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到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文化概述古代文化是指人类历史上发展的早期文化形态,它包括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艺术、制度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古代文化。
二、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代表作品,以下列举几个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著名作品:1.《诗经》《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它包含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2.《礼记》《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它记录了古代礼制的内容和规范。
通过研究《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礼仪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3.《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教导,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4.《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司马迁。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朝的历史,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非常重要。
5.《论衡》《论衡》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辩论类著作,由著名思想家刘向所撰。
它集合了古代各家学派的论述,并通过辩论的方式探讨各种问题,对于培养批判思维和辩证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古代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古代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智慧与经验的积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保护和传承好古代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任。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汇编《烛之武退秦师》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奇妙的对联》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文化常识一.官职1.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陈情表]2.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陈情表]3.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陈情表]4.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5.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琵琶行]6.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琵琶行]二.科举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陈情表]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三.地理常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鸿门宴]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鸿门宴]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游褒禅山记]4.河:黄河[鸿门宴]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滕王阁序]6.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滕王阁序]7.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滕王阁序]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阿房宫赋]9.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阿房宫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孔雀东南飞]11。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孔雀东南飞]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孔雀东南飞]13.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蜀道难]四.宗法礼俗.1.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赤壁赋]2.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赤壁赋]3.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5)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必修1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0413
射洪中学高2018届高中人教版课内文学文化常识(精编)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1—必修5 文化常识汇编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晋侯、秦伯围郑)引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4.寡人: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古代君王自称:朕(秦之后)、寡人(通用)、孤(通用)、(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咱)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引申——供役使者,仆从;有职守之人;官员也称执事《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引申——卿别意:古代高级官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古代夫妻互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引申——小子:与竖子同义4.祖:临行祭祀路神,此处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至易水上,既祖,取道)5.中国古代音乐基本音阶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可用)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7.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第二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5.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6.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7.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8.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化常识
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行李:古代指出使的人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中庶子:管理国军车马之类的官
3、币:古代指礼品
4、陛:台阶
5、郎中:古代指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3、鯫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至必修五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晋侯、秦伯围郑)引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4.寡人: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古代君王自称:朕(秦之后)、寡人(通用)、孤(通用)、(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咱)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引申——供役使者,仆从;有职守之人;官员也称执事《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引申——卿别意:古代高级官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古代夫妻互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引申——小子:与竖子同义4.祖:临行祭祀路神,此处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至易水上,既祖,取道)5.中国古代音乐基本音阶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知识集锦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知识集锦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3.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4.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贾人:商人。
6.出官:(京官)外调。
7.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8.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9.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14.毋内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左卑右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长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7.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低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古人也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即最后一个月。
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修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郗游,以祈福消灾。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4.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5.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6.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方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华阴”“河阳”等。
9.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成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4.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5.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6.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7.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衣葛布,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8.氓隶:下层平民。
9.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10.巫医:古代巫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1.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1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13.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1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15.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6.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17.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18.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19.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20.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21.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22.四海:泛指天下,以中国死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3.六合:①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24.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25.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26.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27.胡人:狭义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
28.蛮夷:泛指华夏中院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29.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0.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3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2.鞭笞:古刑罚。
33.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
②体态俊俏美好。
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3.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4.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5.丈人:古时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6.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的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等),以表示虔诚。
7.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8.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9.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10.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7.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8.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物,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10.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1.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科举制出现后,秀才指科举制功名中的一种。
12.东宫;太子住所,所以常用来指太子。
13.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14.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5.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就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表、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