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_强_省略_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
北秦岭造山带东段显生宙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
北秦岭造山带东段显生宙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花岗岩是大陆地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陆地壳的再造和生长。
因此对花岗岩的成因及源区性质的探究,对于解析大陆地壳的形成以及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Sr-Nd-Pb同位素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了物质源区和不同岩浆过程对花岗岩成分的影响。
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选取北秦岭古生代灰池子和商南岩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古生代北秦岭地体花岗岩成因及地壳演化。
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灰池子岩体侵位于423±7 Ma~424+10Ma。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灰池子岩体为I 型花岗岩,全岩87Sr/86Sri(0.7050-0.7054)和sNd(t)(2.9~0.4)值显示灰池子岩体是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灰池子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Sr/Y、(La/Yb)N 比值,不明显的Eu的负异常,显示较深的岩浆源区。
商南岩体侵位于424±11Ma与灰池子岩体同期,商南岩体样品可以分为两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第一组样品具有高的SiO2含量,为S型花岗岩。
相对高的87Sr/86Sr(0.7131-0.7158)初始值和低的εNd(t)值(-7.1-10.5),显示其源区为富斜长石而贫粘土矿物的杂砂质岩石,类似于北秦岭内出露的成熟度较低的变沉积岩;另一样品具有相对低的SiO2含量,具有类似于灰池子岩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0.7057;εNd(t)=1.0;TDM2=1.1 Ga),说明新生地壳在源区的贡献。
结合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时空分布特点,我们认为,灰池子和商南岩体形成于伸展环境初期,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灰池子岩体,熔融的基性岩石不完全混染表壳岩石形成商南岩体。
(2)源区物质成分是决定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首要因素。
秦岭_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_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
勉略古缝合带
关于勉略古缝合带的恢复重建研究& 已有很多成果发
表 *%KC&E&%C$%E+& 为避免重复 & 这里不再论证 & 仅列出主要证据 ( 在 现 今 勉 略 构 造 带 中 &自 西 至 东 的 不 同 区 段 &从 物 质 组
!"!
! " # $
!"#$#!%&’$ ()$$"*%+ #, &-%+.
% ! 勉略构造带 "! ! 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 "" !@AB 岩石剥露区 "C ! 韧性剪切带 "D ! 断层 "E ! ! 华北地块南缘与北
秦岭带 #" 扬子地块北缘 ## 南秦岭 "F ! 秦岭 G 大别造山带商丹缝合带 $,(%%# 秦岭勉略缝合带 $,(!%"H ! 秦岭 G 大别 北缘边界断裂带 $(%% 和南缘边界断裂带 $(!& 即勉略构造带 %
张国伟等 L 秦岭 ’ 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与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
图%
秦岭 ’ 大别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古缝合带简图
()*+%
,-./012)- 013 45 2./ 6)1789/ 2/-247)- :/82 47 2./ ;492./<7 01<*)7 45 2./ =)78)7*’>1:)/ 4<4*/7 17? 2./ 6)1789/ ;929</
!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西北大学地质系 " 陕西 西安 A644B1 #
摘要 # 秦 岭 C 大 别 等 中 央 造 山 系 南 缘 的 勉 略 $ 勉 县 D 略 阳 % 构 造 带 是 中 国 大 陆 构 造 中 划 分 南 北 & 连 接 东 西 的 重 要 构 造 带 ’ 构造 & 沉积 &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古生物和同位素定年以及变质变形 &岩浆活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证明 !勉略构造带 先期原是秦岭D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以外的另一条于中 " 晚泥盆世扩张打开 &晚二叠世开始俯冲 &中 " 晚三叠世 陆D陆碰撞造山的古板块缝合带 !也是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关键词 # 中央造山系 ) 勉略古缝合带 ) 勉略构造带 ) 中国大陆主体拼合 中图分类号 !EF5GH=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BA6DGFFG "G445 #41264D4I5BD4I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相振群【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5(79)2【摘要】秦岭造山带中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带分为南、北两带,北带主要发育于秦岭岩群分布区,由新元古代早期花岗质岩石组成,由于受到强烈变质、变形,构成了NW 向花岗片麻岩体群.岩石总体化学特征反映一种挤压性的动力学背景,其形成时代集中在955~844 Ma.南带分布于陡岭岩群分布区、南秦岭及"勉略构造带"以南的汉南一带,由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辉长岩侵入体及板内花岗质侵入岩组成.与北带花岗质岩石所受到的强烈变质、变形形成鲜明对比,除邻近构造带的岩体外,它们变质、变形程度较弱,以弱片麻状至块状构造为主,形成时代介于810~710 Ma之间,反映大陆地壳处于减薄的伸展机制.这条岩浆岩带的发育,显示秦岭造山带南部曾存在一条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带,它是劳伦、澳大利亚和塔里木-扬子等大陆初始裂解的产物,也是古太平洋形成的前兆.【总页数】9页(P165-173)【作者】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相振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相关文献】1.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J], 侯明金;吴跃东;汤加富2.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 [J],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3.秦岭造山带岩浆岩地球物理场特征 [J], 张守林;傅水兴;李恭4.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 [J],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5.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 [J],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周恳恳;熊国庆;姚雪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丹凤变质岛弧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与...
地 位 。
图 2 I型和 n型岩石的 AFM 图解
.
TH 和 cA线 据 Hughes(1982) 1.玄 武 岩或 玄武质火 山碎 屑岩 ;2.玄 武安 山岩或玄 武 安山质 火 山碎屑 岩 ;
岩 记 录 了秦 岭 造 山带 早 古 生代 构 造 演 化 的 历 史 ,对 于探 讨 秦 岭 造 山 带的 形 成 和 演 化 具 有
重要意义。因此对该变火山岩系典型地段进行详细解剖研究就显得午1 分必要。
一 、 区域地质背景
;
,
.
丹 凤变 火山岩系位 于秦岭造 山带北 秦岭 构造带南部:,呈北西 西向 的狭 长带状分布于 丹凤县 以东 并向东逐 渐尖 灭 (图 1)。与 其北的秦岭 群 古老变 质杂岩之 间为强烈 糜棱岩化 豹 花 岗岩。其南界 为一大 型韧性逆冲 断层 , 弧前沉积岩 系”(于在 平等 ,1 988)沿该断层向 北 逆冲到丹凤 变火 山岩 系之 上。该火 山岩 系内部发 育不同期次和性质 的韧 性剪切 带 。其主 期 低 角 闪 岩相 区域 变 质 作 用 发 生 于 构 造 侵 位 之 前 ,可 能 与 上 覆 火 山岩 堆 积 负 载 、垂 向挤 压 和 高 热 流 有 关 。 继之 ,由 于构 造侵 位 ,它 经 受 了 绿 片 岩 相 区 域 退 变 质和 轴面 陡 倾 的 紧 闭 褶 皱。在上述两期 变形 变质作 用之 后 ,“弧前沉积 岩系”向北逆 冲到该变火山岩 系之上 ,导致 韧 性逆 冲 构 造 。 更 娩 期 的 韧 性 平 移 构 造 和 脆 性 断 裂 构 造 更 使 其 具 有 复 杂 的 面 貌 。 丹 凤 变 火 山 岩 系 目前 已获 得 三 组 同位 素 年 龄 : 奥 长 花 岗岩 单 粒 锆石 Pb—Pb蒸 发 法 年 龄 48 7± 6Ma (据 孙 勇等 ,待 刊 稿 )、 0 a (与 A.Ki'i ̄ner 个 人 通 讯 )和 变 玄 武 岩 Rb-Sr全 岩 等 时线年 龄 ,47.8±41.5Ma(张国伟等 ,1988)。值得指 出,该 Rb-Sr年龄可能是 玄武 岩喷 发 时 代和 主期 变 质 时 代 的 混 台 年 龄 。 根 据 这 些 同位 素 年 龄 和 区域 地 质 对 比 ,可 以认 为 丹 凤 变 火 山 岩 系 形成 于 早 古 生 代 。
秦岭_大别_苏鲁印支造山带连接枢_省略_造花岗岩锆石U_Pb年代学的限定_李源
秦岭-大别-苏鲁印支造山带连接枢纽的形成时代———来自宁陕断裂带同构造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的限定*李源1许志琴1裴先治2张健3赵佳楠4张岚4武勇4LI Yuan1,XU ZhiQin1,PEI XianZhi2,ZHANG Jian3,ZHAO JiaNan4,ZHANG Lan4and WU Yong41.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710054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andResources,Chang’an University,Xi’an710054,China3.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Resources,CGS,Tianjian300170,China4.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015-05-12收稿,2015-09-06改回.Li Y,Xu ZQ,Pei XZ,Zhang J,Zhao JN,Zhang L and Wu Y.2015.The probability of the Mianlue suture zone,South Qinling extends to Dabie-Sulu UHP belt,East Qinling:Constraint from the activity time of Ningshan shear zone.Acta Petrologica Sinica,31(12):3595-3608Abstract A new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is connected with Dabie-Sulu UHP belt by Ningshan left-lateral shear zone.Thus,the activity time of Ningshan shear zone is the key issue in this model.Structure studies revealed that Ningshan fualt is a large scale WE-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 characterized by the early left-lateral ductile defomation and overlapp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Qinling Orogen.The zircon LA-MC-ICP-MS U-Pb and Lu-Hf on the syn-tectonic,foliated fine-grain granite yield an age of214.4ʃ1.1Ma(MSWD=1.3),εHf(t)=-8.58 -0.29,and on the syn-tectonic coarse-grain K-feldspar ganiteyield an age of212.8ʃ1.6Ma(MSWD=2.1),εHf(t)=-5.79 2.07.The geochronologyical results defined that the deformation time of Ningshan fault is at least before Late Triassic,similar with the left-lateral shear deformation time in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The new ag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ctivity time confirmed the suggestion of the Paleo-Tethys Mianlue suture zone extends to the Qinling-Dabie-Sulu UHP orogenic belt.Key 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Mianlue Suture Zone;Ningshan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yn-tectonic granite摘要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
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与深熔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2422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2014,30(8)
区域性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和混合岩。本文对西峡双龙地区混合岩化片麻岩(中色体)、石榴子石黑云母 片岩(暗色体)和淡色花岗岩脉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 941±11Ma (2σ,MSWD=059),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的原岩年龄为 756±99Ma(2σ,MSWD=107)。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的变质锆 石获得了 484±96Ma(2σ,MSWD=088)的年龄,与片麻岩中锆石变质增生边获得的单点年龄 498±11Ma在误差范围内一 致。这些变质锆石多数具有平坦的 HREE分配模式,弱 Eu负异常,与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锆石特征相似。该年龄与秦岭榴 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变质年龄相一致。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锆石的最外层增生边记录了 424±91Ma的年龄,同时淡色脉 体中的锆石也给出了 422±40Ma(2σ,MSWD=077)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了深熔脉体的结晶年龄。这些锆石均为新生锆 石,阴极发光弱,具有低的 Th/U比值,平坦的 HREE分配模式,强烈的 Eu负异常,指示部分熔融过程中存在大量石榴子石和 斜长石。深熔脉体的年龄与秦岭群中的中低压高温超高麻粒岩相变质的年龄相符。结合已有的结果,我们认为秦岭群普遍 记录了 500~480Ma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叠加了 440~400Ma的中压高温变质和深熔作用。秦岭群可能是 Rodinia超 大陆裂解过程中从华南陆块或相似构造属性陆块分离并漂移到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微陆块。在 500~480Ma时发生碰撞造山 作用导致北秦岭微陆块深俯冲并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志留纪由于商丹洋壳北向俯冲导致秦岭微陆块发生了以中 压高温变质、深熔和同时的岩浆作用为特征的增生造山作用。 关键词 变质作用;混合岩;UPb定年;增生造山;北秦岭 中图法分类号 P58836;P5973
秦岭地区陡岭_小茅岭隆起带西段几个岩体的SHRIMP锆石U_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2 0
卷 6年
第6 11
期月 地
质
论
评 G
EOL
O
G
ICA
L
R EV
IEW
VNool.v.52 N2 0o.0
6 6
பைடு நூலகம்
秦岭地区陡岭—小茅岭隆起带西段几个岩体的 SHR IM P 锆石 U 2P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牛宝贵, 和政军, 任纪舜, 王军, 邓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基 性 岩—超 基 性 岩 的 岩 石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为:
S iO 2 = 40176% , N a2O + K2O = 0189% , K2O N a2O = 0135, 属苦橄岩类; 稀土总量为 201182×10- 6, 轻 稀土富集, (L a Yb)N = 22104, ∆Eu = 0182, 具微弱 的 Eu 负异常, 与碱性花岗岩相比, 两者配分曲线基 本一致, 只是稀土总量较高; 富集 R b、T a、N b、L a、 Ce、T i 等元素, 具 K、Sr、Zr、H f 负异常。 1. 3 冷水沟辉长岩
该岩体位于山阳断裂南侧, 牛耳川与凤凰镇之 间的冷水沟, 被中泥盆统砂砾岩不整合覆盖, 未见侵 入围岩, 被晚期正长闪长斑岩体侵入 (图1a, d)。岩石 呈灰黑色, 中—细粒结构,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55% 左 右, 辉石35% 左右, 及少量磁铁矿、黑云母和石英。长 石具双晶结构。石英以团块状集合体出现, 呈不规则 粒状 (图2c)。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 SiO 2= 47176% , N a2O + K2O = 2170% , K2O N a2O = 01015; 稀土总 量较低 3715×10- 6, 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为平 坦型, (L a Yb)N = 1105, ∆Eu = 1114, 具微弱的 Eu 正异常; 富集R b、B a、T a、T i 等元素, 相对亏损K、Sr、 N b 等元素。其中明显低K2O 和N b, 分别为0104% 和 0199×10- 6, 高 T i02 和高的 Zr N b 比值等特征。 1. 4 侵入冷水沟辉长岩的正长闪长斑岩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侯明金;吴跃东;汤加富【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4(023)002【摘要】秦岭造山带是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并夹持于华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大陆造山带,是加里东期至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对前加里东期演化虽然亦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着重介绍秦岭造山带自中元古代晚期武关裂谷的打开(1243Ma±46Ma),中元古代末期松树沟洋盆的形成(1084Ma±73Ma~1030Ma±46Ma),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同造山期花岗岩的侵入(960~840Ma)等自1.25Ga至0.84Ga期间的一系列热-构造事件,反映扬子大陆边缘前加里东期曾经历过一次"威尔逊构造旋回",表明该区存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的地质记录.但这次造山作用不是华北与扬子大陆的汇聚,而是曾属于扬子大陆边缘的"北秦岭变质地体"与其南的扬子大陆的一次汇聚过程.【总页数】6页(P107-112)【作者】侯明金;吴跃东;汤加富【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3;P542【相关文献】1.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 [J],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2.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 [J], 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相振群3.攀西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新元古代扬子陆块西缘地质演化新证据 [J], 刘文中;徐士进;王汝成;赵连泽;李惠民;吴俊奇;方中4.北秦岭中,晚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J], 周鼎武;刘良5.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 [J], 赵军红;王伟;刘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中秦岭杂岩的早古生代幔源岩浆作用
秦岭造山带中秦岭杂岩的早古生代幔源岩浆作用时毓;于津海;裴小利;刘希军;朱昱桦【摘要】秦岭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缝合带,经历了复杂的碰撞-扩张-聚合的演化,以商-丹断裂带为界被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
本文对北秦岭秦岭岩群(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斜长角闪岩(变质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新元古代早期(888~957 Ma)和中元古代(~1424 Ma)的捕获锆石,其原岩的形成时代应早于新元古代早期;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变质锆石指示秦岭岩群(杂岩)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变质-热事件,其锆石εHf(t)值变化于9.0~12.0,指示其原岩源于亏损地幔。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loca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Yangtze Craton,has a complex evolution of collision-expansion-aggregation.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ern Qinling Belt and the Southern Qinling Belt,separated by Shangnan-Danfeng suture.This study presents geo-chemical data,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the amphibolite and hornblende-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from the Qinling complex in Northern Qinling Bel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phibolite (meta-basalt)con-tains a lot of zircons with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888 -957)and Mesoproterozoic (~1 424 Ma)ages, which were probably captured.The protolith of the amphibolite was probably formed earlier than early Neoprot-erozoic.The metamorphic zircons from the hornblende-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indicated a metamorphic-ther-mal event in the Qinling complex in earlyPaleozoic.TheεHf(t)values of zircons suggest s that the protolit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1页(P207-217)【关键词】秦岭岩群(杂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幔源岩浆作用;秦岭造山带【作者】时毓;于津海;裴小利;刘希军;朱昱桦【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1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东-西向延伸2 500 km。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_省略_MS锆石U_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_裴先治
第81卷 第6期2007年6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1 N o.6June 2007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72121、40234041)、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04175)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200013000154)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07-01-23;改回日期:2007-03-26;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裴先治,男,1963年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学研究。
通讯地址:710054,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26号,长安大学资源学院;Email:peixzh@s 。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裴先治1),丁仨平1),张国伟2),刘会彬1),李佐臣1),李王晔3),刘战庆1),孟勇1)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西安,710054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内容提要: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新元古代元龙花岗质片麻岩和新阳花岗质片麻岩。
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 h/U 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象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
L A -I CP -M S 锆石U -P b 同位素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4.7?7.6M a (M SW D =4.8)、978.5?4.8M a (M SWD =1.5)和935.5?3.1M a(M SWD=1.3),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新元古代早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俯冲碰撞事件,与R odinia 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L A -ICP -M S 定年;锆石U -P b 年龄;西秦岭近年来,在秦岭造山带尤其在北秦岭构造带中通过T IMS 、SH RIM P 和LA -ICP -MS 锆石U -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已经识别出较多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陆松年等,2003,2004a,2004b,2005;陈志宏等,2004;张成立等,2004;王涛等,1994,1998,2002,2005,Chen D L et al,2004;Zhang C L et al,2004)。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
2003年2月第33卷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 urnal of N or thw est U niver sity (N atur al Science Editio n) Feb.2003V ol.33N o.1 收稿日期:2002-11-20 作者简介:于在平(1951-),男,江苏镇江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陆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于在平,崔海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摘要:对造山运动概念的演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分析秦岭造山作用的现实原则基础。
根据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研究,划分出俯冲、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3个主要阶段。
其中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阶段。
研究认为:秦岭地区古生代以来随着板块构造体制向陆内构造体制的复杂转化,经历了多次、多种类型造山作用的复合叠加,仅仅根据经典板块造山模式不能对秦岭演化历史作出完整解释;受古特提斯东部构造域独特的构造背景控制,即使在古生代—早中生代板块构造体制阶段,秦岭造山作用的细节过程也表现出与传统板块作用明显不同的特征。
关 键 词:造山带;造山运动;秦岭;板块碰撞;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3)01-0065-05 秦岭造山带横亘中国中部,东延桐柏、大别,西接祁连、昆仑,位处中国“中央造山系”腹部,是分隔南北中国人文、地理、地质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对造山作用的时期、类型等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这主要是由于秦岭造山作用特殊,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所致。
本文主要根据华北板块(北秦岭)与扬子板块(南秦岭)的结合带——商丹缝合带及邻区研究,讨论秦岭造山作用。
1 关于造山运动对“造山运动”一词的内涵,迄今为止仍然存在较大歧议,因此在讨论秦岭造山作用之前,有必要对“造山运动”概念及含义作一简要讨论和限定。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展开全文关于秦岭造山带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作者简介:张国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大陆造山带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导读: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脊梁,是现代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历来受到关注。
不断研究认识秦岭造山带,具有重要地球科学意义。
学习了解秦岭造山带,有利于提高找矿能力。
内容提纲摘要0 引言1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和特质1.1 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是历经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现时结果1.2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征2 秦岭造山带几个问题研究认识与讨论和存留问题2.1 秦岭前寒武纪构造与华北、华南板块( 地块) 边界和北秦岭归属问题2.2 秦岭板块复合造山问题3 学习精华,创新发展摘要: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
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
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
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关键词:板块复合造山;陆内造山;大陆构造与流变学;地球动力学0 引言李四光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地质力学大地构造学派。
今值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应邀特写此文,以表深切怀念。
文章对李四光先生关注的大陆造山带,以纬向秦岭造山带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20070733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变形作用研究秦岭造山带为古生代俯冲造山作用与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在秦岭造山带内部诸多地质单元中,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已成为研究中央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区,该杂岩带内的勉略蛇绿混杂带所代表的古洋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扬子板块北缘于泥盆纪发生裂解形成的有限再生洋盆,最终于三叠纪闭合,属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
而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宏微观的变质变形证据及相关的年代学则指示出该杂岩带是由于古秦岭大洋在南秦岭地区南向俯冲,最终于晚三叠世形成的。
本文选取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六条剖面进行研究。
岩石变质变形特征指出:杂岩带内部存在block-in-matrix结构,岩块主要为灰岩、硅质岩和超基性岩,而基质为变沉积岩,基质与岩块属构造接触,通过断层分开。
基质变形主要分为四期:D1(南北向挤压)、D2(由南向北的剪切)、D3(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D4(由北向南的逆冲),后期还发育脆性断层。
其中发育的强变形带或韧性剪切带,将整个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分为若干逆冲岩席。
基质内中级变质岩的变质PT轨迹表明,它经历了进变质-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低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三个阶段。
其中峰期变质与D1,退变质与D2相关。
相比而言,岩块变质变形作用均较弱。
混合岩化片麻岩在由南向北的剪切作用下形成了褶皱,其核部选取的浅色体锆石U-Pb年龄为198.5±2Ma,代表了D2变形作用的年龄。
而黑云母片麻岩内的褶皱也是在由南向北的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其核部选取的黑云母40Ar/39Ar的坪年龄为183.0±2.0Ma,指示出变形之后的冷却年龄。
增生杂岩带内部唐家沟花岗岩的地化具有岛弧地区岩浆的性质,其热液锆石边的U-Pb年龄为205±2.6Ma,这就限定了俯冲-增生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
结合分析增生楔形成的构造背景,认为它们代表了整个南秦岭洋盆闭合、增生作用结束的时间。
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
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5(79)2【摘要】已有的研究表明,主要形成于显生宙的秦岭造山带发生过新元古代碰撞造山作用,但确切的碰撞时间尚需研究.综合物质组成、S→I→A型花岗岩演化、强烈的变形改造、区域变质作用和地质演化等多方面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秦岭造山带核部以牛角山岩体为代表的片麻状过铝质S型花岗岩体为同碰撞岩体;其中,牛角山岩体可能为同碰撞早期岩体.该岩体的15个锆石SHRIMP测年点给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955±13 Ma.该年龄可代表陆壳下冲深埋、碰撞增厚的时间.在同一地点侵入于岩体中的弱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为929±25 Ma,从而证明,该片麻状花岗岩体记录的同碰撞变形主要发生于955~929 Ma.这为确定新元古代同碰撞造山作用及其时代提供了有利证据.该碰撞时间滞后于全球格林威尔碰撞造山的时间(1300~1000 Ma),与华南陆块汇聚时间大致相同.根据花岗岩演化特点推测,该事件可能是华北南缘或扬子地块北缘的一次小陆块汇聚增生.【总页数】12页(P220-231)【作者】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J],2.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胡霭琴;韦刚健;江博明;张积斌;邓文峰;陈林丽3.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J], 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李瑞保;冯建赘;孙雨;张亚峰;刘战庆4.辽南金州拆离带糜棱状花岗岩脉体变形特征及锆石SHRIMP U-Pb年龄——韧性拆离时限的新证据 [J], 欧阳志侠;王涛;李建波;郭磊;曾令森5.江南造山带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构造变形、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王阳阳;李振强;宋传中;李加好;李振伟;袁芳;任升莲;林寿发;王微;葛延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岩群古生代构造变形分析
秦岭岩群古生代构造变形分析杨挺宇;李加好;任升莲;陈守文;谭静;宋传中【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21(56)1【摘要】秦岭岩群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地体之一,其强烈的构造变形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信息。
本文在野外构造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分析和锆石U‑Pb定年,对秦岭岩群进行了构造变形解析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秦岭岩群古生代构造变形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斜向挤出抬升,其构造变形时间为426.7±5.8 Ma~395.7±7.4 Ma。
该期构造变形温度为480℃~560℃,对应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差异应力为20.19~56.54 MPa,应变速率为1.82281×10^(-13)s^(-1)~5.62102×10^(-13)s^(-1),付林参数为0.29~0.47,涡度值为0.57~0.75。
综合前人研究及本次构造变形分析,认为秦岭岩群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汇聚背景下经历了由东向西的斜向挤出抬升。
【总页数】22页(P136-157)【作者】杨挺宇;李加好;任升莲;陈守文;谭静;宋传中【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北秦岭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2.沉积盆地构造变形序列Ⅰ: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组合与金-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构造3.秦岭岩群早古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及地质意义4.秦岭岩群(杂岩)侵入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启示5.北秦岭五朵山I-S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峡北部秦岭群变质沉积岩锆石SH_省略_复杂演化历史和沉积_变质时代确定_万渝生
2 地质背景和样品特征
作为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群受到地质学家 的长期关注( 游振东等,1990; 张国伟和周鼎武,1990; 张国伟 等,2001; 安三元等,1990; 翟淳和王奖臻,1990; 张宗清等, 1994,2006; 陆松年等,2003,2006; 闫全人等,2009) 。秦岭 群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呈东西向断续带状分布,西起甘肃 秦岭造山带,东至河南桐柏地区,东西延长千余千米。其中, 位于南阳盆 地 与 商 县 之 间 的 秦 岭 群 最 为 典 型,主 要 由 遭 受 中-高级变质作用 的 富 碳 富 铝 碎 屑 沉 积 岩 和 碳 酸 盐 岩 组 成, 岩石类型包括( 石榴夕线) 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黑 云变粒岩、石英岩、钙硅酸盐岩和大理岩,另有少量变质基性 岩。岩石遭受强烈变质变形,局部深熔作用发育。在西峡北 部的蛇尾剖面,闫全人等( 2009) 按岩石组合把秦岭群划分为 四个岩性段,相互之间均为断层接触。第一和第三岩性段以 变质碎屑沉积岩为主,第二和第四岩性段以大理岩为主。在 南部第一岩性段变质碎屑沉积岩中发育密集变质基性岩墙 ( 已变质为斜长角闪岩) 。几乎所有岩性段中的大理岩都有似 层状或透镜状斜长角闪岩( 认为是变质原岩为火山岩) 存在。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geochronological research on zircons from a meta-sedimentary rock ( biotite plagioclase gneiss) sample in the north of Xixia,a typical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Qinling Group in the Qinling Orogen Belt. The zircons show complex core-rim structures in CL images. A total of 56 analyses on forty-seven zircons have ages ranging from > 3. 0Ga to ~ 400Ma. Combined with early data,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 1) The protolith of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 of the Qinling Group was formed after Paleoproterozoic with some probably being Late Mesoproterozoic or even later,the original Qinling Group may be made up of rocks of different ages; ( 2) the zircon features show that the studied rock underwent metamorphism from upper amphibolite-granulite facies in early stage to amphibolite facies in late stage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 3) the source region providing detritus for the Qinling sediments shows a long and complex evolution history,there might be Archean basement in Qinling and adjacent areas. Key words Detrital zircon; SHRIMP dating; Metamorphic age; Qinling Group; Qingling Orogen Belt
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与深熔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与深熔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向华;钟增球;李晔;周汉文;祁敏;雷恒聪;林彦蒿;张泽明【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4(030)008【摘要】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秦岭群以多期变质作用和强烈混合岩化为特征,出露有早古生代的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以及区域性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和混合岩.本文对西峡双龙地区混合岩化片麻岩(中色体)、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暗色体)和淡色花岗岩脉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941±11Ma(2σ,MSWD=0.59),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的原岩年龄为756±9.9Ma(2σ,MSWD=1.07).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的变质锆石获得了484±9.6Ma(2σ,MSWD=0.88)的年龄,与片麻岩中锆石变质增生边获得的单点年龄498±11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些变质锆石多数具有平坦的HREE分配模式,弱Eu负异常,与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锆石特征相似.该年龄与秦岭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变质年龄相一致.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锆石的最外层增生边记录了424±9.1Ma 的年龄,同时淡色脉体中的锆石也给出了422±4.0Ma(2σ,MSWD=0.77)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了深熔脉体的结晶年龄.这些锆石均为新生锆石,阴极发光弱,具有低的Th/U比值,平坦的HREE分配模式,强烈的Eu负异常,指示部分熔融过程中存在大量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深熔脉体的年龄与秦岭群中的中低压高温-超高麻粒岩相变质的年龄相符.结合已有的结果,我们认为秦岭群普遍记录了500 ~ 480Ma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叠加了440~400Ma的中压-高温变质和深熔作用.秦岭群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华南陆块或相似构造属性陆块分离并漂移到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微陆块.在500 ~ 480Ma时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北秦岭微陆块深俯冲并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志留纪由于商丹洋壳北向俯冲导致秦岭微陆块发生了以中压-高温变质、深熔和同时的岩浆作用为特征的增生造山作用.【总页数】14页(P2421-2434)【作者】向华;钟增球;李晔;周汉文;祁敏;雷恒聪;林彦蒿;张泽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6;P597.3【相关文献】1.朝鲜半岛西北部古元古代高温变质-深熔作用:宏观和微观岩石学以及锆石U-Pb 年代学制约 [J], 赵磊;张艳斌;吴福元;李秋立;杨正赫;金正男;崔元正2.桐柏造山带深熔作用:混合岩LA-ICPNIS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J], 刘小驰;吴元保;彭敏;汪晶;王浩;彭德才3.南秦岭佛坪地区早中生代变质-深熔-变形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J], 刘志慧;陈龙耀;曲玮;胡娟;刘晓春4.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关系探讨:来自宽坪杂岩变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变质作用证据 [J], 王海杰;陈丹玲;任云飞;朱小辉;宫相宽5.云开变质杂岩新元古代深熔作用:混合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J], 杨文;覃小锋;王宗起;宫江华;赵国英;胡浩;詹俊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斯尚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陆块或板块的开裂过程该过程是地幔物质向地壳中转移的作用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其次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基性、超基性及碱性岩浆岩侵入活动。
海相火山活动时期是秦岭地区最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之一。
秦岭造山带中从老至新的火山—沉积建造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秦岭造山带曾经发生多次开裂事件,并对应着一定的构造—成矿旋回,形成具有不同规模和强度的成矿作用。
例如,中、新元古代时期,与张裂过程之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华北地块南缘区(宽坪小洋盆)与扬子地块北缘区(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就有很大差异,后者在规模、强度、范围及矿种方面均明显大于(多于)前者。
二者虽同处开裂过程,且开裂程度及岩石类型也很相近,但成矿特征却如此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幔物质的分布和运动状态有关。
但同样是在华北地块南缘,早古生代时期二郎坪小洋盆张裂过程中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与中、新元古代宽坪小洋盆的开裂时期迥然不同,前者成矿作用与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开裂时期有一定相似性。
晚古生代,张裂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扬子地块北缘的玛沁—略阳—北巴一线。
秦岭地区五个大的开裂—成矿时期中,由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所反映的成矿物质来源并无明显变化,均以幔源为重要特征,这种间隔交替式的成矿演化仅仅反映深部物质运动的某种规律,因此实质上是构造活动强度交替发展在成矿方面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陆块或板块的拼合碰撞过程秦岭地区经历的大规模的碰撞拼合过程主要有三次,分别为晋宁期,晚加里东其—早华力西期和印支期。
拼合碰撞过程是壳—幔物质强烈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成矿物质和成矿作用反映地壳物质运动信息较多。
成矿地质作用主要有花岗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成矿作用。
前两种作用在一定时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由它们共同作用可造就一个矿床成矿系列,最典型的就是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秦岭造山带北部地区与区域变质岩及混合(伟晶)岩化作用有关的稀有金属、蓝晶石、红柱石、白云母、石墨、玉石及金红石矿床成矿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07206、40372043、1400320102C )、西北大学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成果。
收稿日期:2003212221;改回日期:2004210228;责任编辑:刘淑春。
作者简介:王涛,1959年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构造、花岗岩研究。
Em ail :taow ang @cags .net .cn 。
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 M P 年龄限定王涛1),张宗清1),王晓霞2),王彦斌1),张成立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3)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内容提要:已有的研究表明,主要形成于显生宙的秦岭造山带发生过新元古代碰撞造山作用,但确切的碰撞时间尚需研究。
综合物质组成、S →I →A 型花岗岩演化、强烈的变形改造、区域变质作用和地质演化等多方面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秦岭造山带核部以牛角山岩体为代表的片麻状过铝质S 型花岗岩体为同碰撞岩体;其中,牛角山岩体可能为同碰撞早期岩体。
该岩体的15个锆石SHR I M P 测年点给出206Pb 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955±13M a 。
该年龄可代表陆壳下冲深埋、碰撞增厚的时间。
在同一地点侵入于岩体中的弱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SHR I M P 年龄为929±25M a ,从而证明,该片麻状花岗岩体记录的同碰撞变形主要发生于955~929M a 。
这为确定新元古代同碰撞造山作用及其时代提供了有利证据。
该碰撞时间滞后于全球格林威尔碰撞造山的时间(1300~1000M a ),与华南陆块汇聚时间大致相同。
根据花岗岩演化特点推测,该事件可能是华北南缘或扬子地块北缘的一次小陆块汇聚增生。
关键词:花岗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新元古代变形;锆石U 2Pb 年龄;陆块汇聚;罗迪尼亚 如何在年轻造山带中鉴别出古老造山带?如何在多期变形中确定早期变形时间?这是了解变形史、造山带演化、恢复古构造格架、重建古老(如元古宙Rodin ia )超大陆的关键,也是构造地质学一直探索的难题。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
在北秦岭发生过古生代(如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的俯冲碰撞(M attauer et al .,1985;K ro βner ,etal.,1993),并发育超高压变质作用(H u et al .,1994;杨经绥等,2002);在南秦岭发生了中生代(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勉略带)碰撞,形成了南秦岭造山带,并发生沿秦岭—大别山一带的华北与扬子块体的全面碰撞,最终完成秦岭造山带的形成(Sengoβr ,1985;H su et al .,1987),显示了多阶段俯冲碰撞造山(M eng et al .,1999;张国伟等,2001)或由南向北递进的俯冲增生造山(R atschbacher et al .,2003)。
这些研究说明,秦岭造山带主要形成于显生宙。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如此强烈的显生宙造山带,仍然存在一些元古宙(晋宁期)构造热事件的信息(李曙光,1991;杨巍然等,1991;游振东等,1991;张宗清等,1994,1997;王涛等,1998a ;姜常义等,1998;裴先治等,1999),并可能存在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带的残迹(王涛等,2002,W ang et al .,2003)。
特别是近年来,陆松年等(2004a )对秦岭新元古代地质事件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出越来越多的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并对相关的陆块聚散以及与全球Rodin ian 超大陆的对比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
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确定这次碰撞的时间和性质。
这对于古陆块的重建以及与Rodin ian 超大陆的对比至关重要。
目前,只有岩浆热事件有确切可靠的锆石同位素年龄,但仅仅据此来确定构造环境(如同碰撞)和时代还不够。
因为岩浆的构造环境判别具有多解性,如一些常认为与俯冲有关的钙碱性岩浆或与同碰撞有关过铝质花岗岩完全可以发生于后碰撞甚至后造山环境(Sylvester ,1998)。
因此,要确定该造山带是否发生过新元古代同碰撞汇聚事件、何时发生、构造变形方面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古生代和中生代造山作用(包括超高压变质作用),要确定新元古代的构造变形,特别是时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探索有效的方法。
本文在进一步论证秦岭造山带核部发育的S 型片麻状花岗岩为同碰撞花岗岩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该花岗岩和侵入于其中的弱变形岩脉的锆石第79卷 第2期2005年4月 地 质 学 报 A CT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 l .79 N o.2A p r. 2005SHR I M P 年龄,从而限定了新元古代同碰撞变形的时限,为确定新元古代同碰撞造山变形及时间、探讨中国北方元古宙超大陆的汇聚提供了有利证据。
1 区域地质背景秦岭造山带横亘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长期汇聚形成的复合造山带(M attauer et al .,1985;K ro βner et al.,1993;M eng et al .,1999;张国伟等,2001)。
其核部主要由古元古代秦岭杂岩构成(图1)(游振东等,1991)。
该杂岩主要由原秦岭群和新建立的峡河群组成(王涛等,1997)。
前者为一套角闪岩相黑云(二云)斜长(二长)片麻岩、大理岩、钙硅酸盐粒岩夹斜长角闪岩(游振东等,1991);后者发育于杂岩中部,以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钙质片岩、绿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钙硅酸盐粒岩—大理岩。
秦岭杂岩北侧为宽坪群和二郎坪群。
宽坪群主要由中低变质的绿片岩、角闪岩组成,原岩为火山岩,形成于裂谷—小洋盆环境,时代为中元古代(1600~1000M a ?),遭受了晋宁期变质变形改造(张国伟等,2001)。
二郎坪群包括蛇绿岩、火山-沉积岩,主体形成于古生代(Sun et al .,1996),而基性火山岩有900~600M a 的同位素年龄(张宗清等,1994),显示可能混有新元古代岩浆岩组分。
该杂岩南侧为丹凤群、武关群和刘岭群,武关群图1 秦岭造山带核部构造简图及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分布F ig .1 Sketch m ap of the tectonics in the co re of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 and the N eop ro terozo ic granito ids1—古生代花岗岩;2~4—新元古代花岗岩体:2—不变形A 型花岗岩,3—弱变形I 型花岗岩,4—强变形S 型花岗岩;5—白垩系;6—镁铁质岩体;7—辉长岩;8—峡河群;9—秦岭群1—Paleozo ic granite ;2~4—N eop ro terozo ic granites :2—undefo r m ed A 2type granite ,3—w eak ly defo r m ed I 2type granite ;4—strong defo r m ed S 2type granite ;5—C retaceous system s ;6—m afic rock ;7—gabro ;8—X iahe Group ;9—Q inling Group介于丹凤群和刘岭群之间。
丹凤群由蛇绿岩、火山—沉积岩组成,主体形成于古生代(张国伟等,2001),但基性岩石中获得了1000~700M a 的Sm 2N d 年龄(张宗清等,1994)。
武关群由低角闪岩相大理岩—钙质片岩、云母片岩、长英质片岩及斜长角闪岩构成,原岩为火山—沉积岩,变基性火山岩全岩Sm 2N d 等时线年龄为1382±30M a ,推测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裂谷环境(裴先治,1997)。
刘岭群主体为绿片岩相变沉积岩系,时代为古生代。
秦岭杂岩是探讨该造山带早期构造演化的窗口,保存有较多的古老地质信息,其中,新元古代花岗岩尤其突出,为进一步探讨该时期的碰撞造山作用提供了线索。
2 新元古代S 型片麻状花岗岩在秦岭造山带核部已鉴别出的新元古代花岗岩有(图1):牛角山岩体(王涛等,1994,1998a )、德河岩体(游振东等,1991)、寨根岩体(王世彦×)、蔡凹岩体、黄柏峪岩体(张宏飞等,1993)等。
其中,前3者产出部位、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年龄相近(陆松年等,2004a ),大致为同一套岩石组合,具有S 型花岗岩特征。
2.1 岩体产状及变形122第2期王涛等: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在上述S 型花岗岩体中,牛角山岩体最大、最典型。
该岩体分布于秦岭杂岩中部的峡河群中,呈线性平行区域片麻理展布(北西—北西西向)(图2),其已改造为花岗质片麻岩体或强片麻状花岗岩体,内部发育透入性片麻理,有些地带还发育流褶皱(王涛等,1994)。
该变形具有以下特点:①发育透入性条带状面理,表现为浅色条带与暗色条纹相间的条带状构造,说明已经开始出现变质分异;②成分条带、暗色析离体及包体呈细条状定向排列,显示了(亚)岩浆流动组构;③斜长石和钾长石已经变形为长条状动态重结晶集合体条带,显示了高温(至少>600℃)固态变形的特征(Paterson et al .,1989,1998)。
这种亚岩浆流动组构→高温固态流动连续过渡的特点表明,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或不久就发生了高温流动变形,这是同构造岩体及同侵位变形特征(Paterson et al .,1989;M iller et al .,1994;Schu l m ann et al.,1996)。
2.2 岩石类型、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这些S 型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
以牛角山岩体为例,矿图2 秦岭造山带核部牛角山强片麻状花岗岩体地质简图及同位素年龄样品位置F ig .2 Sketch m ap of the N iujiao shan gneissic granite in the co re of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 and the locati onof iso top ic samp le1—镁铁质岩体;2—古生代花岗岩;3—新元古代牛角山片麻状花岗岩;4—秦岭群;5—片麻理;6—拉伸线理;7—年龄样品位置;8—小水沟1—M aficrock ;2—Paleozo icgranite ;3—N eop ro terozo icN iujiao shan gneissic granite ;4—Q inling Group ;5—gneissicfo liati on ;6—strech ing lineati on ;7—samp le locati on ;8—river物组成为石英(25%~40%)、斜长石(20%~40%)、微斜长石(20%~40%)、黑云母(4%~6%)、白云母(3%±);副矿物为铁钛氧化物、石榴子石(2%~4%)、磷灰石及锆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