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角度上理性与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角度上理性与感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从此就拉开了哲学探索之路的帷幕。然而,在诸先哲那里,对万物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在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
哲学之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物是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运动和变化是虚幻骗人的(意见);或者说,“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全)、不动的。这就是巴门尼德的根本主张,也是贯穿整个爱利亚派哲学的中心思想。
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存在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原理。围绕着存在和非存在、真理和意见的学说,巴门尼德在本体(本原)和现象、思想(理性)和意见之间作出了重要的区别,与此相联的还有一般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统一与多样、连续与间断、可分与不可分等等之间的区别。但是,他把这些对立面都割裂开来,成为两个领域(世界)。
接着,毕达哥拉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
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摹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派的成员一度异常活跃。他们在宗教上宣扬灵魂轮回说,在哲学上提出关于数的学说以及和谐说。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
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同时,他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苏格拉底所揭示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更深的发展。柏拉图提出:
所有的理念构成丁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柏拉图吸取了“摹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所谓“摹仿说”,就是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只是“摹仿”原型产生的,所以个别事物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就如毕达哥拉派把万物看作“数”的“摹本”一样。所谓“分有说’是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
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而理
念则永存不息。他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但具体事
物又是“分有”了理念的,所以它们可以说是半实在半虚幻的或者说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结合。而且,感性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知觉也是相对的、易变的、不真实的,柏拉图称这种认识为所谓“意见”;只有认识到理念,或者说认识到事物‘本身’,那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譬如,只认识到美的东西而不认识美本身的人,就只能说具有关于美的‘意见’,而不能说具有关的知识。总之,知识与知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不涉及感觉世界。
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他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辨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是引起感觉的原因、基础(底层)。他不仅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且断定,认识活动起自感觉。感觉是认识的起源,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
人在婴儿时期,正如同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那样,上面什么都没有。由于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就产生感觉和知觉。
亚里士多德反对毕达哥拉派和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说,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
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人的理性灵魂包含着两部分:一是受动的理性或被动的理性,另一是能魂的理性或创造的理性。
感觉只能认识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而理性则是关于一般的概念的认识,它能告诉我们“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