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6T09:38:31.6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期作者:朱明慧[导读]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朱明慧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病理。

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肿瘤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率为100.00%,其CD117、CD34、S-100、desmin以及SM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73%、90.91%、43.64%、45.45%以及43.64%;上述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率为14.55%,转移率为5.45%。

结论: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措施,该疾病的免疫组化表型特殊,可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确诊。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平滑肿瘤或者神经源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肝细胞当中。

中老年人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疾病通常发生于胃部、小肠部位以及大肠部位,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极不利于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改善[1]。

本文主要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和临床病理,以供今后临床疾病诊治作为参考,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方法1.1资料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抽选55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均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

上述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例数占29例,女性患者例数占26例;年龄范围:年龄下限值为24岁,年龄上限值为75岁,年龄平均值(56.39±1.82)岁;依据原发肿瘤部位,胃贲门患者占35例,小肠患者占13例,大肠患者患者6例,肠系膜患者占1例。

以上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且机体凝血功能、重要脏器功能正常。

胃肠道间质瘤32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2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2例临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

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

32例均行手术治疗。

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以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肿瘤,过去多误诊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

自1983年Mazur和Clark首次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对GIST的认识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大量研究表明,c-kit基因的突变和KIT蛋白产物(CD117)的异常活化是GIST最重要的特征[1]。

随着诊断标准的明确,GIST病例数近年来不断增多。

本研究对河南省肿瘤医院近5年来经病理确诊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均经手术病灶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男性18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1.28:1。

年龄37~72岁,中位年龄52岁。

32例GIST中,29例为原发肿瘤,3例为转移、复发病例。

肿瘤原发部位分别为胃22例(68.8%),小肠6例(18.8%),结肠1例(3.1%),直肠3例(9.3%)。

胃肠间质瘤30例诊治分析参考模板

胃肠间质瘤30例诊治分析参考模板

胃肠间质瘤30例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8年30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镜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比较重要,阳性率超过90%。

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约90%,CD34阳性率约70%。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100%。

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30 cases with GIS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08,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GISTS with CT and endoscopy,diagnosis of 27 cases was by them.The positive rate of CD117,CD34 were 90%,70%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All cases were by surgical treatment.Conclusion Surgical resection and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re the main mothods of GISTS treatment.[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diagnosis;treatmen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肿瘤,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目的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加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Vim、Ki-67、HHF、S-100 和EMA 染色。

结果37例GIST患者中,CD117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89.19%;CD34阳性者31例,阳性率为83.78%;Vim阳性者36例,阳性率97.30%,该三项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指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及CD34阳性表达是GIST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

标签:GIST;病理分析;免疫组化;CD117;CD34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40岁以上患者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是根治GIST的唯一方法,但是术后会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影响治疗效果[1]。

本研究以37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在37~79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发生部位:胃18例,其中胃大弯8例,胃体6例,胃底2例,胃小弯2例;小肠14例;结肠4例;直肠1例。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尿频、腹部肿块等;患者均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便血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B超、CT影像均可见腹腔内有实质性肿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1.2方法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T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细胞相应部位出现黄棕色反应即判定为阳性;CD117、CD34、Vim、HHF、EMA阳性定位于胞质或胞膜,Ki-67阳性定位细胞核,采用Ki-67标记进行测定;S-100抗体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

胃肠间质瘤73例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

胃肠间质瘤73例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
外 GS IT多可 扪及包块 。 12 治疗 方 法 :3例 胃肠 间质 瘤 患 者均 采 用手 术 治 . 7
何 提高 GS IT早期诊 断 及 总体 治 疗水 平 是 临床 亟 待解
决 的 问题 。笔 者 回顾 性 分 析 了 7 3例 胃肠道 问质瘤 患 者 的临 床特征 与外科 治疗预 后 的因素 , 现报告 如下 。
手 术并发 症 。对所有 患 者 全部 随 访 , 访 时 间 :. 随 5 0~
GS IT是 胃肠道 最 常见 的间 叶源 性肿 瘤 , 占消化 道 肿瘤 的 2 2 , 发 病 率 为 2 / 0 .% 年 0 10万 , 发 年 龄 为 好 4 7岁 , 0~ 0 中位 年 龄 5 8岁 , 性稍 多 于 女 性 。多 发 男
代 预 防 医学 ,0 8 3 ( 2 :2 1 22 20 ,5 1 )2 4 ~24
[ ] 郑连秀 , 4 腾莉 , 肖北春 , 4 6 等.2 0例新生儿 听力筛查结果分 析[ ] J.
中 国妇 幼 保 健 ,0 82 (5 2 1 20 ,3 1 ):0 7~2 1 08
[ ] 王仲安. 生儿听力筛查 7 6 5 新 44例 结果分 析[ ] 中国妇幼保 健 , J.
1 3 随访 : . 所有患者 通过 电话 和/ 随诊 回访 , 或 治疗 结
11 一 般 资 料 : . 笔者 总结 了成都 军 区总医 院 20 04年 l 2月 一 09年 1 外科 收治 的 7 20 2月 3例 GS IT患 者 , 其
中男 4 3例 、 3 女 0例 , 均年 龄 5 . ( 9~ 7 岁 。临 平 91 1 7 ) 床表 现 为消化道 出血 l 9例 , 腹胀 和/ 或腹 痛 等 腹部 不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了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概述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结直肠、食管等部位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生长方式。

较小的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肿瘤导致胃肠道梗阻或穿孔,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大体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厘米。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但无真正的包膜。

切面质地多较细腻,可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颜色可因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灰白色、灰红色或暗红色。

2、组织学形态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也可同时存在两种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核分裂象等,可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级别。

低危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见;高危型肿瘤细胞则排列紊乱,核分裂象较多,异型性明显。

3、肿瘤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三种。

腔内生长型肿瘤向胃肠道腔内突出,常引起胃肠道梗阻症状;腔外生长型肿瘤主要向胃肠道壁外生长,腹部肿块较为明显;混合生长型则兼具上述两种生长方式的特点。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 CD117、DOG1、CD34、SMA 和 S-100 等。

1、 CD117CD117 是胃肠道间质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可达95%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

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

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

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

结果本研究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18例,占研究组78.3%。

结论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m的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GIST患者生存。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独立的消化道肿瘤,肿瘤大小、状态、数量不等,术前诊断困难,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等疾病,并且预后较差。

本研究针对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现分析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来源于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8.6±4.3)岁;首发症状:上腹部腹胀或疼痛11例,下腹部疼痛5例,排便习惯改变3例,呕血、黑便2例,其余2例在体检时发现;病变部位:胃11例,十二指肠6例,回肠3例,肠系膜2例,横结肠1例。

所有患者术前做B超或CT 等常规检查,术后经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无误。

1.2 治疗方法本研究23例患者中,根据病变部位开展手术治疗。

胃11例,其中6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行肿瘤大部切除术,2例行局部楔形切除术,1例行胃癌根治术;肠6例,其中4例行肠段局部切除术,2例行肠系膜肿块剜除术;回肠3例,其中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行癌根治术;肠系膜2例,均采取瘤局部切除术;横结肠1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

本研究术后1例经病理学检查合并胃癌而行化学治疗,其余22例均未行放疗以及化疗。

术后常规开展治疗及护理措施。

1.3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由于特异性症状不明显、肿瘤学标志不明确和实验室检查困难等因素,所以临床误诊率较高。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发布时间:2021-03-22T09:29:55.77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期作者:张苧兮逄龙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疾病诊断依据,并结合全部的疾病信息张苧兮逄龙通讯作者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110031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疾病诊断依据,并结合全部的疾病信息,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曾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9年8月,共31例,对所有患者的疾病诊疗资料进行整理,包括蛋白表达指标、病理特点分析等内容。

另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情况展开追踪,统计患者复发、死亡人数。

结果:在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的分析中,CD117阳性表达和CD34阳性表对应人数分别为27例、22例,对应比值分别为87.10%、70.97%,在患者随访调查中,共19位患者取得联系,病情复发或死亡患者共7例,对这些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进行整理,5例存在NSE阳性表达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

此外,在蛋白表达的比较中,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与良性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结论: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蛋白表达情况上来看,CDll7与CD34标记物的特异性较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内容。

另外,当患者确诊为恶性,需采取根治性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前言:在肿瘤疾病诊疗中,胃肠道间质瘤比较少见,属于间叶肿瘤的类型。

由于该疾病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并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的诊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医学专家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中的研究更加深入,与之对应的病理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为医学专家们提供了较大的技术支持。

为此,我国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帮助患者尽早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以便在疾病初期,得到有效的医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存活时间。

胃间质瘤36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间质瘤36例临床诊治分析
Co s ns nf r nc f 2 n e us Co e e e o 0~ 21 M a c 0 u d r t u pi e r h 20 4. n e he a s c s
下, 呈半 球 形 隆 起 , 界 清 楚 、 膜 光 整 ; 性 间 质瘤 , 数 向腔 境 黏 恶 多
外 生长 , 引起 胃 黏膜 受 压 移 位 、 离 或 展 开 , 分 出 现 黏 膜 破 坏 、 分 部 溃 疡形成或 亢盈缺损 , 胃腔 狭 窄 而 局 部 胃壁 柔 软 、 张 , 梗 阻 扩 无
征 象 , 剂 排 空 j常 。 部 B 和 C 检 查 : 钡 E 腹 超 T 肿块 呈 类 圆形 , 度 均 密 匀 或 不 均 匀 , 块 多 有 坏 死 、 变 、 血 或钙 化 , 现 为 高 、 等 混 肿 囊 出 表 低 杂 密 度【 C 4 T增 强可 见 : _ 。 肿块 多 均 匀轻 、 度 强化 。 脉 期 强化 明 中 静 显。 边缘 清 楚 、 滑 , 有 分 叶 ; 壁局 部 增 厚 及 软 组 织 肿块 , 光 可 胃 胃壁 多 有 不、 程 度受 压 改 变 , 致 胃 与 周 围组 织 器 官分 离 、 腔 缩 小 同 导 胃
胃肠 道 间质瘤 (at0net 1srma tmo , IT是 消化 g srits ma t o l u rG S ) 道最 为 常见 的 间叶 源性 肿 瘤 , 源于 kt 因 和血 小 板 来源 的 生长 起 i 基 因子 受体 (D R) 因的 突 变激 活 , 表 达c kt 白( Dl 7和 P GF 基 以 — i 蛋 C 1)
要 发 生 干 胃肠 道 的 间 叶 细 胞 肿瘤 , 梭 形 细 胞 及 上 皮 样 细 胞 组 由 成, 且表 达 C 1 蛋 白… G S 的 临床 表 现 缺 乏特 异 性 。 期 一般 D1 7 。 IT 早 无症 状 , 在 体 检 或其 他 腹部 手 术 中偶 然 发 现 , 此早 期 诊 断 困 常 因 难 , 床 上 常 发 展 到影 响 胃肠 道 功 能 或 出 现 出 血 、 临 肿瘤 破 裂 时 才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的、具有不同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本文通过对24例GIST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探讨GIST的形态学特点以及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收集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法,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本组4例诊断为低危险度GIST,体积较小,切面呈编织状,均一,无坏死。

11例诊断为高危险度GIST,体积较大,切面质地细腻或呈鱼肉状,其中6例见出血和坏死,5例见核分裂象增多。

9例诊断为中等危险程度GIST,其中4例见出血,但均无坏死。

注:a小肠肿瘤侵袭行为的大小阈值也许比其他部位小1~2cm。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及分型:肿瘤细胞胞浆呈棕黄色,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阳性表达,不表达或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阴性表达。

分型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区分,若SMA部分阳性为GIST伴平滑肌分化,S-100部分阳性为GIST伴神经分化,如果SMA和S-100均阳性为GIST伴双向分化,均阴性则为纯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

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

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

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

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

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

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

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胃肠间质瘤6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间质瘤6例临床诊治分析
C p m( ) S 1 0 ~ ) Ki 7 + ) < 1 , 已 服 用 格 列 k c 一 、 - 0 ( 、 一6 ( 、 5 现 卫 半 年 , T 复 查 未 见 肿 瘤 征 象 ; 1例 小 肠 平 滑 肌 瘤 ( 界 C 另 交
II 一 般 资料 .
7 岁 。3 小 肠 间质 瘤 , 9 例 2例 胃间质 瘤 , 例 结 肠 间 质瘤 ; 床 1 临 表现 , 以腹 痛 伴 包 块 4例 , 以黑 便 为 主 要 症 状 I例 , 1例 胃间 质 瘤合 并 直 肠 盆 腔转 移 , 以排 便 困 难 而 就 诊 。全 部 病 例 术 前
C 检 查示 : 均 质 肿 块 。 T 不 1 2 治 疗 方 式 和 结 果 2例 胃间 质 瘤 , 例 行 胃近 端 大部 切 . i
除 , 服药 , 访 ; 未 失 1例 行 胃楔 形 切 除 + 乙状 结 肠 部 分 及 直 肠 中上 段 切 除 , 术后 坚 持 服 用 格 列 卫 , 现术 后 1 个 月 , 6 目前 带 瘤 生 存 。3例 小肠 问质 瘤 , 小 肠 部 分 切 除 。其 中 1 第 一 次 行 例

38 ・
J u n lo q h r M e ia o lg 2 1 Vo . 1 No 1 o r a fQii a d c lC le e, 0 0, 1 3 , .
胃肠 间质 瘤 6 临床 诊 治 分析 例
史有 龙 陶东升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2 0 ~ 2 0 0 5 0 9年 期
20 年 7月 行 降 结 肠 部 分 切 除 , 理 复 习 证 实 为 结 肠 间 质 06 病
瘤 。每 年 腹 部 c 复 查 未见 复发 征 象 , 服 用 格 列 卫 。 T 未

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遍用 于该 病 的诊 断 。
体 检或 其 他原 因手 术偶 然 发现 。近年来 有 多 篇文 ]
献提及 超 声 及 X 线 检 查 对 诊 断 胃肠 问 质 瘤 作 用 较 好, 内镜 和超 声 内镜检 出率 相 对较 高 , 但会 造成 一 定
痛 苦 并 有 条 件 限 制 , 超 可 为 首 选 检 查 方 法 。 对 于 B
3 讨 论
1 1 基础 资料 .
例 , 龄 3 ~7 年 4 0岁 , 均 5 . 岁 。3 平 56 2例 GI T 中就 S
由随机 研究 对 象 可 知 G S 常 发 于 中老 年 人 , IT
且 无 明 显 的 性 别 差 异 , S 于 消 化 道 任 何 部 位 均 GIT
诊 时 临床表 现有 腹 胀 腹 痛 1 7例 , 部 肿 物 3例 , 腹 消 化道 出血 l 2例 。肿 瘤 部 位 包 括 胃底 2例 , 胃体 1 7
例, 胃窦 1例 , 十二 指肠 3 , 肠 8例 , 例 小 结肠 1 。 例
可 见 , 胃部 最 易 发 , 肠 为 其 次 , 肠 、 尾 、 肠 但 小 结 阑 直 较 少见 。本组 研究 中肠 G S 与 风 险 率 为 4 . , IT 05 胃 GI T 风险 率 5 . , S 9 5 就诊 时 临床 表 现 有 腹 胀 腹 痛 1 7例 , 部 肿物 3例 , 腹 消化 道 出血 l 2例 , 以其 所
化分 析 具有 特殊 性 。为探 讨其 临 床有 效 的诊 断和 治
疗 方 法 , 20 对 0 5年 5月 至 2 1 0 0年 5月 间收 治 的 3 2 例 GIT 患 者临 床诊 治资 料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现报 S
道 如下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GIST 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

结果30例GIST中,男性15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齡63.8岁。

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肿瘤发生部位为胃23例,小肠6例,1例位于肠系膜。

30例中梭形细胞型29 例,混合细胞型1 例。

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30%,DOGl(+)阳性率94.40%,CD34(+)阳性率70.00%,vimentin 阳性率100.00%,SMA(+)阳性率6.70%,desmin及S-100均(-)。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临床特异性,极易误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30 cases of GIS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6 in Huainan Dongfang Hospital.Results 30 cases of GIST,15 males and 15 females,the average age of 63.8 years old.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b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other non-specific symptoms.The tumor was 23 cases of stomach,6 cases of small intestine,1 in the mesentery.30 cases of spindle cell type in 29 cases,mixed cell type in 1 case.Immunohistochemistry:the positive rate of CD117(+)was 83.30%,The positive rate of DOGl(+)was 94.40%,the positive rate of CD34(+)was 70.00%,the positive rate of vimentin was 100.00%,the positive rate of SMA(+)was 6.70%,desmin and S-100 were(-).Conclusi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lack clinical specificity,easily misdiagnosed,morph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ic detection contribute to the diagnosis of GIST.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athological diagnosis;Immunohistochemistry;Differential diagnosis大部分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约占胃肠道肿瘤1%~2%,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 岁。

胃肠间质瘤55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间质瘤55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间质瘤55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病理证实:良性15例(占27.3%)、交界性19例(占34.5%)、恶性21例(占38.2%)。

免疫组化学染色CD117阳性48例(占87.3%)、CD34阳性46例(占83.6%)、S-100阳性12例(占21.8%)、SMA阳性2例(占3.6%)。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5年,其中34例良性及交界性患者无复发及转移;21例恶性患者中有2例失访,1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9例再手术,5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2例死亡,3例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032-0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常常容易误诊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如今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普及和电镜的深入开展,证实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机构,而是来源于胃肠道的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故将其定名为胃肠道间质瘤[1]。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5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6个月~1年。

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21例(占38.2%)、腹痛17例(占30.9%)、腹胀5例(占10%)、便秘3例(占6%)、呕吐、血便、呕血各1例,无明显症状而于体检时腹部B超发现胃肠道肿物者6例。

胃肠道间质瘤89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89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89例临床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2-12-28T16:27:05.2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季策1 戴经纬2 王强2[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较多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多潜能干细胞。

季策1 戴经纬2 王强2(通讯作者)(1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普外微创病房 113006;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110022)【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028-02前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较多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多潜能干细胞。

其是指以梭型细胞为主,缺乏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的难以明确分化方向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和腹膜。

其免疫学表现主要为CD-117(80%-100%)和CD-34(56%-83%)阳性[1],另外c-kit基因突变阳性对格列卫治疗有指导意义[2]。

另外有学者认为CD117阴性、CD34弥漫阳性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亦应考虑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整理盛京医院2006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胃肠道间质瘤病例89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纳入标准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0年9月住院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89例。

年龄27~78岁。

其中男45例,中位年龄56.6岁;女44例,中位年龄54岁。

肿瘤长径0.3~23.0 cm,其中<5 cm者4例。

所有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齐全。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项目包括CD117和CD34。

剔除CD117阴性、CD34弥漫阳性病例,胃肠道外间质瘤及组织来源不明的病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为腹块(6例),腹部疼痛及胀满感(6例),肿瘤压迫引起肠梗阻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2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消化道出血和腹痛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胃及小肠,术后病理报告结果均为恶性病变。

术后随访30例患者有26例在术后5年内复发,表现为肝转移或腹腔转移,其中16例死于腹腔转移或肝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10例带瘤生存。

结论肿瘤位置、大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如胃肠间质瘤侵犯周围脏器,联合脏器切除对病人可能有益,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更为合适。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手术;综合治疗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非上皮组织来源性肿瘤。

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有很大区别,认识也存在局限性。

特别是恶性胃肠间质瘤(MGIST)预后差,治疗困难。

现对本院从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GIST 病人的资料,病理依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34~76岁,平均46.8岁。

肿瘤发生部位:胃间质瘤21例(55.2%),小肠间质瘤10例(26.3%),结直肠6例,腹膜后1例。

腹痛20例,上消化道出血15例,其他还伴有上腹部不适、肠梗阻及股部包块等临床
表现。

术前均行CT或内镜等发现肿瘤并了解其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

肿瘤大小直径&lt;5cm 20例,≥5cm 18例,肿瘤因位于部位不同而部分累及脾脏、肾脏、胰腺及结肠、卵巢等。

1.2 治疗方法根据原发病变大小或累及邻近脏器均施行手术治疗。

胃十二指肠间质瘤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小肠间质瘤行肿瘤肠段局部切除术,结肠间质瘤≥5cm均行左或右半结肠切除术,直肠间质瘤1例误诊为直肠癌行Miles 手术。

其中联合脾切除6例,肝部分切除2例,卵巢切除2例。

本组病人无围术期死亡。

术后病理均未见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

2 结果
手术及围术期无死亡。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0~28天,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间质瘤,镜下组织学形态以菱形细胞为主36例(36/38),菱形细胞成编织状、轮辐状或栅栏状,2例上皮样细胞呈片状排列。

26例(26/38)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标记选择CD117阳性30例,CD34阳性26例,SMA阳性16例,S100阳性8例。

本组病人随访36例,26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5年内复发,表现为肝转移或腹腔转移,其中16例死于肿瘤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10例带瘤生存,其中有8例为联合脏器切除;2例失访。

16例术后服用药物伊马替尼治疗,现在随访中。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特指由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驱动,由菱形或上皮样细胞组织,表达CD117、向卡哈尔细胞分化的消化道最常见胃
肠间质瘤。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分为:(1)平滑肌型;(2)神经性;(3)平滑肌神经混合型;(4)未定型。

3.1 临床表现 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胃与小肠最为常见,结肠、直肠、食管少见,而网膜、肠系膜、阑尾、腹膜也可发生,且小肠的GIST 恶性程度高于胃[2],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

肿瘤大小介于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发生于食管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发生于胃肠道者表现为腹部不适,疼痛、呕吐、便血、腹膜炎、肠梗阻、腹腔包块等,亦有少部分病例因体检或其他手术中偶然发现。

3.2 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可以获得有疾病诊断价值的线索,再进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比如内镜或CT、Bus、MRI等影像检查手段明确其发病部位,有无转移而对疾病进行准确分期。

对于内镜或穿刺采取的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对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如有条件应进一步检测基因突变型。

如C-Kit的外显子11,9,13,17和PDGFRD的外显子12,18的突变结合CD117阳性就可以确诊[3],CT可作为观察疗效,术后随访的手段。

3.3 良恶性鉴别 GIST的良、恶性鉴别是临床和病理医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其病理诊断与生物学行为往往不一致,部分GIST 有恶性组织学特征,但有68%的肿瘤出现临床转移。

因此,在判断GIST 的良恶性时,不能只靠病理学诊断,还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有无邻近器官的侵犯和腹腔播散作出综合判断。

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是判断GIST是否恶性的指标[4],但如肿
瘤直径≥5cm,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复发转移的几率大,如肿瘤直径&lt;5cm和核分裂象&lt;2个/10HPF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小。

也有学者将肿瘤DNA导体、端粒酶活性等作为判断指标,免疫表型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之间尚未证实存在必然联系,但CD117阳性者可能更具有恶性倾向,影响预后。

3.4 治疗
3.4.1 外科手术对于病灶局限,能够手术的胃肠间质瘤手术是其根治手段,因为GIST很少有淋巴结转移,主要的复发方式是局部复发,所以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是完整切除肿瘤,做到切缘阴性,极少行广泛的淋巴清扫,但术中需避免引起肿瘤的假囊破裂而造成腹腔广泛转移,若术中发现肿瘤与周围脏器难以分离,可将包括原发病灶的肿瘤一并联合切除,从所切除的脏器外围进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必要时多学科共同协作完成更为稳妥。

3.4.2 化疗和放疗传统放化疗对GIST的治疗效果不佳,有效率低。

目前无证据表明放疗在GIST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4.3 靶向治疗 C-kit原癌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发细胞无序的增值失控和凋亡抑制是被认为GIST发病机制的关键一环。

术后病人根据临床及病理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

伊马替尼通过与AF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点,阻断磷酸基因的转移,使激酶不能发挥催化活性,不能进一步作用于下游的效应分子,导致细胞增殖受阻。

高危者可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

但其广泛临床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治疗费用昂贵,只
能控制GIST而不能根治,且临床使用的最佳剂量及使用时间上仍缺乏足够大量的数据解决问题,况且会出现继发性耐药。

其常见毒副反应多为消化系统反应,肌痛、肌肉痉挛、下肢水肿、水潴留及骨髓抑制。

新一代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会使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 夏同义,刘安全,雷建.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2(8):32-34.
2 Berman J,Leary T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amor workshop. Human Pathology,2001,32(6):578-582.
3 平金良,章步文,董大顺,等.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20-23.
4 Kenji okubo, kenji Yamao, Tsuneya Nakamura, et al.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le aspiration biopsy for the diagn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amors in the stomach.JGastro, 2004,39(8):747-7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