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陈树良简阳教师进修校2011年2月一。

罗森塔尔实验(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

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

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真实的谎言是权威性的谎言¡ª¡ª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教师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大家,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g14)二、框架效应教育中框架效应的运用•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教育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15大心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

15大心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

15⼤⼼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刻板效应对⼀群⼈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视团体的个体差异。

⽐如:我们⼀般认为⼥⽣细⼼、胆⼦⼩,⽽男⽣粗⼼、胆⼦⼤就属于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有种以偏概全的意思,是由于⼈的定势思维所致,但是并不存在对于某⼀团体的歧视。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如:⼀好百好,⼀坏百坏。

三、投⾝效应个体具有某种特性⽽推断他⼈也具有与⾃⼰相同特性的社会⼼理现象,即“以⼰度⼈”、“将⼼⽐⼼”,认为⾃⼰的⾔⾏和需要,⽐⼈也⼀定会有类似的⾔⾏和需要。

四、⾸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五、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六、教师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学⽣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向来塑造⾃⼰的⾏为。

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格马利翁效应。

七、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从积极的⽅⾯来说,⼀个⼈只要努⼒,让⾃⼰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舞,从⽽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来说,这社会上⼤多数⼈并不具有⾜以变强的毅⼒,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的借⼝。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是消极的。

⽐如:优等⽣越来越优秀,后进⽣越来越差。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美国⼼理学家斯⾦纳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强化⼀次,在强化后,⽩⿏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反应。

⽩⿏的⾏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样,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启发我们: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作⾼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形成间隔奖励。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

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

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

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

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1、蝴蝶效应: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

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2、狄德罗效应: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

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症状——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

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齐加尼克效应: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

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

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起源——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

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

1 心理学效应大全1、蝴蝶效应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

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2、狄德罗效应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

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症状——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

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6�7�6�7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齐加尼克效应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

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

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起源——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

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说明期待是一种力量。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项理论。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20个管理心理学的经典效应,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受益终身

20个管理心理学的经典效应,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受益终身

出丑效应
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 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 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 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意指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 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 错的缺点,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
巴纳姆效应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 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 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 洞。
又称,潘朵拉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 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 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 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 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 掩盖的信息。 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
晕轮效应
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 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任何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那么他就 是人才;相反,用其所短,避其所长,他 就是庸才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 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定势效应
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 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 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 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 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 接受事物。
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 止一条跳出 效措施,组织管理部门通过引 进优秀人才以激活原有员工的 活力,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 激荡效果。也就是,引入强者, 激发弱者变强
口红效应
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每当 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 会直线上升。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 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 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廉价的非 必要之物。
若能够捕捉到大众笼统的一般性的心理 需求,则对吸引、发展顾客群具有更高 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一、考情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单选题,侧重考查各自的含义、定义和例子反选,需要考生理解识记。

二、知识点分析1.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2.社会刻板效应: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4.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5.近因效应: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6.投射效应: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总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____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赫洛克效应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扇贝效应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开夜车学习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穷人没鞋子,得到第一双鞋子感觉无价之宝,随后再得到第二个鞋子的时候感觉价值没这么贵重了.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

霍布森选择效应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及坏、优及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期待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说他这个人有特别的天赋,然后这个人就觉着自己不一样,努力学习,最后结果是成功。

南风效应(南风发展、温暖效应)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

在处理人及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要采取温和的方法.霍桑效应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十大必读的儿童心理学效应.html

十大必读的儿童心理学效应.html

十大必读的儿童心理学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指由家长的期待和爱而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情况容易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发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聪明的家长应该把这种效应传递给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当中。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生活中,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要有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从而降低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得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得纵容去打烂更多得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得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得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得行为习惯,就给她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得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瞧她,只要她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就是破得东西,让她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2、蝴蝶效应什么就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得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得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她得演讲与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得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得想象力与迷人得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得科学内涵与内在得哲学魅力、从科学得角度来瞧,“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得一个重要特征: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得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得传统观点认为: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就是不敏感得,即初始条件得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得差别也就是很微小得。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得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得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就是否会丢失,本就是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就是一个帝国存与亡得根本差别。

这就就是军事与政治领域中得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就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得恶果、一些瞧似极微小得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得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3、近因效应最近、最后得印象,往往就是最强烈得,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得各种因素,这就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她,对她说,您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得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您对此怎么瞧?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就是对毕业生得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得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得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得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4、青蛙效应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得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得。

然后您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

随着温度得继续上升至90°~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得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就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得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得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得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

这就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美人效应罗马一家自助餐厅得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得妙计。

她请来一位非常漂亮得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就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得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我找给她们得零钱!”6、鲶鱼效应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得环境。

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

为延长它得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得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

为了躲避天敌得吞食,沙丁鱼在有限得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得生命力。

这就就是经济学上讲得鲶鱼效应。

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她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

7、晕轮效应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得模糊不清得现象。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普通存在得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她得某一品质特征得强烈、清晰得感知,而掩盖了其她方面得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得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得印象,赢得对方得赏识,取得面试得成功。

比如,当招聘者问及您得英语水平时,您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得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您拍板“成交”。

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得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8、木桶效应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得“木桶理论”,就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得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得水得容量不就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得木板来决定得,而就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得木板决定得,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

由此可见,在事物得发展过程中,“短板”得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

正如,一件产品质量得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得零部件,而不就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得零部件;一个组织得整体素质高低,不就是取决于这个组织得最优秀分子得素质,而就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得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您有何启示?9、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 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您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得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 锭!”于就是,国王奖励她10 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告:“主人,您给我得一锭银子,我已赚了 5 锭!"于就是,国王奖励她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您给我得1 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就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得1 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就是少得,就连她所有得,也要夺过来!凡就是多得,还要给她,叫她多多益善!”这就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得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得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与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得机会取得更大得成功与进步。

1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其神话色彩、皮格马利翁就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塞浦路斯得一位王子,她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倾注了全部感情与心血,雕成后每天爱不释手,深情凝望着它,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得美女活了,成了王子得妻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这个神话故事得启发,与助手进行了一个著名得实验、她们到一所学校,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得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得老师们说,班上得这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得名字念给老师们听。

结果也就是出人意料得。

在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她们得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验得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人意料得效应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就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得学生有潜力,因此予以特别照顾与关怀,以致使她们得成绩得以改善。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得智慧成就得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得智慧成就。

同时也总结出了著名得“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暗含期待效应",它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得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得一种深沉得情感体验。

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关心、信赖、爱护以及较高得人际期望、在学校教育当中,老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得使命,而且还应该就是学生心理上得依赖者与指导者。

教育实践也充分表明:如果老师喜欢某些学生,对她们抱有较高得期望,给她们设定较高得标准与学习目标,并经常对她们进行鼓励、关注与更多得个别辅导,这些学生将会以较积极得态度对待学习,将会更加自信、自强,将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一般都会取得老师所期望得显著得提高与进步。

这实际上就是老师对学生得一种积极得心理暗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得价值与潜力,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从而产生了学习得动力、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体会。

假使有一天某人称赞您穿得衣服很漂亮,您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对人也热情起来,工作也会觉得得心应手。

这就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得刺激作用。

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老师不喜欢或忽视甚至歧视某些学生,对这些学生降低标准或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放弃她们,任其放任自流得话,对她们得关注少了,对她们得辅导少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从老师得言谈举止与表情中感受到老师得“偏心"与冷漠,从而产生与老师之间得误会与隔阂,对学习更加消极,更加灰心丧气,对老师更加反感,逐渐放弃这一学科得学习、正如《圣经》上得这句话,富有得还要给予,没有得还要剥夺。

越有得就越有,越没有得就越没有、这句话应该给我们为人师者以警示:我们在教学中,绝对不要放弃某些学生,在授课与个别辅导中,要尽量兼顾好生与差生,要对学生多鼓励,要重视“罗森塔尔效应”得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另一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得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就是期望心理中得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与特别得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得主动性与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您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您成功得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您期待得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1。

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就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她得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她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她写下了这样得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她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得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她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得素质,建议她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得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