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植被类型及分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植被类型及分布
一、选择题
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

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

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
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D 2.C 3.A
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

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 4.B 5.B
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处,海拔 1 300米至 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的出现符合(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7.这一片热带雨林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
①西南季风②东南季风③河谷地形④盆地地形⑤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第6题,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它属于自然带分布中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

第7题,读图可知,高黎贡山降水最丰富,这是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造成的;另外,河谷海拔低、气温高,再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相应的热带雨林植被。

答案 6.D 7.B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

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9.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

试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解析第8题,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

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

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选C。

第9题,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
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

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故选C。

答案8.C 9.C
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

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在15~18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度,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

下图示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

据此完成10~11题。

10.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寒荒漠
C.高山草甸
D.高山灌木林
11.与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相比,该山地 4 500~4 760米处( )
A.草地发育较好
B.降水较多
C.透光性较高
D.气温较低
解析第10题,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故可排除透光性差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木林;因是垫状植物分布区,且有一定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合草甸的生长,故选C。

第11题,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为海拔4 900米处,与之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的海拔低,气温较高,D项错误;垫状点地梅喜光,所以其最大盖度区透光性更高,C项错误;由材料中“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可推断其最大盖度区降水较多,B项错误;草地退化增加了透光率,从而为垫状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供了适宜条件,A项正确。

答案10.C 11.A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2~14题。

12.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13.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14.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第12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 错。

第13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 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14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12.A 13.D 14.C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 625 km2。

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

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

下图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

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

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

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该区域地理位置,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原
因。

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根据该地生物群落、海域环境及人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从增加收入、促进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赞同意见。

如果持反对意见,则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破坏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盛行离岸风,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岛地形平坦,西风风力强劲;半岛以岩石台地为主,难以发育形成土壤,土层浅薄,高大树木难以生存。

(2)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鱼类众多,大型海洋动物食物充足;较封闭的海湾内风浪小,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半岛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赞同。

猎捕海狮可以获取毛皮和油脂,增加经济收入;鱼类天敌减少,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海狮数量多,适度猎捕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不赞同。

违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海狮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人为捕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以海狮为食的虎鲸和鲨鱼等数量减少;影响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

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其中,耐旱、耐贫瘠的侧柏是阴山山脉中分布面积最大的针叶林,目前主要分布在阴山中段的南坡1 300米~1 600米之间。

目前阴山南坡部分高海拔地区已经出现石质荒漠化现象,影响植被生
长。

下图为阴山山脉位置、等高线图和大青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读图比较阴山山脉狼山段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2)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的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较低的成因。

(3)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

(4)分析侧柏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坡的1 300米~1 600米之间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形态,狼山段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北坡缓,坡度小,南坡陡,坡度大。

第(2)题,读图,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针阔混交林带海拔较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

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

森林的耗水量大,所以南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海拔偏低。

第(3)题,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受水分因素影响,植被类型较多。

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作用明显,产生的降水较多。

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所以植被多样性增加。

第(4)题,读图,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土层浅薄。

根据材料,侧柏耐旱、耐贫瘠,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

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气候干旱,自然
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侧柏的分布。

海拔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1 300~1 600米之间,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

答案(1)北坡缓,南坡陡(或北坡坡度小,南坡坡度大);依据: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

(2)南坡针阔混交林带上限分布海拔偏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而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故混交林带分布上限偏低。

(3)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因素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增多;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

(4)南坡坡度大,土层浅薄,侧柏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较低处(1 300米以下),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森林(侧柏)的分布;海拔较高处(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