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化学分区及壳幔物质循环_Pb_Nd同位素及微量元素证据

合集下载

崤山山脉

崤山山脉

崤山与小秦岭和熊耳山比邻,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与熊耳山、小秦岭、华山共同构成华 北地台南缘近EW向的金矿成矿带。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宇太华岩群(ArTh)的一套中高级变质杂岩,主要岩石组 成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石英闪长岩、英云闪 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构成的TTG岩套,呈穹状分布于烯山地区中部,其四周为古元古界铁洞沟组(Ptt) 石英岩(底部发育研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Ptx)中基性火山岩系(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所环绕, 属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 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千米,宽约40—50千米,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 河的分水岭。 通常以涧河谷地为分界,界南山地称西崤山,界北山地称东崤山。
地理环境
地质 地貌
崤山山脉又称三崤山、二崤山,古称岭釜山。由于崤山山脉整体为褶皱断块山,似山脉被切碎了一般,于是 取“肴”字形容,命名“崤”。西虎岭风景区位于崤山山脉南麓,洛河之滨。这里有鹿、锦鸡、大鲵、花狐狸、 野猪等野生珍稀动物。崤山山脉位于仰韶村遗址北方,在当地很有名,由很多的山峰组成。其中,有一座山峰为 韶山,这也是仰韶村名的由来―仰望韶山。
仰韶遗址的东、西两侧有很深的水沟,正好是面南背北,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该遗址南北960 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
仰韶文化其实最初是中国人刘长山发现的,而较为系统的发掘和探索,则是由中央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 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民国七年(1918年),安特生率队来到河南,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
山脉关系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 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 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壳幔作用的途经和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

壳幔作用的途经和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

壳幔作用的途经和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摘要壳幔相互作用是当代地球科学,特别是深部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介绍了壳幔相互作用的途经:底侵作用和拆离作用;以及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和证据。

关键词壳幔作用底侵作用拆离作用地球化学地球是已知太阳系中唯一一个具有演化的(安山质或英云闪长质) 大陆地壳的行星, 而其它行星, 如月球的月壳由基本未经演化的玄武岩组成。

大陆地壳这种独具特色的组成是如何形成的? 现有研究已证实, 原始地壳是由地幔通过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上侵和喷发而成。

因此,为了回答上述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们必须了解以下壳—幔双向物质交换机制和质量迁移量〔1〕: ①地幔是如何通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地壳的?②地壳物质又是如何通过再循环( recycling)过程返回地幔的?③地壳形成和演化机制在地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明显变化?由于软流圈是地幔岩浆的主要策源地, 因此,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地幔以及地壳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对于认识大陆动力学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 板块构造在解决大陆地质问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例如,大陆地壳为何可保存长达数十亿年而不被消减掉? 大陆内部为何有岩浆作用?为何古老造山带通常是没有山根的? 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带为何会大面积折返暴露地表? 近年来,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和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受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家们共同重视的另一壳—幔交换过程,被用来解释软流圈、岩石圈地幔和地壳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随之而造成的山脉隆升、盆地形成过程和陆内大规模岩浆作用等现象。

1 壳幔作用的途经1.1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底侵作用是指来自深部的岩浆向上侵位、添加和囤积的过程, 它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1)来自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侵入或添加到下地壳底部;(2) 下地壳(包括壳幔混合层) 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向中上地壳的侵位和添加[2]。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相振群【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5(79)2【摘要】秦岭造山带中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带分为南、北两带,北带主要发育于秦岭岩群分布区,由新元古代早期花岗质岩石组成,由于受到强烈变质、变形,构成了NW 向花岗片麻岩体群.岩石总体化学特征反映一种挤压性的动力学背景,其形成时代集中在955~844 Ma.南带分布于陡岭岩群分布区、南秦岭及"勉略构造带"以南的汉南一带,由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辉长岩侵入体及板内花岗质侵入岩组成.与北带花岗质岩石所受到的强烈变质、变形形成鲜明对比,除邻近构造带的岩体外,它们变质、变形程度较弱,以弱片麻状至块状构造为主,形成时代介于810~710 Ma之间,反映大陆地壳处于减薄的伸展机制.这条岩浆岩带的发育,显示秦岭造山带南部曾存在一条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带,它是劳伦、澳大利亚和塔里木-扬子等大陆初始裂解的产物,也是古太平洋形成的前兆.【总页数】9页(P165-173)【作者】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郝国杰;相振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相关文献】1.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J], 侯明金;吴跃东;汤加富2.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 [J],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3.秦岭造山带岩浆岩地球物理场特征 [J], 张守林;傅水兴;李恭4.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 [J],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5.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 [J],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周恳恳;熊国庆;姚雪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_王宗起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_王宗起
众多的地层 ;武当山和汉中雷特相是以前寒武纪变 质杂岩的出露为标志(许靖华等 , 1998)。 冯益民等 (2 002)认为 秦 岭 经 历 了新 元 古 代-早 古 生 代 的 古 大 陆裂解 、洋盆形成 、俯冲碰撞造山 , 晚古生代-三叠纪 的板内伸展和 晚三叠世-新生代的陆内叠覆造 山 3 个重要的演化阶段 , 并划分了每一阶段构造相类及 其所属的构造相 。 将中秦岭地区的震旦系-奥陶系 定为陆缘深裂陷盆地相 , 镇安-宁陕一带的志留系为 陆缘深裂陷盆地相和碰撞期 T 型前陆盆地相 , 泥盆 系到三叠系定为板内裂陷盆地相 ;商丹带以北划为 大洋盆地相和弧后盆地相 ;南秦岭勉略带定为板内 裂谷相 , 其两侧的震旦系-志留系定为陆缘深裂陷盆 地相 , 碧口群和西乡群为陆缘裂谷相 。
野外详细地质剖面和小区域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研究结果表明 , 分布于陕西商洛一带的陶湾群内包 含有寒武系滑塌岩块(王宗起 , 1986① , 1990);同时 , 在该套岩石组合中多层砂板岩内分离并鉴定出疑源 类 、几丁虫 、虫颚等奥陶纪微古化石 , 因此 , 确定陶湾 群的时代为奥陶纪(王宗起等 , 2007)。 区域上 , 胡德 祥等(198 7)和杨 巍然 等(1991)分别 在河 南栾 川鱼 库 和方城老李山及陕西商州辋峪庙湾一带的三岔口组 发现海百合 、三叶虫化石碎片及藻类 , 我们认为三岔 口组与陶湾群的形成时代在区域上基本相一致 。 尽 管个别学者把陶湾群作为构造 变形带(周洪瑞等 , 1993 ;刘国惠等 , 1993), 但大多数研究者同意陶湾群 为一地层单元(肖思云等 , 1988 ;张维吉等 , 1994 ;张 二朋等 , 1993 ;郭力宇等 , 2002)。
关键词 :秦岭 ;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相
按不同构造学观点 , 秦岭造山带构造划分存有很 大差异 。运用地槽观点 , 翁文灏定为燕山地槽褶皱带 (Wong ,1929), 黄汲清认为是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 并把 秦岭群及其相伴的变质岩系定名为秦岭地轴(Huang , 1945)。后来进一步做了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部 分划分 :以天水-丹凤-信阳一线为界 , 其北为北秦岭加 里东地槽褶皱带 ;其南依次为中秦岭礼县-柞水华力西 褶皱带 、南秦岭印支褶皱带(黄汲清等 , 1977 ;姜春发等 , 1963 ,1979 ;任纪舜等 , 1980 ,1990 ,1991)。

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_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_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 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Vol 27No 4,Oct 2008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朱赖民,张国伟,李 ,郭 波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 要:秦岭造山带由两条主缝合带(商丹、勉略缝合带)及其分划的三个地块(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组成。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 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内的金属矿床主要有热水喷流沉积型铅 锌矿床、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斑岩 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卡林 类卡林型金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低温热液改造型汞锑矿床。

造山带内的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产有部分岩浆分结或熔离型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

沉积 变质成因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扬子和华北古板块边缘。

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对发展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中图分类号:P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802(2008)04 0384 07Main Geolog ical Events,G enetic Types of Metallic Deposits and TheirGeodynamical Setting in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ZH U Lai min,ZH ANG Guo w ei,LI Ben,GUO BoS tate key L abor ator y of Continental D y namics,Dep ar tment of Geology,N or thw est Univ er sity,X i!an710069,ChinaAbstract:T he Q inling orogen was built up through int erplay of three blocks,t he N ort h China block,the small Q in ling block,and the Sout h China block,separat ed by t he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Qinling orogen as a complex orogen ex perienced a prolonged continent al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locks.T he first st age is the format ion of the orogenic basements in Precambrian.T he second st age is the plat e t ect onic evolut ion in Late Prot erozoic M iddle T riassic,which is t he main orogenic st age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t e tectonic regime.T he last is the M esozoic Cenozoic intercontinent al t ectonic evolut ionary st age.T here are SEDEX and V M S t ype sulf ide depos it s,the Porphyry Skarn t ype M o(W)deposit s,the Carlin Carlin like gold deposits,the magmat ic hydrothermal vein type gold deposits,and t he epit hermal Hg Sb deposit s et c.T he magmat ic fractionat ion cryst allization,and sulfurizat ion segregat ion type deposit s,such as chromit e and nickel deposit s,distribut e in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sediment ary metamorphic t ype Fe deposits locat e in the rim of Y ant ze and North China block.T here is time and space coupling relation betw een t he format ion of Q inling orogenand the M ineralization Evolvement of ore deposits,so the st udy of responding of ore deposit s to Geological Events have important t heory and pract 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 he Qinling orogenic belt;mineralizat ion;metallogenetic geodynamical set ting收稿日期:2008 01 03收到,06 02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06CB403502);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71);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7JK414);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4 08 1)资助作者简介:朱赖民(196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 ail:z hulaimin@nw .应用现代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属性及时间演化,分析由板块的汇聚、离散和平移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等相关过程,向来是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18]。

西秦岭甘南早子沟金锑矿床白云石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西秦岭甘南早子沟金锑矿床白云石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Abstract AlackofresearchonthegeochronologyandfluidsourcesoftheAuSblodeveinstylemineralizationhashamperedour understandingoftheoregenesisinWestQinlingThegiantZaozigouAuSbdepositintheWestQinlingishostedinslateofthe TriassicGulangdiFormationandEarlytoLateTriassicintermediatetofelsicsillsanddikesMineralizationispresentasdisseminated andstockworkveinletsinwallrockalterationzonesofdikesandslatesand/orstibniterichquartz±dolomiteveins,representinganideal naturallaboratoryforinvestigationTheSmNdisotopesofdolomitescoexistingwithstibniteandgoldsuggestthatSm andNd concentrationsrangeof03221×10-6 ~4918×10-6 and05667×10-6 ~2276×10-6,respectively147Sm/144Ndand143Nd/144Nd varyof01306~02891and0511847~0512141,whichhasnogeochronologicalimplicationsformineralizationTheεNd(0), εNd(t),andtDM2 ofdolomitesvaryof-1542~ -970, -1366~ -1219,and203~210Ga,respectivelyTherelatively narrowεNd(t)compositionsindicateasinglesourcefortheNdBycomparingtheεNd(t)valueswiththosefrom theQinlingandits adjacentareas,weproposethattheoreformingfluidatZaozigouisprobablyderivedfrom thePaleoproterozoicbasementofnorthern YangtzeblockortheSouthQinlingmountainThepseudoisochronsmaybecausedbyweakSmNdisotopefractionationsandore formingfluidderivedfrom thePaleoproterozoicbasementThisunderstandingmeanstheageofgoldstibnitequartzdolomitelodevein mineralizationwidespreadintheWestQinlingcan’tbedeterminedbySmNdisotopesystem ofdolomite Keywords Dolomite;SmNdgeochronology;Ndisotope;ZaozigouAuSbdeposit;WestQinling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精品PPT
太 平 洋 的 残 留
(c á nl iú)
精品PPT
太 平 洋 边 缘 海 盆 地
(p é
精品PPT
世界(shìjiè) 地质图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 弧后体系特征:
• 具有洋壳体系的基地磁条带异常不清析;
沉积物有:碎屑(早期少量陆缘碎屑、大量
火山弧碎屑)、火山物质(wùzhì)、粘土沉积; 钙碱性玄武岩(LiL/HFS值增大)。
天山下明显的壳幔过渡带的存在和C3界面的缺失,它暗示着这种“碰撞插入”动力过 程作用下,天山下地壳遭受变形后导致了地壳缩短、天山隆起,同时使得塔里木和准噶尔 地块(dìkuài)下的地壳物质被带入天山下,形成了天山下特殊的“双下地壳”结构。
精品PPT
天山地壳(dìqiào)动力学模型
精品PPT
主要特征: ①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精品PPT
• 一:基本概念 • 二:造山带的分布特点(tèdiǎn) • 三:造山带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 四:造山作用的阶段划分 • 五:地体及地体增生
精品PPT
1:全球造山带分布 特点:沿古老的稳定的地块分布、连接这些相邻的地
块、少数伸入稳定地块内部(nèibù)并消失于其中。 分为:陆缘、陆间、陆内造山带 全球:环太平洋、地中海、乌拉尔—蒙古、北大西洋、
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内部 (nèibù)。在造山作用发生以前,均经历了结 晶基底的形成和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板内 造山带发育在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基础 上。
精品PPT
②造山带构造格局(géjú)与构造单元 碰撞和俯冲造山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数量,尽管构造 单元体特征有所不同,却存在有标志俯冲和域碰撞的蛇绿岩带 和(或)构造混杂岩带,且造山带的两侧往往是具有不同演化历 史和(或)岩石圈结构特点的构造单元。造山带中各构造单元和 构造变形形迹都大体与造山带平行,呈带状分布,构成最显著 的线状构造格局(géjú), 然而,板内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相对狭长的带状外貌,但其中的 各种不同构造具有线状分布特征,而是呈面状散布于造山带中。 如隆起一沉降相间的基底与盆地构造格局(géjú)、逆冲断裂构 造与相伴褶皱构造、岩浆岩与火山岩分布、同造山变质带等。 板内造山带中没有板缘造山带中的那种常见的蛇绿岩带或构造 混杂岩带,造山带的两侧是具有相同的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历史 的同一个岩石圈板块。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综述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综述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综述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综述胡经国一、概述1、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前寒武纪占地球形成和地质演化时期的6/7。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记录了32亿年的地质历史。

⑴、太古代结晶基底在寒武纪时,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被海域覆盖。

因此,现今地表的前寒武纪露头,多是通过显生宙时基底的抬升侵蚀和地块边缘造山带的侵蚀呈现出来。

除露头外,地球物理、部分地区的钻探揭露表明,整个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和华夏古陆的内部,均有太古代结晶基底。

⑵、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岩石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岩石,主要出露在华北陆块,另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塔里木陆块的周边和华夏古陆的西缘也有零星出露。

⑶、中新元古代的地层中新元古代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的内部和周边,扬子地块、塔里木-柴达木地块的周边和华夏古陆的西北缘,并断续出露于喜马拉雅地带。

⑷、新元古代界上部的南华系和震旦系新元古代界上部的南华系和震旦系,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及其周边,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带也有零星出露。

2、前寒武纪地层年代表(略)二、太古宙构造演化1、太古宙构造演化概况太古宙(>2500Ma)是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

研究表明,在42~38亿年前的始太古代已有最早的陆壳存在;在古元古代(18亿年前)70%~80%的陆壳已经形成。

刘敦一等(1991)在辽宁鞍山的附近,发现了38亿年的花岗质古陆块的残块;在冀东迁西群曹庄组铬云母石英岩中,发现碎屑锆石的最大U-Pb年龄为37.2亿年。

这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在始太古代已经存在陆壳。

现在世界上各大陆(如格陵兰、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华北),都发现存在有38亿年左右形成的古老陆壳(最大年龄是澳大利亚学者Wilde等2001年报道的在西澳太古宙沉积岩的碎屑锆石中测得44~42亿年的年龄)。

晚太古宙的末期(2500Ma的五台运动)陆核聚集,绿岩带成为陆核聚集的焊接带,形成古陆块。

2、太古宙构造岩石组合太古宙岩石主要出露在华北陆块,另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塔里木陆块的周边和华夏古陆的西缘也有零星出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nd、sr、pb同位素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nd、sr、pb同位素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岩石地球化学 1 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em 1 岩石圈减薄 1 岛弧造山作用 1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1 富集地幔 1 富碱侵入岩 1 地球化学特征 1 同位素 1 可可西里 1 南华系-寒武系 1 华北克拉通南缘 1 北部湾 1 化学风化 1 包体 1 内蒙古四子王旗 1 内蒙古 1 元素和sr-nd同位素 1 交代作用 1 亚碱性玄武岩 1 二辉橄榄岩辉玻无球粒陨石 1 东天山 1 东北 1 下地壳 1 sr、nd、pb同位素示踪,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1 sro 1 sr-nd-pb同位素组成 1 sr-nd-pb同位素 1 pb同位素 1 nd、sr、pb同位素特征 1 nd-hf同位素组成 1 nd 1 hf同位素 1 grv 99027 1 dupal同位素异常 1
科研热词 西藏冈底斯东部 察隅岩体 sr-nd-hf同位素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雷琼 镁铁质侵入岩 锫石u-pb年龄 锫石hf-o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锆石shrimp铀-铅年龄 超高压变质岩 超镁铁岩 西藏 稀土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 碰撞后岩浆岩 玄武岩 特提斯造山带 片麻状花岗岩 火山岩 滇西 湘东北连云山地区 淡色花岗岩 洛古河东早白垩世花岗岩 江南古陆 暗色包体 晚中生代 斜长石环带 扬子克拉通西缘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 微量元素 强过铝质花岗岩 康定杂岩 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岩石成因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圈熔融 岩石圈地幔 岩浆演化 岩浆混合 小秦岭金矿田 大陆深俯冲 大湖金钼矿床 大别-苏鲁 大兴安岭 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地球动力学背景 地幔动力学 地壳深熔作用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空间展布:二郎坪群夹于朱阳关断裂和瓦穴子断裂之间, 呈北 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两类火山岩组合:一是包括枕状熔岩、块状熔岩在内的火山岩 系(大庙组)(SSZ超级俯冲带);一是由基性熔岩、辉长辉绿 岩、辉长岩构成的铁镁质岩石组合(富集型洋中脊EMORB)。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质时代
1. 陈亮等获得的德尔尼洋壳蛇绿岩Ar39/Ar40 年龄为345 Ma , Sm-Nd 等时线年龄为320 Ma,代表蛇绿岩的形成年 龄。
2.勉县一略阳结合带黑沟峡变质火山岩系Sm 一N d 等时 线年龄为242士21M a, R 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1土13M a , 指示了火山岩的变质年龄,表明勉略洋盆在三叠纪已闭 合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2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栾川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鲁山群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3引言31、秦岭造山带简介3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2.2 华北板块42.3 下扬子板块4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3.1 造山运动6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3.2.1 俯冲造山作用73.2.2碰撞造山作用73 2.3 陆内造山作用7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4 总结9参考文献9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

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引言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展开全文关于秦岭造山带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作者简介:张国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大陆造山带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导读: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脊梁,是现代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历来受到关注。

不断研究认识秦岭造山带,具有重要地球科学意义。

学习了解秦岭造山带,有利于提高找矿能力。

内容提纲摘要0 引言1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和特质1.1 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是历经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现时结果1.2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征2 秦岭造山带几个问题研究认识与讨论和存留问题2.1 秦岭前寒武纪构造与华北、华南板块( 地块) 边界和北秦岭归属问题2.2 秦岭板块复合造山问题3 学习精华,创新发展摘要: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

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

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

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关键词:板块复合造山;陆内造山;大陆构造与流变学;地球动力学0 引言李四光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地质力学大地构造学派。

今值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应邀特写此文,以表深切怀念。

文章对李四光先生关注的大陆造山带,以纬向秦岭造山带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_肖庆辉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_肖庆辉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肖庆辉1, 邢作云2, 张 昱3, 伍光英3, 童劲松3(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 要:近10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

这些前沿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

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

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0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开始,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花岗岩;大陆地壳生长;深熔作用;构造环境中图分类号:P58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3)03022109收稿日期:20030606;修订日期:20030728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0项目(200113900018)作者简介:肖庆辉(1939)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现从事花岗岩大地构造学和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在认识花岗岩成因方面先后经历了3个认识层次。

(1)1974年Chappell 和White 发现[1]花岗岩成因受成岩物质源岩控制,将花岗岩划分为I 型和S 型,在花岗岩研究中掀起了研究花岗岩源岩的思潮;(2)1979年Pitch -er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把按源岩划分的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与不同构造环境结合,提出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类,使花岗岩研究深入到探索构造环境的新阶段。

该项目对地质历史中最关键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海

该项目对地质历史中最关键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海

1 项目与主要完成人信息项目名称:成岩成矿过程与环境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研究主要完成人:蒋少涌,姜耀辉,赵葵东,凌洪飞,杨水源2 提名意见该项目对地质历史中最关键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及相关的热水沉积矿床和地壳中最发育的花岗岩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多元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综合示踪方法,以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古海洋环境和花岗岩为研究重点,获得系列创新性成果:1. 发现地质历史上直至5.2亿年前海洋的氧化水平才首次达到现代海洋的氧化水平, 并与生命大爆发同步;2. 精确厘定寒武纪早期海洋缺氧事件的年龄为532.3 0.7Ma,发现伴随这期缺氧事件华南广泛发育海底热水活动,形成了热水沉积的镍钼多金属新类型矿床;3. 提出花岗岩由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新成因模式;4. 提出华南晚中生代构造环境演化的新认识,即从侏罗纪至白垩纪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前进式与后撤式俯冲作用和伸展构造环境,发育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这些成果对地质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地球古环境与生命演化、花岗岩成因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该项目8篇代表作发表于包括《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在内的本学科国际一流期刊上,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引用,Web of Science他引总计850次, 其中SCI他引643次。

项目负责人获国家基金委杰青项目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次,为3个国际地学重要SCI刊物的副主编,连续多年进入Elsevier地球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项目成员1人获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人:翟明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杨树峰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构造地质学;朱日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物理学。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高度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证据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高度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证据

数据在 Sm - Nd 等时线图上构成一大致的线性排 列 (图 2) ,用 York 方程[8 ]回归计算得到的等时线年 龄为 (1 700 ±242) Ma ,εNd ( t ) = 6. 9 ±2. 3. 该等时 线年龄误差很大 ,但在误差范围内与锆石U -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高度亏损地幔的 Nd 同位素证据
令人惊奇的是 ,华夏古陆闽浙地区斜长角闪岩 ( (1 766 ±19 ) Ma) 和澳大利亚中部 Hart s Range 地 区变质玄武岩 (1 767 Ma) 不仅结晶年龄几乎完全一 致 ,而且两者最高的 εNd ( t ) 值也基本一致 ,闽浙地 区斜长角闪岩 εNd ( t ) 的最高值为 + 8. 5 , 略高于 Hart s Range 地 区 变 质 玄 武 岩 的 εNd ( t ) 最 高 值 + 8. 2 ,暗示这两个地区在新太古代 —古元古代的壳 - 幔演化历史可能有某些相关或相似之处. 在澳大 利亚 Kambalda 地 区 火 山 岩 的 εNd ( t ) = + 4 ( t = 2. 7 Ga) ,表明该区新太古代就有长期亏损的不均一 地幔源 ,若此地幔源具有 f Sm/ Nd = 0. 17 (即地幔源的 w ( Sm ) / w ( Nd ) 比 值 比 球 粒 陨 石 未 分 异 源 的 w ( Sm) / w (Nd) 比值高 17 %) ,则该地幔源 (εNd ( t) = + 4 , t = 2. 7 Ga) 就可以演化成 Hart s Range 古元 古代 的 高 度 亏 损 地 幔 源 (εNd ( t ) = + 8 , t = 1. 77 Ga) [3 ] . 在华夏古陆闽浙地区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 的证据表明有新太古代岩石出露 ,但该区古元古代 片麻状花岗岩的 Nd 模式年龄普遍为新太古代 (2. 5 ~2. 7 Ga) ,斜长角闪岩中也存在少量新太古代残留 锆石[7 ] ,表明华夏古陆的演化应可以追溯到新太古 代 ,该区 1. 77 Ga 的高度亏损地幔则很可能与区域 新太古代壳幔分异作用相关.

地球科学概论【一】

地球科学概论【一】

地球科学概论【一】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编辑:探矿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西安地质学院院长,著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创立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认为,实习区位于北西向天山-祁连-秦岭-桐柏山活动带与北东向长白山-太行山-横断山活动带相互交织的秦岭地轴的北部,包括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张文佑、陈国达教授分别用地质力学、断块学说和地洼学说的观点对该区进行了划分。

本章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教授创始和奠基的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观和活动论、阶段论、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对该区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实习区自北向南跨越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五个次级单元。

北部的“北山”及关中平原属于华北地台区,而南部的秦岭北坡属于秦岭褶皱系。

两大构造单元及各二级、三级单元的地质发展历史、地层发育序列、沉积演化的历史、岩浆活动、地质构造情况等有较大的差异。

六条地质观测路线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二级、三级构造单元。

实习区大地构造区划见图1-1。

图1-1 实习区大地构造分区图(据陕西省区域地质志,1982)一、华北地台•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的南部,主要由四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①陕北台凹;②陕甘宁凹缘褶断束;③渭河断凹;④太华台拱。

•(一)陕北台凹(I11)•陕北台凹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宇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及上元古界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乃至第三系、第四系等不同类型的地层沉积,厚度可达万米以上。

早古生代浅海相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由于海盆西南缘地势低洼,沉积厚度稍大一些。

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环境由海相向内陆湖盆转化。

中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主要以三叠系、侏罗系的砂岩、页岩及泥岩为主。

白垩系主要沉积物以河湖相杂色砂泥岩及山麓相砾岩为主。

第三系在此区分布零星,主要位于盆地西缘及西北缘。

北秦岭地区三叠纪南召盆地演化及成因机制探讨

北秦岭地区三叠纪南召盆地演化及成因机制探讨

北秦岭地区三叠纪南召盆地演化及成因机制探讨许艳华;何登发;成祥;苟钧壹【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23(58)1【摘要】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原其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始终是地质科学的研究焦点,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前人从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但始终缺乏造山带内同沉积记录的精细研究。

南召盆地作为北秦岭造山带唯一保存的三叠纪的地层,为研究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构造环境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因此本文基于精细的地质图分析,野外地质观察,利用盆地构造沉降和构造年代格架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三叠纪南召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沉降特征,总结出南召盆地的伸展裂陷沉积序列:底部砾岩向上迅速水体加深,形成以灰黑色页岩为主的深湖相,随后向上变为以黄褐色砂岩夹灰黑色泥岩为特征的湖泊三角洲—辫状河相;明确了快速—缓慢沉降的伸展型盆地沉降特征;厘定了南召地区的8个主要不整合面,其中,中-上三叠统太山庙组的底部为一个763~121.9 Ma的穿时不整合面;确定了南召盆地4期主要演化阶段。

研究表明:南召盆地是一个伸展裂陷盆地,形成于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共同作用产生的造山带复合基底之上,发育于印支期北秦岭造山带两次重要隆升事件之间,代表晚三叠世卡尼阶的北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暂停。

【总页数】12页(P214-225)【作者】许艳华;何登发;成祥;苟钧壹【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边缘的扩张r——来自南召地区沉积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2.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3.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4.西秦岭三叠纪盆地的沉积环境及盆地演化研究5.北秦岭五朵山I-S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5期1996年9月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Earth S cience ——Journal of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 ces Vol.21 No.5S ep. 1996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化学分区及壳幔物质循环*——Pb ,N d 同位素及微量元素证据韩吟文 柳建华(地球化学研究所,武汉 430074) 许继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摘 要 对秦岭造山带4个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64个岩石样品的Pb 同位素,24个岩石样品的N d 同位素和38个岩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同位素组成间、微量元素对比值间和同位素组成与微量元素含量比值间相关变异分析,并研究了岩石P b 同位素组成的拓扑学特征.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可划分成4个化学分区;4个分区中华北地台南缘区长期独立演化,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特征;另3个地幔分区间相关演化,且均不同程度地与大洋环境相联系,说明在岩石圈尺度上前寒武纪北秦岭与华北地台间的边界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前寒武纪北秦岭带幔源岩浆与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区幔源岩浆的源区组成既有差异,晚期又有一定相似性,反映前寒武纪晚期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岩石圈块体已向北秦岭带和华北地台俯冲,故南北秦岭间的分界既是秦岭造山带内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又是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界面;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区带在造壳过程同时也存在地壳物质回返地幔的过程,由于岩石圈构造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各构造区带参加壳幔物质循环的地壳组分有所不同.关键词 地幔化学分区,壳幔物质循环,P b-N d 同位素,微量元素,前寒武纪,秦岭造山带.中图法分类号 P 597第一作者简介 韩吟文,女,副教授,1943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现主要从事地球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年4月1日收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9290102和No.49573182)及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联合资助.0 引言分隔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基底性质和两地台地壳的形成演化史是研究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历史的重大课题之一.李曙光和张宗清[1]、李俊建等[2]曾对华北地台早期地幔Nd 同位素组成演化进行过研究;张本仁等[3]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区带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在岩石圈层次上将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划归两个地球化学省;继后,张本仁等[4,5]又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方法分析了两地球化学省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基本特征及两地台地壳各自的形成演化历史.两地台早期分别演化的观点虽已被广泛接受,但对秦岭造山带与两地台的岩石圈边界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内部结构分区尚有多种不同看法.本文以秦岭造山带(包括相邻两地台缘区)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为主要对象,从不同构造单元岩石样品的Pb,Nd 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对比分析入手,探讨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地幔化学分区及各构造区带地幔的化学演化.据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本文研究范围自北向南包括4个构造分区:(1)华北地台南缘区(下简称华北台缘区);(2)北秦岭造山带(下简称北秦岭带);(3)南秦岭造山带(下简称南秦岭带)和(4)扬子地台北缘区(下简称扬子台缘区).其中,1,2两区带以洛南-栾川断裂为界;2,3两带以商丹断裂为界;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城口-房县断裂为3,4两区带的分界.1 样品及测试用于Pb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研究的岩石样品绝大部分属笔者或同一项目其他成员近年的工作成果,部分来源于已发表的论文;Nd同位素组成在收集已积累数据的基础上补充测定了部分岩石样品.属本项目成果的53件Pb同位素组成中29件由宜昌地质研究所同位素室测定,24件由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下简称开放实验室)测定.开放实验室Pb同位素测定精度误差小于0.1%.本项目获得的12件Nd同位素组成样品中4件由中科院北京地质研究所同位素室测定,8件由开放实验室测定,开放实验室的Nd同位素组成测定精度好于0.002%;微量元素含量均为本项目成果,大多由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分别用中子活化法和X-荧光光谱法测定,有6件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山在德国格廷根大学用IPC. XLS方法测定.岩石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精度均可满足本文研究需要.2 Pb同位素组成用华北台缘区和北秦岭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的207Pb/204Pb相对于206Pb/204Pb做图(见图1A),可看出两构造带样品分布于图中不同区间;将它们与世界大陆、次大陆前寒武纪橄榄岩和变火山岩的Pb同位素组成[6]对比,华北台缘区与苏格兰(太古宙)和美国西部(元古宙)岩石Pb同位素组成范围大致相当,北秦岭带大部分样点落在坦桑尼亚(元古宙)岩石Pb同位素组成范围内.在南秦岭带和扬子台缘区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岩石的同类相关变异图(图1B)上,两构造区带样品分布范围无明显边界,但两者的东、西段岩石却分别集中分布,且西段岩石样点分布与北秦岭样点分布范围基本相当.以上特征可能暗示:北秦岭与华北地台间的分界较南秦岭与扬子地台间的分界更具化学边界意义;南秦岭带和扬子台缘区前寒武纪地幔化学组成可能具东、西分段特征.Allegre等(据文献[7])提出用同位素多维空间拓扑学研究地幔不均一性的成因.图2即为反映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的Pb同位素拓扑学性质的V1-V2图.编制图2A时采用样品Pb同位素相对现代地球Pb同位素组成偏离的千分率作为$A1,$B1,$·1值计算V1-V2值,现代地球Pb同位素比值采用(206Pb/204Pb)0= 18.615;(207Pb/204Pb)0=15.791;(208Pb/204Pb)= 38.496,计算时未作时间校正.图2B所示为经时间校正后的岩石Pb同位素拓扑学特征,岩石形成时的Pb同位素组成按式(1),(2),(3)进行计算:(206P b/204P b)t=(206P b/204P b)s-L1(e K1t-1)(1) (207P b/204P b)t=(207P b/204P b)s-L1(e K2t-1)/137.88(2) (208P b/204P b)t=(208P b/204P b)s-X1(e K2t-1)(3)岩石形成时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按式按(4),(5),(6)进行计算:(206P b/204P b)m=(206Pb/204Pb)T+L2(e K1t-1)(4) (207P b/204P b)m=(207Pb/204Pb)T+L2(e K1t-1)/137.88(5)图1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岩石的207P b/204P b -206Pb/204Pb相关变异图F ig.1 207Pb/204Pb-206P b/204Pb diagr am for m afic v olcanicro cks in Q inling O r og enic BeltA.华北台缘区和北秦岭带对比:+.太华群;△.登封群;◇.熊耳群;☆.安沟群;○.秦岭群;×二郎坪群.B.扬子台缘区和南秦岭带对比;●陡岭群;×.武当群;△碧口群;▲耀岭河群;◇崆岭带群; +.西乡群;※后河群;□.神农架群.1.实线圈定部分.秦岭造山带岩石样点分布区;虚线圈定部分.世界大陆、次大陆前寒武纪橄榄岩和变火山岩的Pb同位素分布范围.2.资料来源:秦岭造山带武当群和耀岭河群据王寿琼,二郎坪群采用了张珠福(据文献[5])的一个数据(平均值);其余为本项目成果.世界大陆、次大陆前寒武纪橄榄岩和变火山岩的Pb同位素分布范围据M artin A.M enztins6458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1卷图2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岩石P b同位素V1-V2图Fig.2 T he V1-V2diagr am s of Pb isotopic for mafic volcanic rocks in Qinling AreaA.相对现代地球Pb同位素组成,未经年代校正;B.相对地幔Pb同位素组成,经年代校正.前寒武纪岩石:△.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显生宙岩石:+.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南秦岭带表1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岩石Pb同位素组成及地幔Pb同位素组成年龄校正的L值和Th/U比值T able1 Th e Th/U ratios and L values of mantle and mafic vol-canic rocks in Qin ling area构造单元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地幔L8.739.469.389.297.8Th/U 3.78 3.75 3.70 3.91 4.04(208Pb/204Pb)m=(208P b/204P b)T+X2(e K1T-e K3t)(6)用岩石形成时的Pb同位素组成相对同时代地幔Pb同位素组成偏离的千分率作为$A2,$B2, $C2值进行V1-V2值计算.式(1)~(6)中,(206 Pb/204Pb)t等为样品实测值;(206Pb/204Pb)T等为地球形成时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T, (206Pb/204Pb)T和(208Pb/204Pb)T分别采用7.307, 10.294;t为岩石的形成年龄,采用火山岩或其产出地层的Sm-Nd等时线年龄;T为地球的年龄,取4570M a;L1和X1值按不同构造单元用样品的L值和T h/U比值平均求得.各构造单元L 和值Th/U比值亦见表1.Pb同位素V1-V2值的计算方法与朱炳泉[8]采用的方法相同.图2中加入了少量显生宙玄武岩岩石的Pb同位素数据,包括汝阳、安子山、三岔子、桐柏、黄陂、大冶、江陵等地的玄武岩,其中大冶和江陵玄武岩的数据据张理刚(据文献[5]),其余均为本项目成果.在图2A中,华北台缘区的样点分布于V1和V2值均较低的区域;扬子台缘区样品的V1值明显高于华北台缘区,V2值亦略高于后者;北秦岭带的样点密集于V1和V2值中等的较小区域;南秦岭带的大部分样点分布区与扬子台缘区和北秦岭带样点分布范围相近且部分重叠,另有少量样点独立分布于V1和V2值均最高的位置.图2B 的图面结构与图2A有所不同,但两图反映出的4个构造单元样点分布的拓扑学关系基本一致,两图的差别是图2B中扬子台缘区和南秦岭带的少量样品落在与华北台缘区相邻的区域,且具有最小的V2值.再则,显生宙的岩石样点在图中并未显示独立分区,它们分别与同一构造区前寒武纪古火山岩分布于相同的V1-V2值范围内.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Pb同位素的以上拓扑学特征表明:华北台缘区地幔组成与其余3个构造区带有较大的不同;后3个构造带间,扬子台缘区和南秦岭带地幔组成有较好的相似性,不仅都可能存在次一级的化学分区,而且彼此对应;显生宙玄武岩岩石样品与同一构造区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岩石样品分布范围一致,反映出各岩石圈地幔组成均具继承演化特征.459第5期韩吟文等: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化学分区及壳幔物质循环3 N d 同位素组成张本仁等[4,5]已就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前寒武时期Nd 同位素组成变化得出两地台有不同的地壳增生历史及两大陆岩石圈块体长期分别演化的认识,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新获得的Nd 同位素分析数据,编制了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的E Nd (t )-T DM 相关变异图(图3).由图可见,华北台缘区随时代由老至新岩石的E Nd (t )值不断降低,并愈来愈偏离亏损地幔E Nd (t )值演化范围,表明华北地台自太古宙造壳过程开始就不断有陆壳物质回返地幔,导致岩浆源区地幔亏损程度的不断减弱;李曙光和张宗清[1]曾提出华北太古代上地幔都是亏损的,即在3500~2500M a 范围其E Nd (t )值一直恒定在+3左右,与全球太古代亏损地幔Nd 同位素演化规律一致,并认为有可能是大量地壳物质重新进入地幔,从而保持了E Nd (t )值的恒定.这与本文的资料和观点都是比较吻合的,但也应看到,在太古宙时期华北地台地幔Nd 同位素组成虽几乎无变化,即其ENd (t )值一直在+3左右,仍显示随时间变化E N d (t )值降低的趋势,而且这一特点并不仅限于太古代,在图3中以箭头表示的华北地台的这种N d 同位素演化趋势似可一直持续到新生代;当然控制新生代地幔源区Nd 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化学机制可能不同,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扬子台缘区随时代由老到新岩石的E Nd (t )值范围逐渐增大,E Nd (t )值总体不断增高,其均值与同时期亏损地幔E Nd (t )值的低值基本相当,表明自扬子地台造壳以虽不断有地壳物质回返地幔,但与岩浆源区地幔物质相比其比率较低,整个前寒武时期地幔亏损度无明明变化.南秦岭带各时期E N d (t )值变化范围小,随时间演化岩石的E Nd (t )值不断增高,由低于到逐渐进入亏损地幔ENd (t )值演化范围,表明该地带回返地幔的地壳比率更低,可能在较长时间跨度上该区岩石圈一直处于相对拉张环境.北秦岭带由于T DM 值连续,ENd (t )值分布在3个有一定间隔的区域,T DM 值较高区内岩石的ENd (t )值变化范围较大,部分样点的EN d (t )值超出了亏损地幔的E Nd (t )值演化范围,表明在2000M a 前,该带地幔的亏损程度很高,处于典型的大洋环境.直至前寒武纪晚期北秦岭带岩石E Nd (t )均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并图有降低,指示元古宙晚期有地壳物质混入该带地幔源区.另外,北秦岭带3个T DM 值不连续的样点分布区可能与该带的主要造壳作用期相关.在图3中,太古宙4个构造单元的E Nd (t )值及变化范围相似,元古宙始各自分别演化.在显示U -b 体系和Sm-Nd 体系演化特征的206Pb/204Pb-E Nd (t )图上(图4),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的样点呈现了与前列图件相似的分区特征,华北台缘区样点分布相图3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E Nd (t )-T DM 相关变异图Fig.3 T he E Nd (t )-T DM diagram fo r m afic vol-canic rocks in Qinling area△.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南秦岭带图4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206Pb /204Pb -E Nd (t )图F ing .4 T he 206Pb /204Pb -E Nd (t )diagr am for mafic vo l-ca nic r ocks in Q inling ar ea△.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南秦岭带460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1卷对独立,其他3个构造单元样点分布区有部分重叠;南秦岭带仍有两个彼此分离的样点分布区.4 微量元素组成强不相容元素含量比值在不同地球体系中有较稳定的变化范围[9,10](表2),且相互间有较显著的差异,故在反映岩浆源区组成上有指示意义.选取在地幔、大陆地壳和陆源沉积物以及洋壳流体中有明显差异的Ba,Nb,Th,La4种元素间比值,编制了Ba-Ba/Nb(图5a),Th/Nb-Ba/ Nb(图5b),Ba/La-Nb/La(图5c)和Ba/La-Th/La(图5d)的相关变异图.在这4个相关变异图上,秦岭造山带样品点的分布规律十分清晰,在90%准确率水平,华北台缘区样点独立分布于A 区,其他3个构造单元共同分布于B区.在图5a—图5d上分割A,B两区的界线分别为:lg(Ba)=3.725+1.45lg(Ba/Nb)(T h/Nd)=3.72+4.4lg(Ba/Nb)(Ba/La)=1.82(Nb/La)(Ba/La)=-6.0+23.5(T h/La)用以上元素比值相关变异关系式划分的A~B范围在确定秦岭造山带火山岩产出的岩石圈归属时准确率很高,其中以Th/N b-Ba/Nb和Ba/ La-T h/La图的效果最好,正确率分别达到100%和97%.各图中被误判的少量火山岩样品主要为太古宙岩石,南秦岭带的基性岩样品在一些图中也误落入了A区.造成误判的原因可能与岩石形成时的陆壳混染有关,也可能与岩石形成后在陆壳中经历的化学作用影响有关.表2 基性火山岩物源端元组分的部分微量元素比值Table2 The tr ace element r atios of end-mem-ber co mpo nents of the so urce of vol-canic ro cks源区端元Ba/Nb Ba/La Nb/T h T h/Nb La/Nb Nb/L a T h/La 资料来源MORB 2.70 2.5219.420.05 1.070.930.05文献[10]4.80 4.0012.500.08 1.200.830.07文献[9]原始地幔9.8510.178.620.120.95 1.050.12文献[10]9.3610.178.620.120.94 1.060.12文献[9]19.7121.048.330.120.94 1.060.13文献[9]陆壳及陆56.3233.13 1.840.54 1.700.590.32文献[11]源沉积物40.0028.07 1.820.55 1.430.700.39文献[3]俯冲洋壳35017.50.3 3.3320 0.050.17文献[11]析出流体 李曙光[11]曾应用E Nd(t)-La/Nb,E Nd(t)-Ba/Nb,E N d(t)Nb/Th图对地幔不均一性和岛弧图5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中不相容元素比值相关变异图Fig.5 The Ba-Ba/Nb,Ba/La-Nb/La,T h/ Nb-Ba/Nb and Ba/Lb-T h/La dia-g rams fo r volcanic r ocks in Qinling area a.Ba-Ba/Nb相关图;b.T h/Nb-Ba/Nb相关图;c.Ba/La-Nb/La相关图.d.Ba/La-Th/La相关图.△.太华群;□.登封群;○.安沟群;▲.秦岭群;●.耀岭河群、武当群、碧口群;◇.崆岭群;■.西乡群、武当群中基性、超基性岩体图6 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E Nd(t)-Ba/N b 相关变异图Fig.6 T he E Nd(t)-Ba/Nb diag ram for mafic vo lcanic rocks in Qinling area1:△.华北台缘区;▲.北秦岭带;●.扬子台缘区;□.南秦岭. 2:图中陆源沉积物(CS)、俯部洋壳析出流体9SL)和M ORB亏损地幔演化范围据李曙光[1]461第5期韩吟文等: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化学分区及壳幔物质循环火山岩分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基性火山岩地幔源区混染地壳物质的性质及受混染的程度,编制了E Nd(t)-Ba/Nb相关变异图(图6).由图可以看出:(1)秦岭造山带4个构造单元都较临近M ORB端元,但均未落入M ORB端元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