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PPT课件
菏泽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9
(二) 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 荧光效率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目与激发态分子总数的比值。
荧光效率(f)=
发荧光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总数
也可以各种跃迁的速率常数表示
f
Kf K f Ki
式中:Kf为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Ki为非辐射跃迁的 速率常数之和。一般来说,Kf决定于物质的化学结构;∑Ki 主要决定于化学环境,同时也与化学结构相关,有分析应用
长;
‘ 2
>
2
>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2020/10/31
的电子跃回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
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onversion):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
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
—轨道耦合进行。
2020/10/31
❖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度 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种 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是 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2020/10/31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一、概 述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与分光光度法相比,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和选择性高。
二、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二)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1.荧光效率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产生荧光的条件①必须含有共轭双键这样的强吸收基团,并且体系越大, 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容易被激发产生荧光;大部分荧光物质都含有一个以上的芳香环,且随共轭芳环的增大,荧光效率越高,荧光波长越长。
②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光的产生③.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的影响 给电子基团:-OH 、-NH2、-NR2和-OR 等可使共轭体系增大,导致荧光增强。
吸电子基团:-COOH 、-NO 和-NO2等使荧光减弱。
随着卤素取代基中卤原子序数的增加,使系间窜跃加强,物质的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3.环境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1)溶剂极性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激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 奎宁在苯、乙醇和水中荧光效率的相对大小为1、30和1000。
(2)温度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辐射跃迁的速率基本不随温度而改变,而非辐射跃迁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对大多数的荧光物质而言,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荧光效率降低。
由于三重态的寿命比单重激发态寿命更长,温度对于磷光的影响比荧光更大。
(3)pH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共轭酸碱两种体型具有不同的电子氛围,往往表现为具有不同荧光性质的两种体型,各具有自己特殊的荧光效率和荧光波长。
另外,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以使荧光物质处于更有序的胶束微环境中,对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物质分子起保护作用,减小非辐射跃迁的概率,提高荧光效率。
第五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2.化学发光效率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cl ce em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化学效率: ce 参加反应分子数
发光效率:
em
产生光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 I cl t cl dt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目 录
5-1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5-1-1 5-1-2 5-1-3 5-1-4 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仪器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磷光分析法
5-2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法
5-1-1 基本原理
5-1-1-1 5-1-1-2 5-1-1-3 5-1-1-4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光谱曲线 荧光的影响因素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5-1-1-4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根据Parker方程,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的浓度c 之间的关系是:
F 2.3kI 0 Fcl[1 (2.3cl) / 2! (2.3cl) 2 / 3! ]
k 与仪器有关的常数
I0 激发光的强度 F 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物质在激发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l 光程长度。
当cl项很小时,括号内第二项及以后的高次项均 可忽略不计,Parker方程可简化为: F 2.3kI 0 Fcl F = Kc
5-1-2 荧光分析仪器
5-1-2-1 荧光分析仪器框图
光源
消除溶液中可能共存的其它 光线的干扰,以获得所需要 的荧光.
显示
激发光单色器
信号处理
I0
样品池 F 发射光单色器 (荧光单色器) 检测器
4.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气相化学发光反应 a. 一氧化氮与O3的发光反应(可测定空气中NO2的含量) NO + O3 → NO2* NO2* → NO2 + h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光致发光
Photoluminescent
荧光Fluorescence 磷光Phosphorescence
热致发光
场致发光
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5-1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 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一、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磷光)的产生:
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所吸收的能量要小,即荧光 的特征波长比它所吸收的特征波长要长。
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λ3>λ1或λ2 ,不 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 长为λ3的荧光。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5)、磷光发射(Phosphorescence) 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分子体系间窜跃发生后,接着发生
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能层。 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学能或光 能)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将很快衰变 到基态。若返回到基态时伴随着光子的辐射,这种现 象称为“发光”。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单重态,激发单重态,三重态: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去活化过程: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 能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等去活化过程返回基态。 由较高能态到较低能态的过程( E* E0 ) 其中,以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E磷 E荧 E激
磷 荧 激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讲义
2、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特点: (1)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
荧光物质吸收不同波长的激 发光可被激发到不同能态,通过 振动驰豫和内部转换最终都将达 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然后再发射荧光。故蒽的激 发光谱虽在250nm和350nm有两 个峰,不论用哪一个峰的波长作 激发光源,所得荧光光谱的形状 和峰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分析化学-分子发光分析法
3. 流式细胞术(FCM) 对悬液中的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通过检测
标记的荧光信号,实现高速、逐一的细胞定量 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4 化学发光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化学发光测量仪器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是由于化学反应而导致的光发射。 发生于生命体系的化学发光称为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均有酶(荧光素酶)参加。
最大化学发光强度与发光物质浓度成正 比: Icl max = Kc
化学发光的积分值与发光物质浓度成正 比: Icl = Kc
二、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直接化学发光
A 十 B C* , C* C 十 hν
间接(敏化)化学发光 A 十 B C* + D , C*+ F C 十 F*
F* F 十 hν
三、New technique of fluorescence analysis
1. 激光荧光分析 F 与 I0 成正比,激光的强度大,可提高
荧光法的灵敏度。
2.时间分辨荧光分析
由于不同分子的荧光寿命不同,在激发 和检测之间延缓一段时间,使不同荧光寿命 的物质达到分别检测的目的。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将稀土元素的螯合物标记抗体,与体液中 的抗原结合。当加入一种增效剂时,稀土 元素被释放出来,形成新的螯合物,能产生 长寿命的 荧光(10 ~1000 μs)。待样品中 蛋白质等物质所发荧光完全衰减后进行测定, 可有效消除背景干扰。 已用于测定甲胎蛋白、促性腺绒毛激素、 皮质醇等体内微量物质的测定。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化学发光分析和 免疫分析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超微量分析 技术。兼具发光分析的高灵敏性和抗原抗 体反应的高特异性的特点。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
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 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的形式发出。 S1→T1就是一种 至低能级。
发 发 射 射 外转换 吸 荧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 磷 振动驰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 收 振动弛豫 光 光
(二)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荧光效率:又称荧光量子产率,就是指激发
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 的光子数之比,常用f表示, f为0~1,即
发射的光量子数 发荧光的分子数 f 吸收的光量子数 激发态分子总数
荧光效率越高,辐射跃迁概率就越大, 物质发射的荧光也就越强。 Kf f K f Ki
a.斯托克斯(Stokes)位移 指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 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
(6)溶液荧光的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
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荧光猝灭。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
的物质称为猝灭剂。 (1)碰撞猝灭 (2)静态猝灭 (3)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4)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5)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M+hγ—M*,M*+Q—M+热 M+Q—MQ 非荧光 三重态O2 M+Q—发生电子转移 荧光物质浓度较高
π a
π b
π c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 电子的自旋方向不同 三重态的能量稍低于单重 态
第5章-分子发光分析法(新
样品室
样品池
光检测器
放大器
信号 处理系统
稳压电源
5.3 3.4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 2.气相化学发光体系
3.固相化学发光体系
液相化学发光体系分为两类:
(1)经典化学发光体系,如鲁米诺、光泽精、过氧化草酸 酯、洛粉碱萤火虫荧光素等化学发光体系;
(2)无机氧化剂直接氧化一些物质产生化学发光的新体系, 如高锰酸钾、铈(IV)、过氧化氢、高碘酸钾、次氯酸 盐和铁氰化钾等。
5.2 荧光分析 5.2.1 基本原理
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2. 荧光的产生 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4.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③ 外部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320 448
强 度
激发320nm 硫酸奎宁
350
448
激发350nm 硫酸奎宁
(a)
λ/nm
强
320 激发320nm
度
0.1mol/LH2SO4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5.2 荧光分析 5.2.1 基本原理
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2. 荧光的产生 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4.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溶液荧光的特征: ① 斯托克斯位移 ②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 ③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光谱呈镜像关系
/nm
蒽乙醇溶液激发光谱和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发射光谱
5.2 荧光分析 5.2.1 基本原理
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2. 荧光的产生 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4.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分子能级与电子的多重性:基态、单重态、多重态
图5-1 单重态和三重态的电子分布 A基态;B激发单重态;C激发三重态
5.2 荧光分析 5.2.1 基本原理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s
体系间窜跃( 不同多重态, 体系间窜跃( isc ):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 射跃迁( S1→T1跃迁 跃迁)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 射跃迁( S1→T1跃迁)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 =0)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T1→S0跃迁 跃迁)。 的最低振动能级(v=0)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T1→S0跃迁)。 S2 Intersystem Crossing 系间窜跃 S1 磷光发射 Phosphorescence T1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态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 基态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 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 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 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 便产生分子发光 分子发光( 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 按激发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荧光和磷光两种)、热致发 (按激发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热致发 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本 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 分子荧光( )、 章 分子磷光( 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 ) 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
S0 λ2 λ1
内转移( )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之间 之间( 内转移(ic)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之间(如S2 S1,S1 S0)的非辐射跃迁 。 )
S2 T1 S1
S0 λ2 λ1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4)表面活性剂:有利于荧光发射。 (5)O2的存在:O2为顺磁性分子,溶液中溶解氧的 存在,常常导致荧光降低,甚至熄灭,这可能是处于
单重激发态的荧光物质的分子相互作用,加速系间窜
跃(几率增大)所致。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三、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以If表示荧光强度,以Ia表示吸收光的强度,根据荧光
(CH CH)3
Ff: 0.68
共轭体系增加,荧光效率增大!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 3)荧光物质的刚性和共平面性增加,可使分子与溶 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小(即外转移能量损失 减小),有利于荧光发射。
例如:
Fluorene(芴) Ff: 1.0
Ff: 0.20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l2
l1
l3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l2 l3> l1 > l2
Only l3 l1 l3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S2
Intersystem Crossing 系间窜跃
S1 T1
磷光发射 Phosphorescence S0
l2
l1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级数展开
If = Ff× I0 (2.3A-(-2.3A)2/2! - (-2.3A)3/3! -…) 若溶液的浓度很稀,A<0.05,则高次项可忽略: If = Ff× I0 ×2.3A =2.3 Ff I0A= 2.3 Ff I0 ebc
当I0一定时:
If = KC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重原子效应”--- 随着卤素取代基原子序数的增 加,物质的荧光减弱,磷光增强的现象。 分子中由于重原子的存在导致容易发生系间 窜跃的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原子序数高的重原子 的电子自旋和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变大,容易发生 自旋偶合作用,使S1-T1的体系间窜跃显著增加 所致。
23
② 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 由于部分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 的配合物而产生的。此过程往往还会引起溶液吸收 光谱的改变。 ③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S1—T1–– S0) 分子由于系间的跨越跃迁,由单重态跃迁到三重 态。转入三重态的分子在常温下不发光,它们在与 其它分子的碰撞中消耗能量而使荧光猝灭。 溶液中的溶解氧对有机化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效 应是由于三重态基态的氧分子和单重激发态的荧光 物质分子碰撞,形成了单重激发态的氧分子和三重 态的荧光物质分子,使荧光猝灭。
18
(3)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
a. 溶剂的影响 电子激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 稳定作用,使荧光波长红移,强度增大。 b. 温度的影响 辐射跃迁的速率不随温度而变,而非 辐射跃迁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温度升高,使得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 T增大, φf减小
26
如果 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 最大激发波长,然后测定 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 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 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曲线。 荧光强度最大时的波长即 为发射波长λem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荧 光测定时选择激发波长和 荧光测量波长的依据,也 可以用于鉴别荧光物质
27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分子发光分析法(精)
(3) 间接测定某些生物试样
氨基酸 + O2
葡萄糖氧化酶 氨基酸氧化酶
酮酸 +NH3 + H2O2
葡萄糖 + O2 + H2O 葡萄糖酸 + H2O2 通过测定生成的H2O2 ,确定氨基酸、葡萄糖含量。
2018/9/16
草酸二酯(能量提供体)+高浓度双氧水+稠环芳烃(能量接
pH7 - 8
复合物与氧反应,产生化学发光: AMP·LH2 ·E + O2 [氧化荧光素]* + AMP+CO2 + H2O
[氧化荧光素]* 氧化荧光素 + h
最大发射波长562nm;
2018/9/16
生物发光分析应用 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细菌中的黄素酶作用 下,在氧化型黄素单核苷酸(FMA)存在下,发生发光反应 : NADH + FMA + H+ NAD+ + FMNH2 FMNH2 + RCHO + O2 FMN + RCOOH + H2O + h
受体)+金属离子+溶剂组成的反应体系,可发出很强的可见光 ,发光效率高,使用不同的稠环芳烃,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冷光源)。
2018/9/16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物发光分析应用 1
在pH 7~8;荧光素酶(E)和Mg2+的存在下,荧光素 (LH2)与磷酸三腺甙(ATP)的反应,生成磷酸腺甙(AMP)荧光 素和荧光素酸的复合物和镁的焦磷酸盐(ppi): ATP + LH2 + E + Mg2+ AMP·LH2 ·E +Mg ppi + 2H+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
蓝色 505 400 410
500 485 490 425 540 525 470 470 500
2.其他应用 (1)蛋白质的测定 蛋白质具有三种氨基酸,即酪氨酸、色氨酸和 苯丙氨酸,它们受激发后发射的荧光最大波长 分别为303nm 348nm和282nm。最大激发波长 为280nm。
(2)DNA序列测定 在单链的DNA的碱基上接上荧光基团,不同碱基标记不同 荧光团,然后依次切下每个碱基进行测定。
荧光的产生
人们16世纪就发现荧光现象,但真正懂得解释这 一现象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300多年了…… 首先,人们懂得在分子的角度上解释。
具有不饱和 键的基态分 子.
对紫外光或可 见光产生选择 性的吸收。
电子跃迁 到激发态.
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后,不稳定,要跃迁回基态,在这过程中能量需要被释放, 通过发光的形式和其他形式,我们称为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 跃迁),发射波长为 l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长; l ‘2 > l
2>
l 1;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
目前,荧光分析法不断朝着高效、痕量、微观和自动 化的方向发展,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日益提高,
方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遍及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
环境保护、公安情报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中。
四.分子荧光的原理
分子轨道的多重态
分子多重态 M 定义为M=2S+1
如果分子中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的,此时 S=0,M=l,这种态被称为
第05章分子发光分析
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的特点: 灵敏度高:视不同物质,检测下限在
0.10.001g/mL之间。可见比UV-Vis的灵敏度高得多。 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 结构信息量多:包括物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光 强、荧光量子效率、荧光寿命等。 应用不广泛:主要是因为能发荧光的物质不具普遍 性、增强荧光的方法有限、外界环境对荧光量子效率 影响大、干扰测量的因素较多。
10-9s内完成。
4)系间窜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S1→T1就是
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 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时,通 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然后由S1发生荧光。 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理。
5)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EC)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
荧光分析 法 磷光 分 析
化 学 发光分 析 法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 化学和光能等)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 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 发光分析 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等。 物质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和磷光。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吸电子基团,如-COOH、-NO、-C O、卤素 等,会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
(5)重原子效应 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
这可能是由所谓“重原子效应”使系间窜跃速率增 加所致。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 重,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由 单重态转化为三重态的概率。 取代基的空间障碍 对荧光也有影响。 立体异构现象对荧光强度有显 著的影响。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化学师范、应化)
34
35
I F F Ia I a I 0 I 0 10klc I 0 (1 e 2.303klc )
x2 xn ex 1 x 2! n! e 2.303klc ( 2.303klc) 2 ( 2.303klc) 3 1 2.303klc 2! 3!
H C C H
1-二甲胺基-8-磺酸盐 ΦF=0.03
C H
C H
27
取代基效应 芳香族化合物苯环上的不同取代基对该化合 物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有很大的影响。 给电子基团,如−OH、−OR、−CN、−NH2 、 −NR2等,使 荧光增强。因为产生了p-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共轭程度, 使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 吸电子基团,如−COOH、−NO、−C=O、卤素等,会减弱 甚至会猝灭荧光。 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如氟苯、氯苯、 溴苯、碘苯的荧光效率分别为0.16、0.05、0.01,碘苯则无荧 光。
23
能发生荧光的脂肪族和脂环族化合物极少(仅少数高度共轭 体系化合物除外)。
24
共轭效应使荧光增强的原因 : 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有利于产生 更多的激发态分子,从而有利于荧光的发生。 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 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 使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也就减少了 碰撞去活的可能性。
19
20
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 ex,excitation)和最大荧光波长 (em,emission)是鉴定物质的根据,也是定量测定时最灵敏的 条件。
21
(三)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荧光效率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分子必须具有能吸收一定频率紫外光的特定结构; ② 吸收了特征频率的辐射能之后,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ΦF)。
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一章 绪论
二、磷光分析法
4、 室 温 磷 光 固 胶 体 束 表 增 面 稳 磷 室 光 温 磷 光 5、 磷 光 分 析 仪 器 磷 试 光 样 镜 室 → 消 除 荧 光 的 干 扰
6、应用:与荧光分析法相互补充。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组制
第一章 绪论
三、化学发光分析法
强
度
的
因
素
化
学
环
境
溶 剂 的 极 性 (大
温度( pH值
低
)
,↑
表
面
活
性
剂
,↑
顺 磁 性 物 质 ,↓
) If ↑,
λ f↑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组制
第一章 绪论
一、荧光分析法
6、荧光分析仪器:
⑴2个单色器(激发光、荧光) ⑵吸收池(四面透明) ⑶检测器方向与激发光成直角
②间接化学发光:
C* +F → C+F*, F*→F+hv
③气相化学发光:
2O3+C2H4 →2HCHO*+2O2 ↓CH2O+hv(435nm)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组制
第一章 绪论
三、化学发光分析法
④液相化学发光:
a、鲁米诺(发光效率0.01~0.5)
3-氨基苯二甲酸肼测 测H生 2O 物2物 质 拓 宽 ( 有 机 金物 属)离子 鲁米诺+H2O2 金 属 离子 催化 产物+hv(425nm) 氨基酸+O2 氨 基 酸氧 化酶 酮酸+NH3+H2O2
化学发光是由化学反应激发物质所产 生的光辐射。 1、产生条件: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AMP·LH2 ·E + O2 [氧化荧光素]* + AMP+CO2 + H2O [氧化荧光素]* 氧化荧光素 + h
最大发射波长562nm;
2019/5/29
生物发光分析应用 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细菌中的黄素酶作用 下,在氧化型黄素单核苷酸(FMA)存在下,发生发光反应 :
2019/5/29
2.化学发光效率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cl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ce em
化学效率:
激发态分子数
ce 参加反应分子数
发光效率:
产生光子数
em 激发态分子数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I
cl
t
cl
dc dt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第五章
一、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分析法 principle 二、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
molecular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三 装置与技术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
instrument and technology
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结束
2019/5/29
氨基酸 +
氨基酸氧化酶
O2
酮酸 +NH3 + H2O2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 + O2 + H2O 葡萄糖酸 + H2O2
通过测定生成的H2O2 ,确定氨基酸、葡萄糖含量。
2019/5/29
草酸二酯(能量提供体)+高浓度双氧水+稠环芳烃(能量接 受体)+金属离子+溶剂组成的反应体系,可发出很强的可见光 ,发光效率高,使用不同的稠环芳烃,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冷光源)。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概要
K
i
i
K IC K ISC KQ
磷光的量子产率Φp与荧光量子产率Φp相似。
2019/1/28
2.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大多数能发荧光的化合物都是由 →*或n→*跃迁激发 ,然后经过振动弛豫等无辐射跃迁,再发生跃迁而产生荧光 。 其中*→ 跃迁的类型是产生荧光的最主要跃迁类型。
或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f 激发的总分子数
2019/1/28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可用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来表示荧光量子产率:
K f Ki
i
Kf
各种无辐射跃迁过程的速 率常数之和。取决于分子 所处的化学环境,同时也 与化学结构有关。
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 数,取决于分子结构。
2019/1/28
• 具有强荧光的分子多数有刚性平面结构
-o
o
o
-o
o coo -
coo -
荧光素:氧桥把两 个环固定在一个平 面上,具有平面结 构,强荧光物质
酚酞:无氧桥把两 个环固定,不能很 好的共平面,为非 荧光物质
(4)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的性质(尤其是生色基团)对荧光体的荧光特性和强 度均有强烈的影响。 取代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给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加强 属于这类基团的有-NH2,-NHCH3,-N(CH3)2,-OH,-OCH3,
620
通过发射光谱选择最佳的发射波长 —— 发射荧光 ( 磷光 )
强度最大的发射波长,常用λem表示。
2019/1/28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a. 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溶剂效应:溶剂的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影响(普遍的) 特殊溶剂效应:荧光体和溶剂分子间的特殊化学作用 (如:氢键的生成和化合作用) * → 跃迁几率↑→ If↑ 溶剂极性↑→ * →跃迁的能量↓→λ红移 b. 温度的影响: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 化的几率增加 低温下 If比室温有显著增强→低温荧光分析
(3)溶液荧光的猝灭 a. 碰撞猝灭 M* + Q→M + Q + 热 M*----- 荧光分子 Q ----- 猝灭剂分子 b. 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 M* + Q→MQ(非荧光配合物) c. 转入 三重态的猝灭 S1 →T1 如:溶解氧对有机化合物(尤其芳香烃)荧光产生猝灭;体系 中引入碘或溴,促使激发态分子的系间跨越 d.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如:甲基蓝 + Fe2+ →甲基蓝荧光猝灭 e.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M* + M→M + M + 热
荧光分光光度计上配上磷光附件,可用于磷光测定。 1、杜瓦瓶(盛液氮→作为低温磷光) 2、磷光镜(磷光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差别) 通常借助于荧光和磷光寿命的差别,采用磷光镜的装 置将荧光隔开
(四)应用(能产生磷光的物质数量很少,磷光分 析远不及荧光分析普遍)
1.稠环芳烃分析 采取固体表面室温磷光分析法快速灵敏测定稠环芳烃
子中引入杂原子或重原子取代基时,会发生~,提高磷光量子效率。
(二)室温磷光法(RTP)(自学) 1、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 2、胶束增稳的溶液室温磷光法 三要素:a. 利用胶束稳定性 b. 结合重原子效应 c. 对溶液除氧 3、敏化溶液室温磷光法 分析物质本身并不发磷光,而是引发受体发磷光
(三)磷光分光光度计
内转换
S2
S1 能 量 吸 收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P88,5.1荧光和磷光体系能级图(掌 握)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激发光谱(吸收光谱)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荧光发射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光)强度与激发光 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 的分子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2、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最大激发波长), 化
C
Cx
I f ( x) I f ( s)
Cs
(三)应用 1、元素的荧光测定(见表)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2、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见表)
四、磷光分析法 与荧光分析法相比,磷光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P F lem (T1态能量比S1态低) 1、lem 2、τp > τF τF : 10-7-10-9s S1→S0 τp: 10-4-10s S1→T1,T1→S0(禁阻,速率慢) 3、磷光的寿命( τ p )和辐射强度(Ip)对于重原子和 顺磁性离子是极其敏感的(重原子的高核电荷引起或 增强了溶质分子的自旋-轨函耦合作用,有利于So→T1 I 53 , Br35 ) 的吸收跃迁和S1→T1系间跨越(如:
I cl
t
t2
1
I cl t dt cl
t2
t1
dc dt cl c dt
c 起始浓度 t1 0, t 2 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
整个反应产生的总发光强度与分析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
1. 峰高(峰值法) 峰值∝c 2. 峰面积 峰面积∝c 二、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 直接化学发光:被测物作为反应物直接参加化学发光反应, 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分子,此初始激发态能辐射光子。 A +B = C * + D C* → C + h
max
对联三苯 0.93 342
(3)刚性平面结构
刚性↑→分子振动↓→去活化的可能↓→φ↑→If↑ (4)取代基效应 a. 给电子基团→ If↑(-OH, -OR, -NH2,-CN, -NR2) b. 吸电子基团→ If↓(-COOH, -C=O, -NO2, -NO, -X等)
3、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一)低温磷光法 外转换 低温:避免去活化过程 化学反应 冷却剂:液氮(-196 oC) 外部重原子效应:含重原子的溶剂,由于重原子高核电荷引起或
增强了溶质分子的自旋-轨函耦合作用,从而增大了So→T1吸收跃迁和 S1→T1跨系跃迁的几率,有利于磷光的发生和增大磷光的量子产率, 称~。
内部重原子效应:当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例如,当芳烃分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ce em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cl
ce :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效率
em :激发态分子的发射效率
(三)发光强度的测量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 I cl t cl dt
dc/dt----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如果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t时刻的化学发光强度 Icl(t)与该时刻的分析物的浓度成正比
几种基本的去活化过程 1、振动弛豫: Sn (v>0)
Sn(v=0),发生过程较快 10-12s 2、荧光发射 : S1(v=0) S0(v=0,1,2··· ·· · ) 10-9-10-7s 3、内转换: S2 S1,T2 T1(10-13-10-11s) 4、外转换:激发分子通过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 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的过程。“熄灭”或“猝灭” 5、系间跨越:不同多重度状态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过程 S1 T1,使原来自旋配对的电子不再配对 (自旋-轨道耦合) 10-6-10-2s 6、磷光发射: T1(v=0) S0(v=0,1,2 ·· ·· ·· ) 10-4-10s
合物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与发射光
波长关系曲线(图中曲线II或III)。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3、荧光发射光谱的一些特性 (1)Stokes位移
l l
em max
l
ex max
(2)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不论用哪一个波长λ的光辐射激发,电子都从第一 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3)镜像规则 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激发光谱)成镜像对称关系
二、荧光分光光度计 光源 ↓ 激发单色器 记录仪 ↓ 样品池 → 发射单色器 → 检测器
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
(一)光源:紫外-可见区 氙灯、高压汞灯 (二)单色器:色散元件 光栅或滤光器 第一单色器 (激发单色器)用于选择激发波长 第二单色器 (发射单色器)用于选择荧光发射波长 (三)样品池:石英 (四)检测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一)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 1、灵敏度高:比UV-Vis法高2-4个数量级,100-1 ppb √ 2、选择性好: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 征吸收光谱 √ 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便
和杂环化合物(致癌物质);见表
2.农药、生物碱、植物生长激素的分析 烟碱、降烟碱、新烟碱,2,4-D等分析 检测限0.01 g/cm-3 3.药物分析和临床分析
见表
§5.2 化学发光分析
化学发光: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反应时 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 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这种吸收 化学能使分子发光的过程称为化学发光。
镜像规则的解释(了解)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 与第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
分布类似;
(如左上图)基态 上的零振动能级与
第一激发态的二振
动能级之间的跃迁 几率最大,相反跃
迁也然。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500 nm
(三)荧光和分析结构的关系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 吸收的光量子数
c. 溶液pH的影响 例如:苯胺在pH 7-12,以分子形式存在,产生蓝色荧光; pH<2或pH>13不发生荧光 d. 内滤光作用和自吸收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若存在着能吸收激发或荧光物质所发射光能的物质,就会使荧 光减弱,称~。 例如:色氨酸中存在K2Cr2O4, K2Cr2O4吸收了色氨酸的激发能和其 发射的荧光 “自吸收”现象:荧光物质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一端与该物质的吸收光谱的长 波长一端有重叠。在溶液浓度较大时,一部分荧光发射被自身吸收,产生“自吸 收”现象而降低了溶液的If
A或B ------ 被测物, C *------电子激发态产物
2. 间接发光:被测物A或B通过化学反应后生成初始激发态 C * , C * 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F,使F处于 激发态,当F*跃迁回基态时产生发光。 A + B→ C*+ D C*+ F→ F* + E F*→F + hυ (二)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 1. 气相化学发光:发光反应在气相中进行,称~。 主要有O3、NO、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用于监测空气 中的O3、NO、NO2、H2S、SO2和CO等。 • 例如:NO + O3 → NO2*+O2 • NO2* → NO2 + h
一、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产物分子→吸收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激发→化学发光 A +B = C * + D C* → C + h (一)应满足的条件: 1、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发能(大多为氧化还原反应) 2、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 3、激发态跃迁至基态释放出光子而非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