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肠 杆 菌 与 幼 畜 疾 病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常引起严重腹泻、脑水肿、生长缓慢和死亡。
由于病原菌的类型不同以及猪的日龄、个体差异、发病率和症状不同该病主要分为三种:即仔猪黄痢、白痢和猪水肿病。
1仔猪黄痢1.1流行病学该病常发生于一周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的仔猪多发。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仔猪由于吸乳和到处乱舔,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1.2临床症状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突然有1-2头出现衰弱、昏迷症状,并很快死亡。
接着有的仔猪排黄色稀粪,很快变成水样,具腥臭味。
每小时排粪数次,严重时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清瘦,脱水,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1.3病理变化皮肤苍白,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显著。
1.4诊断与防治⑴诊断根据发病以3日龄以内初生仔猪为主,排出黄色水样稀便,明显脱水,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诊断为该病。
⑵防治①科学免疫:临产前用大肠杆菌疫苗注射母猪,15天、30天各免疫1次。
仔猪出生后及早让其吃上初乳,仔猪可通过吸食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②产房严格消毒,保持干燥、洁净、温暖、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产生。
③一旦有病猪出现,应立即全窝给予庆大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磺胺脒等药物治疗。
2仔猪白痢2.1流行病学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20日龄以内仔猪多见,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该病的发病与外界环境相关,如气候突变、多雨潮湿、饲料变质或突然变换饲料,以及母乳缺乏或过浓,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2.2临床症状仔猪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呈糨糊状,具腥臭味。
病情加重则表现结膜和皮肤苍白,机体脱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只的大肠,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猪只。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猪只中,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因此在饲养管理中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及传播方式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在猪只的肠道中普遍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
当猪只受到环境、饲料或其他压力的影响时,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经口感染和经鼻感染两种途径。
通过饮水和食用受污染的饲料是猪只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
猪只之间的接触和环境中的病原菌污染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饲料饮水的管理,对猪只的隔离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关键。
二、临床症状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猪只的年龄、免疫状态和感染的病原菌株。
一般来说,感染猪只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1. 腹泻:腹泻是猪大肠杆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患病猪只的粪便呈水样,有时夹杂黏液和血液,伴有恶臭味,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发育。
2. 减食:患病猪只会出现食欲不振、减食的症状,导致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3. 发热:部分感染猪只会出现发热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佳,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
4. 贫血:由于腹泻丧失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血液,猪只会出现贫血的表现,表现为粘膜苍白,体态消瘦。
5. 细胞成分的丧失:由于大量的腹泻,使得猪只体内所需的细胞成分,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失调,与常常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的伴随现象。
以上临床症状可能会伴随着其他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但表现为整体性的典型临床表现的丧失。
三、治疗方法目前,对于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种方法。
一例鸡胚与幼雏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杨 渗① 杨鸽 宽① 杨 寿宽②
( ① 江苏 洪泽县 动物 卫生监 督 所 2 2 3 1 O 0
卫生监 督机构 的执法 投入 ,统 一着装 ,配备与 执法相关 的检疫,交通 ,取证等 设各。
②江苏洪泽县 高涧镇农技 中心 )
中图分类号:¥ 8 5 1 . 3 4 文献标识码 :B
问和人力物力才能查获一次,并且案值多数不大,造成
了违法成 本太低 。因为有 高额 的回报 ,经 营户根 本不在
乎,往往都是重操 旧业 。
1 临床发病情况
2 0 1 3 年2 月 ,广 饶县某孵 化场孵化种 蛋一批 ,出壳率 下降4 0 %,死胚率高达3 0 %,大 多鸡胚为临出壳时啄壳即
类 型疾 病 的 总称 。其 主 要 包括 心包 炎 、肝 周 炎 、气 囊
设 立检查站 ,大量 的相关经 营活 动得 不到有 效的 监管 , 产地 检疫和运 输检疫 也不 能有效 落实 。( 2 )动物监 督机 构执 法人 员一直没有 统一 着装 ,没有 必要 检疫 、取 证设 备,只靠 一双眼 ,政府 的公信 力和法 律的 严肃性 得不到
2 . 4 违 法成 本太低 ,法律置后 根 据“ 动 物防疫 法” 第7 6
条 ,没 收违 法所 得和动物 产 品,并 处 同类 检疫合 格动物 产 品货值 1 倍 以上5 倍 以下 罚 款 。 因为 这类 案 件 隐 蔽性
强 ,所 以在实 际操 作 中动 物卫 生监督 机构 要花大 量的 时
上报病死 仔猪 而不上 报病 死肥 猪 ,造 成养殖户 还是将病
(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3 - 0 2 )
死肥猪 出售 的现象 。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母猪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
成功案例二:某农村散养户的经验分享
总结词
利用中兽药预防和治疗
详细描述
该农村散养户在母猪产前一周开始给母猪服用中兽药,以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的 发生。在发现仔猪患病后,及时给母猪投喂中兽药,并配合使用抗生素,有效控 制了病情。同时注意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定期消毒。
母猪营养与仔猪疾病
研究母猪营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影响,为通 过优化母猪营养来预防和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 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更加有效的通过母猪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方法和技 术
疫苗接种与生物防治
研究开发针对大肠杆菌病的疫苗和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母猪接种 疫苗或使用生物防治剂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 率。
保持产房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减少大肠杆 菌的滋生和传播。
提高营养水平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母猪的免疫力和抗病 能力。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防止病原菌的传入 杆 菌病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某规模化猪场的经验分享
总结词
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详细描述
失败案例
总结词
忽视母猪管理、病情失控
详细描述
该规模化猪场在产前未对母猪进行预防性饲养管理,未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导致仔猪出生后感染大肠杆菌病 。由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病情迅速蔓延,给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05
通过母猪治疗仔猪大肠杆 菌病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增强母猪的免疫力
给母猪注射疫苗后,母猪的免疫力 得到提高,可以更好地保护仔猪免 受大肠杆菌病的侵害。
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治措施
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治措施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它会导致鸡只的严重疾病和死亡,给鸡只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和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细菌感染疾病,主要影响肉鸡、蛋鸡和育种鸡等著名的鸡种。
在鸡的肠道中,大肠杆菌与其他细菌一起生长,但是如果鸡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大肠杆菌就会繁殖,形成病原体。
一旦鸡受到感染,大肠杆菌会通过口腔、呼吸道、泄殖腔、消化道等途径,进入鸡的体内,产生疾病症状。
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泻,尿中有血,鸡喜欢躺在地上等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鸡只会出现严重的水肿和中毒,甚至会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鸡大肠杆菌病对鸡只的健康和生产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以下是一些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1. 加强管理:在养鸡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提高鸡只的健康水平。
及时消毒鸡舍、锅炉房等设施,保持饮水器、喂食器的干燥和清洁。
切勿让未经检疫的动物和人员进入鸡舍,以免传染疾病。
2. 疫苗接种: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
在鸡群出现疫情前,可以给鸡只接种鸡大肠杆菌病疫苗,以提高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消毒清洁:在鸡群出现鸡大肠杆菌感染后,应采取消毒措施,清洁鸡舍、喂食器、饮水器等设施,消灭病原体,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4. 合理用药:如果出现鸡大肠杆菌病的疾病症状,应该及时给鸡只用药。
治疗时应按照病原体的敏感性和药品的抗菌谱进行选择,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用药。
在用药过程中,应该留意鸡只的症状变化,避免用药过量或药物残留。
总之,鸡大肠杆菌病对养殖业具有很大的威胁,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只有提高养鸡的管理水平,加强鸡只的免疫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影响。
几种动物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表现
灰 白色 、 黄色 , 多数腿干燥 、 脱水。可分为败血型 、 气 囊炎型、 关节炎型、 输卵管炎型这 4 种类型。败血型 , 鸡冠暗紫 , 排黄白或黄绿稀粪 , 精神沉郁。气囊炎型, 有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状 。关节炎型 , 跛行 , 关节肿 大。 输卵管炎型, 初产蛋阶段发病率高 , 产蛋减少 , 消 瘦, 拉稀 。剖检变化为雏鸡卵黄囊壁水肿 , 卵黄吸收 不 良; 肝脏肿大 , 肝表面被纤维素性 渗出物覆盖 ; 肠 黏 膜 弥漫 性 充血 、 出血 ; 心脏 被一 层 纤维 性渗 出物 覆
而健壮的仔猪 , 以体表某些部位发生水肿为特征。病 死率约 9 0 %。剖检病变主要为水肿 , 尤以胃壁、 肠系
膜、 眼睑及 结膜 明显 。
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 白痢 。是 由一定血清 型的大肠杆菌 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大肠杆菌广 泛 地分 布 于 自然 界 ,动 物 出生后很 短 时 间 即可 随乳
四 兽 一 口 t 医 ‘ : l 临 l U J I 床 、
几 种 动 物 大 肠 杆 菌 病 的 临 床 表 现
白 刚 李 秀红 (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畜牧科 黑龙江北安 1 6 4 0 3 5 )
肠埃希氏菌 ( E . c o l i ) 通常被称为大肠杆菌 , 以前 直 被 当 作正 常 肠道 菌 群 的组成 部 分 ,后 来 才认 识 羔羊大肠杆菌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 种幼羔急性 、 致死性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败 血症 。多发生于数 日至 6 周龄的羔羊 ,呈地方性流
汁 或其 他食 物进 入 胃肠道 , 成 为正 常菌 。新 生犊 牛 当
其抵抗力降低或发生消化障碍时 , 均可引起发病。传
染途径 , 主要是 经消 化道
猪大肠杆菌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以至黄色粥状有特殊腥臭黏腻的粪便。体温和食欲一般无明显变化。 病猪逐渐消瘦,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皮毛粗糙无光、不洁,病程2~3天,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易 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
剖检
外观表现消瘦、脱水。主要病变位于胃和小肠前部,胃内有少量凝乳块。部分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而带半 透明状,肠黏膜易剥脱,肠内空虚,含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黄白色带酸臭味粪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24小时左右,长的也仅有1~3天,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 生第一头病猪,一两天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并 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剖检Βιβλιοθήκη 剖检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面部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是本病的特征。胃内常充盈 食物,黏膜潮红,有时出血。胃底区粘膜下有厚层的透明带,有时有带血的胶冻样水肿物浸润,使粘膜层和肌层 分离。水肿部厚度不一致,薄者仅能察见,厚者可达3厘米左右。严重的可波及到贲门区和幽门区。结肠肠系膜胶 冻状水肿,充满于肠袢间隙。此外,大肠壁、全身淋巴结、眼睑和头颈部皮下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胃底和小肠 粘膜、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积液。
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
临床症状
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寒冬和炎夏潮湿多雨季节发病多。猪场集约化饲养发病严重,分散 饲养的发病少。主要是带菌母猪由粪便排出病原体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母猪 时感染。下痢的仔猪随粪便排出的病菌随水、饲料和用具污染其它母猪,形成新的传染源。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 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 新建的猪场,本病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就是这个原因。新生仔猪24小时内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出生后3 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
牛几种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牛几种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1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病。
病型复杂多样,主要引起腹泻、败血症、各器官局部感染及中毒症状等。
败血型表现发热,精神不振。
病犊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委顿,卧地不起,腹泻,排水样稀便,呈淡黄色,常混有血块、血丝和气泡,具恶臭味,多于发病后1~2内死亡,从血液或内脏易于分离到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肠毒血型由特异血清型大肠杆菌增殖产生肠毒素吸收后引起,没有菌血症,较少见,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呈中毒性神经症状,先兴奋后沉郁,较少见腹泻,最后昏迷死亡;肠型病初体温升高到39.5~40.0℃,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混有凝乳块、血丝或气泡,有酸败气味,病后期,大便失禁,体温正常或下降,脱水而死亡。
在本病常发地区,可采用针对本地流行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制备多价灭活苗接种妊娠母牛,使犊牛获得被动免疫。
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及磺胺类药物等。
脱水严重及早补液,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生理盐水或者是葡萄糖盐水1000~2000mL,必要时加入碳酸氢钠、VC等;粪便带血严重的肌肉注射VK3、止血敏等药物。
2 沙门氏茵病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疾病的总称。
患牛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频数、呼吸困难,体力迅速衰竭。
继而出现胃肠炎症状,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混有血液或假膜的恶臭糊状或液体粪便,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常略高。
病牛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多数于1~5天死亡。
病程延长者可见迅速脱水和消瘦,眼窝下陷,黏膜充血和发黄。
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分离到病原菌。
成年牛有时可取顿挫型经过,病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但经过24小时症状即可减退。
有些牛感染后取隐性经过,仅从粪便中排菌,但数天后即停止排菌。
治疗常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
但应用某些药物时间过长,易产生抗药性,对有条件的地区应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大全.doc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大全概述:鸡大肠杆菌病不仅会降低鸡群发育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严重时还会导致鸡群大量死亡。
据报道,由鸡大肠杆菌病给养鸡场带来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占成本的8%~1l%,该病已成为大型养鸡场及广大养鸡户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方法,一旦有发生能及时控制,把损失降到最小。
鸡场一旦发生大肠杆菌病怎么办?养殖场内如出现疫病,应及时对病鸡进行药物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必须选用高敏药物。
同时还应给病鸡补充营养物质,提高抵抗力。
还可以将乳酸诺氟沙星和鸡饲料搅拌在一起饲喂,治疗3天后采用微生物制剂搅拌饲料,可以提高鸡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
采用药物加营养的治疗方法连续治疗1周,即可治愈。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原则目前,我国鸡场对于大肠杆菌病的控制主要是采取药物防治的方式。
对于垂直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鸡群应该在鸡苗刚出壳后即采取4~5天的药物治疗;如果是生长期的鸡群,要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应该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临床应用可见效果非常好。
而处于育雏期的鸡群,采用药物控制大肠杆菌病最合适,可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1、肌肉注射美国瑞普斯大肠杆康:未经免疫的雏禽可用大肠杆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成禽0.5毫升/千克体重,1次/天,重症连用2~3次。
2、土霉素100-500克用法:混饲,按每100千克饲料100-500克用药,连用7天。
也可用痢特灵、按每100千克饲料20-40克或氟哌酸(诺氟沙星),按每100千克饲料5-20用药,饲喂5-7天。
3、禽菌灵750克用法:混饲,拌入100千克饲料中自由采食,连喂2-3天。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注意事项当前针对鸡大肠杆菌病主要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
在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要重视药物的敏感度,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度敏感药物,切忌盲目选药和用药。
若没有条件做药敏试验,可选择使用不多的药物或是新药。
几种常见人畜共患病
细粒棘 球 绦虫病 是 由寄 生在犬 、 、 狼 猴小 肠 内 的
收 稿 日期 : 0 o 0 — 5 2 1一 3 0
枢 神 经 系统 引起 的人 畜共 患 的急性 传 染病 , 人和 温
血动 物都 可 以感 染 。该病 主要 通过 ( 患病 ) 物 咬人 动
作 者 简介 : 力 胡 马 力 - 拉 木 丁 ( 9 6 ) 女 , 祖 尼 1 6 一 , 维吾 尔族 , 高
症 状 为 腹 泻 , 有 恶 心 、 吐 、 痛 、 身 乏 力 等症 伴 呕 腹 周 状, 仔细 调理 , 日可愈 。 数
14 防 制 .
检, 对检 获 的虫体染 色 制片进 行鉴 定 。
25 治 疗 .
控 制该病 重 在 防制 , 孕畜 的产 前产 后护 理 , 如 仔
畜及 时 、 足量 吃 到初乳 , 意平 时 的饲草 、 注 饲料 、 水 饮
吡 喹酮 : 每千 克体 重 5 g 口服 ; 溴 酸槟榔 碱 : m , 氢 每 千克 体重 3 , l ; mg E服 亚砜 咪 唑 : 每千 克体 重 5 g m , 口服 ; 硝柳 胺 ( 氯 灭绦 灵 ) 每 千克 体重 4 0 g 口服 ; : 0m , 硝硫 氰胺 每 千克体 重 2 0 , 服 3 。 5 mg 连 d
24 诊 断 .
采集 患畜 粪便 lO 左 右 , Og 高强 度感 染 的患兽 粪
该 病潜 伏 期 短 , 般症 状 为 体 温升 高 , 疼 、 一 腹 腹
泻, 后期 黏膜 苍 白 , 极度 脱水 , 衰竭 而死 。 的主要 常 人
I L
便 中 , 见到 大量 白色 点状 的孕 卵节 片 。 于感 染强 可 对 度低 的患兽粪 便 , 还可 用放 大镜 检查 。为确 诊 , 可对 节 片进行 鉴定 。 可采 用诊 断性 驱虫 方法 , 也 或通 过剖
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及症状
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及症状
大肠杆菌病是子猪阶段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3个类型:子猪黄痢、子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大肠杆菌病是子猪阶段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3个类型:子猪黄痢、子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及症状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的发生无季节性,与环境卫生关系密切,如应激因素、阴雨潮湿、冷热不定、母乳不足、圈场污秽等都可促发猪黄痢发生。
出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于0-4日龄的仔猪,新生仔猪可在出生2-3小时后发生,可影响单个或整窝仔猪,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块,严重时仔猪可能呕吐,并伴发脱水症状,腹肌松弛、无力、迟钝、眼睛无光、精神抑郁,体重下降、不久仔猪死亡。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的发生与菌群失调和母源抗体减少有关,并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多发于3-4周龄的仔猪,病猪突然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且腥臭、黏腻。
病程2-3日,长的达1周以上,病死率低,一般都能自行康复,但发病仔猪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秋、多雨季节多发。
体格健壮,营养良好,体重在10公斤~40公斤的子猪多发生该病。
多由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突然改变、阴雨潮湿、饲养方式突然改变等可使子猪抵抗力下降,都会诱发本病。
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结膜充血、眼睑、脸部、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皮下出现明显的水肿。
体温无明显变化,心跳急速,呼吸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
神经症状明显,表现为肌肉颤抖、阵发性抽搐,盲目运动或转圈,站立时背部拱起,发抖,前肢如发生麻痹,则站立不稳,至后躯麻痹,不能站立,四肢划动作游泳状。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状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状鸡大肠杆菌病是由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随着近几年规模化养禽场的增多,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愈加严重,特别在饲料质量低劣(如营养不均衡,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饲养密度超负荷、环境卫生差(如鸡舍通风不良,闷热,湿度过大,二氧化碳及氨气浓度过高)、天气骤变时,均容易导致该病频发。
不同品种的幼雏还是成鸡均可发病,严重地影响了禽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1 大肠杆菌对人和家禽的危害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属于正常寄居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特定条件下,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一系列感染。
目前该菌是流行病学、食品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1.1 对人的危害20世纪中期,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E.coli,EPEC)在美国和英国的暴发流行导致25%~50%的人丧失生命。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至少6.5亿人因感染产毒素性大肠杆菌而发病,约80万5岁以下儿童导致死亡。
1.2 对家禽的危害1894年,ligniers首次报道鸡大肠杆菌病(Chicken Colibacillosis),此后时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本病发生。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鸡和火鸡的急、慢性疾病,表现为气囊炎、脐炎、输卵管炎、心包炎、肝周炎、脑炎、关节炎、滑膜炎、腹膜炎、全眼球炎、肿头综合征和败血症等。
其中鸡大肠杆菌败血症最为常见。
鸡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幼雏比成鸡更易感染。
环境、营养导致的免疫系统低下,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的感染,都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鸡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为3种:接触性传播、垂直传播、继发或并发感染。
常继发于鸡禽流感、新城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支原体病、球虫病,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在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2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状大肠杆菌病自首次发现后,先后在多个养殖业发达国家陆续发现。
家畜大肠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
肠毒血 型较少 见 , 常突然死 亡。如病程稍长 , 则可见 到典
型 的中毒性 神经症 状 , 是不 安 、 先 兴奋 , 来沉郁 、 后 昏迷 , 以至 于死亡 。 死前多有腹 泻症状 。 由于特异血清型 的大肠杆菌增殖
产生肠毒素吸收后 引起 , 没有菌血症 。 肠型病犊病初体温升高达 4 ' , 0t 数小时后开始下痢 , 3 体温 降至正常 。粪 便初如粥样 、 黄色 , 后呈水样 、 白色 , 灰 混有 未消
天, 也有长达 7天以上 的, 病死率约为 9 %。 0
剖 检 病 变 主要 是 胃壁 水 肿 , 见 于 大 弯 部 和贲 门 部 , 可 常 也
区 3 8月龄 的绵羊 羔和 山羊 羔也有 发生败 血 型大 肠杆 菌病 -
的 , 病急速 , 亡很快。 发 死
波及 胃底部 和食 道部 , 黏膜层 和肌层 之间有 1 层胶 胨样水肿 , 严 重的厚达 2 3厘米 ,范 围约数厘米 。 胃底有弥漫性 出血变 - 化。胆囊和喉头也常有水肿。大肠 系膜 的水肿 也很 常见 , 有些 病 猪直肠 周围也有水 肿。 肠黏膜有 弥漫性出血变化。 巴结 小 淋 有水 肿和充血 、 出血 的变化 。心包 和胸腹 腔有较 多积液 , 露 暴 空 气则凝成 胶胨 状。肺水肿也不少见 , 大脑 间有 水肿变化。有
至 4月 龄 也 偶 有 发 病 , 况 健 壮 、 长 快 的 仔 猪 最 为 常 见 。发 体 生
常混有血液和气泡 , 恶臭 。小肠黏膜充血 , 在皱褶基部有 出血 , 部分黏膜上皮脱落 。 直肠也可见有 同样变化。 系膜 淋巴结肿 肠 大 。肝脏和 肾脏苍 白, 有时 有出血点 , 胆囊 内充 满粘稠暗绿 色 胆汁 。心内膜有出血点。病程长的在关节 和肺脏也有病变 。
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防制
毛粘 连 ,多数与 大肠杆 菌有 关。病雏 精神沉 郁 ,少食或
不食 ,腹部大 ,多在l 期 内死亡或淘汰 。下痢病鸡 ,除 星
精 神 、 食欲 差 ,可 见排 出泥 土 样粪 便 ,病雏 12 内死 d
73 防止鸡 只饮 水 过多 饲料 中钠 、钙 、钾 、镁 过多均 . 可 引起鸡饮 水过 多 ,导致粪便 中水 多 。通 常发生 在突然 换料 ,特 别是蛋 鸡 由育 成期饲 料突 然换成产 蛋期 含钙高
( 接 3页 ) 上 2
设施及 器具 定期消毒 ,经常 带鸡饮 水消 毒和 喷雾消毒 。
病 、球 虫病 、支原 体病等疾 病和 发生啄 癖 。应 采取全 进 全 出 的生 产 制度 ,不 同 日龄 的鸡严 禁 在 同一鸡 舍 中饲 养 ,有 利于最 大 限度消 灭场 内的各种病 原体 ,能防 止各 种传染 病 的循 环感 染 ,能使免 疫接种 的鸡群 获得较 为一 致的免疫力。 43 加 强卫生 管理 . 对 鸡舍 、场地 、饮 水和用具要 定期
舍 内 空 气 污 染 , 雏 鸡 生 长 缓 慢 , 还 容 易 感 染 大 肠 杆 菌
雏 。定 期 杀 虫 、灭 鼠、控 制 飞 鸟 、消 灭 疫病 的传 播 媒
介。
44 防止其他 疾病的暴发 .
很 多疾 病导致 大肠杆菌病 的
继 发 或 混 合 感 染 。 尽 可 能 防 止 其 他 疾 病 的 发 生 ,这 样 也 可 间接 的起 到 预 防 和 减 少 了 大 肠 杆 菌 病 的 发 生 。 非 生 产
对 鸡 舍 及 用 具 要 进 行 彻 底 消 毒 , 并 空 闲 一 段 时 间 再 进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群中,给养猪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对于猪养殖者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流行特点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猪圈密集饲养条件下,猪群中易出现集体性疾病爆发。
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猪大肠杆菌容易滋生和扩散。
猪大肠杆菌病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春夏季节,这与气候条件和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发病快,病情急剧,症状较为明显,患猪常表现为高烧、厌食、精神萎靡、腹泻,粪便呈稀水样,甚至混有粘液和血液。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腰腹部剧痛、呼吸困难、脱水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死亡。
2. 慢性型猪大肠杆菌病慢性型猪大肠杆菌病常见于年龄较大的猪,患猪精神状态欠佳,食欲减退,体温轻度升高,粪便呈黏稠状或粘液便,粪便颜色偏浅,腹泻不严重,但长期患病的猪群生长缓慢,产肉率下降。
三、治疗1. 药物治疗一旦发生猪大肠杆菌病,应立即对患病猪进行隔离,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通常采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和杀灭大肠杆菌,缓解症状,加快康复。
2. 支持疗法对于患病的猪,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保温、适当营养补充、饮水等,并严格控制饲料,减少对消化系统的刺激,促进肠道修复。
3. 生态治疗在猪场环境中进行生态治疗,采取适当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加强卫生消毒、改善通风条件、改善圈舍卫生条件等,可以有效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预防1. 疫苗预防开展猪大肠杆菌病疫苗接种工作,选择有效的疫苗对猪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减少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控制室温湿度,避免因环境条件不佳而滋生大肠杆菌。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合理配饲料,定期清理饲料槽、饮水器、粪便等,保持饲料水质的新鲜,避免饲料受污染,减少猪的应激反应,提高猪的自身免疫力。
一例肉仔鸡大肠杆菌的诊治
一
病 的治 疗过 程 中 , 由于 大量使 用抗 菌药 物 , 造成 肉
仔 鸡 体 内肠 道 微 生 态 系 统 的紊 乱 ,使 肠 道 菌 群 不 平 衡 , 肉 仔 鸡 腹 泻 加 重 ; 此 , 在 大 肠 杆 菌 病 使 因 可
通 过综 合分 析 , 确诊 是大 肠杆 菌感染 。
5 防 治
5 1 预 防 .
51 隔 离、 .. 1 消毒 立 即将病 鸡 隔离 , 鸡舍 、 地 、 对 场
食槽 每天用 菌毒 杀 ( 戊二 醛 ) : 0进行彻底 消毒 。 10 3
剖检 可见全 身肌 肉淤 血发紫 , 腹腔 可见气 囊壁
山 东省 畜牧 兽 医学会 健康 养 殖 专业委 员会
承办 单位 : 东海能 生物 工程 有 限公 司 山 支持 单位 : 国人 民大 学 中国畜牧 饲料 产 业研 究 中心 中
山 东省 畜牧 兽 医局 饲料 处
山 东省 饲料 质 量检验 所
山 东省 畜牧 协会 饲 料分 会
媒体 支 持 : 东饲 料 通讯 ; 山 齐鲁牧 业报 ; 家禽科 学 ; 中国禽 业 导刊 ; 禽与 禽病 防治 ; 养 中国养 殖 网 ; 村 大 农
氏染 色 后 ,镜 检 可见到 大量 两端 钝 圆革 兰 氏阴 性
短小 杆菌 。
21 0 2年 2月 , 烟 台 某 鸡 场 购 进 3 0 0 0只 肉 仔 鸡 , 人 时鸡 苗精 神 状 况 良好 , 常 规 程 序 进 行 购 按
42 细 菌分 离培养 .
无 菌操作 取病死 鸡 的胸 腔 和
周 后 回访 , 群基 本恢 复正 常 。 鸡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白痢、黄痢、水肿病)简介: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
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临床上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
猪大肠杆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是仔猪最常见的传染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致病机理: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常住菌,大多数无致病性,其中的某些血清型为病原菌,如K88、K99等。
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引起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大肠杆菌,多能产生毒素,引起仔猪发病。
大肠杆菌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肠毒素、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
肠毒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因素。
大肠杆菌产生两种肠毒素,一种是热敏肠毒素,另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
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引起仔猪水肿病。
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中的大肠埃希氏菌。
本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有鞭毛,无荚膜,两端钝圆短杆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生长,于37℃24小时形成透明浅灰色的湿润菌落,在肉汤培养中生长旺盛,肉汤高度混浊,并形成浅灰色易摇散的沉淀物,一般不形成菌膜。
MR试验阳性和VP试验阴性,不产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氢酶和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能利用枸橼酸盐。
由于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红色的菌落。
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O)、表面(荚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
目前已有173个O抗原,99个K抗原,56个H抗原。
猪大肠杆菌病 - 仔猪黄痢本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是初生仔猪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新母猪所产的仔猪。
临床上以拉黄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于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
1日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
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经产母猪所产仔猪较轻。
猪场卫生条件不好,新生仔猪初乳吃的不够或母猪乳汁不足以及产房温度不足,仔猪受凉,都会加剧本病的发生。
动物传染病 一、大肠杆菌病
(三)猪水肿病
3、临诊症状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无明显变化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 病猪静卧一隅,肌肉震颤、抽搐,四肢滑动游泳状 病猪静卧一隅,肌肉震颤、抽搐, 病猪呻吟、弓背、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行走时无 病猪呻吟、弓背、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 力或共济失调 水肿:主见于脸部、眼睑、结膜和齿龈,有时波及 水肿:主见于脸部、眼睑、结膜和齿龈, 腹部和颈部的皮下,有些猪无。 腹部和颈部的皮下,有些猪无。 病程:一般1-2天。可长达7天, 可长达7 病程:一般1 病死率:约90% 病死率:
B、禽大肠杆菌病
5、滑膜炎: 滑膜炎: 病鸡关节肿大, 病鸡关节肿大,关节中积黄色或灰白色 粘液,滑膜肿胀, 粘液,滑膜肿胀,增厚 6、腹膜炎: 腹膜炎: 腹腔及腹腔器官表面附着有多量的 黄白 色渗出物, 色渗出物,致使个器官组织粘连
(四)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
4、免疫预防
• 虽血清型多,但接种疫苗仍是一种有效方法 虽血清型多, • 确定本地区优势血清型,免疫自家多价灭活苗 确定本地区优势血清型, • 基因工程苗:K88、K99 基因工程苗: • 免疫方法:怀孕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可各免疫1次 免疫方法:怀孕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可各免疫1 40天和15天可各免疫 • 本场猪血清或高免猪血清,肌肉注射或口服1-2ml 本场猪血清或高免猪血清,肌肉注射或口服1
B、禽大肠杆菌病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多 禽大肠杆菌病: 种禽病的总称
• 家禽感染后,因大肠杆菌致病力、感染途径、年龄和 家禽感染后,因大肠杆菌致病力、感染途径、 抵抗力不同,产生不同病型: 抵抗力不同,产生不同病型: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腹膜炎 全眼球炎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输卵管炎 气囊炎 卵黄性腹膜炎 滑膜炎 脐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畜禽大肠杆菌疾病的防治研究宝泉摘要本文利用兽医学和家畜卫生学的理论知识,研究了大肠杆菌对幼畜禽的危害及防治,对大肠杆菌的病原菌、发病机制、幼畜禽病症及防治措施做了一番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大肠杆菌幼畜禽发病机制防治措施1、引言大肠杆菌是各种家畜易患的传染病,特别是初生幼畜禽易感。
患畜以严重腹泻和败血症为主症,严重者造成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现就大肠杆菌病的病原菌,发病机制,幼畜禽症状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2、病原菌剖析大肠杆菌(亦称埃希氏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寄生菌,是动物肠道后段的常驻菌。
初生幼畜当其首次接触外界环境时,即有大肠杆菌从口腔进入消化道,并在消化道的后段大量繁殖,以后即终生存在,并从粪便散播至周围环境。
肉食兽与杂食兽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比草食兽更多,每克粪便含菌达数十亿个。
因此,如果在饮水中或食物中发现有一定量的本菌,说明已有粪便污染。
所以,对食物或饮水的卫生检验,往往以所含大肠菌的多少作为卫生指标。
一般来说,大肠杆菌对动物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类型能够引起疾病。
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属,即埃希氏大肠杆菌。
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具有周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强。
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0℃加热30分钟,60℃加热15分钟即死亡,常用的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大肠杆菌的类型很多,有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
“O”,抗原已分出157种,“K”抗原有99种,“H”抗原有52种。
根据抗原成份,将病原性大肠杆菌分为许多血清型,引起一种动物发病的大肠杆菌常为一定的血清型,一个畜群如不由外地引进同种家畜,其病原菌株常为一定的1~2种血清型。
3、发病机制分析病原性大肠杆菌与动物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没有差别,但抗原构造不同。
病原性菌株一般能产生1种内毒素和1~2种肠毒素。
内毒素能耐高热,100℃经30分钟才能破坏,而肠毒素则不同,肠毒素有2种,一种不耐热(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75×106),60℃经10分钟被破坏;另一种耐热(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0×10000),须60℃以上温度和较长时间才被破坏。
病原性大肠杆菌进入消化道内,首先必须耐过宿主的抗菌作用,然后才能引起发病。
3.1、定植,病原性菌株耐过胃酸后,进入小肠前段,在正常情况下,小肠前段不适于大肠杆菌繁殖。
但当这段肠道内的环境改变时,就为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3.2、肠毒素的作用。
肠致病性菌株的(LT)分子能结合小肠上皮细胞,并刺激环腺甙酶,引起细胞内环—磷酸腺甙积聚,结果使重碳酸和钠的交换增加,细胞内的水份渗入肠腔。
引起腹泻和脱水。
3.3、内毒素的作用。
大肠杆菌“O“抗原系光滑型细菌的菌体抗原,属多糖一磷脂与蛋白质的复合物,即菌体的内毒素,能引起内毒素血症,主要表现为血症急性下降,呕吐,体温升高,里急后重,血管内凝血和血细胞先减少后增多。
内毒素休克的病变为内脏血液瘀积,小胆管结缔组织水肿,浆膜腔液体过多,胃粘膜出血,肺有瘀血性或渗出性出血变化。
3.4、过敏反应。
幼畜在产前由母畜子宫,产后由初乳和接触外界大肠杆菌,获得或产生特异大肠杆菌抗体,使组织致敏。
当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内繁殖时,释出的抗原被吸收,引起过敏反应,发生腹泻,水肿及其它病状。
3.5、生化反应。
大多数菌株都能发酵醣类产酸产气,所产的气体中CO2和H2各占等量。
动物胃肠消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醣类。
由于致病菌大量繁殖,醣类被分解,因此在动物的肠道和血液中酸和CO2的浓度逐步升高,造成有机体酸中毒和缺氧。
通过以上机制可以看出,病原性大肠杆菌耐过宿主的抗菌作用进入消化道,遇到适宜环境,即大量繁殖,而机体又缺乏足够的特殊抗体,于是便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幼畜发病。
4、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幼畜禽致病的关系大肠杆菌的不同血清型常使不同的动物发病,但也有好几种血清型能对多种动物致病,是新生幼畜易感的肠道传染病。
本菌对幼畜消化道的致病特性往往和它产生有毒物质的能力有关。
现将对不同畜禽致病的菌型加以简单介绍。
4.1、家禽。
主要为幼雏的疾病,尤以大群饲养的雏鸡易发。
常见的有败血症,腹膜炎,气管炎,肉芽肿等。
对成年母鸡及产卵母鹅能导致患损失严重的卵黄性腹膜炎。
雏鸡中常见的致病型为O1:K1、O2:K1和O78:K80,较少的有O8:K1,O15和O18等。
母鸡已发现的致病型为O141:K85和O7:K1等。
4.2、幼兔。
常在断乳前后发生腹泻。
常由O85,O119和O18等型引起。
4.3、犊牛。
主要危害未饲喂初乳的1周龄内的新生犊牛,呈现下痢及败血症。
常见的菌型有O78:K80,在肠型疾病中也发现有O137:K89,其次为O8,O101,O115,O15和O28等。
4.4、幼驹。
主要危害2~3日龄的新生幼驹,4~7日龄者也能发病。
每年的4月末至5月初发病较多。
呈现下痢及败血症。
引起发病的常见血清型为O8,O9。
O78。
O101等4.5、羔羊。
以2~8日龄和2~3周龄的羔羊发病较多,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
主要以O78:K89为最多,其次为O1,O18,O37,O39。
O42,O27,O17,O48,O55等。
4.6、仔猪。
在仔猪中,本病通常以3种形式出现。
以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最易感,发病后仔猪拉黄色稀粪,致死率高,常称为仔猪黄痢;1周龄以上,1月龄以下的仔猪也可感染,但与饲养条件的好坏有较密切的关系,发病后拉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腥臭粪便,致死率较仔猪黄痢低,常称为仔猪白痢;断乳后的小猪,还可以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水肿病,死亡率也很高。
患白痢的仔猪肠内的菌型,也常见于正常的仔猪。
因此,该病可能由于菌系失调或过敏反应所引起。
黄痢和水肿病猪中所分离的本菌常属于近似的几种血清型,多具有K88及产生肠毒素的能力。
最常见的OK群是O8:K87—K88ac,O138:K81,O139:K82,O14:K85,O147:K89—K88ac,O115,O149:K91—K88,O157:K88ac和O60等。
另外,大肠杆菌病也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婴儿痢的性质和初生幼畜的大肠杆菌病相似。
其主要菌型为O26,O56及O111,还有其它约20个菌型。
日本经常流行的大肠杆菌病就是由O157所引起的。
5、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5.1、大肠杆菌病的免疫。
新生幼畜无菌血症的大肠杆菌腹泻,其免疫力取决于小肠内是否有足够量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LgA。
因此要尽早地饲喂初乳。
若饲喂过迟(如犊牛在24~36小时后,有的甚至在6~8小时后),则对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不能吸收或吸收大为减少。
同时,新生幼畜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也主要来源于初乳,不喂初乳的幼畜,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量最低,容易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所以有人用相应菌株制备的疫苗,给临产母畜体内接种,以提高初乳中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在临产前10~30天给母猪口服肠道病株大肠杆菌培养物,使其乳猪获得对抗同源菌株的坚强保护力;或给新生幼畜口服,注射高免血清。
幼畜对大肠相杆菌的免疫主要还依靠母源抗体。
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母幼畜禽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有机体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基础条件。
故畜禽舍设计要合理,设备齐全,做到冬暖夏凉,防寒保温,适宜于母幼畜生长发育;注意畜禽舍设备,饮水,饲养,人员的卫生,制定消毒和防疫措施,以免传入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改善和加强母幼畜禽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母畜产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以满足新生幼畜获得母源抗体和保证营养需要,从而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
5.2、大肠杆菌病的药物防治雏禽大肠杆菌病的预防,首先从种禽抓起,严格淘汰带菌者;其次,抓好种蛋和孵化室的消毒。
种蛋选用600倍的百毒杀水溶液消毒,孵化室和孵化器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雏禽在进食前用庆大霉素饮水预防,一次量按1~1、5mg/公斤体重溶解在饮水中,雏鸡稍大后选用对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混合在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治疗。
如在饮料或饮水中加入0.04%(含疗量)和0.02%(预防量)的呋喃唑酮,连用2周。
也可用氯霉素按每公斤饲料0.2克的剂量拌入饲料,连用5~6天.仔猪,犊牛,幼驹和羔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可用呋喃唑酮,每公斤体重5~10mg,或氟哌酸每公斤体重2~5mg口服预防。
发病后用新霉素,氯霉素针剂按每公斤体重5~20mg肌注,每日1~2次,或用中药制剂黄连素,按每公斤体重1~2毫升治疗。
如果结合临床症状配伍使用其它药品进行辅助治疗,效果更好。
近几年来,市场上销售的杀痢王,杀痢症,消炎王,腐殖酸钠等药品对预防和治疗大肠杆菌都有显著的疗效,可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应用。
6、结论6.1、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正常寄生菌,是动物肠道后段的常驻菌,一般来说,大肠杆菌对动物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类型能够引起疾病,病原性大肠杆菌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没有差别,但抗原构造不同,病原性菌株一般能产生一种内毒素和1-2种肠毒素。
6.2、致病性大肠杆菌菌体抗原属多糖一磷脂与蛋白质复合物即菌体内毒素,能引起内毒素血症,主要表现为血压急性下降、呕吐、体温升高,里急后重,血管内凝血和血细胞先减少后增多,内毒素休克的病变为内脏血液瘀积,小胆管结缔组织水肿浆膜腔液体过多,胃粘膜出血,肺有瘀血性或渗出性出血变化。
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的(LT)分子能结合小肠上皮细胞,并刺激环腺甙酶,引起细胞内环-磷酸腺甙积聚,结果使重碳酸和钠的交换增加,细胞内的水份渗入,肠腔引起腹泻和脱水。
6.3、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一方面抓好预防,主要是提高幼畜禽的抗病能力,具体做法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母幼畜禽的体质增加抗病能力,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有机体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机会,用给幼畜及早饲喂初乳的方法增加新生幼畜小肠内足够量的特异性抗体(疫球蛋白LgA)。
对于雏禽大肠杆菌的预防,首先从种禽抓起,严格淘汰带菌者,其次,抓好种蛋和孵化室的消毒。
另一方面,抓好大肠杆菌的药物预防和防治,对雏鸡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药物饮水预防,对发病的幼畜注射药物防治,都有显著疗效,可在现实实践中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