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故事著名的有: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故事的价值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一个好的成语故事,语言规范,简洁明了,都是经过提炼、净化后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一: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二:九牛一毛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0篇)我们都知道,用原有的拼音输入法以输入'皆大欢喜'四个字来举例的话,应该总共要敲击键盘共十五六次键盘才能将所有的字打出(还不包含翻页找字的按键)。
那么相比英文则只需输入:'everybody happy' 就可以了。
在这个回合我们好像暂时输在了信息输入上面。
的确英文的组合排列形式很科学。
它的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在此时尽显其风头正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一言九鼎秦昭王十五年,秦军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楚王不肯答应。
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仗剑上殿,开诚布公地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
毛遂因此立了汗马功劳。
平原君开诚相见地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
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2釜底游鱼东汉顺帝时期,有一个小官吏名叫张纲,此人为人忠诚,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独断专行,张纲看不惯梁冀贪污腐化、残害忠良的行为,便上奏皇上揭露梁冀。
满朝的文武百宫为之举动震惊,但因为梁冀的势力实在太大,最终皇帝对他也无可奈何。
此后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于后来,广陵张婴造反,梁冀想要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
张纲胸有成竹,上任后便前去说服张婴归顺朝廷,并表示要坚决惩办贪官污吏。
张婴被说服了,他开诚布公的说:“为了生计我们才聚在一起起事,就好像鱼儿游在锅里,很快就会死亡,我们心甘情愿的归顺朝廷。
”从此广陵太平无事。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3恩怨分明战国晚期,张仪赴楚国宰相家喝酒,结果被怀疑偷了楚相的一块玉璧,他抵死不认,被拘起来掠笞数百。
张仪当发秦国宰相后,他开诚布公的写信警告楚国宰相:“那一日我陪你喝酒,你却找个理由鞭打我。
史记里的成语
史记里的成语《史记》,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它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的许多典故成语、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这里为大家精选了20个出自《史记》的成语,带你看看成语背后的故事。
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2.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3. 酒池肉林解释: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
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4. 网开一面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5. 一字千金解释: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那你知道哪些史记成语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史记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成语故事:一诺千金这则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很守信用,个性忠厚直爽,又乐于助人。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设法办到,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常常率兵和刘邦的军队作战,曾经把刘邦的军队打败了好几次。
因此,刘邦非常痛恨他,视他为眼中钉。
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以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悬赏捉拿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去请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夏侯婴力劝刘邦不要记着过去的仇恨,应该重用季布这个人才,以服天下的民心。
结果刘邦从善如流,赦免了季布,并且封他做了大官。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拜见季布。
季布见到曹邱生,知道他只是来巴结自己而已,就表现出一副非常厌烦的样子。
但曹邱生却弯腰鞠躬,很有礼貌的说:“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名声呢?还不是我们同乡到处帮您宣扬,而您现在却这么瞧不起我,这是为什么呢?” 季布听了,觉的很不好意思,便好好的招待他住了一阵。
成语“一诺千金”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现在,我们说人家很重视自己的诺言,凡事说得出就做得到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说话算数,言而有信。
史记成语故事:三生有幸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法号圆泽。
他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源善。
有一天,圆泽约了李源善出去玩。
两人路上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好不快活。
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
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励志故事爱情故事儿童故事搞笑故事恐怖故事哲理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史记中比较有名的故事集锦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于西汉初年。
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史记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流传下来许多成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故事和寓意。
1. 弄璋之喜《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一段事迹,他曾经在璧城的璧台上弹琴,引来了周洪的嘲笑和讥讽。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恼怒,反而非常镇静地回答:“我只是弄璋之喜,却不知其琴也。
”这句话意指趣味之余,未必有高深的琴艺,形容人对自己才能的深浅不计较,只以欢乐为最。
由此衍生出的成语“弄璋之喜”意指自娱自乐、喜悦无忧的心情。
2. 肆意妄为《史记·荆轲刺秦王》中有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
当时,秦王嬴政统治酷暴,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愤怒的荆轲决心刺杀秦王。
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荆轲以身殉国,表现出无畏和大无畏的精神。
从此,人们将荆轲舍己为国的精神称为“肆意妄为”,意指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任意胡为。
3. 面面俱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讲述了刘敬叔与孙通的故事。
刘敬叔和孙通都非常聪明,思维敏捷。
在进行辩论时,他们的思考非常全面,不但能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回应,还能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精于辞令,辩于义理,面面俱到”。
由此,人们把处理事务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全面的能力称为“面面俱到”。
4. 言简意赅《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与韩信的一段对话。
当时,项羽问韩信:“若让你带兵作战,如何做好才可以?”韩信回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韩信几个简练的字句,道出了防御的策略。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韩信的回答既能明白传达自己的意思,又给人以启示。
因此,人们将这种言辞简练、意思明确的表达方式称为“言简意赅”。
5. 一分为二《史记·纪年》中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一段经历。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有许多故事和典故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经典成语及其故事背景:1.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时,为了表示士兵们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命令兵士们打破锅、凿沉船、烧掉营房,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不顾一切地追求目标。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毛遂自荐并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赵。
4.完璧归赵:源自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于是假装要以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
当赵国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时,秦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却避而不谈城池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设计骗回了和氏璧,并成功地将其带回了赵国。
因此,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其原本的主人。
5.指鹿为马:源自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场景,赵高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此成语后来就被广泛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6.渑池之会: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成语本指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为赵国立下功勋,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胆识。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有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有《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下面就是史记中的成语故事,请看:纸上谈兵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既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事关生死的境地,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喻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负荆请罪出处: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喻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毛遂自荐出处: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翻译:秦兵围困邯郸,赵王派遣平原君去求救,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那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订再返回随从人员不用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喻意: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一言九鼎出处: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翻译: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分量重于传国的宝器(他)凭借三寸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喻意: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出处: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 翻译: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啦!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偷偷议论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人就称王,我应当称王整个关中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人判处1死刑,伤人和偷盗的要坐牢剩下的秦朝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吏平民都像往常一样生活喻意: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_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生动性、启发性和篇幅适宜等特点,许多故事都是从史记里发生的故事,你对史记中的成语故事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史记中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篇一:背水一战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篇二:百发百中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成语】【鸿鹄之志】释义:比喻远大的志向。
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出处:“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成语故事: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破釜沉舟】释义: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成语典故:项羽跟秦兵打仗,带兵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烧掉房屋,只带了三天的粮食,以此来表示与士兵们同生共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卧薪尝胆】释义: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成语故事: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纸上谈兵】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成语故事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成语故事《史记》中的经典成语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十个:1.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它的故事源自于蔺相如持璧入秦,秦王想要得到璧而赵王不愿意,蔺相如便以“怒发冲冠”来威胁秦王,最后成功完璧归赵。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故事中,赵王想要派人去秦国送璧,但是担心路上有危险,蔺相如便提议派勇士前去,结果勇士们在路上画蛇添足,成功将璧送达。
3. 运筹帷幄: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意思是拟定作战策略,也比喻拟定计划或指挥调度。
它的故事与张良有关,张良在刘邦打天下时,为他出谋划策,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 斩草除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南王列传》,意思是做事彻底,不留后患。
它的故事源自于刘长想要谋反,但是他的母亲不支持,为了防止后患,她便斩草除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5.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它的故事与项羽有关,项羽在与秦军决战时,为了表示决心,下令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
6.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意思是说在文章或事物中加入一个恰当的点缀,使其更加完美。
它的故事与张僧繇有关,张僧繇在画龙时,给龙点上眼睛,使得龙活灵活现。
7.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它的故事与勾践有关,勾践在吴越战争中被俘虏后,为了复仇,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仇。
8. 酒池肉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殷本纪》,形容极度奢侈的生活。
它的故事与商纣王有关,商纣王在位期间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
9. 焚书坑儒: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秦始皇焚毁书籍和坑杀儒生的事件。
10.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颠倒是非。
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成语
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成语
1.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
项羽在与秦军的战斗中,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煮饭的锅和渡船,使士兵们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耻辱。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国力逐渐强大,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后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3. 完璧归赵: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美玉“和氏璧”,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这些成语都是《史记》中的经典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的成语故事
史记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被誉为“史家之宝”、“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记载,还蕴含着丰富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史记中的一些成语故事。
成语一,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是史记中的一个著名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两个人乘船过河,其中一个人不小心将自己的剑掉入了河中。
他非常着急,便用刀在船舷上刻下记号,然后返回原地去找剑。
当他找回剑后,却发现记号已经被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固守旧的观念,要善于创新和变通。
成语二,焚琴煮鹤。
焚琴煮鹤,是史记中的另一个著名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蒙毅的人,他非常喜欢音乐,尤其钟爱琴艺。
有一天,他听说有人煮鹤,便焚烧自己的珍贵琴来表示抗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用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成语三,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史记中的又一个著名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和一个叫桃夭的人一起种桃树。
有一天,桃夭去世了,孟尝君为了怀念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桃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用实际行动来纪念和怀念逝去的朋友。
成语四,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还一个著名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范蠡的人,他为了报仇,曾经卧在炉火旁边,吃煮熟的薪柴和喝沸水,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史记中的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史记的精华,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出自历史故事词语四个字
出自历史故事词语四个字
-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和大将廉颇之间的故事。
廉颇不服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多次故意挑衅蔺相如。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始终容忍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主动认错、赔礼道歉的行为。
-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汉末,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次到隆中拜访他。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出山辅佐刘备。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行为。
这些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背景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史记故事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
史记故事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闻名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兼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广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拎这些人至大嫂家喝茶。
大嫂非常喜欢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要到刘邦终于搞了皇帝,封地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查问原因,这位上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掉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是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追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擦’的意思)。
可爱的孔子小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躲避艰苦,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波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
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
”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趴在葛布帷帐中等候。
孔子进屋后就跪拜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穿环佩玉器收到叮当喷发的悦耳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快乐听到,孔子急得誓言:“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鄙视我!上天一定鄙视我!”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交待了一遍,孔子哈哈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道我像是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
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
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历史记载,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物和历史事件,还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故事讲述了楚汉战争时期,白起与王翦两位将军力量相当,却因为筹粮问题产生分歧。
白起提出:“画饼充饥,水中捉月”,意思是说用虚幻的东西填饱空虚的肚子,就好比水中捉月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王翦则主张不占用百姓的粮食,取之于敌,以解决军队的粮草困局。
最终,王翦的策略得到了成功,而白起的“画饼充饥”成为了一个被人们引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
第二个成语是“秋毫无犯”。
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杀了项伯而继位后,他面临了刘邦的威胁。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忠诚,项羽用箭射破了他头上悬挂的一根秋毫,表达自己毫无犹豫、坚定不移的心意。
后来,人们就用“秋毫无犯”来形容一个人思想坚决,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
第三个成语是“抱残守缺”。
故事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讲述了刘敬叔孙通作为秦国的宰相,因为不满于秦始皇的暴虐统治而辞官归隐的故事。
他的朋友劝他再次出任官职,但他却坚决拒绝了,并说“臣姓刘,字敬叔,不出残城,不负缺粮。
”这里的“抱残守缺”指的是守住已有的事物,而不图贪多求全。
后来,这个成语成为了形容人们拥有何种坚守和忠诚的一种说法。
以上是史记中的一些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本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够增加我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成语故事也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史记和其他相关史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
史记中的成语典故
史记中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史记中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史记中的成语典故篇一: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1、卧薪尝胆【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故事东晋时期,有个名叫王恭的读书人。
他生活俭朴,不贪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此人是个美男子,时人称赏他“濯濯如春月柳”。
他曾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
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
送掉席子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
王恭笑笑说:“君不知我,吾平生无长物。
”意思是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起初,王恭在做着作郎时,曾叹道:“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后来,终于升迁为吏部郎,历建威。
孝武帝时,为前,兖、青二州刺史。
后来,慕容垂入侵青州,身为当地官吏的王恭于是派遣偏师率兵抗敌,不料战事失利,因此被皇帝降号辅国。
孝武帝司马曜与一位爱妃酒后争吵,这位爱妃居然在酒精作用之下指使一名宫女趁司马曜酒醉昏睡之时用棉被将其给活活闷死了。
这样,大权就落在了司马道子孝武帝司马曜的三弟手中,道子宠信王国宝王忱的三哥等小人。
王恭则趁着回京参加皇上追悼会的机会又一次劝告司马道子要远离王国宝等小人,道子与王宝国对他很是忌恨。
后来,王恭计划第二次率北府兵进军建康,桓玄、殷仲堪一同响应,推王恭为盟主。
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派人以重利说动北府军将领、王恭属下刘牢之倒戈,王恭兵败,被司马道子杀害于建康的倪塘。
死后家里没有什么财物,对此,人们纷纷唏嘘不已。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未公布。
商鞅就想:一定要想个办法让人们相信我的变法是真的!于是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对围观的人说,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是中国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史书。
为二十四史之首。
那你知道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先发制人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
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
”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
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
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
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图穷匕见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
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
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
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图穷匕见典故场景再现图
在匣子里。
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
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
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
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
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
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
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
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
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