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及现象
高考化学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一、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1.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请回答:(1)将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为品红溶液________,加热后溶液颜色________。
(2)已知反应:SO2+Cl2+2H2O ═ 2HCl+H2SO4,该反应中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
(3)木炭与浓硫酸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若生成0.5 mol CO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4)工业上可以通过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
下列关于氨气的性质和用途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氨气易液化,液氨可作制冷剂 B.可用排水法收集氨气C.氨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向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5)实验室检验试管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6)汽车尾气常含有NO、NO2、CO等,会污染空气。
在汽车尾气排放管处安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可使尾气中有害气体CO和NO反应转化为两种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褪色变红 H2SO4 2 AD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若出现大量白烟,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或其他合理答案) 2CO+2NO N2+2CO2【解析】【分析】(1)SO2具有漂白性,但漂白是有选择的、暂时性的,加热后无色产物会分解,重新生成品红。
(2)反应SO2+Cl2+2H2O ═ 2HCl+H2SO4中,氧化产物是含有价态升高元素的生成物。
(3)在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中,有如下关系:CO2——4e-,由此可计算出生成0.5 mol C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实验报告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问题的提出】在研究浓H2SO4的化学性质时,Cu与浓H2SO4的反应是用来说明浓H2SO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的一个典型反应,为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化学反应,在教材中设计了有关铜和浓硫酸发生反应的演示实验。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实验装置图为:但若按教材中所提供的装置进行实验,很难得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过多的浪费药品,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尾气处理得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验装置入手,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
【实验目的】1.认识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进一步了解SO2的性质。
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学会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中学会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3.培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体会设计实验以及验证实验的乐趣。
【实验原理】铜与浓硫酸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H2SO4(浓)+Cu===CuSO4+2H2O+SO2↑Cu与浓H2SO4反应生成SO2说明浓H2SO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而产生的SO2具有漂白性,同时SO2也是一种酸性气体,在实验中可以用品红试纸验证SO2具有漂白性,用蓝色石蕊试纸验证SO2是一种酸性气体。
【实验仪器与试剂】石蕊试纸1片【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取适量浓硫酸加入到具支试管中,用量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约10ml);2.取铜丝穿过胶塞,使铜丝能在胶塞中上下活动,塞紧胶塞,然后将伸入试管中的铜丝一端拴上一束细铜丝,使铜丝下端没入浓硫酸之中;3.在硬质玻璃管中分别放上湿润的品红试纸、湿润的石蕊试纸,在烧杯中加入适量饱和NaOH溶液;4. 如图组装好装置后,用酒精灯加热浓硫酸5.待反应结束后,使大试管中浓硫酸与金属铜片发生脱离,移去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实验现象】1.加热浓硫酸时产生大量白雾,直形玻璃管处有水珠生成2.硬质玻璃管中品红试纸由红色变为无色,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3.加热结束之后具支试管内液体变为浅绿色,试管底部有灰色粉末状沉淀。
2020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浓硫酸的性质易错点解读附答案
2020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浓硫酸的性质易错点解读【考点精细解读】1.浓硫酸的性质及应用熟记浓硫酸的五大性质(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酸性和难挥发性)及它们的应用,特别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理清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物质中游离的水,可用作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可将有机物中的H、O以2∶1比例脱去。
3.注意“量变”引起的“质变”在理解浓硫酸与铜、锌、铁、铝以及与碳、硫等反应时,我们要动态地看待反应过程,例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开始是浓硫酸,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最后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
4.SO2-4检验的易错点(1)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
误将CO2-3、PO3-4、SO2-3等干扰离子判断成SO2-4。
因上述离子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白色沉淀。
(2)误将Ag+、Pb2+判断成SO2-4。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2-4。
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2-4,而含Ag+或Pb2+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Ag++Cl-===AgCl↓(白色),Pb2++2Cl-===PbCl2↓(白色)。
(3)误将SO2-3判断成SO2-4。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稀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2-4。
该错误是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Ba2++SO2-3===BaSO3↓(白色),3BaSO3+2H++2NO-3===3BaSO4↓(白色)+2NO↑+H2O。
【考点精确剖析】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典例剖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探究实验:①加热过程中发现试管底部有黑色颗粒状物质,后来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固体;②倒去试管中的液体后,将残余固体(表面含有少量浓硫酸)倒入少量水中,发现溶液变蓝;并有黑色固体残余;③将②残余黑色固体过滤、洗涤后,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浓硝酸并加热,固体溶解,溶液变蓝;④向③所得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是CuSO4B.①中灰白色固体不可能含有CuOC.②中的黑色固体可能含有CuS或Cu2SD.④中所得的白色沉淀是BaSO3【答案】D【变式训练】选用如图所示仪器中的两个或几个(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以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气流从左向右流向,连接装置的正确顺序是A→F→E→C→D→BB.丁中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C.丙中品红溶液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D.丁和丙中溶液都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有CO2生成【解析】A【答案】A.甲为浓硫酸与碳发生反应的装置,高锰酸钾可氧化二氧化硫,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确认SO2已除干净,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可通过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确认,所以装置连接顺序为:A→F→E→C→D→B,故A正确;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丁装置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除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已经除尽,若丙中品红褪色,则乙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甲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B错误;C.若丙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二氧化硫没有除尽,二氧化硫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无法证明甲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故C错误;D.丁和丙都褪色,说明二氧化硫没有除尽,二氧化硫影响了二氧化碳的检验,不能根据乙中澄清石灰水不存在判断甲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答案为A。
高中化学探究课: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高中化学探究课: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林绮玲汕头市第一中学一、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①》第四章第四节中的实验4—8,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时,依着实验步骤,将铜片加入浓硫酸中并加热之,结果看到有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生成,但并没有看见蓝色的Cu2+出现,反而出现了黑色的固体颗粒,依照课本的反应方程式,产物应该是CuSO4、SO2、H2O,该黑色产物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我们探究的兴趣。
二、目的和意义目的:探究铜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意义:通过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探究,增强对氧化还原反应、铜与硫酸反应的了解;通过对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扩展学生的视野,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模式问题发现—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
提前一节课,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有异常的黑色固体物质生成。
2.教师引导学生,该黑色固体物质究竟是什么?怎样检验?怎样才能避免黑色固体物质产生?怎样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教师点拨学生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进行设想和规划,要求各小组提出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3.学生成立课题小组。
班级分成2个大组,每组再细分为5个小组,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
第一大组探究如何避免黑色固体物质产生;第二大组探究温度与反应产物的关系及黑色固体物质的成分。
4.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由各组长主持,学生课余分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设计方案。
其方案包括研究的问题、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假设、实验研究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研究方法、小组成员分工情况等内容)。
学生撰写实验方案:由各组长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实验方案。
5.实验材料准备。
开放实验室。
请实验室的老师协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研究计划,自主准备实验材料。
2021届高三化学大一轮课时跟踪检测 :含硫物质的转化、性质实验探究【答案 解析】
含硫物质的转化、性质实验探究1.已知2FeSO 4=====高温Fe 2O 3+SO 2↑+SO 3↑。
下列有关操作、装置、原理及对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用装置甲高温分解FeSO 4,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N 2B .用装置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 2,现象是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 .用装置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 3,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D .用装置丁可吸收尾气,避免污染环境解析:选A A 项,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N 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正确;B 项,装置乙不能检验分解产物的SO 2,产物中有SO 3对SO 2的检验造成干扰,并且SO 2只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错误;C 项,SO 3易溶于水,当混合气体经过乙时,SO 3会被吸收,所以要想检验SO 3,应该把乙和丙的位置互换,错误;D 项,装置丁中应该用饱和Na 2SO 3溶液,错误。
2.某学习小组设计制取SO 2并验证其部分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如图(夹持装置省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取反应后D中溶液少许,滴加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就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B.A装置中比较理想的反应物质是Na2SO3固体和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C.B装置溶液变红色,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C装置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为BaCl2+SO2+H2O=====FeCl3BaSO3↓+2HClD.关闭弹簧夹a ,打开弹簧夹b ,用酒精灯在三颈烧瓶下微热,若能观察到C中长导管口有明显气泡现象,冷却后液体倒吸,就能判断装置A、B部分气密性良好解析:选D A项,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也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不能确定一定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错误;B项,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比较理想的反应物质是亚硫酸钠固体和较浓硫酸,错误;C项,C装置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BaSO4,错误;D项,检验装置中A、B两部分的气密性,进行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a,打开弹簧夹b,用酒精灯在三颈烧瓶下微热,观察到B中长导管口有明显气泡现象,冷却后长导管中出现一段水柱,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某100 mL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 mol·L-1和0.1 mol·L-1。
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使反应发生完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A.所得溶液中c(Cu2+)=0.225 mol·L-1 B.所得溶液中c(Cu2+)=0.03 mol·L-1C.所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448 L D.反应中转移0.06 mol的电子2.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试剂的选用错误的是()A.甲试管内溶液变为蓝色B.乙试管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D.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饱和碳酸钠溶液3.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
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4.下列实验最终能看到白色沉淀的是()A.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钙溶液中B.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D.过量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5.某食品袋内充有某种气体,其成分可能是()A.氧气B.氮气C.氯气D.氢气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7.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氨B.氨水C.漂白粉D.氯水8.将SO2通入一定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该溶液溶质组成不可能为()A.Na2SO3和NaOH B.NaHSO3C.NaHSO3和Na2SO3 D.NaOH和NaHSO39.下列物质久置在敞口容器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时溶液质量增加的是()A.澄清石灰水B.浓硫酸C.浓盐酸D.氯化铁溶液10.将24 mL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混合气体和12 mL的氧气通入倒立在水槽中盛有水的量筒内,充分反应后,量筒里液面上升,最终剩余3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①16 ml②16.5 ml③7.5 ml④6 ml⑤18 ml⑥12 mlA.①②B.⑤⑥C.③④D.②④11.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时都能与铁发生反应,放出气体B.加热时都能与铜发生反应C.硫元素的化合价都是+6价D.都能作为气体的干燥剂1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的浓硫酸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A.若②为浓盐酸;产生大量气体产生;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强B.若②为铜片;有气泡产生,底部生成灰白色固体;说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C.若②为蓝色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发生物理变化D.若②为蔗糖;白色固体变为黑色海绵状,有气体放出;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氧化性13.将体积为V的试管充满NO气体,如图进行实验。
高中常见无机化学方程式集训练习(1)
高中常见化学方程式集训练习一、钠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序号反应条件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 钠在常温下被空气氧化(白色固体)2 钠在加热时被空气氧化(淡黄色固体)3 氧化钠与氧气加热生成过氧化钠4 钠与硫混合研磨生成Na2S5 钠在氯气中燃烧6 钠与氢气加热生成NaH7 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红)8钠与盐酸的反应钠投入硫酸氢钠溶液9 钠与硫酸铜的反应10钠与氯化铁的反应钠与氯化亚铁的反应11 工业制备金属钠12 氧化钠与水的反应13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4 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15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16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7 过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18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19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20 向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21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2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3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24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25 少量的碳酸氢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26 过量的碳酸氢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27 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28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29 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30 电解氯化钠溶液31 钛,钾的制备32 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33★除杂★①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Na2CO3 + H2O +CO2 =2NaHCO3②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NaHCO3 + NaOH Na2CO3 + H2O③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2NaHCO3Na2CO3 + H2O +CO2 ↑34★鉴别★①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Na2CO3 + CaCl2=CaCO3↓ + 2Na Cl不可以用氢氧化钙的原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 + Ca(OH)2=CaCO3↓ + 2Na OH●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NaHCO3+ Ca(OH)2=CaCO3↓ + Na OH+ H2O●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2NaHCO3+ Ca(OH)2=CaCO3↓ + Na2CO3 + 2H2O②溶解度:碳酸氢钠<碳酸钠③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④和盐酸反应的速率第1页共16页◎第2页共16页二、镁、铝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序号反应条件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 镁在氧气中燃烧2 镁在氮气中燃烧【补充Mg3N2+6H2O== 3Mg(OH)2 + 2NH3↑】3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集气瓶底需放少量沙子防炸裂)4 镁在氯气中燃烧5 镁与硫粉共热(干态存在)6 镁与盐酸反应7 镁与水反应Mg + H2O(水蒸气)高温MgO+ H2↑8 工业制备镁9 铝与氧气反应10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11 铝与硫粉共热(干态存在)12 铝与稀硫酸反应13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14 氢氧化铝的制备①②③铝热反应----铝粉与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V2O5、Cr2O3、MnO2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遵义师范学院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V o1.12.No.1Feb.2010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陈文兴,王敏,罗宿星(1.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贵州遵义563002;2.仁怀酒都高级中学,贵州仁怀564500) 摘要:对高中化学第一册中"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可移动的铜丝代替铜片,并对硫酸的浓度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硫酸的浓度为80%时,实验现象鲜明,反应时问短,教学效果明显.关键词:铜丝;铜片;浓硫酸;改进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3583(2010)-01-011l_o3 TheResearchonExperimentinReactionofCopperandConcentratedSulfuricAcidCHENWen-xingJ,W ANGMin2,LUOSu-xing'(1.DepartmentofChemistry,ZunyiNormalCollege,Zunyi563002,China;2.Seniormidges choolofJiudu,Renhuai,564500,China)Abstract:Therearemanyinsufficienciesinthedemonstrationexperimentofcopperreaction withconcentratedsulfuric acidinBookoneofchemistrycourseinseniorhighschoo1.Byimprovingexperimentalmetho dandexperimentaldevice, ifwerisemoveablecoppersheetinsteadofbrasswires,andexploredtheconcentrationofsulfuricacidinthisexperiment, theresultsshowedthatwhentheeonncentrtionofsulfuricacidwas80%,theexperimentalphe nomenonwasmoreobvious, thereactiontimeWasshorterandtheteachingeffectwasbetter.Keywords:brasswires;coppersheet;concentratedsulfuricacid;experimentalimprovement ;amelioration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重要的演示实验之一,实验的原理是:Cu+2H~S04(浓)CuSO+SO2t+2H20,实验方法是: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铜片,再加人3mL浓硫酸,然后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好,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人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见图1.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l】.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生成物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放出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了解并掌握浓硫酸的氧化性质.然而.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存在四方面的欠缺:第一,装置属半敞开式,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不敝fNaOIl溶/浊的梳他川图1课本演示实验能保证完全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就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达不到当今绿色化学的标准;第二,要将反应后的液体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试管中,必须将反应物冷却,使得实验时间较长操作又烦琐,导致教学环节松散;第三,生成物中仍有浓硫酸,溶于水收稿日期:2009—10—15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资助项目(基2008003)作者简介:陈文兴,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高级实验师. 第12卷第1期遵义师范学院2010年2月图2改进装置1时放出大量的热,给实验带进安全隐患;第四,生成物中夹杂有大量的黑色物质,这些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影响对溶液颜色的观察,甚至根本观察不到蓝色的溶液,使得实验现象既不鲜明,教学效果又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对课本实验作了探索性的改进.1仪器与试剂实验仪器:试管(20x180mm),具支试管(20x180mm),酒精灯,橡皮塞,乳胶头,导气管.实验药品:2moa0H,0.05%品红,98%浓硫酸,棉花,铜片,铜丝.2试验方法2.1改进方法一将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改为装NaOH溶液的试管,确保完全吸收多于的二氧化硫气体.按图2所示安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装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3mL98%的浓硫酸,加热.待品红溶液褪至无色时,停止加热.2.1.1实验现象反应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黑色固体物质沉淀于试管底部,试管中产生大量白色烟雾,品红溶液褪至无色.2.1.2结果讨论改进后的实验只解决了污染问题.但由于反应后期产生的SO气体量减少,装置内的气压降低,易导致品红溶液倒吸.品红溶液一旦倒吸,就会产生干扰,导致实验失败.2.2改进方法二增加缓冲装置,改品红溶液为蘸有品红溶液的长纸条放人试管内.图3所示.2.2.1实验现象溶液开始变蓝的同时出现黑色的物质,并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待品红试纸完全褪成无色时,试管中只有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l】2,图3改进实验22.2.2实验结果分析由于98%的浓硫酸沸点是338~0",而硫酸铜晶体在218℃时就全部失水冈.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 反应体系中的水分被蒸发,浓硫酸部分生成发烟硫酸,故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产物硫酸铜处在非水体系中不显蓝色,因而观察不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生成.黑色的固体物质可能是铜与浓硫酸共热时反应生成的硫化亚铜和硫化铜的混合物.因为铜与浓硫酸反应时会有多种副反应发生13],低于IO0~C时5Cu+4H~O4(浓)一Cu+3CuSO4+4H20随着温度的升高,浓硫酸氧化性增强,继续发生如下的副反应:Cu~S+2H2SO4(浓)一CuS+CuSO~SO2T+2H20 CuS+2H~O4(浓)一CuS04+SO2T+S+2H20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黑色固体物质的干扰,既观察不到CuSO的白颜色,也不易观察到Cu(H~O)SO 呈现的蓝色.由此可知,影响反应的因素有: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硫酸溶液的浓度.而导致黑色物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时间过长,硫酸的浓度过大及未控制反应温度.当98%的浓HaSO.体积为3mL时,铜片的质量为0.1—0.6g(或相当于此用量比),实验效果较明显,实验成功率较高,故再次将实验改进.2.3改进方法三2.3.1实验方法改试管为具支试管.将铜片改为可上下抽动的铜丝.在橡皮塞上插入带有乳胶头的短玻璃管,将铜丝经乳胶头穿过玻璃管插入具支试管内,把铜丝末端绕成团,上端弯成小钩状(便于抽取悬人硫酸溶液中央的铜丝团,同时保证气密性),如图4所示.由于6o%的浓硫酸就具有一定的氧化性H.向具支试管中加入3mL80%的硫酸溶液,预热硫酸溶液接近沸腾时,撤离酒精灯,将铜丝伸人硫酸溶液中,反应立即发生.当品红试纸褪至无色时,把铜丝抽离硫酸溶液.陈文兴?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图4改进实验32.3.2实验现象与结果反应开始试管中溶液逐渐变蓝,当品红试纸褪至无色时,溶液的蓝色鲜明,且没有黑色物质产生.2.4最佳反应条件配制50%—95%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分别用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与质量相同的可移动铜丝按图4的装置和2.3.1的方法做对比实验,得到表1所示的一组实验数据:表1铜丝与5O盼—95%的硫酸溶液反应C/%5O6070758O859095L无色无色淡蓝色蓝色蓝色蓝色蓝黑色蓝黑色M无无无无无少许多大量t/min5.05.04.54.03.02.52.01.5注:C一硫酸的浓度;L_溶液的颜色;M一黑色固体;r 品红试纸褪色所需时间,下同.实验数据表明:硫酸溶液的浓度在70%一85%时,反应所需要时间较短,几乎看不到黑色沉淀,试管中溶液呈现的蓝色鲜明.再用72%一84%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按2.3.l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得到表2所示的一组实验数据:表2铜丝与72%一84%的硫酸溶液反应C,%72747678808284L淡蓝色淡蓝色淡蓝色蓝色蓝色蓝色蓝黑色M无无无元无很少少许t/min454.03.53.53.03.02.53结果与讨论根据表1和表2所示的实验数据得出:用80%的硫酸溶液做此实验.品红试纸褪至无色时只需3.0 分钟,试管中溶液呈现明显的蓝色,且没有黑色物质生成,是浓硫酸氧化铜的最佳反条件.实验中应注意:(1)控制反应温度,温度不宜太高,用小火加热;(2)硫酸溶液加热至接近沸腾时再将铜丝团伸进硫酸溶液中,并且铜丝团应悬在硫酸溶液中央;(3)品红试纸褪成无色后,应立即把铜丝团抽离硫酸溶液终止反应.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优点:(1)整个实验装置简单,气密性良好,即能确保尾气被完全吸收,又避免了溶液倒吸;(2)可移动的铜丝既能灵活地控制反应进程,又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药品;(3)简化了实验步骤,缩短了演示实验的时间.总之,经过探索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既鲜明,教学效果又明显,不但达到绿色化学与环保的目的,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嗍.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杨丽君,沙丽丽.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探究【J】.玉溪师范学院,2005,22(12):43-45.[4]王贵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oo0.(责任编辑:朱彬)113。
铜与浓硫酸共热现象及原因分析
^
Hz O4 释 而 试 管 壁 发 烫 , 液 颜 色 变 化 并 不 明 S 稀 溶
显 , 管底 固体 倒 入 水 中 , 才 是 C S 溶 液 的蓝 将 那 uO4
色!
C S 4 液 中 的状 态 ) uO 溶 生成 。
2 12 浓 硫 酸预热 与 铜反应 ..
将 D组 1 . lL浓 硫 酸预 热 至 产 生 白色烟 8 4mo/ 雾 ( 3 ℃ ) 再 与适 量 、 38 , 过量 铜反 应 。 现象 : 粗铜 丝不 变 黑 ; 片 的 试管 中产 生 白色 沉 铜 淀 ( 带灰 色 ) 溶液 稍 呈 暗绿 。将 沉 淀溶 于水 , 成 稍 , 形 蓝色溶 液 , 无黑 色沉 淀 。 结论 : 以上 实 验 可证 明 , 与 浓 硫 酸 反 应 , 从 铜 低 温或 浓度 在 1  ̄1 lL浓 Hz O 产 生 黑 色沉 4 5mo/ 易 S 淀, 高温 的浓硫 酸几 乎 不产 生黑 色沉 淀 。
.. < K c = 8 5 0 ) D u = . ×1 易形 成 ! 'S = 妇化 学 反 应 主要 表 2 1 1 浓硫 酸 与铜共 热反 应 分别用 1 4 1 、 6 1 . lL的浓硫 酸 0mL 1 、5 1 、 8 4mo/ 现 :C + 4 S 4 浓 ) 5u H2 O ( C2 u S+ 3 u O 十 CS 4 与适 量/ 量铜 共 同加热 , 过 测定 黑 色沉 淀 出现 和消 失 4 O, H。 o 有强 的吸 水性 , H 浓 S4 生成 的 C S 4 u O 难水 时 的温度 如表 13: _ ] 合 , 溶 液 近 于 无 色 。现 象 ( ) 继 续 加 热 , 度 升 故 2: 温
铜银锌及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铜银锌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一、铜1、铜在氯气中燃烧:Cu+Cl2CuCl22、铜和氧气加热:2Cu+O22CuO3、铜与硫共热:2Cu+S Cu2S4、铜绿的形成:2Cu+O2+CO2+H2O Cu2(OH)2 CO34、铜与浓硫酸共热:Cu+2H2SO4CuSO4+SO2↑+2H2O5、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Cu+4H++2NO3-Cu2++2NO2↑+2H2O6、铜和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 ↑+4H2O3Cu+8H++2NO3-3Cu2++2NO ↑+4H2O7、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2AgNO3Cu(NO3)2+2AgCu+2Ag+Cu2++2Ag8、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Cu+2Fe3+2Fe2++Cu2+二、氧化铜1、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H2Cu+H2O2、铝与氧化铜高温反应:3CuO+2Al3Cu+Al2O33、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共热:CuO+CO Cu+CO24、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5、氧化铜与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CuO+2H+Cu2++H2O6、氧化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CuO+2FeCl3+3H2O2Fe(OH)3+3CuCl23CuO+2Fe3++3H2O2Fe(OH)3+3Cu2+三、氢氧化铜1、氢氧化铜溶于稀硫酸:Cu(OH)2+H2SO4CuSO4+2H2OCu(OH)2+2H+Cu2++2H2O2、氢氧化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Cu(OH)2+2FeCl32Fe(OH)3+3CuCl23Cu(OH)2+2Fe3+2Fe(OH)3+3Cu2+3、加热氢氧化铜:Cu(OH)2CuO+H2O四、硫酸铜1、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CuSO4+BaCl2CuCl2+BaSO4↓Ba2++SO42-BaSO4↓2、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CuSO4+Na2S CuS↓+Na2SO4Cu2++S2-CuS ↓3、硫酸铜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uSO4+Na2CO3CuCO3↓+Na2SO4Cu2++CO32-CuCO3↓4、硫酸铜溶液呈酸性:CuSO4+2H2O Cu(OH)2+H2SO4Cu2++2H2O Cu(OH)2+2H+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uSO4+2NaOH Cu(OH)2↓+Na2SO4Cu2++2OH-Cu(OH)2↓6、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氨水:CuSO4+2NH3·H2O Cu(OH)2↓+(NH4)2SO4Cu2++2NH3·H2O Cu(OH)2↓+2NH4+7、硫酸铜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合:CuSO4+2NaAlO2+4H2O Cu(OH)2↓+2Al(OH)3↓+Na2SO4Cu2++2AlO2-+4H2O Cu(OH)2↓+2Al(OH)3↓8、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锌:Zn+CuSO4ZnSO4+CuZn+Cu2+Zn2++Cu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10、加热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CuSO4+5H2O11、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5H2O CuSO4·5H2O五、银1、银与浓硝酸反应:Ag+2HNO3AgNO3+NO2↑+H2OAg+2H++NO3-Ag++NO2↑+H2O2、银与稀硝酸反应:3Ag+4HNO33AgNO3+NO ↑+2H2O3Ag+4H++NO3-3Ag++NO↑+2H2O六、硝酸银1、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NO3+NaCl AgCl↓+NaNO3Ag++Cl-AgCl↓2、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反应:AgNO3+NaBr AgBr↓+NaNO3Ag++Br-AgBr↓3、硝酸银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AgNO3+KI AgI↓+KNO3Ag++I-AgI↓4、硝酸银溶液和硫化钠溶液反应:2AgNO3+Na2S Ag2S↓+2NaNO32Ag ++S 2-Ag 2S ↓5、硝酸银溶液呈酸性:AgNO 3+H 2OAgOH +HNO 3 Ag ++H 2OAgOH +H +6、向硝酸银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AgNO 3+NaOHAgOH ↓+NaNO 3 Ag ++OH-AgOH ↓7、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AgNO 3+NH 3·H 2OAgOH ↓+NH 4NO 3 Ag ++NH 3·H 2OAgOH ↓+NH 4+ 8、硝酸银溶液加入过量氨水:AgNO 3+2NH 3·H 2O Ag(NH 3)2NO 3+2H 2O Ag ++2NH 3·H 2O Ag(NH 3)2++2H 2O9、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2AgNO3Cu(NO 3)2 +2Ag Cu +2Ag+Cu 2++2Ag10、硝酸银见光分解:2AgNO32Ag +2NO 2 ↑+O 2 ↑ 七、锌1、锌在氯气在燃烧:Zn +Cl 2ZnCl 22、锌与氧气共热:2Zn +O 22ZnO3、锌与硫共热:Zn +SZnS4、锌与浓硫酸反应:Zn +2H 2SO 4ZnSO 4+SO 2 ↑+2H 2O5、锌与浓硝酸反应:Zn +4HNO 3Zn(NO 3)2 +2NO 2 ↑+2H 2OZn +4H ++2NO 3-Zn 2++2NO 2 ↑+2H 2O6、锌和稀硝酸反应:3Zn +8HNO 33Zn(NO 3)2 +2NO ↑+4H 2O3Zn +8H ++2NO 3-3Zn 2++2NO ↑+4H 2O 7、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 +2AgNO 3Zn(NO 3)2 +2Ag见光或受热Zn+2Ag+Zn2++2Ag8、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锌:Zn+CuSO4ZnSO4+CuZn+Cu2+Zn2++Cu9、少量的锌和氯化铁溶液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Zn+2Fe3+2Fe2++Zn2+10、过量的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2FeCl33ZnCl2+2Fe3Zn+2Fe3+3Zn2++2Fe八、氧化锌1、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锌:ZnO+H2Zn+H2O2、铝与氧化锌高温反应:3ZnO+2Al3Zn+Al2O33、一氧化碳与氧化锌高温反应:ZnO+CO Zn+CO24、碳粉与氧化锌高温反应:2ZnO+C2Zn+CO2↑5、氧化锌与硫酸反应:ZnO+H2SO4ZnSO4+H2OZnO+2H+Zn2++H2O6、氧化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O+2FeCl3+3H2O2Fe(OH)3+3ZnCl23ZnO+2Fe3++3H2O2Fe(OH)3+3Zn2+九、氢氧化锌1、氢氧化锌溶于稀硫酸:Zn(OH)2+H2SO4ZnSO4+2H2OZn(OH)2+2H+Zn2++2H2O2、氢氧化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OH)2+2FeCl32Fe(OH)3+3ZnCl23Zn(OH)2+2Fe3+2Fe(OH)3+3Zn2+3、加热氢氧化锌:Zn(OH)2ZnO+H2O十、硫酸锌1、硫酸锌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ZnSO4+BaCl2ZnCl2+BaSO4↓Ba2++SO42-BaSO4↓2、硫酸锌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ZnSO4+Na2S ZnS↓+Na2SO4Zn2++S2-ZnS ↓3、硫酸锌与碳酸钠溶液反应:ZnSO4+Na2CO3ZnCO3↓+Na2SO4Zn2++CO32-ZnCO3↓4、硫酸锌溶液呈酸性:ZnSO4+2H2O Zn(OH)2+H2SO4Zn2++2H2O Zn(OH)2+2H+5、硫酸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ZnSO4+2NaOH Zn(OH)2↓+Na2SO4Zn2++2OH-Zn(OH)2↓6、硫酸锌溶液中加入氨水:ZnSO4+2NH3·H2O Zn(OH)2↓+(NH4)2SO4Zn2++2NH3·H2O Zn(OH)2↓+2NH4+7、硫酸锌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合:ZnSO4+2NaAlO2+4H2O Zn(OH)2↓+2Al(OH)3↓+Na2SO4Zn2++2AlO2-+4H2O Zn(OH)2↓+2Al(OH)3↓8、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镁:Mg+ZnSO4MgSO4+ZnMg+Zn2+Mg2++Zn。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还有在每 章里 面都安排的小实验 , 每种不 就会慢慢提高 。 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培养学 生 的动手能 力是初 中物 理的
一
小 实验 , 激发学 生学 习物理 的兴趣 、 养 培
学生 的观 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 力,
个 重要任务 ,操作是检验能 力的关键 。
使学 生 的思维 受到磨砺 。而且 笔者还 发 小 实验 因为 占用时间短 、便 于操作 的特 个体 的分 析 ,使学生 不但 学会 了一种分 现, 通过 做这一 个个 的小实验 , 还可 以使 点 , 以从开始 设计 到制作 , 演示 实验 析 问 题 的 方 法 、 习 了 “ 擦 力 ” “ 力 所 从 复 摩 和 二
稀硫酸 中,可看到黑色物 质部分溶解 , 溶 液变为蓝色 , 有少 量黑 色不溶物悬浮于 还 溶液 中; 向溶 液中加入一定量 的浓硝酸 再
伸入饱和 的 C S uO 溶液 中,过 2 3 i  ̄ m n取 出 , 片表面覆盖红 色的金属铜 。是 因为 铁
发 学习积极性 和探 究欲望 的疑点就 感觉 麻木 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 中正确
6 呈 L uTou 6 I AAY 函 H I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黼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陶理祥
摘要 : 铜与浓硫酸反应在常温时无明 C S等。实验初期看 到浸入浓硫酸 中的铜 性 使硫酸分 子与水分 子形成硫 酸水合 物 u 显现 象 , 加热 时铜 丝表 面渐渐变黑 , 有 丝表面变黑 , 伴 此时产 生的黑色物质可 以溶 H 0・HO 而 C 2失 去与水络合 的机 会 , 2 4n 2, u S
取试 管底 部物 质溶 于少量水 时, 可看到澄 清时溶液显蓝色 , 这是 C 在水溶液中显 u 现出来 的颜色。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练习:4.4.2 浓硫酸的特性
第2课时浓硫酸的特性A组1.区分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洁又牢靠的方法是()A.与铜片反应B.与石蕊溶液反应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涂在纸上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解析: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与铜反应,无法区分。
向两种酸中加入锌片二者都反应:浓硫酸反应产生SO2,稀硫酸反应产生H2,可以区分,但不是最简洁、最好的方法。
只有C是利用了浓硫酸有脱水性而稀硫酸没有脱水性来区分,方法简洁。
答案:C2.下列材料制成的容器既不能用来盛放盐酸,也不能用来盛放浓硫酸的是()A.AlB.MgC.CuD.Pt解析:Al遇浓硫酸可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用来盛放浓硫酸;Cu、Pt均为较不活泼的金属,不与盐酸反应;只有Mg既可与盐酸反应,又可与浓硫酸反应。
答案:B3.在检验S O42-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 O42-存在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 O42-存在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 O42-存在D.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 O42-存在解析:A项,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 O32-或HS O3-;B项,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 O32-或HS O3-;D项,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
答案:C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快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解析:选项A,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B中,是在加热的条件下;C中,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铜与浓硫酸的化学方程式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一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是:Cu+2H2SO4(浓)═加热=CuSO4+SO2↑+2H2O。
该反应的现象是铜被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够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沸点高难挥发,易溶于水,是一种强酸。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2H2SO4(浓)=加热=CuSO4+SO2+2H2O现象:铜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蓝。
铜和浓硫酸反应铜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冷却后稀释呈蓝色。
反应方程式为Cu + 2H2SO4(浓)=加热=CuSO4 + SO2↑+ 2H2O副反应有5Cu+4H2SO4(浓)=加热=3CuSO4+Cu2S+4H2O等。
浓硫酸是什么浓硫酸俗称坏水,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矿物酸。
浓硫酸指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70%的硫酸溶液。
浓硫酸还具有强腐蚀性,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
三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0+SO2+2H2O。
铜和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铜会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
稀硫酸体现的是H离子,氧化性较弱,不足以跟铜发生反应,浓硫酸可以和铜发生反应。
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因两者的量不同,反应时的最终现象不同。
若浓硫酸过量时,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形成黑色浊液,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
四1、铜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为2H₂SO₄+Cu=加热=CuSO₄+SO₂↑+2H₂O。
2、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不生成硫化铜。
这是由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决定的。
3、现象:铜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红溶液褪色。
溶液冷却后稀释呈蓝色。
硫和铜加热反应
硫和铜加热反应高中课本上对该实验的叙述非常简单,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鄙人曾经有幸看到化学系老师做此实验的视频,在此梳理一下常见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1)产生黑色固体:加热环境下,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分步进行。
铜先被浓硫酸氧化为黑色的CuO,CuO再与硫酸反应生成CuSO4。
此外,还伴有一些副反应,生成黑色的CuS、Cu2S等。
随后这些物质又被浓硫酸氧化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硫单质等物质。
反应方程式如下:Cu+H2SO4(浓)→CuSO4+Cu2S+H2OCu2S+H2SO4(浓)→CuSO4+CuS+ SO2(g)+H2OCuS+2H2SO4(浓)→CuSO4+SO2(g)+S+H2OS+H2SO4(浓)→SO2(g)+H2O(2)产生(灰)白色物质:是未溶解于浓硫酸中的无水CuSO4。
(3)产生大量白雾:由于反应溶液处于沸腾状态(浓硫酸的沸点温度为338℃),反应中生成的水及一定量的硫酸变成蒸气,因而在试管上方形成了硫酸的酸雾。
(4)试管壁上出现淡黄色固体,后又逐渐消失:硫酸与铜共热时的副反应中生成的硫在此温度下有一部分变成了硫蒸气从溶液中逸出,硫蒸气先被冷凝成淡黄色固体附着在试管壁上。
随着试管内温度的逐渐升高,硫酸蒸气将凝聚的硫氧化为二氧化硫而慢慢消失。
其反应的方程式为:S+H2SO4(浓)→SO2(g)+H2O(5)其他:有人认为,浓硫酸与过量的铜反应结束时,铜和硫酸(变为稀硫酸)都有剩余。
其理由是随反应进行时,由于硫酸的不断消耗和水的不断生成,致使硫酸浓度慢慢减小,当其变成稀硫酸时,铜与稀硫酸不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停止。
然而实验现象表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浓硫酸中含水的量很少,尽管反应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成(生成的水大部分随硫酸蒸气冷凝回流到试管中),但导出的气体中必有一定量的水蒸气随二氧化硫气体逸出了,故浓硫酸并未实质性变稀。
是此,只要有铜存在时,其氧化还原反应就可持续进行下去,直至硫酸全部反应完,得到硫酸铜和少量的氧化铜及硫化铜(硫化亚铜)的灰白色固体混合物。
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及现象
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及现象【摘要】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因两者的量不同,反应时的最终现象不同。
若浓硫酸过量时,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形成黑色浊液,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
铜全部反应完后,静置,灰白色物质沉于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蓝色,冷却至室温呈无色。
反应中还伴有白色烟雾,并有淡黄色物质冷凝在管壁。
若铜过量,最终得灰白色固体物质。
由此说明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是很复杂的,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铜;浓硫酸;共热反应;现象;原因高一新教材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描述是这样的:“实验表明,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二价铜离子”。
然而该实验的现象这么简单,且实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浓硫酸过量。
用下列“实验装置图1”(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来完成此实验。
其实验现象有(按实验进程):铜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加热时随浓硫酸温度升高铜丝(或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气泡,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或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悬浊液。
随着加热温度继续升高(至沸腾),黑色颗粒状物质与浓硫酸反应,转变成细小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随浓硫酸一起翻滚。
在此过程中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冷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
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有慢慢消失了。
此间导气管出的气体分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
当铜全部反应后,停止加热静置时,试管内的烟雾也随之慢慢消失了,试管中的液体呈浅蓝色,管底沉积的固体物质呈灰白色。
继续冷却试管时,溶液颜色慢慢变浅,至室温时几乎无色。
将此无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变为浅蓝色。
再向残留有灰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时,所得溶液呈蓝色,试管底部未溶固体的上层部分呈蓝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为蓝色)。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参考答案: (1)冷的浓硫酸能使铁钝化,所以可将 浓硫酸密闭在铁罐中。铁罐出口处腐蚀严 重,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氢气,有火源 可能引起爆炸。 (3)浓硫酸的强腐蚀性。 (4)洒石灰。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能用浓H2SO4干燥的气体: NO、N2、O2、H2、CO、CH4、CO2、SO2、H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探究实验3:浓硫酸的脱水性
• 实验:取少量蔗糖于小烧杯中,滴加少 量水,再加少量浓硫酸
• 现象:①颜色由白变棕再变黑 • ②体积膨胀,呈疏松海绵状 • ③烧杯壁发热 • ④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 结论:浓硫酸将蔗糖中的H、O元素按照
A.与铜反应
B.与石蕊溶液反应 C.用玻璃棒各醮少许涂在纸上 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解析: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与铜反应,无法区别; 向两种酸中加入锌片二者反应,浓硫酸反应产生 SO2,稀 硫酸产生 H2,可以区别,但不是最简单、最好的方法;C 是利用了浓硫酸有脱水性而稀硫酸没有脱水性来区别,方 法简单,因此 C正确。
滴加几滴浓硫酸。 • 现象: • 蓝色晶体变白色 • 结论: • 浓硫酸吸收了胆矾中的结晶水,使蓝色
胆矾变成了白色硫酸铜固体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 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浓硫酸可以吸收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 也可以吸收物质中存在的水分。
根据浓硫酸的性质,总结哪些气体可以用浓 硫酸来干燥?
密 度 :比水大(1.84g/mL) 溶解性:易溶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合
。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想一想
鉴于浓硫酸以上的物理性质, 我们应当如何稀释浓硫酸呢?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铜与浓硫酸反应[整理版]
铜与浓硫酸反应1.(2010北京高考)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2.(2009广东会考)金属铜不能够与浓盐酸反应,却能够与浓硫酸反应,是因为浓硫酸具有A.脱水性 B.吸水性 C.强酸性 D.强氧化性3.(2007宁夏高考)a 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 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7B、7︰1C、7︰8D、8︰74.(2006全国联考七)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L(标准状况)。
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pH=1,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 B.气体A中SO2与H2的体积之比为4:1C.反应中共消耗97.5g Zn 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5.50mL18mol/L的H2SO4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A.小于0.45molB.等于0.45molC.在0.45mol和0.90mol之间D.大于0.90mol6.在下述反应中,浓H2SO4既表出现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A.C+H2SO4B.H2S+H2SO4C.NaCl+H2SO4D.Cu+H2SO47.足量的浓H2SO4和mg铜完全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的n LSO2,则被还原的硫酸是A.m/64 mol B.64m/22.4 mol C.98m/22.4 g D.64n/22.4 g8.(2005泉州模拟)木炭分别与浓硫酸、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同时分别由X、Y导管通入盛有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右图)。
铜银锌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铜银锌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一、铜1、铜在氯气中燃烧:Cu+Cl2CuCl22、铜和氧气加热:2Cu+O22CuO3、铜与硫共热:2Cu+S Cu2S4、铜绿的形成:2Cu+O2+CO2+H2O Cu2(OH)2 CO34、铜与浓硫酸共热:Cu+2H2SO4CuSO4+SO2↑+2H2O5、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Cu+4H++2NO3-Cu2++2NO2↑+2H2O6、铜和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 ↑+4H2O3Cu+8H++2NO3-3Cu2++2NO ↑+4H2O7、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2AgNO3Cu(NO3)2+2AgCu+2Ag+Cu2++2Ag8、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Cu+2Fe3+2Fe2++Cu2+二、氧化铜1、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H2Cu+H2O2、铝与氧化铜高温反应:3CuO+2Al3Cu+Al2O33、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共热:CuO+CO Cu+CO24、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5、氧化铜与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CuO+2H+Cu2++H2O6、氧化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CuO+2FeCl3+3H2O2Fe(OH)3+3CuCl23CuO+2Fe3++3H2O2Fe(OH)3+3Cu2+三、氢氧化铜1、氢氧化铜溶于稀硫酸:Cu(OH)2+H2SO4CuSO4+2H2OCu(OH)2+2H+Cu2++2H2O2、氢氧化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Cu(OH)2+2FeCl32Fe(OH)3+3CuCl23Cu(OH)2+2Fe3+2Fe(OH)3+3Cu2+3、加热氢氧化铜:Cu(OH)2CuO+H2O四、硫酸铜1、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CuSO4+BaCl2CuCl2+BaSO4↓Ba2++SO42-BaSO4↓2、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CuSO4+Na2S CuS↓+Na2SO4Cu2++S2-CuS ↓3、硫酸铜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uSO4+Na2CO3CuCO3↓+Na2SO4Cu2++CO32-CuCO3↓4、硫酸铜溶液呈酸性:CuSO 4+2H2O Cu(OH)2+H2SO4Cu2++2H 2O Cu(OH)2+2H+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uSO4+2NaOH Cu(OH)2↓+Na2SO4Cu2++2OH-Cu(OH)2↓6、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氨水:CuSO4+2NH3·H2O Cu(OH)2↓+(NH4)2SO4Cu2++2NH3·H2O Cu(OH)2↓+2NH4+7、硫酸铜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合:CuSO4+2NaAlO2+4H2O Cu(OH)2↓+2Al(OH)3↓+Na2SO4Cu2++2AlO2-+4H2O Cu(OH)2↓+2Al(OH)3↓8、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锌:Zn+CuSO4ZnSO4+CuZn+Cu2+Zn2++Cu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10、加热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CuSO4+5H2O11、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5H2O CuSO4·5H2O五、银1、银与浓硝酸反应:Ag+2HNO3AgNO3+NO2↑+H2OAg+2H++NO3-Ag++NO2↑+H2O2、银与稀硝酸反应:3Ag+4HNO33AgNO3+NO ↑+2H2O3Ag+4H++NO3-3Ag++NO↑+2H2O六、硝酸银1、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NO3+NaCl AgCl↓+NaNO3Ag++Cl-AgCl↓2、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反应:AgNO3+NaBr AgBr↓+NaNO3Ag++Br-AgBr↓3、硝酸银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AgNO3+KI AgI↓+KNO3Ag++I-AgI↓4、硝酸银溶液和硫化钠溶液反应:2AgNO3+Na2S Ag2S↓+2NaNO32Ag++S2-Ag2S↓5、硝酸银溶液呈酸性:AgNO 3+H2O AgOH+HNO3Ag++H2O AgOH+H+6、向硝酸银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AgNO3+NaOH AgOH↓+NaNO3Ag++OH-AgOH↓7、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AgNO3+NH3·H2O AgOH↓+NH4NO3Ag ++NH 3·H 2O AgOH ↓+NH 4+8、硝酸银溶液加入过量氨水:AgNO 3+2NH 3·H 2O Ag(NH 3)2NO 3+2H 2O Ag ++2NH 3·H 2O Ag(NH 3)2++2H 2O9、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2AgNO 3Cu(NO 3)2 +2AgCu +2Ag +Cu 2++2Ag10、硝酸银见光分解:2AgNO 32Ag +2NO 2↑+O 2↑七、锌1、锌在氯气在燃烧:Zn +Cl 2ZnCl 22、锌与氧气共热:2Zn +O 22ZnO3、锌与硫共热:Zn +S ZnS4、锌与浓硫酸反应:Zn +2H 2SO 4ZnSO 4+SO 2↑+2H 2O5、锌与浓硝酸反应:Zn +4HNO 3Zn(NO 3)2 +2NO 2↑+2H 2OZn +4H ++2NO 3-Zn 2++2NO 2↑+2H 2O6、锌和稀硝酸反应:3Zn +8HNO 33Zn(NO 3)2 +2NO ↑+4H 2O3Zn +8H ++2NO 3-3Zn 2++2NO ↑+4H 2O7、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 +2AgNO 3Zn(NO 3)2 +2AgZn +2Ag +Zn 2++2Ag8、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锌:Zn +CuSO 4ZnSO 4+CuZn +Cu 2+Zn 2++Cu9、少量的锌和氯化铁溶液反应:Zn +2FeCl 32FeCl 2+ZnCl 2Zn +2Fe 3+2Fe 2++Zn 2+10、过量的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 +2FeCl 33ZnCl 2+2Fe3Zn +2Fe 3+3Zn 2++2Fe见光或受热八、氧化锌1、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锌:ZnO+H2Zn+H2O2、铝与氧化锌高温反应:3ZnO+2Al3Zn+Al2O33、一氧化碳与氧化锌高温反应:ZnO+CO Zn+CO24、碳粉与氧化锌高温反应:2ZnO+C2Zn+CO2↑5、氧化锌与硫酸反应:ZnO+H2SO4ZnSO4+H2OZnO+2H+Zn2++H2O6、氧化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O+2FeCl3+3H2O2Fe(OH)3+3ZnCl23ZnO+2Fe3++3H2O2Fe(OH)3+3Zn2+九、氢氧化锌1、氢氧化锌溶于稀硫酸:Zn(OH)2+H2SO4ZnSO4+2H2OZn(OH)2+2H+Zn2++2H2O2、氢氧化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Zn(OH)2+2FeCl32Fe(OH)3+3ZnCl23Zn(OH)2+2Fe3+2Fe(OH)3+3Zn2+3、加热氢氧化锌:Zn(OH)2ZnO+H2O十、硫酸锌1、硫酸锌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ZnSO4+BaCl2ZnCl2+BaSO4↓Ba2++SO42-BaSO4↓2、硫酸锌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ZnSO4+Na2S ZnS↓+Na2SO4Zn2++S2-ZnS ↓3、硫酸锌与碳酸钠溶液反应:ZnSO4+Na2CO3ZnCO3↓+Na2SO4Zn2++CO32-ZnCO3↓4、硫酸锌溶液呈酸性:ZnSO 4+2H2O Zn(OH)2+H2SO4Zn2++2H 2O Zn(OH)2+2H+5、硫酸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ZnSO4+2NaOH Zn(OH)2↓+Na2SO4Zn2++2OH-Zn(OH)2↓6、硫酸锌溶液中加入氨水:ZnSO4+2NH3·H2O Zn(OH)2↓+(NH4)2SO4Zn2++2NH3·H2O Zn(OH)2↓+2NH4+7、硫酸锌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合:ZnSO4+2NaAlO2+4H2O Zn(OH)2↓+2Al(OH)3↓+Na2SO4Zn2++2AlO2-+4H2O Zn(OH)2↓+2Al(OH)3↓8、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镁:Mg+ZnSO4MgSO4+ZnMg+Zn2+Mg2++Z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及现象
【摘要】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因两者的量不同,反应时的最终现象不同。
若浓硫酸过量
时,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形成黑色浊液,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
铜全部反应完后,静置,灰白色物质沉于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蓝色,冷却至室温呈无色。
反应中还伴有白色烟雾,并有淡黄色物质冷凝在管壁。
若铜过量,最终得灰白色固体物质。
由此说明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是很复杂的,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铜;浓硫酸;共热反应;现象;原因
高一新教材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描述是这样的:“实验表明,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二价铜离子”。
然而该实验的现象这么简单,且实验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浓硫酸过量。
用下列“实验装置图1”(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来完成此实验。
其实验现象有(按实验进程):铜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加热时随浓硫酸温度升高铜丝(或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气泡,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或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悬浊液。
随着加热温度继续升高(至沸腾),黑色颗粒状物质与浓硫酸反应,转变成细小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随浓硫酸一起翻滚。
在此过程中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冷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
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有慢慢消失了。
此间导气管出的气体分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
当铜全部反应后,停止加热静置时,试管内的烟雾也随之慢慢消失了,试管中的液体呈浅蓝色,管底沉积的固体物质呈灰白色。
继续冷却试管时,溶液颜色慢慢变浅,至室温时几乎无色。
将此无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变为浅蓝色。
再向残留有灰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时,所得溶液呈蓝色,试管底部未溶固体的上层部分呈蓝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为蓝色)。
另一种情况是铜过量。
用“实验装置图2”(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完成此实验。
为了便于观察有关反应现象和验证产物,将细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没入浓硫酸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如图2所示)。
长玻璃导管是让挥发的浓硫酸和水冷凝回流。
开始加热反应时的现象与前者相同。
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试管和长导气管内壁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凝聚。
露置于试管液面上方的光亮铜丝逐渐变黑。
一会儿后试管里的硫酸全部反应完,试管里的物质变为灰黑色的固体。
取出试管中原来露置液面上变黑的铜丝,将其分别置于盛有一定量的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震荡,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溶。
若将光亮的铜丝
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后,再分别置于盛有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时,震荡,发现置于稀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全部溶解,光亮的铜露出;浓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只有部分溶解。
从上述实验现象来看,教材中的描述的实验现象是过于简单,容易引起学生形成一些模糊认识。
是此教者在教学中可做对比实验,并示其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分析交代,一是澄清学生中产生的模糊认识,使之准确理解;二是供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兴趣爱好者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关实验现象分析如下:
1.硫酸于铜共热时溶液中先产生黑色物质后变成灰白色物质的原因
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铜先被浓硫酸氧化为黑色的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这是反应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Cu+H2SO4(浓)=△=CuO+SO2↑+H2O
CuO+H2SO4(浓)=△=CuSO4+H2O
该过程的净化反应可表示为:
Cu+H2SO4(浓)=△=CuSO4+SO2↑+2H2O
同时反应过程中还伴有一些副反应,如生成有CuS、Cu2S等黑色物质,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物质又被浓硫酸氧化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硫等物质。
其副反应有:
5Cu+4H2SO4(浓)=△=3CuSO4+Cu2S+4H2O
Cu2S+2H2SO4(浓)=△=CuSO4+CuS+SO2↑+2H2O
CuS+2H2SO4(浓)=△=CuSO4+SO2↑+S+2H2O
S+2H2SO4(浓)=△=3SO2↑+2H2O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黑色物质是CuO、Cu2S、CuS等,后来转变为灰白色物质是未溶解于浓硫酸中的CuSO4。
2.产生大量白色烟雾及凝聚的淡黄色固体物质慢慢消失的原因
由于反应溶液处于沸腾状态(浓硫酸的沸点温度为338℃),反应中生成的水及一定量的硫酸蒸气,因而在试管上方形成了硫酸的酸雾。
浓硫酸与铜共热时的副反应中生成的硫在此温度下有一部分变成了硫蒸气从溶液中逸出,硫蒸气先被冷凝成淡黄色固体附着在试管内壁上。
随着试管内温度的逐渐升高,硫酸蒸气将凝聚的硫氧化为二氧化硫而慢慢消失。
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S+2H2SO4(浓)=△=3SO2↑+2H2O
3.“实验装置图2”试管中露置铜丝变黑的原因
“实验装置图2”试管中露置铜丝变黑,既不是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为氧化铜,也不是被挥发的硫酸蒸气氧化为氧化铜。
因实验证明氧化铜能溶于浓硫酸或稀硫酸中(酸雾冷凝的硫酸溶液比浓硫酸的浓度小,氧化铜能溶解其中)。
是此,该黑色物质是产生的硫蒸气与铜反应生成的硫化亚铜。
其反应方程式为:
S(蒸气)+2Cu=△=Cu2S
实验证明该黑色物质既不溶于冷的浓硫酸又不溶于稀硫酸,这正是硫化亚铜的性质(硫化亚铜只能被处在高温状态的浓硫酸氧化)。
摘自《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141页。