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学案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https://img.taocdn.com/s3/m/ad73045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4.png)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本”的主张,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主题二 世俗化、自由化趋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 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 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与黄宗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解析】 由材料中“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得 出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由“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得出李贽批 判以儒家经典为万世至论。由“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 的‘自私’‘自利’”得出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由“天 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得出黄宗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 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其影响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后世等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能成为 万世至论。 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 的平等分工思想。 影响: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 民主启蒙价值,对封建专制有一定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第(1)问,解答时紧扣设问中的限制词“世俗化趋势”,将材料所述和所学知 识结合概括说明,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 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 大。“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另 外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提高等促进了唐宋以来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发展。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 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通俗易懂,适应大众需求。 【参考答案】 (1)推动因素: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 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 (2)特色: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d049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a.png)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 D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cf3b1ca0de80d4d8d05a4f08.png)
解析 材料中顾炎武将爵禄制度的目的解释为“为民”,他认为周朝 天子与各级贵族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要为民服务,管理国家事务以取 得俸禄,靠劳动吃饭。由此可知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 想,故 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并没 有在中国传播,B 项错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 系,没有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故 D 项错误。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不同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
道德观 以外在的天
主观唯心
范畴
主义思想
主义思想
[对点训练] 3.(2019·江西新余期末)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 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 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解析
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 本质
们的自然欲求
相同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
内容
点
学发展的新形式,以维护封建统治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 影响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 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 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a0b1a9327cd184254b3535e6.png)
故选 A 项。
K12课件
8
[中西贯通]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K12课件
10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K12课件
11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 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与西方的对外关系、E中va国lu与a西tio方n之o间n反ly.侵略与侵略的斗争、 ted中w外ith经CA济osp文py化orsi交geh流.St 等2li0d来0e进4s-行f2o回0r1答.1N。EA如Tsp31o4.s~5e1C7Pl世itey纪nLt的tPd中r.o国fi与le 5.2
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 14~17 世纪的中国 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 如 14~17 世纪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 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9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https://img.taocdn.com/s3/m/cb66b94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3.png)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6a1a361133687e21af45a9a9.png)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 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君主专制 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
谢谢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2019/8/6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6052f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9.png)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五)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2.(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
此举旨在(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 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部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1368年~1840年前))
![部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1368年~1840年前))](https://img.taocdn.com/s3/m/7e46c90a866fb84ae45c8d55.png)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3)利用试题中具体的历史时间转换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世纪和 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 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世纪和18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 通过“18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3· 课标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 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 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5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4· 广东高考]《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 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 “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代赋、隋唐诗 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的历程,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特征。 (1)从政治折射点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反映在文学方面以 诸子百家的散文为主,如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经》、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离骚》;秦汉时期,社会 处于大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形成, 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 (2)从经济折射点看: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反映了宋元商品经 济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并 缓慢发展的特征。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1afcc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a.png)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 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
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清经略边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 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
民族关系: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https://img.taocdn.com/s3/m/0426462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e.png)
第5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政治方面(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清康熙帝:清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抗击沙俄势力,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发展农耕经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但大兴文字狱,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选修4)经济方面(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前)课时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前)课时2](https://img.taocdn.com/s3/m/244a2b2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f.png)
┃解读史料┃ 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
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
盛行。 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__苏__州___、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 心。
3.商业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_长___途__贩__运_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商__帮___,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_佛__山__镇___、 _景__德__镇___ 、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 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
★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 护国家统一。
禁”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
统治
进行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抗__清___
清朝“闭
私自出海;将沿海居
_斗__争___;认为天朝大国无
关锁国”
民内迁,不许人民擅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自下海
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资 本的_原__始__积__累__,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流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学案岳麓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学案岳麓](https://img.taocdn.com/s3/m/b0f8ab5f27d3240c8447efcd.png)
课时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840年鸦片战争前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考点一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清代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考点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选修4) 1.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巩固统一国家①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平定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加强了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将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最终平叛成功。
(2)维护国家主权①1685~1686年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②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近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2021
![近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2021](https://img.taocdn.com/s3/m/1a2529dfb52acfc788ebc9c7.png)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提升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怀化模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解析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有宰相之职的是太监,故选C项;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模拟)《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的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的是官方编撰的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的差异不能出现对历史相反的结论,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阶段提升练五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阶段提升练五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b42ee28ea81c759f5782e.png)
阶段提升练(五)(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保定期中)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正式明确“皇后之尊……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体现了明太祖对皇后及后族势力的防范,严令限制外戚干政,C项正确。
A、B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新知生成】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政权的现象。
2.(2018·辽宁抚顺一模)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解析:C 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
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两项错误。
3.(2018·湖南长郡中学三模)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两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提升(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提升(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https://img.taocdn.com/s3/m/c0856f930029bd64783e2c8d.png)
主题一 阻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因素——“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 的观念
【主题综述】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分为“重农” 与“抑商”两方面。“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以 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 滞后。 (2)“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而且超过了经济 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广, 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针对训练1】 (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 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 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解析 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种腐朽落后的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 B
[参考答案] 示例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 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 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 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 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 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https://img.taocdn.com/s3/m/f025ea0d43323968001c9215.png)
4.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是社会的窗口,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发展的艺术反映。运用这一原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因素,也可
作唐诗如繁荣下分析:
的原因
政治开明,国家统一、强盛,文化政策开明;经济发达,封建农业、工商业活跃;唐朝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 歌的繁荣
解析 “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 弊端,故选D项。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故A项错误;“万历怠 政”反映的是皇帝个人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专制弱化,故B项错 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 2.综合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1)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学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荀子 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
二 、 科技文化 1.科技:徐光启编写《⑦ 农政全书 》;李时珍编写《⑧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绘画: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 的精品。 3.明清小说 (1)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⑨ 市民 阶层扩 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
(3)西汉:儒学改造与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适应中央集权需 要的封建神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 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魏晋到隋唐:儒学进一步改造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唐代三 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5)宋明: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封建伦理 体系形成,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根据。王阳明“心 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讲义: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3 Word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讲义: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3 Word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6a94d7c77da26924c5b013.png)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文化:(1)传统科技的发展。
(2)李时珍*。
(3)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文人画、京剧)。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1)演变过程⎩⎨⎧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代出现话本。
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知识纵横贯通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
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答案 D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
A项只符合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思想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答案 C解析材料对秦汉和宋朝的制度进行了论述,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思想,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认为,秦汉和宋代的制度都是为了一家之私利,没有一点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由此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为天下人立法,故C项正确;黄宗羲所谓的“法”并不是近代的民主法治,故D项错误。
三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对点训练] 3.(2018·河南洛阳期中)明代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了“天理即是良知”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 )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答案 B解析两者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在的天理,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继承汉代新儒学,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先秦儒学是宋明理学的源头,故C项错误;两者都未主张民主自由,故D项错误。
四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对点训练] 4.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剑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答案 D解析15世纪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制度创新影响但不决定科技创新;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发明的作用和影响,C项错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故答案为D项。
五明清时期经济迟滞的原因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经济上:(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从此,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
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都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对点训练]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 D解析材料“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致使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六中西贯通——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对点训练] 6.(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仅供参考)论题:明清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
角度1: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中外交流等)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科技、经济、殖民扩张、世界交流等)对比关联说明。
角度2:任选一个方面,如从经济发展、中西贸易方面;从科技发展、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作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个时间段,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回答。
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又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再如14~17世纪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
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素养培优——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
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
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引起多种结果:①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科学技术的落后;③批判现实的文学兴盛。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如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厘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
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