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评述

合集下载

科学研究的第三波争论述评(精简版)

科学研究的第三波争论述评(精简版)

科学元勘的第三波及其争论述评徐凌(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 100086)摘要:本文评述了关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一场学术争论。

柯林斯等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支持过于宽泛,导致了―对技术决策的参与应该扩展多远?‖这样的疑问。

他们提出,科学元勘1应当面向决策实践,放弃单纯描述性的工作和消极解构,转向考察专识2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内容、结构、类别和功能,以重新理解决策中专家和外行的划界,为筛选适当的专家和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依据。

批评者认为,这个理论框架误读和抛弃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论,是科学主义的和还原论的,是向传统的专家治理结构的倒退。

他们站在社会建构论和认识论多元主义的立场上,分别从对决策问题、专家和专识的社会建构、对合法性问题的理解等方面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关键词:科学元勘, 公众参与,专识, 合法性,科技决策,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的社会研究》于2002年第2期刊载了《科学元勘的第三波—对专识和经验的研究》(Collins & Evans,32002)一文,引起了较大的争论。

论辩双方都是当代科学元勘的重量级人物,包括柯林斯(H. M. Collins)、伊文斯(Robert Evans)、温(Wynne, Brian), 雅萨诺夫(Jasanoff, Sheila)和瑞普(Rip, Arie)等。

该文迄今已经被引用27次。

《科学的社会研究》在2003年第3期上,又集中刊载了三篇商榷的文章(Jasanoff, 2003; Rip,2003; Wynne,2003),和一篇回应的文章(Collins & Evans, 2003)。

问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科技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公共空间交织在一起的科技决策问题。

比如是否允许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食用油进入市场,或者什么条件下可以放开对牛肉贸易的限制。

这些决策问题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含有科技内容,又同时涉及科学、决策和公众。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科技 史 ・
科学 争论 与科 学史研 究
赵 乐静 , 郭贵春
( 山西大学科学 技术哲学 研究 中心 ,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要 : 文论述 了科 学争论之 于科 学史研 究 的意 义 , 绍 了实证论 的 、 本 介 社会 结 构论 的及科 学知识 社会 学的
三种争论 分析 方 法。着重考察 了 S K争论 分析对科 学编 史学重要 而意义深远 的冲击。文章从 争论分 析的视 角 , S 对 科 学 史的辉格 解释 、 内史 一外史之辩等 问题 进行 了新的 阐释 。并指 出 : 学史研究所 能 面对的 “ 史 实在 ” 实 际上 科 历 , 是 一种“ 语境 实在” S K及 其争论 分析 方法 , ,S 正体现 了一批科 学史 家把握 此 实在 的某种 努 力。 关键词 : 学争论 ; 学史研 究 ; 科 科 争论分析 ; 史实在 ; 境 实在 历 语
4 3
维普资讯
层 的潜 流。 [1 ”3以此实证 主义 和乐 观的进 步思 想为指 导 , 萨顿 在科学 史研究 中较少 注意有关科 学争论 的研 究 。此 后 , 思想 史学 派倡导 的概念 分 析方 法逐 渐 为人 们所 认 可 。柯 瓦 雷 的
中图分 类号 : 0 N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 0 20 )4 0 3—0 10 —5 8 (0 2 0 —0 4 6
科学 争论广 泛存 在于科学 史之 中。然 而 , 无论关 于科学 的传统看 法还是现代 观点—— 哲学的 、 史学 的 抑或社 会学 的
类生 活的其他领 域 , 研究科学 争论对理 解科学 并 不具有 特别
的意义 。事 实 上 , 论 人 们 如何 定 义 科 学 争 论 , 质 而 言 , 无 本

柯林斯大纲 Word 文档 (4)

柯林斯大纲 Word 文档 (4)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
(宏观水平现象最终是在个人之间,由微观的相遇来创造并维持的。

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的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互动仪式”建立起来的。

这种“互动仪式”经由时间延伸以复杂的的形式而组合起来,宛如一条“链”,这就是“互动仪式链”)
▪柯林斯从微观层面首次提出互动仪式链学说,后在《哲学社会学:一种理智变迁的全球理论》中将其引向宏观层次。

▪互动仪式链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社会学应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社会现象。

▪微观现象是基础,宏观过程由微观过程构成。

微观过程中,仪式链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结构,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

二、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
▪1、把宏观现象转变为微观现象加以研究,即柯林斯所说的微观转变策略。

(15个含义《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p446)
▪2、该策略并不简单等同还原主义,而是经验分析需求。

▪3、存在纯微观原理,也存在纯宏观变量,所有其它变量都有微观情景的特征。

小结:强调了社会学微观分析的基本性,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把微观分析又扩展到了宏观层次。

代表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确立了新的学术视角。

猴子审判:宗教与科学之争的斯科普斯案

猴子审判:宗教与科学之争的斯科普斯案

猴子审判:宗教与科学之争的斯科普斯案1 达尔文进化论提起进化论,我们自然会想到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ž罗伯特ž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年2月12号,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市,从小家庭优越,父亲罗伯特ž达尔文是一名医生。

1828年,达尔文19岁的时候,被父亲送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并且希望达尔文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牧师。

在剑桥期间,达尔文成为植物学家约翰ž史蒂文斯ž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的学生和挚友,更加废寝忘食地吸收和探索科学知识。

1931年,从剑桥毕业后,达尔文在导师亨斯洛的推荐下,以半个博物学家的身份,跟随应该皇家舰艇贝格尔号(HMS Beagle),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自费环球考察。

每到一处,达尔文都会在陆地上调查地质、收集自然历史的各种样本。

接触的地理环境越多样,看到的世界各地的物种越复杂,达尔文就越坚定一个信念,这一切不可能是上帝一瞬间造出来的,而是千百万年来不断变化产生的结果,物种的进化论在达尔文的脑子里逐渐清晰。

1859年,在达尔文50岁的时候,出于各种原因,他用大量压倒性的证据出版了他的恢弘巨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Species),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希望自己因为坚持真理,而落得和伽利略一样的下场。

所以,他在书中主动回避了对猿猴和人类进化的讨论。

即便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自问世以来,在思想界、宗教领域引起剧烈的震动。

因为在达尔文生活的19世纪,整个欧洲都还是“神创论”(creationism)主宰的地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大家当时普遍都认为是上帝亲手创造了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并且按照自己的外形创造了亚当,进而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

创世纪虽然科学界已经接受进化论的推理,但是神创论和进化论之间的激烈斗争,一直到现在还在全世界上演。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且日久弥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它们共享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些假定承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或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成及其争论的焦点。

关键字:科学实在论反实在溯源争论科学理论真理性问题在哲学界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是由于真理是客观世界、人与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出现众多绝然对立的流派和观点,甚至完全否定真理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去剖析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真正确立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挽救真理。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在哲学上就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

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与认识,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客观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反实在论对此予以否认。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都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精致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

要真正把握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还得去追溯历史的源头.一、争论的历史溯源:回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19世纪,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回溯19世纪,争论应该是从科学实在论的历史先驱一——原子实在论开始。

“原子”在19世纪初就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产生实在论、非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演进思路。

原子实在论认为原子就像桌子、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反实在论者却不以为然。

19世纪末,马赫、迪昂和彭加勒对原子等理论实体持现象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现象主义基于物理对象可以还原为感觉经验,认为物理对象的描述可以分析为描述感觉经验的现象陈述;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描述,而是使我们安顿和说明可观察世界的纯粹有用的工具;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原则上是无法直接证明是对或错的,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在很多可能的理论中选出来,而这种选择依赖于我们的约定,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是科学家共同约定的结果。

什么是科学争论读书报告

什么是科学争论读书报告

什么是科学争论读书报告1. 简介《什么是科学争论》(What is Science?)是一本由艾伦·菲内曼(Alan F. Chalmers)写作的科学哲学书籍,主要讲述了科学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上的特点和方法,并介绍了科学争论的本质和意义。

科学争论是指科学界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争论和辩论来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的观点、假设和理论都需要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和确认,科学争论也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手段来获取知识和验证假设的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和描述: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建立假设:根据观察和描述,提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假设。

•预测和检验:基于假设,进行预测和实验,验证或否定假设。

•修改或建立理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改进或建立新的理论。

科学方法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系统性、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的方法,它的结果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而不是仅仅是主观偏见或直觉的判断。

3. 科学争论的本质科学争论是指对于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对于已有的理论存在疑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争论的本质在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争论和辩论来挑战和完善已有的理论和假设。

科学争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例如,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和假设;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原有的理论存在缺陷或错误;某个理论的应用结果有偏差或不准确等。

对于科学争论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实验和数据来验证和证实某个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解释数据及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达成共识或达成新的理论和假设等。

4. 科学争论的意义科学争论的意义在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进步。

通过争论和辩论,乃至争锋相对的观点才能展现出来,科学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取得新发现。

此外,科学争论对于审视和重估现有理论和观点也十分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以及修正和改进已有的理论和假设。

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十七章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第一节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之间的关系柯林斯指出,通常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所做、所说和所思。

而宏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大尺度和长时段的社会过程。

但长期以来,社会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他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柯林斯认为,对社会结构不但要从宏观过程去理解,更要从微观过程去理解。

因为社会结构要素包括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

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只不过是偶然在一系列局部情景中所发生的相联系的实际存在的结构的不同方面。

柯林斯认为宏观社会过程是由微观过程组成的。

他试图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二者统一起来。

他提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

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互动过程,并使这些互动发生的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

柯林斯认为,正是这种微观的互动链形成了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

把所有社会结构微观化为互动仪式链,将使微观社会学在解释宏观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动力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们之间的互动。

社会结构理论应该考虑这种在个人互动中存在的社会结构的加能过程。

二、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把宏观社会学转变为微观现象加以研究,即柯林斯所说的微观转变策略。

这一观点有下面几个含义:(1)只有把社会学的概念建立在具体的微观层次上,才能使其真正从经验上确立起来。

(2)社会学所解释的行动主体都必定是微观情景性的。

而社会制度、组织等,只不过是个体行为的抽象物,是对不同时空中的各种微观行为分布的概括。

(3)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面对复杂突发性的社会关系,行动者的行动主要依赖于意会性假设和惯例。

(4)任何一个人的惯例都由特定的位置和对象而生成。

(5)权威是一类惯例,其中某些特殊个体控制着与其他个体的微观互动。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一场围绕科学与玄学的激烈争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玄论战的背景和意义,揭示了其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以科玄之争初现端倪为起点,探讨了正统科学与异端玄学之间的对立,以及学术界的分歧和融合与整合的探讨。

科玄论战的转折点则展示了争论的发展过程。

在总结了科玄论战的启示和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科玄论战对于科学领域的影响和启示,为未来科学研究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科玄论战、背景、意义、科玄之争、正统科学、异端玄学、学术界、分歧、融合、整合、转折点、启示、未来科学发展。

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科学和玄学之间的根本差异的思考。

科学是建立在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而玄学则强调超自然力量和灵性信仰,寻求超越自然界的解释和体验。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面对某些无法用传统科学解释的现象时,一些学者开始将玄学引入研究范畴,试图从更综合的角度探索世界的奥秘。

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说是在这种理论观念碰撞下逐渐形成的。

科学界和玄学界的代表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对抗,争论科学方法和玄学信仰在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上的优劣。

这种背景下的科玄论战,不仅是对于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更是对于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的反思和探讨。

这一论战的结果将不仅影响到学术界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推动科学和玄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各种学术观点的碰撞和碰撞,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不仅是一场思想碰撞,更是一种整合和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对话和辩论,不断挑战和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促进学术界的全面发展。

在科玄论战中,正统科学和异端玄学的观点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促进,激发了学者们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十八章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十八章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二 节
柯林斯冲突论的研究思路
第一,柯林斯相信人们是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中。 第二,一些人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控制别人的主观经历。 第三,一些人总是力图去控制别人,这样就会遇到反抗,
结果就会发生人际间的冲突。 柯林斯从经济方面把社会阶级划分为七类: (1)金融巨头(2)投资阶级(3)企业家阶级(4)明星 (5)中产阶级或工人阶级(6)非法获利者 (7)下层或贫困阶级
社会组织
柯林斯非常强调组织分析,认为组织分析对冲突理论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组织既是冲突的基础,又是控制和反抗 的主要武器。即组织是斗争的场所,是体现人们在际遇中运用 资源并形成关系结构的重要社会系统。 柯林斯同样从微观过程出发,论述了宏观的组织控制、组织管 理和组织结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组织特征和动力结构的 命题。

二 节
性别与年龄分层
柯林斯试图把冲突分析扩展到其他的社会领域,例如性 别与年龄。他把家庭看成是性别冲突的场所,性别分层的基 本特征是性财产的制度化,而且在传统家庭中,男人通常是 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拥有了更过的资 源控制权,因此她们可以对抗男性的控制,争取自己的平等 地位。
同样在不同年龄的群体之间,由于资源控制的不平等, 会产生代际之间的冲突。
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正是这种微观的互动链形成了 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社会结构的最基本要 素,个人互动中存在的社会结构的加能过程。

一 节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
微观转变策略,把宏观现象转变为微观现象研究,含义如下: (1)社会学的概念应建立在具体的微观层次上; (2)社会学所解释的行动主体都必定是微观情景性的; (3)行动者的行动主要依赖于意会性假设和惯例,一个人的

探索生命的起源博士生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

探索生命的起源博士生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

探索生命的起源博士生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为了揭示生命的起源,许多博士生投身于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

本文将探讨探索生命的起源的重要性、揭示原始生物演化历程的方法以及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

1. 介绍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关于地球上最早生命的证据,以揭示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探索生命起源,许多博士生选择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以期从中找到线索和证据。

2. 原始生物的重要性原始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研究它们能够提供关于生命起源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原始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如何进行基本的代谢活动。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开生命起源的谜团,理解生命的进化过程。

3. 揭示原始生物演化历程的方法为了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博士生们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对化石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生命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能够揭示不同生物之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程。

而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可以模拟原始生物存在的环境条件,以研究其基本生命活动。

4. 研究进展与发现博士生们在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与发现。

他们发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单细胞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

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原始生物,如深海热泉中的古菌和极端寒冷地区的古细菌。

这些发现为揭示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5. 发展前景生命起源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挑战性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充满发展前景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博士生们将能够使用更精密的工具和方法来揭示生命的起源。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原始生物演化历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是如何从无机物发展而来的。

6. 结论博士生们对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和研究原始生物的演化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1年哈里·柯林斯思想对SSK的贡献分析

2021年哈里·柯林斯思想对SSK的贡献分析

哈里·柯林斯思想对SSK的贡献分析论文关键词:哈里·柯林斯;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争论;相对主义论文摘要:在诸多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献中,柯林斯文章的引证率位居同类研究者榜首,文章分析了哈里·柯林斯在其研究范围内做出的贡献。

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可能在国内大众眼中仍然还很陌生。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主张著称。

比较著名的学派有爱丁堡学派、巴斯学派、巴黎学派等。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要分析知识的生产与习得必然无法回避知识的社会性质问题。

传统的知识社会学核心观点是,科学的新思想和重要发现等构成科学内容的方面,由自然界决定,而不是受社会影响的。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一首先提出来,知识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学共同成长。

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应该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是,他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的存在方式,就是知识。

”显然,的表述为知识社会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知识社会决定论”。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从科学社会学、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以及库恩的科学哲学的努力辛勤的工作和他们的天才创作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更加重视科学的历史与语境性,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成功进军到科学研究领域。

爱丁堡学派就是通过对默顿科学社会学和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留下的问题做深刻批判,最终建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科学研究的建构主义理论纲领引起其他学术界的。

2柯林斯学术思想的特色世界著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哈里·柯林斯是英国卡的夫大学社会学资深教授,他是科学争论研究的干将之一。

既对科学知识进行宏观分析,还进行了大量微观的实证研究。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知识中的“缄默知识”、“同族能力”、科学争论中的“核心群”以及科学知识的构造观点,都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深人理解,更加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科学辩论: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争议

科学辩论: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争议

科学辩论: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争议科学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而科学家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他们从事着对事物本质的研究和探索。

然而,尽管科学家们经过严谨的实验和推理,他们的观点仍然可能存在争议。

这不仅是科学方法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科学领域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科学家观点的争议,并解释其原因。

首先,科学的本质决定了科学家的观点可能存在争议。

科学一直以来都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和论证,科学家们试图提出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

然而,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科学家的观点常常是基于有限的数据和证据。

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不同科学家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情况。

其次,科学家观点的争议也源于科学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变量和因素,其中许多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

此外,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面临着实验误差、测量误差和样本数量的局限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引发科学家观点的争议。

此外,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也是导致科学家观点争议的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科学家们通常会争夺项目拨款和科研奖励。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可能会被迫或受到诱导去支持某种特定观点,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这种利益的驱使可能导致科学家之间观点的分歧和争论。

最后,科学家观点争议的存在也反映了科学方法的进步性。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持续的审查和验证。

科学家们通过论证、实验复现和对数据的再分析来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科学领域中,观点的争议实际上是一种推动科学进步的力量。

争议和辩论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理论。

总之,科学家的观点虽然经过了严谨的研究和论证,但仍然可能存在争议。

这是科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观点的争议不仅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也提醒我们在接受科学观点时要保持怀疑和审慎。

科学史上的哪些事件引发了学术争论

科学史上的哪些事件引发了学术争论

科学史上的哪些事件引发了学术争论在科学的发展长河中,许多事件都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论。

这些争论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促使我们对世界和真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引发巨大学术争论的一个重要事件。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物种是通过逐渐的变异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宗教界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而进化论直接挑战了这一宗教信仰的基石。

许多保守的学者和宗教人士对达尔文的理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认为其违背了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

然而,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们则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研究来论证其合理性。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久,直到今天,关于进化论的某些细节和应用仍在学术界存在讨论。

另一个引发学术争论的事件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旋转。

哥白尼提出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这一理论的提出彻底颠覆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遭到了来自教会和传统学者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日心说违背了宗教经典和人们的直观感受。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支持了日心说,最终使其成为了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科学史上引发激烈学术争论的重要事件之一。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如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等效原理等,与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截然不同。

许多物理学家最初对相对论持怀疑态度,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看似违反常识的观点。

然而,随着一系列实验和观测结果验证了相对论的预测,它逐渐被科学界所认可,并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即使如此,对于相对论的一些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在医学领域,疫苗的推广也常常引发学术争论。

例如,在麻疹疫苗的推广过程中,就有一些人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一些反疫苗运动者声称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等疾病,尽管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是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是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是辩论辩题正方,科学研究应该是辩论辩题对的。

首先,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的辩论和论证来推动知识的进步。

正是由于科学界的不断辩论和争论,才有了诸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的诞生。

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的发展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科学研究与辩论的紧密联系。

其次,辩论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科学家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所说,“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并不是坏事,相反,它正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这表明了辩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最后,辩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错误,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正如伽利略在被迫否认地心说的时候所说的,“但是它(地球)确实转动了。

”这句话表明了伽利略在辩论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应该是辩论辩题对的。

辩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能帮助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错误,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反方,科学研究不应该是辩论辩题对的。

首先,科学研究应该以客观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而不是通过辩论来决定。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为了争论胜负。

正如著名科学家牛顿所说,“事实是不容争辩的。

”这句话表明了科学研究应该以事实为准,而不是通过辩论来决定。

其次,辩论容易受到主观情感和个人立场的影响,从而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科学研究需要客观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而不是通过辩论来决定。

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理不是通过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的。

”这句话表明了科学研究需要客观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而不是通过辩论来决定。

最后,过多的辩论可能会导致科学研究的停滞不前。

如果科学家们只是不断地在辩论中争论,而不是去实际进行实验和观察,那么科学研究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柯林斯(西方社会学理论)

柯林斯(西方社会学理论)

参与者的体验
1、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 2、个体的情感能量【EE】: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满腔热忱 的感觉 3、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使成员感到自 己与集体相关。(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物) 4、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的符号。
IRC是一个动机模型,它把个体从一种情景拉到和推到另一个 情境,它受市场式机制的驱动,这一机制表明拥有社会资源— —他们的EE和以前的IRC中积累的成员身份符号(或文化资 本)——的每个参与者,如何与他们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类型 的IR的基础。每个IR达到的情感强度的相对程度,自热地会与 那些人的社会视阈之内的其他IRs做比较,把每人吸引到他们 感到会有更多的情感性的社会情景之中,而远离只有较低的情 感吸力或情感上厌恶的其他活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 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 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 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 或团体建立联系。
香港人觉得23条会损害香港。首先,它会限制信息的自由流动。它还 会使人们忧心忡忡,不知道他们能说什么,能做什么,能与什么人交 往。因此,它会加重香港媒体及学界的自我检察,加深大陆式政治制 度对香港的影响,而且会逐渐侵蚀香港的现行制度。最终,它会使整 个「一国两制」的概念变得没有什么价值。这不仅对香港人民和香港 的国际经济地位造成损害,对中国本身也是很有害处的。
2、观点:生活的功利性、经济性方面不是根本的,它取决于前 契约性团结,个体意识是集体意识的一部分,即个体因素通过 外部因素被社会化,把社会体验内化 。 (二)、韦伯
以权力、财富、声望三个唯独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其理 论实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

Randall Collins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简介

Randall Collins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简介

01. 02.
主要生平(2min);理论沿革 (5min)
研究领域(2min);主 要理论介绍(7min)
03. 主要著作介绍(15min) 04.
理论对比(2min);国内交 流活动(2min)
一、人物概览
Collins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 研究院院士,也是宾州大学社会 系Dorothy Swaine Thomas讲座教授。 Collins教授是当代重要的社会学理 论家,特别是对社会冲突、微观 社会学及知识创新等方面理论的 发展有卓著贡献。其著作曾获颁 许多学术奖项。 Dr. Collins 出版16本著作,上 百篇论文。 联系方式: Office: 277 McNeil Building Phone: 215.573.6176 E-mail: collinsr@
2008
1941
2013
二、理论沿革
Collins《三种社会学传统》:应该重新综合冲突论、杜尔克姆思想和微观 互动论传统,这样既可以克服“某一思想体系的弱点,也可以积累其优点, 并把这些优点与其他理论的优点综合起来”。扩展:理性主义传统 (rational tradition)1994年
(一)经典论域继承 1.涂尔干: (1)本旨启发:“社会学研究并不单单以利益(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集 体利益)出发,它所关注的是能够将个体维系起来的社会纽带,即涂尔干 所说的具有道德特性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 (2)仪式理论:仪式不仅产生了社会团结(solidarity),更产生了用于 思考的符号(symbols)。 2.韦伯:Collins是新韦伯主义者。 “柯林斯的研究从微观过程的概念化开始,韦伯则提出“有意义的 行动” ;随后他们的分析都转向了中层,考察分层模式和复杂的组织形 式;最后,韦伯和柯林斯都分析国家和地缘政治。所有这些分析层次中, 他们都关注资源的不平等和由这些不平等产生的紧张与潜在冲突。” 3.马克思: Collins 是非马克思主义(non-Marxist)冲突理论。

弗朗西斯柯斯林进化论

弗朗西斯柯斯林进化论

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rick)是英国生物学家,他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进化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中。

在这本书中,柯林斯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即生命的起源可能是通过外星生命形式的干预而实现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可能是从外太空中的生命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

柯林斯的进化论观点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是有趣和值得探讨的。

他的理论也为后来的外星生命探索和外星生命形式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柯林斯的进化论观点并不是主流的科学观点,大多数生物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化学反应和演化过程。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论文综述(研究述评)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尖锐的科学争论名词解释

尖锐的科学争论名词解释

尖锐的科学争论名词解释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论,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得知识的系统。

然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同学术派别和个体往往对某些概念和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导致了尖锐的科学争论。

本文将围绕一些常见的科学争论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各方观点的背后原因。

一、进化论进化论是生物学中的一项基础理论,指出生物种群在时间中的演变过程。

它认为各种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物世界。

然而,进化论这一观点在某些宗教团体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进化论与宗教信仰相冲突,对人类特殊地位的观点产生威胁。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进化论既是科学事实,也与宗教信仰并不相悖,二者可以和谐共存。

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然而,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与人类活动无关;另外一些人则强调应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不同观点的背后涉及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政策的制定难度。

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获得特定性状或功能的一种技术。

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等领域。

然而,基因工程引发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争议。

一些人担心基因工程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如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和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基因工程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创造更高效、更健康的生物产物。

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使机器能够模拟和实现人类智能的一系列技术。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关于机器人威胁人类的争论。

一些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带来失业、安全和伦理等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率。

五、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描述了微观粒子行为的一套数学理论。

试论科学研究的两种进路

试论科学研究的两种进路

试论科学研究的两种进路摘要:科学的研究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进路:新一代科学学和哲学认识论中认识论.陈词认识论是被认为是认识论中迄今为止最富有成效的研究领域和最为流行的视角.XX关键词:科学的研究科学知识学认识论陈词认识论一、对科学知识的不同的解读科学知识学和科学哲学的分歧起源于对知识的不同解读。

什么是知识?或者说在怎样使用知识一词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

大致可以划分为二类用法:宽泛用法和严格用法。

所谓的宽泛的用法指的是一种引申的用法,这种用法巳偏离了标准的和日常的含义。

所谓的严格用法,指的是在日常英语中符合某种标准和术语规范的日常含义的用法。

这也是在词典中常见的用法.据此,可以在文献中区分知识术语的3种用法:(1)知识=信念(belief)。

(2)知识:制度化的信念(in st**tionalizedeblief)。

(3)知识=获得辩护的真实信念(iustifiedtrueeblief)。

(1)和(2)的用法是知识的宽泛含义,这也是知识学学者和许多其他研究者(例如,认知科学研究者)所采用的用法。

(3)的用法是知识的严格含义,也是经典哲学认识论的视角下的知识概念,同时也是知识一词的标准的和日常的含义。

XX在含义(1)下, 知识将适用于任何种类的信念,而不去考虑其真或假,理性或非理性,得到辩护或未得到辩护的问题。

在含义(1)下的个人知识整体就是他的信念的总体,并且,一个或团体的知识的整体就是该或团体的成员所相信的西的总体,或他们所赞成的西的总体。

知识学、科学论、文化人类学、知识史和其他许多学术领域都是典型地研究这种含义的知识,这种研究通过聚焦于或文化过程来研究信念的产生或转换。

这些领域里的研究当然地撇开或忽略所研究的信念的真或假、理性或非理性的问题.如果知识是在含义(1)下的信念,那么对知识的研究就是对信念的研究,这也意味着对信念的原因的研究。

如果知识仅仅是信念,并且,如果对知识的研究是对**种信念原因的研究,那么也应当存在着一部分与无关的研究.例如,对大脑中生物地具有的诸如感觉机制、记忆机制、计数机制和基本的推理机制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界很早就介入到争论研究中了。

以巴恩斯和布鲁尔为首的爱丁堡学派就曾通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统计学的争论、19 世纪爱丁堡颅相学的争论、17世纪微粒哲学在英国的兴起及同亚里士多德活力派哲学的争论以及20 世纪量子力学实验检验的争论和高能物理学家之间的争论等建立其“利益模式”。

而巴斯学派的争论研究所提出的相对主义经验纲领作为一条亚纲领来讲,对于争论研究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库恩之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在英国的研究进路,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强纲领的思想路线,影响更加直接。

研究意义柯林斯认为正是争论研究打开了科学的“黑箱”,剥去了科学知识起作用的神秘外衣。

早期的知识社会学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将科学作黑箱化处理,认为科学社会学研究最好不要进入到科学内部,因为即使打开了这个黑箱也并不会有什么收获。

认为科学知识的社会起源与其内容并无关联。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主要侧重对影响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因素做经验分析,例如研究科学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社会变量间的关系。

但却并没有回答在什么时候、让社会因素如何进入到知识客体当中去。

科学争论研究揭示了科学性质以及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在科学争论的过程中,争论各方会发现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规则因为新的发现而受到怀疑,因而产生的结果不再是理所当然、毫无疑义的了。

通过争论中的科学家,研究者可以亲眼目睹知识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研究进路在认识论上柯林斯发展了库恩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作为自己研究的准则。

20 世纪70 年代初,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者。

在1981 年之后,他意识到无法证明认识论的相对主义而转向了方法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在他看来,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意味着一个社会集团(social group)对知识的判定方法是与其他集团的方法一样好的,在它们之间做出判断并没有什么外在优势。

我们所了解到的观点都出自于社会集团。

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ontological relativism)认为在社会集团里,实在本身就有差别。

他把认识论及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统称为“哲学的相对主义”。

方法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methodological relativism)是说,不存在知识的实在性或判定。

方法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是社会学———科学家研究者的一种思想态度。

对于所研究的集团来说,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行动时都应该相信“现实的信念并不是由现实本身引发的”。

我们并不应该相信现有的对自然世界的说明,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来的。

他假设每种行为无论对错几乎都是有理性的。

在他的争论研究中,始终贯彻着或体现着他的相对主义经验纲领,即EPOR(empirical programme of realtivism)。

简单说来相对主义经验纲领就是对“相对主义”的自然科学作“经验主义”的社会解释。

有时也被他称为“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altivism),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确立解释柔性(flexibility)的经验结果,即寻找科学发现的适当解释。

因为对于科学发现来说,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因而做出了不同的科学解释。

在共同体赋予它内涵之前,严格意义上讲“结果”并不能称其为“结果”。

如果没人对它做出回应的话,在社会空间里就会形成一个淹没科学的巨大黑洞。

有些论文直接伸入到了黑洞的内部,有些则以难题的方式回避了,有些论文因为所产生的时间和场所的问题也没有触及。

科学家希望建立标新立异的科学理念,能够找到令人兴奋的理论之“坝”,从而放开了支持体系的理论之“石”。

(但是因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及实验者的回归(experimenters’regress)的存在,坝通常都是很脆弱的。

)只有通过社会构造,科学争论的“逻辑”才能得到支持。

几乎没有科学家真正深入观察过争论过程中的其他观点———都是协定。

协定是一种社会物,不同的共同体有不同的协定。

一个共同体有一种科学方法,有的方法幸存下来,有的则消逝了,这样就打开了科学史。

历史是由原因引导未来的,有些原因来自于争论中心的实验者及理论家,有些则来源于共同体中研究更深入的行动者。

这就到了EPOR 的第二阶段。

第二步是结束争论(closure)。

检验争论的细节,审查科学家是如何结束争论的,柯林斯称其为“校准”(calibration)。

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循环过程,即实验者的回归过程。

实验者的回归的概念,最早见于《改变秩序》一书。

这是一个悖论,来源于希望用复制实验来检验实验。

既然实验是一种技能实践的问题,就永远无法知道第二次实验是不是够好,能不能算作是对第一次实验结果的一种核实。

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来测试第二次实验的质量,就形成了“检验的检验”、“检验的检验的检验”⋯⋯形成一个回归过程。

但是仅通过复制实验是很难解决科学争论的。

因为当一位科学家的论文被消极的复制之后,他会辩解说是第二个实验的执行有问题。

之所以认可这种观点是因为实验是一种技术性的实践过程,除了得到正确的结果之外,没有什么捷径。

但是在争论过程中,“正确的结果”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解释的柔性及其推论,是在科学按其规律发展时做出判定的。

而在判定的空白处,科学遏制了自己的潜力。

填补漏洞的任务阻挡了继续前进的道路,当前进的道路被阻塞时资金机构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方面科学本质上是开拓型的行为,单个英雄可以勇敢地和最有权力的权威相抗争;另一方面它却只能在社会控制的空白处发挥力量。

EPOR 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探寻社会控制的实施方法。

第三步是结束争论后的社会影响。

探究结束争论的社会机制、社会共同体同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最明显的案例是韦伯为了维持自己实验的信用度,获得LIGO 的资金支持。

柯林斯对于相对主义经验纲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前两阶段。

相对主义经验纲领EPOR,不是从宏观上关注科学家和科学家所受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从微观细节入手注重的是科学家究竟在干什么。

认为改变知识就是改变秩序,用参与科学实践的视角代替哲学家或社会学家对知识增长的回溯(retrospective)说明。

作为巴斯学派的研究进路,相对主义经验纲领的影响十分广泛。

研究属性柯林斯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于他的田野调查(field work)及田野旅行(field trip),关注的是所研究的实践。

研究是基于参与讨论会、委员会议,对场点的访问,有记录及无记录的非正式讨论,有记录及无记录的会面、电话、交换电子邮件及对文档的审查。

认为社会学家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信念应该建立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把知识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这是继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之后在科学社会学实践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柯林斯的田野调查最早始于70 年代,内容涉及建造TEA激光器、探测引力波及灵学试验。

从“真科学”与“伪科学”的划分角度上讲,选取灵学试验作为研究的案例使他受到了许多批评及怀疑。

但是柯林斯认为从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来讲,确定知识的分析方法不能受到判断真假标准的束缚。

之所以选取这几个实验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他们对应着库恩所提到的科学革命的“革命”阶段、“超常”阶段、“常态”阶段。

在革命阶段里,科学的整个概念结构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普遍变化;在超常阶段里当所提供的陈述与盛行的传统不一致时也就产生了一些小规模的争论;暴风骤雨过后剩下的就是“常态”阶段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柯林斯的研究选取了其中的两种,即“常态”阶段(TEA 激光器)和“超常”阶段(引力波和灵学)。

引力波研究在柯林斯的争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他的争论研究观点的就是他对探测引力波案例的研究。

最早他进行引力波研究是为了考察花费上千万建造的设备是如何化为泡影的,以此作为他博士论文的论题。

引力波的物理研究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最早是马里兰大学(Maryland University)的乔治·韦伯声称,他用一个巨大的棒(大约重一吨左右)悬挂在一个真空箱内,将其与所有已知的作用力隔绝。

将棒上的余振与置于几百甚至上千米远的另一个相似棒的振动作比较。

如果两个棒同时振动,就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韦伯可称得上是这项研究的先驱者。

但是问题在于通过计算,似乎韦伯测到的引力波值太大了。

根据理论,应该是检测不到的。

而且应该是多半年才会振动一次,而韦伯则是几天就能测到一次。

有许多小组都尝试着重复韦伯的实验,但最终他们认为韦伯的结果是错误的。

然而韦伯却并没有终止他的实验,并继续与这些科学家们进行争论。

第二代引力波探测器与韦伯的设计基本相似,但是要冷却到液氮温度(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同样,什么也没测到。

一方面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LSU(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一方面是意大利的弗拉斯卡蒂(Frascati)和澳大利亚的佩斯(Perth)就怎样解释引力波数据发生了争论。

第三代探测器使用了一种不同的技术称作干涉仪技术(interfermetry)。

近年来,在探测引力波的领域中主要应用的是干涉仪。

这种技术在探测引力波方面更加敏锐,不仅能够观测到引力波的能量而且能够观察到引力脉冲的形态。

不过这种技术非常昂贵,例如美国的引力波项目,激光干涉仪式引力波观测台LIGO(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就花费了3 亿多美元。

现在,引力波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发表关于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声明,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共同体的认可,大多数的包括韦伯的声明,都几乎被人遗忘了。

柯林斯通过对引力波的社会学研究,检验了科学知识的制造方式,并解释了在共同体中被遗忘的东西是如何起作用的。

在这个案例中物理学的通用模式被称为“规范的模式”,是与世俗模式相对立的科学理念。

通常我们把科学当成是神圣的,甚至作为了一种信仰。

而柯林斯则把科学描写成是一种世俗物,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通用的物理学模式的一种“不恭敬”。

因为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科学是否符合“规范的模式”,而在于“规范的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神圣的,都是世俗的。

而更讽刺的是我们的世俗行为却要尽量表现得神圣。

也许会有人认为他的这种想法很危险,但是正相反,他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科学合理的“期待”来保护科学。

在此,引力波研究就提供了一个英勇的且具有示范性的通道。

从对引力波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在韦伯与他的反对者的争论中,科学社会共同体的内部存在一个由挑起和解决争论的科学家盟友和敌人组成的“核心层”,争论实质上就是“核心层”(core set)之间的谈判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