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式微》等课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式微》等课外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79803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b.png)
八下课外古诗赏析一.《式微》1、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君主的缘故,为什么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为什么会在泥浆中!2、主题:描写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诗意: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2.主题: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诵赏析)1.诗意: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沉浮。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邻。
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地挥泪告别。
2.感情:表现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也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赏析: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突出长安城雄浑阔大的气势。
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偏僻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城阙”和“五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达。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意思是朋友只要心灵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如近邻。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不同于以往送别诗的伤感情绪,既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说明了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八下课外古诗赏析
![八下课外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0afb2443323968001c9214.png)
一、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当如何让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1.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答:这里用“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 2.《赠从弟》中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3.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
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
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译文一: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f3d22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a68885fab069dc51220142.png)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b78cfbf90f76c661371a6f.png)
梅 尧 臣 ( 宋 )
鲁 山 山 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走近作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 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 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 先生。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 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孟 浩 然 ( 唐 )
望 洞 庭 湖 赠 张 丞 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品味名句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 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 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 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 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
品味名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 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 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 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 情?
课 外 古 下 诗 册 词 赏 析
赠 从 刘弟 桢( 其 二 )
品味名句
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 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 相通,即 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 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 着永不磨灭的理 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 升 华,引起世人的共鸣。古往今来,不知 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2c3d104431b90d6c85c73d.png)
一《赠从弟》[评析]文中以松柏迎雪傲立、坚韧无比、不畏严寒的品性来劝告作者的从弟要像松柏一样为人正直,面对强权不折腰。
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
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
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
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
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诗文回放】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作者点击】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d5343db8f67c1cfbd6b816.png)
最新资料推荐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一、《赠从弟(其二)》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轻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3、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目的是什么?----旨在劝勉从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坚忍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
这里,松树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况。
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6 、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7 、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有。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二、《送杜少府之任力蜀州》1 .感悟诗人的情怀,说出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迈的情怀,在劝慰和鼓励之中用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友谊。
2.体会风烟望五津中望的含义。
---- 望,远远地看见。
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3.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最新资料推荐4.高适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
![(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cfa5ccddccda38366baf9c.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八年级下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八下10首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下10首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6fcfe3aeaad1f346933fcc.png)
赠从弟(其二)刘祯(汉代)一、理解意思: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啊,而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啊。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凭满天冰霜凄凄惨惨,而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勉励从弟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坚持理想,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不从于流俗,也有自勉的意思。
三、思考题:1、展现首联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2.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借此表达希望从弟能向松柏那样坚韧不拔,坚持理想,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不从于流俗,也有自勉的意思。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朝诗人)一、理解意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遮。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你握手作别时,你我情意浓浓,心心相印,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都像近邻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没有必要在分手的路口,哭哭啼啼,泪沾衣巾。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了离别的情怀,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
三、思考题:1、展现首联的画面。
2、赏析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句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真挚情意,又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态度值得称道。
3、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整理版)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f7ea2b83c4bb4cf7ecd177.png)
情感提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 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 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 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 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 适情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品味名句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 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 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 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 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 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 传神。
情感提升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把 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是通过 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风霜逼迫愈 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诗 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 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 地的人。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走近作者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 (jiàng)州龙门人。有《王子安集》。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 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 就最大。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 活力。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 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 再会难期,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 伤感的色彩。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 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 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 的友情。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9799a987c24028915fc3a3.png)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默写横线上的诗句)一.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松柏本有性。
1、展开你的想象力,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松树的形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深层含义。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坐看云起时。
,谈笑无还期。
1、颈联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请说说“妙”在何处?(2 分))2、“偶然”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中间小谢又清发。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试描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所展现的内容。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历来以奇特贴切著称,是对其进行赏析。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
1、试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https://img.taocdn.com/s3/m/8d59fe0f14791711cc791761.png)
无题 李商隐
抒情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wè i探看kà n。
原文翻译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 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 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 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 流不止、怎会停息?
原文翻译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 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 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断, 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乡思乡 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主题
此词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对于一个丧国的君 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 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点明季节,写离别之难。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千古名句,运用比喻、对偶、双关。表现 爱情的坚贞。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借用神话典故,表达思念之情
相见欢 李煜
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别诗 què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原文翻译
• (即将告别)由三秦护卫的长安城,风烟迷 漫怎么也不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 (我)同您(此时)都充满离愁别绪,(因 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 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 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911c3c3968011ca30091ab.png)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
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部编版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
![部编版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68c1a69aaea998fcc220e9e.png)
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向往之情。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颈联中“悦”和“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悦”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愉悦心情的反映;“空”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身处幽静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种种烦恼除去,变得宁静、平和、心胸开阔。
(二)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意: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b518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d.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古诗词鉴赏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及其鉴赏:1. 《宿建德江》--王之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
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打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
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题材,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自己在外地闯荡的兄弟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写诗人在节日时怀念家乡和兄弟的情感,突出了家国情怀。
4.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描绘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呼唤。
5.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分的自然景色,通过诗人敏锐的观察和抒写,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结合起来,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以上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b9115e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b.png)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一、原文呈现。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解析。
1. 字词解释。
- “式微”: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昏暗。
这里指国家或世族衰落。
- “胡”:为什么。
-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在这里有“非、不是”的意思。
- “中露”:露中,在露水里。
- “躬”:身体。
2. 诗句翻译与赏析。
- 诗的开头反复说“式微,式微,胡不归?”就像是在不断地抱怨或者是无奈地叹息:“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这种反复的手法很有趣,就像一个人在碎碎念一样。
- 然后回答说“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意思是要不是为了君主啊,我怎么会在露水里呢!这就像是一个打工人,心里想着要不是为了老板的那些事儿,我才不愿意大晚上还在外面加班,在露水地里受这个苦呢。
- 下一章又重复前面的问句,再回答“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要不是为了君主您的贵体啊,我怎么会在泥地里呢!这里把那种为君主奔波,又满心抱怨的情绪表现得很生动。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劳动者辛苦劳作却不得归家的哀怨情绪。
一、原文呈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解析。
1. 字词解释。
- “子衿”:你的衣领。
衿,衣领。
- “悠悠”:形容思念的悠长。
- “宁”:难道。
- “嗣音”:传音讯。
嗣,继续,这里指传递。
- “挑兮达兮”:形容走来走去的样子。
-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2. 诗句翻译与赏析。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让我心里思念悠长。
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就不能给我传个音信吗?这里用“青青子衿”来代指那个思念的对象,很含蓄又很形象。
就好像是看到对方衣服的某个部分,就满脑子都是他了。
而且这个姑娘很有个性呢,她觉得就算自己没主动去找对方,对方也应该主动联系自己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66259d65ce05087632134c.png)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2] [3]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2] [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注释及赏析
【原文】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1] 【注释】 ⑴关关:鸟鸣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日夜夜。寤,醒觉。寐,入睡。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哉,语气助词。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有亲近之意。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650f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e.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长恨歌》 -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这只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的一小局部,假如您还需要其他古诗词的鉴赏,请告诉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及名著导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及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049ed39ec3d5bbfd0a7413.png)
3、炼字:辅和望
• “辅”形象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 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登幽州台歌
• 1、古人?来者?
古人:古代善于求贤的君主 来者:后世的明君
2、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主旨) 表现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和 孤寂苦闷的情怀。
赠从弟
主题:
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 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强,不 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 也仍像近邻一样。 一改过去送别诗中的感伤,代之以豁达乐观 的感情,成为朋友之间分别时用以表达深厚 情谊的不朽名句。 2、主旨: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与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名人传》
• 罗曼· 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 义作家。 • 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 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 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 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 阅读感受:
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 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 全。
3、主题:
抒发了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激愤痛苦之情。
4、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愁的: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李煜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 1、用哪些具体意象描写了长安早春的特点?
课外古诗八下
![课外古诗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6f6dca67bcd126fff6050b22.png)
课外古诗八下:一、蜀相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注解:选自《杜工部集》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顾:拜访,探望。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二、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品注释:(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3)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4)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5)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2][3]作品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三、《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品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萧索凄迷(或凄清)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伤感.。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三、式微式微式微①,式微!胡不归?微君②之故,胡为乎中露③!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④,胡为乎泥中![1]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和对“君”的行为的怨怒(此诗翻看书本读旁批及注释)四、《子衿》子衿(郑风)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 读书本旁批及注解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④别具一格: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4.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5.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云梦泽水气蒸腾,一片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4、品味颔联中“蒸”和“撼”字。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震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5.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运用典故,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委婉含蓄。
(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这首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理解选择: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2分)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6.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8.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主旨)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八、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