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七章-病机讲解课件PPT

合集下载

病机-邪正盛衰课件

病机-邪正盛衰课件

2 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因素
体质的特异性 (偏阳质、偏阴质;体型胖瘦;年龄大小、遗传等) ——决定对病邪的易感性及发病倾向、证候类型
(2)情志因素
如“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3) 营养状况 (4) 锻炼状况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病机
(一)虚实的基本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 实与实证
病机特点: 邪气亢盛、正气未虚 邪正之间剧烈抗争 实证 ——亢盛有余、反应剧烈 形成:外感六淫 或痰、食、血、水等 多见:疾病的初期或中期 病程相对较短。
(三)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邪去正虚
实证
邪盛伤正 误治失治
实中夹虚
脏腑损伤
虚证
2.因虚致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虚证
正气本虚,无力驱邪 正虚导致气滞、瘀、痰、 水、食等实邪停留
虚中夹实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多因正气虚弱,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运化无 力所致。 病机 本质
虚证
虚证
表面 假象
第七章 病机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第一节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
病机 疾病发生 疾病发展 疾病转归 虚实变化
一、 邪正盛衰与发病
(一)正邪的概念 正气——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病后的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六淫、疠气、七情、外伤及痰饮、瘀血
2 虚与虚证
病机特点: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
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
虚证 ——虚损不足、反应低下 形成: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 大病久病 气血不足,伤阴损阳 多见: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 病程较长

病机 PPT课件

病机 PPT课件
病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
中医病机学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病类病机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 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5)气脱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全身瘫 软、手撒、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等。
思考题
1、病机的概念? 2、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及气脱的定义?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ຫໍສະໝຸດ 整体观立足于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辩证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
一、正邪相争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气
邪气
疾病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虚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最新第七章-病机教学讲义ppt

最新第七章-病机教学讲义ppt

• 1.1 The appreciation of Hamlet (1601)
• About Hamlet
• - Hamlet is a tragedy.
• [* tragedy • -- serious actions • -- disastrous end • -- function: to purify people’s emotion]
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发病的类型有哪些? 怎样理解中医发病学中的正邪斗争?
II. Shakespeare (II)
• 1. Close reading of
the “To be or not to be” soliloquy
• 2. Close reading of “Sonnet 18”
• The themes of Hamlet:
• It distinguished itself from the traditional revenge play by its new themes:
• --- the impossibility of certainty; • --- the complexity of action; • --- the mystery of death; • --- its exploration into man’s inner world, into human
合病与并病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如: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病卫 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 病证。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 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而 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 相乘”。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病机(发病)PPT课件

病机(发病)PPT课件
病机与预防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3
发病机制的探讨
发病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发病机制的定义
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代谢改变的内在规 律。
发病机制的特点
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 个体差异性,涉及多种因素和多 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未来病机研究面临的挑战
1 2
数据整合与共享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整 合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病机研究的挑战之一。
伦理与隐私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遵循伦理规 范,避免侵犯患者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
病机研究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病机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病机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病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机的 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病机(发病)ppt课件
• 病机概述 • 病机的基本原理 • 发病机制的探讨 • 病机与治疗 • 病机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病机概述
病机的定义
病机定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过程中 各种矛盾运动、转化的机制和原
理。
病机研究内容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着痹-湿邪-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
3、辨痰瘀
(二)治疗原则
1、共同治法: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静止期: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
分型施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痿 证
(三)相关检查
(一)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 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 位与损伤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 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三)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等检查可提示痹证内舍入心。
一、概述
(一)定义• • 痹证是由于 风 、 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 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 筋骨、关节发生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 “ 其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乌头汤主之”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详解演示文稿
第34页,共72页。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
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 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 态。 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 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 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 为真热假寒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痊愈。若正 气恢复较慢—邪去正虚。
2.邪胜正衰
“亡阴”、“亡阳”,病情恶化,死亡。 3.邪正相持 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 种病理过程。
若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气无力驱尽病邪,致使 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称为正虚邪恋。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阴阳失调又是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精气等相互关系失调及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它们 都是内涵相对明确的独立概念,现在一般不 再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第16页,共72页。
阴阳失调的内容: (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 (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亡阴,亡阳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 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高热伤津液 伤阴气的“阳胜则阴病”等。
(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实证转虚)
第11页,共72页。
(3)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
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
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如热结胃肠而泻下稀水臭秽的“热结旁
第35页,共72页。
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

病机PPT医学课件

病机PPT医学课件

内容概括
•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 2.从
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
病机
简介及基本概念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 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 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 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 理。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 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别,邪 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 邪消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有不同的 分类方法,可以区分为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和具体病机 等不同的层次。
基本病机
• 主要指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人之所有惟气与血,人体内 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气机活动和气化过程为基础的,因 此,任何具体的生理活动都是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的一部 分,都可以用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加以概括。所以说,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病机变化不论是产生于局 部,还是发生于全身,都必然要引起气机运动的失调和气 化活动的失常,从这一意义上讲,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是 疾病的基本病机。
如内生“
制约因素
• 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 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 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但从 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 ①邪正斗争。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 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 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积不化, 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 有力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 病后的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等,均为虚证。邪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邪衰则病退, 正虚邪实则病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
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 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提要1:阳明经腑同病表现
• 经证:脉浮,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热,身重
• 腑证:脉紧,腹满而喘 • 经腑共见证:咽燥口苦
第七章-病机讲解
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 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 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 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发病的类型有哪些? 怎样理解中医发病学中的正邪斗争?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主讲人: 英洪友
一、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
原文: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 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 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 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 化、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等。同的易感 之邪和易患之病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 生活习俗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合病与并病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如: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病卫 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 病证。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 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而 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 相乘”。
感邪即发
概念 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 速之意。
临床常见 新感外邪较盛——外感风寒之邪 情志剧变——暴怒大悲 毒物中毒——服毒自杀、毒蛇咬伤外伤感受疠气
徐发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临床常见 ➢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湿邪伤人多为
缓发。 ➢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
提要2:阳明经腑同病的治疗禁忌
• 忌汗——躁,心愦愦,讝语 ——津伤热盛,心神被扰
• 忌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 ——热盛扰心
• 忌下(不绝对):出现三种变证 ——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提要3:阳明经腑同病,下之不当出现的变证
1)栀子豉汤证 实热病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心中 懊憹,舌苔黄腻
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伏而后发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 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临床常见 ➢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继发
概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临床举例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精气虚、心血瘀阻
劳复——若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病者。 过劳可致子宫脱垂、中风、胸痹心痛等复发
复发的诱因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 而致复发者。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如 癔病、癫狂、梅核气。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 诱因。
思考题
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 方面?
2)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腑证已去,阳明经证仍在,并伤津 耗气——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 阳盛热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
精神状态与发病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 致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 缓慢发病。
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 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
大多有诱因。 后遗症
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 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
复发的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疾病如 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宿 根未除,在诱因作用下复发如休息痢。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是指临 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哮喘。
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机 理是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 从而干扰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 程再度活跃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可 致脾胃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病复 发,饮酒和过食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证复发
主要内容
发病原理——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 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
说、体质病机说等。
(三)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 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 合症、急、慢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 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 系等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 质弱则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 阴虚易感热邪。
复发
复发的概念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 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 病形式。
复病 由复发引起的疾病。
引起复发的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
复发的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 程的再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 病情更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