的相对价格低于X国,故A国在X商品上具有 优势,B国在Y 产品上具有优势。因此,两国 存在贸易可能。
其在社会哲学科学上的应用》(1848)中提出了相互需求论,对
比较成本论作了重要补充和说明。
2 主要观点及其解释
1)两国交换比例的上下限明确了国际贸易参加国共同获 利的范围。
假如投入相同数量的要素,中、日两国生产的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
棉布 中国 1
化纤布 1.5
日本
1
2
按照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中国应专业化于棉布部门,而日本应专业化于化纤 布部门。分工前,中国市场上1米棉布可换到1.5米化纤布,日本市场上1米棉布 可换2米化纤布.
Y1
U1 Y2 Y3 Y4 A D
E
U3 U2 B C
X1 X2 X3 X4
PB PC x
0
相互需求理论
●
F
•贸易的失衡使 商品价格 贸易的失衡使X商品价格 贸易的失衡使 上升, 商品价格下降 上升,Y商品价格下降 相对价格上升), (即X相对价格上升), 相对价格上升 从而使价格线变得陡峭, 从而使价格线变得陡峭, PA 缩小F与 的距离 的距离。 缩小 与M的距离。这一 过程将持续到相对价格与 0 X 贸易均衡价格重合为止。 贸易均衡价格重合为止。 •E点是均衡点,PE为均衡相对价格。 点是均衡点, 为均衡相对价格。 点是均衡点
X
0
40
65
80 100
0
20
40
60
X
Import
国II提供曲线的分析 提供曲线的分析
•国II:凸向 轴向上弯曲,通过曲线上每一点的射线越来越平 国 :凸向Y轴向上弯曲, 即斜率越来越小,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 缓,即斜率越来越小,意味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国II交换同 交换同 样数量的对方产品( )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 ) 样数量的对方产品(X)所用的本国产品的数量(Y)越来越 商品交换价格对本国越来越有利。 少,商品交换价格对本国越来越有利。 •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 A′之下。 国 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 之下。 的提供曲线位于国内均衡价格P 凸向代表具有比较利益商品的坐标轴的原因: 凸向代表具有比较利益商品的坐标轴的原因: 比较利益商品的坐标轴的原因 •出口产品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出口产品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出口产品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进口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进口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进口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国II提供曲线的导出 提供曲线的导出
Y 140 120 85 60 45 40 C′ G′
● ● ●
Y
Offer Curve of Nation 2
4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3)
三、贸易条件及其分类
贸易条件是用来反映一国或地区或者某种商品 在贸易中是否有利的一种经济指标。通常所说 的贸易条件有多种情形。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 时期内的出口价格指数与同期内的进口价格指 PX 数的比值。 T. = T PY
18
三、贸易条件及其分类
1.商品贸易条件 (commodity or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 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为了用 百分比反映,通常乘以100。 其计算公式为: PX
9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为什么提供曲线凸向代表本国优势产品 的坐标轴? 马歇尔认为,其原因一是出口产品边际 机会成本递增,需要增加进口量来满足 出口的机会成本;二是进口产品的边际 效用递减。
10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3.互惠贸易范围的几何说明 如果将两国的提供曲线置于同 一座标图中,可以看到:国I 的提 供曲线位于其国内交换比例线之 上;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其国内 交换比例线之下,两国的提供曲 线位于两国国内商品相对价格之 间,这与穆勒的论述一致。见下 图:
6.相互需求论中的贸易条件: 它是指国际间商品的物物交换比 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是 指一单位数量的出口品用进口品来 表示的数量。它只适用于抽象的理 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说明一国 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
16
7. 评价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易条件 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一致的, 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一致的, 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 确。 开创了把几何方式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 论的分析工具的先河, 论的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 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但马歇尔的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对 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 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并且也不具有普 17 遍意义。 遍意义。
相互需求
第三节相互需求论—by204宿舍本节的内容约翰.穆勒,李嘉图的学生。
他是位天才人物,3岁学习希腊文,7岁熟读柏拉图的对话,8岁学习拉丁语,13岁时已对经济学有了相当的见解。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背景二、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三、相互需求论简评约翰·穆勒(John S. Mill )约翰· 穆勒(1806-1873),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
穆勒是李嘉图之后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著是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秉承斯密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极力反对政府对个人自由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一、相互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①20世纪30年代前,廉价学派提出了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马歇尔提供曲线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二、相互需求论的内容•相互需求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贸易条件贸易利益的分配相互需求强度贸易条件的变化假定中国、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其国内大米(吨)小麦(吨)国内交换比例中国1015 10:15美国102010:20(1)互惠贸易的范围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分析没有国际贸易时中国国内大米与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0:15,美国10:20。
中国的大米便宜美国的小麦便宜。
中国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那么,两国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呢?①对中国来说,出口10吨大米至少要换回15吨以上的小麦;15吨小麦≤10吨大米对美国来说10吨大米≤20吨小麦15吨小麦≤10吨大米≤20吨小麦10 : 20 < 大米与小麦的交换比例<10 :15结论: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中美互惠贸易范围图解①若为10吨大米交换16吨小麦:则中国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获1吨小麦;美国比分工前国内交换节约4吨小麦;②若为10吨大米交换17.5吨小麦;则中国多获2.5吨大米;美国节约2.5吨小麦;③若为10吨大米交换19吨小麦;则中国多获4吨大米;美国节约1吨小麦。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国商品的生产中抽出多少资本。
外国对该国商品的需求较之该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愈大,以及该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较之外国为生产该国需要的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愈少,则交易条件就对该国愈有利,也就是说,该国用一定数量的本国商品,就可以换得较多的外国商品。
”穆勒谈到的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1](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总结计划,不需要的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精选)XX年,我工区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一年来,在工区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区安全生产局面良好,总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并更加牢固可靠。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大安全整治力度。
在今年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中,工区始终认真开展月度安全检查和日常性安全巡视检查记录,同时顺利完成公司组织的XX年春、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项隐患排查工作。
截止日前,工区先后共开展各类安全检查71次,查出事故隐患点22处,均进行了闭环处理。
通过检查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工区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顺利完成保电专项工作。
本年度工区共进行专项保电工作10次,累计保电天数达到90余天,通过工区全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春节保电、国庆保电、七一保电、特高压投送电保电、500kv沁博线保电等一批重要节假日的保电工作。
试述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试述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主要阐述了贸易条件决定的原则。
他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的供给就是对另一方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在两国间的互惠贸易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或两国间的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动。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三节:相互需求理论
3、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 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 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到达均衡。
举例:
假定: 中国
小麦的进口需求 1000*17=17000吨, 愿意提供大米1000*10=10000吨作偿付
美国 大米的进口需求 1000*10=10000吨, 愿意提供小麦1000*17=17000吨作偿付
双方的相互需求均衡,那么,国际交换 比例可在1:的国际需求方程中确定下来。
如果相互需求不均衡,那双方就要或 者调整进口需求量,或者调整交换比例 以到达均衡。
当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强时: 假定中国对美国小麦的进口需求降低到
有两点结论:
1、在这一范围内,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中 国国内的交换比例,那么美国获得更多 的贸易利益;这个比例越接近美国国内 的交换比例,那么中国获利更多。
2、到达或超过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 限的国际交换比例都意味着一方获得全 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而 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 约翰·穆勒 提出相互需求论
2、阿里弗里德·马歇尔 对相互需
求原理做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李嘉图的比较本钱理论只是从供给方面论证了 互利性贸易的根底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在比较本钱理论的根底上, 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 例的现实决定问题。
假定中国和美国投入一定量的劳动〔100 个劳动〕生产大米和小麦的数量如下表: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一、相互需求论的提出在这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只是从供给方面论证了互利性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
而穆勒的相互需求论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
二、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一)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现在以中、美两国按比较优势原则生产和交换大米、小麦为例。
假定中国和美国投入一定量的劳动生产大米和小麦的数量如下表所示:大米(吨)小麦(吨)国内交换比例中国10 15 1:1.5美国10 20 1:2由上表可以得到这些信息:①中国的大米便宜:中国国内15吨小麦换10吨大米,而美国国内要20吨小麦才能换到10吨大米;②美国的小麦便宜:美国国内10吨大米能换到20吨小麦,而中国只能换到15吨小麦;③按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那么,两国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呢?对中国来说,出口10吨大米至少要换回15吨以上的小麦;对美国来说,出口20吨小麦至少应该换回10吨以上的大米。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及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International Trade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20.03.126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及对国际贸易的启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胡雪峰摘 要: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互交易的商品不断增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需求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适应新形势,很多国家大力推进和改革贸易政策,把国际贸易放在重要地位,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共同体。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国的相互需求,并且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还要达到相等的水平。
他的经济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 有益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a)-126-03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互交易的商品不断增加,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需求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适应新形势,很多国家大力推进和改革贸易政策,把国际贸易放在重要地位,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共同体。
如何对待国际贸易,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廉价学派曾提出了相互需求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论。
穆勒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来决定的,市场价格也随之自行调整,以达到供求平衡。
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国的相互需求,并且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还要达到相等的水平。
这便称为“相互需求原理”。
其主要内容是:(1)通过成本比较来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双方交易时,在各自国内市场有自己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也会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一比例如果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就会对贸易双方有利。
相互需求理论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是以提供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技术变革或新资源的发现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John Mill)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市场范围,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以及享受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促进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可以传播文化知识、思维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的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1]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
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那么B国商品的国际价格会越高,这样B国相对于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就相对地大。
反之,B国的获利就会相对地小。
现在以穆勒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表3-1,按照左边的表中假设,“英格兰从德国进口亚麻不是有利的,德国从英格兰进口毛料也是有利的”。
“如果两国各自生产这两种产品,则在英格兰10码毛料可以交换15码亚麻布,在德国10码毛料可以交换20码亚麻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一、相互需求论的提出
在这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只是从供给方面论证了互利性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
而穆勒的相互需求论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
二、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现在以中、美两国按比较优势原则生产和交换大米、小麦为例。
假定中国和美国投入一定量的劳动生产大米和小麦的数量如下表所示:
大米(吨)小麦(吨)国内交换比例
中国10 15 1:1.5
美国10 20 1:2
由上表可以得到这些信息:
①中国的大米便宜:中国国内15吨小麦换10吨大米,而美国国内要20吨小麦才能换到10吨大米;
②美国的小麦便宜:美国国内10吨大米能换到20吨小麦,而中国只能换到15吨小麦;
③按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那么,两国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呢?
对中国来说,出口10吨大米至少要换回15吨以上的小麦;
对美国来说,出口20吨小麦至少应该换回10吨以上的大米。
所以,两国间大米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也就是两国互惠贸易的范围)必须为
10吨大米/20小麦之间(1:2)<大米和小麦的交换比例< l0吨大米/15吨小麦(1:1.5)
达到或超过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的国际交换比例都意味着一方获
得全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交换比例。
二)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的大小。
而贸易利益的分配,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①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②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例如上例中,中、美两国间大米和小麦贸易的交换比例:
如图:其中,射线斜率P表示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贸易条件。
不考虑需求因素,这一贸易条件无法确定。
交换比率越靠近哪一个国家的交换比率,则该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
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超出该区域必然有一个国家会退出交易。
若为10吨大米交换16吨小麦,
则中国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获1吨小麦,
美国比分工前国内交换节约4吨小麦;
若为10吨大米交换17.5吨小麦,
则中国多获得2.5吨大米,
美国节约2.5吨小麦;
若为10吨大米交换19吨小麦,
则中国多获得4吨大米,
美国节约1吨小麦。
三)相互需求法则:国际需求方程式(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穆勒将需求因素导入国际贸易理论之中,提出国际需求方程式,以说明贸易条件的确定和变动。
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来引出来:
假定:1、中国小麦的进口需求 1000*17=17000吨,
愿意提供大米1000*10=10000吨作偿付
美国大米的进口需求 1000*10=10000吨,
愿意提供小麦1000*17=17000吨作偿付
这时,双方的相互需求均衡,那么,国际交换比例可在1:1.7的国际需求方程中确定下来。
*如果相互需求不均衡,那双方就要或者调整进口需求量,或者调整交换比例以达到均衡。
当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强时:
假定2、中国对美国小麦的进口需求降低到800*17=13600吨时,且1:1.7的国际交换比例保持不变,那么只需提供800*10=8000吨大米作偿付。
再假定美国对大米的进口需求仍为1000*10=10000吨
并愿意提供1000*17=17000吨小麦作偿付
那么这时,国际市场上:小麦供过于求
大米供不应求
从而导致:①小麦的价格下跌→那么中国的进口小麦的需求增加
比如,增加到900*18=16200吨
②大米的价格上涨→那么美国的进口大米的需求下降
比如,下降到900*10=9000吨
这时,就有了新的国际交换比例。
10:18= 9000 :16200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小结一下。
这个例子是在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强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交换比例就将在10:17以上,也就是10:18。
同理,如果发生中国的进口需求不变而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情况,那交换比例就将在10:17以下。
于是,国际需求方程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点:
其一,相互需求的含义。
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其二,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其三,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
其四、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或两国间的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动。
其五、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这就是相互需求方程。
总结: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即均衡交换比例必须等于双方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之比,这样才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穆勒称其为“国际需求方程式”或“国际价值法则”。
三、对相互需求论的评价
一)要肯定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贡献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
1、明确提出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这两个概念;
2、明确提出相互需求法则;
3、明确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和贸易利益大小的决定
二)相互需求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1、该理论以两国贸易平衡作为贸易条件决定的前提,但两国贸易平衡并不容易实现;
2、该理论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