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在相关财务中从事有关的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对会计人员在相关财务中从事有关的会计工作的指导。
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是保障会计准则顺利、正常落实的基础,也是会计准则正常、有效地推进的基础。
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基础理论概述(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概念。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运行机制、程序和方法等与会计准则有关的所有内容;二是指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还有就是其运作机制。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类。
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其实就是由特定国家的情况、文化背景、综合力量、生产水平和历史因素等因素决定的。
目前,根据主体制定性质的不同,会计准则所采用的模式分为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制定模式。
1、政府制定模式。
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准则比较低成本,会计合同履约率其实也会有点提高;各种利益有关者相互配合协调之下,相关规则和标准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但还是少了更完善的机制让政府和各方之间的沟通得到有效的保证,最终模式常常不能达到平衡的程度。
2、民间制定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其实是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发展性和效率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积累的专业知识,使基本准则的内容科学规范和完整的程度可以得到有效保证;由各个领域的优秀专业人士一起共同商量组成独立权威机构,能够做到代表广大民众表达心声,从而较容易得到公众认可。
但一些制定法的人尤其是一个民间组织,往往因为存在准则可行可信性低等多种情况,影响国家准则法的实施;为了能够获得长期性的支持,往往会因为故意退让,从而造成准则失去独立性的情况发生。
(三)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会计环境影响因素。
会计管理规则的研究制定执行方式主要都是通过政府决策的指导来进行的,也可说就是现行政府财务管理的执行方式。
目前在我国,财政部专门负责组织制定年度会计管理规则。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通常是一个负责咨询中国会计准则标准的专门机构,负责中国整体准则方案的研究制定,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常务办公室通常就是管一管组织安排准则委员会内的日常事务。
浅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浅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摘要】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对于规范和标准化企业财务报告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包括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因素、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会计准则的分类、会计准则制定的流程以及会计准则调整的机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制定模式,从而提高对财务报告的理解和准确性。
确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提高其透明度和可比性,同时也能促进各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任和准确评估。
深入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对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分类、流程、调整机制、结论1. 引言1.1 浅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它规定了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披露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规则和方法。
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是研究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规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探讨,可以为完善和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财务会计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认识,还可以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因素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国际标准、行业特点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
政府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政府通常会通过立法和监管来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公平、透明和有效的财务报告。
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准确、可比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来做出决策。
经济学视角对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的思考
所 以会消耗大量 的人力 , 和财力 , 物力 也就是说 , 这个时候 , 制定 者付 出的成本很高 。反之 , 于执行 者而言 , 对 准则未 产生 时 , 他们
已经有一定 的经验 , 以 , 所 他们 也就更能够容 易的发现准则 的缺 口, 付出的成本相对来说 , 是很小 的。 甄别 系统甄别到执行者未按预期的设 想执行该 准则 , 开始修
本 Jo C 。由于最初 制定这套准则 时, 制定者没有现成 的经验可寻 ,
该准则所 产生 的预期效用就非常低了。也 就是说 , 制定者付出了
—
个 比较大 的成本 D 0 C 得到的却是一个相对很小 的效用 D 0与 U。
此相反 , 执行者却可以很容易 的找到准则的缺 口, 因此 而获益 , 并
条的。 .
假设 2H )准则的制定者 与执行者 处于 同等地位 。 (2: 假设 3H )存在一个 甄别系统可以及 时地甄别到事先 制定 (3 :
好 的准则是否按预期执行 。
假设 4H )不论是准则制定者制定 、 (4: 修正准则的行为 , 还是 执行者执行 、 寻找准则缺 口的行为 , 都是可 以逆转 的。
正, 由于只是做局部 修正 , 前面制定 的经验还可 以借鉴 , 因此 , 制 定者付 出的成本 D 。 c 相对 D 。 比较小 的,对于执行者 而言 , C是 当
制定者修订 了缺 口之后 ,新 出台的准则要 比前 面的更加严格 。 因
“ 可乘之机” 便少了, 所能够获得的效用自然也就减少了。 不过, 制
规则 , 属一种正式约束 。 会计 准则 具有 公共物 品的属性 , 它的制定 同样应该是在 利益冲突条件下 经过多次博弈 的一种公共选择过 程 。因而 , 对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和执行过程中所涉及 的博弈 问题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的具体规范,是指导企业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准则的制定对于规范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会计准则质量和有效性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类型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由政府机构负责制定会计准则。
政府主导模式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确保会计准则与国家的财务监管要求相一致,有利于国家的财务稳定。
然而,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缺点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和独立性,易受政府官员的政治利益干扰,从而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
2.市场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市场参与者的作用,允许市场参与者通过自愿性协商制定会计准则。
市场主导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市场主导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特点,提高会计准则的实用性。
然而,市场主导模式也存在缺点,如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推动会计准则的更新和改进。
3.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的结合,既允许政府机构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又允许市场参与者进行自愿性协商。
混合模式可以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提高会计准则的参与度和可接受性。
然而,混合模式的缺点是制定过程可能存在冲突和利益博弈,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时间较长。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对会计准则质量和有效性的影响1.对会计准则质量的影响:政府主导模式下,会计准则容易受到政府的政治干预,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和独立性,容易受到政府官员的利益影响,从而降低准则的质量。
市场主导模式下,会计准则更加关注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特点,提高了准则的实用性,但也可能忽视一些社会公共利益。
混合模式可以综合各方意见,提高准则的参与度和可接受性,但可能存在冲突和利益博弈,导致准则制定时间较长。
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学分析
[ 中图分类 号]F3 24
一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 号]10 2 8 (o8o —04 —0 02— 8o 2o )9 10 2
的、 随机发生 的非预期 事件 。并 且所有 相关信 息 为公 众 所获知 , 或至少存 在惩 罚和动力 机制促 进 内部信息 的有 效披露 , 即不存 在信 息不对 称。理想 的经理人 才市 场是 这样一个市 场 , 有有 关经理业 绩 的相 关信 息都 为公 众 所
所有这些合 同方案 中的 信息 , 以合 同 中规定 的数 量和 并 质量进行信息生产 , 而不需要权力机构强制信息生产 。 信息生产也可在经理 人才市场和接管 市场 中找 到原 因。在经理人才市 场 中, 理性 经理人 员要想 得到 较高 的 市场 价值 , 就必须 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 。这样 , 经理人才
所知 , 经理所获报酬 等于其所提供服务 的市场价值 , 并能
反映其能力和努力程度 。这一 定义建立在 经理人员 的努
力 程 度 可 观 察 的假 设 上 。
会科学 , 可能像 自然科 学 中的技术一样 客观 , 不 必然会受
到 人 为 因素 的影 响 。 ( ) 二 准则 的作 用及 影 响
美国会计学家泽弗在 17 年 1 9 8 2月《 经济后果 ” “ 学说 的兴起》 文中认 为会 计准则 的制定过 程 , 一 不应 当是仅仅
作为技术规 范 , 还应 是考虑 准则 的作 用及其 对经 济环 境
的影 响。由于 会计 准则 的经 济后果 , 因此最 完美 的会 计
成果 的计量 , 就需要 净 收益 的信息 , 由于审计 的存 在 , 增
在 理 想证 券 市 场 假 设 下 , 约 原 因 将 驱 动 公 司 提 供 契
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作者:张建来源:《会计之友》2010年第01期【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会计准则作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文章将从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入手,重点分析现代会计准则存在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交易费用一直是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这里笔者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拟建立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追求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假设之上,模型包括:(一)行动集团引起每次会计准则变迁的行动集团笔者认为主要是财政部、会计学术界和企业。
(二)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笔者认为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有:(1)传统型会计准则,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段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主要为满足国家的宏观政策需要,会计要素按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划分,存在过于简化和片面的缺点。
(2)偏传统型会计准则,指1978年到1992年期间的会计准则,特点是,虽然主要还是传统特点的会计制度,但是因为在外资企业中开始实行不同于传统会计准则的会计制度,表现出现代会计准则的一些特点。
(3)混合型会计准则,指1992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传统型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准则相互激烈碰撞。
(4)偏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1年到2006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表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但同时还实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5)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6年到现在的会计准则,特点是它表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的趋同。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用准则而忽视职业判断 , 成形式重f实质 。 造
与原 则 导 向 的 准 则 相 比 , 则 导 向 的 准 则 详 尽 、 体 、 规 具 可
操 作 性 强 . 职业 判 断 空 间 小 , 某 些 时 候 更 倾 向 于反 映 经 但 在
济 事 项 的形 式 而 非 实 质 , 的缺 陷 主 要 有 : 大 量 的原 则 , 就没有 用于规 范信息供 给与
需 求 的会 计 准 则 。
12 年 美 国 资本 市 场 大 危 机爆 发 以后 ,诞 生 了规 范 会 计 99
的 例 外 很 多 ; 过 于 注 重 原 I 的 细 节 规 定 , 望 在 任 f 时 候 ⑧ J { I J 希 n J 都 能 为会 计 人 员提 供 技 术 参 考 标 准 。由 于 有现 成 的 界 限 分 明
【 关键词】 原则基础模式
一
规 则基础模式 目标导向模 式
科斯定理
、
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出 台各 种 解 释 公 告 、 施 指 南 , 细 规 定 各 种 情 况 下的 会 计 实 详
会计 的发 展 源 远 流 K , 会 计 准 则 却 是 在 资 本 市场 出 现 而
以后 才产 生 与 发 展 起 来 的 。各 国制 定 会 计 准 则 的实 践 表 明 , . 会 计 准 则 与 资 本 市 场 的 发 展 程 度 密 切 相 关 。可 以说 , 有 资 没
处 理 。其 特 点 是 : 会 计 准 则 庞 杂 , 关 准 则运 用 的 解 释 越来 ① 有 越 多 ; 规 则 基 础 下 准 则 的 制 定 l 样 J 了 概 念 框 架 , 该 ② _ 用 J 但
框 架 的某 些 方 面 是 不 完 整 、 在 小 一 致 以 及 模 糊 的 , 则 中 内 准
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及制度经济学分析——以韩国、美国为例
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及制度经济学分析
以韩国 、 美国为例
河北 省胸 科 医院 赵 桂 琴 【 要 】本文从 会计准则制定机 构、 定人 员以及制定程序 三个 方面就我 国与韩 国、 国这 两个具 有一定代表性 国家的会计准则制 摘 制 美
要是作 为财务会计 准则委 员会 的筹 资机构
并对其准则制定过程提供资金 支持。
我国会计准 则 的制定。财政部 会计准
则委 员会 有 2 2位委员 ,包括会计 理论界 、 实务界 、 企业界 、 府有关部 门等各方 面的 政 代表 。但 是政府有 关部 门的委 员 占主导地 位 , 中来 自高校 的理 论界代表有 3位 , 其 来
定模 式进行比较 , 并作 了制度经 济学分析, 出我国会计准 则的制 定应由强制性制度 变迁 向诱致性制度 变迁过 渡。 指
【 关键词 】会计准则制定模 式; 会计 准则制定程序 ; 制度 计准则制定机构的 比较与评析
员会由 7 名委员组成 。 其中 3名是执业会计
我 国会 计 准 则 由财 政 部 负 责 制 定 。
18 9 8年 1 0月财政部会计 司成立 了会计准 则课题 组 ,就制定 中国会计准则 的可行性
民间机构—一
韩国会计研究院负责。 韩国
会 计 研 究 院 ( e K ra A c ut g t oe c o ni h n
I tu , A ) 1 9 年 4月开 始筹备至 n it K I 从 9 9 st e 1 9 年 7月成立 , 由五个部分组成 : 99 它 一般
自企业 的代表只有 1 位。为 了利用社会 资
国家 , 其会 计准 则制 定机构 几经 变动 。与
韩 国不 同 , 美国 , 计 准则 传 统地 由 民 在 会 间组织 制定 。1 3 9 8年 , 美国执业 会计 师协 会( 时称 “ 国会 计 师协 会 ” 属 下 的会 当 美 ) 计程 序委 员会 开始 颁布会计 原 则。 委员 该 会 15 9 9年被 美国执 业会计 师协 会属 下 的 会计 原则委 员会所 取代 。1 7 9 3年 , 对独 相 立 的财务会 计准 则委 员会成 立 , 承担 起制 定会 计准则 的职责 。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分析ﻭﻭ两种准则制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最佳的准则制定模式应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模式,即规则与原则保持一种内在的平衡。
2003年SEC提出的“目标导向法”的本质也是在规则与原则之间寻找最优均衡点。
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换将面临着巨大的制度转换成本,因此保持着审慎的态度.我国准则的制定也面临着如何平衡规则与原则的。
一、两种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制度学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配置,因而产权制度不会对资源的配置产生.但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存在“摩擦”的世界,即存在交易费用。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产权制度,其交易成本不同,从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刘峰,1992),不同的准则制定模式的交易成本不同,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也不相同。
林斌(2004)等人对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准则特征进行了归纳。
他们认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的特征:(1)准则指导的财务报告应是已知经济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其形式;(2)有一个基本的、内涵一致的、清晰完整的概念框架结构,对经济事项的分类与计量加以引导;(3)由若干基本原则组成,以原则为基础并辅之较少的理解与执行指南;(4)强调相关人员运用合适的、与准则的内涵和精神(目标)相一致的职业来处理交易;(5)较少(或没有)准则外的例外情况。
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的主要特征为:(1)规则包括具体的标准、清晰的界线门槛、示例、范围限制、例外和连续性的惯例;(2)由较多详细、具体、复杂的规则组成,操作性强;(3)包括规则属性,即范围上的例外、会计处理上的例外和详细的执行指南;(4)职业的空间较小,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反映经济事项的形式而不是实质;(5)会计准则往往是各方利益集团协调的结果,准则之间的一致性较差. 由上述两种准则模式的特征比较来看,原则导向的准则主要由原则组成,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它没有繁杂而具体的规则,因此制定成本较低;原则导向的准则反映经济的实质而非形式,因此它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故这种模式下的信息搜寻成本也较低;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要求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可以避免管理人员利用规则进行交易设计,防止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的要求进行别有用心的交易安排,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一些基本性的原则,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管理人员拥有相对较多的准则剩余制定权,这种模式的监督成本与讨价还价的成本较高.会计准则的实施还具有外部性成本,这表现在根据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经济后果.这一点,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安然事件中已经充分表现.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由于过于规则化,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规则本身或者规则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别有用心的交易安排,对规则予以规避或加以利用(例如安然就是利用了规则对特殊实体的规定进行交易安排,从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安然事件爆发后,这种准则模式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会 计准 则概 述
会 计准则 的出现是 和经 济发展有着 密切的关 系 , 尤其 是高 度 发达 的市场 经济 和资本 市场对 于会计 准则 的发展 起到 了极 大 的推动作用 。“ 般认 为 , 一 高度发达 的市场经济 , 导致财 务会 计 信息 的使 用者 和提供 者相互 独立 、 分离 , 他们 的利 益在一定 程度 上还存在着矛 盾 。财务 会计准则 的产 生 , 是为 了从根本 就 上协 调信息 的提供 者和 信息
【 中图分类 号 】 20 F3
【 文献标识码 l A
【 文章编 号 l 0426 (00 1—250 0— 782 1)2 07 —3 1
会计 学 的 发 展 与 经 济学 的 发 展 具 有 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会 计 学最早并不是 作为单独 的学科存在 和发 展 , 而是在经济学 和管 理学的范畴 内得到研究 和发展。 0世纪初前后 精细化成 为科学 2 研究 的主流思想 ,9 8年查尔斯 ・ 10 斯普拉格 出版了《 账户原理 》 , 受 此书影 响《 会计 理论— —侧重 于公 司制企业 》 《 计学—— 、会 原理 与 问题 》 等著作 相继 出版 , 志着会计 学从 经济 学 中独立 标 出来 开始 独 立 发 展 。 6 代 , 到 经 验 主 义 思 想 的影 响经 验 在 O年 受 研究 成为经济学研 究的重要 形式 , 计学借鉴并 引入经验研究 会 的方 法使 得会计经 验研究得 到了快速 的发展 。此后 , 随着经济 学尤其是 财务 学的发展 , 实证会计研究逐渐兴起 。 总 的来说 , 计学 在发展 过程 中经历 了从 属于经 济学 、 会 从 经济 学 中分离 独立 发展 、 与经济学 再度 融合发 展 的各 个阶段 。 因此 , 使用 经济 学的方 法分 析会计 学 中的问题 , 失为一 个实 不 际可行 的研究 方法 。“ 会计 准则是指对会计信息 的加工 、 提供等 具 有 约 束 作 用 的 规 则 。 应 当是 制 度 的 一 个 部 分 ” 刘 峰 ,0 1 。 ( 2 0 ) 本 文 主要 关 注 于 使 用 制 度 经 济 学 的理 论 和 方 法 对 中 国会 计 准 则 进行研究 。
从经济学理论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迁
口文 / 李晓麓
提要
不存 本文通过经济学理论 的阐 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这 时, 在其他任 我们都 知道会计 准则是 具有经 济后
能够在不损害某些人利 益的 果的, 泽夫在 经济后果’ 说兴起 ” 学 一文 述, 并结合会计 准则制 定模 式 , 以及得 出 何一种方案 , 前提下 , 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 或者说 , 在 中认 为, 从六 十年代起 , 国会计 界开始 美 的会计 准则制 定模 式的最佳范式 , 探讨我 而所 谓经济 任何行动 方案 的变化 , 在使 一 意识到会 计信 息的经济影响 。 国会计 准则制定模 式的演进过 程及 未来 最优化下 , 部分人受益 的同时, 至少会使某一个或几 后果 , 按照泽 夫 的理解 , 指会计报 告将 是 发展 。 关键 词: 经济学理论; 会计准则制定模 式 中图分类号:2 文献标识码 : F3 A 个参与者利益受到损害。 影响企业、 政府、 工会 、 投资人和债权人 的 3科斯定理。 、 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 决策行为, 受影响 的决策行 为反过来 又会 济学关于产权安排、 易费用与资源配置 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这 样, 交 不同的 外部性问题的方案 。 科斯定理包括科斯第 帕 累托最优 的会 计准则 , 使会 计准 则
一
合 定理、 科斯第二定理 以及科斯定理 的推 的经 济 后 果 最 公平 、 理 。 1 经济人假说 。亚 当・ 、 斯密 以来的 自 论 。 科斯第一定理: 如果交易费用为 0 市 , 我们 也可 以认 为会计 准则 是一种 制
点 。本 文 试 图通 过 对 一 些 学 者 研 究 的 总 《 会 成 本 问题 》 《 业 的 性 质》 篇 论 另 一 部 分 人 受 损 。 因此 , 们 的 思路 应 该 社 和 企 两 我
应用文-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依存环境及其理论分析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依存环境及其理论分析'会计准则由于自身具有契约性质,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将对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权威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
会计是一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出现和产生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
同样,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和变迁也需要相关的经济理论做指引。
我们可以从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号理论、契约理论、企业主体理论、业主权益理论、指挥者理论)中找到依据。
在此,我仅以科斯和诺斯的经济理论进行论述。
科斯认为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着交易费用的大小,并根据交易费用的大小来选择经济制度。
制度选择的含义是广泛的,既包括契约、规则、权利安排的选择,又包括体制,经济的选择。
在科斯看来,选择的依据是两个层次上的比较:其一是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制度类型的交易费用比较。
不同的权利安排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也有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那么由最优的资源配置结果倒推,最佳的权利安排应是本身的运作费用最少,这成为权利安排的选择原则;另一个层次是制度变迁,操作的成本与其带来的收益的比较。
制度结构转换的可能性条件是,转换成本小于转换收益。
诺斯建立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一步就是系统阐述有关制度建立的原则和过程等若干基本理论,他指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忽略了制度方面的因素,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或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
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延缓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
会计是用来提供经济信息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不同点在于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都可以使用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由于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人的需要或者缺乏效率,才导致会计准则发生变迁。
而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得出的会计准则是不同的。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是困扰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性的、全球性的课题,这一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强化会计准则规范成为我国现实的选择。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节约了人们进行会计信息交流活动的费用,减少了会计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因选择披露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人们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供了有保障的制度框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沿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性质、目标定位、价值导向及其执行效果这一思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这一正式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认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目标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下,通过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促使企业生成和披露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以实现政府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终极目标:效率、公平和稳定。
然而,虽然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堵塞了我国原有会计准则的一些漏洞,但同时又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更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准则制定者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指南的同时,政府权力部门应强化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设,同时加大对违规者的民事惩处力度。
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学动因分析
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学动因分析作者:万翔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7期[提要]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对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提出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有产权制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三大理论支撑的论点,并将会计准则发展归因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均衡向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靠近。
关键词:博弈均衡;产权理论;公共选择;交易费用;会计准则制定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2年2月20日一、会计准则的产生是一种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不论对制度作宽泛还是严格的界定,会计准则作为制度的一部分或一种制度安排,是毫无疑问的”。
(刘峰,2000)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它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会计准则作为管束人们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则,其本质是一种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特殊公用的”,是人们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种公共契约,会计准则的产生降低了履行这些公共契约的交易费用。
如图1所示,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论点有其理论支撑,具体包括产权制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图1)产权经济学家强调通过法律来界定产权归属进而控制产权。
法律主要从宏观上界定产权归属进而控制产权,并且容易出现违背自由、公正的法精神,一旦失误就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而产权会计突出了对“两种产权的关注”,并量化为产权份额,以产权份额为依据来界定产权归属将更加准确可靠。
它能提供产权的量化信息进而成为产权控制的依据。
产权会计对产权控制是微观层次的、基础性的;法律对产权控制是宏观层次的、总括性的。
产权控制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以Williamson和Hart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者交易费用,使得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
将“交易费用”和“新产权经济学”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产权对现实中的契约有两大贡献:事前契约的可靠性和契约执行中的灵活性。
最新 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学分析及应用-精品
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学分析及应用
股东监督制度对完善国有控股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企业会计准则如何应用于呢?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学
模型建立符合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学模型,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制度,进而达到国家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其内容包括:
(1)组织集团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核心.包括财政厅会计部与企业会计学术界。
(2)会计准则的类型
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也在发生翻天动地的变化。
会计准则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①传统型的会计准则,时间段为1949年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其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恢复的需要,整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缺点是过于简单和粗糙。
②混合型会计准则,即改革开放到1992年特区建立期间的会计准则,实行国有资产和私有共存制度,使国民经济开始有所复苏。
缺点是过于片面与偏激。
③偏现代会计准则,是指1993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当时经济改革已迈入正常的轨道,同时中国的经济形式开始向国际化转变。
④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2年到目前的会计准则,特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同步。
当中国的会计准则上市后,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中,为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影响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原因
(1)国民经济市场的发展影响
制度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市场的发展。
它不仅可以降低投资的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会计准则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摘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变迁过程中,为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尝试在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的变迁轨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Abstract: Because our country is in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the changes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better adapt to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very necessary. Therefore, in this dissertation, some questions on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change will b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transition track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future.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 Neo-institutional ; Institutional change会计准则变迁,作为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标的一种制度变迁,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
会计准则的经济学思考
会计准则的经济学思考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会计信息也不例外。
企业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企业会提供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促使对会计信息的产生加以管制。
若缺乏管制,自由放任的经济行为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有一个代理者协调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维护市场平衡,这个代理者就是准则的制定者。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一、会计准则的产生:降低交易费用20世纪以来,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崛起和发展,为会计学的研究带来新的角度。
科斯认为,会计准则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产生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
在不存在统一会计准则的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生成缺乏有效的管制,而其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必定拥有信息优势,投资人处于信息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引发企业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信息外部使用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
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评价失实、市场失灵,经济资源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及信息使用者会选择一个代理者,根据各方利益需求制定相对公平的会计信息生成准则。
企业组织形式比较简单时,股东人数较少,企业的利益方(投资人、政府等)通过制定私人契约来规范信息披露者的披露要求。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契约方在企业利益中享有的份额较大,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信息供给能够达到充分,满足需求,即便存在问题,也能与管理者进行谈判。
因此,是否存在信息生成规则,并不会降低交易费用。
但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公司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企业的契约关系人——股东的数量大量增加,利益份额下降,如果没有约束信息生成的准则,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无法对自己的利益得到准确的预期,大多数股东由于高额的成本不可能谈判企业信息的生成规则,最终会使中小股东退出企业;大股东也许有这种谈判能力,但他们不会给小股东享受“搭便车”的好处,可他们也不会无动于衷,而是采取与企业管理层合谋,操纵盈余,既没有巨额的交易费用还能牟取暴利。
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一、会计准则的产生企业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联合起来缔结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的契约关系网络。
各种要素投入者作为缔约的一方或权益持有者,必然会尽量争取自我收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此过程中,集中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赢利前景的会计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
毫无疑问,对于信息资源的占有程度决定着相关利益人的收益多少。
然而,信息不对称现象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相对于缔约的其他权益持有人而言,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同时,管理当局也是契约的缔约方之一,也有强烈的动机去攫取自身的利益,从而可能利用与其他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人为地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失真。
为了充分维护自身利益,其他权益持有者们开始尝试制定私人契约来规范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
这些私人契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维护权益持有者的利益,但是随着公司股票公开上市交易,规模不断壮大,私人契约就难以发挥效用,会计准则便应运而生。
二、会计准则的功能会计准则和其他经济制度一样,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能够提供激励机制,其创新可以将外部利益内部化。
会计准则有助于规范会计活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等)。
会计准则还具有经济后果,即会计报告会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减少了会计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因选择披露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同一经济事项可以形成一个合理可靠的预期,为人们运用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制度框架。
可见,会计准则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通过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来降低交易费用的公共契约。
三、制度变迁和会计准则的发展从规则的起源角度看,制度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会计准则属于外在制度的一种,所以研究制度的理论同样适合会计准则的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摘要】本文分别运用帕累托最优理论、成本效益原则和博弈论,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过程,并提出了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和经济学是一对非同族孪生兄弟”,经济学对于会计准则有着重要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也体现出了这一重大影响。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历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始于1988年财政部会计司成立的会计准则课题组。
之后,1989年3月发布了《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研究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基本会计准则的正式出台是1992年。
这样,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初步进展。
然而,基本会计准则的发布只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会计实务依然是依照会计制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财政部加快了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
从1997-2005年陆续发布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形成了准则和制度并行的会计制度安排。
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改革取得关键性成果的标志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原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够独立实施和执行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首次完全取代会计制度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二、从会计准则看会计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博而丁曾幽默地说:“会计和经济学是一对非同族(不协调的)孪生兄弟”。
用这句话来形容会计与经济学的关系是非常贴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摘要]两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最佳的准则制定模式应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模式,即规则与原则保持一种内在的平衡。
2003年SEC提出的“目标导向法”的本质也是在规则与原则之间寻找最优均衡点。
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换将面临着巨大的制度转换成本,因此美国目前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我国准则的制定也面临着如何平衡规则与原则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交易成本;均衡;模式转换一、两种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分析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配置,因而产权制度不会对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
但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存在“摩擦”的世界,即存在交易费用。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也就是说,不同的产权制度,其交易成本不同,从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刘峰,1992),不同的准则制定模式的交易成本不同,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也不相同。
林斌(2004)等人对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准则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他们认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的特征:(1)准则指导的财务报告应是已知经济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其形式;(2)有一个基本的、内涵一致的、清晰完整的概念框架结构,对经济事项的分类与计量加以引导;(3)由若干基本原则组成,以原则为基础并辅之较少的理解与执行指南;(4)强调相关人员运用合适的、与准则的内涵和精神(目标)相一致的职业判断来处理交易;(5)较少(或没有)准则外的例外情况。
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的主要特征为:(1)规则包括具体的标准、清晰的界线门槛、示例、范围限制、例外和连续性的惯例;(2)由较多详细、具体、复杂的规则组成,操作性强;(3)包括规则属性,即范围上的例外、会计处理上的例外和详细的执行指南;(4)职业判断的空间较小,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反映经济事项的形式而不是实质;(5)会计准则往往是各方利益集团协调的结果,准则之间的一致性较差。
由上述两种准则模式的特征比较来看,原则导向的准则主要由原则组成,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它没有繁杂而具体的规则,因此制定成本较低;原则导向的准则反映经济的实质而非形式,因此它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故这种模式下的信息搜寻成本也较低;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要求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可以避免管理人员利用规则进行交易设计,防止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的要求进行别有用心的交易安排,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一些基本性的原则,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管理人员拥有相对较多的准则剩余制定权,这种模式的监督成本与讨价还价的成本较高。
会计准则的实施还具有外部性成本,这表现在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经济后果。
这一点,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安然事件中已经充分表现。
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由于过于规则化,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规则本身或者规则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别有用心的交易安排,对规则予以规避或加以利用(例如安然就是利用了规则对特殊实体的规定进行交易安排,从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引发资本市场危机。
安然事件爆发后,这种准则模式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
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要求会计处理反映交易的实质而非形式,所以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但这种模式在执行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的运用犹如一把双刃剑:恰当地运用职业判断能够如实反映经济事项的本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滥用职业判断同样会导致财务欺诈与会计丑闻,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从这点而言,谁优谁劣尚需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两种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包括制定成本、监督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等,随规则的多寡呈现出此消彼涨的态势。
最佳的准则模式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模式,此时原则应与规则保持一种内在的平衡。
事实上,现实中并不存在纯规则与纯原则的准则模式,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中也有原则,国际会计准则中也有规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等因素的影响,会计准则本身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因此不可能将所有业务均包括在内。
会计准则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准则剩余制定权。
因此,最优的准则制定模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平衡规则与原则,在原则与规则之间寻找最优均衡点。
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名为《按照2002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108(d)条款要求对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采用原则基础的会计体系进行研究的报告》。
该报告摒弃了“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模式,提出了“目标导向法”及相关思路。
在目标导向法下,准则的制定均要根据内部一致的概念、框架进行。
整个会计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避免各国规则导向法下准则之间一致性较差的矛盾;目标导向法还避免使用例外条款与明线测试,但同时又在原则的指导下提供了足够的详细指南,以帮助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
总之,目标导向法克服了规则导向过于繁杂、原则导向又过于简单的缺陷,通过在原则导向下规定一定量的规则,保持了原则与规则的双重优点。
在目标导向法的指导下,SEC要求对现有过于规则化的准则予以修订。
可见,美国会计准则模式转换的实质是在原则与规则之间寻找最优均衡点。
二、制度变迁与模式转换(一)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初期,会计准则基本上由一般的、普遍适用的原则组成,属于原则导向。
但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属性,使得美国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受到各政治、利益集团施加的强大压力,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准则时不得不考虑各方的经济利益,结果导致大量的例外事项及具体规则的产生,准则亦逐渐由原则导向向规则导向转变。
美国从初始原则导向转变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各种力量共同博弈的结果。
安然事件暴露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动荡,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表面上看,安然事件是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了资本市场危机,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性成本,而实质是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增加了投资者搜寻信息的成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为减少低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
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会计造假大多不是会计准则出了问题,而是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出了问题,因此应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使准则得到严格地执行。
(2)对会计自身进行变革,如会计准则随资本市场的产生而产生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
事实上,《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是美国政府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所采取的措施。
该法案的颁布表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环境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该法案对会计行业的监管、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体制、财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与证券监管框架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这些规定一方面通过对与会计相关行为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弥补现行准则制定与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的缺陷,提高会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方面的制度安排以保证实施机制的有效性及将低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外部性部分内在化,从而增强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预期。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恢复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但现行规则导向的准则模式是否应向原则导向模式转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变,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根据科斯的理论,不同制度安排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同,其交易费用也不相同。
但一种既定的制度能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除了两种制度下的交易成本比较外,还取决于制度转换成本与制度转换收益的比较。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其变革产生的效益超过成本时,它才有变革的可能。
从规则导向模式向原则导向模式转变,其产生的效益主要表现为: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一般被认为是原则导向的)协调而带来相关利益(如吸引外资),同时也可以防止企业利用规则进行交易设计,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但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转换的同时也会发生巨大的制度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新准则本身的制定成本,与新准则相协调的其它相关法规的修订成本、新准则的学习、培训与教育成本,路径依赖需要使用者适应新准则的成本,新准则与环境的适应与否对本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的间接成本等。
由于上述成本,收益难以准确度量,而对此相关的研究也没有得出明确倾向性的结果(林斌,2004),因此目前判断规则导向的准则模式是否应完全向原则导向模式转变尚需进一步的证据。
正是基于此,美国国会才下令对原则导向的准则进行研究,而不是直接要求转换成原则导向的准则模式。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思考(一)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实际上也存在规则与原则之间的权衡。
一方面,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因此也要求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以顺应会计国际化的潮流,减少将来准则变迁的制度转换成本。
另一方面,会计与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有着与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的会计环境。
这表现在:(1)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3)证券监管不完善与法律诉讼机制薄弱;(4)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
这种环境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只能在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予以借鉴。
所以如何平衡规则与原则,既考虑与国际准则的协调同时也兼顾我国国情,是我国准则制定部门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实施绩效的好坏问题根源在于制度环境。
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支撑来看,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可能更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因为会计人员较低的整体素质限制了他们的专业判断,CPA较差的行业自律降低了他们对会计报表原则性意图的二度把握,过低的法律诉讼风险、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外部约束机制更有可能使管理者在原则导向下利用职业判断对利润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容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
而详细、具体的规则有利于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增加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投资者、CPA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基础的,这无疑与我国现阶段是相适应的。
但会计的国际化已成为共识,我国的会计准则最终会走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道路。
因此,我国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可以尽量重原则一些,轻规则一些;同时还应加强对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公认的可靠的概念框架,这一方面为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在总体框架下制定会计准则,可以避免会计准则内在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