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克认识》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1千克=1000克的认识和换算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质量换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途径,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千克=1000克的关系。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质量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质量单位克的概念、1千克=1000克的关系等。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克的认识》是三年级语文课程的重点之一,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分享如何全面掌握《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一、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教授《克的认识》这个主题时,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法有着落实的掌握。

不仅是要对克这个主题掌握深刻的理解,也要对于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着全面的掌握。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清晰的语音和语调,以及热情、细致、耐心、细心的教学态度。

这些都是教师在教授《克的认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理清教学目标后,教师才能进一步做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在教学《克的认识》时,教师需要确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需要包括理解和掌握克这个主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克的角色和特征,能够适应并运用克这个主题进行相关练习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依靠“儿童脑”思考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认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在内容安排上,应该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作为教学思路,分析克这个主题的难点和症结,并针对性地安排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以便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克这个主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性质,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法、教学游戏法、实践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要有力地辅助教师进行课程讲解,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五、教学评价的安排在教学评价的安排上,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教案——《认识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五章《质量与重量》,具体内容是认识克这一质量单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克与斤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以及一些计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我手中的苹果,然后我会用电子秤称一下这个苹果的质量,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质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们介绍克的概念,解释克与千克、克与斤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描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克的概念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克与斤的换算关系如何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苹果的质量是200克,一个书包的质量是4000克,请问一个苹果和一个书包的质量相差多少克?2. 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50克,如果这块巧克力被分成5份,每份的质量是多少克?答案:1. 一个苹果和一个书包的质量相差3800克。

2. 每份的质量是1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会继续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去称一称家里的物品的质量,尝试用克进行计算和描述,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克的理解和运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和认识数字3,6,9,12,15的克数。

2.能够观察物品的数量,判断其是否有“克”的概念。

3.能够完成基本的克数练习。

4.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克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数字3,6,9,12,15的克数。

2.能够观察物品的数量,判断其是否有“克”的概念。

难点1.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克数概念。

2.能够完成基本的克数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玩具球、铅笔、橡皮等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物品具有“克”的概念,引入新知识。

2. 观察物品的数量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物品数量,判断其克数。

例如:3只鸟、6张椅子、9个篮球等,让学生猜测其克数,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几个物品,判断其克数。

3. 数字的克数通过展示数字3、6、9、12、15,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克数,可以使用三根铅笔、六个橡皮等实物进行展示和加深理解。

4. 完成克数练习让学生完成克数的计算题练习,如:3个西瓜,每个西瓜5克,共有多少克?12支笔,每支笔4克,共有多少克?要求学生自己算出答案,并在黑板上展示。

5. 应用克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克数概念,如:一袋面粉重800克,两袋面粉一共有多少克?一块蛋糕重200克,5块蛋糕一共有多少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6. 总结和评价安排时间让学生自我评价,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难点?在哪个环节你做得比较好?四、作业布置随堂完成的克数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作为课堂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玩具、铅笔等实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克数概念的真实含义。

完成克数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面向初学者: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认识教案详解

面向初学者: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认识教案详解

面向初学者: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认识教案详解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认识教案详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们需要学习一些更高级的数学知识。

其中,千克和克认识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初学者详细介绍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道千克和克的含义及相互换算;2.掌握常见物品的重量及其计量单位;3.能够亲手操作称重器具,取得正确的重量数值。

二、教学准备1.课件:千克和克认识的课件PPT;2.教学辅助工具:称重器具(厨房秤、电子秤)。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PPT,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前两天的课程;2.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有没有称过重物,对于不同种类的物品我们常使用何种计量单位计量。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学习内容,让其逐渐引入本次课程。

(二)讲解1.理解千克和克的含义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品重量的单位,千克是更大的一种单位,克则是更小的一种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规律是1000克等于1千克。

2.巧记转换公式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公式是有规律的,例如从10千克换算成克,只需将10乘以1000即可得到换算结果,即10 000克。

而若是从450克换算成千克,则需要将450除以1000,即可得到换算结果,即0.45千克。

3.常见物品的重量及计量单位介绍一些常见物品的参考重量,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一张A4纸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一只笔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等等。

4.示范操作秤教师操作称重器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称重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正确操作流程。

让孩子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秤,获取正确的重量数值。

(三)练习1.口算练习教师抛出计算题,让孩子们通过口算的方式来计算出答案。

例如:-如果你手上拿的这件物品重500克,那么它的重量是多少千克?-一颗栗子的重量是5克,那么100颗栗子共有多少克?2.书写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及其重量值,让孩子们在本子上列出来并把重量换算为更大或更小的单位。

《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精讲

《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精讲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其中,小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而在小学教学的基础课程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不仅仅是计算,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因此,在小学课程中,在第一学期,一般会涉及到《克的认识》这个主题。

通过学习这个主题,用教学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

本文将对《克的认识》这个主题的教案设计进行精讲,帮助小学教师更好的进行数学课教学。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唤醒学生对于克的概念的认识。

2、掌握一定的克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二、教学内容1、认识克的概念。

2、使用克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克的概念。

2、通过游戏和练习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展示一条鱼称重的过程,来引出本次学习的主题——克的认识。

2、教学内容1)认识克的概念通过注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师向学生讲解克的概念。

教师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物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利用手感知每种物品的重量,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克的概念。

2)克的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教师再通过示例来教授克的计算,如让学生测量一块小石头的重量,并用克进行计量。

教师请学生掌握1000克等于1千克的计量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帮学生完成相关的计算练习和作业。

3、教学练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练习并让学生手动测量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以群体的方式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教学结束教学结束前,教师进行关联,总结课程,可以采用简单的游戏形式,例如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同的物品按重量从小到大排列或者,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克的PPT展示,并根据不同PPT的内容和效果评选出优秀团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作业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是否掌握了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克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克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
1.认识克和克制的概念,理解克的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区分并理解克和克制的概念。

2.运用克和克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和教辅。

2.教学工具:黑板、彩笔等。

3.课前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备课。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2.设计导入新课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好奇心与探究心态。

2. 认识克和克制的概念
1.讲解克和克制的概念。

2.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克制的重要性以及克的含义。

3. 认识克的方式
1.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克的方式,并让其就克对生活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2.分组讨论,了解不同克的体现。

4. 实践演习
1.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

5. 总结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2.讲解深化认识物质积累形成规律的意义。

教学反思
1.通过合理引入,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同时进行个别辅助。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课堂教案分享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课堂教案分享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课堂教案分享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理解克与千克、克与吨的关系。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能力,能够准确地称量出给定重量的物体。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探究克与千克、克与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称量物体的重量。

理解克与千克、克与吨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重量。

理解克与千克、克与吨的换算关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2 学具:学生版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学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克的认识”。

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克的概念。

4.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称量给定重量的物体,感受克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究克与千克、克与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换算关系。

4.3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克的认识。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解答,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克的认识。

强调克与千克、克与吨的换算关系,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课后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品重量,并记录下来。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关于质量单位的的手抄报。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准确使用天平进行称量。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克与千克、克与吨的换算关系。

6.2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克的认识-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克的认识-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克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克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质量”的第三节“克的认识”。

教材中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克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克的概念,知道1克的重量。

2. 学习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3. 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知道1克的重量。

2. 学会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2. 重点: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砝码、质量单位卡片。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购物时使用的千克、克等。

2. 讲解克的概念:介绍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通过实际操作电子秤,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克作为质量单位。

3. 学习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1千克等于1000克,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学习克与克的换算关系:讲解1克等于1000毫克,让学生掌握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5. 例题讲解: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个物品的重量,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克的认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克的概念、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克与克的换算关系、实际问题解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1千克等于1000克。

()1克等于1000毫克。

()(2)选择题: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

A. 200克B. 300克C. 400克(3)计算题: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20克,两包方便面的重量是多少千克?()2. 答案:(1)判断题:√ √(2)选择题:B(3)计算题:两包方便面的重量是0.24千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克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的概念;2.学会读写克的符号“千克”;3.能够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4.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模拟,认识不同质量的物品与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克的概念及符号;2.能够使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实际比较和比较题,掌握克的数量大小关系;2.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前准备1.教师:教案、计量杯、食品、小球等物品;2.学生:克的概念及符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呢?(板书“克”字)请看这个字,它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质量单位”、“重量”的意思)是的,克表示的是物体的重量或重量的单位。

请听一下它的发音、“千克”的发音是什么。

2. 讲解新知识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千克”这个词,它是由“千”和“克”两个字组成的,表达的意思是“一千克”。

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百分之一千克的材料,这就是千克的重量单位。

再看一下百分之一万克的物品和多少个一千克的物品相当。

3. 实践操作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践操作。

请大家看一下这个计量杯,里面有多少克的物品?请使用自己的手指在杯子上移动,直到杯子里有 500 克的物品,再倒入 500 克的物品。

请大家观察,现在我们一共有多少克的物品。

请问 1 克是多少?请问 100 克是多少?然后,教师将食品、小球等物品交给学生,让他们分别按照 100 克、200 克、300 克、400 克、500 克的重量计量。

4. 实际应用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际应用。

假设你拿到了一袋苹果,要将它分给你的三个朋友。

请你将每个人得到的苹果数目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数量小明小红小南总计苹果数请大家注意,苹果的重量不一样,所以得到的苹果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你们都掌握了克的概念和符号,可以使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因此,你们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对于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克作为质量单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1千克=1000克。

2.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克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作为质量单位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3.称重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让学生谈谈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场合会用到克作为质量单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称重工具测量实物,并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并核对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教学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学习单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质量单位克,让学生初步认识克,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1千克=1000克的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天平称量物品,并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交流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以及对千克和克之间换算关系的理解。

7.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能够准确地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问题与克单位联系起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质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可能对于克的准确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称量工具,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称量工具、质量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称量工具(如电子秤)、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知道商品的质量的呢?”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克,理解克的概念。

如展示一颗苹果,让学生猜测它的质量,并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称量工具(如电子秤)来称量实物,并记录质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质量问题,让学生运用克单位进行解答。

如“妈妈买了200克的苹果,你帮妈妈算一下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享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克》这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克的重量,为后续的千克等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克,知道克是质量的一个单位。

-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一些物品的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来称量物品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感知、实际操作等方法,形成对克单位的初步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克的概念,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意义。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简单的称量。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克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但对于质量单位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克单位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辅助教学。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克的重量。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完成任务。

2.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克的概念。

-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的概念和应用。

-及时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比如询问学生平时购买食物时是否注意过包装上的重量标注,如“500克”等。

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克’是什么吗?它代表了多少重量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a. 概念介绍:向学生解释“克”是重量的一个单位,常用于衡量较轻的物品。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克”的概念;2.能准确读写“克”字;3.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引导学生看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一副秤。

”老师接着问:“秤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用来称物品的重量。

”老师再问:“我们经常用什么来称重量?”学生回答:“千克、克等。

”老师继续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学生回答:“认识克。

”2.讲解老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24页上的图1,让学生了解“克”是物品的重量单位之一。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克”的汉字和拼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们跟着老师说出“克”的简单换算,比如:“1克等于1000毫克。

”“1000克等于1千克。

”等等。

3.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请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毫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来表达。

比如:“一只小鸡蛋有多少克?”“一支铅笔有多少毫克?”等等。

4.拓展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常见的物品,用秤称量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毫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来表达。

然后每组从中选择几个重量最大的物品进行对比,看哪一组的物品重量最大,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克”的实际应用。

5.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克”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和交流能力。

不过,本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的重量单位,比如“吨”、“斤”等。

同时,老师应当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和交流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数学,对于理解“克”的概念和换算规律还需要适当的引导。

因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情景引导和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和应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教案授课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二、学习新课认识克.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

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

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体验克.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

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

(数学书约300克)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课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3 页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联合详细的生活情境,感觉 1 克的实质质量,成立 1 克的实质观点。

2.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成立克的质量观点,知道称比较轻的物件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认识生活中的各样称,经过操作活动认识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件的方法,在察看、操作活动中,培育初步的预计能力。

4.经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质亲密相联,培育学生着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课要点: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觉 1 克的实质重量,成立 1 克的实质观点。

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可,知道称比较轻的物件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教课难点:初步成立克的质量观点,会进行估测。

学具:一些 2 分硬币、一枚 5 角硬币和一枚一元硬币,一些花生米以及一些商场里购置的标有重量的物件或食品。

教具:1 克有多重的实一枚 2 分硬币,一些黄豆、花生米等实物,或其余能表现物。

水果,食盐等表现几十克,几百克的实物等。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提出问题。

你有多重?经过这一问题引出平常我们说的物件有多重,实质是指物件的质量有多少。

(学生们大多数会说出自己有多少斤,提到斤这个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我们能够经过情境图引出国际一致的质量单位。

)三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看课外书的时候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察看、激发兴趣)3.认真察看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激发学生怀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 1 克有多重? 1 千克有多重? 1 吨有多重?二、自主研究,解决问题。

1.介绍质量单位平常我们常说的物件有多重,实质是指物件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件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件的质量,往常用克作单位,我们今日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启发学生说出: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点评:通过布置课前了解,组织课上交流,学生对质量单位及其工具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分组活动: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

(也可以就用天平称)例如: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认识》教案
Teaching plan of "Ke Zhi Zhi" in mathematics volume I of grade three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认识》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

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

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

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袋方便面1千克,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

填上合适的单位。

(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200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200kg的馒头()。

将近1g的米饭()。

2、1千克=()克 1kg =()g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