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一鉴赏古诗形象学案解析版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一鉴赏古诗形象学案解析版

核心突破一鉴赏古诗形象(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学案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学案精品版

学案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学习目标:①了解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②熟练掌握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例1[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

概括人物形象,要注重从诗歌描写的相关内容中把握描写对象的形象特点。

如第一首诗,写陈居士酒醉后的情形:陈居士大醉清醒后,就到雨后的花园中寻找写诗的灵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喜爱饮酒,因为忧愁时饮酒能够让人入睡;而醒来之后走出门外,在月夜之中寻找诗意。

第二步,分析人物描写。

诗歌中对陈居士的描写集中在“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等诗句中,而这些内容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陈居士喜欢饮酒,一类是陈居士喜欢写诗。

第三步,概括形象特征。

分析了诗歌的具体内容后,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

从陈居士喜欢饮酒的角度分析,这是他洒脱的性格使然,因为饮酒之后陈居士总是要写诗的,陈居士的饮酒不是酗酒,而是一种文士风采。

从写诗的角度分析,陈居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诗意,这表现了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等。

技法探究JIFATANJIU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着眼点1.区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4.曲,又称□10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2.送别怀人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羁旅思乡诗6.边塞征战诗7.爱情闺怨诗续表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随堂巩固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解析版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随堂巩固第2部分专题10第4讲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解析版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鉴赏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雨①柳宗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 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本句是“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

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而辗转难眠。

2.(鉴赏景物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蓝田溪与渔者宿钱起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环境的“清”“明”“静”。

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

(2)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

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

3.(鉴赏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4.(鉴赏意境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解析版.docx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解析版.docx

古诗文阅读二十阿房宫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 覆盖 ) 三百余里,隔离( 古义是遮蔽 ) 天日。

....骊山北 ( 名词作状语,从北面 ) 构而西折,直走 ( 趋向 ) 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 ( 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 缦 ( 萦绕 ) 回 ( 曲折 )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 ) 不齐。

..②妃嫔媵 ( 音 yìnɡ,陪嫁的人) 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来..于秦;朝歌 ( 名词作动词,唱歌) 夜弦 ( 名词作动词,奏乐) ,为秦宫人。

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 ) 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远 ) 不知其所之.( 往 ) 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美丽 ) ,缦立 ( 久立 ) 远视,而望幸( 皇帝驾临 ) 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 ,韩、魏之经营( 动词作名词,....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 ( 运.输) 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珠当碎石 ) ,弃掷逦迤 ( 连续不断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诗歌鉴赏第02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诗歌鉴赏第02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解析版)

第02讲诗歌形象类鉴赏(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

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

②乾道:孝宗年号。

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

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

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

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3.词,又称□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10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4.曲,又称□式与词相近。

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2.送别怀人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羁旅思乡诗6.边塞征战诗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卫国家的理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配套)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配套)

诗歌鉴赏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2.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3.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二)预习要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三)达标练习【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答:二、探究案(一)要点回顾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①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①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②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③分析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山石(节选)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

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D。

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

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

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

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

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 80 931

新高考语文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 80 931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指吕尚。

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

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指吕尚。

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

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

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

(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角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静角度、声色角度(视听角度)、虚实角度、观察视角等。

颔联上句写雨后残阳,是视觉角度;下句写秋日蝉鸣,是听觉角度。

视听结合,描绘了秋日雨后黄昏的静谧。

对于“描绘了一幅……画面”类问题,回答时需总括景物意境特征,并具体描绘画面。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

(2)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诗歌中的意象可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3)抒情载体,寄托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4)贯串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二、[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阙'题①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两字。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

“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两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4.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四句写山居情况:“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闲门”两字写出隐居地没有人来打扰,“向山路”表明主人爱好观山,“深柳读书堂”写出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加之“幽映”“清辉”,足显清寂雅致的意境。

诗人以此笔调把山居生活闲闲道来,可见他甘于山居,不求名利,享乐其中,内心十分舒畅。

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

(2)概括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景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

三、[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5.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联系注释③中李揆的典故。

本诗尾联中诗人用李揆的典故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故“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原因不是中原人才济济、豪杰辈出而不敢称第一,其目的也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首联的含意。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由“那因远适更沾巾”可以联想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联系句意和课文所学,以及苏轼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首联表现的是诗人旷达的性格特点。

能力提升四、[2019·襄阳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8.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

(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

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